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市場面臨持續負增長的威脅下,總有那麼一些車企逆勢增長,也總有那麼一些車企風雨飄搖。不管是跨國車企,還是自主車企,都同樣面臨兩極分化的的局面。

鈴木退出中國、奇瑞出售觀致、海馬出售自建房產,算是目前汽車市場最極端的情況。

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之際,江淮拉上了蔚來,為其富餘的勞動生產力找到了一個突破口;力帆將其中一個無關重要的汽車資質賣給了車和家,獲得了大量的資金。

造車新勢力的困境不僅僅是資質問題

北汽新能源、國能、前途等車企,通過了發改委和工信部認可,直接獲得了新能源汽車造車雙資質。在造車資質這個門檻面前,造車新勢力選擇了收購和代工兩個不同的方向。

生不逢時的造車新勢力,威馬、拜騰、愛馳等等都通過收購傳統車企的方式獲得的造車資質。在此之外蔚來、小鵬、博郡等車企都通過尋找自主車企的江淮、海馬和夏利進行代工,曲線獲得了造車資質。

上汽、吉利、廣汽等中國明星車企,品牌影響力處於穩步上升階段,本身富餘產能不足,無法滿足,也無意成為代工工廠。剩下給造車新勢力的選擇寥寥無幾,更多的是二三線車企,不僅僅產品品質遭受市場懷疑,運營效率更是糟糕。

造車新勢力無從選擇,二三線車企同樣無力自救,合作也是雙方的無奈。一個是互聯網運營思維,一個是固守自封的思維,即使合作都對雙方有利,理念差異所帶來的衝突將不可避免。究竟會對汽車製造和生產造成什麼樣的不良影響,我們無需調研,因為存在一絲可能的衝突,都足以讓人擔心受怕。

全新車型無奈印上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代工車企LOGO,這樣的影響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造車新勢力的困境不僅僅是資質問題

造車新勢力們帶來的革新,正在逐漸得到傳統車企和市場的認可。市場上已經有一部分用戶在嘗試全新的電動智能汽車,不管是蔚來的豪華SUV ES8,還是威馬的平民SUV EX5。

傳統車企也同樣發力電動智能汽車,電動汽車專屬平臺、智能化的操控系統和交互系統,這樣的全新汽車正在通過比亞迪秦Pro EV、廣汽新能源Aion S 和吉利幾何 A 等車型展現在用戶的選擇面前。

市場和用戶對智能汽車的需求,同樣日漸明確和強勁。

造車新勢力的困境不僅僅是資質問題

對電動汽車的偏見更多不是來源於電動汽車本身,而是由造車新勢力的造車經驗不足所導致。即使新車來自於代工工廠,但是現在幾乎所有的代工工廠都無法成為燃油車的代表,更別說要製造全新高端智能化的電動汽車。

在此之外,那些市場所認可的傳統車企,跨國車企如豐田和大眾,即使要打造自己品牌的電動汽車,出於“穩定就是一切”的運營理念,電動汽車在短時間內不會成為發展重點。與之同時,因為燃油車銷量節節攀升,它們也沒有富餘的產能和精力,也沒有意願去參與代工的合作。

造車新勢力的困境不僅僅是資質問題

我們可以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如果蔚來的汽車不是江淮代工,而是由廣汽豐田代工,或者是由吉利汽車代工,那麼市場對於汽車品質是否就不會存在先入為主的偏見和擔憂?答案當然是顯而易見的。

這樣類似合作,歷史上也曾經有過,那就是豐田與特斯拉在電動RAV4的合作。當然,這個項目的失敗,既是當時歷史的客觀因素,也是兩家企業在造車理念上的巨大差異。

在不得不與傳統二三線車企合作之時,卻不得不成熟對於全新品牌的負面影響力,從而在電動汽車本身受到質疑之外,連造車本身也陷入了漩渦,這就是造車新勢力的兩難境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