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二線城市,都快沒人買了'

"

1.


房價,是怎麼漲上來的?

在不考慮通脹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簡單的供需模型描述:


某區域/城市內,供應1000套房,需求1200套房(包含自住和投資),此時價格為a;


假設一段時間內區域/城市內沒有新的樓盤開發,即供應不變;但因為種種原因,需求增長到2000套,

這時候價格就會上漲,比如漲到1.5a。

帶來需求增長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區域/城市內有重大利好,比如產業或者軌道交通規劃。

利好釋放消息前後,投資客入場;

利好兌現時,吸引一批有實際居住需求的買家。


—— 只有後者數量高於前者,投資客才能賺到錢。

不然就只能勉強跑贏通脹這樣子,甚至還要虧。

所有的房子,最終必須要有一個「實際居住」的買家來接盤。


投資客撐不起房價。

可以說,一個城市潛在的、有實際居住需求的買家的購買力,就是她房價上漲的動力。

十公子找了一份數據,可以比較直觀地量化這個動力:貝殼研究院發佈的《城市購房動能指數》。

2.

城市購房動能指數的計算,主要依據三個維度:

城市住房自有率:即一個城市有自有住房的人的比例。自有率越低,說明買房的需求越強烈;

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完善度:用於衡量城市人口吸引潛力,也就是潛在剛需的規模;

房價收入比:用來衡量剛需入市買房的難度;

另外,通過城市二手房成交佔比、換房群體所佔比例以及政策對換房需求的壓制程度,來衡量剛需入市帶來的換房規模。

計算的方法和過程非常複雜,這裡不作解釋,我們直接來看最終的結果:

"

1.


房價,是怎麼漲上來的?

在不考慮通脹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簡單的供需模型描述:


某區域/城市內,供應1000套房,需求1200套房(包含自住和投資),此時價格為a;


假設一段時間內區域/城市內沒有新的樓盤開發,即供應不變;但因為種種原因,需求增長到2000套,

這時候價格就會上漲,比如漲到1.5a。

帶來需求增長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區域/城市內有重大利好,比如產業或者軌道交通規劃。

利好釋放消息前後,投資客入場;

利好兌現時,吸引一批有實際居住需求的買家。


—— 只有後者數量高於前者,投資客才能賺到錢。

不然就只能勉強跑贏通脹這樣子,甚至還要虧。

所有的房子,最終必須要有一個「實際居住」的買家來接盤。


投資客撐不起房價。

可以說,一個城市潛在的、有實際居住需求的買家的購買力,就是她房價上漲的動力。

十公子找了一份數據,可以比較直觀地量化這個動力:貝殼研究院發佈的《城市購房動能指數》。

2.

城市購房動能指數的計算,主要依據三個維度:

城市住房自有率:即一個城市有自有住房的人的比例。自有率越低,說明買房的需求越強烈;

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完善度:用於衡量城市人口吸引潛力,也就是潛在剛需的規模;

房價收入比:用來衡量剛需入市買房的難度;

另外,通過城市二手房成交佔比、換房群體所佔比例以及政策對換房需求的壓制程度,來衡量剛需入市帶來的換房規模。

計算的方法和過程非常複雜,這裡不作解釋,我們直接來看最終的結果:

有的二線城市,都快沒人買了

(數據來源:貝殼研究院)


得分越高,說明城市未來購房的潛力越大。


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深圳,0.63分。這也算意料之內:


深圳城市年輕,超過50%的人口在深圳無房(而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上海則不到40%);


同時外來人口增長較快,城市吸引力較大。


其次是北京、上海、杭州和廣州;蘇州、南京和武漢得分也都超過了0.50。


綜合來看,排名靠前的,除了重點一二線城市,就是長三角、珠三角的重點城市,


如常州、珠海、東莞,都排進了top 30。


——這也跟我們普遍認為的、有房產投資價值的城市一致。


3.


再往細了說,購房動能又可以分為“剛需購房動能”和“改善購房動能”。


明確一個城市城市房子的需求,是以剛需為主,還是以改善為主,非常重要。


內陸的房地產發展時間比較短,我們可以參考香港的先例:


在1995年的一波房價暴漲中,交易量和漲幅最大的是二房,


因為這時樓市最大的動力是上車和剛需一族;


而到了2004年開始復甦時(1997年香港房價崩盤),則是改善、豪宅等大戶型漲幅超過了剛需小戶型,


因為此時樓市的主要動力,變成了本地的“換房”以及內地有錢人的“豪華置業”,

如此,市場上大戶型買家增多+小戶型賣家增多,小戶型自然漲不過大戶型。

—— 我們常說“地段”、“戶型”、“規格”三位一體,實際上,前面還可以再加一個“城市”:

在剛需購房動能強勁的城市,適合買低總價的上車盤、剛需盤;

相應的,在改善動能強勁的城市,則應該儘量選擇大三房、四房等改善型住房。

4.

