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要限期後廚公開 應倡導食品加工“現場直播”

有媒體反映北京市“海底撈”勁鬆店、太陽宮店存在經營場所衛生條件存在問題等違規行為後,北京市食藥監局立即對上述兩家門店進行立案調查,並要求“海底撈”總部按照承諾對北京各門店實現後廚公開、信息化、可視化,限期一個月完成,同時要求其北京地區負責人要主動對各門店進行隨時檢查。(8月26日《北京青年報》)

海底撈的後廚問題,被曝光的衛生隱患主要有老鼠在後廚地上亂竄、打掃衛生的簸箕和餐具同池混洗、用顧客使用的火鍋漏勺掏下水道等。而今,要求海底撈限期後廚公開是必要的,但這並非個案,其他餐飲單位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必須採取跟進對策,對症下藥,確保藥到病除。

對於海底撈的這種後廚問題,不能說當地監管部門沒有加強監管,關鍵是即使當地監管部門每月都去監管,也難以消除這種後廚衛生隱患。這就需要監管日常化、監控化、公開化,即後廚食品加工應該實行“現場直播”,接受監管部門和消費者監督。

所謂食品加工“現場直播 ”,就是推行“明廚亮灶”,給後廚安裝監控,提高“明廚亮灶”的透明度和覆蓋率,讓市民真正吃得放心、吃得安心,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時下,對食品安全問題,很多市民僅以自己的認知作為判斷標準,這種靠視覺感官來評判食品安全的做法,只看到食品製作後的表象,沒有看到食品在製作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帶有偏頗性,難以保障食品安全。所以,必須讓食品製作“看得見”,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與監督權,這樣才能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如果推行食品加工“現場直播”,把食品在洗消間、操作間、涼菜間、留樣間等環節的食品製作過程進行全方位公開,讓消費者從以往“可感”轉變為“可視”、“可知”、“可查”,這樣消費者就可以對廚房的食品清洗消毒、切配烹飪、涼菜加工和環境衛生等進行監督,防止不安全製作行為發生。同時,這種做法有利於敦促餐廳企業和員工落實相關食品安全制度,加強內部管理,強化自律意識,把食品安全放在心上,把好食品衛生質量關,確保加工、製作、銷售的食品安全,保障消費者的飲食安全。

當然,實行食品加工“現場直播”,把餐飲單位的食品加工製作場所和過程全部公之於眾,打造“陽光廚房”,讓消費者看得清楚,吃得明明白白、安安心心,能夠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好是好,但並非萬事大吉。比如,有的食品製作是祖傳手藝,不願意向外透露,還得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特別是,對購進食材是否缺乏監督,對廚房內的檢測儀器和消毒櫃達標、合格是否缺乏監督,對廚師的資質證、健康證是否缺乏監督,等等,這些問題若還未搞清楚,食品加工要真正走上“陽光大道”,則還需要加把勁,多給力。 □玫崑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