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節 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

"

第一節 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

淺談中醫養生

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胃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在不同的季節,需要補充不同的養分來補充身體的需求。中醫講究順應四時,不同季節用不同食物養生。春天要補肝,多吃青筍、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夏天需養心,多吃山楂、西紅柿、紅蘋果、胡蘿蔔等紅色食物,夏天補脾,可多吃山藥、黃小米等黃色食品;秋天需補肺,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百合等白色食品;冬天主養腎,適當多吃黑芝麻、黑米、黑豆等黑色食品。

(一)春季養生

"

第一節 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

淺談中醫養生

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胃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在不同的季節,需要補充不同的養分來補充身體的需求。中醫講究順應四時,不同季節用不同食物養生。春天要補肝,多吃青筍、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夏天需養心,多吃山楂、西紅柿、紅蘋果、胡蘿蔔等紅色食物,夏天補脾,可多吃山藥、黃小米等黃色食品;秋天需補肺,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百合等白色食品;冬天主養腎,適當多吃黑芝麻、黑米、黑豆等黑色食品。

(一)春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春三月,從立春對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所以,春季養生在精神、飲食、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一般說來,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為扶助陽氣,此時在飲食上應遵循上述原則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綜上,春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溫補腎陽、滋養肝臟(2)清肝瀉火,健脾利溼(3)營養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4)春季過敏預防保健(5)春季多發呼吸道感染保健預防等方向。

(二)夏季養生

"

第一節 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

淺談中醫養生

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胃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在不同的季節,需要補充不同的養分來補充身體的需求。中醫講究順應四時,不同季節用不同食物養生。春天要補肝,多吃青筍、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夏天需養心,多吃山楂、西紅柿、紅蘋果、胡蘿蔔等紅色食物,夏天補脾,可多吃山藥、黃小米等黃色食品;秋天需補肺,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百合等白色食品;冬天主養腎,適當多吃黑芝麻、黑米、黑豆等黑色食品。

(一)春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春三月,從立春對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所以,春季養生在精神、飲食、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一般說來,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為扶助陽氣,此時在飲食上應遵循上述原則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綜上,春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溫補腎陽、滋養肝臟(2)清肝瀉火,健脾利溼(3)營養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4)春季過敏預防保健(5)春季多發呼吸道感染保健預防等方向。

(二)夏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夏三月,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 五行學說認為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說。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故孫思邈主張“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亦多。若心肌缺鹽,搏動就會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心主表,腎主裡,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唯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食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食物調養應著眼於清熱消暑,健脾益氣。

夏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補養肺腎:按傳統五行規律,夏季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應要補養肺腎之陰。可選擇酸收肺氣藥五味子及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麥冬等,以防出汗過多,而耗損津氣。(2)健脾除溼:夏季溼邪是一大邪氣。加之夏天脾胃功能低下,此時大眾常會覺得胃口不佳,易拉肚子,並會出現舌苔白膩等溼邪較重的症狀,因此應要服一些健脾利溼之物。可選擇健脾芒得化溼及利溼之品,如藿香、蓮子、佩蘭等。(3)清熱清暑:夏季天氣酷熱,機體心火也會較旺,此時常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中藥,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進行祛暑。(4)冬病夏治: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痺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防治時機。(5)防輻射。

(三)秋季養生

"

第一節 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

淺談中醫養生

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胃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在不同的季節,需要補充不同的養分來補充身體的需求。中醫講究順應四時,不同季節用不同食物養生。春天要補肝,多吃青筍、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夏天需養心,多吃山楂、西紅柿、紅蘋果、胡蘿蔔等紅色食物,夏天補脾,可多吃山藥、黃小米等黃色食品;秋天需補肺,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百合等白色食品;冬天主養腎,適當多吃黑芝麻、黑米、黑豆等黑色食品。

(一)春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春三月,從立春對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所以,春季養生在精神、飲食、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一般說來,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為扶助陽氣,此時在飲食上應遵循上述原則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綜上,春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溫補腎陽、滋養肝臟(2)清肝瀉火,健脾利溼(3)營養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4)春季過敏預防保健(5)春季多發呼吸道感染保健預防等方向。

(二)夏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夏三月,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 五行學說認為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說。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故孫思邈主張“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亦多。若心肌缺鹽,搏動就會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心主表,腎主裡,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唯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食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食物調養應著眼於清熱消暑,健脾益氣。

