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對養生研究很深,在各大雜誌都有文章,時常教育大家注重養生。

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1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對養生研究很深,在各大雜誌都有文章,時常教育大家注重養生。

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1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類似各種養生文章的推薦,而且現在各大APP都開始推出步數功能,佔領朋友圈步數排名前幾,成了一些養生達人的一個小目標。

走路,確實是很好的運動,連世界衛生組織都說過: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數上碾壓別人,那麼,你可能同時碾壓了自己的膝蓋。

走路太多,也會對膝蓋產生損傷,時間一長,原本應該起到潤滑關節作用的關節腔液越來越多,可能會形成膝關節積液。過度運動,也傷害身體。

我們如此看重養生不得不說,我們是有多麼恐懼死亡。

希望自己健康毋庸置疑,可是我們不能分辨真假的做的種種“偽養生”更是將自己推向了健康的反面。

中國科協2015年開展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僅為6.20%,有19個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繼續上著假養生的當。

02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對養生研究很深,在各大雜誌都有文章,時常教育大家注重養生。

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1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類似各種養生文章的推薦,而且現在各大APP都開始推出步數功能,佔領朋友圈步數排名前幾,成了一些養生達人的一個小目標。

走路,確實是很好的運動,連世界衛生組織都說過: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數上碾壓別人,那麼,你可能同時碾壓了自己的膝蓋。

走路太多,也會對膝蓋產生損傷,時間一長,原本應該起到潤滑關節作用的關節腔液越來越多,可能會形成膝關節積液。過度運動,也傷害身體。

我們如此看重養生不得不說,我們是有多麼恐懼死亡。

希望自己健康毋庸置疑,可是我們不能分辨真假的做的種種“偽養生”更是將自己推向了健康的反面。

中國科協2015年開展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僅為6.20%,有19個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繼續上著假養生的當。

02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中國,我們過度養生的背後更多是恐懼死亡。

因為在我們的國度中,死亡是一個最忌諱的詞。小時候如果誰誰不小心說一個“死”字家長可能都要讓你趕緊“呸呸呸”。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畏懼死亡是人類的天性,可是如此迴避死亡這個問題卻是每一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

作家張麗鈞也講過一段美麗經歷。

那年,她跟團到德國旅行。早上起來遛彎時,突然發現:“離旅館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墓園!”

同行者憤憤,說安排住宿的導遊太混蛋了。吃早餐時,張麗鈞發現旅館也住了很多德國人。

“我們才知道,德國墓園多建在城鎮黃金地段,他們不怕鬼,願意與死人朝夕相處。”

他們的墓園好美呀!

有根的、無根的鮮花觸目皆是;茁壯的蘋果樹結滿了累累果實;蘋果樹下,是一條條原木長凳。

長凳的邊緣還發著幽幽亮光,這是人們常年光顧弄出來的“包漿”。德國人去墓園祭奠時,還常帶著書,坐在長凳上,為死者誦讀美麗的詩文。

看到這樣的情況,張麗鈞感嘆不已:“徜徉在這樣的墓園裡,我沒有恐懼感,相反,這裡靜謐安適的氛圍,竟讓我生出戀戀不捨之情。

可在中國的墓地總有一種陰森之氣,我們雖然也會不捨的悼念死者。

沒人願在這裡安放長凳,安放了也不會有人來坐;只有在那個法定假日裡,大家才來意思一下:

看重金錢,就送去面值大得嚇人的冥幣;

看重美食,就送去畫在紙上的滿漢全席;

看重奢華,就送去紙糊的別墅豪車。

歐美墓園常常與住家比鄰而居,而中國墓園則建在遠離人煙之處,歐美人祭奠親友時常送鮮花書籍,而中國人祭奠親友常送鈔票俗物,兩者的巨大差異,彰顯著我們“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3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對養生研究很深,在各大雜誌都有文章,時常教育大家注重養生。

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1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類似各種養生文章的推薦,而且現在各大APP都開始推出步數功能,佔領朋友圈步數排名前幾,成了一些養生達人的一個小目標。

走路,確實是很好的運動,連世界衛生組織都說過: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數上碾壓別人,那麼,你可能同時碾壓了自己的膝蓋。

走路太多,也會對膝蓋產生損傷,時間一長,原本應該起到潤滑關節作用的關節腔液越來越多,可能會形成膝關節積液。過度運動,也傷害身體。

我們如此看重養生不得不說,我們是有多麼恐懼死亡。

希望自己健康毋庸置疑,可是我們不能分辨真假的做的種種“偽養生”更是將自己推向了健康的反面。

中國科協2015年開展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僅為6.20%,有19個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繼續上著假養生的當。

02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中國,我們過度養生的背後更多是恐懼死亡。

因為在我們的國度中,死亡是一個最忌諱的詞。小時候如果誰誰不小心說一個“死”字家長可能都要讓你趕緊“呸呸呸”。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畏懼死亡是人類的天性,可是如此迴避死亡這個問題卻是每一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

作家張麗鈞也講過一段美麗經歷。

那年,她跟團到德國旅行。早上起來遛彎時,突然發現:“離旅館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墓園!”

同行者憤憤,說安排住宿的導遊太混蛋了。吃早餐時,張麗鈞發現旅館也住了很多德國人。

“我們才知道,德國墓園多建在城鎮黃金地段,他們不怕鬼,願意與死人朝夕相處。”

他們的墓園好美呀!

有根的、無根的鮮花觸目皆是;茁壯的蘋果樹結滿了累累果實;蘋果樹下,是一條條原木長凳。

長凳的邊緣還發著幽幽亮光,這是人們常年光顧弄出來的“包漿”。德國人去墓園祭奠時,還常帶著書,坐在長凳上,為死者誦讀美麗的詩文。

看到這樣的情況,張麗鈞感嘆不已:“徜徉在這樣的墓園裡,我沒有恐懼感,相反,這裡靜謐安適的氛圍,竟讓我生出戀戀不捨之情。

可在中國的墓地總有一種陰森之氣,我們雖然也會不捨的悼念死者。

沒人願在這裡安放長凳,安放了也不會有人來坐;只有在那個法定假日裡,大家才來意思一下:

看重金錢,就送去面值大得嚇人的冥幣;

看重美食,就送去畫在紙上的滿漢全席;

看重奢華,就送去紙糊的別墅豪車。

歐美墓園常常與住家比鄰而居,而中國墓園則建在遠離人煙之處,歐美人祭奠親友時常送鮮花書籍,而中國人祭奠親友常送鈔票俗物,兩者的巨大差異,彰顯著我們“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3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信息科技發達的如今,上網獲取健康相關資料不再是難事。對於許多人,察覺到身體不適後,第一反應便是上網搜索與症狀相關的疾病。患者願意主動獲取信息令人可喜,然而這些信息會對患者產生什麼影響呢?對一些患者來說,知情能夠緩解緊張,然而對於另一些患者,增大的信息量反而加重了焦慮,甚至有可能影響醫患關係。

大家一旦有什麼毛病總想在各大軟件搞個明白,今天被狗咬了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患上狂犬病,明天胃痛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胃癌了。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對養生研究很深,在各大雜誌都有文章,時常教育大家注重養生。

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1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類似各種養生文章的推薦,而且現在各大APP都開始推出步數功能,佔領朋友圈步數排名前幾,成了一些養生達人的一個小目標。

走路,確實是很好的運動,連世界衛生組織都說過: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數上碾壓別人,那麼,你可能同時碾壓了自己的膝蓋。

走路太多,也會對膝蓋產生損傷,時間一長,原本應該起到潤滑關節作用的關節腔液越來越多,可能會形成膝關節積液。過度運動,也傷害身體。

我們如此看重養生不得不說,我們是有多麼恐懼死亡。

希望自己健康毋庸置疑,可是我們不能分辨真假的做的種種“偽養生”更是將自己推向了健康的反面。

中國科協2015年開展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僅為6.20%,有19個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繼續上著假養生的當。

02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中國,我們過度養生的背後更多是恐懼死亡。

因為在我們的國度中,死亡是一個最忌諱的詞。小時候如果誰誰不小心說一個“死”字家長可能都要讓你趕緊“呸呸呸”。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畏懼死亡是人類的天性,可是如此迴避死亡這個問題卻是每一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

作家張麗鈞也講過一段美麗經歷。

那年,她跟團到德國旅行。早上起來遛彎時,突然發現:“離旅館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墓園!”

