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

(一)

"

(一)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那一刻,宇宙過於寂靜。

生命的春天裡,酸澀的苦,始終趟過這厚厚的黃土,讓你再苦也不能吐出這一口救命的眼淚。

黃土深厚,黃土神聖,黃土是生命的脾胃,滋養著我們的全部。

對於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來說,黃土更像是一種偉大的母體,壯美、震撼,面對她,似乎是面對著一種亙古的情緒。

1936年2月,毛澤東同志到達陝北的翌年,面對蔚為壯闊的黃土高原,在瓦窯堡的一孔窯洞裡吟出《沁園春·雪》。

這首後來震驚中外,載入史冊的詞,用“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形象詞句讚頌了冬日的黃土高原!

那時,大雪一定下的很透,很神聖。

黃土高原上的雪,雪的精魂,也激盪著詩人毛澤東的革命豪情!

但大雪過後是什麼,對於這塊土地來說,是寂寞的黃色!

黃色,亦即土色,是黃土高原的基調色。

《易經》曰:“天玄地黃”, 柳宗元《天說》雲:“上而玄黃,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為之地。”

可見,在古人那裡,黃色,是大地的顏色。

大地是什麼呢?

除了看得見的大地,還有看不見的哲學母體,它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

在這塊土地上,它生長一切智慧和力量。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因此也被冠為“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幾千年來中國曆代封建政權以黃色象徵皇權。中華民族自謂炎黃子孫,中國人被列為黃色人種,黃土高原莫不是這一切黃色的偉大母體。


"

(一)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那一刻,宇宙過於寂靜。

生命的春天裡,酸澀的苦,始終趟過這厚厚的黃土,讓你再苦也不能吐出這一口救命的眼淚。

黃土深厚,黃土神聖,黃土是生命的脾胃,滋養著我們的全部。

對於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來說,黃土更像是一種偉大的母體,壯美、震撼,面對她,似乎是面對著一種亙古的情緒。

1936年2月,毛澤東同志到達陝北的翌年,面對蔚為壯闊的黃土高原,在瓦窯堡的一孔窯洞裡吟出《沁園春·雪》。

這首後來震驚中外,載入史冊的詞,用“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形象詞句讚頌了冬日的黃土高原!

那時,大雪一定下的很透,很神聖。

黃土高原上的雪,雪的精魂,也激盪著詩人毛澤東的革命豪情!

但大雪過後是什麼,對於這塊土地來說,是寂寞的黃色!

黃色,亦即土色,是黃土高原的基調色。

《易經》曰:“天玄地黃”, 柳宗元《天說》雲:“上而玄黃,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為之地。”

可見,在古人那裡,黃色,是大地的顏色。

大地是什麼呢?

除了看得見的大地,還有看不見的哲學母體,它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

在這塊土地上,它生長一切智慧和力量。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因此也被冠為“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幾千年來中國曆代封建政權以黃色象徵皇權。中華民族自謂炎黃子孫,中國人被列為黃色人種,黃土高原莫不是這一切黃色的偉大母體。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而陝北地區,則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在陝西省的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達9萬多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高原面。

黃色,更是陝北地區的基調色。

這裡的黃土最黃,這裡的黃土最厚,一切與生命綠色有關的東西不斷被歲月沖刷,沉寂下來的就是這厚厚的黃土。

陝北,一種不朽精神象徵的陝北,一部永遠史詩的陝北。作為人文歷史地域名稱,影響著中國偉大而深遠的歷史進程,凝聚著民族魂魄,哺育了一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偉大時代。作為地球地質史概念,卻演繹出一部地球地質史的神話。

對於黃土高原的描述,可追憶到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名著《禹貢》謂,雍州“厥土唯黃壤。”這是世界上有關黃土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有趣的是漢代班固著的《漢書》中記述了公元前32年4月寅辰“大風從西邊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

漢學家在自己寥寥數語裡暗合了與近代黃土風成堆積說相近似的黃土成因。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西行漫記》作者埃德加·斯諾對陝北黃土高原形象而富有張力的生動比喻:黃土高原在他的心中原來是“瘋神捏就的世界。”

同樣被埃德加·斯諾的比喻所震撼的是908水文地質隊年輕的隊長馬思錦!在他的心中,在他從事陝北找水的理論與實踐中,無數次地揣摩著埃德加·斯諾這句同樣具有魔幻般魅力的話語。

這裡因此上也最艱苦,最富於挑戰人的生存承受能力。

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一個最響亮的名字即來自這裡——延安!

是的,是延安,不是別的地方,在黃土高原的中心地帶,延安,竟然養育和壯大了中國革命!

延安精神是什麼,說到底就是艱苦奮鬥精神,就是再苦再累再掙扎也要頑強地活下去的精神。908水文地質隊最初駐紮在延安,對延安精神有著深刻的理解。

近幾十年來,陝北人民艱苦奮鬥,多少為這黃色母體披上了象徵著生命與活力的綠色協調色,加之成了近代中國革命和民族復興的聖地,黃土高原已構成一幅“光被四表,格於上下”的宏麗畫卷。

(二)

"

(一)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那一刻,宇宙過於寂靜。

生命的春天裡,酸澀的苦,始終趟過這厚厚的黃土,讓你再苦也不能吐出這一口救命的眼淚。

黃土深厚,黃土神聖,黃土是生命的脾胃,滋養著我們的全部。

對於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來說,黃土更像是一種偉大的母體,壯美、震撼,面對她,似乎是面對著一種亙古的情緒。

1936年2月,毛澤東同志到達陝北的翌年,面對蔚為壯闊的黃土高原,在瓦窯堡的一孔窯洞裡吟出《沁園春·雪》。

這首後來震驚中外,載入史冊的詞,用“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形象詞句讚頌了冬日的黃土高原!

那時,大雪一定下的很透,很神聖。

黃土高原上的雪,雪的精魂,也激盪著詩人毛澤東的革命豪情!

但大雪過後是什麼,對於這塊土地來說,是寂寞的黃色!

黃色,亦即土色,是黃土高原的基調色。

《易經》曰:“天玄地黃”, 柳宗元《天說》雲:“上而玄黃,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為之地。”

可見,在古人那裡,黃色,是大地的顏色。

大地是什麼呢?

除了看得見的大地,還有看不見的哲學母體,它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

在這塊土地上,它生長一切智慧和力量。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因此也被冠為“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幾千年來中國曆代封建政權以黃色象徵皇權。中華民族自謂炎黃子孫,中國人被列為黃色人種,黃土高原莫不是這一切黃色的偉大母體。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而陝北地區,則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在陝西省的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達9萬多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高原面。

黃色,更是陝北地區的基調色。

這裡的黃土最黃,這裡的黃土最厚,一切與生命綠色有關的東西不斷被歲月沖刷,沉寂下來的就是這厚厚的黃土。

陝北,一種不朽精神象徵的陝北,一部永遠史詩的陝北。作為人文歷史地域名稱,影響著中國偉大而深遠的歷史進程,凝聚著民族魂魄,哺育了一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偉大時代。作為地球地質史概念,卻演繹出一部地球地質史的神話。

對於黃土高原的描述,可追憶到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名著《禹貢》謂,雍州“厥土唯黃壤。”這是世界上有關黃土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有趣的是漢代班固著的《漢書》中記述了公元前32年4月寅辰“大風從西邊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

漢學家在自己寥寥數語裡暗合了與近代黃土風成堆積說相近似的黃土成因。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西行漫記》作者埃德加·斯諾對陝北黃土高原形象而富有張力的生動比喻:黃土高原在他的心中原來是“瘋神捏就的世界。”

同樣被埃德加·斯諾的比喻所震撼的是908水文地質隊年輕的隊長馬思錦!在他的心中,在他從事陝北找水的理論與實踐中,無數次地揣摩著埃德加·斯諾這句同樣具有魔幻般魅力的話語。

這裡因此上也最艱苦,最富於挑戰人的生存承受能力。

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一個最響亮的名字即來自這裡——延安!

