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真實上海教材》和《一課一練》,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中,有這樣一位數學老師,打破了以上格局。在他的課上,數學不再是枯燥公式的堆積、複雜定理的推理和老師單方面的灌輸,相反,它變成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課題,一個同學間交談溝通的紐帶和現實生活的指南。

他就是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園外”)的楊亞楠老師。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真實上海教材》和《一課一練》,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中,有這樣一位數學老師,打破了以上格局。在他的課上,數學不再是枯燥公式的堆積、複雜定理的推理和老師單方面的灌輸,相反,它變成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課題,一個同學間交談溝通的紐帶和現實生活的指南。

他就是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園外”)的楊亞楠老師。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右為楊亞楠老師

他是如何施展魔法讓數學變得立體生動?他和學生的是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他理想中的數學教育是什麼樣子的?他又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抱有怎麼樣的信念呢?

抱著這些疑問與好奇,我採訪了楊亞楠這位“神奇教師”。

“你可以不擅長數學,

但是你可以喜歡數學”

楊亞楠老師高中時期的數學老師對他影響很大。那是一位明明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卻仍然對數學滿懷熱情、在課堂上保持興奮的數學求知者。

他總能用不同的方式讓可能不太擅長數學、甚至對數學有些排斥的學生慢慢地接受數學、喜歡數學。

“當時內心就期待希望我以後到了他這個年齡,依然能夠熱愛數學,或者能夠熱愛我的工作,面對我的學生。”

如今已過去十年有餘,楊老師也正一步步向曾為他指路的“偶像”邁進。

M同學來自智利,曾是楊亞楠老師的學生,這位在語言上有著極大天賦——短短兩年時間內通過自學便能和當地學生用中文流利交流,卻被數學束縛了手腳。通常,滿分100分的試卷,她只能拿到20多分。

這位智利女孩這樣對楊亞楠老師說,“老師,我很喜歡你的教學方式,可我從骨子裡討厭數學,它讓我很有挫敗感。”

楊亞楠老師沒有放棄她,他採用了另一種方法。首先,他在班級上組建了三個學習小組,並分別命名為韋達組(V組)、歐幾里得組(O組)和阿道夫.凱特勒組(A組)。

韋達組的孩子相對而言擅長或喜歡數學,而其餘兩組則是因不同原因暫時在數學上薄弱的孩子們。

每一個韋達組的孩子帶領其他兩組的各一名組員,在課堂內外共同探討數學問題,一起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A組的成員M同學漸漸開始主動接受數學。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真實上海教材》和《一課一練》,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中,有這樣一位數學老師,打破了以上格局。在他的課上,數學不再是枯燥公式的堆積、複雜定理的推理和老師單方面的灌輸,相反,它變成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課題,一個同學間交談溝通的紐帶和現實生活的指南。

他就是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園外”)的楊亞楠老師。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右為楊亞楠老師

他是如何施展魔法讓數學變得立體生動?他和學生的是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他理想中的數學教育是什麼樣子的?他又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抱有怎麼樣的信念呢?

抱著這些疑問與好奇,我採訪了楊亞楠這位“神奇教師”。

“你可以不擅長數學,

但是你可以喜歡數學”

楊亞楠老師高中時期的數學老師對他影響很大。那是一位明明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卻仍然對數學滿懷熱情、在課堂上保持興奮的數學求知者。

他總能用不同的方式讓可能不太擅長數學、甚至對數學有些排斥的學生慢慢地接受數學、喜歡數學。

“當時內心就期待希望我以後到了他這個年齡,依然能夠熱愛數學,或者能夠熱愛我的工作,面對我的學生。”

如今已過去十年有餘,楊老師也正一步步向曾為他指路的“偶像”邁進。

M同學來自智利,曾是楊亞楠老師的學生,這位在語言上有著極大天賦——短短兩年時間內通過自學便能和當地學生用中文流利交流,卻被數學束縛了手腳。通常,滿分100分的試卷,她只能拿到20多分。

這位智利女孩這樣對楊亞楠老師說,“老師,我很喜歡你的教學方式,可我從骨子裡討厭數學,它讓我很有挫敗感。”

楊亞楠老師沒有放棄她,他採用了另一種方法。首先,他在班級上組建了三個學習小組,並分別命名為韋達組(V組)、歐幾里得組(O組)和阿道夫.凱特勒組(A組)。

韋達組的孩子相對而言擅長或喜歡數學,而其餘兩組則是因不同原因暫時在數學上薄弱的孩子們。

每一個韋達組的孩子帶領其他兩組的各一名組員,在課堂內外共同探討數學問題,一起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A組的成員M同學漸漸開始主動接受數學。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在楊老師看來,“學習數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一樣,先了解她的名字即概念,然後瞭解她的喜好即性質,最後要走進它的生活,即相關判定與應用。”

根據這樣的理念,在課堂上,楊老師會通過情景創設、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景讓M同學在學習數學時不至於感到枯燥;在課後,他會針對M同學提出的疑惑來指導,對症下藥。

“你可以不擅長音樂,但你可以喜歡音樂。數學也是一樣的。”在楊亞楠老師的鼓勵下,M同學還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類數學活動,如通過“幾何夢想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幾何圖案等。

“數學並不是侷限於試卷和課本上的,它也是你的思維和思考方式,是你生活條理性引導與體現。”

而現在,已經移民美國的M同學,不僅愛上了數學,還成了班中的佼佼者,屢獲A+。“她給我發信息的時候特別有成就感”。

“能夠讓孩子們打破成見、改變固定思維模式,並最終愛上一門學科”,這也是楊亞楠老師對“神奇教師”的定義。“

“VOA領頭大總楊老師,

從公眾號中我真的收穫了很多”

在去年的“神奇教師”評選上,評委老師給楊亞楠老師的評價是“能利用新媒體傳播學科知識,在教學創新方面和團隊貢獻方面突出”。

2017年,楊亞楠老師秉持著為“不擅長數學或者不喜歡數學“的同學們創造一個“補充課堂”、傳播數學知識與文化,為數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的初衷,帶領了一群00後創立了首個屬於初中生的微信公眾平臺——VOA數學。

V、O、A,分別取自代數學之父韋達、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和近代統計學之父阿道夫.凱特勒三位數學天才的姓名首字母。

“我會在上面發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或者腦洞大開的和數學相關一些有趣的東西作為課堂的補充。”作為一位從小熱愛閱讀的人,撰文這樣一個“非數學”技能,楊老師是得心應手的。

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學生才是VOA數學的主角。“團隊成員是從初中部每個班級數學愛好者中自願遞交材料選出的。”

經過一輪篩選,被選上的同學又被分派到了不同的部門,即:編輯部、宣傳部、策劃部、音樂部、攝影部和多媒體部。

他們的任務包括選題、取材、寫稿、編輯、拍攝等等,在各部門相互合作、協調之後,一篇篇關於“數學活動、課堂點滴、數學小課題、優秀學生或老師的採訪稿”的推送被最終呈現在VOA數學的所有讀者面前。

事實上,即便是有些可堪比高中生水平的小論文,都是VOA成員自己獨立完成的

除了推文的撰寫,團隊成員還先後完成了包括檯曆、明信片和文化衫的製作。而這些“周邊”數學產品之所以能夠成功成為成品,背後依託的是同學們的計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系統梳理與應用能力。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真實上海教材》和《一課一練》,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中,有這樣一位數學老師,打破了以上格局。在他的課上,數學不再是枯燥公式的堆積、複雜定理的推理和老師單方面的灌輸,相反,它變成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課題,一個同學間交談溝通的紐帶和現實生活的指南。

他就是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園外”)的楊亞楠老師。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右為楊亞楠老師

他是如何施展魔法讓數學變得立體生動?他和學生的是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他理想中的數學教育是什麼樣子的?他又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抱有怎麼樣的信念呢?

抱著這些疑問與好奇,我採訪了楊亞楠這位“神奇教師”。

“你可以不擅長數學,

但是你可以喜歡數學”

楊亞楠老師高中時期的數學老師對他影響很大。那是一位明明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卻仍然對數學滿懷熱情、在課堂上保持興奮的數學求知者。

他總能用不同的方式讓可能不太擅長數學、甚至對數學有些排斥的學生慢慢地接受數學、喜歡數學。

“當時內心就期待希望我以後到了他這個年齡,依然能夠熱愛數學,或者能夠熱愛我的工作,面對我的學生。”

如今已過去十年有餘,楊老師也正一步步向曾為他指路的“偶像”邁進。

M同學來自智利,曾是楊亞楠老師的學生,這位在語言上有著極大天賦——短短兩年時間內通過自學便能和當地學生用中文流利交流,卻被數學束縛了手腳。通常,滿分100分的試卷,她只能拿到20多分。

這位智利女孩這樣對楊亞楠老師說,“老師,我很喜歡你的教學方式,可我從骨子裡討厭數學,它讓我很有挫敗感。”

楊亞楠老師沒有放棄她,他採用了另一種方法。首先,他在班級上組建了三個學習小組,並分別命名為韋達組(V組)、歐幾里得組(O組)和阿道夫.凱特勒組(A組)。

韋達組的孩子相對而言擅長或喜歡數學,而其餘兩組則是因不同原因暫時在數學上薄弱的孩子們。

每一個韋達組的孩子帶領其他兩組的各一名組員,在課堂內外共同探討數學問題,一起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A組的成員M同學漸漸開始主動接受數學。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在楊老師看來,“學習數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一樣,先了解她的名字即概念,然後瞭解她的喜好即性質,最後要走進它的生活,即相關判定與應用。”

根據這樣的理念,在課堂上,楊老師會通過情景創設、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景讓M同學在學習數學時不至於感到枯燥;在課後,他會針對M同學提出的疑惑來指導,對症下藥。

“你可以不擅長音樂,但你可以喜歡音樂。數學也是一樣的。”在楊亞楠老師的鼓勵下,M同學還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類數學活動,如通過“幾何夢想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幾何圖案等。

“數學並不是侷限於試卷和課本上的,它也是你的思維和思考方式,是你生活條理性引導與體現。”

而現在,已經移民美國的M同學,不僅愛上了數學,還成了班中的佼佼者,屢獲A+。“她給我發信息的時候特別有成就感”。

“能夠讓孩子們打破成見、改變固定思維模式,並最終愛上一門學科”,這也是楊亞楠老師對“神奇教師”的定義。“

“VOA領頭大總楊老師,

從公眾號中我真的收穫了很多”

在去年的“神奇教師”評選上,評委老師給楊亞楠老師的評價是“能利用新媒體傳播學科知識,在教學創新方面和團隊貢獻方面突出”。

2017年,楊亞楠老師秉持著為“不擅長數學或者不喜歡數學“的同學們創造一個“補充課堂”、傳播數學知識與文化,為數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的初衷,帶領了一群00後創立了首個屬於初中生的微信公眾平臺——VOA數學。

V、O、A,分別取自代數學之父韋達、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和近代統計學之父阿道夫.凱特勒三位數學天才的姓名首字母。

“我會在上面發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或者腦洞大開的和數學相關一些有趣的東西作為課堂的補充。”作為一位從小熱愛閱讀的人,撰文這樣一個“非數學”技能,楊老師是得心應手的。

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學生才是VOA數學的主角。“團隊成員是從初中部每個班級數學愛好者中自願遞交材料選出的。”

經過一輪篩選,被選上的同學又被分派到了不同的部門,即:編輯部、宣傳部、策劃部、音樂部、攝影部和多媒體部。

他們的任務包括選題、取材、寫稿、編輯、拍攝等等,在各部門相互合作、協調之後,一篇篇關於“數學活動、課堂點滴、數學小課題、優秀學生或老師的採訪稿”的推送被最終呈現在VOA數學的所有讀者面前。

事實上,即便是有些可堪比高中生水平的小論文,都是VOA成員自己獨立完成的

除了推文的撰寫,團隊成員還先後完成了包括檯曆、明信片和文化衫的製作。而這些“周邊”數學產品之所以能夠成功成為成品,背後依託的是同學們的計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系統梳理與應用能力。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手提袋助力愛心義賣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真實上海教材》和《一課一練》,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中,有這樣一位數學老師,打破了以上格局。在他的課上,數學不再是枯燥公式的堆積、複雜定理的推理和老師單方面的灌輸,相反,它變成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課題,一個同學間交談溝通的紐帶和現實生活的指南。

他就是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園外”)的楊亞楠老師。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右為楊亞楠老師

他是如何施展魔法讓數學變得立體生動?他和學生的是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他理想中的數學教育是什麼樣子的?他又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抱有怎麼樣的信念呢?