夏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補養肺腎:按傳統五行規律,夏季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應要補養肺腎之陰。可選擇酸收肺氣藥五味子及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麥冬等,以防出汗過多,而耗損津氣。(2)健脾除溼:夏季溼邪是一大邪氣。加之夏天脾胃功能低下,此時大眾常會覺得胃口不佳,易拉肚子,並會出現舌苔白膩等溼邪較重的症狀,因此應要服一些健脾利溼之物。可選擇健脾芒得化溼及利溼之品,如藿香、蓮子、佩蘭等。(3)清熱清暑:夏季天氣酷熱,機體心火也會較旺,此時常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中藥,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進行祛暑。(4)冬病夏治: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痺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防治時機。(5)防輻射。

(三)秋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秋季,從立秋至立冬前,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氣候由熱轉寒,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轉變為陰盛的關鍵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人體陰陽的代謝也開始陽消陰長過渡。因此,秋季養生以養收為原則。

秋燥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佳。 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於健康。

秋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滋陰養肺、補養氣血(2)健脾養胃(3)安神 。常用:西洋參、沙蔘、茨實、玉竹、天冬、麥冬、百合、女貞子、胡麻仁、乾地黃、枸杞、杜仲、黨蔘等。

(四)冬季養生

"

第一節 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

淺談中醫養生

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胃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在不同的季節,需要補充不同的養分來補充身體的需求。中醫講究順應四時,不同季節用不同食物養生。春天要補肝,多吃青筍、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夏天需養心,多吃山楂、西紅柿、紅蘋果、胡蘿蔔等紅色食物,夏天補脾,可多吃山藥、黃小米等黃色食品;秋天需補肺,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百合等白色食品;冬天主養腎,適當多吃黑芝麻、黑米、黑豆等黑色食品。

(一)春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春三月,從立春對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所以,春季養生在精神、飲食、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一般說來,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為扶助陽氣,此時在飲食上應遵循上述原則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綜上,春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溫補腎陽、滋養肝臟(2)清肝瀉火,健脾利溼(3)營養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4)春季過敏預防保健(5)春季多發呼吸道感染保健預防等方向。

(二)夏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夏三月,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 五行學說認為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說。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故孫思邈主張“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亦多。若心肌缺鹽,搏動就會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心主表,腎主裡,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唯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食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食物調養應著眼於清熱消暑,健脾益氣。

夏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補養肺腎:按傳統五行規律,夏季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應要補養肺腎之陰。可選擇酸收肺氣藥五味子及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麥冬等,以防出汗過多,而耗損津氣。(2)健脾除溼:夏季溼邪是一大邪氣。加之夏天脾胃功能低下,此時大眾常會覺得胃口不佳,易拉肚子,並會出現舌苔白膩等溼邪較重的症狀,因此應要服一些健脾利溼之物。可選擇健脾芒得化溼及利溼之品,如藿香、蓮子、佩蘭等。(3)清熱清暑:夏季天氣酷熱,機體心火也會較旺,此時常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中藥,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進行祛暑。(4)冬病夏治: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痺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防治時機。(5)防輻射。

(三)秋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秋季,從立秋至立冬前,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氣候由熱轉寒,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轉變為陰盛的關鍵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人體陰陽的代謝也開始陽消陰長過渡。因此,秋季養生以養收為原則。

秋燥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佳。 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於健康。

秋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滋陰養肺、補養氣血(2)健脾養胃(3)安神 。常用:西洋參、沙蔘、茨實、玉竹、天冬、麥冬、百合、女貞子、胡麻仁、乾地黃、枸杞、杜仲、黨蔘等。

(四)冬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冬三月,從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嚴寒凝野,朔風凜冽,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好準備。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成形勝於化氣。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眼於一個“藏”字。

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原則。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為避免維生素缺乏,應攝取新鮮蔬菜。 冬季陽氣衰微,腠理閉塞,很少出汗。減少食鹽攝入量,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增加苦味可以堅腎養心。 具體地說,在冬季為了保陰潛陽,宜食穀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由於冬季重於養“藏”,放在此時進補是最好的時機。

冬季養生貴在養藏、固精、益腎。

冬季的養生方向應為:

(1)滋陰潤肺益腎(百合、蓮子、杏仁、核桃等)(2)健脾固腸、滋補肝腎(扁豆、胡桃、松仁、菊花、山藥、甘草、枸杞等)(3)健脾燥溼(薏米等)(4)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百合、銀耳、紅棗、山藥等)(5)皮膚瘙癢等過敏性症狀(滋陰潤燥、補血益氣、安神等方面食藥兩用原料)。

(五)其它

四季養生,因時養生。隨著社會發展,人們養生觀念日益提高,隨時隨季養生前景廣闊。隨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工作、學習、娛樂方式更現代化,電子化,很大部分人群長期與電子產品相伴,運動時間少,飲食不均衡。除此,隨現在飲食方面習好,環境惡化等影響,疾病發生已日益年輕化,故個人認為,未來養生會日益關注輻射預防、營養均衡、疾病預防等方面。