是的,是延安,不是別的地方,在黃土高原的中心地帶,延安,竟然養育和壯大了中國革命!

延安精神是什麼,說到底就是艱苦奮鬥精神,就是再苦再累再掙扎也要頑強地活下去的精神。908水文地質隊最初駐紮在延安,對延安精神有著深刻的理解。

近幾十年來,陝北人民艱苦奮鬥,多少為這黃色母體披上了象徵著生命與活力的綠色協調色,加之成了近代中國革命和民族復興的聖地,黃土高原已構成一幅“光被四表,格於上下”的宏麗畫卷。

(二)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畫卷一一展開,清晰度逐漸明瞭,在湛藍湛藍的天空下,是幾縷淡淡的白雲。滾滾的延河水,向著生命深處不斷進發。

可是,在如此宏麗的畫卷裡,卻有另一種疼痛和苦楚,另一種榮耀和敬意,另一種掙扎和到達。

原因僅僅是,這裡缺水!

而陝北黃土高原則是中國黃土高原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黃土地層最完整和黃土地乳最發育的地區。黃天厚土是陝北人民的家園,家園裡有著數不盡的苦難。其中沒有能飲用的水,便是一難。

貧窮的生存狀態還被民間編成了歌謠隨風傳唱:

沒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丟,紗葛不需求,褐衫難久留,褲腿寬而厚,破爛亦將就,氈片遮體被褥全沒有,因此上把綾羅綢緞一筆勾。

客到久留,奶子敖茶敬一甌,麵餅蔥湯醋,鍋盔蒜鹽韭,牛蹄與羊首,連毛吞入口,風捲殘雲吃罷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筆勾。

一首《七筆勾》深刻而形象地刻畫了歷史上陝北人的貧困生存狀態。

與馬思錦有著同樣思水情結的吳起縣礦產資源管理局副局長齊應宏說,吳起縣十年九旱,缺水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60%以上。

吳起縣新寨鄉東北溝村,在山溝裡流下的黃泥水聚集的一個小水壩旁,圍滿了前來擔水、抬水和用毛驢脫水的群眾。由於這個水源地要供應方圓十多公里的人們飲用,所以拉一次加上排隊時間往往要7、8個小時。這裡的人說,他們寧可缺油,也不可缺水啊!

坐落於洛河之畔的富縣縣城,城區三四萬人,僅靠4口淺井供水,每年夏季和春節前後,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居民不得不到四五里外的山溝排隊拉溝底的滲水。接一擔水需5-6個小時。

富縣鉗二鄉鄉長何安學說:“我們全鄉9535人,目前有1630人和1200多頭大牲畜飲水面臨嚴重威脅。”

農民王翠英說:“由於缺水,他們村一些二十八、九歲的小夥子都找不上媳婦。”

在陝北府谷,大部分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大多是偏遠的深山溝壑區,地質構造十分複雜,且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在黃土溝壑嚴重缺水區,年輕的姑娘為了全家的吃用,跑十幾裡山路去挑水,磨破了雙腳,壓壞了雙肩;

六七十歲的老漢,拖著羸弱的身體,趴在幾乎乾枯的井邊艱難地打水,最後累倒在井臺上;

白髮小腳的老太太,一到下雨就端出屋裡的盆盆罐罐,接那從房簷上滴下的雨水洗臉洗手,水都用成了黑色,還捨不得倒掉。

……


"

(一)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那一刻,宇宙過於寂靜。

生命的春天裡,酸澀的苦,始終趟過這厚厚的黃土,讓你再苦也不能吐出這一口救命的眼淚。

黃土深厚,黃土神聖,黃土是生命的脾胃,滋養著我們的全部。

對於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來說,黃土更像是一種偉大的母體,壯美、震撼,面對她,似乎是面對著一種亙古的情緒。

1936年2月,毛澤東同志到達陝北的翌年,面對蔚為壯闊的黃土高原,在瓦窯堡的一孔窯洞裡吟出《沁園春·雪》。

這首後來震驚中外,載入史冊的詞,用“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形象詞句讚頌了冬日的黃土高原!

那時,大雪一定下的很透,很神聖。

黃土高原上的雪,雪的精魂,也激盪著詩人毛澤東的革命豪情!

但大雪過後是什麼,對於這塊土地來說,是寂寞的黃色!

黃色,亦即土色,是黃土高原的基調色。

《易經》曰:“天玄地黃”, 柳宗元《天說》雲:“上而玄黃,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為之地。”

可見,在古人那裡,黃色,是大地的顏色。

大地是什麼呢?

除了看得見的大地,還有看不見的哲學母體,它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

在這塊土地上,它生長一切智慧和力量。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因此也被冠為“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幾千年來中國曆代封建政權以黃色象徵皇權。中華民族自謂炎黃子孫,中國人被列為黃色人種,黃土高原莫不是這一切黃色的偉大母體。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而陝北地區,則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在陝西省的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達9萬多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高原面。

黃色,更是陝北地區的基調色。

這裡的黃土最黃,這裡的黃土最厚,一切與生命綠色有關的東西不斷被歲月沖刷,沉寂下來的就是這厚厚的黃土。

陝北,一種不朽精神象徵的陝北,一部永遠史詩的陝北。作為人文歷史地域名稱,影響著中國偉大而深遠的歷史進程,凝聚著民族魂魄,哺育了一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偉大時代。作為地球地質史概念,卻演繹出一部地球地質史的神話。

對於黃土高原的描述,可追憶到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名著《禹貢》謂,雍州“厥土唯黃壤。”這是世界上有關黃土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有趣的是漢代班固著的《漢書》中記述了公元前32年4月寅辰“大風從西邊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

漢學家在自己寥寥數語裡暗合了與近代黃土風成堆積說相近似的黃土成因。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西行漫記》作者埃德加·斯諾對陝北黃土高原形象而富有張力的生動比喻:黃土高原在他的心中原來是“瘋神捏就的世界。”

同樣被埃德加·斯諾的比喻所震撼的是908水文地質隊年輕的隊長馬思錦!在他的心中,在他從事陝北找水的理論與實踐中,無數次地揣摩著埃德加·斯諾這句同樣具有魔幻般魅力的話語。

這裡因此上也最艱苦,最富於挑戰人的生存承受能力。

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一個最響亮的名字即來自這裡——延安!

是的,是延安,不是別的地方,在黃土高原的中心地帶,延安,竟然養育和壯大了中國革命!

延安精神是什麼,說到底就是艱苦奮鬥精神,就是再苦再累再掙扎也要頑強地活下去的精神。908水文地質隊最初駐紮在延安,對延安精神有著深刻的理解。

近幾十年來,陝北人民艱苦奮鬥,多少為這黃色母體披上了象徵著生命與活力的綠色協調色,加之成了近代中國革命和民族復興的聖地,黃土高原已構成一幅“光被四表,格於上下”的宏麗畫卷。

(二)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畫卷一一展開,清晰度逐漸明瞭,在湛藍湛藍的天空下,是幾縷淡淡的白雲。滾滾的延河水,向著生命深處不斷進發。

可是,在如此宏麗的畫卷裡,卻有另一種疼痛和苦楚,另一種榮耀和敬意,另一種掙扎和到達。

原因僅僅是,這裡缺水!