抱著這些疑問與好奇,我採訪了楊亞楠這位“神奇教師”。

“你可以不擅長數學,

但是你可以喜歡數學”

楊亞楠老師高中時期的數學老師對他影響很大。那是一位明明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卻仍然對數學滿懷熱情、在課堂上保持興奮的數學求知者。

他總能用不同的方式讓可能不太擅長數學、甚至對數學有些排斥的學生慢慢地接受數學、喜歡數學。

“當時內心就期待希望我以後到了他這個年齡,依然能夠熱愛數學,或者能夠熱愛我的工作,面對我的學生。”

如今已過去十年有餘,楊老師也正一步步向曾為他指路的“偶像”邁進。

M同學來自智利,曾是楊亞楠老師的學生,這位在語言上有著極大天賦——短短兩年時間內通過自學便能和當地學生用中文流利交流,卻被數學束縛了手腳。通常,滿分100分的試卷,她只能拿到20多分。

這位智利女孩這樣對楊亞楠老師說,“老師,我很喜歡你的教學方式,可我從骨子裡討厭數學,它讓我很有挫敗感。”

楊亞楠老師沒有放棄她,他採用了另一種方法。首先,他在班級上組建了三個學習小組,並分別命名為韋達組(V組)、歐幾里得組(O組)和阿道夫.凱特勒組(A組)。

韋達組的孩子相對而言擅長或喜歡數學,而其餘兩組則是因不同原因暫時在數學上薄弱的孩子們。

每一個韋達組的孩子帶領其他兩組的各一名組員,在課堂內外共同探討數學問題,一起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A組的成員M同學漸漸開始主動接受數學。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在楊老師看來,“學習數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一樣,先了解她的名字即概念,然後瞭解她的喜好即性質,最後要走進它的生活,即相關判定與應用。”

根據這樣的理念,在課堂上,楊老師會通過情景創設、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景讓M同學在學習數學時不至於感到枯燥;在課後,他會針對M同學提出的疑惑來指導,對症下藥。

“你可以不擅長音樂,但你可以喜歡音樂。數學也是一樣的。”在楊亞楠老師的鼓勵下,M同學還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類數學活動,如通過“幾何夢想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幾何圖案等。

“數學並不是侷限於試卷和課本上的,它也是你的思維和思考方式,是你生活條理性引導與體現。”

而現在,已經移民美國的M同學,不僅愛上了數學,還成了班中的佼佼者,屢獲A+。“她給我發信息的時候特別有成就感”。

“能夠讓孩子們打破成見、改變固定思維模式,並最終愛上一門學科”,這也是楊亞楠老師對“神奇教師”的定義。“

“VOA領頭大總楊老師,

從公眾號中我真的收穫了很多”

在去年的“神奇教師”評選上,評委老師給楊亞楠老師的評價是“能利用新媒體傳播學科知識,在教學創新方面和團隊貢獻方面突出”。

2017年,楊亞楠老師秉持著為“不擅長數學或者不喜歡數學“的同學們創造一個“補充課堂”、傳播數學知識與文化,為數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的初衷,帶領了一群00後創立了首個屬於初中生的微信公眾平臺——VOA數學。

V、O、A,分別取自代數學之父韋達、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和近代統計學之父阿道夫.凱特勒三位數學天才的姓名首字母。

“我會在上面發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或者腦洞大開的和數學相關一些有趣的東西作為課堂的補充。”作為一位從小熱愛閱讀的人,撰文這樣一個“非數學”技能,楊老師是得心應手的。

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學生才是VOA數學的主角。“團隊成員是從初中部每個班級數學愛好者中自願遞交材料選出的。”

經過一輪篩選,被選上的同學又被分派到了不同的部門,即:編輯部、宣傳部、策劃部、音樂部、攝影部和多媒體部。

他們的任務包括選題、取材、寫稿、編輯、拍攝等等,在各部門相互合作、協調之後,一篇篇關於“數學活動、課堂點滴、數學小課題、優秀學生或老師的採訪稿”的推送被最終呈現在VOA數學的所有讀者面前。

事實上,即便是有些可堪比高中生水平的小論文,都是VOA成員自己獨立完成的

除了推文的撰寫,團隊成員還先後完成了包括檯曆、明信片和文化衫的製作。而這些“周邊”數學產品之所以能夠成功成為成品,背後依託的是同學們的計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系統梳理與應用能力。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手提袋助力愛心義賣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第二期數學臺歷

VOA上,也確確實實地實現了一些學生對數學的態度轉化。

一位來自韓國的、數學成績一直比較薄弱的學生就通過參與VOA活動收穫頗多,在期末考試中,他還拿到了A。

他曾給楊老師寫過這樣一張賀卡: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真實上海教材》和《一課一練》,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中,有這樣一位數學老師,打破了以上格局。在他的課上,數學不再是枯燥公式的堆積、複雜定理的推理和老師單方面的灌輸,相反,它變成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課題,一個同學間交談溝通的紐帶和現實生活的指南。

他就是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園外”)的楊亞楠老師。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右為楊亞楠老師

他是如何施展魔法讓數學變得立體生動?他和學生的是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他理想中的數學教育是什麼樣子的?他又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抱有怎麼樣的信念呢?

抱著這些疑問與好奇,我採訪了楊亞楠這位“神奇教師”。

“你可以不擅長數學,

但是你可以喜歡數學”

楊亞楠老師高中時期的數學老師對他影響很大。那是一位明明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卻仍然對數學滿懷熱情、在課堂上保持興奮的數學求知者。

他總能用不同的方式讓可能不太擅長數學、甚至對數學有些排斥的學生慢慢地接受數學、喜歡數學。

“當時內心就期待希望我以後到了他這個年齡,依然能夠熱愛數學,或者能夠熱愛我的工作,面對我的學生。”

如今已過去十年有餘,楊老師也正一步步向曾為他指路的“偶像”邁進。

M同學來自智利,曾是楊亞楠老師的學生,這位在語言上有著極大天賦——短短兩年時間內通過自學便能和當地學生用中文流利交流,卻被數學束縛了手腳。通常,滿分100分的試卷,她只能拿到20多分。

這位智利女孩這樣對楊亞楠老師說,“老師,我很喜歡你的教學方式,可我從骨子裡討厭數學,它讓我很有挫敗感。”

楊亞楠老師沒有放棄她,他採用了另一種方法。首先,他在班級上組建了三個學習小組,並分別命名為韋達組(V組)、歐幾里得組(O組)和阿道夫.凱特勒組(A組)。

韋達組的孩子相對而言擅長或喜歡數學,而其餘兩組則是因不同原因暫時在數學上薄弱的孩子們。

每一個韋達組的孩子帶領其他兩組的各一名組員,在課堂內外共同探討數學問題,一起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A組的成員M同學漸漸開始主動接受數學。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在楊老師看來,“學習數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一樣,先了解她的名字即概念,然後瞭解她的喜好即性質,最後要走進它的生活,即相關判定與應用。”

根據這樣的理念,在課堂上,楊老師會通過情景創設、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景讓M同學在學習數學時不至於感到枯燥;在課後,他會針對M同學提出的疑惑來指導,對症下藥。

“你可以不擅長音樂,但你可以喜歡音樂。數學也是一樣的。”在楊亞楠老師的鼓勵下,M同學還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類數學活動,如通過“幾何夢想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幾何圖案等。

“數學並不是侷限於試卷和課本上的,它也是你的思維和思考方式,是你生活條理性引導與體現。”

而現在,已經移民美國的M同學,不僅愛上了數學,還成了班中的佼佼者,屢獲A+。“她給我發信息的時候特別有成就感”。

“能夠讓孩子們打破成見、改變固定思維模式,並最終愛上一門學科”,這也是楊亞楠老師對“神奇教師”的定義。“

“VOA領頭大總楊老師,

從公眾號中我真的收穫了很多”

在去年的“神奇教師”評選上,評委老師給楊亞楠老師的評價是“能利用新媒體傳播學科知識,在教學創新方面和團隊貢獻方面突出”。

2017年,楊亞楠老師秉持著為“不擅長數學或者不喜歡數學“的同學們創造一個“補充課堂”、傳播數學知識與文化,為數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的初衷,帶領了一群00後創立了首個屬於初中生的微信公眾平臺——VOA數學。

V、O、A,分別取自代數學之父韋達、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和近代統計學之父阿道夫.凱特勒三位數學天才的姓名首字母。

“我會在上面發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或者腦洞大開的和數學相關一些有趣的東西作為課堂的補充。”作為一位從小熱愛閱讀的人,撰文這樣一個“非數學”技能,楊老師是得心應手的。

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學生才是VOA數學的主角。“團隊成員是從初中部每個班級數學愛好者中自願遞交材料選出的。”

經過一輪篩選,被選上的同學又被分派到了不同的部門,即:編輯部、宣傳部、策劃部、音樂部、攝影部和多媒體部。

他們的任務包括選題、取材、寫稿、編輯、拍攝等等,在各部門相互合作、協調之後,一篇篇關於“數學活動、課堂點滴、數學小課題、優秀學生或老師的採訪稿”的推送被最終呈現在VOA數學的所有讀者面前。

事實上,即便是有些可堪比高中生水平的小論文,都是VOA成員自己獨立完成的

除了推文的撰寫,團隊成員還先後完成了包括檯曆、明信片和文化衫的製作。而這些“周邊”數學產品之所以能夠成功成為成品,背後依託的是同學們的計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系統梳理與應用能力。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手提袋助力愛心義賣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第二期數學臺歷

VOA上,也確確實實地實現了一些學生對數學的態度轉化。

一位來自韓國的、數學成績一直比較薄弱的學生就通過參與VOA活動收穫頗多,在期末考試中,他還拿到了A。

他曾給楊老師寫過這樣一張賀卡: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韓國學生寫給楊老師的賀卡

另一位劉同學也深受VOA影響,在轉學前寫信告訴楊老師“作為A組成員,我也會在未來向別人推薦我們的VOA數學。”

未來,楊老師和園外的學生還計劃創建一個專門的數學討論和學習網站或論壇。“通過這些時效性頗強的課堂回顧與討論,讓每個班的孩子在參與的同時能夠積極反思。”

“養活教育”實踐者,

是引導者也是朋友

楊老師所在的園外,是一所以“誠心勤勉,學用四海”為校訓的國際化學校。

"養活教育”,也即著名教育家聶聖哲先生提出的“養活教育思想”,旨在培養孩子們的生活技能、好的習慣和社會修養,而非單一傳授知識。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真實上海教材》和《一課一練》,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中,有這樣一位數學老師,打破了以上格局。在他的課上,數學不再是枯燥公式的堆積、複雜定理的推理和老師單方面的灌輸,相反,它變成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課題,一個同學間交談溝通的紐帶和現實生活的指南。

他就是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園外”)的楊亞楠老師。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右為楊亞楠老師

他是如何施展魔法讓數學變得立體生動?他和學生的是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他理想中的數學教育是什麼樣子的?他又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抱有怎麼樣的信念呢?

