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青年漢學家群體正在崛起'

""全球青年漢學家群體正在崛起

在剛剛落幕的第八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來自約30個國家的60多名青年漢學家論道特別設置專場——“青年漢學家上海論壇”。這批“明日之星”大多數為80後,他們更新了中國學研究的學術理念,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課題大大拓展了中國學研究的領域,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有評論家認為,這批青年漢學家代表了中國學研究的未來。

青年漢學家代表中國學研究的未來

所謂漢學,是一門西方的關於中國的知識系統。德國著名漢學家施寒微認為,在今天,漢學的外延從文史哲領域延伸到了經濟、政治等多個領域,擴充為“中國學”。雖然,今年獲得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貢獻獎的卜勵德83歲、濱下武志76歲、施舟人85歲、杜維明79歲,反映了一個事實,即當今西方漢學界的領軍人物都是些40後、30後的學者,不過令人欣喜的是,富有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青年漢學家群體正在崛起。論壇上,他們聚焦海外中國學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議論風生。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到“一帶一路”,從反思西方知識體系到構建新的話語體系,從漢學家培養到《三體》日文版發行,從各國的漢學研究到中國學的世界化……諸多研究充滿著求索。

多多良圭介教授的“日本的清史研究”,從一個側面證明中國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巴勃羅·何塞的“中國的非物質生產”研究,對我們思考如何提高中國學術研究的信用度和有效性頗有啟發;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的杭行認為,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中國海洋史這個曾經的邊緣話題將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受到西方關注;印度尼赫魯大學的愛德指出,中印兩國是世界上兩個最大新型經濟體,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在這種情況下了解中國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韓國梨花女子大學陳細晶探討了中西方媒體70年來不同的發展歷程,確信中國媒體在21世紀仍將發揮重要的政治作用。波黑東薩拉熱窩大學卜雅娜的“波黑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哈薩克斯坦歐亞國立大學庫拉拉的“哈薩克斯坦的中國學研究”則從側面反映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光明前景。

青年漢學家們關注新中國取得的偉大發展,關心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並從自身的知識結構出發,對具體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討論。從他們的不同研究視角和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窺測到中國學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也感受到了青年漢學家們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認識和體會,對當代中國的理解和認同。

讓世界更好感知中國,他們擔當重任

讓世界更好感知中國,在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青年漢學家擔當重任。因此,青年漢學家培養堪稱一項中國文化精神的“立德樹人”工程。這就不能不提到自2014年起實施的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這是文化和旅遊部針對海外青年漢學家的國際學術文化交流重點項目,旨在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漢學家開展中國研究的全球性平臺。該計劃實施以來,共舉辦了18個研修班,培養了來自103個國家的551名青年漢學家。

在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沈桂龍眼中,有幸參加研修計劃的青年漢學家就是這樣一個外國學者群體:他們“讀萬卷書”,還有機會與葛劍雄、王蒙、許淵衝、單霽翔等中國知名專家學者坐而論道、交流思想;他們“行萬里路”,實地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瞭解改革開放的成果。

此次參加論壇的青年漢學家中不乏此計劃的受益者。愛德就是其中之一。據愛德的中國導師——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副所長周武透露,愛德去年在青漢班學習了三個星期,回到印度後就寫了130頁的研修報告,在中國的所思所聞所見使他清醒地認識到,受西方媒體的長期影響,印度國內一些人對華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須改變。另一位來自哥倫比亞的青漢班學員這次也告訴他說,“一帶一路”激發了青年研究中國的興趣與熱情,到中國去學習成為時尚,以至於從去年開始申請到中國留學的人數劇增。

“在當今世界,國際政治和經濟生活的重心都在移向東方,所以我漸漸感到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將是改變世界重要的舞臺。”這是俄羅斯青年漢學家艾立的心聲。研究中國、愛上中國,青年漢學家們如同中國文化的“大使”,給他們的祖國帶回文化的種子、理解的種子、友誼的種子。

作者:本報首席記者 楊逸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