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

養生君記得小時候,如果鄰居哪位老人生病嚴重,臥床不起,長輩們會感嘆一句:某某的病,恐怕是治不好了,什麼東西都不想吃了。

那會兒年紀小,聽到這樣的話,並不會多想,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概念,但現在回頭再想,就會問一句:為什麼病人吃不下飯了,就表示病情加重了呢?

"

養生君記得小時候,如果鄰居哪位老人生病嚴重,臥床不起,長輩們會感嘆一句:某某的病,恐怕是治不好了,什麼東西都不想吃了。

那會兒年紀小,聽到這樣的話,並不會多想,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概念,但現在回頭再想,就會問一句:為什麼病人吃不下飯了,就表示病情加重了呢?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而且,大家應該也有這樣的體驗,就是生病的時候,哪怕是小到感冒,養病期間都會沒什麼胃口,不想吃東西,當你突然食慾大增的時候,就說明病快好了。

那麼,生病和胃口之間,充滿了什麼玄機呢?

中醫裡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也就是說,脾胃受損,其他病就跟著來。為什麼呢?

《黃帝內經》說“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這什麼意思呢?當然是強調了“胃”在人體中的重要性,重要到五臟六腑都依賴胃氣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才能保持人體的防病抗病能力,胃氣對於人而言是生死大事。

這是因為,胃氣不足,胃口自然不開,那麼就會有兩方面的影響。

"

養生君記得小時候,如果鄰居哪位老人生病嚴重,臥床不起,長輩們會感嘆一句:某某的病,恐怕是治不好了,什麼東西都不想吃了。

那會兒年紀小,聽到這樣的話,並不會多想,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概念,但現在回頭再想,就會問一句:為什麼病人吃不下飯了,就表示病情加重了呢?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而且,大家應該也有這樣的體驗,就是生病的時候,哪怕是小到感冒,養病期間都會沒什麼胃口,不想吃東西,當你突然食慾大增的時候,就說明病快好了。

那麼,生病和胃口之間,充滿了什麼玄機呢?

中醫裡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也就是說,脾胃受損,其他病就跟著來。為什麼呢?

《黃帝內經》說“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這什麼意思呢?當然是強調了“胃”在人體中的重要性,重要到五臟六腑都依賴胃氣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才能保持人體的防病抗病能力,胃氣對於人而言是生死大事。

這是因為,胃氣不足,胃口自然不開,那麼就會有兩方面的影響。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一方面,影響消化吸收,降低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再對症的湯藥,因為胃口不好會影響吸收,也會降低藥效,這兩個結果都從根本上影響了人的身體健康。

所以,讓胃口先開,增加吸收,吸收進去了,免疫功能加強了,人的身體才會好起來。

防病、治病、養生,從“開胃口”做起

胃口的重要不言而喻了吧,再重的病只要有胃口,還能吃東西,病情就會逐漸好轉;但是再輕的病,如果吃不下飯,就會繼續嚴重下去。

也就是說,不論看什麼病,都要先從胃開始,如果胃口不好,那就先開胃,之後再來考慮別的東西。

因此,具有600餘年行醫經驗的沈氏女科認為:防病、治病、養生,首先要注意胃氣,就是要把“開胃口”放在首位,省掉了“護胃氣”,養生保健什麼的都是白搭。

那麼,問題三連來了:怎麼開胃口?如何保護胃氣?怎麼保持胃氣充足?

"

養生君記得小時候,如果鄰居哪位老人生病嚴重,臥床不起,長輩們會感嘆一句:某某的病,恐怕是治不好了,什麼東西都不想吃了。

那會兒年紀小,聽到這樣的話,並不會多想,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概念,但現在回頭再想,就會問一句:為什麼病人吃不下飯了,就表示病情加重了呢?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而且,大家應該也有這樣的體驗,就是生病的時候,哪怕是小到感冒,養病期間都會沒什麼胃口,不想吃東西,當你突然食慾大增的時候,就說明病快好了。

那麼,生病和胃口之間,充滿了什麼玄機呢?

中醫裡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也就是說,脾胃受損,其他病就跟著來。為什麼呢?

