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漁鳴嘴'

"

有人稱漁鳴嘴為青島的天涯海角,實際上這裡的確有美麗的風景,也是一個絕佳的觀景平臺。臨黃海波瀾,賞“靈島浮翠”,覽大珠秀麗,看小珠雄偉,觀“魚嘴雪浪”,都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頓生詩人情懷。

"

有人稱漁鳴嘴為青島的天涯海角,實際上這裡的確有美麗的風景,也是一個絕佳的觀景平臺。臨黃海波瀾,賞“靈島浮翠”,覽大珠秀麗,看小珠雄偉,觀“魚嘴雪浪”,都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頓生詩人情懷。

“天涯海角”漁鳴嘴

(臨黃海波瀾)

《人人都說家鄉好》

魚鳴嘴村,位於薛家島街道最西南端,東依溫山,西臨唐島灣口,南瀕黃海,與現膠南積米崖港隔海相望。北距顧家島村0.5公里,距薛家島街道辦事處駐地8.5公里。村莊三面環海,一面傍山。地勢東高西低,村域面積約1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185戶,610口人;居民有薛、相、翟等姓,薛姓佔多數,多為漢族。

據《膠西薛氏房譜》記載,清朝康熈四年(公元1665年),薛姓二世祖薛明遠的後裔兄弟二人從原薛家島村遷來。

本村東依溫山,西有平坦的荷包地(地形似古代荷包),南、北各有避風擋浪的泊船灣,北、東各有通往島外的大道。當年,薛姓先民認為這裡“大亂不亂,大旱不旱,大欠不欠”,是一方寶地。據本村《薛氏家譜》記載,早年本村“村周野梅遍地”。故先人們稱村名為野梅嘴。

"

有人稱漁鳴嘴為青島的天涯海角,實際上這裡的確有美麗的風景,也是一個絕佳的觀景平臺。臨黃海波瀾,賞“靈島浮翠”,覽大珠秀麗,看小珠雄偉,觀“魚嘴雪浪”,都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頓生詩人情懷。

“天涯海角”漁鳴嘴

(臨黃海波瀾)

《人人都說家鄉好》

魚鳴嘴村,位於薛家島街道最西南端,東依溫山,西臨唐島灣口,南瀕黃海,與現膠南積米崖港隔海相望。北距顧家島村0.5公里,距薛家島街道辦事處駐地8.5公里。村莊三面環海,一面傍山。地勢東高西低,村域面積約1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185戶,610口人;居民有薛、相、翟等姓,薛姓佔多數,多為漢族。

據《膠西薛氏房譜》記載,清朝康熈四年(公元1665年),薛姓二世祖薛明遠的後裔兄弟二人從原薛家島村遷來。

本村東依溫山,西有平坦的荷包地(地形似古代荷包),南、北各有避風擋浪的泊船灣,北、東各有通往島外的大道。當年,薛姓先民認為這裡“大亂不亂,大旱不旱,大欠不欠”,是一方寶地。據本村《薛氏家譜》記載,早年本村“村周野梅遍地”。故先人們稱村名為野梅嘴。

“天涯海角”漁鳴嘴

(看小珠雄偉)

魚鳴嘴,位於村西南部、唐島灣南部海口東側,為一向南伸入海中0.5公里的岬角。古時此地多產野梅,又稱野梅嘴。

據《增修膠志・卷五》載,本村附近海中“有石突出水面,長二丈餘,為魚鳴石”。魚鳴石即現在的老龍石。在漁汛期間,此石附近常有鯨魚出沒,併發出“哞、哞”的聲音。後來,人們據此將村名改稱魚鳴嘴,沿用至今。

《薛姓建村》

薛姓先人遷來後,逐漸繁衍了兩個支股,路北為長支,路南為二支。據老人說,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薛姓二支股有人娶了一改嫁女,其帶來一個不滿週歲的乳兒。在修纂族譜時,令族長很頭痛。按當時舊規,此子不能入譜。族長認為,此子“放譜於理不合”,但“棄之於情不忍”。經協商,人們想了個變通的辦法,將其另立一個支股,起名叫薛聖隨。

"

