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帝王茶—蒙頂石花

蒙頂石花是什麼茶?被稱為“昔日帝王茶”的蒙頂石花,以造型自然美觀,狀如苔蘚、沖泡後形似花,茶香清新,滋味鮮爽回甘而享譽盛名。知道蒙頂石花是什麼茶?蒙頂石花屬於什麼茶嗎?

昔日帝王茶—蒙頂石花


蒙頂石花是蒙頂山茶中最具代表性的茶葉之一。那什麼是蒙頂山茶?蒙頂山茶,又稱蒙頂茶,產自地橫跨四川名山、雅安兩縣的蒙山,是蒙山出產的各類名茶的總稱,因產自蒙山之頂,故命名為“蒙頂山茶”。

蒙頂石花屬於綠茶,是綠茶中的扁形綠茶,更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扁形茶。因外形自然美觀,如叢林古石上寄生的苔蘚,沖泡之後整芽形似花,又因產自蒙山之頂,故而稱為蒙頂石花。由於蒙頂石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能夠持續一千多年成為供應皇室的茶品,因此又被稱為“昔日帝王茶”。


昔日帝王茶—蒙頂石花



歷史發展

蒙頂石花其名起源於唐朝,據史料考證:唐天寶元年,蒙山雀舌茶被列為貢茶,當時我國西南諸域凡以一芽一葉初綻原料製作的散茶,以形命名都統稱為“雀舌”,蒙山雀舌遂被籍名為“石花”以貢。

李肇《唐.國史補》劍南有蒙山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谷芽)號稱第一,石花屬“貢茶“。

宋史《食貨典》記載:“唐人尚茶眾家,有雅州石花、露芽、谷芽第一....”“茶產於天下多矣,若劍南有蒙山石花.....”唐代製茶雖以團餅為主,但蒙山茶有炒青技術。蒙山石花曾受白居易、黎陽王、段成式等詩人讚譽。黎陽王有“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的感嘆,宋代文同有“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的體會。這些都實實在在地反映出傳統的蒙山茶崇高的地位。

北宋《東齋記事》寫道:“蜀之產茶凡八處,雅州之蒙山、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鋒、彭州之硼品、漢州之楊村、綿州之羅村,然蒙山為最佳也”。

明陳仁錫《潛確類書》記載:“蒙頂石花春茶多不能數斤,極重於唐”,證明此時的石花,為數不多而極其珍貴。


昔日帝王茶—蒙頂石花


產品特徵

蒙頂石花,造型自然美觀,外型像石頭上苔蘚,沖泡後整芽形似花。此茶產於蒙山,故名蒙頂石花。

蒙山茶,產於四川西南的雅安市名山縣,距離成都110公里,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蒙山茶也是中國種茶業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茶祖吳理真開始在蒙頂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從唐玄宗天寶元年(724年)到清末1100多年的時間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貢茶。


外形:扁平勻直,嫩綠油潤;

茶湯:湯色嫩綠,清澈明亮;

香味:香氣濃郁,芬芳鮮嫩;

滋味:滋味鮮嫩,濃郁回甘;

葉底:葉底細嫩,芽葉勻整。

昔日帝王茶—蒙頂石花


加工工序

蒙頂石花屬於高級名茶,數量極少,制工精細,要求使用工具小巧。攤茶用直徑60Cm左右的細篾簸箕,盛茶用刀式鬃刷。做茶灶高65-70Cm,鍋口直徑50Cm左右,底面平滑。燃料用木材或電加熱。

工藝流程:鮮葉堆放——殺青——攤涼——炒二青——攤涼——炒三青——攤涼——做形提毫——攤涼——烘乾

1 鮮芽攤放

鮮芽脫離母體後呼吸作用仍在進行,水分通過芽表面氣孔蒸發,細胞組織脫水,引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在酶催化作用下,使芽質變軟,青氣逐漸消失,澱粉分解為葡萄糖、雙糖轉化為單糖、蛋白質和多肽分解成氨基酸等。所以經過攤放的嫩芽,殺青時更容易脫水,比不攤放的鮮芽做成的“石花”香氣更加濃郁,滋味更加鮮醇。攤放時間4-6小時,厚道1-2Cm,攤放地要求清潔衛生,通光透風,攤放過程中要進行翻抖,有利於水分的散發,內含物質向有利的方向轉化。