養生四季應注意:(1)防輻射;(2)健脾和胃;(3)補氣血、益肝腎、安神;(4)營養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5)抗氧化;(6)心腦血管疾病預防;(7)齲齒預防;(8)醫院特殊人群營養補給等。

第二節 體質養生

體質是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的一種狀態。中醫範疇內的體質,是指人在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適應的的人體個性特徵。

一、平和質

此類人胖瘦勻稱、健壯有力、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其養生原則是協調陰陽,暢通氣血,促進代謝。

飲食:平和體質日常養生應採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過飽,也不能過飢,不吃冷,也不吃得過熱。多吃五穀雜糧、蔬菜瓜果,少食過於油膩及辛辣之物。

二、痰溼質

此類人多腰腹部肥滿,肢體沉重倦擔調養應以疏肝理氣為主。

"

第一節 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

淺談中醫養生

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胃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在不同的季節,需要補充不同的養分來補充身體的需求。中醫講究順應四時,不同季節用不同食物養生。春天要補肝,多吃青筍、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夏天需養心,多吃山楂、西紅柿、紅蘋果、胡蘿蔔等紅色食物,夏天補脾,可多吃山藥、黃小米等黃色食品;秋天需補肺,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百合等白色食品;冬天主養腎,適當多吃黑芝麻、黑米、黑豆等黑色食品。

(一)春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春三月,從立春對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所以,春季養生在精神、飲食、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一般說來,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為扶助陽氣,此時在飲食上應遵循上述原則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綜上,春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溫補腎陽、滋養肝臟(2)清肝瀉火,健脾利溼(3)營養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4)春季過敏預防保健(5)春季多發呼吸道感染保健預防等方向。

(二)夏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夏三月,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 五行學說認為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說。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故孫思邈主張“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亦多。若心肌缺鹽,搏動就會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心主表,腎主裡,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唯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食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食物調養應著眼於清熱消暑,健脾益氣。

夏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補養肺腎:按傳統五行規律,夏季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應要補養肺腎之陰。可選擇酸收肺氣藥五味子及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麥冬等,以防出汗過多,而耗損津氣。(2)健脾除溼:夏季溼邪是一大邪氣。加之夏天脾胃功能低下,此時大眾常會覺得胃口不佳,易拉肚子,並會出現舌苔白膩等溼邪較重的症狀,因此應要服一些健脾利溼之物。可選擇健脾芒得化溼及利溼之品,如藿香、蓮子、佩蘭等。(3)清熱清暑:夏季天氣酷熱,機體心火也會較旺,此時常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中藥,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進行祛暑。(4)冬病夏治: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痺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防治時機。(5)防輻射。

(三)秋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秋季,從立秋至立冬前,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氣候由熱轉寒,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轉變為陰盛的關鍵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人體陰陽的代謝也開始陽消陰長過渡。因此,秋季養生以養收為原則。

秋燥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佳。 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於健康。

秋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滋陰養肺、補養氣血(2)健脾養胃(3)安神 。常用:西洋參、沙蔘、茨實、玉竹、天冬、麥冬、百合、女貞子、胡麻仁、乾地黃、枸杞、杜仲、黨蔘等。

(四)冬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冬三月,從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嚴寒凝野,朔風凜冽,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好準備。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成形勝於化氣。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眼於一個“藏”字。

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原則。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為避免維生素缺乏,應攝取新鮮蔬菜。 冬季陽氣衰微,腠理閉塞,很少出汗。減少食鹽攝入量,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增加苦味可以堅腎養心。 具體地說,在冬季為了保陰潛陽,宜食穀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由於冬季重於養“藏”,放在此時進補是最好的時機。

冬季養生貴在養藏、固精、益腎。

冬季的養生方向應為:

(1)滋陰潤肺益腎(百合、蓮子、杏仁、核桃等)(2)健脾固腸、滋補肝腎(扁豆、胡桃、松仁、菊花、山藥、甘草、枸杞等)(3)健脾燥溼(薏米等)(4)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百合、銀耳、紅棗、山藥等)(5)皮膚瘙癢等過敏性症狀(滋陰潤燥、補血益氣、安神等方面食藥兩用原料)。

(五)其它

四季養生,因時養生。隨著社會發展,人們養生觀念日益提高,隨時隨季養生前景廣闊。隨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工作、學習、娛樂方式更現代化,電子化,很大部分人群長期與電子產品相伴,運動時間少,飲食不均衡。除此,隨現在飲食方面習好,環境惡化等影響,疾病發生已日益年輕化,故個人認為,未來養生會日益關注輻射預防、營養均衡、疾病預防等方面。