同行者憤憤,說安排住宿的導遊太混蛋了。吃早餐時,張麗鈞發現旅館也住了很多德國人。

“我們才知道,德國墓園多建在城鎮黃金地段,他們不怕鬼,願意與死人朝夕相處。”

他們的墓園好美呀!

有根的、無根的鮮花觸目皆是;茁壯的蘋果樹結滿了累累果實;蘋果樹下,是一條條原木長凳。

長凳的邊緣還發著幽幽亮光,這是人們常年光顧弄出來的“包漿”。德國人去墓園祭奠時,還常帶著書,坐在長凳上,為死者誦讀美麗的詩文。

看到這樣的情況,張麗鈞感嘆不已:“徜徉在這樣的墓園裡,我沒有恐懼感,相反,這裡靜謐安適的氛圍,竟讓我生出戀戀不捨之情。

可在中國的墓地總有一種陰森之氣,我們雖然也會不捨的悼念死者。

沒人願在這裡安放長凳,安放了也不會有人來坐;只有在那個法定假日裡,大家才來意思一下:

看重金錢,就送去面值大得嚇人的冥幣;

看重美食,就送去畫在紙上的滿漢全席;

看重奢華,就送去紙糊的別墅豪車。

歐美墓園常常與住家比鄰而居,而中國墓園則建在遠離人煙之處,歐美人祭奠親友時常送鮮花書籍,而中國人祭奠親友常送鈔票俗物,兩者的巨大差異,彰顯著我們“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3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信息科技發達的如今,上網獲取健康相關資料不再是難事。對於許多人,察覺到身體不適後,第一反應便是上網搜索與症狀相關的疾病。患者願意主動獲取信息令人可喜,然而這些信息會對患者產生什麼影響呢?對一些患者來說,知情能夠緩解緊張,然而對於另一些患者,增大的信息量反而加重了焦慮,甚至有可能影響醫患關係。

大家一旦有什麼毛病總想在各大軟件搞個明白,今天被狗咬了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患上狂犬病,明天胃痛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胃癌了。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心理障礙中有一個叫“疑病症”,很多人即使身體健康,可他們就是會擔心身體患上不治之症。天天為此擔心的不得了。有些人甚至不相信醫生的診斷,面對身體一點點小毛病天天跑到醫院檢查,甚至很多醫生都開始認識他了。

浙江電視臺6頻道《1818黃金眼》欄目組官方微博報道,又到了一年一度體檢季,比體檢更難的,有人說是看自己的體檢報告。

街採中,竟然有80%的90後都說自己不敢看體檢報告,“需要梁靜茹的勇氣”。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對養生研究很深,在各大雜誌都有文章,時常教育大家注重養生。

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1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類似各種養生文章的推薦,而且現在各大APP都開始推出步數功能,佔領朋友圈步數排名前幾,成了一些養生達人的一個小目標。

走路,確實是很好的運動,連世界衛生組織都說過: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數上碾壓別人,那麼,你可能同時碾壓了自己的膝蓋。

走路太多,也會對膝蓋產生損傷,時間一長,原本應該起到潤滑關節作用的關節腔液越來越多,可能會形成膝關節積液。過度運動,也傷害身體。

我們如此看重養生不得不說,我們是有多麼恐懼死亡。

希望自己健康毋庸置疑,可是我們不能分辨真假的做的種種“偽養生”更是將自己推向了健康的反面。

中國科協2015年開展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僅為6.20%,有19個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繼續上著假養生的當。

02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中國,我們過度養生的背後更多是恐懼死亡。

因為在我們的國度中,死亡是一個最忌諱的詞。小時候如果誰誰不小心說一個“死”字家長可能都要讓你趕緊“呸呸呸”。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畏懼死亡是人類的天性,可是如此迴避死亡這個問題卻是每一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

作家張麗鈞也講過一段美麗經歷。

那年,她跟團到德國旅行。早上起來遛彎時,突然發現:“離旅館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墓園!”

同行者憤憤,說安排住宿的導遊太混蛋了。吃早餐時,張麗鈞發現旅館也住了很多德國人。

“我們才知道,德國墓園多建在城鎮黃金地段,他們不怕鬼,願意與死人朝夕相處。”

他們的墓園好美呀!

有根的、無根的鮮花觸目皆是;茁壯的蘋果樹結滿了累累果實;蘋果樹下,是一條條原木長凳。

長凳的邊緣還發著幽幽亮光,這是人們常年光顧弄出來的“包漿”。德國人去墓園祭奠時,還常帶著書,坐在長凳上,為死者誦讀美麗的詩文。

看到這樣的情況,張麗鈞感嘆不已:“徜徉在這樣的墓園裡,我沒有恐懼感,相反,這裡靜謐安適的氛圍,竟讓我生出戀戀不捨之情。

可在中國的墓地總有一種陰森之氣,我們雖然也會不捨的悼念死者。

沒人願在這裡安放長凳,安放了也不會有人來坐;只有在那個法定假日裡,大家才來意思一下:

看重金錢,就送去面值大得嚇人的冥幣;

看重美食,就送去畫在紙上的滿漢全席;

看重奢華,就送去紙糊的別墅豪車。

歐美墓園常常與住家比鄰而居,而中國墓園則建在遠離人煙之處,歐美人祭奠親友時常送鮮花書籍,而中國人祭奠親友常送鈔票俗物,兩者的巨大差異,彰顯著我們“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3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信息科技發達的如今,上網獲取健康相關資料不再是難事。對於許多人,察覺到身體不適後,第一反應便是上網搜索與症狀相關的疾病。患者願意主動獲取信息令人可喜,然而這些信息會對患者產生什麼影響呢?對一些患者來說,知情能夠緩解緊張,然而對於另一些患者,增大的信息量反而加重了焦慮,甚至有可能影響醫患關係。

大家一旦有什麼毛病總想在各大軟件搞個明白,今天被狗咬了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患上狂犬病,明天胃痛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胃癌了。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心理障礙中有一個叫“疑病症”,很多人即使身體健康,可他們就是會擔心身體患上不治之症。天天為此擔心的不得了。有些人甚至不相信醫生的診斷,面對身體一點點小毛病天天跑到醫院檢查,甚至很多醫生都開始認識他了。

浙江電視臺6頻道《1818黃金眼》欄目組官方微博報道,又到了一年一度體檢季,比體檢更難的,有人說是看自己的體檢報告。

街採中,竟然有80%的90後都說自己不敢看體檢報告,“需要梁靜茹的勇氣”。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對養生研究很深,在各大雜誌都有文章,時常教育大家注重養生。

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1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類似各種養生文章的推薦,而且現在各大APP都開始推出步數功能,佔領朋友圈步數排名前幾,成了一些養生達人的一個小目標。

走路,確實是很好的運動,連世界衛生組織都說過: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數上碾壓別人,那麼,你可能同時碾壓了自己的膝蓋。

走路太多,也會對膝蓋產生損傷,時間一長,原本應該起到潤滑關節作用的關節腔液越來越多,可能會形成膝關節積液。過度運動,也傷害身體。

我們如此看重養生不得不說,我們是有多麼恐懼死亡。

希望自己健康毋庸置疑,可是我們不能分辨真假的做的種種“偽養生”更是將自己推向了健康的反面。

中國科協2015年開展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僅為6.20%,有19個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繼續上著假養生的當。

02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中國,我們過度養生的背後更多是恐懼死亡。

因為在我們的國度中,死亡是一個最忌諱的詞。小時候如果誰誰不小心說一個“死”字家長可能都要讓你趕緊“呸呸呸”。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畏懼死亡是人類的天性,可是如此迴避死亡這個問題卻是每一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

作家張麗鈞也講過一段美麗經歷。

那年,她跟團到德國旅行。早上起來遛彎時,突然發現:“離旅館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墓園!”

同行者憤憤,說安排住宿的導遊太混蛋了。吃早餐時,張麗鈞發現旅館也住了很多德國人。

“我們才知道,德國墓園多建在城鎮黃金地段,他們不怕鬼,願意與死人朝夕相處。”

他們的墓園好美呀!

