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 腰胯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核心部位。本文討論了腰胯的生理構造和腰胯運動的力學原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和方法。胯的運動方式有立轉、翻轉、旋轉、端胯和升降胯。開合胯是兩腿(髖關節)相對於胯的運動,緊胯是意向的內力運用,圓襠的要領是髖膝跟尖同面。下盤的基本功架是胯腿同面,根據需要可適當微扭,要領是各部位的協調與放鬆,要使內力分佈最小。實髖一般低於虛髖,所以弓步一般上體略前傾,坐步一般上體略後仰。
  • 邯鄲太極學院/顧傑王萬賓郭振興
  • 一、引言
  • 正確的腰胯運動是打好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其關鍵是做到鬆腰、鬆胯以及做到骨關節運動變化符合人的生理和力學原理。本文根據腰胯的生理構造、太極拳的技術要求和力學原理,分析了鬆腰和鬆胯的區別與聯繫,分析了腰胯的功能與作用,描述了腰胯的合理運動方式與方法。
  • 二、經典理論中的腰是指腰胯
  • 王宗嶽在《十三勢歌》中論述:“命意源頭在腰
  • 際……刻刻留心在腰際……”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論述:“腰為纛……腰如車軸。”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論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論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經典理論中的“腰”和“腰際”指的是腰和胯的組合。
  • 三、太極三盤
  • 太極拳運動常把人體劃分成上、中、下盤三個部分(圖1),上盤包括胸、頭和上部肢體,中盤是指腰,下盤包括臀、胯和下部肢體。
  • 四、太極韻
  • 下盤沉而穩,
  • 中盤活如輪。
  • 上盤順而準,
  • 氣騰意傳魂。
  • 此詩敘述了打太極時人體各部的基本功能。下盤是基地,運步要沉,定步要穩,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衡。上盤是用於攻防的主要部位,攻要準,防要順,招招式式都要恰到好處。中盤既要將下盤的穩定傳給上盤,又要將上盤受到的各種力傳給下盤,中盤一定要靈活。“氣騰意傳魂”是說內臟和肢體都要有能量充盈的感覺,而意念則是太極拳的靈魂。
  • 腰連接胯,腰的運動和胯的運動緊密相連,屬於中下盤。胯連接兩腿,胯是下盤穩定的重要因素。人體中下盤有一系列關節群——腰椎、髖、膝、踝(圖2),人體的進化定義了這些關節群的功能。
  • 五、胯的定義
  • 胯是日常生活和打太極拳都會使用的一個用語,在解剖學中沒有這個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腰的兩側和大腿之間的部分。這個定義將盆骨、兩髖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包括在內(圖3)。單說胯是指整體;左胯是指左髖、盆骨左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右胯是指右髖、盆骨右側、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
  • 六、襠的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襠是指兩條褲腿的連接部分或兩條腿的中間。兩腿通過髖關節連於盆骨,因此襠泛指兩條腿的中間和左右胯的連接部分。在太極拳中,兩胯構成的拱形內弧稱為襠。
  • 七、鬆腰
  • 腰部有五節腰椎,腰椎相互串聯並通過腰骶關節連接於盆骨之上。由圖4可見,腰繞垂線的轉動由腰椎間及其與盆骨間的相對轉動疊加而成,由下而上的各腰椎相對盆骨的轉幅逐漸增大。腰是胯和上體之間的紐帶,如果沒有鬆好腰,胯和上體之間聯繫僵滯,也就難於將太極拳打好。鬆腰不是讓腰軟塌,而是讓腰運動靈活、旋轉自如,以保藏潛力。靈活是關鍵,只有靈活,才能用力得當;潛力是用於儲備的勁力,不該用勁時不用勁,該用勁時有足夠的勁。因而鬆腰能幫助將力有效地傳遞於胯和上體之間。