而陝北黃土高原則是中國黃土高原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黃土地層最完整和黃土地乳最發育的地區。黃天厚土是陝北人民的家園,家園裡有著數不盡的苦難。其中沒有能飲用的水,便是一難。

貧窮的生存狀態還被民間編成了歌謠隨風傳唱:

沒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丟,紗葛不需求,褐衫難久留,褲腿寬而厚,破爛亦將就,氈片遮體被褥全沒有,因此上把綾羅綢緞一筆勾。

客到久留,奶子敖茶敬一甌,麵餅蔥湯醋,鍋盔蒜鹽韭,牛蹄與羊首,連毛吞入口,風捲殘雲吃罷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筆勾。

一首《七筆勾》深刻而形象地刻畫了歷史上陝北人的貧困生存狀態。

與馬思錦有著同樣思水情結的吳起縣礦產資源管理局副局長齊應宏說,吳起縣十年九旱,缺水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60%以上。

吳起縣新寨鄉東北溝村,在山溝裡流下的黃泥水聚集的一個小水壩旁,圍滿了前來擔水、抬水和用毛驢脫水的群眾。由於這個水源地要供應方圓十多公里的人們飲用,所以拉一次加上排隊時間往往要7、8個小時。這裡的人說,他們寧可缺油,也不可缺水啊!

坐落於洛河之畔的富縣縣城,城區三四萬人,僅靠4口淺井供水,每年夏季和春節前後,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居民不得不到四五里外的山溝排隊拉溝底的滲水。接一擔水需5-6個小時。

富縣鉗二鄉鄉長何安學說:“我們全鄉9535人,目前有1630人和1200多頭大牲畜飲水面臨嚴重威脅。”

農民王翠英說:“由於缺水,他們村一些二十八、九歲的小夥子都找不上媳婦。”

在陝北府谷,大部分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大多是偏遠的深山溝壑區,地質構造十分複雜,且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在黃土溝壑嚴重缺水區,年輕的姑娘為了全家的吃用,跑十幾裡山路去挑水,磨破了雙腳,壓壞了雙肩;

六七十歲的老漢,拖著羸弱的身體,趴在幾乎乾枯的井邊艱難地打水,最後累倒在井臺上;

白髮小腳的老太太,一到下雨就端出屋裡的盆盆罐罐,接那從房簷上滴下的雨水洗臉洗手,水都用成了黑色,還捨不得倒掉。

……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這一幕幕難忘的情景同時也在908地質隊的人心裡深深刻上了水的烙印,堅定了他們不找到水誓不罷休的信念。

給馬思錦巨大震撼的是,山區無水吃,灘區有水不能吃的客觀現實。

白于山區地表支離破碎,植被稀疏,河流稀少,僅有涇、洛河源頭,且流量小,水質差,礦化度較高,人畜不能飲用。

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質條件造成白于山區人畜飲用水長期處於困難狀態,歷史以來,當地群眾主要依靠打泥糊水窖、挖土撈池收集雨雪水解決人畜飲用水問題。

翻閱定邊古縣誌曾有:“山鄉水少,而味甚滷,即鑿井,亦十無一甘,家各置窯,貯夏雨冬雪,其中雖雜汙穢,而舍此無可為水”的客觀真實記載。

由於缺水,山區人民的生活陷入極度的困難之中。半盆渾濁的雨水在一個五六口人的家庭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先是一家人圍著水盆依次洗臉,洗臉之後洗衣服,洗完衣服之後再餵豬或飲羊。

更可憐的是山區的孩子們,學校每天只允許每個學生打一碗水,用作一天一夜的飲用。

據傳說,有一所山區中學在遭遇水荒後,竟然在一週多的時間裡不給學生提供盥洗用水,校長無奈地“指示”學生們等星期天回家後再洗!

這樣一種無奈,學校作為“公家單位”尚且惜水如金,那些貧困的農戶又如何擁有富集的水呢?

一遇乾旱,窖池乾涸,山區群眾只有高價買水或者往返幾十裡到深山溝裡通過人擔畜馱,找一點苦鹹水或高氟水勉強度日。

遇到極度乾旱時,農民無可奈何便開始讓牲畜“逃荒”,將牲畜轉移到山區外有水的地方寄養或者變賣,直至山區下雨後再返回家園……

延安市的吳起、志丹、定邊、靖邊等地處陝北黃土高原白于山區,是陝西乃至全國最嚴重的缺水區。

(三)

"

(一)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那一刻,宇宙過於寂靜。

生命的春天裡,酸澀的苦,始終趟過這厚厚的黃土,讓你再苦也不能吐出這一口救命的眼淚。

黃土深厚,黃土神聖,黃土是生命的脾胃,滋養著我們的全部。

對於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來說,黃土更像是一種偉大的母體,壯美、震撼,面對她,似乎是面對著一種亙古的情緒。

1936年2月,毛澤東同志到達陝北的翌年,面對蔚為壯闊的黃土高原,在瓦窯堡的一孔窯洞裡吟出《沁園春·雪》。

這首後來震驚中外,載入史冊的詞,用“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形象詞句讚頌了冬日的黃土高原!

那時,大雪一定下的很透,很神聖。

黃土高原上的雪,雪的精魂,也激盪著詩人毛澤東的革命豪情!

但大雪過後是什麼,對於這塊土地來說,是寂寞的黃色!

黃色,亦即土色,是黃土高原的基調色。

《易經》曰:“天玄地黃”, 柳宗元《天說》雲:“上而玄黃,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為之地。”

可見,在古人那裡,黃色,是大地的顏色。

大地是什麼呢?

除了看得見的大地,還有看不見的哲學母體,它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

在這塊土地上,它生長一切智慧和力量。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因此也被冠為“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幾千年來中國曆代封建政權以黃色象徵皇權。中華民族自謂炎黃子孫,中國人被列為黃色人種,黃土高原莫不是這一切黃色的偉大母體。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而陝北地區,則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在陝西省的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達9萬多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高原面。

黃色,更是陝北地區的基調色。

這裡的黃土最黃,這裡的黃土最厚,一切與生命綠色有關的東西不斷被歲月沖刷,沉寂下來的就是這厚厚的黃土。

陝北,一種不朽精神象徵的陝北,一部永遠史詩的陝北。作為人文歷史地域名稱,影響著中國偉大而深遠的歷史進程,凝聚著民族魂魄,哺育了一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偉大時代。作為地球地質史概念,卻演繹出一部地球地質史的神話。

對於黃土高原的描述,可追憶到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名著《禹貢》謂,雍州“厥土唯黃壤。”這是世界上有關黃土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有趣的是漢代班固著的《漢書》中記述了公元前32年4月寅辰“大風從西邊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

漢學家在自己寥寥數語裡暗合了與近代黃土風成堆積說相近似的黃土成因。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西行漫記》作者埃德加·斯諾對陝北黃土高原形象而富有張力的生動比喻:黃土高原在他的心中原來是“瘋神捏就的世界。”

同樣被埃德加·斯諾的比喻所震撼的是908水文地質隊年輕的隊長馬思錦!在他的心中,在他從事陝北找水的理論與實踐中,無數次地揣摩著埃德加·斯諾這句同樣具有魔幻般魅力的話語。

這裡因此上也最艱苦,最富於挑戰人的生存承受能力。

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一個最響亮的名字即來自這裡——延安!

是的,是延安,不是別的地方,在黃土高原的中心地帶,延安,竟然養育和壯大了中國革命!

延安精神是什麼,說到底就是艱苦奮鬥精神,就是再苦再累再掙扎也要頑強地活下去的精神。908水文地質隊最初駐紮在延安,對延安精神有著深刻的理解。

近幾十年來,陝北人民艱苦奮鬥,多少為這黃色母體披上了象徵著生命與活力的綠色協調色,加之成了近代中國革命和民族復興的聖地,黃土高原已構成一幅“光被四表,格於上下”的宏麗畫卷。

(二)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畫卷一一展開,清晰度逐漸明瞭,在湛藍湛藍的天空下,是幾縷淡淡的白雲。滾滾的延河水,向著生命深處不斷進發。

可是,在如此宏麗的畫卷裡,卻有另一種疼痛和苦楚,另一種榮耀和敬意,另一種掙扎和到達。

原因僅僅是,這裡缺水!