有根的、無根的鮮花觸目皆是;茁壯的蘋果樹結滿了累累果實;蘋果樹下,是一條條原木長凳。

長凳的邊緣還發著幽幽亮光,這是人們常年光顧弄出來的“包漿”。德國人去墓園祭奠時,還常帶著書,坐在長凳上,為死者誦讀美麗的詩文。

看到這樣的情況,張麗鈞感嘆不已:“徜徉在這樣的墓園裡,我沒有恐懼感,相反,這裡靜謐安適的氛圍,竟讓我生出戀戀不捨之情。

可在中國的墓地總有一種陰森之氣,我們雖然也會不捨的悼念死者。

沒人願在這裡安放長凳,安放了也不會有人來坐;只有在那個法定假日裡,大家才來意思一下:

看重金錢,就送去面值大得嚇人的冥幣;

看重美食,就送去畫在紙上的滿漢全席;

看重奢華,就送去紙糊的別墅豪車。

歐美墓園常常與住家比鄰而居,而中國墓園則建在遠離人煙之處,歐美人祭奠親友時常送鮮花書籍,而中國人祭奠親友常送鈔票俗物,兩者的巨大差異,彰顯著我們“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3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信息科技發達的如今,上網獲取健康相關資料不再是難事。對於許多人,察覺到身體不適後,第一反應便是上網搜索與症狀相關的疾病。患者願意主動獲取信息令人可喜,然而這些信息會對患者產生什麼影響呢?對一些患者來說,知情能夠緩解緊張,然而對於另一些患者,增大的信息量反而加重了焦慮,甚至有可能影響醫患關係。

大家一旦有什麼毛病總想在各大軟件搞個明白,今天被狗咬了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患上狂犬病,明天胃痛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胃癌了。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心理障礙中有一個叫“疑病症”,很多人即使身體健康,可他們就是會擔心身體患上不治之症。天天為此擔心的不得了。有些人甚至不相信醫生的診斷,面對身體一點點小毛病天天跑到醫院檢查,甚至很多醫生都開始認識他了。

浙江電視臺6頻道《1818黃金眼》欄目組官方微博報道,又到了一年一度體檢季,比體檢更難的,有人說是看自己的體檢報告。

街採中,竟然有80%的90後都說自己不敢看體檢報告,“需要梁靜茹的勇氣”。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對養生研究很深,在各大雜誌都有文章,時常教育大家注重養生。

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1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類似各種養生文章的推薦,而且現在各大APP都開始推出步數功能,佔領朋友圈步數排名前幾,成了一些養生達人的一個小目標。

走路,確實是很好的運動,連世界衛生組織都說過: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數上碾壓別人,那麼,你可能同時碾壓了自己的膝蓋。

走路太多,也會對膝蓋產生損傷,時間一長,原本應該起到潤滑關節作用的關節腔液越來越多,可能會形成膝關節積液。過度運動,也傷害身體。

我們如此看重養生不得不說,我們是有多麼恐懼死亡。

希望自己健康毋庸置疑,可是我們不能分辨真假的做的種種“偽養生”更是將自己推向了健康的反面。

中國科協2015年開展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僅為6.20%,有19個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繼續上著假養生的當。

02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中國,我們過度養生的背後更多是恐懼死亡。

因為在我們的國度中,死亡是一個最忌諱的詞。小時候如果誰誰不小心說一個“死”字家長可能都要讓你趕緊“呸呸呸”。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畏懼死亡是人類的天性,可是如此迴避死亡這個問題卻是每一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

作家張麗鈞也講過一段美麗經歷。

那年,她跟團到德國旅行。早上起來遛彎時,突然發現:“離旅館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墓園!”

同行者憤憤,說安排住宿的導遊太混蛋了。吃早餐時,張麗鈞發現旅館也住了很多德國人。

“我們才知道,德國墓園多建在城鎮黃金地段,他們不怕鬼,願意與死人朝夕相處。”

他們的墓園好美呀!

有根的、無根的鮮花觸目皆是;茁壯的蘋果樹結滿了累累果實;蘋果樹下,是一條條原木長凳。

長凳的邊緣還發著幽幽亮光,這是人們常年光顧弄出來的“包漿”。德國人去墓園祭奠時,還常帶著書,坐在長凳上,為死者誦讀美麗的詩文。

看到這樣的情況,張麗鈞感嘆不已:“徜徉在這樣的墓園裡,我沒有恐懼感,相反,這裡靜謐安適的氛圍,竟讓我生出戀戀不捨之情。

可在中國的墓地總有一種陰森之氣,我們雖然也會不捨的悼念死者。

沒人願在這裡安放長凳,安放了也不會有人來坐;只有在那個法定假日裡,大家才來意思一下:

看重金錢,就送去面值大得嚇人的冥幣;

看重美食,就送去畫在紙上的滿漢全席;

看重奢華,就送去紙糊的別墅豪車。

歐美墓園常常與住家比鄰而居,而中國墓園則建在遠離人煙之處,歐美人祭奠親友時常送鮮花書籍,而中國人祭奠親友常送鈔票俗物,兩者的巨大差異,彰顯著我們“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3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信息科技發達的如今,上網獲取健康相關資料不再是難事。對於許多人,察覺到身體不適後,第一反應便是上網搜索與症狀相關的疾病。患者願意主動獲取信息令人可喜,然而這些信息會對患者產生什麼影響呢?對一些患者來說,知情能夠緩解緊張,然而對於另一些患者,增大的信息量反而加重了焦慮,甚至有可能影響醫患關係。

大家一旦有什麼毛病總想在各大軟件搞個明白,今天被狗咬了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患上狂犬病,明天胃痛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胃癌了。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心理障礙中有一個叫“疑病症”,很多人即使身體健康,可他們就是會擔心身體患上不治之症。天天為此擔心的不得了。有些人甚至不相信醫生的診斷,面對身體一點點小毛病天天跑到醫院檢查,甚至很多醫生都開始認識他了。

浙江電視臺6頻道《1818黃金眼》欄目組官方微博報道,又到了一年一度體檢季,比體檢更難的,有人說是看自己的體檢報告。

街採中,竟然有80%的90後都說自己不敢看體檢報告,“需要梁靜茹的勇氣”。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雖然有些人可能是一些玩笑,但是有時候卻是折射出大家對疾病的過度恐慌。

04

先前還有過一則爆火的人生A4紙圖片如果你能活到75歲,那麼你的人生可以在一張A4紙上畫滿30乘30的格子,每一個格子代表一個月。

如果你剛剛過了20歲,那麼你的人生表格是這樣的: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對養生研究很深,在各大雜誌都有文章,時常教育大家注重養生。

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1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類似各種養生文章的推薦,而且現在各大APP都開始推出步數功能,佔領朋友圈步數排名前幾,成了一些養生達人的一個小目標。

走路,確實是很好的運動,連世界衛生組織都說過: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數上碾壓別人,那麼,你可能同時碾壓了自己的膝蓋。

走路太多,也會對膝蓋產生損傷,時間一長,原本應該起到潤滑關節作用的關節腔液越來越多,可能會形成膝關節積液。過度運動,也傷害身體。

我們如此看重養生不得不說,我們是有多麼恐懼死亡。

希望自己健康毋庸置疑,可是我們不能分辨真假的做的種種“偽養生”更是將自己推向了健康的反面。

中國科協2015年開展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僅為6.20%,有19個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繼續上著假養生的當。

02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中國,我們過度養生的背後更多是恐懼死亡。

因為在我們的國度中,死亡是一個最忌諱的詞。小時候如果誰誰不小心說一個“死”字家長可能都要讓你趕緊“呸呸呸”。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畏懼死亡是人類的天性,可是如此迴避死亡這個問題卻是每一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

作家張麗鈞也講過一段美麗經歷。

那年,她跟團到德國旅行。早上起來遛彎時,突然發現:“離旅館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墓園!”

同行者憤憤,說安排住宿的導遊太混蛋了。吃早餐時,張麗鈞發現旅館也住了很多德國人。

“我們才知道,德國墓園多建在城鎮黃金地段,他們不怕鬼,願意與死人朝夕相處。”

他們的墓園好美呀!

