'小動作暗藏養生大學問 這些養生祕訣,值得珍藏'

""小動作暗藏養生大學問 這些養生祕訣,值得珍藏

人民健康

一切為了人民健康

一切為了人民幸福

關注

養生重在平時,貴在堅持。如果我們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比如坐、臥、行、立的狀態下做些小動作就能達到養生效果。今天人民健康網與大家聊聊健康養生的話題

4個小動作 暗藏養生心機

坐著捏膝蓋。俗話說“人老腿先老”,而“腿老”是膝蓋先老。膝蓋是人體全身最為複雜的一個結構,也是最容易受傷的一個部位。加之膝蓋處多為韌帶組織和骨骼,肌肉較少,即“筋多肉少”,所以此處的血液循環相對較差,我們平時觸摸膝蓋也總是感覺涼涼的。因此,養護膝關節的一個重點就是給以它熱度和按摩。建議中老年人平時坐在椅子和沙發上時,要養成雙手捂住膝蓋,同時加以適當按摩的習慣。

具體做法是:兩手掌心分別捂在左右膝蓋髕骨上,利用手心的溫熱對膝蓋進行加溫。自然散開的五指則發揮按摩作用,相當於施以鍼灸一般。按摩時先用五指在髕骨周圍放射狀向外點按,大概八九個來回即可。然後五指合力輕輕抓揉膝蓋,最後再搓一搓膝蓋。溫煦作用加上揉捏按摩,配合起來,可以起到促進膝關節血液循環的作用,從而濡養關節,有助減輕關節痛等多種症狀。

走路握拳頭。從古到今,握力都是健康的晴雨表,握力越大則說明越健康長壽。現代研究也表明,手指越靈活,頭腦越不容易“生鏽”。倫敦大學整合近50年來對握力的研究報告顯示,握力是有效的長壽特徵,而握拳正是最易操作的提高握力的方法。

具體做法是翹起手腕,五指向前,掌心向下,然後從前向後旋轉手腕,並順勢握拳。握拳有兩個動作要點:一是旋轉手腕,二是中指點按勞宮穴。這是因為手腕處有手太陰肺經等多條經脈的原穴,通過旋轉手腕,能夠刺激各個原穴,起到強化相關臟腑功能的作用。其次,握拳時中指正好落在掌心的勞宮穴上。中醫認為,勞宮穴屬於心包經的一個穴位,點按勞宮穴,具有清心火、安心神、降肝火的作用。平時我們可以邊走路邊練習握拳,注意先運腕,然後握拳點按勞宮穴3~4秒鐘,重複動作。

臥時練提肛。提肛是傳統的養生手段。中醫認為,肛門附近有三條經脈:任脈、督脈和衝脈。任脈總任一身之陰,督脈總督一身之陽,衝脈為血海,它們分別主管人體的陰精、陽氣和性功能。提肛運動可以促進陰陽之氣的循環。其中,會陰穴是非常重要的長壽要穴,經常練習提肛這個動作,可以對會陰穴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對生殖功能的養護作用效果很好。

提肛時微微向內收縮肛門,類似於忍大便一樣的感覺,堅持3~4秒後放鬆,然後再提肛,反覆做幾分鐘就可以了。長期堅持有助減少痔瘡的發生,改善女性尿失禁的症狀。

站立提腳跟。腳被譽為“精氣之根”,人體生殖系統在足部的對應反射區正是腳跟,因此提腳跟的運動有益生殖保健。

練習時要充分提腳跟,然後緩慢下落至一半的距離時改為快速落下腳跟,即顛足震動腳跟。這樣可以加強足部的感覺,鍛鍊人的平衡能力,中老年人常練習可以防止摔倒。顛足產生的震動還對足跟脂肪墊起到良性的按摩作用,可以緩解足跟痛。

五種生活方式有助養生

積極面對壓力。

慢性壓力越大,端粒長度越短。布萊克本以自閉症和其他慢性病患兒的母親為對象展開研究,發現把壓力當作挑戰且能承受者,端粒更長。因為,這有助於增加心臟和大腦供血量,使皮質醇水平短暫升高,有利於減壓。

沉思冥想。

這是一種簡單實用的心理保健法,通過意念放鬆神經系統,達到提神醒腦的目的。研究發現,照顧老痴患者的家庭成員每天沉思冥想12分鐘,堅持2個月即可改善端粒健康狀況。

鄰里和睦。

布萊克本表示,情感上被忽視、環境中充斥著暴力和欺凌等,會對端粒構成長期負面影響。安全的社區環境、和諧的鄰里關係有利於端粒健康。

結婚、保持友誼。

一項涉及298名65~74歲老人的研究發現,已婚者端粒明顯比不結婚者更長。布萊克本表示,保持長期友誼也有助於端粒健康。

掙錢。

收入豐厚會使端粒更長,因為掙錢能讓人更有安全感,減輕某些壓力。

每天按揉3個保健穴位助長壽

穴位保健是一種簡單、方便且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大家在家裡通過艾灸或按摩特定的穴位,就能對健康有極大幫助。因此,介紹幾個最具代表性的常用保健腧穴,希望對大家養生保健有所幫助。

