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學文談養生

養生 張學文 中醫 骨關節炎 推拿 崆峒養生匯 2018-11-29
國醫大師張學文談養生

張學文教授認為,養生之道在於:腦子要多用,肢體要多動,心胸要寬廣,生活要平常,少生氣,少菸酒,乃是長壽之本。

這看似很平常的養生道理,但他認為,養生貴在堅持,道理很樸素、很簡單,主要是能否做得到,能夠長期不懈做到上述幾點,一定能夠健康長壽。

心胸要寬闊

張老面容慈祥、舉止儒雅、平易近人。他這樣描述自己:“耿直為人,認真做事,實事求是,是我做人的原則;治病救人,培養學生,是我日常的工作;繼承發揚,整理創新祖國醫學,是我終生奮鬥的目標”。張老家牆上一直懸掛著“恬淡”匾額。

在生活中,張老算是個馬馬虎虎的人,正是因為馬馬虎虎,所以心態一直保持得非常好。在家裡,張老說自己大大小小的事從不操心,都是老伴操心,他常說五個孩子讀大學都是老伴的功勞。張老全身心地撲在他熱愛的中醫事業上。身為國醫大師,除了許多千里迢迢來找他看病的病人,他還有繁雜的行政工作、繁重的社會活動,這些都是振興中醫所必需的工作。儘管工作繁忙,張老卻能調節生活節奏,張老強調,生活過度勞累或過度休閒都是養生的大忌。因此,他一直保持有規律的生活。

他認為,養生最關鍵之處在於心胸要寬闊,不要斤斤計較,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只要心裡沒有負擔,氣血就暢順,臟腑功能就不失調,痰濁瘀血等就無從產生,肝腎精血就無從暗耗。故《內經》雲:“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就是這個道理。

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每個人在生活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諸如成功、失敗、順利、挫折等等情況,從而產生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心理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會出現各種心理失衡,甚至出現心身疾病。

中醫講,百病生於氣。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有七情六慾,必然會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悲喜憂傷,使人產生或得意忘形而樂極生悲,或憤憤不平而抑鬱成疾,或思慮過度而勞傷心脾等等。七情致病中,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人無時無刻不被七情六慾所困擾,重要的是,如何看待七情六慾?保持心胸開闊,樂觀心態至關重要。樂觀的情緒、愉悅的心情可促使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而良好的心理狀態又容易使人保持樂觀的情緒。樂觀之人,臟腑氣血功能、新陳代謝往往處於最佳狀態。如何才能保持樂觀的心態?要做到恬淡虛無,知足少欲,隨遇而安。樂觀的情緒對人固然有益,但需要穩定、持久和適度,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經常保持樂觀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調整好心態,使臟腑功能調和、氣血通暢,病安從來?

從醫以來,張老工作一直很忙碌,病人絡繹不絕,學術工作也持續不斷。他的家和學院只隔一條馬路,他的生活就是這兩點一線。公園就在家對面,但工作忙碌,他很少能去。說是醫生、大師,善於養生,但這些方面做的可能還不如普通百姓。但養生的藝術就隱藏在繁忙的節奏中。

首先,張老心態很好,他遇事很想得開,張老常對人說,他沒有其它愛好,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病。一走進診室,他就神清氣爽。生活中張老有時候愛忘事,但看過的病例卻都記得清清楚楚,過目不忘;生活中他有時候脾氣有點急,對病人卻脾氣從來急不起來。而對於看病和學術之外的許多事,很多並不往心裡去,心情平坦、淡泊,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國醫大師張學文談養生

腿腳要勤快

人老腿先老。在人體中,腿部的負擔最大,它是人體的重要支柱,不僅支撐全身的重量,還需完成行走、跑步等功能。因此,人老後往往會出現腰膝痠軟、下肢沉重、關節僵硬疼痛。腿部的變化顯而易見,所以人們認為,人老腿先老。同時由於老人腿腳不靈便,活動減少,長此下去,又進一步加速了腿的衰老。為什麼有些老人仍然行動敏捷,步履如飛;而有些老人卻行動艱難,步履蹣跚,走路搖搖晃晃。中醫講,腎主骨,肝主筋,肝腎之氣充足,則筋骨隆盛,肌肉滿壯。肝腎虧虛,則骨枯筋攣,肌肉瘦消。


