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心理學 創業 投資 法律 唐磊情商 2019-09-11
"

A和B在教堂祈禱時煙癮犯了。

A問神父:“祈禱時可不可以抽菸?”

神父生氣地說:“不可以!”

B問神父:“抽菸時可不可以祈禱?”

神父高興地說:“當然可以!”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卻形象地說明一個道理:同樣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卡尼曼效應”

"

A和B在教堂祈禱時煙癮犯了。

A問神父:“祈禱時可不可以抽菸?”

神父生氣地說:“不可以!”

B問神父:“抽菸時可不可以祈禱?”

神父高興地說:“當然可以!”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卻形象地說明一個道理:同樣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卡尼曼效應”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卡尼曼的心理學實驗

卡尼曼效應正是以美國心理學專家卡尼曼教授的名字命名。卡尼曼教授為了研究說話表述方式對人的影響,設計了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實驗。

第一個實驗,先招一批參與者,讓他們對兩種方案進行選擇。

實驗1:假設有一種病會導致600人死亡,現在有兩種應對方案:A方案有100%概率救活200人,B方案有1/3概率救600人,但有2/3概率600人全部死亡。問: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案?參與選擇的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A方案。

第二個實驗,又招一批參與者,換一種表述方式讓他們選擇。

實驗2:假設有一種病會導致600人死亡,現在有兩種應對方案:A方案將會有400人死亡,B方案有1/3概率600人全部得救,也有2/3概率600人無法得救。問: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案?參與選擇的絕大多數人選擇了B方案。

"

A和B在教堂祈禱時煙癮犯了。

A問神父:“祈禱時可不可以抽菸?”

神父生氣地說:“不可以!”

B問神父:“抽菸時可不可以祈禱?”

神父高興地說:“當然可以!”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卻形象地說明一個道理:同樣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卡尼曼效應”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卡尼曼的心理學實驗

卡尼曼效應正是以美國心理學專家卡尼曼教授的名字命名。卡尼曼教授為了研究說話表述方式對人的影響,設計了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實驗。

第一個實驗,先招一批參與者,讓他們對兩種方案進行選擇。

實驗1:假設有一種病會導致600人死亡,現在有兩種應對方案:A方案有100%概率救活200人,B方案有1/3概率救600人,但有2/3概率600人全部死亡。問: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案?參與選擇的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A方案。

第二個實驗,又招一批參與者,換一種表述方式讓他們選擇。

實驗2:假設有一種病會導致600人死亡,現在有兩種應對方案:A方案將會有400人死亡,B方案有1/3概率600人全部得救,也有2/3概率600人無法得救。問: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案?參與選擇的絕大多數人選擇了B方案。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具體地說,實驗1的表述更強調收益,實驗表明人們在面對收益時,更願意選擇確定的收益,而厭惡風險;實驗2的表述則更加強調損失,實驗表明人們在面對損失時,更願意“放手一搏”。所以在實驗1中,人們因為更喜歡“100%能救200人”的收益而選擇A方案;在實驗2中,人們因為討厭“將會死亡400人”的損失而選擇風險看起來更高的B方案。

知道這一點,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如果用不同的說法描述同一個問題,可以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和反饋。

"

A和B在教堂祈禱時煙癮犯了。

A問神父:“祈禱時可不可以抽菸?”

神父生氣地說:“不可以!”

B問神父:“抽菸時可不可以祈禱?”