抱著這些疑問與好奇,我採訪了楊亞楠這位“神奇教師”。

“你可以不擅長數學,

但是你可以喜歡數學”

楊亞楠老師高中時期的數學老師對他影響很大。那是一位明明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卻仍然對數學滿懷熱情、在課堂上保持興奮的數學求知者。

他總能用不同的方式讓可能不太擅長數學、甚至對數學有些排斥的學生慢慢地接受數學、喜歡數學。

“當時內心就期待希望我以後到了他這個年齡,依然能夠熱愛數學,或者能夠熱愛我的工作,面對我的學生。”

如今已過去十年有餘,楊老師也正一步步向曾為他指路的“偶像”邁進。

M同學來自智利,曾是楊亞楠老師的學生,這位在語言上有著極大天賦——短短兩年時間內通過自學便能和當地學生用中文流利交流,卻被數學束縛了手腳。通常,滿分100分的試卷,她只能拿到20多分。

這位智利女孩這樣對楊亞楠老師說,“老師,我很喜歡你的教學方式,可我從骨子裡討厭數學,它讓我很有挫敗感。”

楊亞楠老師沒有放棄她,他採用了另一種方法。首先,他在班級上組建了三個學習小組,並分別命名為韋達組(V組)、歐幾里得組(O組)和阿道夫.凱特勒組(A組)。

韋達組的孩子相對而言擅長或喜歡數學,而其餘兩組則是因不同原因暫時在數學上薄弱的孩子們。

每一個韋達組的孩子帶領其他兩組的各一名組員,在課堂內外共同探討數學問題,一起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A組的成員M同學漸漸開始主動接受數學。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在楊老師看來,“學習數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一樣,先了解她的名字即概念,然後瞭解她的喜好即性質,最後要走進它的生活,即相關判定與應用。”

根據這樣的理念,在課堂上,楊老師會通過情景創設、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景讓M同學在學習數學時不至於感到枯燥;在課後,他會針對M同學提出的疑惑來指導,對症下藥。

“你可以不擅長音樂,但你可以喜歡音樂。數學也是一樣的。”在楊亞楠老師的鼓勵下,M同學還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類數學活動,如通過“幾何夢想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幾何圖案等。

“數學並不是侷限於試卷和課本上的,它也是你的思維和思考方式,是你生活條理性引導與體現。”

而現在,已經移民美國的M同學,不僅愛上了數學,還成了班中的佼佼者,屢獲A+。“她給我發信息的時候特別有成就感”。

“能夠讓孩子們打破成見、改變固定思維模式,並最終愛上一門學科”,這也是楊亞楠老師對“神奇教師”的定義。“

“VOA領頭大總楊老師,

從公眾號中我真的收穫了很多”

在去年的“神奇教師”評選上,評委老師給楊亞楠老師的評價是“能利用新媒體傳播學科知識,在教學創新方面和團隊貢獻方面突出”。

2017年,楊亞楠老師秉持著為“不擅長數學或者不喜歡數學“的同學們創造一個“補充課堂”、傳播數學知識與文化,為數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的初衷,帶領了一群00後創立了首個屬於初中生的微信公眾平臺——VOA數學。

V、O、A,分別取自代數學之父韋達、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和近代統計學之父阿道夫.凱特勒三位數學天才的姓名首字母。

“我會在上面發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或者腦洞大開的和數學相關一些有趣的東西作為課堂的補充。”作為一位從小熱愛閱讀的人,撰文這樣一個“非數學”技能,楊老師是得心應手的。

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學生才是VOA數學的主角。“團隊成員是從初中部每個班級數學愛好者中自願遞交材料選出的。”

經過一輪篩選,被選上的同學又被分派到了不同的部門,即:編輯部、宣傳部、策劃部、音樂部、攝影部和多媒體部。

他們的任務包括選題、取材、寫稿、編輯、拍攝等等,在各部門相互合作、協調之後,一篇篇關於“數學活動、課堂點滴、數學小課題、優秀學生或老師的採訪稿”的推送被最終呈現在VOA數學的所有讀者面前。

事實上,即便是有些可堪比高中生水平的小論文,都是VOA成員自己獨立完成的

除了推文的撰寫,團隊成員還先後完成了包括檯曆、明信片和文化衫的製作。而這些“周邊”數學產品之所以能夠成功成為成品,背後依託的是同學們的計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系統梳理與應用能力。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手提袋助力愛心義賣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第二期數學臺歷

VOA上,也確確實實地實現了一些學生對數學的態度轉化。

一位來自韓國的、數學成績一直比較薄弱的學生就通過參與VOA活動收穫頗多,在期末考試中,他還拿到了A。

他曾給楊老師寫過這樣一張賀卡: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韓國學生寫給楊老師的賀卡

另一位劉同學也深受VOA影響,在轉學前寫信告訴楊老師“作為A組成員,我也會在未來向別人推薦我們的VOA數學。”

未來,楊老師和園外的學生還計劃創建一個專門的數學討論和學習網站或論壇。“通過這些時效性頗強的課堂回顧與討論,讓每個班的孩子在參與的同時能夠積極反思。”

“養活教育”實踐者,

是引導者也是朋友

楊老師所在的園外,是一所以“誠心勤勉,學用四海”為校訓的國際化學校。

"養活教育”,也即著名教育家聶聖哲先生提出的“養活教育思想”,旨在培養孩子們的生活技能、好的習慣和社會修養,而非單一傳授知識。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樣理念下學校創立了“養活教育基地”,孩子們上午學習文化課程,下午則是學工、務農、訓練生活技能和待人接物等禮儀。

一段時間過後,老師和家長們會發現,學生們不僅提高了對生活的熱情,對學習知識也開始充滿了渴望。孩子們的自主性提高了,老師的角色就能從被動傳授者變成一名主動引導者。

也因此,楊老師在參加學校特色課程“樂木課堂”(為傳承木工文化,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而開設的以製造木製品為目的的全校課程)時,能夠和同學們一起感受思考的樂趣。

“那節課有一組學生想製作一個木製的可以防滲水的杯墊,在正式開始裁剪工具之前,他們需要找到圓心”,當他們向楊老師求助時,楊老師說,“但我沒有直接告訴他們圓心在哪兒,而是引導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找,比如圓心是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真實上海教材》和《一課一練》,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中,有這樣一位數學老師,打破了以上格局。在他的課上,數學不再是枯燥公式的堆積、複雜定理的推理和老師單方面的灌輸,相反,它變成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課題,一個同學間交談溝通的紐帶和現實生活的指南。

他就是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園外”)的楊亞楠老師。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右為楊亞楠老師

他是如何施展魔法讓數學變得立體生動?他和學生的是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他理想中的數學教育是什麼樣子的?他又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抱有怎麼樣的信念呢?

抱著這些疑問與好奇,我採訪了楊亞楠這位“神奇教師”。

“你可以不擅長數學,

但是你可以喜歡數學”

楊亞楠老師高中時期的數學老師對他影響很大。那是一位明明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卻仍然對數學滿懷熱情、在課堂上保持興奮的數學求知者。

他總能用不同的方式讓可能不太擅長數學、甚至對數學有些排斥的學生慢慢地接受數學、喜歡數學。

“當時內心就期待希望我以後到了他這個年齡,依然能夠熱愛數學,或者能夠熱愛我的工作,面對我的學生。”

如今已過去十年有餘,楊老師也正一步步向曾為他指路的“偶像”邁進。

M同學來自智利,曾是楊亞楠老師的學生,這位在語言上有著極大天賦——短短兩年時間內通過自學便能和當地學生用中文流利交流,卻被數學束縛了手腳。通常,滿分100分的試卷,她只能拿到20多分。

這位智利女孩這樣對楊亞楠老師說,“老師,我很喜歡你的教學方式,可我從骨子裡討厭數學,它讓我很有挫敗感。”

楊亞楠老師沒有放棄她,他採用了另一種方法。首先,他在班級上組建了三個學習小組,並分別命名為韋達組(V組)、歐幾里得組(O組)和阿道夫.凱特勒組(A組)。

韋達組的孩子相對而言擅長或喜歡數學,而其餘兩組則是因不同原因暫時在數學上薄弱的孩子們。

每一個韋達組的孩子帶領其他兩組的各一名組員,在課堂內外共同探討數學問題,一起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A組的成員M同學漸漸開始主動接受數學。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在楊老師看來,“學習數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一樣,先了解她的名字即概念,然後瞭解她的喜好即性質,最後要走進它的生活,即相關判定與應用。”

根據這樣的理念,在課堂上,楊老師會通過情景創設、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景讓M同學在學習數學時不至於感到枯燥;在課後,他會針對M同學提出的疑惑來指導,對症下藥。

“你可以不擅長音樂,但你可以喜歡音樂。數學也是一樣的。”在楊亞楠老師的鼓勵下,M同學還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類數學活動,如通過“幾何夢想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幾何圖案等。

“數學並不是侷限於試卷和課本上的,它也是你的思維和思考方式,是你生活條理性引導與體現。”

而現在,已經移民美國的M同學,不僅愛上了數學,還成了班中的佼佼者,屢獲A+。“她給我發信息的時候特別有成就感”。

“能夠讓孩子們打破成見、改變固定思維模式,並最終愛上一門學科”,這也是楊亞楠老師對“神奇教師”的定義。“

“VOA領頭大總楊老師,

從公眾號中我真的收穫了很多”

在去年的“神奇教師”評選上,評委老師給楊亞楠老師的評價是“能利用新媒體傳播學科知識,在教學創新方面和團隊貢獻方面突出”。

2017年,楊亞楠老師秉持著為“不擅長數學或者不喜歡數學“的同學們創造一個“補充課堂”、傳播數學知識與文化,為數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的初衷,帶領了一群00後創立了首個屬於初中生的微信公眾平臺——VOA數學。

V、O、A,分別取自代數學之父韋達、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和近代統計學之父阿道夫.凱特勒三位數學天才的姓名首字母。