  • 鬆腰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鬆腰的靜態內涵是指讓腰中正安舒,上下盤間沒有相對旋轉度,這是預備轉腰的最佳狀態。在打拳運架過程中上下盤間的相對旋轉度因招式而變。鬆腰的動態理解是以腰的靈活轉動來實現上下盤間的相對運動。打太極拳時,幾乎每一個招式都要注意以腰啟動,帶動其他部位運動,以腰到位結束。例如,做左摟膝拗步時,轉腰和摟膝、出左腳同時進行(圖5、圖6);接著轉腰應和弓腿、推掌同時進行又同時到位(圖7)。不要讓腰先到位,然後再運掌。腰部的肌肉群有很大的能量,這能量通過脊椎而傳於掌,因而增加出掌的力度。只有腰掌同時到位,腰部的能量才能產生功效,而且上盤所受的力能通過腰傳給下盤。
  • 八、斂臀
  • 斂臀是要讓尾骨微微向前,以使腰椎弧度減小(圖8),因而幫助把上體引直。要使臀部肌肉鬆垂內收,要防止撅臀彎腰。斂臀是在腰的鬆沉中使臀部向裡收,不是向外突。斂臀應貫穿於所有招式中。斂臀會減小脊椎的“S”形生理曲線,使“尾閭中正”;會促使膝關節微前彎,增加人體垂直向的彈性。
  • 九、圓襠
  • 圓襠是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哪怕是站立時也應這樣。圓襠也稱開檔,是指要在鬆胯的同時,使襠部會陰穴處形成弧形。
  • 後面將討論圓襠的要領及其正誤的鑑別標準。
  • 十、髖的運動範圍
  • 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圖9),盆骨也有一定的旋轉範圍。因此,左腳和右腳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自己的方向。
  • 如圖9所示,連接兩髖作一軸線,這軸線貫穿盆骨的橫向,或者說貫穿胯的橫向,我們稱其為胯橫線;連接胯橫線中點和腰椎中心成一軸線,我們稱其為胯中線;由胯橫線中點作一軸線同時垂直於胯橫線和胯中線。我們稱其為胯法線。胯法線的方向就是胯的方向。由於髖具有旋轉功能,胯的方向可以和腳的方向不同。胸在腰上方。由於腰椎具有旋轉功能,胸的方向可以和胯的方向不同。
  • 髖關節可以繞胯橫線前後轉動(圖10)。我們可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髖關節可以繞胯法線左右轉動(圖11)。我們仍然定義胯中線與大腿間的夾角為胯腿夾角。
  • 一般來說胯腿夾角是一個複合角度,既有前後的轉角,又有左右的轉角(圖12)。
  • 打拳時髖關節需要形成多種複合角度,因此髖關節的鬆靈對運步沉穩很重要。
  • 十一、實髖和虛髖
  • 人體上部的重量由兩髖傳送給大腿。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髖稱為實髖,另一髖則為虛髖。
  • 十二、實胯和虛胯
  • 髖及其周圍的組織為胯,因而有左胯和右胯之分。將實髖和虛髖的定義延伸到胯,我們把承重多於或等於一半的胯稱為實胯,另一側胯則為虛胯。
  • 十三、胯的轉動
  • 胯可近似成一個剛體。胯的運動受兩髖和腰的制約。
  • 斂臀是將胯繞胯橫線作一微量旋轉,使盆骨下部的尾閭微向前,而盆骨的上端微向後。斂臀是盆骨相對於腰椎的局部運動,其目的是減小腰椎弧度,以利於上體的上頂和中正。因此斂臀要貫穿於打拳的始終。
  • 廣義的彎腰其實有兩部分:翻胯和彎腰(圖13)。翻胯是胯繞胯橫線的翻轉;彎腰是腰椎的彎曲。人可以適當調節這兩部分的運動量。太極拳一般不主張彎腰,需要改變上體角度時用的是翻胯。例如做“海底針”時右掌隨上體前傾而下插(圖14)。很多文獻稱之為“折腰”。有了前面的定義,我們知道這是翻胯,是將整個胯繞兩髖連成的軸向下翻轉。
  • 通常實髖位置比虛髖的位置低。例如“雲手”的出腳之髖略高(圖15)。當兩髖高低不同時,胯有一個繞胯法線的旋轉,我們稱之為旋胯。旋胯的結果是和盆骨接界的腰椎向左右傾斜,並導致整個上體略有傾斜。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調節腰椎和脊椎弧度的能力,以及調節兩髖高度差的能力,因而有控制這個傾斜的能力。不過也不必過於注重調節以求上體完全垂直於地面,有一點傾斜是允許的,要順其自然。這和“身軀中正”的要領並不矛盾。“身軀中正”的中心含意是平衡和自然。平衡是要求重心儘可能遠離支撐面邊緣,自然則是要求人體構架使用最小的內力。
  • 人在走路時是將虛髖前移,再將其變為實髖,兩髖交替變換。而在打太極拳時,很多情況下兩髖的前後位置不一樣。這就要求胯繞著胯中線有一個轉動,我們稱之為立轉胯,簡稱為轉胯。例如太極拳中的運步,通常是穩住實髖,用轉胯來將虛髖前後運動。
  • 綜上所述,我們可用胯橫線、胯中線、胯法線建立一個移動座標系(該系建立在胯上並隨之運動)。繞胯橫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翻胯,繞胯法線軸的角度變化為旋胯,繞胯中線軸的角度變化為立轉胯(圖16)。