而陝北黃土高原則是中國黃土高原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黃土地層最完整和黃土地乳最發育的地區。黃天厚土是陝北人民的家園,家園裡有著數不盡的苦難。其中沒有能飲用的水,便是一難。

貧窮的生存狀態還被民間編成了歌謠隨風傳唱:

沒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丟,紗葛不需求,褐衫難久留,褲腿寬而厚,破爛亦將就,氈片遮體被褥全沒有,因此上把綾羅綢緞一筆勾。

客到久留,奶子敖茶敬一甌,麵餅蔥湯醋,鍋盔蒜鹽韭,牛蹄與羊首,連毛吞入口,風捲殘雲吃罷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筆勾。

一首《七筆勾》深刻而形象地刻畫了歷史上陝北人的貧困生存狀態。

與馬思錦有著同樣思水情結的吳起縣礦產資源管理局副局長齊應宏說,吳起縣十年九旱,缺水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60%以上。

吳起縣新寨鄉東北溝村,在山溝裡流下的黃泥水聚集的一個小水壩旁,圍滿了前來擔水、抬水和用毛驢脫水的群眾。由於這個水源地要供應方圓十多公里的人們飲用,所以拉一次加上排隊時間往往要7、8個小時。這裡的人說,他們寧可缺油,也不可缺水啊!

坐落於洛河之畔的富縣縣城,城區三四萬人,僅靠4口淺井供水,每年夏季和春節前後,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居民不得不到四五里外的山溝排隊拉溝底的滲水。接一擔水需5-6個小時。

富縣鉗二鄉鄉長何安學說:“我們全鄉9535人,目前有1630人和1200多頭大牲畜飲水面臨嚴重威脅。”

農民王翠英說:“由於缺水,他們村一些二十八、九歲的小夥子都找不上媳婦。”

在陝北府谷,大部分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大多是偏遠的深山溝壑區,地質構造十分複雜,且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在黃土溝壑嚴重缺水區,年輕的姑娘為了全家的吃用,跑十幾裡山路去挑水,磨破了雙腳,壓壞了雙肩;

六七十歲的老漢,拖著羸弱的身體,趴在幾乎乾枯的井邊艱難地打水,最後累倒在井臺上;

白髮小腳的老太太,一到下雨就端出屋裡的盆盆罐罐,接那從房簷上滴下的雨水洗臉洗手,水都用成了黑色,還捨不得倒掉。

……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這一幕幕難忘的情景同時也在908地質隊的人心裡深深刻上了水的烙印,堅定了他們不找到水誓不罷休的信念。

給馬思錦巨大震撼的是,山區無水吃,灘區有水不能吃的客觀現實。

白于山區地表支離破碎,植被稀疏,河流稀少,僅有涇、洛河源頭,且流量小,水質差,礦化度較高,人畜不能飲用。

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質條件造成白于山區人畜飲用水長期處於困難狀態,歷史以來,當地群眾主要依靠打泥糊水窖、挖土撈池收集雨雪水解決人畜飲用水問題。

翻閱定邊古縣誌曾有:“山鄉水少,而味甚滷,即鑿井,亦十無一甘,家各置窯,貯夏雨冬雪,其中雖雜汙穢,而舍此無可為水”的客觀真實記載。

由於缺水,山區人民的生活陷入極度的困難之中。半盆渾濁的雨水在一個五六口人的家庭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先是一家人圍著水盆依次洗臉,洗臉之後洗衣服,洗完衣服之後再餵豬或飲羊。

更可憐的是山區的孩子們,學校每天只允許每個學生打一碗水,用作一天一夜的飲用。

據傳說,有一所山區中學在遭遇水荒後,竟然在一週多的時間裡不給學生提供盥洗用水,校長無奈地“指示”學生們等星期天回家後再洗!

這樣一種無奈,學校作為“公家單位”尚且惜水如金,那些貧困的農戶又如何擁有富集的水呢?

一遇乾旱,窖池乾涸,山區群眾只有高價買水或者往返幾十裡到深山溝裡通過人擔畜馱,找一點苦鹹水或高氟水勉強度日。

遇到極度乾旱時,農民無可奈何便開始讓牲畜“逃荒”,將牲畜轉移到山區外有水的地方寄養或者變賣,直至山區下雨後再返回家園……

延安市的吳起、志丹、定邊、靖邊等地處陝北黃土高原白于山區,是陝西乃至全國最嚴重的缺水區。

(三)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水資源短缺不但影響當地群眾的正常生活,也極大地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解決老區人民的人畜飲水難題已成為當地的迫切需求和各級領導的燃眉之急。

“在陝西找水不亞於找黃金;在陝北找水比找黃金更重要。”曾經的共和國總理殷切地關注著這塊缺水的皇天后土。908水文地質隊就是在周總理的關懷下,應運而生於20世紀的60年代。

“山川秀美,關鍵在水,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前國土資源部部長,在新世紀之初考察陝北時內心無比感慨。

連綿不斷的山峁溝壑,更把志丹縣切割的七零八落,這裡大地植被稀疏,土壤瘠薄,水土流失嚴重,是典型的貧困縣之一。

多少年過去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鄉親們,一直夢想著水!

夢想著水其實就是夢想著希望,夢想著幸福!

“引地下甘泉,解西部乾渴,為老區造福!”這是一支名為 908的地質隊找水人的集體盟誓,是一支在國內還有點陌生卻在陝北名聲大震的隊伍。

“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確立後,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01年6月將陝西省延安市的吳起、富縣和志丹縣嚴重缺水區列入首批緊急勘查區,項目下達陝西省地質調查院並由陝西省地礦局908水文地質大隊承擔實施。

他們是研究國家水文地質的專業隊伍,一般情況下,他們的研究面對的是礦石和土壤,研究目的是找礦和開發當地資源,何曾想到有一天會專門負責起找水的活計。

但是厚厚的黃土地需要他,乾渴的陝北人需要他,貧困的老區經濟需要他。

他們早已融合進這土黃色的大地、河流,早已成為土黃膚色的9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人,早已沉澱著古老華夏文化永恆的創業激情與老一輩地質工作所創立的“三光榮”精神氣質,無所不在、每時每刻都在等待著、尋找著為陝北老區人民服務的契機與機遇。

值得欣慰的是在吳起、富縣、志丹等嚴重缺水區率先成功實施的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使這裡的部分人民徹底改寫了人畜飲用水苦難的歷史。


"

(一)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那一刻,宇宙過於寂靜。

生命的春天裡,酸澀的苦,始終趟過這厚厚的黃土,讓你再苦也不能吐出這一口救命的眼淚。

黃土深厚,黃土神聖,黃土是生命的脾胃,滋養著我們的全部。

對於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來說,黃土更像是一種偉大的母體,壯美、震撼,面對她,似乎是面對著一種亙古的情緒。

1936年2月,毛澤東同志到達陝北的翌年,面對蔚為壯闊的黃土高原,在瓦窯堡的一孔窯洞裡吟出《沁園春·雪》。

這首後來震驚中外,載入史冊的詞,用“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形象詞句讚頌了冬日的黃土高原!

那時,大雪一定下的很透,很神聖。

黃土高原上的雪,雪的精魂,也激盪著詩人毛澤東的革命豪情!

但大雪過後是什麼,對於這塊土地來說,是寂寞的黃色!

黃色,亦即土色,是黃土高原的基調色。

《易經》曰:“天玄地黃”, 柳宗元《天說》雲:“上而玄黃,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為之地。”

可見,在古人那裡,黃色,是大地的顏色。

大地是什麼呢?