有人稱漁鳴嘴為青島的天涯海角,實際上這裡的確有美麗的風景,也是一個絕佳的觀景平臺。臨黃海波瀾,賞“靈島浮翠”,覽大珠秀麗,看小珠雄偉,觀“魚嘴雪浪”,都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頓生詩人情懷。

“天涯海角”漁鳴嘴

(臨黃海波瀾)

《人人都說家鄉好》

魚鳴嘴村,位於薛家島街道最西南端,東依溫山,西臨唐島灣口,南瀕黃海,與現膠南積米崖港隔海相望。北距顧家島村0.5公里,距薛家島街道辦事處駐地8.5公里。村莊三面環海,一面傍山。地勢東高西低,村域面積約1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185戶,610口人;居民有薛、相、翟等姓,薛姓佔多數,多為漢族。

據《膠西薛氏房譜》記載,清朝康熈四年(公元1665年),薛姓二世祖薛明遠的後裔兄弟二人從原薛家島村遷來。

本村東依溫山,西有平坦的荷包地(地形似古代荷包),南、北各有避風擋浪的泊船灣,北、東各有通往島外的大道。當年,薛姓先民認為這裡“大亂不亂,大旱不旱,大欠不欠”,是一方寶地。據本村《薛氏家譜》記載,早年本村“村周野梅遍地”。故先人們稱村名為野梅嘴。

“天涯海角”漁鳴嘴

(看小珠雄偉)

魚鳴嘴,位於村西南部、唐島灣南部海口東側,為一向南伸入海中0.5公里的岬角。古時此地多產野梅,又稱野梅嘴。

據《增修膠志・卷五》載,本村附近海中“有石突出水面,長二丈餘,為魚鳴石”。魚鳴石即現在的老龍石。在漁汛期間,此石附近常有鯨魚出沒,併發出“哞、哞”的聲音。後來,人們據此將村名改稱魚鳴嘴,沿用至今。

《薛姓建村》

薛姓先人遷來後,逐漸繁衍了兩個支股,路北為長支,路南為二支。據老人說,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薛姓二支股有人娶了一改嫁女,其帶來一個不滿週歲的乳兒。在修纂族譜時,令族長很頭痛。按當時舊規,此子不能入譜。族長認為,此子“放譜於理不合”,但“棄之於情不忍”。經協商,人們想了個變通的辦法,將其另立一個支股,起名叫薛聖隨。

“天涯海角”漁鳴嘴
"

有人稱漁鳴嘴為青島的天涯海角,實際上這裡的確有美麗的風景,也是一個絕佳的觀景平臺。臨黃海波瀾,賞“靈島浮翠”,覽大珠秀麗,看小珠雄偉,觀“魚嘴雪浪”,都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頓生詩人情懷。

“天涯海角”漁鳴嘴

(臨黃海波瀾)

《人人都說家鄉好》

魚鳴嘴村,位於薛家島街道最西南端,東依溫山,西臨唐島灣口,南瀕黃海,與現膠南積米崖港隔海相望。北距顧家島村0.5公里,距薛家島街道辦事處駐地8.5公里。村莊三面環海,一面傍山。地勢東高西低,村域面積約1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185戶,610口人;居民有薛、相、翟等姓,薛姓佔多數,多為漢族。

據《膠西薛氏房譜》記載,清朝康熈四年(公元1665年),薛姓二世祖薛明遠的後裔兄弟二人從原薛家島村遷來。

本村東依溫山,西有平坦的荷包地(地形似古代荷包),南、北各有避風擋浪的泊船灣,北、東各有通往島外的大道。當年,薛姓先民認為這裡“大亂不亂,大旱不旱,大欠不欠”,是一方寶地。據本村《薛氏家譜》記載,早年本村“村周野梅遍地”。故先人們稱村名為野梅嘴。

“天涯海角”漁鳴嘴

(看小珠雄偉)

魚鳴嘴,位於村西南部、唐島灣南部海口東側,為一向南伸入海中0.5公里的岬角。古時此地多產野梅,又稱野梅嘴。

據《增修膠志・卷五》載,本村附近海中“有石突出水面,長二丈餘,為魚鳴石”。魚鳴石即現在的老龍石。在漁汛期間,此石附近常有鯨魚出沒,併發出“哞、哞”的聲音。後來,人們據此將村名改稱魚鳴嘴,沿用至今。