有根的、無根的鮮花觸目皆是;茁壯的蘋果樹結滿了累累果實;蘋果樹下,是一條條原木長凳。

長凳的邊緣還發著幽幽亮光,這是人們常年光顧弄出來的“包漿”。德國人去墓園祭奠時,還常帶著書,坐在長凳上,為死者誦讀美麗的詩文。

看到這樣的情況,張麗鈞感嘆不已:“徜徉在這樣的墓園裡,我沒有恐懼感,相反,這裡靜謐安適的氛圍,竟讓我生出戀戀不捨之情。

可在中國的墓地總有一種陰森之氣,我們雖然也會不捨的悼念死者。

沒人願在這裡安放長凳,安放了也不會有人來坐;只有在那個法定假日裡,大家才來意思一下:

看重金錢,就送去面值大得嚇人的冥幣;

看重美食,就送去畫在紙上的滿漢全席;

看重奢華,就送去紙糊的別墅豪車。

歐美墓園常常與住家比鄰而居,而中國墓園則建在遠離人煙之處,歐美人祭奠親友時常送鮮花書籍,而中國人祭奠親友常送鈔票俗物,兩者的巨大差異,彰顯著我們“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3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信息科技發達的如今,上網獲取健康相關資料不再是難事。對於許多人,察覺到身體不適後,第一反應便是上網搜索與症狀相關的疾病。患者願意主動獲取信息令人可喜,然而這些信息會對患者產生什麼影響呢?對一些患者來說,知情能夠緩解緊張,然而對於另一些患者,增大的信息量反而加重了焦慮,甚至有可能影響醫患關係。

大家一旦有什麼毛病總想在各大軟件搞個明白,今天被狗咬了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患上狂犬病,明天胃痛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胃癌了。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心理障礙中有一個叫“疑病症”,很多人即使身體健康,可他們就是會擔心身體患上不治之症。天天為此擔心的不得了。有些人甚至不相信醫生的診斷,面對身體一點點小毛病天天跑到醫院檢查,甚至很多醫生都開始認識他了。

浙江電視臺6頻道《1818黃金眼》欄目組官方微博報道,又到了一年一度體檢季,比體檢更難的,有人說是看自己的體檢報告。

街採中,竟然有80%的90後都說自己不敢看體檢報告,“需要梁靜茹的勇氣”。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雖然有些人可能是一些玩笑,但是有時候卻是折射出大家對疾病的過度恐慌。

04

先前還有過一則爆火的人生A4紙圖片如果你能活到75歲,那麼你的人生可以在一張A4紙上畫滿30乘30的格子,每一個格子代表一個月。

如果你剛剛過了20歲,那麼你的人生表格是這樣的: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五十歲,我們所剩的人生是這樣的: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對養生研究很深,在各大雜誌都有文章,時常教育大家注重養生。

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1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類似各種養生文章的推薦,而且現在各大APP都開始推出步數功能,佔領朋友圈步數排名前幾,成了一些養生達人的一個小目標。

走路,確實是很好的運動,連世界衛生組織都說過: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數上碾壓別人,那麼,你可能同時碾壓了自己的膝蓋。

走路太多,也會對膝蓋產生損傷,時間一長,原本應該起到潤滑關節作用的關節腔液越來越多,可能會形成膝關節積液。過度運動,也傷害身體。

我們如此看重養生不得不說,我們是有多麼恐懼死亡。

希望自己健康毋庸置疑,可是我們不能分辨真假的做的種種“偽養生”更是將自己推向了健康的反面。

中國科協2015年開展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僅為6.20%,有19個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繼續上著假養生的當。

02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中國,我們過度養生的背後更多是恐懼死亡。

因為在我們的國度中,死亡是一個最忌諱的詞。小時候如果誰誰不小心說一個“死”字家長可能都要讓你趕緊“呸呸呸”。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畏懼死亡是人類的天性,可是如此迴避死亡這個問題卻是每一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

作家張麗鈞也講過一段美麗經歷。

那年,她跟團到德國旅行。早上起來遛彎時,突然發現:“離旅館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墓園!”

同行者憤憤,說安排住宿的導遊太混蛋了。吃早餐時,張麗鈞發現旅館也住了很多德國人。

“我們才知道,德國墓園多建在城鎮黃金地段,他們不怕鬼,願意與死人朝夕相處。”

他們的墓園好美呀!

有根的、無根的鮮花觸目皆是;茁壯的蘋果樹結滿了累累果實;蘋果樹下,是一條條原木長凳。

長凳的邊緣還發著幽幽亮光,這是人們常年光顧弄出來的“包漿”。德國人去墓園祭奠時,還常帶著書,坐在長凳上,為死者誦讀美麗的詩文。

看到這樣的情況,張麗鈞感嘆不已:“徜徉在這樣的墓園裡,我沒有恐懼感,相反,這裡靜謐安適的氛圍,竟讓我生出戀戀不捨之情。

可在中國的墓地總有一種陰森之氣,我們雖然也會不捨的悼念死者。

沒人願在這裡安放長凳,安放了也不會有人來坐;只有在那個法定假日裡,大家才來意思一下:

看重金錢,就送去面值大得嚇人的冥幣;

看重美食,就送去畫在紙上的滿漢全席;

看重奢華,就送去紙糊的別墅豪車。

歐美墓園常常與住家比鄰而居,而中國墓園則建在遠離人煙之處,歐美人祭奠親友時常送鮮花書籍,而中國人祭奠親友常送鈔票俗物,兩者的巨大差異,彰顯著我們“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3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信息科技發達的如今,上網獲取健康相關資料不再是難事。對於許多人,察覺到身體不適後,第一反應便是上網搜索與症狀相關的疾病。患者願意主動獲取信息令人可喜,然而這些信息會對患者產生什麼影響呢?對一些患者來說,知情能夠緩解緊張,然而對於另一些患者,增大的信息量反而加重了焦慮,甚至有可能影響醫患關係。

大家一旦有什麼毛病總想在各大軟件搞個明白,今天被狗咬了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患上狂犬病,明天胃痛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胃癌了。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心理障礙中有一個叫“疑病症”,很多人即使身體健康,可他們就是會擔心身體患上不治之症。天天為此擔心的不得了。有些人甚至不相信醫生的診斷,面對身體一點點小毛病天天跑到醫院檢查,甚至很多醫生都開始認識他了。

浙江電視臺6頻道《1818黃金眼》欄目組官方微博報道,又到了一年一度體檢季,比體檢更難的,有人說是看自己的體檢報告。

街採中,竟然有80%的90後都說自己不敢看體檢報告,“需要梁靜茹的勇氣”。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雖然有些人可能是一些玩笑,但是有時候卻是折射出大家對疾病的過度恐慌。

04

先前還有過一則爆火的人生A4紙圖片如果你能活到75歲,那麼你的人生可以在一張A4紙上畫滿30乘30的格子,每一個格子代表一個月。

如果你剛剛過了20歲,那麼你的人生表格是這樣的: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五十歲,我們所剩的人生是這樣的: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有時候會害怕生病,是因為疾病可能會帶來死亡。

死亡焦慮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說:我連生都不知道,怎麼知道死呢。不難發現,我們習慣避諱死亡,連這兩個字都不能輕易說出口,按照胡塞爾的話來說就是把死亡“擱置”起來,也就是我們總想把死包起來,隱藏起來,祕而不宣,而我們實際上是作為一個旁觀死亡的人在活著。

長期以來,人們只注重對“生”的投入,而忽視了對“死”的思考,“死亡問題”也就被遺忘了,得不到有效的關注。於是,隨之而來的是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

弗洛伊德一生多次罹患恐懼症,包括對他自己死亡的恐懼。他認為一個人所害怕的不可能是死亡本身,因為一個人從來沒有死過。那些表達與死亡有關的恐懼的人,實際上是在試圖處理未解決的衝突,而這些衝突是他們無法接受或表達的。

直到長大後我才漸漸明白,我所耿耿於懷的衝突,並不是我對父母那份愛有那麼偉大,而是總有一天,我要赤裸裸地,直面失去。

存在主義認為,心理問題的根源是四個存在命題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人皆無法避免這四個存在命題引發的焦慮,這些焦慮是指,我們在有自我意識、明白自己的弱點和可能面臨的死亡時所經歷的不安。對死亡的恐懼,或者叫死亡焦慮,永遠深刻地存在。