“我會在上面發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或者腦洞大開的和數學相關一些有趣的東西作為課堂的補充。”作為一位從小熱愛閱讀的人,撰文這樣一個“非數學”技能,楊老師是得心應手的。

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學生才是VOA數學的主角。“團隊成員是從初中部每個班級數學愛好者中自願遞交材料選出的。”

經過一輪篩選,被選上的同學又被分派到了不同的部門,即:編輯部、宣傳部、策劃部、音樂部、攝影部和多媒體部。

他們的任務包括選題、取材、寫稿、編輯、拍攝等等,在各部門相互合作、協調之後,一篇篇關於“數學活動、課堂點滴、數學小課題、優秀學生或老師的採訪稿”的推送被最終呈現在VOA數學的所有讀者面前。

事實上,即便是有些可堪比高中生水平的小論文,都是VOA成員自己獨立完成的

除了推文的撰寫,團隊成員還先後完成了包括檯曆、明信片和文化衫的製作。而這些“周邊”數學產品之所以能夠成功成為成品,背後依託的是同學們的計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系統梳理與應用能力。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手提袋助力愛心義賣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第二期數學臺歷

VOA上,也確確實實地實現了一些學生對數學的態度轉化。

一位來自韓國的、數學成績一直比較薄弱的學生就通過參與VOA活動收穫頗多,在期末考試中,他還拿到了A。

他曾給楊老師寫過這樣一張賀卡: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韓國學生寫給楊老師的賀卡

另一位劉同學也深受VOA影響,在轉學前寫信告訴楊老師“作為A組成員,我也會在未來向別人推薦我們的VOA數學。”

未來,楊老師和園外的學生還計劃創建一個專門的數學討論和學習網站或論壇。“通過這些時效性頗強的課堂回顧與討論,讓每個班的孩子在參與的同時能夠積極反思。”

“養活教育”實踐者,

是引導者也是朋友

楊老師所在的園外,是一所以“誠心勤勉,學用四海”為校訓的國際化學校。

"養活教育”,也即著名教育家聶聖哲先生提出的“養活教育思想”,旨在培養孩子們的生活技能、好的習慣和社會修養,而非單一傳授知識。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樣理念下學校創立了“養活教育基地”,孩子們上午學習文化課程,下午則是學工、務農、訓練生活技能和待人接物等禮儀。

一段時間過後,老師和家長們會發現,學生們不僅提高了對生活的熱情,對學習知識也開始充滿了渴望。孩子們的自主性提高了,老師的角色就能從被動傳授者變成一名主動引導者。

也因此,楊老師在參加學校特色課程“樂木課堂”(為傳承木工文化,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而開設的以製造木製品為目的的全校課程)時,能夠和同學們一起感受思考的樂趣。

“那節課有一組學生想製作一個木製的可以防滲水的杯墊,在正式開始裁剪工具之前,他們需要找到圓心”,當他們向楊老師求助時,楊老師說,“但我沒有直接告訴他們圓心在哪兒,而是引導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找,比如圓心是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最後,學生們不僅成功找到了圓心,也意識到“數學課上的內容不是無趣而無用的,相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大有用處。”

相似的例子在他自己的數學課上也有體現,在講解相似三角形的時候,楊亞楠老師首先引入了泰勒斯測量金字塔的故事。如此一來,本上的知識不再是乾巴巴的數字與文字,而變成了生活中隨時隨處可見且實用的工具。

園外一直鼓勵老師們進行教學創新,在學校微講壇中,楊亞楠老師積極探索與分享關於“SOS學習法”。

S,Sharing的簡稱,旨在分享;O,指代Openness,意在開放學習;而最後一個S,則代表了Subject,主題。

SOS合在一起想表達的理念就是:在給定的主題中,學生在與同伴討論後決定研究方向,再通過相互學習、自主探索的方式,得出一定的研究結論,並最終在班級甚至年級中分享學習心得與感悟。

在楊老師給出了“三角形”這樣一個簡單的主題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繼進行了研究方法梳理、小組交流、實際操作等三個步驟,在短短的兩週時間內便並生成了一份份“不亞於高中生水準”的研究報告。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真實上海教材》和《一課一練》,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中,有這樣一位數學老師,打破了以上格局。在他的課上,數學不再是枯燥公式的堆積、複雜定理的推理和老師單方面的灌輸,相反,它變成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課題,一個同學間交談溝通的紐帶和現實生活的指南。

他就是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園外”)的楊亞楠老師。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右為楊亞楠老師

他是如何施展魔法讓數學變得立體生動?他和學生的是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他理想中的數學教育是什麼樣子的?他又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抱有怎麼樣的信念呢?

抱著這些疑問與好奇,我採訪了楊亞楠這位“神奇教師”。

“你可以不擅長數學,

但是你可以喜歡數學”

楊亞楠老師高中時期的數學老師對他影響很大。那是一位明明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卻仍然對數學滿懷熱情、在課堂上保持興奮的數學求知者。

他總能用不同的方式讓可能不太擅長數學、甚至對數學有些排斥的學生慢慢地接受數學、喜歡數學。

“當時內心就期待希望我以後到了他這個年齡,依然能夠熱愛數學,或者能夠熱愛我的工作,面對我的學生。”

如今已過去十年有餘,楊老師也正一步步向曾為他指路的“偶像”邁進。

M同學來自智利,曾是楊亞楠老師的學生,這位在語言上有著極大天賦——短短兩年時間內通過自學便能和當地學生用中文流利交流,卻被數學束縛了手腳。通常,滿分100分的試卷,她只能拿到20多分。

這位智利女孩這樣對楊亞楠老師說,“老師,我很喜歡你的教學方式,可我從骨子裡討厭數學,它讓我很有挫敗感。”

楊亞楠老師沒有放棄她,他採用了另一種方法。首先,他在班級上組建了三個學習小組,並分別命名為韋達組(V組)、歐幾里得組(O組)和阿道夫.凱特勒組(A組)。

韋達組的孩子相對而言擅長或喜歡數學,而其餘兩組則是因不同原因暫時在數學上薄弱的孩子們。

每一個韋達組的孩子帶領其他兩組的各一名組員,在課堂內外共同探討數學問題,一起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A組的成員M同學漸漸開始主動接受數學。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在楊老師看來,“學習數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一樣,先了解她的名字即概念,然後瞭解她的喜好即性質,最後要走進它的生活,即相關判定與應用。”

根據這樣的理念,在課堂上,楊老師會通過情景創設、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景讓M同學在學習數學時不至於感到枯燥;在課後,他會針對M同學提出的疑惑來指導,對症下藥。

“你可以不擅長音樂,但你可以喜歡音樂。數學也是一樣的。”在楊亞楠老師的鼓勵下,M同學還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類數學活動,如通過“幾何夢想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幾何圖案等。

“數學並不是侷限於試卷和課本上的,它也是你的思維和思考方式,是你生活條理性引導與體現。”

而現在,已經移民美國的M同學,不僅愛上了數學,還成了班中的佼佼者,屢獲A+。“她給我發信息的時候特別有成就感”。

“能夠讓孩子們打破成見、改變固定思維模式,並最終愛上一門學科”,這也是楊亞楠老師對“神奇教師”的定義。“

“VOA領頭大總楊老師,

從公眾號中我真的收穫了很多”

在去年的“神奇教師”評選上,評委老師給楊亞楠老師的評價是“能利用新媒體傳播學科知識,在教學創新方面和團隊貢獻方面突出”。

2017年,楊亞楠老師秉持著為“不擅長數學或者不喜歡數學“的同學們創造一個“補充課堂”、傳播數學知識與文化,為數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的初衷,帶領了一群00後創立了首個屬於初中生的微信公眾平臺——VOA數學。

V、O、A,分別取自代數學之父韋達、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和近代統計學之父阿道夫.凱特勒三位數學天才的姓名首字母。

“我會在上面發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或者腦洞大開的和數學相關一些有趣的東西作為課堂的補充。”作為一位從小熱愛閱讀的人,撰文這樣一個“非數學”技能,楊老師是得心應手的。

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學生才是VOA數學的主角。“團隊成員是從初中部每個班級數學愛好者中自願遞交材料選出的。”

經過一輪篩選,被選上的同學又被分派到了不同的部門,即:編輯部、宣傳部、策劃部、音樂部、攝影部和多媒體部。

他們的任務包括選題、取材、寫稿、編輯、拍攝等等,在各部門相互合作、協調之後,一篇篇關於“數學活動、課堂點滴、數學小課題、優秀學生或老師的採訪稿”的推送被最終呈現在VOA數學的所有讀者面前。

事實上,即便是有些可堪比高中生水平的小論文,都是VOA成員自己獨立完成的

除了推文的撰寫,團隊成員還先後完成了包括檯曆、明信片和文化衫的製作。而這些“周邊”數學產品之所以能夠成功成為成品,背後依託的是同學們的計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系統梳理與應用能力。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手提袋助力愛心義賣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第二期數學臺歷

VOA上,也確確實實地實現了一些學生對數學的態度轉化。

一位來自韓國的、數學成績一直比較薄弱的學生就通過參與VOA活動收穫頗多,在期末考試中,他還拿到了A。

他曾給楊老師寫過這樣一張賀卡: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韓國學生寫給楊老師的賀卡

另一位劉同學也深受VOA影響,在轉學前寫信告訴楊老師“作為A組成員,我也會在未來向別人推薦我們的VOA數學。”

未來,楊老師和園外的學生還計劃創建一個專門的數學討論和學習網站或論壇。“通過這些時效性頗強的課堂回顧與討論,讓每個班的孩子在參與的同時能夠積極反思。”

“養活教育”實踐者,

是引導者也是朋友

楊老師所在的園外,是一所以“誠心勤勉,學用四海”為校訓的國際化學校。

"養活教育”,也即著名教育家聶聖哲先生提出的“養活教育思想”,旨在培養孩子們的生活技能、好的習慣和社會修養,而非單一傳授知識。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樣理念下學校創立了“養活教育基地”,孩子們上午學習文化課程,下午則是學工、務農、訓練生活技能和待人接物等禮儀。

一段時間過後,老師和家長們會發現,學生們不僅提高了對生活的熱情,對學習知識也開始充滿了渴望。孩子們的自主性提高了,老師的角色就能從被動傳授者變成一名主動引導者。

也因此,楊老師在參加學校特色課程“樂木課堂”(為傳承木工文化,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而開設的以製造木製品為目的的全校課程)時,能夠和同學們一起感受思考的樂趣。

“那節課有一組學生想製作一個木製的可以防滲水的杯墊,在正式開始裁剪工具之前,他們需要找到圓心”,當他們向楊老師求助時,楊老師說,“但我沒有直接告訴他們圓心在哪兒,而是引導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找,比如圓心是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最後,學生們不僅成功找到了圓心,也意識到“數學課上的內容不是無趣而無用的,相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大有用處。”

相似的例子在他自己的數學課上也有體現,在講解相似三角形的時候,楊亞楠老師首先引入了泰勒斯測量金字塔的故事。如此一來,本上的知識不再是乾巴巴的數字與文字,而變成了生活中隨時隨處可見且實用的工具。