來看榜單給出的結果:


"

1.


房價,是怎麼漲上來的?

在不考慮通脹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簡單的供需模型描述:


某區域/城市內,供應1000套房,需求1200套房(包含自住和投資),此時價格為a;


假設一段時間內區域/城市內沒有新的樓盤開發,即供應不變;但因為種種原因,需求增長到2000套,

這時候價格就會上漲,比如漲到1.5a。

帶來需求增長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區域/城市內有重大利好,比如產業或者軌道交通規劃。

利好釋放消息前後,投資客入場;

利好兌現時,吸引一批有實際居住需求的買家。


—— 只有後者數量高於前者,投資客才能賺到錢。

不然就只能勉強跑贏通脹這樣子,甚至還要虧。

所有的房子,最終必須要有一個「實際居住」的買家來接盤。


投資客撐不起房價。

可以說,一個城市潛在的、有實際居住需求的買家的購買力,就是她房價上漲的動力。

十公子找了一份數據,可以比較直觀地量化這個動力:貝殼研究院發佈的《城市購房動能指數》。

2.

城市購房動能指數的計算,主要依據三個維度:

城市住房自有率:即一個城市有自有住房的人的比例。自有率越低,說明買房的需求越強烈;

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完善度:用於衡量城市人口吸引潛力,也就是潛在剛需的規模;

房價收入比:用來衡量剛需入市買房的難度;

另外,通過城市二手房成交佔比、換房群體所佔比例以及政策對換房需求的壓制程度,來衡量剛需入市帶來的換房規模。

計算的方法和過程非常複雜,這裡不作解釋,我們直接來看最終的結果:

有的二線城市,都快沒人買了

(數據來源:貝殼研究院)


得分越高,說明城市未來購房的潛力越大。


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深圳,0.63分。這也算意料之內:


深圳城市年輕,超過50%的人口在深圳無房(而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上海則不到40%);


同時外來人口增長較快,城市吸引力較大。


其次是北京、上海、杭州和廣州;蘇州、南京和武漢得分也都超過了0.50。


綜合來看,排名靠前的,除了重點一二線城市,就是長三角、珠三角的重點城市,


如常州、珠海、東莞,都排進了top 30。


——這也跟我們普遍認為的、有房產投資價值的城市一致。


3.


再往細了說,購房動能又可以分為“剛需購房動能”和“改善購房動能”。


明確一個城市城市房子的需求,是以剛需為主,還是以改善為主,非常重要。


內陸的房地產發展時間比較短,我們可以參考香港的先例:


在1995年的一波房價暴漲中,交易量和漲幅最大的是二房,


因為這時樓市最大的動力是上車和剛需一族;


而到了2004年開始復甦時(1997年香港房價崩盤),則是改善、豪宅等大戶型漲幅超過了剛需小戶型,


因為此時樓市的主要動力,變成了本地的“換房”以及內地有錢人的“豪華置業”,

如此,市場上大戶型買家增多+小戶型賣家增多,小戶型自然漲不過大戶型。

—— 我們常說“地段”、“戶型”、“規格”三位一體,實際上,前面還可以再加一個“城市”:

在剛需購房動能強勁的城市,適合買低總價的上車盤、剛需盤;

相應的,在改善動能強勁的城市,則應該儘量選擇大三房、四房等改善型住房。

4.

來看榜單給出的結果:


有的二線城市,都快沒人買了

(數據來源:貝殼研究院)

"

1.


房價,是怎麼漲上來的?

