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漠陽江邊有一段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

陽江日報(記者/劉再揚)

“七一”前夕,記者從市區太傅路進入漁洲路,看到的大多數都是民國時期建設的嶺南式騎樓建築,由於對騎樓街面保護得好,這些近百年古色古香的店鋪仍在繼續做生意。今年88歲的“老黨史”林恩葆說,就在這條街上,掩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

你知道嗎?漠陽江邊有一段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

地下交通站之一:均祥店

“太傅路、漁洲路、河堤路和埠尾路由於靠近漠陽江,在以前陸路不發達的年代,憑著便捷的水路,將陽江城與港澳、廣州、江門和陽春等地緊緊溝通,成就上述街區那時商業的繁華。”林恩葆說,1946年11月,為了加強內地與香港黨組織的聯繫,中共江城黨組織在漁洲路92號開設了均祥批發商行,那時,這個鋪子很小,不甚顯眼,成為中共陽江特派員的工作機關和中共中區特派員設在陽江的一個活動聯絡點。

近日,記者重訪這個革命舊址,看到已沒有了92號門牌,周圍只有88號和94號,這兩個鋪面之間還有一個鋪面,但沒有號碼。據現漁洲路96號之一的住戶譚先生和仍在漁洲路做藥材生意的原陽江藥材公司員工陳先生介紹,原漁洲路88號到92號等幾間鋪面在解放後歸陽江藥材公司所有,由於這幾個鋪面較窄,後來拆建連在了一起,成了今天這個模樣。今漁洲路88號現做著比較大的米粉和麵粉等生意。

林恩葆說,1946年9月,按中共廣東區委的指示,中共陽江縣委撤銷,改為特派員制,中共陽江特派員是司徒卓。同月,中共中區特派員調餘經偉來陽江,負責中共中區黨組織與中共香港黨組織的交通聯絡工作。10月,中共粵中副特派員黃莊平(黃祥)到陽江,直接指導陽江縣黨的工作。其時黃莊平分工抓開、恩和兩陽工作。他的到來,對陽江各方面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黃莊平到江城後,住鹽場衙9號陳國維家。其時,陳國維家在漁洲路有一間店鋪正歇業,他與司徒卓商量,為了便於黨的地下工作的開展,決定將該店裝修後作為批發商行,藉以掩護開展地下活動。該店店面很小,大家稱之為“三坑瓦”,裝修後開設商店,作為特派員工作機關。店子的開業資金由黨員集資解決。其時,曹何拿出父親給他看病的1000元港幣,林良榮交來稻穀10擔,陳國維也拿出了一筆錢。

同年11月,均祥店正式營業,業務由司徒卓全面負責,曹何任交通站交通員。林恩葆說,當時均祥店從江門和香港購進煤油等日用品,運出去的則是陽江土產黃糖、草紙、鴨蛋等。為了便於運輸,商店添置了一條機船,船上大工是香港地下黨員張飛。商店開業以後,機船來往於香港、江門等地,船上押貨的是地下黨員,有時則安排需往返上述地區的人員代替。

司徒卓多次利用押貨的機會,到江門、香港等地聯繫工作。均樣店開業後,以經商形式掩護特派員的地下活動。白天,店裡進進出出是手執貨單的各商店經紀;夜裡,店門關上,店子裡全都是自己人,閱讀文件與各種進步書刊、報紙,研究鬥爭形勢與決策。

1946年冬,司徒卓與曹何押貨前往香港。船靠香港碼頭,司徒卓登岸,立即與曹何來到彌敦道生活書店與趙榮接頭。趙榮原任中共陽江縣委宣傳部長,5月到香港治病,在此期間,他與陽江黨組織保持著聯繫。司徒卓到港後,從他那裡取回組織文件、進步書籍和《華商報》《大公報》等。貨船每次都靠在埠尾碼頭起貨。