養生四季應注意:(1)防輻射;(2)健脾和胃;(3)補氣血、益肝腎、安神;(4)營養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5)抗氧化;(6)心腦血管疾病預防;(7)齲齒預防;(8)醫院特殊人群營養補給等。

第二節 體質養生

體質是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的一種狀態。中醫範疇內的體質,是指人在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適應的的人體個性特徵。

一、平和質

此類人胖瘦勻稱、健壯有力、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其養生原則是協調陰陽,暢通氣血,促進代謝。

飲食:平和體質日常養生應採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過飽,也不能過飢,不吃冷,也不吃得過熱。多吃五穀雜糧、蔬菜瓜果,少食過於油膩及辛辣之物。

二、痰溼質

此類人多腰腹部肥滿,肢體沉重倦擔調養應以疏肝理氣為主。

淺談中醫養生


調理原則:健脾利溼,化痰洩濁。

飲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氣、活血之物,如陳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

中草藥:白朮、蒼朮、防己、澤瀉、荷葉、橘紅、生蒲黃、生大黃、茯苓等。

三、陽虛質

此類人怕冷,肢體不溫,經常感到背部和膝關節以下寒冷。陽虛質的人應以溫補脾腎、運動健身為主。

調理原則:補腎溫陽,益火之源。

飲食:可多吃容易有甘溫益氣的食物,比如牛羊狗肉、蔥、姜、蒜、花椒、鱔魚、韭菜、辣椒、胡椒、荔枝、龍眼等。少食生冷寒涼食物,比如黃瓜、藕、梨、西瓜等。

中草藥:鹿茸、巴戟天、淫羊藿、杜仲、附子、狗脊、小茴香等。

四、氣虛質

此類人四肢倦怠、肌肉鬆軟、不喜運動。氣虛者應以補益脾肺為主,更要慎避風邪。

調理原則:以培補元氣,補氣健脾為主

飲食:多吃具有益氣健脾作用的藥物,實際上我們中醫有一個概念就是藥食同源,在中醫看來有很多食物是有一定的藥用功能的。可以吃一些如黃豆、白扁豆、雞肉、泥鰍、香菇、大棗、桂圓、蜂蜜、山藥、龍眼肉、蓮子等。吃了這些食物有補氣健脾的作用,平時吃東西的時候也一些耗氣作用的食物儘量避免,如檳榔、空心菜、生蘿蔔等。

中草藥: 人蔘、黨蔘、黃芪、白朮、山藥、甘草等。

五、陰虛質

多為瘦小或瘦長體形的人,此類人怕熱、手足心熱、皮膚偏幹或偏油。養生原則是養陰降火、鎮靜安神,以飲食調理、心神調養為主。

調理原則:滋補腎陰,壯水制陰。

飲食: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比如瘦豬肉、鴨肉、龜、鱉、綠豆、冬瓜、芝麻、百合、葡萄、梨、苦瓜、黃瓜等。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蔥、蒜、葵花子等性溫燥烈的食物不宜吃溫燥、辛辣、香濃的食物。

中草藥:沙蔘、麥冬、黃精、枸杞子、鱉甲、生地、知母、黃柏等。

六、溼熱質

此類人膚色多偏黃,有“濁”而不清爽之感。調養應以健脾去溼、疏肝利膽為主。

調理原則:分消溼濁,清洩伏火。

飲食:飲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綠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藕、西瓜、苦瓜、綠豆、薏米、海帶等。少食辛溫助熱的食物。應戒除菸酒,因為菸酒在中醫看來屬於具有溫熱作用的。

中草藥:澤瀉、車前子、茵陳蒿、黃芩、苦蔘、秦皮等。

七、氣鬱質

"

第一節 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

淺談中醫養生

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胃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在不同的季節,需要補充不同的養分來補充身體的需求。中醫講究順應四時,不同季節用不同食物養生。春天要補肝,多吃青筍、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夏天需養心,多吃山楂、西紅柿、紅蘋果、胡蘿蔔等紅色食物,夏天補脾,可多吃山藥、黃小米等黃色食品;秋天需補肺,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百合等白色食品;冬天主養腎,適當多吃黑芝麻、黑米、黑豆等黑色食品。

(一)春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春三月,從立春對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所以,春季養生在精神、飲食、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一般說來,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為扶助陽氣,此時在飲食上應遵循上述原則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綜上,春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溫補腎陽、滋養肝臟(2)清肝瀉火,健脾利溼(3)營養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4)春季過敏預防保健(5)春季多發呼吸道感染保健預防等方向。

