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詩經》《論語》中30則絕美名言,快轉給孩子!必背'

"

《弟子規》經典名句10則


1.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事情無論有多麼微小,都不要胡亂做事;如果任性胡為,你的德行便會出現一些毛病。

2.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要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如身體有病,就會使得父母擔憂;道德遭到了破壞,就會讓父母感到羞愧。

3.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多說話不如少說話,說話要恰當無誤,千萬不要花言巧語。因此,說話要分清場合、對象和時機,切不可因一吐為快而招致災禍。

4.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凡是說話首先要講誠信,欺騙與胡說怎麼可以呢?

5. 報怨短,報恩長。

抱怨不是一時的事情,而是長久的。正如俗話說:“淡看世事去如煙,銘記恩情存如血。”我們應當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激。

6. 人有私,切莫說。

此句名言是告誡人們不要熱衷於別人的隱私,更不可到處宣揚別人的隱私,否則必會招人反感,有時候,太過了解別人的隱私還容易招來禍患。

7.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心傷:難過。東西雖然很微小,也不要私自隱藏起來;如果這樣做的話,就會使父母很難過。

8.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父母愛好的東西,要盡全力為他們準備妥帖;而父母不喜歡的東西,就要謹慎小心地為他們去除掉。

9.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父母喜愛我們,我們做到孝心又有什麼困難?父母不喜愛我,我便更應當對父母有孝心,這是難能可貴的。

10.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過:過錯。更:更正。柔:柔和。父母如果有過錯,就應當勸說他們,使他們即使改正。但是勸說他們一定要講究其方法,要和顏悅色,輕聲細語。



《詩經》經典名句10則


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經·王風·黍離》

知道我的人,說我心煩憂;不知道的,問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誰害我如此(指離家出走)?

東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鎬京,見到宗廟破敗,黍稷離離的荒涼景象,不由得感慨萬千。詩人說,瞭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懷憂鬱,不瞭解他的人會以為他在尋找什麼,老天在上,到底是誰造成了這種局面?後一句尤為發人深省,其中既有對周幽王無道的譴責,也有對犬戎入侵的不滿。

2.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桃樹繁茂,桃花燦爛。此以桃花的鮮豔茂盛比喻新娘美麗成熟的風韻,語言質樸,但不乏流麗之態。

3.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輕輕飄動。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飄落。

這幾句詩反映了守邊戰士在返回故鄉的途中所表現的淒涼之感,詩中的“楊柳”和“雨雪”已經完全人格化了,它們和作者一道擔負著人生的重壓,成了人生聚散離合的直接參與者,此中語言的清新圓潤,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晉以後詩歌的風調。

4.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蘆荻青青,白露成霜,在這寂寞的秋日,親愛的人兒卻在水的那一邊。

詩人以秋景作為發端,可謂道盡了人生的憂患。因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節,天人相對,不能不激起滿懷的悲緒,這是中國古代文人普遍的悲涼感,而這幾句詩可謂其濫觴。

5.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無易由言,耳屬於垣。——《詩經·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弁》

不高的便不是高山,不深的便不是水泉。不知不會輕易的說話,因為知道隔牆有耳的道理。

6.關關雎鳩,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譯:水鳥應和聲聲唱,成雙在河灘。美麗賢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侶。

7.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國風·王風·采葛》

採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見,猶似三季長。

8.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10.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人家送我一籃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報。



《論語》經典名句10則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並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藉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於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後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和任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