2 殺青

“石花”屬於綠茶類,製造過程中的殺青是形成優良品質的關鍵工序。殺青的目的是破壞酶的活性,蒸發水分,排除低沸點青氣,形成良好的色、香、味。

殺青鍋溫140℃—100℃,由低到高,逐漸下降,可使嫩芽溫度達80℃,破壞酶的活化。

操作技術:殺青投芽每次100g,當鍋溫達到要求時,將芽投入,用雙手在鍋中翻動,待水氣大量蒸發時,改悶炒為悶抖炒結合,其手法為:採用單手,拇指和四小指分開,將鍋中茶芽連抓2-3把,當茶芽基本抓入手中時,再撒入鍋中,這樣悶抖結合,交替進行,炒至茶芽含水量53%-58%,減重率45%左右,芽色由嫩黃變成綠黃,茶香濃郁,歷經5-6分鐘,即為殺青適度。

3 攤涼

“蒙頂石花”加工攤涼次數多,目的在於使芽內外失水一致。每次攤涼10-20分鐘,攤涼時間過短,達不到水分重新分配的要求,容易產生黃變。

4 二、三青的炒制

炒二青的鍋溫在90℃~80℃,投芽量每次約60g左右,炒制3-4分鐘,炒後含水量40%-45%;炒三青的鍋溫80℃-70℃,投芽量每次90g左右,炒制3-4分鐘,炒後含水量30%左右,炒二、三青的操作技術,多用單手操作,拇指和四小指分開,將茶芽在鍋中壓扁帶抓,經過2-3次後,茶芽已抓入手中,然後手掌向 上,將茶拋撒在鍋中,反覆進行,使水分散失,茶芽形成“石花”扁平秀麗的雛形。

5 做形提毫

鍋溫50℃-70℃,將三炒攤涼後的芽100g投入鍋中,採用悶抖結合的手法,使茶芽受熱失水,約經過2-3分鐘後,水分減至25%左右,這時茶芽的可塑性好,採用壓扁拉直手法,炒制含水15%-20%,形狀基本固定,將鍋溫提高到70℃,悶炒1-2分鐘,白毫顯露,水分減少至10%-14%即可出鍋攤涼。

6 烘乾

採用烘籠進行,每籠烘100-150g,採用“文火慢烘”,溫度保持在45℃-50℃,隔3-4分鐘翻動一次,烘至含水5%左右,下烘攤涼,簸去片末,包裝貯存。

——摘自《茶葉科技》 1987.2 作者:楊天炯

昔日帝王茶—蒙頂石花


品茗指南


水溫:由於蒙山石花采摘較嫩,水溫太高會把茶燙熟,建議水溫75—80℃。

投茶量:建議茶水比例1:50,也可根據個人口感進行適度調整。

泡茶用水:建議採用純淨水,不建議採用自來水或含鈣或鎂離子高的礦泉水。

投茶方式:建議採用上投法。

出湯時間:建議每次出2/3,這樣每泡的茶湯口感更佳。


昔日帝王茶—蒙頂石花

文人盛讚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蒙山茶的稱讚甚多,摘抄部分與茶友分享:

唐.白居易《琴茶》——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唐.施肩吾《蜀茗詩》——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漿卻畏嗔。

明.王越《詠蒙山茶》——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宋.文彥博《蒙山茶》——舊譜最稱蒙山味,露芽雲液勝醍醐。

宋.文同《謝人寄蒙山新茶詩》——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

宋.陸游《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飯囊酒甕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

元曲.李德載《喜春來.贈茶肆》——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

昔日帝王茶—蒙頂石花

▲▲▲▲▲▲▲▲▲▲▲▲▲▲▲▲▲▲▲▲▲▲▲▲▲▲▲▲▲▲▲▲▲▲▲▲▲▲▲▲▲


(本圖文來源:網絡 茶旅世界排版,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