(二)夏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夏三月,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 五行學說認為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說。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故孫思邈主張“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亦多。若心肌缺鹽,搏動就會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心主表,腎主裡,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唯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食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食物調養應著眼於清熱消暑,健脾益氣。

夏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補養肺腎:按傳統五行規律,夏季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應要補養肺腎之陰。可選擇酸收肺氣藥五味子及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麥冬等,以防出汗過多,而耗損津氣。(2)健脾除溼:夏季溼邪是一大邪氣。加之夏天脾胃功能低下,此時大眾常會覺得胃口不佳,易拉肚子,並會出現舌苔白膩等溼邪較重的症狀,因此應要服一些健脾利溼之物。可選擇健脾芒得化溼及利溼之品,如藿香、蓮子、佩蘭等。(3)清熱清暑:夏季天氣酷熱,機體心火也會較旺,此時常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中藥,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進行祛暑。(4)冬病夏治: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痺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防治時機。(5)防輻射。

(三)秋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秋季,從立秋至立冬前,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氣候由熱轉寒,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轉變為陰盛的關鍵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人體陰陽的代謝也開始陽消陰長過渡。因此,秋季養生以養收為原則。

秋燥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佳。 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於健康。

秋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滋陰養肺、補養氣血(2)健脾養胃(3)安神 。常用:西洋參、沙蔘、茨實、玉竹、天冬、麥冬、百合、女貞子、胡麻仁、乾地黃、枸杞、杜仲、黨蔘等。

(四)冬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冬三月,從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嚴寒凝野,朔風凜冽,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好準備。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成形勝於化氣。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眼於一個“藏”字。

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原則。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為避免維生素缺乏,應攝取新鮮蔬菜。 冬季陽氣衰微,腠理閉塞,很少出汗。減少食鹽攝入量,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增加苦味可以堅腎養心。 具體地說,在冬季為了保陰潛陽,宜食穀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由於冬季重於養“藏”,放在此時進補是最好的時機。

冬季養生貴在養藏、固精、益腎。

冬季的養生方向應為:

(1)滋陰潤肺益腎(百合、蓮子、杏仁、核桃等)(2)健脾固腸、滋補肝腎(扁豆、胡桃、松仁、菊花、山藥、甘草、枸杞等)(3)健脾燥溼(薏米等)(4)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百合、銀耳、紅棗、山藥等)(5)皮膚瘙癢等過敏性症狀(滋陰潤燥、補血益氣、安神等方面食藥兩用原料)。

(五)其它

四季養生,因時養生。隨著社會發展,人們養生觀念日益提高,隨時隨季養生前景廣闊。隨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工作、學習、娛樂方式更現代化,電子化,很大部分人群長期與電子產品相伴,運動時間少,飲食不均衡。除此,隨現在飲食方面習好,環境惡化等影響,疾病發生已日益年輕化,故個人認為,未來養生會日益關注輻射預防、營養均衡、疾病預防等方面。

養生四季應注意:(1)防輻射;(2)健脾和胃;(3)補氣血、益肝腎、安神;(4)營養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5)抗氧化;(6)心腦血管疾病預防;(7)齲齒預防;(8)醫院特殊人群營養補給等。

第二節 體質養生

體質是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的一種狀態。中醫範疇內的體質,是指人在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適應的的人體個性特徵。

一、平和質

此類人胖瘦勻稱、健壯有力、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其養生原則是協調陰陽,暢通氣血,促進代謝。

飲食:平和體質日常養生應採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過飽,也不能過飢,不吃冷,也不吃得過熱。多吃五穀雜糧、蔬菜瓜果,少食過於油膩及辛辣之物。

二、痰溼質

此類人多腰腹部肥滿,肢體沉重倦擔調養應以疏肝理氣為主。

淺談中醫養生


調理原則:健脾利溼,化痰洩濁。

飲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氣、活血之物,如陳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

中草藥:白朮、蒼朮、防己、澤瀉、荷葉、橘紅、生蒲黃、生大黃、茯苓等。

三、陽虛質

此類人怕冷,肢體不溫,經常感到背部和膝關節以下寒冷。陽虛質的人應以溫補脾腎、運動健身為主。

調理原則:補腎溫陽,益火之源。

飲食:可多吃容易有甘溫益氣的食物,比如牛羊狗肉、蔥、姜、蒜、花椒、鱔魚、韭菜、辣椒、胡椒、荔枝、龍眼等。少食生冷寒涼食物,比如黃瓜、藕、梨、西瓜等。

中草藥:鹿茸、巴戟天、淫羊藿、杜仲、附子、狗脊、小茴香等。

四、氣虛質

此類人四肢倦怠、肌肉鬆軟、不喜運動。氣虛者應以補益脾肺為主,更要慎避風邪。

調理原則:以培補元氣,補氣健脾為主

飲食:多吃具有益氣健脾作用的藥物,實際上我們中醫有一個概念就是藥食同源,在中醫看來有很多食物是有一定的藥用功能的。可以吃一些如黃豆、白扁豆、雞肉、泥鰍、香菇、大棗、桂圓、蜂蜜、山藥、龍眼肉、蓮子等。吃了這些食物有補氣健脾的作用,平時吃東西的時候也一些耗氣作用的食物儘量避免,如檳榔、空心菜、生蘿蔔等。