就像亞隆所說,

人們時常會感到莫名焦慮,但是又找不到緣由,這些沒有指向的焦慮,實際上都是死亡焦慮。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對養生研究很深,在各大雜誌都有文章,時常教育大家注重養生。

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1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類似各種養生文章的推薦,而且現在各大APP都開始推出步數功能,佔領朋友圈步數排名前幾,成了一些養生達人的一個小目標。

走路,確實是很好的運動,連世界衛生組織都說過: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數上碾壓別人,那麼,你可能同時碾壓了自己的膝蓋。

走路太多,也會對膝蓋產生損傷,時間一長,原本應該起到潤滑關節作用的關節腔液越來越多,可能會形成膝關節積液。過度運動,也傷害身體。

我們如此看重養生不得不說,我們是有多麼恐懼死亡。

希望自己健康毋庸置疑,可是我們不能分辨真假的做的種種“偽養生”更是將自己推向了健康的反面。

中國科協2015年開展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僅為6.20%,有19個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繼續上著假養生的當。

02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中國,我們過度養生的背後更多是恐懼死亡。

因為在我們的國度中,死亡是一個最忌諱的詞。小時候如果誰誰不小心說一個“死”字家長可能都要讓你趕緊“呸呸呸”。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畏懼死亡是人類的天性,可是如此迴避死亡這個問題卻是每一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

作家張麗鈞也講過一段美麗經歷。

那年,她跟團到德國旅行。早上起來遛彎時,突然發現:“離旅館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墓園!”

同行者憤憤,說安排住宿的導遊太混蛋了。吃早餐時,張麗鈞發現旅館也住了很多德國人。

“我們才知道,德國墓園多建在城鎮黃金地段,他們不怕鬼,願意與死人朝夕相處。”

他們的墓園好美呀!

有根的、無根的鮮花觸目皆是;茁壯的蘋果樹結滿了累累果實;蘋果樹下,是一條條原木長凳。

長凳的邊緣還發著幽幽亮光,這是人們常年光顧弄出來的“包漿”。德國人去墓園祭奠時,還常帶著書,坐在長凳上,為死者誦讀美麗的詩文。

看到這樣的情況,張麗鈞感嘆不已:“徜徉在這樣的墓園裡,我沒有恐懼感,相反,這裡靜謐安適的氛圍,竟讓我生出戀戀不捨之情。

可在中國的墓地總有一種陰森之氣,我們雖然也會不捨的悼念死者。

沒人願在這裡安放長凳,安放了也不會有人來坐;只有在那個法定假日裡,大家才來意思一下:

看重金錢,就送去面值大得嚇人的冥幣;

看重美食,就送去畫在紙上的滿漢全席;

看重奢華,就送去紙糊的別墅豪車。

歐美墓園常常與住家比鄰而居,而中國墓園則建在遠離人煙之處,歐美人祭奠親友時常送鮮花書籍,而中國人祭奠親友常送鈔票俗物,兩者的巨大差異,彰顯著我們“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3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信息科技發達的如今,上網獲取健康相關資料不再是難事。對於許多人,察覺到身體不適後,第一反應便是上網搜索與症狀相關的疾病。患者願意主動獲取信息令人可喜,然而這些信息會對患者產生什麼影響呢?對一些患者來說,知情能夠緩解緊張,然而對於另一些患者,增大的信息量反而加重了焦慮,甚至有可能影響醫患關係。

大家一旦有什麼毛病總想在各大軟件搞個明白,今天被狗咬了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患上狂犬病,明天胃痛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胃癌了。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心理障礙中有一個叫“疑病症”,很多人即使身體健康,可他們就是會擔心身體患上不治之症。天天為此擔心的不得了。有些人甚至不相信醫生的診斷,面對身體一點點小毛病天天跑到醫院檢查,甚至很多醫生都開始認識他了。

浙江電視臺6頻道《1818黃金眼》欄目組官方微博報道,又到了一年一度體檢季,比體檢更難的,有人說是看自己的體檢報告。

街採中,竟然有80%的90後都說自己不敢看體檢報告,“需要梁靜茹的勇氣”。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雖然有些人可能是一些玩笑,但是有時候卻是折射出大家對疾病的過度恐慌。

04

先前還有過一則爆火的人生A4紙圖片如果你能活到75歲,那麼你的人生可以在一張A4紙上畫滿30乘30的格子,每一個格子代表一個月。

如果你剛剛過了20歲,那麼你的人生表格是這樣的: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五十歲,我們所剩的人生是這樣的: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有時候會害怕生病,是因為疾病可能會帶來死亡。

死亡焦慮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說:我連生都不知道,怎麼知道死呢。不難發現,我們習慣避諱死亡,連這兩個字都不能輕易說出口,按照胡塞爾的話來說就是把死亡“擱置”起來,也就是我們總想把死包起來,隱藏起來,祕而不宣,而我們實際上是作為一個旁觀死亡的人在活著。

長期以來,人們只注重對“生”的投入,而忽視了對“死”的思考,“死亡問題”也就被遺忘了,得不到有效的關注。於是,隨之而來的是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

弗洛伊德一生多次罹患恐懼症,包括對他自己死亡的恐懼。他認為一個人所害怕的不可能是死亡本身,因為一個人從來沒有死過。那些表達與死亡有關的恐懼的人,實際上是在試圖處理未解決的衝突,而這些衝突是他們無法接受或表達的。

直到長大後我才漸漸明白,我所耿耿於懷的衝突,並不是我對父母那份愛有那麼偉大,而是總有一天,我要赤裸裸地,直面失去。

存在主義認為,心理問題的根源是四個存在命題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人皆無法避免這四個存在命題引發的焦慮,這些焦慮是指,我們在有自我意識、明白自己的弱點和可能面臨的死亡時所經歷的不安。對死亡的恐懼,或者叫死亡焦慮,永遠深刻地存在。

就像亞隆所說,

人們時常會感到莫名焦慮,但是又找不到緣由,這些沒有指向的焦慮,實際上都是死亡焦慮。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歐文·亞隆將這一觀點引入了心理學,在1980年發表了他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文章《存在主義精神療法》。在這篇文章中,他討論了關於生活的四個終極悖論:

  • 死亡:我們終將死亡的現實與想要避免死亡的衝突;
  • 自由:我們無根基的現實與想要尋找根基的衝突;
  • 孤獨:存在性孤獨的現實與想要擺脫孤獨的衝突;
  • 無意義:人生沒有本質的現實與想要探尋意義的衝突。

他認為我們多數心理問題的根源都來自於死亡焦慮,死亡使一切事物失去了意義,讓人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找到永久根基的殘酷現實,以及生而為人的存在性孤獨。

05

在死亡面前,我一樣很佩服喬布斯的人生哲學。

喬布斯一生顛覆了四大行業:

用iMac顛覆了電腦,

用PixAr顛覆了電影,

用IPod顛覆了音樂,

用iPhone顛覆了手機。

正如iPhone開啟智能手機時代一樣,

這四大顛覆,各自都開創了一個時代。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對養生研究很深,在各大雜誌都有文章,時常教育大家注重養生。

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1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類似各種養生文章的推薦,而且現在各大APP都開始推出步數功能,佔領朋友圈步數排名前幾,成了一些養生達人的一個小目標。

走路,確實是很好的運動,連世界衛生組織都說過: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數上碾壓別人,那麼,你可能同時碾壓了自己的膝蓋。

走路太多,也會對膝蓋產生損傷,時間一長,原本應該起到潤滑關節作用的關節腔液越來越多,可能會形成膝關節積液。過度運動,也傷害身體。

我們如此看重養生不得不說,我們是有多麼恐懼死亡。

希望自己健康毋庸置疑,可是我們不能分辨真假的做的種種“偽養生”更是將自己推向了健康的反面。

中國科協2015年開展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僅為6.20%,有19個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繼續上著假養生的當。

02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中國,我們過度養生的背後更多是恐懼死亡。

因為在我們的國度中,死亡是一個最忌諱的詞。小時候如果誰誰不小心說一個“死”字家長可能都要讓你趕緊“呸呸呸”。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畏懼死亡是人類的天性,可是如此迴避死亡這個問題卻是每一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

作家張麗鈞也講過一段美麗經歷。

那年,她跟團到德國旅行。早上起來遛彎時,突然發現:“離旅館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墓園!”