《黃帝內經》說“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這什麼意思呢?當然是強調了“胃”在人體中的重要性,重要到五臟六腑都依賴胃氣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才能保持人體的防病抗病能力,胃氣對於人而言是生死大事。

這是因為,胃氣不足,胃口自然不開,那麼就會有兩方面的影響。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一方面,影響消化吸收,降低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再對症的湯藥,因為胃口不好會影響吸收,也會降低藥效,這兩個結果都從根本上影響了人的身體健康。

所以,讓胃口先開,增加吸收,吸收進去了,免疫功能加強了,人的身體才會好起來。

防病、治病、養生,從“開胃口”做起

胃口的重要不言而喻了吧,再重的病只要有胃口,還能吃東西,病情就會逐漸好轉;但是再輕的病,如果吃不下飯,就會繼續嚴重下去。

也就是說,不論看什麼病,都要先從胃開始,如果胃口不好,那就先開胃,之後再來考慮別的東西。

因此,具有600餘年行醫經驗的沈氏女科認為:防病、治病、養生,首先要注意胃氣,就是要把“開胃口”放在首位,省掉了“護胃氣”,養生保健什麼的都是白搭。

那麼,問題三連來了:怎麼開胃口?如何保護胃氣?怎麼保持胃氣充足?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沈氏女科第19代傳人、國家級名老中醫沈紹功(下尊稱“沈老”),在所著《大國醫:六百年沈氏祛病絕學》一書中,分享了“開胃”妙法。

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來源,只有食物吃進去了,被吸收了,才能補養五臟的精氣,支持機體的精神活動,發揮強身健體、養心安神的作用,所以開胃很重要。

那麼,哪些人需要開胃呢?

俗話說:十人九胃。現在的年輕人,很多人的胃都出現了問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先通過自檢,來觀察自己是否胃功能正常。

胃功能異常的表現:

胃痛、胃寒、胃酸、胃脹滿、打嗝、口臭、經常便祕、沒有食慾、手腳冰涼、腰痠背痛、大便稀溏不成形、面頰不乾淨有色斑,身體消瘦或肥胖。

如果發現有以上問題就說明我們的胃出了問題,應該立刻引起我們的注意,立即採取方法把它解決了,否則就會釀成大患。

換句話說,吃完不消化、胃口不好、脾胃虛弱的人都需要開胃,開胃不僅是增加營養的吸收,還可以促進消化功能。

"

養生君記得小時候,如果鄰居哪位老人生病嚴重,臥床不起,長輩們會感嘆一句:某某的病,恐怕是治不好了,什麼東西都不想吃了。

那會兒年紀小,聽到這樣的話,並不會多想,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概念,但現在回頭再想,就會問一句:為什麼病人吃不下飯了,就表示病情加重了呢?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而且,大家應該也有這樣的體驗,就是生病的時候,哪怕是小到感冒,養病期間都會沒什麼胃口,不想吃東西,當你突然食慾大增的時候,就說明病快好了。

那麼,生病和胃口之間,充滿了什麼玄機呢?

中醫裡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也就是說,脾胃受損,其他病就跟著來。為什麼呢?

《黃帝內經》說“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這什麼意思呢?當然是強調了“胃”在人體中的重要性,重要到五臟六腑都依賴胃氣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才能保持人體的防病抗病能力,胃氣對於人而言是生死大事。

這是因為,胃氣不足,胃口自然不開,那麼就會有兩方面的影響。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一方面,影響消化吸收,降低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再對症的湯藥,因為胃口不好會影響吸收,也會降低藥效,這兩個結果都從根本上影響了人的身體健康。

所以,讓胃口先開,增加吸收,吸收進去了,免疫功能加強了,人的身體才會好起來。

防病、治病、養生,從“開胃口”做起

胃口的重要不言而喻了吧,再重的病只要有胃口,還能吃東西,病情就會逐漸好轉;但是再輕的病,如果吃不下飯,就會繼續嚴重下去。

也就是說,不論看什麼病,都要先從胃開始,如果胃口不好,那就先開胃,之後再來考慮別的東西。

因此,具有600餘年行醫經驗的沈氏女科認為:防病、治病、養生,首先要注意胃氣,就是要把“開胃口”放在首位,省掉了“護胃氣”,養生保健什麼的都是白搭。

那麼,問題三連來了:怎麼開胃口?如何保護胃氣?怎麼保持胃氣充足?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沈氏女科第19代傳人、國家級名老中醫沈紹功(下尊稱“沈老”),在所著《大國醫:六百年沈氏祛病絕學》一書中,分享了“開胃”妙法。

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來源,只有食物吃進去了,被吸收了,才能補養五臟的精氣,支持機體的精神活動,發揮強身健體、養心安神的作用,所以開胃很重要。

那麼,哪些人需要開胃呢?