中草藥: 人蔘、黨蔘、黃芪、白朮、山藥、甘草等。

五、陰虛質

多為瘦小或瘦長體形的人,此類人怕熱、手足心熱、皮膚偏幹或偏油。養生原則是養陰降火、鎮靜安神,以飲食調理、心神調養為主。

調理原則:滋補腎陰,壯水制陰。

飲食: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比如瘦豬肉、鴨肉、龜、鱉、綠豆、冬瓜、芝麻、百合、葡萄、梨、苦瓜、黃瓜等。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蔥、蒜、葵花子等性溫燥烈的食物不宜吃溫燥、辛辣、香濃的食物。

中草藥:沙蔘、麥冬、黃精、枸杞子、鱉甲、生地、知母、黃柏等。

六、溼熱質

此類人膚色多偏黃,有“濁”而不清爽之感。調養應以健脾去溼、疏肝利膽為主。

調理原則:分消溼濁,清洩伏火。

飲食:飲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綠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藕、西瓜、苦瓜、綠豆、薏米、海帶等。少食辛溫助熱的食物。應戒除菸酒,因為菸酒在中醫看來屬於具有溫熱作用的。

中草藥:澤瀉、車前子、茵陳蒿、黃芩、苦蔘、秦皮等。

七、氣鬱質

淺談中醫養生

這種人一般比較削瘦,經常悶悶不樂,多愁善感,食慾不振,容易心慌,容易失眠。

調理原則:疏肝行氣,開其鬱結。

飲食:多吃小麥、蒿子杆、蔥、蒜、海帶、海藻、蘿蔔、金橘、山楂等,因為這些食物具有行氣、解鬱、消食、醒神的作用。睡前避免飲茶、咖啡等提神醒腦的飲料。

中草藥:陳皮、木香、香附、烏藥、九香蟲等。

八、 血瘀質

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眼睛經常有紅絲,皮膚常乾燥、粗糙,一般膚色是發暗的,常常出現身體疼痛,容易煩躁,記憶力也不太好,容易健忘,性情急躁。

調理原則:活血化瘀,疏利通絡。

飲食:可多食黑豆、海藻、海帶、紫菜、蘿蔔、胡蘿蔔、金橘、橙、柚、桃、李子、山楂、醋、玫瑰花、綠茶,因此這些物質有活血、散結、行氣、疏肝解鬱的用,少食肥豬肉等。

中藥材:川芎、鬱金、丹蔘、雞血藤、桃仁等。

九、特稟型

平常說過敏,也有好多人對不同的物質有過敏現象,比如花粉過敏或者某種食物過敏,這就是中醫上這就被稱為特稟體質。多是遺傳所致。這類體質基本等同於過敏體質。

調理原則:益氣固表,養血消風

飲食:飲食宜清淡、均衡,粗細搭配適當,葷素搭配合理。通常容易發生過敏反應的食物也要儘量避免,比如蠶豆、白扁豆、牛肉、鵝肉、鯉魚、蝦、蟹、茄子、酒、辣椒、濃茶、咖啡等辛辣之品、腥羶發物及含致敏物質的食物。

春季儘量減少室外活動時間,因為這個時候花粉比較多,容易引發過敏。

中草藥:甘草、防風、黃芪、五味子等。

"

第一節 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

淺談中醫養生

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胃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在不同的季節,需要補充不同的養分來補充身體的需求。中醫講究順應四時,不同季節用不同食物養生。春天要補肝,多吃青筍、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夏天需養心,多吃山楂、西紅柿、紅蘋果、胡蘿蔔等紅色食物,夏天補脾,可多吃山藥、黃小米等黃色食品;秋天需補肺,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百合等白色食品;冬天主養腎,適當多吃黑芝麻、黑米、黑豆等黑色食品。

(一)春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春三月,從立春對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所以,春季養生在精神、飲食、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一般說來,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為扶助陽氣,此時在飲食上應遵循上述原則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綜上,春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溫補腎陽、滋養肝臟(2)清肝瀉火,健脾利溼(3)營養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4)春季過敏預防保健(5)春季多發呼吸道感染保健預防等方向。