同行者憤憤,說安排住宿的導遊太混蛋了。吃早餐時,張麗鈞發現旅館也住了很多德國人。

“我們才知道,德國墓園多建在城鎮黃金地段,他們不怕鬼,願意與死人朝夕相處。”

他們的墓園好美呀!

有根的、無根的鮮花觸目皆是;茁壯的蘋果樹結滿了累累果實;蘋果樹下,是一條條原木長凳。

長凳的邊緣還發著幽幽亮光,這是人們常年光顧弄出來的“包漿”。德國人去墓園祭奠時,還常帶著書,坐在長凳上,為死者誦讀美麗的詩文。

看到這樣的情況,張麗鈞感嘆不已:“徜徉在這樣的墓園裡,我沒有恐懼感,相反,這裡靜謐安適的氛圍,竟讓我生出戀戀不捨之情。

可在中國的墓地總有一種陰森之氣,我們雖然也會不捨的悼念死者。

沒人願在這裡安放長凳,安放了也不會有人來坐;只有在那個法定假日裡,大家才來意思一下:

看重金錢,就送去面值大得嚇人的冥幣;

看重美食,就送去畫在紙上的滿漢全席;

看重奢華,就送去紙糊的別墅豪車。

歐美墓園常常與住家比鄰而居,而中國墓園則建在遠離人煙之處,歐美人祭奠親友時常送鮮花書籍,而中國人祭奠親友常送鈔票俗物,兩者的巨大差異,彰顯著我們“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3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信息科技發達的如今,上網獲取健康相關資料不再是難事。對於許多人,察覺到身體不適後,第一反應便是上網搜索與症狀相關的疾病。患者願意主動獲取信息令人可喜,然而這些信息會對患者產生什麼影響呢?對一些患者來說,知情能夠緩解緊張,然而對於另一些患者,增大的信息量反而加重了焦慮,甚至有可能影響醫患關係。

大家一旦有什麼毛病總想在各大軟件搞個明白,今天被狗咬了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患上狂犬病,明天胃痛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胃癌了。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心理障礙中有一個叫“疑病症”,很多人即使身體健康,可他們就是會擔心身體患上不治之症。天天為此擔心的不得了。有些人甚至不相信醫生的診斷,面對身體一點點小毛病天天跑到醫院檢查,甚至很多醫生都開始認識他了。

浙江電視臺6頻道《1818黃金眼》欄目組官方微博報道,又到了一年一度體檢季,比體檢更難的,有人說是看自己的體檢報告。

街採中,竟然有80%的90後都說自己不敢看體檢報告,“需要梁靜茹的勇氣”。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雖然有些人可能是一些玩笑,但是有時候卻是折射出大家對疾病的過度恐慌。

04

先前還有過一則爆火的人生A4紙圖片如果你能活到75歲,那麼你的人生可以在一張A4紙上畫滿30乘30的格子,每一個格子代表一個月。

如果你剛剛過了20歲,那麼你的人生表格是這樣的: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五十歲,我們所剩的人生是這樣的: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有時候會害怕生病,是因為疾病可能會帶來死亡。

死亡焦慮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說:我連生都不知道,怎麼知道死呢。不難發現,我們習慣避諱死亡,連這兩個字都不能輕易說出口,按照胡塞爾的話來說就是把死亡“擱置”起來,也就是我們總想把死包起來,隱藏起來,祕而不宣,而我們實際上是作為一個旁觀死亡的人在活著。

長期以來,人們只注重對“生”的投入,而忽視了對“死”的思考,“死亡問題”也就被遺忘了,得不到有效的關注。於是,隨之而來的是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

弗洛伊德一生多次罹患恐懼症,包括對他自己死亡的恐懼。他認為一個人所害怕的不可能是死亡本身,因為一個人從來沒有死過。那些表達與死亡有關的恐懼的人,實際上是在試圖處理未解決的衝突,而這些衝突是他們無法接受或表達的。

直到長大後我才漸漸明白,我所耿耿於懷的衝突,並不是我對父母那份愛有那麼偉大,而是總有一天,我要赤裸裸地,直面失去。

存在主義認為,心理問題的根源是四個存在命題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人皆無法避免這四個存在命題引發的焦慮,這些焦慮是指,我們在有自我意識、明白自己的弱點和可能面臨的死亡時所經歷的不安。對死亡的恐懼,或者叫死亡焦慮,永遠深刻地存在。

就像亞隆所說,

人們時常會感到莫名焦慮,但是又找不到緣由,這些沒有指向的焦慮,實際上都是死亡焦慮。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歐文·亞隆將這一觀點引入了心理學,在1980年發表了他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文章《存在主義精神療法》。在這篇文章中,他討論了關於生活的四個終極悖論:

  • 死亡:我們終將死亡的現實與想要避免死亡的衝突;
  • 自由:我們無根基的現實與想要尋找根基的衝突;
  • 孤獨:存在性孤獨的現實與想要擺脫孤獨的衝突;
  • 無意義:人生沒有本質的現實與想要探尋意義的衝突。

他認為我們多數心理問題的根源都來自於死亡焦慮,死亡使一切事物失去了意義,讓人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找到永久根基的殘酷現實,以及生而為人的存在性孤獨。

05

在死亡面前,我一樣很佩服喬布斯的人生哲學。

喬布斯一生顛覆了四大行業:

用iMac顛覆了電腦,

用PixAr顛覆了電影,

用IPod顛覆了音樂,

用iPhone顛覆了手機。

正如iPhone開啟智能手機時代一樣,

這四大顛覆,各自都開創了一個時代。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都知道他死於癌症,可是在身患癌症之前他就已經對死亡理解的無比深刻了。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說:

“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

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於是,他決定“向死而生”,

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去生活,

如此才有了震驚世界的四大顛覆。

所以喬布斯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

06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對養生研究很深,在各大雜誌都有文章,時常教育大家注重養生。

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1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類似各種養生文章的推薦,而且現在各大APP都開始推出步數功能,佔領朋友圈步數排名前幾,成了一些養生達人的一個小目標。

走路,確實是很好的運動,連世界衛生組織都說過: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數上碾壓別人,那麼,你可能同時碾壓了自己的膝蓋。

走路太多,也會對膝蓋產生損傷,時間一長,原本應該起到潤滑關節作用的關節腔液越來越多,可能會形成膝關節積液。過度運動,也傷害身體。

我們如此看重養生不得不說,我們是有多麼恐懼死亡。

希望自己健康毋庸置疑,可是我們不能分辨真假的做的種種“偽養生”更是將自己推向了健康的反面。

中國科協2015年開展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僅為6.20%,有19個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繼續上著假養生的當。

02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中國,我們過度養生的背後更多是恐懼死亡。

因為在我們的國度中,死亡是一個最忌諱的詞。小時候如果誰誰不小心說一個“死”字家長可能都要讓你趕緊“呸呸呸”。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畏懼死亡是人類的天性,可是如此迴避死亡這個問題卻是每一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

作家張麗鈞也講過一段美麗經歷。

那年,她跟團到德國旅行。早上起來遛彎時,突然發現:“離旅館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墓園!”

同行者憤憤,說安排住宿的導遊太混蛋了。吃早餐時,張麗鈞發現旅館也住了很多德國人。

“我們才知道,德國墓園多建在城鎮黃金地段,他們不怕鬼,願意與死人朝夕相處。”

他們的墓園好美呀!