神父高興地說:“當然可以!”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卻形象地說明一個道理:同樣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卡尼曼效應”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卡尼曼的心理學實驗

卡尼曼效應正是以美國心理學專家卡尼曼教授的名字命名。卡尼曼教授為了研究說話表述方式對人的影響,設計了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實驗。

第一個實驗,先招一批參與者,讓他們對兩種方案進行選擇。

實驗1:假設有一種病會導致600人死亡,現在有兩種應對方案:A方案有100%概率救活200人,B方案有1/3概率救600人,但有2/3概率600人全部死亡。問: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案?參與選擇的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A方案。

第二個實驗,又招一批參與者,換一種表述方式讓他們選擇。

實驗2:假設有一種病會導致600人死亡,現在有兩種應對方案:A方案將會有400人死亡,B方案有1/3概率600人全部得救,也有2/3概率600人無法得救。問: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案?參與選擇的絕大多數人選擇了B方案。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具體地說,實驗1的表述更強調收益,實驗表明人們在面對收益時,更願意選擇確定的收益,而厭惡風險;實驗2的表述則更加強調損失,實驗表明人們在面對損失時,更願意“放手一搏”。所以在實驗1中,人們因為更喜歡“100%能救200人”的收益而選擇A方案;在實驗2中,人們因為討厭“將會死亡400人”的損失而選擇風險看起來更高的B方案。

知道這一點,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如果用不同的說法描述同一個問題,可以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和反饋。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卡尼曼效應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發呢?

01 警惕陷阱和假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警惕他人利用卡尼曼效應營造的陷阱和假象。

比如,有些個人或網絡平臺以高額的投資回報率和投資回報時間短作為誘餌吸引投資,在宣傳過程中一味地強調高收益和時間短,卻刻意隱瞞投資存在的高風險,讓投資者覺得投資非常划算。很多人正是因為被相關信息誤導,將大量積蓄給一些非法集資的個人和網絡P2P平臺,以致於最終遭遇重大資金損失。所以,當我們遇到這種“投資機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商家宣傳信息背後的風險,包括投資風險和法律風險。

還有一些商家會利用卡尼曼效應營造假象,例如,在一些節假日,很多商家會先將商品提價,再以巨大折扣,讓消費者體驗到價格心理落差,覺得非常優惠。在購物節當天,很多消費者原先沒有任何購物計劃,但在商家銷售策略的刺激和影響下,產生了衝動性消費,但“剁手”後又十分懊悔。所以我們要冷靜地問問自己,我是不是真的需要購買?我是不是掉入了商家的“陷阱”裡了?

"

A和B在教堂祈禱時煙癮犯了。

A問神父:“祈禱時可不可以抽菸?”

神父生氣地說:“不可以!”

B問神父:“抽菸時可不可以祈禱?”

神父高興地說:“當然可以!”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卻形象地說明一個道理:同樣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卡尼曼效應”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卡尼曼的心理學實驗

卡尼曼效應正是以美國心理學專家卡尼曼教授的名字命名。卡尼曼教授為了研究說話表述方式對人的影響,設計了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實驗。

第一個實驗,先招一批參與者,讓他們對兩種方案進行選擇。

實驗1:假設有一種病會導致600人死亡,現在有兩種應對方案:A方案有100%概率救活200人,B方案有1/3概率救600人,但有2/3概率600人全部死亡。問: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案?參與選擇的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A方案。

第二個實驗,又招一批參與者,換一種表述方式讓他們選擇。

實驗2:假設有一種病會導致600人死亡,現在有兩種應對方案:A方案將會有400人死亡,B方案有1/3概率600人全部得救,也有2/3概率600人無法得救。問: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案?參與選擇的絕大多數人選擇了B方案。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具體地說,實驗1的表述更強調收益,實驗表明人們在面對收益時,更願意選擇確定的收益,而厭惡風險;實驗2的表述則更加強調損失,實驗表明人們在面對損失時,更願意“放手一搏”。所以在實驗1中,人們因為更喜歡“100%能救200人”的收益而選擇A方案;在實驗2中,人們因為討厭“將會死亡400人”的損失而選擇風險看起來更高的B方案。

知道這一點,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如果用不同的說法描述同一個問題,可以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和反饋。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卡尼曼效應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發呢?