(二)夏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夏三月,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 五行學說認為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說。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故孫思邈主張“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亦多。若心肌缺鹽,搏動就會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心主表,腎主裡,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唯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食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食物調養應著眼於清熱消暑,健脾益氣。

夏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補養肺腎:按傳統五行規律,夏季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應要補養肺腎之陰。可選擇酸收肺氣藥五味子及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麥冬等,以防出汗過多,而耗損津氣。(2)健脾除溼:夏季溼邪是一大邪氣。加之夏天脾胃功能低下,此時大眾常會覺得胃口不佳,易拉肚子,並會出現舌苔白膩等溼邪較重的症狀,因此應要服一些健脾利溼之物。可選擇健脾芒得化溼及利溼之品,如藿香、蓮子、佩蘭等。(3)清熱清暑:夏季天氣酷熱,機體心火也會較旺,此時常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中藥,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進行祛暑。(4)冬病夏治: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痺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防治時機。(5)防輻射。

(三)秋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秋季,從立秋至立冬前,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氣候由熱轉寒,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轉變為陰盛的關鍵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人體陰陽的代謝也開始陽消陰長過渡。因此,秋季養生以養收為原則。

秋燥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佳。 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於健康。

秋季的養生方向應為:(1)滋陰養肺、補養氣血(2)健脾養胃(3)安神 。常用:西洋參、沙蔘、茨實、玉竹、天冬、麥冬、百合、女貞子、胡麻仁、乾地黃、枸杞、杜仲、黨蔘等。

(四)冬季養生

淺談中醫養生

冬三月,從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嚴寒凝野,朔風凜冽,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好準備。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成形勝於化氣。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眼於一個“藏”字。

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原則。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為避免維生素缺乏,應攝取新鮮蔬菜。 冬季陽氣衰微,腠理閉塞,很少出汗。減少食鹽攝入量,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增加苦味可以堅腎養心。 具體地說,在冬季為了保陰潛陽,宜食穀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由於冬季重於養“藏”,放在此時進補是最好的時機。

冬季養生貴在養藏、固精、益腎。

冬季的養生方向應為:

(1)滋陰潤肺益腎(百合、蓮子、杏仁、核桃等)(2)健脾固腸、滋補肝腎(扁豆、胡桃、松仁、菊花、山藥、甘草、枸杞等)(3)健脾燥溼(薏米等)(4)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百合、銀耳、紅棗、山藥等)(5)皮膚瘙癢等過敏性症狀(滋陰潤燥、補血益氣、安神等方面食藥兩用原料)。

(五)其它

四季養生,因時養生。隨著社會發展,人們養生觀念日益提高,隨時隨季養生前景廣闊。隨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工作、學習、娛樂方式更現代化,電子化,很大部分人群長期與電子產品相伴,運動時間少,飲食不均衡。除此,隨現在飲食方面習好,環境惡化等影響,疾病發生已日益年輕化,故個人認為,未來養生會日益關注輻射預防、營養均衡、疾病預防等方面。

養生四季應注意:(1)防輻射;(2)健脾和胃;(3)補氣血、益肝腎、安神;(4)營養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5)抗氧化;(6)心腦血管疾病預防;(7)齲齒預防;(8)醫院特殊人群營養補給等。

第二節 體質養生

體質是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的一種狀態。中醫範疇內的體質,是指人在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適應的的人體個性特徵。

一、平和質

此類人胖瘦勻稱、健壯有力、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其養生原則是協調陰陽,暢通氣血,促進代謝。

飲食:平和體質日常養生應採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過飽,也不能過飢,不吃冷,也不吃得過熱。多吃五穀雜糧、蔬菜瓜果,少食過於油膩及辛辣之物。

二、痰溼質

此類人多腰腹部肥滿,肢體沉重倦擔調養應以疏肝理氣為主。

淺談中醫養生


調理原則:健脾利溼,化痰洩濁。

飲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氣、活血之物,如陳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