在不考慮通脹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簡單的供需模型描述:


某區域/城市內,供應1000套房,需求1200套房(包含自住和投資),此時價格為a;


假設一段時間內區域/城市內沒有新的樓盤開發,即供應不變;但因為種種原因,需求增長到2000套,

這時候價格就會上漲,比如漲到1.5a。

帶來需求增長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區域/城市內有重大利好,比如產業或者軌道交通規劃。

利好釋放消息前後,投資客入場;

利好兌現時,吸引一批有實際居住需求的買家。


—— 只有後者數量高於前者,投資客才能賺到錢。

不然就只能勉強跑贏通脹這樣子,甚至還要虧。

所有的房子,最終必須要有一個「實際居住」的買家來接盤。


投資客撐不起房價。

可以說,一個城市潛在的、有實際居住需求的買家的購買力,就是她房價上漲的動力。

十公子找了一份數據,可以比較直觀地量化這個動力:貝殼研究院發佈的《城市購房動能指數》。

2.

城市購房動能指數的計算,主要依據三個維度:

城市住房自有率:即一個城市有自有住房的人的比例。自有率越低,說明買房的需求越強烈;

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完善度:用於衡量城市人口吸引潛力,也就是潛在剛需的規模;

房價收入比:用來衡量剛需入市買房的難度;

另外,通過城市二手房成交佔比、換房群體所佔比例以及政策對換房需求的壓制程度,來衡量剛需入市帶來的換房規模。

計算的方法和過程非常複雜,這裡不作解釋,我們直接來看最終的結果:

有的二線城市,都快沒人買了

(數據來源:貝殼研究院)


得分越高,說明城市未來購房的潛力越大。


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深圳,0.63分。這也算意料之內:


深圳城市年輕,超過50%的人口在深圳無房(而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上海則不到40%);


同時外來人口增長較快,城市吸引力較大。


其次是北京、上海、杭州和廣州;蘇州、南京和武漢得分也都超過了0.50。


綜合來看,排名靠前的,除了重點一二線城市,就是長三角、珠三角的重點城市,


如常州、珠海、東莞,都排進了top 30。


——這也跟我們普遍認為的、有房產投資價值的城市一致。


3.


再往細了說,購房動能又可以分為“剛需購房動能”和“改善購房動能”。


明確一個城市城市房子的需求,是以剛需為主,還是以改善為主,非常重要。


內陸的房地產發展時間比較短,我們可以參考香港的先例:


在1995年的一波房價暴漲中,交易量和漲幅最大的是二房,


因為這時樓市最大的動力是上車和剛需一族;


而到了2004年開始復甦時(1997年香港房價崩盤),則是改善、豪宅等大戶型漲幅超過了剛需小戶型,


因為此時樓市的主要動力,變成了本地的“換房”以及內地有錢人的“豪華置業”,

如此,市場上大戶型買家增多+小戶型賣家增多,小戶型自然漲不過大戶型。

—— 我們常說“地段”、“戶型”、“規格”三位一體,實際上,前面還可以再加一個“城市”:

在剛需購房動能強勁的城市,適合買低總價的上車盤、剛需盤;

相應的,在改善動能強勁的城市,則應該儘量選擇大三房、四房等改善型住房。

4.

來看榜單給出的結果:


有的二線城市,都快沒人買了

(數據來源:貝殼研究院)

有的二線城市,都快沒人買了

(數據來源:貝殼研究院)

吶,兩張表一對比,結論就出來了。


比如深圳,剛需購房動能0.66,排第一;改善購房動能0.42,排第42,


說明深圳的剛需和上車需求,遠遠大於改善需求,

投資的話,買剛需小戶型更合適;


再比如重慶,剛需購房動能0.42,排名第30;改善購房動能0.54,排名第8,


這說明,重慶的市場是偏向改善的,單純求得一個落腳之地的剛需族相對不多,

因而更適合投資改善大戶型。

剛需和改善動能相差不大的城市,比如珠海(分別是0.42和0.44),則可優先選擇改善類房源,一步到位。

5.

一個城市剛需動能大,意味著有源源不斷的底層新生力量加入進來,不斷鞏固金字塔的塔基,

比改善動能更能體現城市吸引力。

如果一個城市剛需動能很低,則有“源頭枯竭”的傾向和隱患,

或者說,接盤俠沒怎麼有補充了,韭菜苗不夠多了…

(但,肯定比剛需、改善雙低要好。)

這個問題最突出的是石家莊。

表單中,石家莊是剛需購房動能指數排名最低的(第69)的二線城市,甚至低於一大批三四線城市,如麗水、綿陽等,

這可不是一個好信號。

單從這個表單的數據看,投資石家莊的剛需小戶型,可能需要更謹慎一些。

ps,

以上只是基於“城市”這一個維度給出的參考,

具體到買房選籌,還要再加上“地段”、“戶型”和“規格”的因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