除了看得見的大地,還有看不見的哲學母體,它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

在這塊土地上,它生長一切智慧和力量。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因此也被冠為“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幾千年來中國曆代封建政權以黃色象徵皇權。中華民族自謂炎黃子孫,中國人被列為黃色人種,黃土高原莫不是這一切黃色的偉大母體。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而陝北地區,則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在陝西省的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達9萬多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高原面。

黃色,更是陝北地區的基調色。

這裡的黃土最黃,這裡的黃土最厚,一切與生命綠色有關的東西不斷被歲月沖刷,沉寂下來的就是這厚厚的黃土。

陝北,一種不朽精神象徵的陝北,一部永遠史詩的陝北。作為人文歷史地域名稱,影響著中國偉大而深遠的歷史進程,凝聚著民族魂魄,哺育了一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偉大時代。作為地球地質史概念,卻演繹出一部地球地質史的神話。

對於黃土高原的描述,可追憶到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名著《禹貢》謂,雍州“厥土唯黃壤。”這是世界上有關黃土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有趣的是漢代班固著的《漢書》中記述了公元前32年4月寅辰“大風從西邊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

漢學家在自己寥寥數語裡暗合了與近代黃土風成堆積說相近似的黃土成因。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西行漫記》作者埃德加·斯諾對陝北黃土高原形象而富有張力的生動比喻:黃土高原在他的心中原來是“瘋神捏就的世界。”

同樣被埃德加·斯諾的比喻所震撼的是908水文地質隊年輕的隊長馬思錦!在他的心中,在他從事陝北找水的理論與實踐中,無數次地揣摩著埃德加·斯諾這句同樣具有魔幻般魅力的話語。

這裡因此上也最艱苦,最富於挑戰人的生存承受能力。

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一個最響亮的名字即來自這裡——延安!

是的,是延安,不是別的地方,在黃土高原的中心地帶,延安,竟然養育和壯大了中國革命!

延安精神是什麼,說到底就是艱苦奮鬥精神,就是再苦再累再掙扎也要頑強地活下去的精神。908水文地質隊最初駐紮在延安,對延安精神有著深刻的理解。

近幾十年來,陝北人民艱苦奮鬥,多少為這黃色母體披上了象徵著生命與活力的綠色協調色,加之成了近代中國革命和民族復興的聖地,黃土高原已構成一幅“光被四表,格於上下”的宏麗畫卷。

(二)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畫卷一一展開,清晰度逐漸明瞭,在湛藍湛藍的天空下,是幾縷淡淡的白雲。滾滾的延河水,向著生命深處不斷進發。

可是,在如此宏麗的畫卷裡,卻有另一種疼痛和苦楚,另一種榮耀和敬意,另一種掙扎和到達。

原因僅僅是,這裡缺水!

而陝北黃土高原則是中國黃土高原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黃土地層最完整和黃土地乳最發育的地區。黃天厚土是陝北人民的家園,家園裡有著數不盡的苦難。其中沒有能飲用的水,便是一難。

貧窮的生存狀態還被民間編成了歌謠隨風傳唱:

沒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丟,紗葛不需求,褐衫難久留,褲腿寬而厚,破爛亦將就,氈片遮體被褥全沒有,因此上把綾羅綢緞一筆勾。

客到久留,奶子敖茶敬一甌,麵餅蔥湯醋,鍋盔蒜鹽韭,牛蹄與羊首,連毛吞入口,風捲殘雲吃罷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筆勾。

一首《七筆勾》深刻而形象地刻畫了歷史上陝北人的貧困生存狀態。

與馬思錦有著同樣思水情結的吳起縣礦產資源管理局副局長齊應宏說,吳起縣十年九旱,缺水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60%以上。

吳起縣新寨鄉東北溝村,在山溝裡流下的黃泥水聚集的一個小水壩旁,圍滿了前來擔水、抬水和用毛驢脫水的群眾。由於這個水源地要供應方圓十多公里的人們飲用,所以拉一次加上排隊時間往往要7、8個小時。這裡的人說,他們寧可缺油,也不可缺水啊!

坐落於洛河之畔的富縣縣城,城區三四萬人,僅靠4口淺井供水,每年夏季和春節前後,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居民不得不到四五里外的山溝排隊拉溝底的滲水。接一擔水需5-6個小時。

富縣鉗二鄉鄉長何安學說:“我們全鄉9535人,目前有1630人和1200多頭大牲畜飲水面臨嚴重威脅。”

農民王翠英說:“由於缺水,他們村一些二十八、九歲的小夥子都找不上媳婦。”

在陝北府谷,大部分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大多是偏遠的深山溝壑區,地質構造十分複雜,且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在黃土溝壑嚴重缺水區,年輕的姑娘為了全家的吃用,跑十幾裡山路去挑水,磨破了雙腳,壓壞了雙肩;

六七十歲的老漢,拖著羸弱的身體,趴在幾乎乾枯的井邊艱難地打水,最後累倒在井臺上;

白髮小腳的老太太,一到下雨就端出屋裡的盆盆罐罐,接那從房簷上滴下的雨水洗臉洗手,水都用成了黑色,還捨不得倒掉。

……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這一幕幕難忘的情景同時也在908地質隊的人心裡深深刻上了水的烙印,堅定了他們不找到水誓不罷休的信念。

給馬思錦巨大震撼的是,山區無水吃,灘區有水不能吃的客觀現實。

白于山區地表支離破碎,植被稀疏,河流稀少,僅有涇、洛河源頭,且流量小,水質差,礦化度較高,人畜不能飲用。

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質條件造成白于山區人畜飲用水長期處於困難狀態,歷史以來,當地群眾主要依靠打泥糊水窖、挖土撈池收集雨雪水解決人畜飲用水問題。

翻閱定邊古縣誌曾有:“山鄉水少,而味甚滷,即鑿井,亦十無一甘,家各置窯,貯夏雨冬雪,其中雖雜汙穢,而舍此無可為水”的客觀真實記載。

由於缺水,山區人民的生活陷入極度的困難之中。半盆渾濁的雨水在一個五六口人的家庭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先是一家人圍著水盆依次洗臉,洗臉之後洗衣服,洗完衣服之後再餵豬或飲羊。

更可憐的是山區的孩子們,學校每天只允許每個學生打一碗水,用作一天一夜的飲用。

據傳說,有一所山區中學在遭遇水荒後,竟然在一週多的時間裡不給學生提供盥洗用水,校長無奈地“指示”學生們等星期天回家後再洗!

這樣一種無奈,學校作為“公家單位”尚且惜水如金,那些貧困的農戶又如何擁有富集的水呢?

一遇乾旱,窖池乾涸,山區群眾只有高價買水或者往返幾十裡到深山溝裡通過人擔畜馱,找一點苦鹹水或高氟水勉強度日。

遇到極度乾旱時,農民無可奈何便開始讓牲畜“逃荒”,將牲畜轉移到山區外有水的地方寄養或者變賣,直至山區下雨後再返回家園……

延安市的吳起、志丹、定邊、靖邊等地處陝北黃土高原白于山區,是陝西乃至全國最嚴重的缺水區。

(三)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水資源短缺不但影響當地群眾的正常生活,也極大地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解決老區人民的人畜飲水難題已成為當地的迫切需求和各級領導的燃眉之急。

“在陝西找水不亞於找黃金;在陝北找水比找黃金更重要。”曾經的共和國總理殷切地關注著這塊缺水的皇天后土。908水文地質隊就是在周總理的關懷下,應運而生於20世紀的60年代。

“山川秀美,關鍵在水,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前國土資源部部長,在新世紀之初考察陝北時內心無比感慨。

連綿不斷的山峁溝壑,更把志丹縣切割的七零八落,這裡大地植被稀疏,土壤瘠薄,水土流失嚴重,是典型的貧困縣之一。

多少年過去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鄉親們,一直夢想著水!

夢想著水其實就是夢想著希望,夢想著幸福!