中草藥:白朮、蒼朮、防己、澤瀉、荷葉、橘紅、生蒲黃、生大黃、茯苓等。

三、陽虛質

此類人怕冷,肢體不溫,經常感到背部和膝關節以下寒冷。陽虛質的人應以溫補脾腎、運動健身為主。

調理原則:補腎溫陽,益火之源。

飲食:可多吃容易有甘溫益氣的食物,比如牛羊狗肉、蔥、姜、蒜、花椒、鱔魚、韭菜、辣椒、胡椒、荔枝、龍眼等。少食生冷寒涼食物,比如黃瓜、藕、梨、西瓜等。

中草藥:鹿茸、巴戟天、淫羊藿、杜仲、附子、狗脊、小茴香等。

四、氣虛質

此類人四肢倦怠、肌肉鬆軟、不喜運動。氣虛者應以補益脾肺為主,更要慎避風邪。

調理原則:以培補元氣,補氣健脾為主

飲食:多吃具有益氣健脾作用的藥物,實際上我們中醫有一個概念就是藥食同源,在中醫看來有很多食物是有一定的藥用功能的。可以吃一些如黃豆、白扁豆、雞肉、泥鰍、香菇、大棗、桂圓、蜂蜜、山藥、龍眼肉、蓮子等。吃了這些食物有補氣健脾的作用,平時吃東西的時候也一些耗氣作用的食物儘量避免,如檳榔、空心菜、生蘿蔔等。

中草藥: 人蔘、黨蔘、黃芪、白朮、山藥、甘草等。

五、陰虛質

多為瘦小或瘦長體形的人,此類人怕熱、手足心熱、皮膚偏幹或偏油。養生原則是養陰降火、鎮靜安神,以飲食調理、心神調養為主。

調理原則:滋補腎陰,壯水制陰。

飲食: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比如瘦豬肉、鴨肉、龜、鱉、綠豆、冬瓜、芝麻、百合、葡萄、梨、苦瓜、黃瓜等。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蔥、蒜、葵花子等性溫燥烈的食物不宜吃溫燥、辛辣、香濃的食物。

中草藥:沙蔘、麥冬、黃精、枸杞子、鱉甲、生地、知母、黃柏等。

六、溼熱質

此類人膚色多偏黃,有“濁”而不清爽之感。調養應以健脾去溼、疏肝利膽為主。

調理原則:分消溼濁,清洩伏火。

飲食:飲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綠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藕、西瓜、苦瓜、綠豆、薏米、海帶等。少食辛溫助熱的食物。應戒除菸酒,因為菸酒在中醫看來屬於具有溫熱作用的。

中草藥:澤瀉、車前子、茵陳蒿、黃芩、苦蔘、秦皮等。

七、氣鬱質

淺談中醫養生

這種人一般比較削瘦,經常悶悶不樂,多愁善感,食慾不振,容易心慌,容易失眠。

調理原則:疏肝行氣,開其鬱結。

飲食:多吃小麥、蒿子杆、蔥、蒜、海帶、海藻、蘿蔔、金橘、山楂等,因為這些食物具有行氣、解鬱、消食、醒神的作用。睡前避免飲茶、咖啡等提神醒腦的飲料。

中草藥:陳皮、木香、香附、烏藥、九香蟲等。

八、 血瘀質

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眼睛經常有紅絲,皮膚常乾燥、粗糙,一般膚色是發暗的,常常出現身體疼痛,容易煩躁,記憶力也不太好,容易健忘,性情急躁。

調理原則:活血化瘀,疏利通絡。

飲食:可多食黑豆、海藻、海帶、紫菜、蘿蔔、胡蘿蔔、金橘、橙、柚、桃、李子、山楂、醋、玫瑰花、綠茶,因此這些物質有活血、散結、行氣、疏肝解鬱的用,少食肥豬肉等。

中藥材:川芎、鬱金、丹蔘、雞血藤、桃仁等。

九、特稟型

平常說過敏,也有好多人對不同的物質有過敏現象,比如花粉過敏或者某種食物過敏,這就是中醫上這就被稱為特稟體質。多是遺傳所致。這類體質基本等同於過敏體質。

調理原則:益氣固表,養血消風

飲食:飲食宜清淡、均衡,粗細搭配適當,葷素搭配合理。通常容易發生過敏反應的食物也要儘量避免,比如蠶豆、白扁豆、牛肉、鵝肉、鯉魚、蝦、蟹、茄子、酒、辣椒、濃茶、咖啡等辛辣之品、腥羶發物及含致敏物質的食物。

春季儘量減少室外活動時間,因為這個時候花粉比較多,容易引發過敏。

中草藥:甘草、防風、黃芪、五味子等。

淺談中醫養生

綜上,根據不同體質特點定製不同的滋補、養生方向:(1)陰虛質:滋陰養血類藥物;(2)陽虛質:溫補腎陽類藥物;(3)氣虛質:補氣養氣,滋補脾、肺、腎類藥物;(4)痰溼質:健脾利溼、疏肝理氣類藥物;(5)溼熱質:健脾利溼、疏肝利膽類藥物;(6)氣鬱質:疏肝行氣、解鬱消食類藥物;(7)血瘀質:活血化瘀、散結行氣類藥物;(8)特稟質:增強免疫力、預防過敏類藥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