俗話說:十人九胃。現在的年輕人,很多人的胃都出現了問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先通過自檢,來觀察自己是否胃功能正常。

胃功能異常的表現:

胃痛、胃寒、胃酸、胃脹滿、打嗝、口臭、經常便祕、沒有食慾、手腳冰涼、腰痠背痛、大便稀溏不成形、面頰不乾淨有色斑,身體消瘦或肥胖。

如果發現有以上問題就說明我們的胃出了問題,應該立刻引起我們的注意,立即採取方法把它解決了,否則就會釀成大患。

換句話說,吃完不消化、胃口不好、脾胃虛弱的人都需要開胃,開胃不僅是增加營養的吸收,還可以促進消化功能。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那麼,開胃最好用什麼呢?

不是什麼稀奇珍貴的食材,都是藥食同源的常見食物。

沈氏女科常用這4味開胃妙藥:生薏仁米、白扁豆、橘子皮、山楂。

薏仁米有健脾利尿、清熱利溼的作用;薏仁米藥性比較平和,其功效以化溼為主,最好是生用,煮成粥服用,效果會更佳。

"

養生君記得小時候,如果鄰居哪位老人生病嚴重,臥床不起,長輩們會感嘆一句:某某的病,恐怕是治不好了,什麼東西都不想吃了。

那會兒年紀小,聽到這樣的話,並不會多想,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概念,但現在回頭再想,就會問一句:為什麼病人吃不下飯了,就表示病情加重了呢?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而且,大家應該也有這樣的體驗,就是生病的時候,哪怕是小到感冒,養病期間都會沒什麼胃口,不想吃東西,當你突然食慾大增的時候,就說明病快好了。

那麼,生病和胃口之間,充滿了什麼玄機呢?

中醫裡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也就是說,脾胃受損,其他病就跟著來。為什麼呢?

《黃帝內經》說“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這什麼意思呢?當然是強調了“胃”在人體中的重要性,重要到五臟六腑都依賴胃氣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才能保持人體的防病抗病能力,胃氣對於人而言是生死大事。

這是因為,胃氣不足,胃口自然不開,那麼就會有兩方面的影響。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一方面,影響消化吸收,降低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再對症的湯藥,因為胃口不好會影響吸收,也會降低藥效,這兩個結果都從根本上影響了人的身體健康。

所以,讓胃口先開,增加吸收,吸收進去了,免疫功能加強了,人的身體才會好起來。

防病、治病、養生,從“開胃口”做起

胃口的重要不言而喻了吧,再重的病只要有胃口,還能吃東西,病情就會逐漸好轉;但是再輕的病,如果吃不下飯,就會繼續嚴重下去。

也就是說,不論看什麼病,都要先從胃開始,如果胃口不好,那就先開胃,之後再來考慮別的東西。

因此,具有600餘年行醫經驗的沈氏女科認為:防病、治病、養生,首先要注意胃氣,就是要把“開胃口”放在首位,省掉了“護胃氣”,養生保健什麼的都是白搭。

那麼,問題三連來了:怎麼開胃口?如何保護胃氣?怎麼保持胃氣充足?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沈氏女科第19代傳人、國家級名老中醫沈紹功(下尊稱“沈老”),在所著《大國醫:六百年沈氏祛病絕學》一書中,分享了“開胃”妙法。

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來源,只有食物吃進去了,被吸收了,才能補養五臟的精氣,支持機體的精神活動,發揮強身健體、養心安神的作用,所以開胃很重要。

那麼,哪些人需要開胃呢?

俗話說:十人九胃。現在的年輕人,很多人的胃都出現了問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先通過自檢,來觀察自己是否胃功能正常。

胃功能異常的表現:

胃痛、胃寒、胃酸、胃脹滿、打嗝、口臭、經常便祕、沒有食慾、手腳冰涼、腰痠背痛、大便稀溏不成形、面頰不乾淨有色斑,身體消瘦或肥胖。

如果發現有以上問題就說明我們的胃出了問題,應該立刻引起我們的注意,立即採取方法把它解決了,否則就會釀成大患。

換句話說,吃完不消化、胃口不好、脾胃虛弱的人都需要開胃,開胃不僅是增加營養的吸收,還可以促進消化功能。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那麼,開胃最好用什麼呢?