《薛姓建村》

薛姓先人遷來後,逐漸繁衍了兩個支股,路北為長支,路南為二支。據老人說,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薛姓二支股有人娶了一改嫁女,其帶來一個不滿週歲的乳兒。在修纂族譜時,令族長很頭痛。按當時舊規,此子不能入譜。族長認為,此子“放譜於理不合”,但“棄之於情不忍”。經協商,人們想了個變通的辦法,將其另立一個支股,起名叫薛聖隨。

“天涯海角”漁鳴嘴
“天涯海角”漁鳴嘴

(賞靈島浮翠)

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相姓一家由諸城相州遷來,住在村東頭,後遷居山前,但仍屬本村管轄。清朝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翟遷武由現膠南靈山衛北街村投親本村,其後人現居村東北角。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薛聞福(即薛玉鑾、薛玉從之父)由現黃島街道十字路園村遷來。1998年以來,有丁、周、宮、陳等姓人陸續遷入,

本村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公里,附近淺海灘塗面積達600多畝,以盛產海蔘、鮑魚而聞名。

相傳,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連年大旱,糧食顆粒不收。在這困難時期,魚鳴嘴前海中卻出現了大量的青魚和魚籽,人們靠捕獲這些青魚和魚籽度過了災年。

"

有人稱漁鳴嘴為青島的天涯海角,實際上這裡的確有美麗的風景,也是一個絕佳的觀景平臺。臨黃海波瀾,賞“靈島浮翠”,覽大珠秀麗,看小珠雄偉,觀“魚嘴雪浪”,都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頓生詩人情懷。

“天涯海角”漁鳴嘴

(臨黃海波瀾)

《人人都說家鄉好》

魚鳴嘴村,位於薛家島街道最西南端,東依溫山,西臨唐島灣口,南瀕黃海,與現膠南積米崖港隔海相望。北距顧家島村0.5公里,距薛家島街道辦事處駐地8.5公里。村莊三面環海,一面傍山。地勢東高西低,村域面積約1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185戶,610口人;居民有薛、相、翟等姓,薛姓佔多數,多為漢族。

據《膠西薛氏房譜》記載,清朝康熈四年(公元1665年),薛姓二世祖薛明遠的後裔兄弟二人從原薛家島村遷來。

本村東依溫山,西有平坦的荷包地(地形似古代荷包),南、北各有避風擋浪的泊船灣,北、東各有通往島外的大道。當年,薛姓先民認為這裡“大亂不亂,大旱不旱,大欠不欠”,是一方寶地。據本村《薛氏家譜》記載,早年本村“村周野梅遍地”。故先人們稱村名為野梅嘴。

“天涯海角”漁鳴嘴

(看小珠雄偉)

魚鳴嘴,位於村西南部、唐島灣南部海口東側,為一向南伸入海中0.5公里的岬角。古時此地多產野梅,又稱野梅嘴。

據《增修膠志・卷五》載,本村附近海中“有石突出水面,長二丈餘,為魚鳴石”。魚鳴石即現在的老龍石。在漁汛期間,此石附近常有鯨魚出沒,併發出“哞、哞”的聲音。後來,人們據此將村名改稱魚鳴嘴,沿用至今。

《薛姓建村》

薛姓先人遷來後,逐漸繁衍了兩個支股,路北為長支,路南為二支。據老人說,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薛姓二支股有人娶了一改嫁女,其帶來一個不滿週歲的乳兒。在修纂族譜時,令族長很頭痛。按當時舊規,此子不能入譜。族長認為,此子“放譜於理不合”,但“棄之於情不忍”。經協商,人們想了個變通的辦法,將其另立一個支股,起名叫薛聖隨。

“天涯海角”漁鳴嘴
“天涯海角”漁鳴嘴

(賞靈島浮翠)

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相姓一家由諸城相州遷來,住在村東頭,後遷居山前,但仍屬本村管轄。清朝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翟遷武由現膠南靈山衛北街村投親本村,其後人現居村東北角。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薛聞福(即薛玉鑾、薛玉從之父)由現黃島街道十字路園村遷來。1998年以來,有丁、周、宮、陳等姓人陸續遷入,