01 警惕陷阱和假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警惕他人利用卡尼曼效應營造的陷阱和假象。

比如,有些個人或網絡平臺以高額的投資回報率和投資回報時間短作為誘餌吸引投資,在宣傳過程中一味地強調高收益和時間短,卻刻意隱瞞投資存在的高風險,讓投資者覺得投資非常划算。很多人正是因為被相關信息誤導,將大量積蓄給一些非法集資的個人和網絡P2P平臺,以致於最終遭遇重大資金損失。所以,當我們遇到這種“投資機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商家宣傳信息背後的風險,包括投資風險和法律風險。

還有一些商家會利用卡尼曼效應營造假象,例如,在一些節假日,很多商家會先將商品提價,再以巨大折扣,讓消費者體驗到價格心理落差,覺得非常優惠。在購物節當天,很多消費者原先沒有任何購物計劃,但在商家銷售策略的刺激和影響下,產生了衝動性消費,但“剁手”後又十分懊悔。所以我們要冷靜地問問自己,我是不是真的需要購買?我是不是掉入了商家的“陷阱”裡了?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02 和自己積極對話

我們可以利用卡尼曼效應,和自己的內心進行積極的對話,讓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們如果想改變自己的壞習慣,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大多情況下,我們都是用自責的語氣和自己說話。假如你整天沉迷於打遊戲,而你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想要改變,一般內心對話是:“為什麼我連這點自制力都沒有?繼續打遊戲我可能會一事無成,明天不能再玩遊戲了!”但這樣的方式往往起不到什麼效果,第二天你仍然繼續玩遊戲。

為什麼自責和內疚沒法讓我們改變呢?這是因為打遊戲、拖延等壞習慣的形成,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我們自身的焦慮和壓力無處排解,自責和內疚只會加劇這些情緒。所以,不僅無法改變行為,反而會讓壞習慣變本加厲。曾經有一個禁菸廣告的實驗,廣告上,抽菸人的兩個肺被煙燻成了黑色,看起來非常觸目驚心,但實驗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抽菸人並沒有因為害怕而停止吸菸,反而由於焦慮加重而抽得更多。

瞭解卡尼曼效應,我們就可以多和自己的內心進行更加積極的對話,例如,告訴自己:“打遊戲確實可以讓自己放鬆,不過我應該把更多時間花在工作上,這樣可以讓生活更有意義,明天開始我要增加工作時間!”和自己進行積極的對話,自我要求並沒有變成負擔,反而變成了一種激勵,變成一種“我可以做到”的自信,這更利於推動我們行為習慣的改變。

"

A和B在教堂祈禱時煙癮犯了。

A問神父:“祈禱時可不可以抽菸?”

神父生氣地說:“不可以!”

B問神父:“抽菸時可不可以祈禱?”

神父高興地說:“當然可以!”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卻形象地說明一個道理:同樣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卡尼曼效應”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卡尼曼的心理學實驗

卡尼曼效應正是以美國心理學專家卡尼曼教授的名字命名。卡尼曼教授為了研究說話表述方式對人的影響,設計了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實驗。

第一個實驗,先招一批參與者,讓他們對兩種方案進行選擇。

實驗1:假設有一種病會導致600人死亡,現在有兩種應對方案:A方案有100%概率救活200人,B方案有1/3概率救600人,但有2/3概率600人全部死亡。問: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案?參與選擇的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A方案。

第二個實驗,又招一批參與者,換一種表述方式讓他們選擇。

實驗2:假設有一種病會導致600人死亡,現在有兩種應對方案:A方案將會有400人死亡,B方案有1/3概率600人全部得救,也有2/3概率600人無法得救。問: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案?參與選擇的絕大多數人選擇了B方案。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具體地說,實驗1的表述更強調收益,實驗表明人們在面對收益時,更願意選擇確定的收益,而厭惡風險;實驗2的表述則更加強調損失,實驗表明人們在面對損失時,更願意“放手一搏”。所以在實驗1中,人們因為更喜歡“100%能救200人”的收益而選擇A方案;在實驗2中,人們因為討厭“將會死亡400人”的損失而選擇風險看起來更高的B方案。

知道這一點,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如果用不同的說法描述同一個問題,可以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和反饋。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卡尼曼效應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發呢?