足三裡穴。

足三裡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外膝眼下3寸(約四橫指),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中指)處,是全身的強壯穴之一。唐代“藥王”孫思邈的養生祕方強調“若要安,三裡常不幹”,《外臺祕要》一書也提到“三裡養先後天之氣,灸三裡可使元氣不衰,故稱長壽之灸”。生活中經常按摩或艾灸足三裡穴至穴位局部酸脹發熱,能改善機體免疫功能,起到扶正培元,強身健體的作用,對於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另外,此穴位有很強的健運脾胃的功能,常灸此穴可健脾和胃,補中益氣,有效調理胃腸功能,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關元穴。

關元穴為任脈和足三陰經的交會穴,位於肚臍直下3寸,即臍下四橫指處,是古今醫家皆推崇的中醫養生保健要穴。在《扁鵲心書》中就曾記載,南宋紹興年間,一名喚王超的江洋大盜,年過九十仍精神飽滿,肌膚紅潤,其晚年被抓捕時監刑官問他是修煉什麼奇術嗎?王超答道,沒有別的,就是每年在春夏之交,在關元穴艾灸千壯,久而久之便不懼寒暑,多日不吃飯也不覺飢餓,肚臍下總像有團火那樣溫暖。這則傳說的記載說明長期灸關元穴可以增強體質,保健益壽。生活中我們經常按揉或艾灸關元穴,能夠起到補益元氣,祛寒回陽,調理衝任等作用,對於正氣不足、畏寒怕冷、手腳冰涼、氣喘氣短等各種虛損性症狀以及男女生殖系統疾病有良好的補益和調節功效。

內關穴。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原穴,位於手腕掌側橫紋中央上2寸處(約三橫指),善治內臟疾病,是心臟保健的要穴。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血脈,在五臟中居最重要的位置,心功能強大了,身體自然強壯。古人早就認識到了內關穴具有保護心臟的功效,《會元鍼灸學》就記載:“內關者,陰維脈所發,是心包經之絡脈通於任脈,關於內臟,血脈之連絡,故名內關”。大家日常可以通過按揉內關穴,達到補益氣血、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的功效。每天按揉內關穴1-2次,每次10-15分鐘,對於緩解胸悶心悸、心絞痛,改善心動過緩或過速及失眠等症狀均有良好效果。

睡前兩小時,養生黃金期

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室教授張湖德指出,睡眠不好的人,在每天睡前兩小時——亥時,主動放鬆身心,避免做讓精神高度興奮的事,如劇烈運動等,非常重要。

亥時,即21~23點,古人稱為“人定”時分,即在此時間段,人需要安靜下來。傳統中醫認為,此時段三焦經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具有主持諸氣、通調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可通百脈,若在此時睡眠或準備休息,百脈可休養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也正因如此,這一時段是人們睡前養生的最佳時機。張湖德建議,睡眠欠佳的人在這兩個小時養成7個習慣,不但有助於解決睡眠問題,還能養生保健。

1.適度散步,促進睡眠。

睡前1小時不宜進行緊張的腦力勞動,也應避免劇烈運動或體力勞動。如果想運動,可在睡前2小時左右適當散步,以半小時內、緩步為宜,可促進睡眠。

2.熱敷眼睛,減少黑眼圈。

白天用眼頻繁,難免出現乾澀、疼痛等症狀。睡前熱敷一下眼部,有助改善眼部周圍氣血運行,有效緩解眼部疲勞,還能減輕黑眼圈。具體方法:洗臉後,用稍熱的水(以感覺不燙為度)浸溼毛巾,輕輕敷在眼睛上,待溫熱感退去即可。

3.按摩頭部,消除疲勞。

每天睡前用雙手手指按摩頭部,可刺激穴位,疏通頭部血流,提高思維和記憶能力,促進發根營養,減少脫髮,消除大腦疲勞,早入夢鄉,還可改善偏頭疼。建議每次從頭頂向後、用雙手手指梳到頭皮發熱,約5分鐘為宜。

4.熱水泡腳,行氣助血。

睡前泡腳,勝服安眠藥。睡前用溫水(40℃~45℃)泡腳15~20分鐘,可幫助氣血下行,使大腦更放鬆,還能使腳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起到舒筋活絡作用。

5.跪坐後仰,舒緩焦慮。

白天久坐久站的人,可在睡前兩小時嘗試跪坐,雙手放在臀部後側,手臂伸直,上身慢慢向後仰,保持30秒後還原,重複3~5次,可放鬆手臂肌肉、鍛鍊腹部、舒緩焦慮。

6.按摩足心,強腰固腎。

臨睡前,以拇指順時針按摩足心約100次,可調節腎經、補益腎氣,起到緩解肢體疲勞、強腰固腎、抗衰防老的作用。

7.深呼吸,全身放鬆。

有些人入睡前會因為一些事情過於興奮,或突然想到某些事情而靜不下心,導致入睡困難。建議睡前靜坐5~10分鐘,最好配合腹式呼吸,幫助身體放鬆。

(來源:人民健康網綜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