林恩葆說,均祥店營業期間,也曾出現過險情。由於店裡來往人員中不少是操外地口音,他們的談話引起了反動派的注意。有幾次,縣警察局派人來店中察看,還派出便衣前來偵查。其時陳興雖是台山人,可是他來陽江時間長了,說得一口流利的陽江話,對外稱是陳家的人,一點也沒有引起注意,每次都避過了檢查。均祥店作為陽江特派員工作機關和中區特派員活動據點,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從事地下工作。

1947年2月,均祥店因故停業。接著,黨組織又開了一間廣源店作為地下交通站。

地下交通站之二:廣源店

“當年黨組織開設的廣源店在江城埠尾路11號,以經商為掩護,作為地下交通站,先後接待了多批地方黨和部隊的趙榮、樑昌東等負責人。”今年85歲的陽江市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楊世堅說。

行走在埠尾路上,一間連著一間的商鋪延續著昔日的繁華。記者一行找到11號時,看到該鋪已建成了三層新樓房,店鋪經營花生油、鹹乾花生、生抽、豆豉等,店老闆對該店曾經是革命的地下交通站表示很驚訝,也很敬佩。

埠尾路一些老街坊告訴記者,該路以前是泥路,感謝人民政府通過整治改造,將埠尾路建成了漂亮的沿江景觀路,讓他們有了一個好的生活環境。

楊世堅說,1947年3月,埠尾路是漠陽江邊的一條街道,那裡靠近埠尾碼頭,街上開設的都是鹹魚行。廣源店以經商作為掩護,為便於與各個交通站和游擊區、香港黨組織的聯繫,主要經營山貨,也從江門、香港購進火水(煤油)等商品。廣源店的開設資金,主要由黨組織負責人司徒卓在加拿大工作的兩位哥哥提供。其時,兩位哥哥的兒子未找到工作,當他們得知司徒卓要開商鋪時十分高興,分別拿出6000元和5000元港幣,交給司徒卓經營店鋪,並約定事成以後,各人安排一個兒子進店工作。

司徒卓任廣源店經理,其愛人譚年負責管理商店的日常事務,曹何任交通員。廣源店跟均祥店一樣,是設在陽江城的中共陽江特派員工作機關,也是中區特派員與香港黨組織聯繫的聯絡點。

1948年2月,中共香港分局召開“二月會議”,會議對各游擊區放手發動人民群眾和大搞武裝鬥爭等方面工作作了全面的佈置,指出華南各地的武裝鬥爭,從“小搞”階段轉入“大搞”階段,號召各地黨組織及其領導的武裝部隊,要放手發動群眾,大搞武裝鬥爭。

“二月會議”後,同年6月,中共香港分局在中共粵桂邊區黨委屬下設立了一個分委機構,定名為中共廣南分委,書記馮燊,常委謝創、吳有恆、歐初。陽江、陽春直屬廣南分委。

1948年清明節前後,馮燊將香港的事情處理妥當,打扮成商人的樣子,身穿唐裝衫,腳踏薄底布膠鞋,手提藤笈,在政治交通員李君恰護送下,在香港碼頭乘坐黨組織江門交通站的機船,首先到達江門,接著乘船轉往沙扒,最後由沙扒從水路到江城。當天,守候在碼頭的司徒卓立即將馮燊接到廣源店住宿,並通知中共兩陽特派員李信到廣源店會面。李信來到廣源店,把兩陽武裝部隊從“小搞”到“大搞”的軍事鬥爭情況,與地方黨配合軍事鬥爭的活動情況等,向馮燊作了彙報。並請示馮燊,調整陽江黨的組織機構,成立中共江城中心區委,建立中心交通站等,方便了與其他交通站和部隊的聯繫。

“從那以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陽江、陽春的武裝鬥爭就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最終迎來了兩陽的解放。”楊世堅說。

站在埠尾路上,漠陽江上吹來陣陣江風,讓人如沐春風。革命前輩的艱辛付出,讓今天的人民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圖:埠尾路11號(右起第二間)一帶街景。劉再揚 攝

來源:陽江日報(記者/劉再揚)

圖片:劉再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