園外一直鼓勵老師們進行教學創新,在學校微講壇中,楊亞楠老師積極探索與分享關於“SOS學習法”。

S,Sharing的簡稱,旨在分享;O,指代Openness,意在開放學習;而最後一個S,則代表了Subject,主題。

SOS合在一起想表達的理念就是:在給定的主題中,學生在與同伴討論後決定研究方向,再通過相互學習、自主探索的方式,得出一定的研究結論,並最終在班級甚至年級中分享學習心得與感悟。

在楊老師給出了“三角形”這樣一個簡單的主題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繼進行了研究方法梳理、小組交流、實際操作等三個步驟,在短短的兩週時間內便並生成了一份份“不亞於高中生水準”的研究報告。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老師除了是一名引導者,楊老師相信,“學生和老師也應該是朋友,是平等的關係。”

作為一名班主任和數學老師,他把更多的選擇權與決定權交給了學生。“他們是完整的且有自己想法的個體”。比如班規的製作、獎懲的設定,手機的使用等等。

在他看來,“學校本來就是一個提供犯錯機會的場所,讓學生得以發現並不斷改正錯誤。每個錯誤都給了學生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犯了錯之後,需要自己來承擔錯誤。”

也因此,作為朋友,楊亞楠老師鼓勵班上的同學參加數學競賽。倒不是為了拿什麼大獎,在他看來,“大賽是一個契機,可以讓孩子們認識更多優秀的人”。

在剛過去沒多久的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初中數學競賽中,儘管最終沒有拿到名次,但在比賽過程中,學生們對數學的熱愛再次被調動了起來,透過其他選手,他們也看到了自己的提升空間。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真實上海教材》和《一課一練》,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中,有這樣一位數學老師,打破了以上格局。在他的課上,數學不再是枯燥公式的堆積、複雜定理的推理和老師單方面的灌輸,相反,它變成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課題,一個同學間交談溝通的紐帶和現實生活的指南。

他就是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園外”)的楊亞楠老師。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右為楊亞楠老師

他是如何施展魔法讓數學變得立體生動?他和學生的是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他理想中的數學教育是什麼樣子的?他又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抱有怎麼樣的信念呢?

抱著這些疑問與好奇,我採訪了楊亞楠這位“神奇教師”。

“你可以不擅長數學,

但是你可以喜歡數學”

楊亞楠老師高中時期的數學老師對他影響很大。那是一位明明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卻仍然對數學滿懷熱情、在課堂上保持興奮的數學求知者。

他總能用不同的方式讓可能不太擅長數學、甚至對數學有些排斥的學生慢慢地接受數學、喜歡數學。

“當時內心就期待希望我以後到了他這個年齡,依然能夠熱愛數學,或者能夠熱愛我的工作,面對我的學生。”

如今已過去十年有餘,楊老師也正一步步向曾為他指路的“偶像”邁進。

M同學來自智利,曾是楊亞楠老師的學生,這位在語言上有著極大天賦——短短兩年時間內通過自學便能和當地學生用中文流利交流,卻被數學束縛了手腳。通常,滿分100分的試卷,她只能拿到20多分。

這位智利女孩這樣對楊亞楠老師說,“老師,我很喜歡你的教學方式,可我從骨子裡討厭數學,它讓我很有挫敗感。”

楊亞楠老師沒有放棄她,他採用了另一種方法。首先,他在班級上組建了三個學習小組,並分別命名為韋達組(V組)、歐幾里得組(O組)和阿道夫.凱特勒組(A組)。

韋達組的孩子相對而言擅長或喜歡數學,而其餘兩組則是因不同原因暫時在數學上薄弱的孩子們。

每一個韋達組的孩子帶領其他兩組的各一名組員,在課堂內外共同探討數學問題,一起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A組的成員M同學漸漸開始主動接受數學。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在楊老師看來,“學習數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一樣,先了解她的名字即概念,然後瞭解她的喜好即性質,最後要走進它的生活,即相關判定與應用。”

根據這樣的理念,在課堂上,楊老師會通過情景創設、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景讓M同學在學習數學時不至於感到枯燥;在課後,他會針對M同學提出的疑惑來指導,對症下藥。

“你可以不擅長音樂,但你可以喜歡音樂。數學也是一樣的。”在楊亞楠老師的鼓勵下,M同學還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類數學活動,如通過“幾何夢想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幾何圖案等。

“數學並不是侷限於試卷和課本上的,它也是你的思維和思考方式,是你生活條理性引導與體現。”

而現在,已經移民美國的M同學,不僅愛上了數學,還成了班中的佼佼者,屢獲A+。“她給我發信息的時候特別有成就感”。

“能夠讓孩子們打破成見、改變固定思維模式,並最終愛上一門學科”,這也是楊亞楠老師對“神奇教師”的定義。“

“VOA領頭大總楊老師,

從公眾號中我真的收穫了很多”

在去年的“神奇教師”評選上,評委老師給楊亞楠老師的評價是“能利用新媒體傳播學科知識,在教學創新方面和團隊貢獻方面突出”。

2017年,楊亞楠老師秉持著為“不擅長數學或者不喜歡數學“的同學們創造一個“補充課堂”、傳播數學知識與文化,為數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的初衷,帶領了一群00後創立了首個屬於初中生的微信公眾平臺——VOA數學。

V、O、A,分別取自代數學之父韋達、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和近代統計學之父阿道夫.凱特勒三位數學天才的姓名首字母。

“我會在上面發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或者腦洞大開的和數學相關一些有趣的東西作為課堂的補充。”作為一位從小熱愛閱讀的人,撰文這樣一個“非數學”技能,楊老師是得心應手的。

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學生才是VOA數學的主角。“團隊成員是從初中部每個班級數學愛好者中自願遞交材料選出的。”

經過一輪篩選,被選上的同學又被分派到了不同的部門,即:編輯部、宣傳部、策劃部、音樂部、攝影部和多媒體部。

他們的任務包括選題、取材、寫稿、編輯、拍攝等等,在各部門相互合作、協調之後,一篇篇關於“數學活動、課堂點滴、數學小課題、優秀學生或老師的採訪稿”的推送被最終呈現在VOA數學的所有讀者面前。

事實上,即便是有些可堪比高中生水平的小論文,都是VOA成員自己獨立完成的

除了推文的撰寫,團隊成員還先後完成了包括檯曆、明信片和文化衫的製作。而這些“周邊”數學產品之所以能夠成功成為成品,背後依託的是同學們的計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系統梳理與應用能力。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手提袋助力愛心義賣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第二期數學臺歷

VOA上,也確確實實地實現了一些學生對數學的態度轉化。

一位來自韓國的、數學成績一直比較薄弱的學生就通過參與VOA活動收穫頗多,在期末考試中,他還拿到了A。

他曾給楊老師寫過這樣一張賀卡: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韓國學生寫給楊老師的賀卡

另一位劉同學也深受VOA影響,在轉學前寫信告訴楊老師“作為A組成員,我也會在未來向別人推薦我們的VOA數學。”

未來,楊老師和園外的學生還計劃創建一個專門的數學討論和學習網站或論壇。“通過這些時效性頗強的課堂回顧與討論,讓每個班的孩子在參與的同時能夠積極反思。”

“養活教育”實踐者,

是引導者也是朋友

楊老師所在的園外,是一所以“誠心勤勉,學用四海”為校訓的國際化學校。

"養活教育”,也即著名教育家聶聖哲先生提出的“養活教育思想”,旨在培養孩子們的生活技能、好的習慣和社會修養,而非單一傳授知識。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樣理念下學校創立了“養活教育基地”,孩子們上午學習文化課程,下午則是學工、務農、訓練生活技能和待人接物等禮儀。

一段時間過後,老師和家長們會發現,學生們不僅提高了對生活的熱情,對學習知識也開始充滿了渴望。孩子們的自主性提高了,老師的角色就能從被動傳授者變成一名主動引導者。

也因此,楊老師在參加學校特色課程“樂木課堂”(為傳承木工文化,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而開設的以製造木製品為目的的全校課程)時,能夠和同學們一起感受思考的樂趣。

“那節課有一組學生想製作一個木製的可以防滲水的杯墊,在正式開始裁剪工具之前,他們需要找到圓心”,當他們向楊老師求助時,楊老師說,“但我沒有直接告訴他們圓心在哪兒,而是引導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找,比如圓心是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最後,學生們不僅成功找到了圓心,也意識到“數學課上的內容不是無趣而無用的,相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大有用處。”

相似的例子在他自己的數學課上也有體現,在講解相似三角形的時候,楊亞楠老師首先引入了泰勒斯測量金字塔的故事。如此一來,本上的知識不再是乾巴巴的數字與文字,而變成了生活中隨時隨處可見且實用的工具。

園外一直鼓勵老師們進行教學創新,在學校微講壇中,楊亞楠老師積極探索與分享關於“SOS學習法”。

S,Sharing的簡稱,旨在分享;O,指代Openness,意在開放學習;而最後一個S,則代表了Subject,主題。

SOS合在一起想表達的理念就是:在給定的主題中,學生在與同伴討論後決定研究方向,再通過相互學習、自主探索的方式,得出一定的研究結論,並最終在班級甚至年級中分享學習心得與感悟。

在楊老師給出了“三角形”這樣一個簡單的主題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繼進行了研究方法梳理、小組交流、實際操作等三個步驟,在短短的兩週時間內便並生成了一份份“不亞於高中生水準”的研究報告。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老師除了是一名引導者,楊老師相信,“學生和老師也應該是朋友,是平等的關係。”

作為一名班主任和數學老師,他把更多的選擇權與決定權交給了學生。“他們是完整的且有自己想法的個體”。比如班規的製作、獎懲的設定,手機的使用等等。

在他看來,“學校本來就是一個提供犯錯機會的場所,讓學生得以發現並不斷改正錯誤。每個錯誤都給了學生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犯了錯之後,需要自己來承擔錯誤。”

也因此,作為朋友,楊亞楠老師鼓勵班上的同學參加數學競賽。倒不是為了拿什麼大獎,在他看來,“大賽是一個契機,可以讓孩子們認識更多優秀的人”。

在剛過去沒多久的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初中數學競賽中,儘管最終沒有拿到名次,但在比賽過程中,學生們對數學的熱愛再次被調動了起來,透過其他選手,他們也看到了自己的提升空間。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初三2班美國數學大聯盟獲獎合影

只有心態放低,把學生置於平等地位,你才能不斷髮現他們身上的“美”,並互相啟發與進步。

近幾年,中國的數學教育愈發受到國際矚目,一方面,它的應試性能促進學生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另一方面,由於缺少探索性與與靈活性,導致中國學生在國際大賽中屢屢受創,飽受爭議。

從中國的數學教材在國際上廣受好評中可以發現,國外的學校與老師也正在探索,尋求新的突破點。

在楊亞楠老師看來,“中國的教材內容更豐富,可是相對而言不夠細緻;而國外的如劍橋的教材,儘管知識點不多,但會通過不同側面反覆探討。”教材本身並不能說明什麼,因為要考慮到全國的教學質量,它們的作用應該是“載體和最低要求”。

當然,學生的具體要求是核心,如果一味被教材牽著鼻子走,教學效果自然也會打些折扣。

同時,儘管中國學生在國際數學大賽如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和羅馬尼亞大師杯數學競賽中的發揮大不如從前,”也不該片面分析,事實上,它能說明一些問題,但不能決定什麼。”楊亞楠老師評價到,“相對於取得名次,更重要的是保持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展望未來,楊亞楠老師希望“數學教育能夠更多深入到社會實踐中”。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很難理解數學原理本身的推理髮展過程,但他們卻更容易被生活中的數學所吸引。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真實上海教材》和《一課一練》,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中,有這樣一位數學老師,打破了以上格局。在他的課上,數學不再是枯燥公式的堆積、複雜定理的推理和老師單方面的灌輸,相反,它變成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課題,一個同學間交談溝通的紐帶和現實生活的指南。

他就是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園外”)的楊亞楠老師。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右為楊亞楠老師

他是如何施展魔法讓數學變得立體生動?他和學生的是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他理想中的數學教育是什麼樣子的?他又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抱有怎麼樣的信念呢?

