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個消費心理學定律,讓你秒懂商家套路

心理學 Uber 裝修 市場營銷 真情部落格 真情部落格 2017-11-04

這5個消費心理學定律,讓你秒懂商家套路

參考來源:「得到APP」

劉潤《5分鐘商學院》;張瀟雨《商業經典案例課》


金錢、時間、注意力是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最寶貴的3種資源,同時也是大大小小的商家想盡辦法要從我們身上獲取的東西,為了獲得更好的營銷效果,商家們往往會根據人們的消費心理來制定各種營銷策略,從而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消費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門研究人們在日常消費活動中的心理特徵和行為規律的學問,也是消費經濟學的組成部分。

瞭解人的消費心理,不僅可以讓消費更加理性,還能更深刻地洞察人性、理解人們購買行為背後的邏輯。下面為你列舉了5種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消費心理:

一、心理賬戶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套書,很喜歡,但198元的價格也確實不低,想到家裡還有很多買了還沒看的書,也就沒買;幾周以後,有個朋友回國,我請他吃飯,共消費258元,吃得很開心。

我並沒有特別嚴重的取悅症,但我寧願可花更多的錢請朋友吃飯,也不願給自己買一套喜歡的書,原因就是,這筆錢來自不同的心理賬戶。對我來說,用來學習買書的賬戶已經透支,可用於人際交往的賬戶還沒怎麼動過。

每個人都會把錢存進不同的心理賬戶,比如生活開銷賬戶,醫療健康賬戶,家庭建設賬戶,情感維繫賬戶、學習成長賬戶,休閒娛樂賬戶等等;這些不同的賬戶雖然同屬於一個大賬戶之下,但彼此之間卻相互獨立。

很多商品就是通過從客戶的一個心理賬戶跨越到另一個心理賬戶,來增加銷量的。

比如,巧克力在精心包裝之後,就從生活開銷賬戶進入到了情感維繫賬戶;

一個裝修方案如果聲稱能幫你節省幾平方米的室內空間,你可能就會動心,因為這會讓你覺得是在買房的賬戶上省了錢,而不是在裝修房子上花了錢。

這5個消費心理學定律,讓你秒懂商家套路

二、價格錨點

再給你講一個我買書的經歷,曾經有一次打算網購一本電子書,上去一看,有三個價格:電子版(9.9元)、紙質版(18.9元)、紙質版+電子版(18.9元),我想都沒想就點了“紙質版+電子版”下單,買完後才發現被套路了,這個“紙質版”其實就是一個價格錨點,它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讓“紙質版+電子版”看起來很划算。

價格錨點是商品價格的對比標杆。是在1992年的時候,由一個叫做託奧斯基的人提出的。他認為,當消費者在無從判斷商品價格是否合理時,通常會採用兩種策略:

避免極端:面對多款同類商品,很多人都不會選擇最貴或是最便宜的,而是傾向於選擇位於中間的商品。(所以,價格最低和最高的商品,更多會用來做價格錨點)

權衡對比:消費者通常會找一個他認為類似的商品與目標商品進行比較,讓自己有一個可衡量的價格標準。

因此,多數情況下,消費者其實並不是真正為商品的價格付費,而是為自己的價值感付費。

這5個消費心理學定律,讓你秒懂商家套路

三、比例偏見

比例偏見是指,在很多場合,人們往往會忽視商品價格本身的變化,而更傾向於看重商品價格比例或倍率的變化;人對價格比例或倍率的感知遠比價格的絕對數值更加敏感。

比如,同一款衣服,在一個店買250元,而在另一個店買200元,你可能會為了便宜50元而多走10分鐘的路;但同一款蘋果電腦,在一個店賣14999,在另一個店賣14699,你也許就不會為這300元的差價而換一個商店購買。

一根4G的電腦內存條,價格是200元,單買可能你會覺得有點小貴;可當你打算買一臺價格4800元、內存4G的電腦時,商家如果對你說,加200元就可以讓電腦性能提高一倍,相信你一定不會拒絕商家的建議。

這5個消費心理學定律,讓你秒懂商家套路

四、損失厭惡

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定律,叫做“損失厭惡”。意思是,遭受一定價值的損失比獲得同等價值的利益,對人的影響更大;有科學家指出,損失給人帶來的負效用比等量收益所帶來的正效用大2.5倍。

比如,你撿到100塊錢的快樂遠不如丟失100塊錢的難受程度更大;

你買的股票從10塊錢漲到了12塊錢,你會覺得賺了,但如果從10塊錢漲到了15塊錢,又跌回到13塊錢,你反而會覺得虧了;我們經常說“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其實也是這個原理。

應用到商業上,當一個淘寶店家標識的商品價格是“100元包郵”的時候,往往就比標價90元但需要自掏郵費更有吸引力;

你要是去拍婚紗照,打算要20張照片的套餐,銷售小姑娘會把100張樣照放在你面前,讓你一張一張排除,排除一張她就會在樣張上劃一個大大的叉,強化你的損失心理,最後你拿到的,肯定不止20張照片。要是讓你一張一張添加,估計影樓早就關門了。

這5個消費心理學定律,讓你秒懂商家套路

五、目標設定

這一招在虛擬產品的應用上更為常見,心理學家和遊戲設計師們都知道,不斷為用戶設定一個短期內容易達到的目標,更能激勵用戶繼續使用產品。

就像在很多遊戲中,經常會提示用戶“你再打幾個小怪,你的裝備就能升級了”。

在出租車行業,出租車司機通常會為自己每天的工作任務設定一個目標。比如,今天掙夠500塊錢就收工,就像馬拉松選手總是盡最大努力把跑完全程的時間定在3、4個小時以內一樣。

Uber為了讓司機延長工作時間,服務更多的用戶,就曾完美地使用了目標設定的策略。很多司機都提到過,每當他們準備下線收工的時候,Uber就會蹦出一個提示框說:“您今天距離300美元的收入,就差20美元了,要不要繼續?”,而且那個“Yes”選項已經被提前選好了。

根據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目標設定,對於行駛里程數較少的人,Uber會說:“還有10美元就超過昨天100美元的收入了”;甚至有時候,Uber會讓司機之間進行橫向比較,就像360軟件的開機提示那樣:“你已經打敗了98的人”......

以上類似的商業案例還有很多,需要在生活中慢慢總結體會。總體上來說,在商業策略中植入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技巧,早已是各大科技公司和商業公司的標配了,只要是涉及錢最多的地方,對掏錢的人的研究也是最廣泛最深入的。

作為一個消費者,清醒地去做消費決策,不被大公司的小技巧所控制,是在當今商業世界自由穿行的必備條件。

這5個消費心理學定律,讓你秒懂商家套路

《聖經》箴言 2: 4

尋找智慧,如尋找銀子;

搜求它,如搜求隱藏的珍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