“引地下甘泉,解西部乾渴,為老區造福!”這是一支名為 908的地質隊找水人的集體盟誓,是一支在國內還有點陌生卻在陝北名聲大震的隊伍。

“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確立後,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01年6月將陝西省延安市的吳起、富縣和志丹縣嚴重缺水區列入首批緊急勘查區,項目下達陝西省地質調查院並由陝西省地礦局908水文地質大隊承擔實施。

他們是研究國家水文地質的專業隊伍,一般情況下,他們的研究面對的是礦石和土壤,研究目的是找礦和開發當地資源,何曾想到有一天會專門負責起找水的活計。

但是厚厚的黃土地需要他,乾渴的陝北人需要他,貧困的老區經濟需要他。

他們早已融合進這土黃色的大地、河流,早已成為土黃膚色的9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人,早已沉澱著古老華夏文化永恆的創業激情與老一輩地質工作所創立的“三光榮”精神氣質,無所不在、每時每刻都在等待著、尋找著為陝北老區人民服務的契機與機遇。

值得欣慰的是在吳起、富縣、志丹等嚴重缺水區率先成功實施的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使這裡的部分人民徹底改寫了人畜飲用水苦難的歷史。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手捧甘甜可口的地下水,一位陝北老漢動情地說:“共產黨好,給我們找了908地質隊,他們是我們陝北的水神啊!”

喝到口裡的水,滋養生命的水,在苦難的土地上,就是我們心中的神!

在山大溝深的陝北白于山區,2002年11月4日,由塘壩渠村全體村民敬立的甘露泉碑記,屹立在藍天白雲下,更向昨天、和明天歌頌著“水神”的功德。

黑色石碑正面雕刻著斗大的魏體“甘露泉碑記”五個大字,後面撰寫著洋洋灑灑的碑文:

吾祖輩居此,由幼及老。女嫁無清潔之儀,“凡德政之道有三:一曰使民安;二曰得民心;三曰順民意。古政雖兀漢唐之盛,憾無茲道以立於世,其亡亦速,其盛亦衰。故大道悖逆,其德不遠。

男葬少淨身之禮,歡缺憂重。原因無它,蓋水無耳!或問長輩此生何所憾?曰:飲一飽水足矣。嗚呼!昔有路人過,見及斯景,問曰:既無水,何所存焉?答曰:唯賴天降雨雪,掘土窖蓄而四季飲之。路人觀窖內水與糞土混攪,嘆曰:此物吾地牲畜倘且不飲,焉能人飲乎?又問:若天無雨雪又如何?吾等皆無語;非無對,實心悸也!

德興之時,必有親民之舉;政通之日,定現為民之善。公元貳千零貳年仲夏,黃色祛而青葉純,霞光凝而晚雲黛。吾村幸鄉政府之重視,縣水利局之支持,省上單位之垂賜,聚資百萬元,開鑽打井。吾輩一時群情激昂,歡呼雀躍,與省地礦局908水文工程地質大隊共同奮戰60多個晝夜,終在地深820米處求得清泉。此舉徹解吾三村440戶,2千餘人,大家畜5千餘頭之飲水,誠功蓋日月,福佑萬世之善事也!吾輩感激之情無以言表,遂曰此井為“甘露泉”,勒之銘石,永世不忘。

嗚呼!白于山有形天地,寄情黃土高原,此舉既顯古德政之道,又現為民服務真意。漢雖強遠,不及今世撫民之舉;唐雖富庶,未當吾愛民之善。謹以此文,頌之恩情,吾輩世代,銘刻在心!

好有意思的碑文!苦其情,發其志,誠其意,述其事,頌其功,曉暢條達,不蔓不枝,自有一股精神貫穿其中,在向我們的英雄致敬!

908水文工程地質大隊,像是冥思苦想之後終於閃現出的一絲靈感:在那特定的不具備生存條件的陝北某個廣袤地域裡,生命之源“水”是如此的奇缺和珍貴。找到可供人畜飲用的“水”,除具有生命價值之外,還具有特殊的政治、經濟意義。

於是,他們不惜代價,一步步走向被神話的境界。

更確切地說,為了那樣的境界,他們付出了青春、熱血,甚至生命!

(四)

"

(一)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那一刻,宇宙過於寂靜。

生命的春天裡,酸澀的苦,始終趟過這厚厚的黃土,讓你再苦也不能吐出這一口救命的眼淚。

黃土深厚,黃土神聖,黃土是生命的脾胃,滋養著我們的全部。

對於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來說,黃土更像是一種偉大的母體,壯美、震撼,面對她,似乎是面對著一種亙古的情緒。

1936年2月,毛澤東同志到達陝北的翌年,面對蔚為壯闊的黃土高原,在瓦窯堡的一孔窯洞裡吟出《沁園春·雪》。

這首後來震驚中外,載入史冊的詞,用“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形象詞句讚頌了冬日的黃土高原!

那時,大雪一定下的很透,很神聖。

黃土高原上的雪,雪的精魂,也激盪著詩人毛澤東的革命豪情!

但大雪過後是什麼,對於這塊土地來說,是寂寞的黃色!

黃色,亦即土色,是黃土高原的基調色。

《易經》曰:“天玄地黃”, 柳宗元《天說》雲:“上而玄黃,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為之地。”

可見,在古人那裡,黃色,是大地的顏色。

大地是什麼呢?

除了看得見的大地,還有看不見的哲學母體,它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

在這塊土地上,它生長一切智慧和力量。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因此也被冠為“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幾千年來中國曆代封建政權以黃色象徵皇權。中華民族自謂炎黃子孫,中國人被列為黃色人種,黃土高原莫不是這一切黃色的偉大母體。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而陝北地區,則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在陝西省的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達9萬多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高原面。

黃色,更是陝北地區的基調色。

這裡的黃土最黃,這裡的黃土最厚,一切與生命綠色有關的東西不斷被歲月沖刷,沉寂下來的就是這厚厚的黃土。

陝北,一種不朽精神象徵的陝北,一部永遠史詩的陝北。作為人文歷史地域名稱,影響著中國偉大而深遠的歷史進程,凝聚著民族魂魄,哺育了一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偉大時代。作為地球地質史概念,卻演繹出一部地球地質史的神話。

對於黃土高原的描述,可追憶到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名著《禹貢》謂,雍州“厥土唯黃壤。”這是世界上有關黃土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有趣的是漢代班固著的《漢書》中記述了公元前32年4月寅辰“大風從西邊起,雲氣赤黃,四塞天下,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

漢學家在自己寥寥數語裡暗合了與近代黃土風成堆積說相近似的黃土成因。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西行漫記》作者埃德加·斯諾對陝北黃土高原形象而富有張力的生動比喻:黃土高原在他的心中原來是“瘋神捏就的世界。”

同樣被埃德加·斯諾的比喻所震撼的是908水文地質隊年輕的隊長馬思錦!在他的心中,在他從事陝北找水的理論與實踐中,無數次地揣摩著埃德加·斯諾這句同樣具有魔幻般魅力的話語。

這裡因此上也最艱苦,最富於挑戰人的生存承受能力。

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一個最響亮的名字即來自這裡——延安!

是的,是延安,不是別的地方,在黃土高原的中心地帶,延安,竟然養育和壯大了中國革命!

延安精神是什麼,說到底就是艱苦奮鬥精神,就是再苦再累再掙扎也要頑強地活下去的精神。908水文地質隊最初駐紮在延安,對延安精神有著深刻的理解。

近幾十年來,陝北人民艱苦奮鬥,多少為這黃色母體披上了象徵著生命與活力的綠色協調色,加之成了近代中國革命和民族復興的聖地,黃土高原已構成一幅“光被四表,格於上下”的宏麗畫卷。

(二)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畫卷一一展開,清晰度逐漸明瞭,在湛藍湛藍的天空下,是幾縷淡淡的白雲。滾滾的延河水,向著生命深處不斷進發。

可是,在如此宏麗的畫卷裡,卻有另一種疼痛和苦楚,另一種榮耀和敬意,另一種掙扎和到達。

原因僅僅是,這裡缺水!