有根的、無根的鮮花觸目皆是;茁壯的蘋果樹結滿了累累果實;蘋果樹下,是一條條原木長凳。

長凳的邊緣還發著幽幽亮光,這是人們常年光顧弄出來的“包漿”。德國人去墓園祭奠時,還常帶著書,坐在長凳上,為死者誦讀美麗的詩文。

看到這樣的情況,張麗鈞感嘆不已:“徜徉在這樣的墓園裡,我沒有恐懼感,相反,這裡靜謐安適的氛圍,竟讓我生出戀戀不捨之情。

可在中國的墓地總有一種陰森之氣,我們雖然也會不捨的悼念死者。

沒人願在這裡安放長凳,安放了也不會有人來坐;只有在那個法定假日裡,大家才來意思一下:

看重金錢,就送去面值大得嚇人的冥幣;

看重美食,就送去畫在紙上的滿漢全席;

看重奢華,就送去紙糊的別墅豪車。

歐美墓園常常與住家比鄰而居,而中國墓園則建在遠離人煙之處,歐美人祭奠親友時常送鮮花書籍,而中國人祭奠親友常送鈔票俗物,兩者的巨大差異,彰顯著我們“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3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信息科技發達的如今,上網獲取健康相關資料不再是難事。對於許多人,察覺到身體不適後,第一反應便是上網搜索與症狀相關的疾病。患者願意主動獲取信息令人可喜,然而這些信息會對患者產生什麼影響呢?對一些患者來說,知情能夠緩解緊張,然而對於另一些患者,增大的信息量反而加重了焦慮,甚至有可能影響醫患關係。

大家一旦有什麼毛病總想在各大軟件搞個明白,今天被狗咬了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患上狂犬病,明天胃痛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胃癌了。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心理障礙中有一個叫“疑病症”,很多人即使身體健康,可他們就是會擔心身體患上不治之症。天天為此擔心的不得了。有些人甚至不相信醫生的診斷,面對身體一點點小毛病天天跑到醫院檢查,甚至很多醫生都開始認識他了。

浙江電視臺6頻道《1818黃金眼》欄目組官方微博報道,又到了一年一度體檢季,比體檢更難的,有人說是看自己的體檢報告。

街採中,竟然有80%的90後都說自己不敢看體檢報告,“需要梁靜茹的勇氣”。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雖然有些人可能是一些玩笑,但是有時候卻是折射出大家對疾病的過度恐慌。

04

先前還有過一則爆火的人生A4紙圖片如果你能活到75歲,那麼你的人生可以在一張A4紙上畫滿30乘30的格子,每一個格子代表一個月。

如果你剛剛過了20歲,那麼你的人生表格是這樣的: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五十歲,我們所剩的人生是這樣的: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有時候會害怕生病,是因為疾病可能會帶來死亡。

死亡焦慮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說:我連生都不知道,怎麼知道死呢。不難發現,我們習慣避諱死亡,連這兩個字都不能輕易說出口,按照胡塞爾的話來說就是把死亡“擱置”起來,也就是我們總想把死包起來,隱藏起來,祕而不宣,而我們實際上是作為一個旁觀死亡的人在活著。

長期以來,人們只注重對“生”的投入,而忽視了對“死”的思考,“死亡問題”也就被遺忘了,得不到有效的關注。於是,隨之而來的是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

弗洛伊德一生多次罹患恐懼症,包括對他自己死亡的恐懼。他認為一個人所害怕的不可能是死亡本身,因為一個人從來沒有死過。那些表達與死亡有關的恐懼的人,實際上是在試圖處理未解決的衝突,而這些衝突是他們無法接受或表達的。

直到長大後我才漸漸明白,我所耿耿於懷的衝突,並不是我對父母那份愛有那麼偉大,而是總有一天,我要赤裸裸地,直面失去。

存在主義認為,心理問題的根源是四個存在命題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人皆無法避免這四個存在命題引發的焦慮,這些焦慮是指,我們在有自我意識、明白自己的弱點和可能面臨的死亡時所經歷的不安。對死亡的恐懼,或者叫死亡焦慮,永遠深刻地存在。

就像亞隆所說,

人們時常會感到莫名焦慮,但是又找不到緣由,這些沒有指向的焦慮,實際上都是死亡焦慮。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歐文·亞隆將這一觀點引入了心理學,在1980年發表了他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文章《存在主義精神療法》。在這篇文章中,他討論了關於生活的四個終極悖論:

  • 死亡:我們終將死亡的現實與想要避免死亡的衝突;
  • 自由:我們無根基的現實與想要尋找根基的衝突;
  • 孤獨:存在性孤獨的現實與想要擺脫孤獨的衝突;
  • 無意義:人生沒有本質的現實與想要探尋意義的衝突。

他認為我們多數心理問題的根源都來自於死亡焦慮,死亡使一切事物失去了意義,讓人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找到永久根基的殘酷現實,以及生而為人的存在性孤獨。

05

在死亡面前,我一樣很佩服喬布斯的人生哲學。

喬布斯一生顛覆了四大行業:

用iMac顛覆了電腦,

用PixAr顛覆了電影,

用IPod顛覆了音樂,

用iPhone顛覆了手機。

正如iPhone開啟智能手機時代一樣,

這四大顛覆,各自都開創了一個時代。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都知道他死於癌症,可是在身患癌症之前他就已經對死亡理解的無比深刻了。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說:

“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

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於是,他決定“向死而生”,

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去生活,

如此才有了震驚世界的四大顛覆。

所以喬布斯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

06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西藏人對於死亡的看法他們更多相信輪迴,他們會告訴自己要不斷努力修行,所以這樣直面恐懼和死亡的態度往往有時候會讓他們釋然。

我之前去西藏的時候,有聽說過西藏人有天葬儀式。‘藏人認為人過世後靈魂會離開身體,剩下的就是肉身,自然界中禿鷲以腐肉為食,如果自己的肉身能餵養其他物種,就像我們倚賴其他物種而活一樣,其實是一種佈施,是生命的循環。’死者被白色哈達層層包裹,由家人們載來天葬臺,喇嘛將死者固定在臺上,誦經後,切開肉體,禿鷲們聞到味道,紛紛從天而降,享用它們的‘餐’。

"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歲。人們一片嘆惜,“太意外了!他那麼年輕!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梅墨生,1960年生於河北,號覺公,齋號為一如堂,畫家、書法家、詩人、學者、太極拳家。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武術七段,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一生對養生研究很深,在各大雜誌都有文章,時常教育大家注重養生。

他原本並不為大眾所知,卻因為“養生大師”“太極大師”與過早逝世聯繫在一起,讓無數中老年人陷入無盡的思考。

01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類似各種養生文章的推薦,而且現在各大APP都開始推出步數功能,佔領朋友圈步數排名前幾,成了一些養生達人的一個小目標。

走路,確實是很好的運動,連世界衛生組織都說過: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數上碾壓別人,那麼,你可能同時碾壓了自己的膝蓋。

走路太多,也會對膝蓋產生損傷,時間一長,原本應該起到潤滑關節作用的關節腔液越來越多,可能會形成膝關節積液。過度運動,也傷害身體。

我們如此看重養生不得不說,我們是有多麼恐懼死亡。

希望自己健康毋庸置疑,可是我們不能分辨真假的做的種種“偽養生”更是將自己推向了健康的反面。

中國科協2015年開展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僅為6.20%,有19個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繼續上著假養生的當。

02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中國,我們過度養生的背後更多是恐懼死亡。

因為在我們的國度中,死亡是一個最忌諱的詞。小時候如果誰誰不小心說一個“死”字家長可能都要讓你趕緊“呸呸呸”。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畏懼死亡是人類的天性,可是如此迴避死亡這個問題卻是每一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

作家張麗鈞也講過一段美麗經歷。

那年,她跟團到德國旅行。早上起來遛彎時,突然發現:“離旅館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墓園!”

同行者憤憤,說安排住宿的導遊太混蛋了。吃早餐時,張麗鈞發現旅館也住了很多德國人。

“我們才知道,德國墓園多建在城鎮黃金地段,他們不怕鬼,願意與死人朝夕相處。”

他們的墓園好美呀!

