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群眾的貼心人——記甘肅省地方史志辦駐甘谷縣付家河村第一書記張林賢'

"

兩年半前,57歲的張林賢沒有想到,他與付家河村結下了不解之緣。

付家河村,甘谷縣城最北部的一個小山村,海拔達1800多米。因山路崎嶇,交通不便,驅車一個多小時才能抵達。

2017年2月,省地方史志辦公室祕書處調研員張林賢來到這裡駐村幫扶,擔任付家河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從那時起,張林賢俯下身子紮根農村,進農家門,理農家事,解農家愁,成了當地貧困群眾的“貼心人”和脫貧奔小康的“領路人”。

進農家門,坐農家炕

2017年春節剛過沒幾天,張林賢乘車從蘭州一路翻山越嶺趕往甘谷縣大莊鎮。當天飄著鵝毛大雪,異常寒冷。到鎮政府院內時,已是晚上11時左右。

第二天一大早,在大莊鎮黨委書記和鎮長的帶領下,張林賢來到了位於深山中的付家河村。

在這樣一個基礎設施落後、貧困人口多的地方,如何使村民早日擺脫貧困,走上幸福小康路?為了儘快熟悉瞭解付家河村,張林賢在接下來的3個月時間裡,挨家挨戶走訪了全村12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你家有幾口人?種植幾畝地?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每到一戶,張林賢總是仔細詢問並做好記錄。他白天走田間、入地頭,瞭解情況;晚上回辦公室整理走訪資料,建立完善貧困戶臺賬、低保戶臺賬、走訪問題臺賬、群眾訴求臺賬等各類臺賬,積極為村裡出謀劃策。

聊農家事,算農家賬

多方調查後,張林賢意識到,付家河村經濟基礎薄弱的一大原因就是產業發展不足。如何幫助村裡發展起適宜的產業,成了駐村幫扶工作隊的當務之急。

付家河村常年氣候乾旱,土地貧瘠,村民大多以玉米、土豆等農作物種植和外出務工為主要經濟來源。在和村兩委班子多次交流後,張林賢結合實際,制定了發展花椒產業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工作思路。

“一開始很多村民不願意參與,幫扶隊就連續幾天去村民家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種植花椒的好處分析得透透徹徹,村民這才鬆了口,主動參與進來。”在張林賢積極動員下,付家河村村民開始發展花椒產業。如今,全村花椒種植面積已達600畝,平均每戶村民2畝。眼看著明年花椒就有了收益,村民們也有了盼頭。

救農家急,解農家愁

一直以來,交通是制約付家河村發展致富的最大瓶頸,村民們對修建道路的渴望十分迫切。

為此,張林賢到村裡後,多方奔走,積極申報項目,四處協調經費,累計為村裡修建了21公里村級公路。公路修好後,三輪車可以直接開到地頭,一條扁擔挑著七八十斤麥子揹回家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群眾種地的積極性提高了,村裡的發展也更快了。

走村入戶,傾聽群眾疾苦,幫助群眾解決一件件困難:兩年多來,張林賢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為村裡修建可接收100名兒童的幼兒園一所,新建300平方米教師綜合樓一棟,擴建3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一處,完善標準化村衛生室一處,動員群眾參加合作醫療人數1435人,參合比例達到98%,全村人均純收入達5200元,貧困發生率降至1.6%。

“張書記真正成了村民的貼心人、貧困戶的好朋友。”付家河村村支部書記付永兒說。

將近退休之齡,張林賢卻依舊紮根基層,埋頭工作,帶領付家河村1462位村民行走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