而陝北黃土高原則是中國黃土高原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黃土地層最完整和黃土地乳最發育的地區。黃天厚土是陝北人民的家園,家園裡有著數不盡的苦難。其中沒有能飲用的水,便是一難。

貧窮的生存狀態還被民間編成了歌謠隨風傳唱:

沒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丟,紗葛不需求,褐衫難久留,褲腿寬而厚,破爛亦將就,氈片遮體被褥全沒有,因此上把綾羅綢緞一筆勾。

客到久留,奶子敖茶敬一甌,麵餅蔥湯醋,鍋盔蒜鹽韭,牛蹄與羊首,連毛吞入口,風捲殘雲吃罷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筆勾。

一首《七筆勾》深刻而形象地刻畫了歷史上陝北人的貧困生存狀態。

與馬思錦有著同樣思水情結的吳起縣礦產資源管理局副局長齊應宏說,吳起縣十年九旱,缺水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60%以上。

吳起縣新寨鄉東北溝村,在山溝裡流下的黃泥水聚集的一個小水壩旁,圍滿了前來擔水、抬水和用毛驢脫水的群眾。由於這個水源地要供應方圓十多公里的人們飲用,所以拉一次加上排隊時間往往要7、8個小時。這裡的人說,他們寧可缺油,也不可缺水啊!

坐落於洛河之畔的富縣縣城,城區三四萬人,僅靠4口淺井供水,每年夏季和春節前後,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居民不得不到四五里外的山溝排隊拉溝底的滲水。接一擔水需5-6個小時。

富縣鉗二鄉鄉長何安學說:“我們全鄉9535人,目前有1630人和1200多頭大牲畜飲水面臨嚴重威脅。”

農民王翠英說:“由於缺水,他們村一些二十八、九歲的小夥子都找不上媳婦。”

在陝北府谷,大部分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大多是偏遠的深山溝壑區,地質構造十分複雜,且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在黃土溝壑嚴重缺水區,年輕的姑娘為了全家的吃用,跑十幾裡山路去挑水,磨破了雙腳,壓壞了雙肩;

六七十歲的老漢,拖著羸弱的身體,趴在幾乎乾枯的井邊艱難地打水,最後累倒在井臺上;

白髮小腳的老太太,一到下雨就端出屋裡的盆盆罐罐,接那從房簷上滴下的雨水洗臉洗手,水都用成了黑色,還捨不得倒掉。

……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這一幕幕難忘的情景同時也在908地質隊的人心裡深深刻上了水的烙印,堅定了他們不找到水誓不罷休的信念。

給馬思錦巨大震撼的是,山區無水吃,灘區有水不能吃的客觀現實。

白于山區地表支離破碎,植被稀疏,河流稀少,僅有涇、洛河源頭,且流量小,水質差,礦化度較高,人畜不能飲用。

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質條件造成白于山區人畜飲用水長期處於困難狀態,歷史以來,當地群眾主要依靠打泥糊水窖、挖土撈池收集雨雪水解決人畜飲用水問題。

翻閱定邊古縣誌曾有:“山鄉水少,而味甚滷,即鑿井,亦十無一甘,家各置窯,貯夏雨冬雪,其中雖雜汙穢,而舍此無可為水”的客觀真實記載。

由於缺水,山區人民的生活陷入極度的困難之中。半盆渾濁的雨水在一個五六口人的家庭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先是一家人圍著水盆依次洗臉,洗臉之後洗衣服,洗完衣服之後再餵豬或飲羊。

更可憐的是山區的孩子們,學校每天只允許每個學生打一碗水,用作一天一夜的飲用。

據傳說,有一所山區中學在遭遇水荒後,竟然在一週多的時間裡不給學生提供盥洗用水,校長無奈地“指示”學生們等星期天回家後再洗!

這樣一種無奈,學校作為“公家單位”尚且惜水如金,那些貧困的農戶又如何擁有富集的水呢?

一遇乾旱,窖池乾涸,山區群眾只有高價買水或者往返幾十裡到深山溝裡通過人擔畜馱,找一點苦鹹水或高氟水勉強度日。

遇到極度乾旱時,農民無可奈何便開始讓牲畜“逃荒”,將牲畜轉移到山區外有水的地方寄養或者變賣,直至山區下雨後再返回家園……

延安市的吳起、志丹、定邊、靖邊等地處陝北黃土高原白于山區,是陝西乃至全國最嚴重的缺水區。

(三)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水資源短缺不但影響當地群眾的正常生活,也極大地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解決老區人民的人畜飲水難題已成為當地的迫切需求和各級領導的燃眉之急。

“在陝西找水不亞於找黃金;在陝北找水比找黃金更重要。”曾經的共和國總理殷切地關注著這塊缺水的皇天后土。908水文地質隊就是在周總理的關懷下,應運而生於20世紀的60年代。

“山川秀美,關鍵在水,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前國土資源部部長,在新世紀之初考察陝北時內心無比感慨。

連綿不斷的山峁溝壑,更把志丹縣切割的七零八落,這裡大地植被稀疏,土壤瘠薄,水土流失嚴重,是典型的貧困縣之一。

多少年過去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鄉親們,一直夢想著水!

夢想著水其實就是夢想著希望,夢想著幸福!

“引地下甘泉,解西部乾渴,為老區造福!”這是一支名為 908的地質隊找水人的集體盟誓,是一支在國內還有點陌生卻在陝北名聲大震的隊伍。

“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確立後,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01年6月將陝西省延安市的吳起、富縣和志丹縣嚴重缺水區列入首批緊急勘查區,項目下達陝西省地質調查院並由陝西省地礦局908水文地質大隊承擔實施。

他們是研究國家水文地質的專業隊伍,一般情況下,他們的研究面對的是礦石和土壤,研究目的是找礦和開發當地資源,何曾想到有一天會專門負責起找水的活計。

但是厚厚的黃土地需要他,乾渴的陝北人需要他,貧困的老區經濟需要他。

他們早已融合進這土黃色的大地、河流,早已成為土黃膚色的9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人,早已沉澱著古老華夏文化永恆的創業激情與老一輩地質工作所創立的“三光榮”精神氣質,無所不在、每時每刻都在等待著、尋找著為陝北老區人民服務的契機與機遇。

值得欣慰的是在吳起、富縣、志丹等嚴重缺水區率先成功實施的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使這裡的部分人民徹底改寫了人畜飲用水苦難的歷史。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手捧甘甜可口的地下水,一位陝北老漢動情地說:“共產黨好,給我們找了908地質隊,他們是我們陝北的水神啊!”

喝到口裡的水,滋養生命的水,在苦難的土地上,就是我們心中的神!

在山大溝深的陝北白于山區,2002年11月4日,由塘壩渠村全體村民敬立的甘露泉碑記,屹立在藍天白雲下,更向昨天、和明天歌頌著“水神”的功德。

黑色石碑正面雕刻著斗大的魏體“甘露泉碑記”五個大字,後面撰寫著洋洋灑灑的碑文:

吾祖輩居此,由幼及老。女嫁無清潔之儀,“凡德政之道有三:一曰使民安;二曰得民心;三曰順民意。古政雖兀漢唐之盛,憾無茲道以立於世,其亡亦速,其盛亦衰。故大道悖逆,其德不遠。

男葬少淨身之禮,歡缺憂重。原因無它,蓋水無耳!或問長輩此生何所憾?曰:飲一飽水足矣。嗚呼!昔有路人過,見及斯景,問曰:既無水,何所存焉?答曰:唯賴天降雨雪,掘土窖蓄而四季飲之。路人觀窖內水與糞土混攪,嘆曰:此物吾地牲畜倘且不飲,焉能人飲乎?又問:若天無雨雪又如何?吾等皆無語;非無對,實心悸也!