抱著這些疑問與好奇,我採訪了楊亞楠這位“神奇教師”。

“你可以不擅長數學,

但是你可以喜歡數學”

楊亞楠老師高中時期的數學老師對他影響很大。那是一位明明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卻仍然對數學滿懷熱情、在課堂上保持興奮的數學求知者。

他總能用不同的方式讓可能不太擅長數學、甚至對數學有些排斥的學生慢慢地接受數學、喜歡數學。

“當時內心就期待希望我以後到了他這個年齡,依然能夠熱愛數學,或者能夠熱愛我的工作,面對我的學生。”

如今已過去十年有餘,楊老師也正一步步向曾為他指路的“偶像”邁進。

M同學來自智利,曾是楊亞楠老師的學生,這位在語言上有著極大天賦——短短兩年時間內通過自學便能和當地學生用中文流利交流,卻被數學束縛了手腳。通常,滿分100分的試卷,她只能拿到20多分。

這位智利女孩這樣對楊亞楠老師說,“老師,我很喜歡你的教學方式,可我從骨子裡討厭數學,它讓我很有挫敗感。”

楊亞楠老師沒有放棄她,他採用了另一種方法。首先,他在班級上組建了三個學習小組,並分別命名為韋達組(V組)、歐幾里得組(O組)和阿道夫.凱特勒組(A組)。

韋達組的孩子相對而言擅長或喜歡數學,而其餘兩組則是因不同原因暫時在數學上薄弱的孩子們。

每一個韋達組的孩子帶領其他兩組的各一名組員,在課堂內外共同探討數學問題,一起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A組的成員M同學漸漸開始主動接受數學。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在楊老師看來,“學習數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一樣,先了解她的名字即概念,然後瞭解她的喜好即性質,最後要走進它的生活,即相關判定與應用。”

根據這樣的理念,在課堂上,楊老師會通過情景創設、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景讓M同學在學習數學時不至於感到枯燥;在課後,他會針對M同學提出的疑惑來指導,對症下藥。

“你可以不擅長音樂,但你可以喜歡音樂。數學也是一樣的。”在楊亞楠老師的鼓勵下,M同學還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類數學活動,如通過“幾何夢想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幾何圖案等。

“數學並不是侷限於試卷和課本上的,它也是你的思維和思考方式,是你生活條理性引導與體現。”

而現在,已經移民美國的M同學,不僅愛上了數學,還成了班中的佼佼者,屢獲A+。“她給我發信息的時候特別有成就感”。

“能夠讓孩子們打破成見、改變固定思維模式,並最終愛上一門學科”,這也是楊亞楠老師對“神奇教師”的定義。“

“VOA領頭大總楊老師,

從公眾號中我真的收穫了很多”

在去年的“神奇教師”評選上,評委老師給楊亞楠老師的評價是“能利用新媒體傳播學科知識,在教學創新方面和團隊貢獻方面突出”。

2017年,楊亞楠老師秉持著為“不擅長數學或者不喜歡數學“的同學們創造一個“補充課堂”、傳播數學知識與文化,為數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的初衷,帶領了一群00後創立了首個屬於初中生的微信公眾平臺——VOA數學。

V、O、A,分別取自代數學之父韋達、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和近代統計學之父阿道夫.凱特勒三位數學天才的姓名首字母。

“我會在上面發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或者腦洞大開的和數學相關一些有趣的東西作為課堂的補充。”作為一位從小熱愛閱讀的人,撰文這樣一個“非數學”技能,楊老師是得心應手的。

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學生才是VOA數學的主角。“團隊成員是從初中部每個班級數學愛好者中自願遞交材料選出的。”

經過一輪篩選,被選上的同學又被分派到了不同的部門,即:編輯部、宣傳部、策劃部、音樂部、攝影部和多媒體部。

他們的任務包括選題、取材、寫稿、編輯、拍攝等等,在各部門相互合作、協調之後,一篇篇關於“數學活動、課堂點滴、數學小課題、優秀學生或老師的採訪稿”的推送被最終呈現在VOA數學的所有讀者面前。

事實上,即便是有些可堪比高中生水平的小論文,都是VOA成員自己獨立完成的

除了推文的撰寫,團隊成員還先後完成了包括檯曆、明信片和文化衫的製作。而這些“周邊”數學產品之所以能夠成功成為成品,背後依託的是同學們的計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系統梳理與應用能力。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手提袋助力愛心義賣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第二期數學臺歷

VOA上,也確確實實地實現了一些學生對數學的態度轉化。

一位來自韓國的、數學成績一直比較薄弱的學生就通過參與VOA活動收穫頗多,在期末考試中,他還拿到了A。

他曾給楊老師寫過這樣一張賀卡: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韓國學生寫給楊老師的賀卡

另一位劉同學也深受VOA影響,在轉學前寫信告訴楊老師“作為A組成員,我也會在未來向別人推薦我們的VOA數學。”

未來,楊老師和園外的學生還計劃創建一個專門的數學討論和學習網站或論壇。“通過這些時效性頗強的課堂回顧與討論,讓每個班的孩子在參與的同時能夠積極反思。”

“養活教育”實踐者,

是引導者也是朋友

楊老師所在的園外,是一所以“誠心勤勉,學用四海”為校訓的國際化學校。

"養活教育”,也即著名教育家聶聖哲先生提出的“養活教育思想”,旨在培養孩子們的生活技能、好的習慣和社會修養,而非單一傳授知識。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樣理念下學校創立了“養活教育基地”,孩子們上午學習文化課程,下午則是學工、務農、訓練生活技能和待人接物等禮儀。

一段時間過後,老師和家長們會發現,學生們不僅提高了對生活的熱情,對學習知識也開始充滿了渴望。孩子們的自主性提高了,老師的角色就能從被動傳授者變成一名主動引導者。

也因此,楊老師在參加學校特色課程“樂木課堂”(為傳承木工文化,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而開設的以製造木製品為目的的全校課程)時,能夠和同學們一起感受思考的樂趣。

“那節課有一組學生想製作一個木製的可以防滲水的杯墊,在正式開始裁剪工具之前,他們需要找到圓心”,當他們向楊老師求助時,楊老師說,“但我沒有直接告訴他們圓心在哪兒,而是引導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找,比如圓心是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最後,學生們不僅成功找到了圓心,也意識到“數學課上的內容不是無趣而無用的,相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大有用處。”

相似的例子在他自己的數學課上也有體現,在講解相似三角形的時候,楊亞楠老師首先引入了泰勒斯測量金字塔的故事。如此一來,本上的知識不再是乾巴巴的數字與文字,而變成了生活中隨時隨處可見且實用的工具。

園外一直鼓勵老師們進行教學創新,在學校微講壇中,楊亞楠老師積極探索與分享關於“SOS學習法”。

S,Sharing的簡稱,旨在分享;O,指代Openness,意在開放學習;而最後一個S,則代表了Subject,主題。

SOS合在一起想表達的理念就是:在給定的主題中,學生在與同伴討論後決定研究方向,再通過相互學習、自主探索的方式,得出一定的研究結論,並最終在班級甚至年級中分享學習心得與感悟。

在楊老師給出了“三角形”這樣一個簡單的主題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繼進行了研究方法梳理、小組交流、實際操作等三個步驟,在短短的兩週時間內便並生成了一份份“不亞於高中生水準”的研究報告。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老師除了是一名引導者,楊老師相信,“學生和老師也應該是朋友,是平等的關係。”

作為一名班主任和數學老師,他把更多的選擇權與決定權交給了學生。“他們是完整的且有自己想法的個體”。比如班規的製作、獎懲的設定,手機的使用等等。

在他看來,“學校本來就是一個提供犯錯機會的場所,讓學生得以發現並不斷改正錯誤。每個錯誤都給了學生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犯了錯之後,需要自己來承擔錯誤。”

也因此,作為朋友,楊亞楠老師鼓勵班上的同學參加數學競賽。倒不是為了拿什麼大獎,在他看來,“大賽是一個契機,可以讓孩子們認識更多優秀的人”。

在剛過去沒多久的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初中數學競賽中,儘管最終沒有拿到名次,但在比賽過程中,學生們對數學的熱愛再次被調動了起來,透過其他選手,他們也看到了自己的提升空間。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初三2班美國數學大聯盟獲獎合影

只有心態放低,把學生置於平等地位,你才能不斷髮現他們身上的“美”,並互相啟發與進步。

近幾年,中國的數學教育愈發受到國際矚目,一方面,它的應試性能促進學生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另一方面,由於缺少探索性與與靈活性,導致中國學生在國際大賽中屢屢受創,飽受爭議。

從中國的數學教材在國際上廣受好評中可以發現,國外的學校與老師也正在探索,尋求新的突破點。

在楊亞楠老師看來,“中國的教材內容更豐富,可是相對而言不夠細緻;而國外的如劍橋的教材,儘管知識點不多,但會通過不同側面反覆探討。”教材本身並不能說明什麼,因為要考慮到全國的教學質量,它們的作用應該是“載體和最低要求”。

當然,學生的具體要求是核心,如果一味被教材牽著鼻子走,教學效果自然也會打些折扣。

同時,儘管中國學生在國際數學大賽如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和羅馬尼亞大師杯數學競賽中的發揮大不如從前,”也不該片面分析,事實上,它能說明一些問題,但不能決定什麼。”楊亞楠老師評價到,“相對於取得名次,更重要的是保持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展望未來,楊亞楠老師希望“數學教育能夠更多深入到社會實踐中”。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很難理解數學原理本身的推理髮展過程,但他們卻更容易被生活中的數學所吸引。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在聖誕節和演出學生的合影

而教育的目的,也該為學生的興趣點和好奇點服務,讓他們得以“用數學的眼光來理性地看待世界上的事情”。這也是楊老師認為的數學教育的最終目標。

儘管初中階段由於難度原因很難了解到實際問題背後的全部數學原理,但引導孩子們去積極思考,客觀看待問題和理性分析,卻是每個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所應以目標為之努力的。

“世界即課本”,楊亞楠老師相信,隨著數學教育的不斷改革、理念的不斷更新,實踐機會的日益增多,中國的數學教育一定會愈發完善。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真實上海教材》和《一課一練》,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中,有這樣一位數學老師,打破了以上格局。在他的課上,數學不再是枯燥公式的堆積、複雜定理的推理和老師單方面的灌輸,相反,它變成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課題,一個同學間交談溝通的紐帶和現實生活的指南。

他就是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園外”)的楊亞楠老師。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右為楊亞楠老師

他是如何施展魔法讓數學變得立體生動?他和學生的是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他理想中的數學教育是什麼樣子的?他又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抱有怎麼樣的信念呢?