本村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公里,附近淺海灘塗面積達600多畝,以盛產海蔘、鮑魚而聞名。

相傳,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連年大旱,糧食顆粒不收。在這困難時期,魚鳴嘴前海中卻出現了大量的青魚和魚籽,人們靠捕獲這些青魚和魚籽度過了災年。

“天涯海角”漁鳴嘴

(老龍石)

《因地制宜,自力更生》

1973年,村裡購置了潛水機動漁船,出海開展捕撈作業,為村集體增加了經濟收入。1989年以來,人們開始養殖扇貝、海蔘、鮑魚,開展網箱養魚。這裡出產的鮑魚、真鯛質量優良,已註冊了商標。

目前,本村已建海蔘、鮑魚養殖池20多座,籠養飽魚2000多籠,網箱養魚40多箱。每年的海上養殖收入佔全村經濟總收入的65%以上。

村內有三條山溝,順山勢呈南北走向,屬季節性水溝。1958年,在這些山溝裡修建了四座水庫。1974年、1975年,在村東、西窪底各挖了一座大口井。其中,莊東大口井經過幾次擴建,井長40米,寬18米,深7米。自此、全村徹底解決了用水問題。1983年,又將水牛石水庫改建成自來水揚水站。2000年冬,在修築環島路時東門石溝水庫被填平。

"

有人稱漁鳴嘴為青島的天涯海角,實際上這裡的確有美麗的風景,也是一個絕佳的觀景平臺。臨黃海波瀾,賞“靈島浮翠”,覽大珠秀麗,看小珠雄偉,觀“魚嘴雪浪”,都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頓生詩人情懷。

“天涯海角”漁鳴嘴

(臨黃海波瀾)

《人人都說家鄉好》

魚鳴嘴村,位於薛家島街道最西南端,東依溫山,西臨唐島灣口,南瀕黃海,與現膠南積米崖港隔海相望。北距顧家島村0.5公里,距薛家島街道辦事處駐地8.5公里。村莊三面環海,一面傍山。地勢東高西低,村域面積約1平方公里。2006年,全村有185戶,610口人;居民有薛、相、翟等姓,薛姓佔多數,多為漢族。

據《膠西薛氏房譜》記載,清朝康熈四年(公元1665年),薛姓二世祖薛明遠的後裔兄弟二人從原薛家島村遷來。

本村東依溫山,西有平坦的荷包地(地形似古代荷包),南、北各有避風擋浪的泊船灣,北、東各有通往島外的大道。當年,薛姓先民認為這裡“大亂不亂,大旱不旱,大欠不欠”,是一方寶地。據本村《薛氏家譜》記載,早年本村“村周野梅遍地”。故先人們稱村名為野梅嘴。

“天涯海角”漁鳴嘴

(看小珠雄偉)

魚鳴嘴,位於村西南部、唐島灣南部海口東側,為一向南伸入海中0.5公里的岬角。古時此地多產野梅,又稱野梅嘴。

據《增修膠志・卷五》載,本村附近海中“有石突出水面,長二丈餘,為魚鳴石”。魚鳴石即現在的老龍石。在漁汛期間,此石附近常有鯨魚出沒,併發出“哞、哞”的聲音。後來,人們據此將村名改稱魚鳴嘴,沿用至今。

《薛姓建村》

薛姓先人遷來後,逐漸繁衍了兩個支股,路北為長支,路南為二支。據老人說,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薛姓二支股有人娶了一改嫁女,其帶來一個不滿週歲的乳兒。在修纂族譜時,令族長很頭痛。按當時舊規,此子不能入譜。族長認為,此子“放譜於理不合”,但“棄之於情不忍”。經協商,人們想了個變通的辦法,將其另立一個支股,起名叫薛聖隨。

“天涯海角”漁鳴嘴
“天涯海角”漁鳴嘴

(賞靈島浮翠)

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相姓一家由諸城相州遷來,住在村東頭,後遷居山前,但仍屬本村管轄。清朝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翟遷武由現膠南靈山衛北街村投親本村,其後人現居村東北角。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薛聞福(即薛玉鑾、薛玉從之父)由現黃島街道十字路園村遷來。1998年以來,有丁、周、宮、陳等姓人陸續遷入,