01 警惕陷阱和假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警惕他人利用卡尼曼效應營造的陷阱和假象。

比如,有些個人或網絡平臺以高額的投資回報率和投資回報時間短作為誘餌吸引投資,在宣傳過程中一味地強調高收益和時間短,卻刻意隱瞞投資存在的高風險,讓投資者覺得投資非常划算。很多人正是因為被相關信息誤導,將大量積蓄給一些非法集資的個人和網絡P2P平臺,以致於最終遭遇重大資金損失。所以,當我們遇到這種“投資機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商家宣傳信息背後的風險,包括投資風險和法律風險。

還有一些商家會利用卡尼曼效應營造假象,例如,在一些節假日,很多商家會先將商品提價,再以巨大折扣,讓消費者體驗到價格心理落差,覺得非常優惠。在購物節當天,很多消費者原先沒有任何購物計劃,但在商家銷售策略的刺激和影響下,產生了衝動性消費,但“剁手”後又十分懊悔。所以我們要冷靜地問問自己,我是不是真的需要購買?我是不是掉入了商家的“陷阱”裡了?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02 和自己積極對話

我們可以利用卡尼曼效應,和自己的內心進行積極的對話,讓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們如果想改變自己的壞習慣,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大多情況下,我們都是用自責的語氣和自己說話。假如你整天沉迷於打遊戲,而你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想要改變,一般內心對話是:“為什麼我連這點自制力都沒有?繼續打遊戲我可能會一事無成,明天不能再玩遊戲了!”但這樣的方式往往起不到什麼效果,第二天你仍然繼續玩遊戲。

為什麼自責和內疚沒法讓我們改變呢?這是因為打遊戲、拖延等壞習慣的形成,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我們自身的焦慮和壓力無處排解,自責和內疚只會加劇這些情緒。所以,不僅無法改變行為,反而會讓壞習慣變本加厲。曾經有一個禁菸廣告的實驗,廣告上,抽菸人的兩個肺被煙燻成了黑色,看起來非常觸目驚心,但實驗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抽菸人並沒有因為害怕而停止吸菸,反而由於焦慮加重而抽得更多。

瞭解卡尼曼效應,我們就可以多和自己的內心進行更加積極的對話,例如,告訴自己:“打遊戲確實可以讓自己放鬆,不過我應該把更多時間花在工作上,這樣可以讓生活更有意義,明天開始我要增加工作時間!”和自己進行積極的對話,自我要求並沒有變成負擔,反而變成了一種激勵,變成一種“我可以做到”的自信,這更利於推動我們行為習慣的改變。

心理學家:你說什麼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03 從積極的角度說話

在工作和生活中,當你需要和他人溝通,甚至是說服他人時,可以適當藉助卡尼曼效應,採用積極的角度闡述問題。

曾經見過一個年輕的創業者,他拿著自己的創業項目找天使投資。在短短5分鐘的路演時間裡,他先談了自己創業項目的3大困境和3大阻礙,之後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團隊的優勢和解決方案。路演結束後,所有投資人均表示不願意投資。

事後幾個投資人討論這個項目時紛紛表示:大家拿到商業計劃書的時候都很感興趣,但看了創業者的路演後反而不願意投資,因為聽了創業者的介紹後,感覺這個創業項目風險太大。其實,所有的初創項目都有巨大的風險,作為創業者應該對投資人坦誠,但並不是毫不考慮表達的方式,這個創業者在路演一開始就過多地強調風險,嚴重地影響了投資人的判斷。

無論是和領導、同事、客戶,還是家人和朋友,我們在和他人溝通的過程中,應該在保持足夠坦誠的基礎上,儘量從積極的角度闡述問題,這樣既能讓自己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也可以讓溝通的焦點放在積極的一面。

總結

在生活中,同一件事,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卡尼曼效應。我們應該警惕他人利用卡尼曼效應營造的陷阱和假象;通過和自己的內心進行積極的對話,讓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在人際交往中,藉助卡尼曼效應,採用積極的角度闡述問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