  • 胯的運動和位置對打太極拳至關重要。圖7中左弓步,左胯為實,右胯為虛。右胯略高於左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前傾是為自然。圖17中右坐步,左胯為虛,右胯為實。左胯略高於右胯符合生理構造,所以上體略後仰是為自然。
  • 後面將討論兩胯高低的力學。
  • 十四、旋腿
  • 由圖9中可知,髖關節可以繞腿的軸線旋轉。這個旋轉是通過旋腿來實現的。我們需要對腿的旋轉方向給出定義。
  • 小趾向大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內旋。圖18是左腿內旋。圖19是右腿內旋。
  • 大趾向小趾方向運動的旋轉是外旋。圖20是左腿外旋。圖21是右腿外旋。
  • 可以看出旋腿的效果是腳的方向相對於胯方向的轉變。
  • 十五、腿的四點同面
  • 鑑於膝關節的生理結構,膝部上面的大腿與下面的小腿幾乎沒有相對旋轉的能力(圖22)。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彎曲中傳遞力(圖23)。膝關節的抗扭折功能很弱,圖24的情況是要避免的。在圖24中,大腿接小腿的膝蓋處有一個側向曲折。圖24中除了有對壓力、對剪力、對彎的兩個彎矩,還有對扭的兩個旋矩。在這些力的作用下,有側向曲折的膝蓋很容易受傷。
  • 踝關節主上下轉動功能(圖25)。踝關節的旋轉功能來自腓骨和脛骨的相對繞動(圖26)。這個旋轉功能不是很強,建議旋腿時不運用這個功能。
  • 為了避免膝、踝關節的曲折受力,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四點在一個平面內(圖27)。這樣,整條大腿的各處就只有正向彎曲,沒有側向曲折。
  • 實腿的承重量超過體重的一半,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對實腿尤為重要。傳統楊式太極拳講究實腿轉,即要在腿承重過半時,腳尖略為抬起,然後外撇或內扣。實腿轉時不但有縱向的軸力和切向的剪力及彎矩,還有旋轉的扭矩,避免曲折的“四點同面”是打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圖27)。
  • 簡言之,腿的四點同面就是髖、膝、跟、尖同面。
  • 十六、如何圓襠
  • 顧名思義,圓襠是要將襠部撐圓。這裡有兩個關鍵字:“撐”和“圓”。關於“撐”,我們在前面已提及(圖3),即要“在打拳全過程中把髖關節微微向兩側撐開”。這裡我們來看如何做到“圓”。以馬步為例,圖29的襠圓得恰到好處;圖28的襠不圓,有點尖,可以稱為“尖襠”;圖30的襠部圓的弧度太大,有點平,可稱為“平襠”,“平”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見襠的圓是有度的,不能一味強調圓而變成了平。那麼如何來掌握這個度呢?
  • 前面提到膝關節不宜曲折(圖24),踝關節的扭曲(圖26)也不自然。所以,兩腿都要做到“四點同面”,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現在我們可以重溫圖28~30。圖28中襠偏尖,是因為膝蓋內折;圖30中襠偏平,是因為膝蓋外折;圖29中襠圓的恰到好處,是因為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
  • 圖31~33是弓步的襠部情況。圖31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3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2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的恰到好處。
  • 圖34~圖36是虛步的襠部情況。圖34中膝蓋內折,襠偏尖。圖36中膝蓋外折,襠偏平。圖35中兩腿各自的髖關節、膝蓋、腳跟、腳尖都對準了,所以襠圓得恰到好處。
  • 上述結論對所有的功架都適用,對不同的架高都適用,而且應貫穿到全部的運步、轉腿過程中。
  • 例如,比較虛步的高架和低架(見圖37、38)。從形態上看高架的襠比低架的襠弧度大一點,但這並不能說明高架的襠比低架襠圓得好。因為我們判斷圓襠的標準是兩腿的“四點同面”,而不是圓的弧度的大小,所以圖37高架的襠和圖38低架的襠圓得一樣好。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太極拳中腰胯的力學(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