德興之時,必有親民之舉;政通之日,定現為民之善。公元貳千零貳年仲夏,黃色祛而青葉純,霞光凝而晚雲黛。吾村幸鄉政府之重視,縣水利局之支持,省上單位之垂賜,聚資百萬元,開鑽打井。吾輩一時群情激昂,歡呼雀躍,與省地礦局908水文工程地質大隊共同奮戰60多個晝夜,終在地深820米處求得清泉。此舉徹解吾三村440戶,2千餘人,大家畜5千餘頭之飲水,誠功蓋日月,福佑萬世之善事也!吾輩感激之情無以言表,遂曰此井為“甘露泉”,勒之銘石,永世不忘。

嗚呼!白于山有形天地,寄情黃土高原,此舉既顯古德政之道,又現為民服務真意。漢雖強遠,不及今世撫民之舉;唐雖富庶,未當吾愛民之善。謹以此文,頌之恩情,吾輩世代,銘刻在心!

好有意思的碑文!苦其情,發其志,誠其意,述其事,頌其功,曉暢條達,不蔓不枝,自有一股精神貫穿其中,在向我們的英雄致敬!

908水文工程地質大隊,像是冥思苦想之後終於閃現出的一絲靈感:在那特定的不具備生存條件的陝北某個廣袤地域裡,生命之源“水”是如此的奇缺和珍貴。找到可供人畜飲用的“水”,除具有生命價值之外,還具有特殊的政治、經濟意義。

於是,他們不惜代價,一步步走向被神話的境界。

更確切地說,為了那樣的境界,他們付出了青春、熱血,甚至生命!

(四)

這是一支神奇找水的隊伍,曾經缺水乾旱的陝北,因為他們變了模樣


我多次一人踏上尋覓這支神奇找水隊伍之路。看他們在“瘋神捏就的世界”裡如何與旱魔搏鬥,如何撒水成金。

承擔“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首批緊急勘查區——延安市吳起、志丹、富縣、靖邊、定邊地下水勘查施工任務的908水文地質大隊大隊長楊六崗說:“陝北黃土丘陵溝壑區,河谷深切至基岩,裂隙不發育,無法形成較完整的含水層,找水難度極大。難度再大也大不過908隊為老區人民找水的決心。”

這樣的豪言壯語從第一任團長裴恆熹,第二任團長江朝宗,隨後而來的908隊的執政者劉宗然、龐國治、譚伯英、李義祥、楊六崗、王力、馬思錦等,帶著濃厚的親情、感情,矢志不渝地為陝北老區人民找水的信念更堅,步伐邁得更大。

2001年12月底的一天,寒冬臘月,北風凜冽著,呼嘯聲並沒有擋住陝北老區人民喜迎新年新生活的願望,他們期盼已久的908水文地質大隊的兩臺鑽機分別在吳起縣鐵邊城鎮和志丹縣順寧鎮黃草灣村隆重開鑽……

夕陽西墜,暮色四合,鑽塔上耀眼的燈光伴著隆隆的鑽機聲,打破了黃土高原的寧靜,一米、二米、五米、十米……隨著一截截岩心被送上地面,望水欲穿的老區人民有了盼頭,看到了希望……

陝西省吳起、富縣、志丹嚴重缺水區地下水勘查和滲流井工程的巨大成功,為推動“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指明瞭方向。

2002年3月28日,富縣縣委書記周德喜親自把一面繡有“實施專項找水,造福富縣人民”的錦旗送給908水文地質大隊長楊六崗,他代表富縣人民深情地說:“908隊在我們富縣這樣一個貧水地區找到了地下水,並結合勘查建成日開採量3200立方米的滲流工程,不僅一舉解決了我縣縣城目前三四萬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富縣中期供水需求,為我縣的發展注入了活力。飲水思源,你們確實為富縣人民和我們的子孫後代辦了一件大實事、大好事……”

2002年4月25日,一大早,銅川市丁溝村一片沸騰。908隊為他們獻上了一份節日似的厚禮。一口日出水量達2000立方米的優質水井竣工,交付使用。

工程驗收當日,丁溝村村民委員會給908隊發來了熱情洋溢的感謝信,信中說:“丁溝村人畜飲水工程在施工中,由於我方資金籌措困難,生產資金不能及時到位。908隊顧全大局,想方設法為老百姓分憂解難,並克服多種不利因素,戰勝艱難險阻,安全順利地完成了鑽探任務並順利成井。908隊不愧為技術過硬,管理嚴謹,特別能戰鬥的隊伍。在工程竣工慶典之日,特向為丁溝村發展建設做出貢獻的908隊表示由衷的感謝。

2003年7月30日,陝北洛川縣甘石村徹底擺脫了缺水的艱難。

位於爛柯山下的黃土殘塬區的甘石村,塬高坡陡,溝深谷切。

當地群眾祖祖輩輩飲用窖水。逢天大旱,只得到幾裡外的深溝裡挑水。

即便是壯勞力,挑一擔水也得大半天。為解決水的困擾,村裡曾集資請過多家勘查施工隊伍,先後在這裡打過五口井,但多為乾井。

908隊接受此項任務後,憑著找水紮實的基本功,組織精兵強將進入甘石村,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施工,居然打出了一口優質水井。

在隆重的竣工驗收會上,村裡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敲鑼打鼓、鞭炮齊鳴,喜氣洋洋立起了“飲水思源”石牌。

當開閘放水時,人們紛紛湧向井口,爭相捧飲甘泉。

水啊,你曾經是我們乾涸的眼淚,如今我們為你笑著哭泣。

王力手捧著當地政府曾送的牌匾,默默吟詠“科學找水精施工,今飲甘泉情更濃”字樣,眼眶禁不住溼潤了。

如今,在延安棗園背後的山溝裡,張思德墓前矗立的石碑上,毛澤東同志書寫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依然清晰可見。

為陝北人民找水,為老區群眾服務也早已成為908水文地質大隊工作的座右銘和行為準則。

這支從1974年開始就在陝北黃土地上開展普查找水的隊伍,廣大黨員幹部和技術人員“與時俱進謀福祉,科學找水為老區”的故事也早已在陝北革命老區、黃土高原、邊塞古城榆林傳頌。

我在908 隊將近40年漫長的建隊歷史中徘徊;

在革命聖地延安,908隊最初安營紮寨的地方尋覓;

在他們毅然決然搬離“處女地”,另“嫁”臨潼,如今908隊和諧幸福的家園地徜徉。

尤其在那一大堆厚厚的獲獎證書、錦旗面前停步駐留。

這些也許才是記錄908隊歷史足跡的精彩,才是展現908隊曾經擁有的輝煌的瞬間。也許,這些還不全面。

但我如獲至寶,十分虔誠地輕輕地拂去那一層厚厚的塵土,小心翼翼地展開一個個證書,一面面已經褪去紅色的錦旗。

那些依然俊秀飄逸的或楷或隸頌揚讚美文字,竟然像久違的好友,毅然地向我圍攏而來,最後凝聚成我決然想不到,又令我大塊朵頤的一行文字:“瘋神捏就的世界”里昂然屹立著一座陝北“水神”豐碑!


作者簡介:秦風

武國柱,筆名秦風。中國國土資源作協全委會委員,陝西省作協會員。供職於陝西省地礦局、陝西地礦集團公司。先後有《頤康源故事》、《小秦嶺找金人》、《區調之魂》、《陝北“水神”》、《秦嶺元山之謎》等報告文學出版發表。《小秦嶺找金人》榮獲第五屆寶石文學獎。散文集《約定夢想》2011年出版。有《臺北印象》、《夜宿小華山》等多篇散文獲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