國醫大師張學文談養生


老人勤於動腿、無論是養生,還是防病都是非常好的。主要措施就是腿要勤,能走路就不要坐車,能散步就不要坐著看電視,能慢跑就不要睡懶覺。生命在於運動,常言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勤於運動,筋骨強壯,關節滑利,肌肉豐隆,氣血通暢,對增強老年人的體質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平時不會保養自己的雙腿,中老年後易患骨關節炎。關節退行性變和骨質增生,關節磨損,嚴重影響關節的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磨損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到了一定時候,骨關節炎就發生了,出現關節疼痛。早上起床後,會感到關節疼痛比較厲害,適當活動後疼痛得到緩解。但如果活動過多,運動過大,由於關節的磨擦,也會感到疼痛。疼痛與天氣變化也有很大的關係,氣候變冷,病情加重,疼痛加劇。

加強腿部鍛鍊,散步、太極拳等都可以,所有能活動關節的運動都可以考慮,但不宜進行劇烈活動。同時還可以用一些舒經活絡的中藥,如獨活、桑寄生、懷牛膝、桂枝、當歸等碾成細末,烤熱後用紗布包好,在疼痛的關節上來回滾動按摩,或臨睡前放在關節上燙一燙。

國醫大師張學文談養生

腦子要多用

張老出身於陝西漢中的中醫世家,其祖父和父親都是陝南名醫,他幼年起即在祖父和父親的指導下,背誦《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湯頭歌訣》等,每天“雞鳴而起,星高而息”。l4歲跟隨父親行醫,18歲時參加縣統一考試以優異的成績出師,開始了獨立懸壺鄉里的醫學生涯。幾十年過去,他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學術心得,尤其在治療急症方面聲名遠揚。祖上“對病人似親人”的祖訓,以及父親言傳身教的作用,讓張老終身受益。在以後幾十年的行醫生涯中,他都以藥王孫思邈所倡導的“大醫”標準來要求自己,德術並重,對每位病人都是認真周詳地遣方用藥。


國醫大師張學文談養生


他認為,腦要以用為養,大腦越用越靈活,而且有益於健康長壽。他長期勤奮求知和臨證思考,現在年事已高仍思維敏捷,這得益於他以用為養的用腦方法。大腦用進廢退,老人常出現腦力遲鈍、腦力衰退、健忘、痴呆等現象,要在補腎健腦的基礎上適當地動用腦筋,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用腦即是養腦。張學文教授在學術上保持旺盛的精力,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心無旁騖,所謂心定神清。他認為超脫一些物慾雜念,是健康長壽之本。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他注重科學用腦,腦能健體,體亦能養腦,要使大腦保持活力、良好的健康狀況是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飲食起居有規律,並注重護脾養胃,調劑食物寒熱,肥甘滋膩均有所節制,使機體保持協調共濟狀態,腦力自然充沛。其次,注意有張有弛。不使腦力用到極限,而是交替閱讀不同門類的書籍,使大腦各部位輪流興奮。他一不抽菸、二不飲酒,不靠外力刺激興奮大腦,而是靜心研習。上述健腦、防衰的生活方式看似平淡無奇,但持之以恆,確實有益身心。

國醫大師張學文談養生

粗茶淡飯最宜人

如何合理科學飲食,張老認為:“吃得越好身體越好,是現代人飲食上的一大誤區。”大魚大肉雖好,不能天天吃,比如羊肉性溫,冬天吃對身體有好處,夏天吃就不適合。黑木耳、蘿蔔、白菜、山藥、黃瓜這些東西雖然看起來普通,但不管什麼時候都是非常好的養生食品。另外,他指出,刺激性、含糖多的食物,尤其是冰凍過的食物都要少吃。還有一些食物屬於易發散的,有些人也不適合吃,比如香椿芽易住火,生瘡和脾氣急的人要少吃。要做到飲食有節制,防止暴飲暴食。


國醫大師張學文談養生


他認為,五味貴和,不可偏勝。《內經》雲:“膏粱之變,足生大丁”是說過食高脂食物,易生疾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提到:“至於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製,勿使過焉,過則傷其正也。”這些是按五行分類,分別論述了飲食滋味偏嗜的具體危害以及謹和五味的意義。

《內經》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主運化水谷、運化水溼、化生精微,胃主腐熟水谷。脾胃受傷,不能腐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則氣血生化乏源,導致氣血虧虛。食物不消化則成食積,水溼停留而為水飲、痰溼,並可變生百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