有根的、無根的鮮花觸目皆是;茁壯的蘋果樹結滿了累累果實;蘋果樹下,是一條條原木長凳。

長凳的邊緣還發著幽幽亮光,這是人們常年光顧弄出來的“包漿”。德國人去墓園祭奠時,還常帶著書,坐在長凳上,為死者誦讀美麗的詩文。

看到這樣的情況,張麗鈞感嘆不已:“徜徉在這樣的墓園裡,我沒有恐懼感,相反,這裡靜謐安適的氛圍,竟讓我生出戀戀不捨之情。

可在中國的墓地總有一種陰森之氣,我們雖然也會不捨的悼念死者。

沒人願在這裡安放長凳,安放了也不會有人來坐;只有在那個法定假日裡,大家才來意思一下:

看重金錢,就送去面值大得嚇人的冥幣;

看重美食,就送去畫在紙上的滿漢全席;

看重奢華,就送去紙糊的別墅豪車。

歐美墓園常常與住家比鄰而居,而中國墓園則建在遠離人煙之處,歐美人祭奠親友時常送鮮花書籍,而中國人祭奠親友常送鈔票俗物,兩者的巨大差異,彰顯著我們“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3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信息科技發達的如今,上網獲取健康相關資料不再是難事。對於許多人,察覺到身體不適後,第一反應便是上網搜索與症狀相關的疾病。患者願意主動獲取信息令人可喜,然而這些信息會對患者產生什麼影響呢?對一些患者來說,知情能夠緩解緊張,然而對於另一些患者,增大的信息量反而加重了焦慮,甚至有可能影響醫患關係。

大家一旦有什麼毛病總想在各大軟件搞個明白,今天被狗咬了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患上狂犬病,明天胃痛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胃癌了。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心理障礙中有一個叫“疑病症”,很多人即使身體健康,可他們就是會擔心身體患上不治之症。天天為此擔心的不得了。有些人甚至不相信醫生的診斷,面對身體一點點小毛病天天跑到醫院檢查,甚至很多醫生都開始認識他了。

浙江電視臺6頻道《1818黃金眼》欄目組官方微博報道,又到了一年一度體檢季,比體檢更難的,有人說是看自己的體檢報告。

街採中,竟然有80%的90後都說自己不敢看體檢報告,“需要梁靜茹的勇氣”。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雖然有些人可能是一些玩笑,但是有時候卻是折射出大家對疾病的過度恐慌。

04

先前還有過一則爆火的人生A4紙圖片如果你能活到75歲,那麼你的人生可以在一張A4紙上畫滿30乘30的格子,每一個格子代表一個月。

如果你剛剛過了20歲,那麼你的人生表格是這樣的: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五十歲,我們所剩的人生是這樣的: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有時候會害怕生病,是因為疾病可能會帶來死亡。

死亡焦慮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說:我連生都不知道,怎麼知道死呢。不難發現,我們習慣避諱死亡,連這兩個字都不能輕易說出口,按照胡塞爾的話來說就是把死亡“擱置”起來,也就是我們總想把死包起來,隱藏起來,祕而不宣,而我們實際上是作為一個旁觀死亡的人在活著。

長期以來,人們只注重對“生”的投入,而忽視了對“死”的思考,“死亡問題”也就被遺忘了,得不到有效的關注。於是,隨之而來的是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

弗洛伊德一生多次罹患恐懼症,包括對他自己死亡的恐懼。他認為一個人所害怕的不可能是死亡本身,因為一個人從來沒有死過。那些表達與死亡有關的恐懼的人,實際上是在試圖處理未解決的衝突,而這些衝突是他們無法接受或表達的。

直到長大後我才漸漸明白,我所耿耿於懷的衝突,並不是我對父母那份愛有那麼偉大,而是總有一天,我要赤裸裸地,直面失去。

存在主義認為,心理問題的根源是四個存在命題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人皆無法避免這四個存在命題引發的焦慮,這些焦慮是指,我們在有自我意識、明白自己的弱點和可能面臨的死亡時所經歷的不安。對死亡的恐懼,或者叫死亡焦慮,永遠深刻地存在。

就像亞隆所說,

人們時常會感到莫名焦慮,但是又找不到緣由,這些沒有指向的焦慮,實際上都是死亡焦慮。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歐文·亞隆將這一觀點引入了心理學,在1980年發表了他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文章《存在主義精神療法》。在這篇文章中,他討論了關於生活的四個終極悖論:

  • 死亡:我們終將死亡的現實與想要避免死亡的衝突;
  • 自由:我們無根基的現實與想要尋找根基的衝突;
  • 孤獨:存在性孤獨的現實與想要擺脫孤獨的衝突;
  • 無意義:人生沒有本質的現實與想要探尋意義的衝突。

他認為我們多數心理問題的根源都來自於死亡焦慮,死亡使一切事物失去了意義,讓人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找到永久根基的殘酷現實,以及生而為人的存在性孤獨。

05

在死亡面前,我一樣很佩服喬布斯的人生哲學。

喬布斯一生顛覆了四大行業:

用iMac顛覆了電腦,

用PixAr顛覆了電影,

用IPod顛覆了音樂,

用iPhone顛覆了手機。

正如iPhone開啟智能手機時代一樣,

這四大顛覆,各自都開創了一個時代。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都知道他死於癌症,可是在身患癌症之前他就已經對死亡理解的無比深刻了。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說:

“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

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於是,他決定“向死而生”,

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去生活,

如此才有了震驚世界的四大顛覆。

所以喬布斯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

06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西藏人對於死亡的看法他們更多相信輪迴,他們會告訴自己要不斷努力修行,所以這樣直面恐懼和死亡的態度往往有時候會讓他們釋然。

我之前去西藏的時候,有聽說過西藏人有天葬儀式。‘藏人認為人過世後靈魂會離開身體,剩下的就是肉身,自然界中禿鷲以腐肉為食,如果自己的肉身能餵養其他物種,就像我們倚賴其他物種而活一樣,其實是一種佈施,是生命的循環。’死者被白色哈達層層包裹,由家人們載來天葬臺,喇嘛將死者固定在臺上,誦經後,切開肉體,禿鷲們聞到味道,紛紛從天而降,享用它們的‘餐’。

著名養生專家因病逝世,享年59歲,最深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

喇嘛們會視狀況繼續切割肉體,最後將皮膚與骨頭搗碎,加上腦,才算是完成禿鷲們的一餐。整個儀式約兩小時,儀式進行的時候,不見任何人哭天喊地,家人們只是平靜地坐在不遠的草地陪伴。

“死亡雖是終點,但人生的意義卻不會因此湮滅;死亡雖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視角卻可以讓人們獲得拯救。” 當我們知曉這一點時,我們就能更好的承認和麵對死亡。

如果想開始擺脫死亡對我們的最大宰制,就要採取截然不同的方式,讓我們揭開死亡的神祕,讓我們熟悉它,讓我們習慣它;讓我們隨時想到死……..我們不知道死亡在哪兒等待著我們,因此讓我們處處等待死亡。對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脫的修行。學會怎樣死亡的人,就學會怎麼不做奴隸,這是蒙田的死亡觀念,

面對死亡,藏族人視為自然,提得起放得下,與我從小接受到的觀念,大不相同。我無法比較究竟哪一種比較‘好’,或許沒有所謂好與壞,只是一種選擇而已。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可是他們直面死亡確實為生的時候增加了不少意義感。

蘇格拉底說:在死亡的門前,我們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它的重要性。

逃避死亡永遠不可能收穫成長,人往往還會陷入最深的恐懼,我記得誰曾經說過人最深的恐懼是對恐懼的恐懼。

最後我用我自己最喜歡的一位心理醫生歐文亞隆他的書籍《直視驕陽》做個結尾:

怕死,往往是因為沒有好好活過。只要認真地、儘量不留遺憾地生活,你就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

雖然死亡每天都在虎視眈眈,但這不是威脅,而是一種推動力,會讓你產生一種迫切感,意識到人生短暫,要抓緊時間讓自己活得更充分,抓住每一個機會去做有意義的事情。

直視死亡如同直視驕陽,會給你帶來痛楚,但是,在深入地反思了人生的必死之痛後,你會獲得內心的和諧與平靜。

文章參考:

《直視驕陽》、《西藏生死書》、《喬布斯傳》


⭐️如果你有心理困惑,可以參考我的康復學習經驗:

都知道在焦慮抑鬱中接納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做不到,這裡幾個故事啟發你一下!

專業測試:心理健康VS心理不健康(含專業心理測評量表)

治癒強迫、焦慮、抑鬱等神經症的5個關鍵因素

如何走出抑鬱症(正念冥想方法引導)

學習接納抑鬱,發現抑鬱帶來的積極影響

如何在抑鬱期間應對工作高壓力

心理學講解除痛苦要“接納自己”,那麼到底什麼是接納自我?

一位抑鬱症患者的自救指南(細節指導,建議收藏)

焦慮症康復後,我發現這些真相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