本村海岸線蜿蜒曲折,全長2.3公里,附近淺海灘塗面積達600多畝,以盛產海蔘、鮑魚而聞名。

相傳,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連年大旱,糧食顆粒不收。在這困難時期,魚鳴嘴前海中卻出現了大量的青魚和魚籽,人們靠捕獲這些青魚和魚籽度過了災年。

“天涯海角”漁鳴嘴

(老龍石)

《因地制宜,自力更生》

1973年,村裡購置了潛水機動漁船,出海開展捕撈作業,為村集體增加了經濟收入。1989年以來,人們開始養殖扇貝、海蔘、鮑魚,開展網箱養魚。這裡出產的鮑魚、真鯛質量優良,已註冊了商標。

目前,本村已建海蔘、鮑魚養殖池20多座,籠養飽魚2000多籠,網箱養魚40多箱。每年的海上養殖收入佔全村經濟總收入的65%以上。

村內有三條山溝,順山勢呈南北走向,屬季節性水溝。1958年,在這些山溝裡修建了四座水庫。1974年、1975年,在村東、西窪底各挖了一座大口井。其中,莊東大口井經過幾次擴建,井長40米,寬18米,深7米。自此、全村徹底解決了用水問題。1983年,又將水牛石水庫改建成自來水揚水站。2000年冬,在修築環島路時東門石溝水庫被填平。

“天涯海角”漁鳴嘴

(漁鳴嘴鳥瞰)

本村很重視發展教育。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村裡就設立了私塾。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成立了民辦公助學堂,本村設有一、二年級。三年級以上的學生,要到顧家島或董家河學校上學。解放前,學校停辦。解放初期,本村未辦學校,學生要到顧家島等外村學校上學。1959年,村裡恢復了辦學。1964年,辦起了工讀班,人們半日讀書,半日勞動。1967年,辦起了民辦小學。1990年,薛家島南島七個村在施溝村設立了小學。1998年,村裡開辦了幼兒園。

村民薛淑田,1928年生,1946年加入解放軍,1953年在朝鮮戰場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977年,村裡開辦了機械加工廠,後購置了20多臺設備,製作相關機件。1978年,全村用上了電。1980年,又開辦了電鍍廠。

早年,人們住的是“草披屋”。1978年,村裡開始進行舊村改造,按照統一規劃建起了新磚瓦房。到1988年,全村基本完成了規劃建設。全村人均居住面積由解放前的4.8平方米增至現在的30平方米。

魚鳴嘴度假村,位於村東南部,佔地43.4畝,於1995年開始規劃建設。按照設計建有別墅40棟,並配有觀海臺、音樂噴泉、球場等設施,綠化面積達60%。2001年建成的薛家島旅遊環島路由村後通過。

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384萬元,人均純收入7344元。

《龍王廟和娘娘廟》

清朝時,人們在村西南角一土臺上合建了龍王廟和娘娘廟。該廟佔地約0.2畝,分東西兩個殿,西殿為龍王廟,東殿為娘娘廟。

西殿高大寬闊,內供龍王爺、土地爺、劈靂將軍、閃光娘娘等泥塑神像。東殿建在高一層的土臺上,與西殿只隔一條小道。大門樓子外有一道影壁。

以前,每逢大年初一、正月十三龍王爺生日等節日,人們都會到廟裡祭拜。1945年,殿內神像被毀。1966年,廟宇被拆。

《陳姑井》

亦稱龍王泉子井,位於村西北龍坡崖海邊,距陳姑廟約500米。

傳說,早年,在一個明月皎潔的深夜,陳姑與幾個侍女一起來此遊玩。當她們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時,跟隨而來的狗在周圍歡跑。陳姑隨即用手一指,命狗坐在一旁。以後,在狗坐過的地方出現了一股清泉,即龍王泉子。

民國初年,人們在這裡砌了一口水井,俗稱陳姑井。井口有四塊石板,其中一塊上刻有“青島水產組合”字樣。漲潮時,海水即使將井淹沒,也不會倒灌進井裡。

陳姑井水質純淨甘甜,遠近聞名。附近村民和過往的船民常來此取水。過去,凡來過積米崖港(亦稱龍口港,現屬膠南市)的船民,特別是南方的船民,大多知道這口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