抱著這些疑問與好奇,我採訪了楊亞楠這位“神奇教師”。

“你可以不擅長數學,

但是你可以喜歡數學”

楊亞楠老師高中時期的數學老師對他影響很大。那是一位明明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卻仍然對數學滿懷熱情、在課堂上保持興奮的數學求知者。

他總能用不同的方式讓可能不太擅長數學、甚至對數學有些排斥的學生慢慢地接受數學、喜歡數學。

“當時內心就期待希望我以後到了他這個年齡,依然能夠熱愛數學,或者能夠熱愛我的工作,面對我的學生。”

如今已過去十年有餘,楊老師也正一步步向曾為他指路的“偶像”邁進。

M同學來自智利,曾是楊亞楠老師的學生,這位在語言上有著極大天賦——短短兩年時間內通過自學便能和當地學生用中文流利交流,卻被數學束縛了手腳。通常,滿分100分的試卷,她只能拿到20多分。

這位智利女孩這樣對楊亞楠老師說,“老師,我很喜歡你的教學方式,可我從骨子裡討厭數學,它讓我很有挫敗感。”

楊亞楠老師沒有放棄她,他採用了另一種方法。首先,他在班級上組建了三個學習小組,並分別命名為韋達組(V組)、歐幾里得組(O組)和阿道夫.凱特勒組(A組)。

韋達組的孩子相對而言擅長或喜歡數學,而其餘兩組則是因不同原因暫時在數學上薄弱的孩子們。

每一個韋達組的孩子帶領其他兩組的各一名組員,在課堂內外共同探討數學問題,一起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A組的成員M同學漸漸開始主動接受數學。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在楊老師看來,“學習數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一樣,先了解她的名字即概念,然後瞭解她的喜好即性質,最後要走進它的生活,即相關判定與應用。”

根據這樣的理念,在課堂上,楊老師會通過情景創設、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景讓M同學在學習數學時不至於感到枯燥;在課後,他會針對M同學提出的疑惑來指導,對症下藥。

“你可以不擅長音樂,但你可以喜歡音樂。數學也是一樣的。”在楊亞楠老師的鼓勵下,M同學還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類數學活動,如通過“幾何夢想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幾何圖案等。

“數學並不是侷限於試卷和課本上的,它也是你的思維和思考方式,是你生活條理性引導與體現。”

而現在,已經移民美國的M同學,不僅愛上了數學,還成了班中的佼佼者,屢獲A+。“她給我發信息的時候特別有成就感”。

“能夠讓孩子們打破成見、改變固定思維模式,並最終愛上一門學科”,這也是楊亞楠老師對“神奇教師”的定義。“

“VOA領頭大總楊老師,

從公眾號中我真的收穫了很多”

在去年的“神奇教師”評選上,評委老師給楊亞楠老師的評價是“能利用新媒體傳播學科知識,在教學創新方面和團隊貢獻方面突出”。

2017年,楊亞楠老師秉持著為“不擅長數學或者不喜歡數學“的同學們創造一個“補充課堂”、傳播數學知識與文化,為數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的初衷,帶領了一群00後創立了首個屬於初中生的微信公眾平臺——VOA數學。

V、O、A,分別取自代數學之父韋達、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和近代統計學之父阿道夫.凱特勒三位數學天才的姓名首字母。

“我會在上面發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或者腦洞大開的和數學相關一些有趣的東西作為課堂的補充。”作為一位從小熱愛閱讀的人,撰文這樣一個“非數學”技能,楊老師是得心應手的。

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學生才是VOA數學的主角。“團隊成員是從初中部每個班級數學愛好者中自願遞交材料選出的。”

經過一輪篩選,被選上的同學又被分派到了不同的部門,即:編輯部、宣傳部、策劃部、音樂部、攝影部和多媒體部。

他們的任務包括選題、取材、寫稿、編輯、拍攝等等,在各部門相互合作、協調之後,一篇篇關於“數學活動、課堂點滴、數學小課題、優秀學生或老師的採訪稿”的推送被最終呈現在VOA數學的所有讀者面前。

事實上,即便是有些可堪比高中生水平的小論文,都是VOA成員自己獨立完成的

除了推文的撰寫,團隊成員還先後完成了包括檯曆、明信片和文化衫的製作。而這些“周邊”數學產品之所以能夠成功成為成品,背後依託的是同學們的計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系統梳理與應用能力。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手提袋助力愛心義賣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第二期數學臺歷

VOA上,也確確實實地實現了一些學生對數學的態度轉化。

一位來自韓國的、數學成績一直比較薄弱的學生就通過參與VOA活動收穫頗多,在期末考試中,他還拿到了A。

他曾給楊老師寫過這樣一張賀卡: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韓國學生寫給楊老師的賀卡

另一位劉同學也深受VOA影響,在轉學前寫信告訴楊老師“作為A組成員,我也會在未來向別人推薦我們的VOA數學。”

未來,楊老師和園外的學生還計劃創建一個專門的數學討論和學習網站或論壇。“通過這些時效性頗強的課堂回顧與討論,讓每個班的孩子在參與的同時能夠積極反思。”

“養活教育”實踐者,

是引導者也是朋友

楊老師所在的園外,是一所以“誠心勤勉,學用四海”為校訓的國際化學校。

"養活教育”,也即著名教育家聶聖哲先生提出的“養活教育思想”,旨在培養孩子們的生活技能、好的習慣和社會修養,而非單一傳授知識。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樣理念下學校創立了“養活教育基地”,孩子們上午學習文化課程,下午則是學工、務農、訓練生活技能和待人接物等禮儀。

一段時間過後,老師和家長們會發現,學生們不僅提高了對生活的熱情,對學習知識也開始充滿了渴望。孩子們的自主性提高了,老師的角色就能從被動傳授者變成一名主動引導者。

也因此,楊老師在參加學校特色課程“樂木課堂”(為傳承木工文化,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而開設的以製造木製品為目的的全校課程)時,能夠和同學們一起感受思考的樂趣。

“那節課有一組學生想製作一個木製的可以防滲水的杯墊,在正式開始裁剪工具之前,他們需要找到圓心”,當他們向楊老師求助時,楊老師說,“但我沒有直接告訴他們圓心在哪兒,而是引導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找,比如圓心是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最後,學生們不僅成功找到了圓心,也意識到“數學課上的內容不是無趣而無用的,相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大有用處。”

相似的例子在他自己的數學課上也有體現,在講解相似三角形的時候,楊亞楠老師首先引入了泰勒斯測量金字塔的故事。如此一來,本上的知識不再是乾巴巴的數字與文字,而變成了生活中隨時隨處可見且實用的工具。

園外一直鼓勵老師們進行教學創新,在學校微講壇中,楊亞楠老師積極探索與分享關於“SOS學習法”。

S,Sharing的簡稱,旨在分享;O,指代Openness,意在開放學習;而最後一個S,則代表了Subject,主題。

SOS合在一起想表達的理念就是:在給定的主題中,學生在與同伴討論後決定研究方向,再通過相互學習、自主探索的方式,得出一定的研究結論,並最終在班級甚至年級中分享學習心得與感悟。

在楊老師給出了“三角形”這樣一個簡單的主題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繼進行了研究方法梳理、小組交流、實際操作等三個步驟,在短短的兩週時間內便並生成了一份份“不亞於高中生水準”的研究報告。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老師除了是一名引導者,楊老師相信,“學生和老師也應該是朋友,是平等的關係。”

作為一名班主任和數學老師,他把更多的選擇權與決定權交給了學生。“他們是完整的且有自己想法的個體”。比如班規的製作、獎懲的設定,手機的使用等等。

在他看來,“學校本來就是一個提供犯錯機會的場所,讓學生得以發現並不斷改正錯誤。每個錯誤都給了學生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犯了錯之後,需要自己來承擔錯誤。”

也因此,作為朋友,楊亞楠老師鼓勵班上的同學參加數學競賽。倒不是為了拿什麼大獎,在他看來,“大賽是一個契機,可以讓孩子們認識更多優秀的人”。

在剛過去沒多久的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初中數學競賽中,儘管最終沒有拿到名次,但在比賽過程中,學生們對數學的熱愛再次被調動了起來,透過其他選手,他們也看到了自己的提升空間。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初三2班美國數學大聯盟獲獎合影

只有心態放低,把學生置於平等地位,你才能不斷髮現他們身上的“美”,並互相啟發與進步。

近幾年,中國的數學教育愈發受到國際矚目,一方面,它的應試性能促進學生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另一方面,由於缺少探索性與與靈活性,導致中國學生在國際大賽中屢屢受創,飽受爭議。

從中國的數學教材在國際上廣受好評中可以發現,國外的學校與老師也正在探索,尋求新的突破點。

在楊亞楠老師看來,“中國的教材內容更豐富,可是相對而言不夠細緻;而國外的如劍橋的教材,儘管知識點不多,但會通過不同側面反覆探討。”教材本身並不能說明什麼,因為要考慮到全國的教學質量,它們的作用應該是“載體和最低要求”。

當然,學生的具體要求是核心,如果一味被教材牽著鼻子走,教學效果自然也會打些折扣。

同時,儘管中國學生在國際數學大賽如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和羅馬尼亞大師杯數學競賽中的發揮大不如從前,”也不該片面分析,事實上,它能說明一些問題,但不能決定什麼。”楊亞楠老師評價到,“相對於取得名次,更重要的是保持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展望未來,楊亞楠老師希望“數學教育能夠更多深入到社會實踐中”。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很難理解數學原理本身的推理髮展過程,但他們卻更容易被生活中的數學所吸引。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在聖誕節和演出學生的合影

而教育的目的,也該為學生的興趣點和好奇點服務,讓他們得以“用數學的眼光來理性地看待世界上的事情”。這也是楊老師認為的數學教育的最終目標。

儘管初中階段由於難度原因很難了解到實際問題背後的全部數學原理,但引導孩子們去積極思考,客觀看待問題和理性分析,卻是每個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所應以目標為之努力的。

“世界即課本”,楊亞楠老師相信,隨著數學教育的不斷改革、理念的不斷更新,實踐機會的日益增多,中國的數學教育一定會愈發完善。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傳播數學,普及大眾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身邊的朋友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內容導讀: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數學老師楊亞楠是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他與學生創辦的首個00後以數學為主題的初中微信公眾平臺,為“不喜歡數學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創造了一個“補充課堂”,值得大家借鑑參考。本文是頂思對他的一篇回訪。已獲頂思(ID:idingsi)授權轉載。

作者:Kimberly

傳統觀念裡,數學學科似乎就是塗鴉式學習,課本+課後題+作業基本上是數學課的標配,不少人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態度。

這幾年,隨著上海的教材《真實上海教學》和華師大出版的《一課一練》練習冊被國外的學校採用,中國的嚴謹數學教育似乎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不過, “死板“、“毫無創造力”刷題“仍然是中國數學教育逃不開的一些代言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真實上海教材》和《一課一練》,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頂思第一屆“神奇教師”獲得者中,有這樣一位數學老師,打破了以上格局。在他的課上,數學不再是枯燥公式的堆積、複雜定理的推理和老師單方面的灌輸,相反,它變成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課題,一個同學間交談溝通的紐帶和現實生活的指南。

他就是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園外”)的楊亞楠老師。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右為楊亞楠老師

他是如何施展魔法讓數學變得立體生動?他和學生的是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他理想中的數學教育是什麼樣子的?他又對中國的數學教育抱有怎麼樣的信念呢?