不是什麼稀奇珍貴的食材,都是藥食同源的常見食物。

沈氏女科常用這4味開胃妙藥:生薏仁米、白扁豆、橘子皮、山楂。

薏仁米有健脾利尿、清熱利溼的作用;薏仁米藥性比較平和,其功效以化溼為主,最好是生用,煮成粥服用,效果會更佳。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白扁豆雖然健脾化溼之力不如白朮,但其補脾不膩,化溼不燥,尤其適合脾虛有溼證的人。

橘子皮是理氣健脾、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的要藥。

山楂從中醫藥用來說,消食積,行結氣,散瘀血,是最好的消食藥。

現在的人大家大魚大肉,肉食吃多了,很容易食積。

"

養生君記得小時候,如果鄰居哪位老人生病嚴重,臥床不起,長輩們會感嘆一句:某某的病,恐怕是治不好了,什麼東西都不想吃了。

那會兒年紀小,聽到這樣的話,並不會多想,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概念,但現在回頭再想,就會問一句:為什麼病人吃不下飯了,就表示病情加重了呢?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而且,大家應該也有這樣的體驗,就是生病的時候,哪怕是小到感冒,養病期間都會沒什麼胃口,不想吃東西,當你突然食慾大增的時候,就說明病快好了。

那麼,生病和胃口之間,充滿了什麼玄機呢?

中醫裡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也就是說,脾胃受損,其他病就跟著來。為什麼呢?

《黃帝內經》說“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這什麼意思呢?當然是強調了“胃”在人體中的重要性,重要到五臟六腑都依賴胃氣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才能保持人體的防病抗病能力,胃氣對於人而言是生死大事。

這是因為,胃氣不足,胃口自然不開,那麼就會有兩方面的影響。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一方面,影響消化吸收,降低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再對症的湯藥,因為胃口不好會影響吸收,也會降低藥效,這兩個結果都從根本上影響了人的身體健康。

所以,讓胃口先開,增加吸收,吸收進去了,免疫功能加強了,人的身體才會好起來。

防病、治病、養生,從“開胃口”做起

胃口的重要不言而喻了吧,再重的病只要有胃口,還能吃東西,病情就會逐漸好轉;但是再輕的病,如果吃不下飯,就會繼續嚴重下去。

也就是說,不論看什麼病,都要先從胃開始,如果胃口不好,那就先開胃,之後再來考慮別的東西。

因此,具有600餘年行醫經驗的沈氏女科認為:防病、治病、養生,首先要注意胃氣,就是要把“開胃口”放在首位,省掉了“護胃氣”,養生保健什麼的都是白搭。

那麼,問題三連來了:怎麼開胃口?如何保護胃氣?怎麼保持胃氣充足?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沈氏女科第19代傳人、國家級名老中醫沈紹功(下尊稱“沈老”),在所著《大國醫:六百年沈氏祛病絕學》一書中,分享了“開胃”妙法。

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來源,只有食物吃進去了,被吸收了,才能補養五臟的精氣,支持機體的精神活動,發揮強身健體、養心安神的作用,所以開胃很重要。

那麼,哪些人需要開胃呢?

俗話說:十人九胃。現在的年輕人,很多人的胃都出現了問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先通過自檢,來觀察自己是否胃功能正常。

胃功能異常的表現:

胃痛、胃寒、胃酸、胃脹滿、打嗝、口臭、經常便祕、沒有食慾、手腳冰涼、腰痠背痛、大便稀溏不成形、面頰不乾淨有色斑,身體消瘦或肥胖。

如果發現有以上問題就說明我們的胃出了問題,應該立刻引起我們的注意,立即採取方法把它解決了,否則就會釀成大患。

換句話說,吃完不消化、胃口不好、脾胃虛弱的人都需要開胃,開胃不僅是增加營養的吸收,還可以促進消化功能。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那麼,開胃最好用什麼呢?

不是什麼稀奇珍貴的食材,都是藥食同源的常見食物。

沈氏女科常用這4味開胃妙藥:生薏仁米、白扁豆、橘子皮、山楂。

薏仁米有健脾利尿、清熱利溼的作用;薏仁米藥性比較平和,其功效以化溼為主,最好是生用,煮成粥服用,效果會更佳。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白扁豆雖然健脾化溼之力不如白朮,但其補脾不膩,化溼不燥,尤其適合脾虛有溼證的人。

橘子皮是理氣健脾、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的要藥。

山楂從中醫藥用來說,消食積,行結氣,散瘀血,是最好的消食藥。

現在的人大家大魚大肉,肉食吃多了,很容易食積。

大國醫50年從醫總結:想要防病、治病、養生,先做到這3個字

沈老為大家推薦一個沈氏女科的方子:健脾開胃散。

組成:山楂、谷芽、麥芽、神曲這幾味藥,用炒過的,等量研粉,溫開水沖服,每次3克,這是一個幫助消化、專開胃口的小方子。

#中醫來了#


養生優品,點“瞭解更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