抱著這些疑問與好奇,我採訪了楊亞楠這位“神奇教師”。

“你可以不擅長數學,

但是你可以喜歡數學”

楊亞楠老師高中時期的數學老師對他影響很大。那是一位明明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卻仍然對數學滿懷熱情、在課堂上保持興奮的數學求知者。

他總能用不同的方式讓可能不太擅長數學、甚至對數學有些排斥的學生慢慢地接受數學、喜歡數學。

“當時內心就期待希望我以後到了他這個年齡,依然能夠熱愛數學,或者能夠熱愛我的工作,面對我的學生。”

如今已過去十年有餘,楊老師也正一步步向曾為他指路的“偶像”邁進。

M同學來自智利,曾是楊亞楠老師的學生,這位在語言上有著極大天賦——短短兩年時間內通過自學便能和當地學生用中文流利交流,卻被數學束縛了手腳。通常,滿分100分的試卷,她只能拿到20多分。

這位智利女孩這樣對楊亞楠老師說,“老師,我很喜歡你的教學方式,可我從骨子裡討厭數學,它讓我很有挫敗感。”

楊亞楠老師沒有放棄她,他採用了另一種方法。首先,他在班級上組建了三個學習小組,並分別命名為韋達組(V組)、歐幾里得組(O組)和阿道夫.凱特勒組(A組)。

韋達組的孩子相對而言擅長或喜歡數學,而其餘兩組則是因不同原因暫時在數學上薄弱的孩子們。

每一個韋達組的孩子帶領其他兩組的各一名組員,在課堂內外共同探討數學問題,一起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A組的成員M同學漸漸開始主動接受數學。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在楊老師看來,“學習數學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一樣,先了解她的名字即概念,然後瞭解她的喜好即性質,最後要走進它的生活,即相關判定與應用。”

根據這樣的理念,在課堂上,楊老師會通過情景創設、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景讓M同學在學習數學時不至於感到枯燥;在課後,他會針對M同學提出的疑惑來指導,對症下藥。

“你可以不擅長音樂,但你可以喜歡音樂。數學也是一樣的。”在楊亞楠老師的鼓勵下,M同學還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類數學活動,如通過“幾何夢想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幾何圖案等。

“數學並不是侷限於試卷和課本上的,它也是你的思維和思考方式,是你生活條理性引導與體現。”

而現在,已經移民美國的M同學,不僅愛上了數學,還成了班中的佼佼者,屢獲A+。“她給我發信息的時候特別有成就感”。

“能夠讓孩子們打破成見、改變固定思維模式,並最終愛上一門學科”,這也是楊亞楠老師對“神奇教師”的定義。“

“VOA領頭大總楊老師,

從公眾號中我真的收穫了很多”

在去年的“神奇教師”評選上,評委老師給楊亞楠老師的評價是“能利用新媒體傳播學科知識,在教學創新方面和團隊貢獻方面突出”。

2017年,楊亞楠老師秉持著為“不擅長數學或者不喜歡數學“的同學們創造一個“補充課堂”、傳播數學知識與文化,為數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的初衷,帶領了一群00後創立了首個屬於初中生的微信公眾平臺——VOA數學。

V、O、A,分別取自代數學之父韋達、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和近代統計學之父阿道夫.凱特勒三位數學天才的姓名首字母。

“我會在上面發一些數學家的故事、或者腦洞大開的和數學相關一些有趣的東西作為課堂的補充。”作為一位從小熱愛閱讀的人,撰文這樣一個“非數學”技能,楊老師是得心應手的。

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學生才是VOA數學的主角。“團隊成員是從初中部每個班級數學愛好者中自願遞交材料選出的。”

經過一輪篩選,被選上的同學又被分派到了不同的部門,即:編輯部、宣傳部、策劃部、音樂部、攝影部和多媒體部。

他們的任務包括選題、取材、寫稿、編輯、拍攝等等,在各部門相互合作、協調之後,一篇篇關於“數學活動、課堂點滴、數學小課題、優秀學生或老師的採訪稿”的推送被最終呈現在VOA數學的所有讀者面前。

事實上,即便是有些可堪比高中生水平的小論文,都是VOA成員自己獨立完成的

除了推文的撰寫,團隊成員還先後完成了包括檯曆、明信片和文化衫的製作。而這些“周邊”數學產品之所以能夠成功成為成品,背後依託的是同學們的計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系統梳理與應用能力。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手提袋助力愛心義賣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VOA數學團隊設計的第二期數學臺歷

VOA上,也確確實實地實現了一些學生對數學的態度轉化。

一位來自韓國的、數學成績一直比較薄弱的學生就通過參與VOA活動收穫頗多,在期末考試中,他還拿到了A。

他曾給楊老師寫過這樣一張賀卡: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韓國學生寫給楊老師的賀卡

另一位劉同學也深受VOA影響,在轉學前寫信告訴楊老師“作為A組成員,我也會在未來向別人推薦我們的VOA數學。”

未來,楊老師和園外的學生還計劃創建一個專門的數學討論和學習網站或論壇。“通過這些時效性頗強的課堂回顧與討論,讓每個班的孩子在參與的同時能夠積極反思。”

“養活教育”實踐者,

是引導者也是朋友

楊老師所在的園外,是一所以“誠心勤勉,學用四海”為校訓的國際化學校。

"養活教育”,也即著名教育家聶聖哲先生提出的“養活教育思想”,旨在培養孩子們的生活技能、好的習慣和社會修養,而非單一傳授知識。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樣理念下學校創立了“養活教育基地”,孩子們上午學習文化課程,下午則是學工、務農、訓練生活技能和待人接物等禮儀。

一段時間過後,老師和家長們會發現,學生們不僅提高了對生活的熱情,對學習知識也開始充滿了渴望。孩子們的自主性提高了,老師的角色就能從被動傳授者變成一名主動引導者。

也因此,楊老師在參加學校特色課程“樂木課堂”(為傳承木工文化,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而開設的以製造木製品為目的的全校課程)時,能夠和同學們一起感受思考的樂趣。

“那節課有一組學生想製作一個木製的可以防滲水的杯墊,在正式開始裁剪工具之前,他們需要找到圓心”,當他們向楊老師求助時,楊老師說,“但我沒有直接告訴他們圓心在哪兒,而是引導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找,比如圓心是垂直平分線的交點......”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最後,學生們不僅成功找到了圓心,也意識到“數學課上的內容不是無趣而無用的,相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大有用處。”

相似的例子在他自己的數學課上也有體現,在講解相似三角形的時候,楊亞楠老師首先引入了泰勒斯測量金字塔的故事。如此一來,本上的知識不再是乾巴巴的數字與文字,而變成了生活中隨時隨處可見且實用的工具。

園外一直鼓勵老師們進行教學創新,在學校微講壇中,楊亞楠老師積極探索與分享關於“SOS學習法”。

S,Sharing的簡稱,旨在分享;O,指代Openness,意在開放學習;而最後一個S,則代表了Subject,主題。

SOS合在一起想表達的理念就是:在給定的主題中,學生在與同伴討論後決定研究方向,再通過相互學習、自主探索的方式,得出一定的研究結論,並最終在班級甚至年級中分享學習心得與感悟。

在楊老師給出了“三角形”這樣一個簡單的主題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繼進行了研究方法梳理、小組交流、實際操作等三個步驟,在短短的兩週時間內便並生成了一份份“不亞於高中生水準”的研究報告。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課堂

老師除了是一名引導者,楊老師相信,“學生和老師也應該是朋友,是平等的關係。”

作為一名班主任和數學老師,他把更多的選擇權與決定權交給了學生。“他們是完整的且有自己想法的個體”。比如班規的製作、獎懲的設定,手機的使用等等。

在他看來,“學校本來就是一個提供犯錯機會的場所,讓學生得以發現並不斷改正錯誤。每個錯誤都給了學生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犯了錯之後,需要自己來承擔錯誤。”

也因此,作為朋友,楊亞楠老師鼓勵班上的同學參加數學競賽。倒不是為了拿什麼大獎,在他看來,“大賽是一個契機,可以讓孩子們認識更多優秀的人”。

在剛過去沒多久的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初中數學競賽中,儘管最終沒有拿到名次,但在比賽過程中,學生們對數學的熱愛再次被調動了起來,透過其他選手,他們也看到了自己的提升空間。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初三2班美國數學大聯盟獲獎合影

只有心態放低,把學生置於平等地位,你才能不斷髮現他們身上的“美”,並互相啟發與進步。

近幾年,中國的數學教育愈發受到國際矚目,一方面,它的應試性能促進學生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另一方面,由於缺少探索性與與靈活性,導致中國學生在國際大賽中屢屢受創,飽受爭議。

從中國的數學教材在國際上廣受好評中可以發現,國外的學校與老師也正在探索,尋求新的突破點。

在楊亞楠老師看來,“中國的教材內容更豐富,可是相對而言不夠細緻;而國外的如劍橋的教材,儘管知識點不多,但會通過不同側面反覆探討。”教材本身並不能說明什麼,因為要考慮到全國的教學質量,它們的作用應該是“載體和最低要求”。

當然,學生的具體要求是核心,如果一味被教材牽著鼻子走,教學效果自然也會打些折扣。

同時,儘管中國學生在國際數學大賽如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和羅馬尼亞大師杯數學競賽中的發揮大不如從前,”也不該片面分析,事實上,它能說明一些問題,但不能決定什麼。”楊亞楠老師評價到,“相對於取得名次,更重要的是保持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展望未來,楊亞楠老師希望“數學教育能夠更多深入到社會實踐中”。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很難理解數學原理本身的推理髮展過程,但他們卻更容易被生活中的數學所吸引。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楊老師在聖誕節和演出學生的合影

而教育的目的,也該為學生的興趣點和好奇點服務,讓他們得以“用數學的眼光來理性地看待世界上的事情”。這也是楊老師認為的數學教育的最終目標。

儘管初中階段由於難度原因很難了解到實際問題背後的全部數學原理,但引導孩子們去積極思考,客觀看待問題和理性分析,卻是每個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所應以目標為之努力的。

“世界即課本”,楊亞楠老師相信,隨著數學教育的不斷改革、理念的不斷更新,實踐機會的日益增多,中國的數學教育一定會愈發完善。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傳播數學,普及大眾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身邊的朋友

不擅長數學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喜歡!

▼▼▼點擊閱讀原文發現更多好玩的數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