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計師到產品經理——豌豆莢產品副總劉亞平的職業經驗

設計師 豌豆莢 產品經理 Google 可能性與大設計 2017-06-01

劉亞平,經歷:豌豆莢產品副總裁,Google 用戶體驗設計師,微軟用戶體驗設計師,騰訊用戶體驗設計師。亞平在騰訊期間,曾參與和負責過 QQ2008 的用戶體驗設計,後來在 Google、微軟都有非常多的經驗積累。亞平從用戶體驗設計到產品設計,到管理產品和產品團隊,負責流量和商業變現等,能力和經歷都非常全面。

Q1:請亞平介紹一下自己的經歷,我知道你最近在騰訊設計 QQ,然後一路到 Google、微軟、豌豆莢、映客,講講你在這些地方都分別是做什麼?

A:劉亞平:大家好,我是劉亞平。2005年,我從浙江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畢業。同年,我進入騰訊做交互設計師,主要負責QQ,工作大概兩年半到三年左右。之後我進入了Google 中國的,與之前的嘉賓王俊煜、吳卓浩是同事。兩年之後,又在微軟做了一年交互設計師。2011年初,我接受了王俊煜的邀請,進入了正在創業的豌豆莢作為產品設計的負責人。在豌豆莢呆了五年,起初豌豆莢還是一個很小的團隊,人數很少,產品設計團隊也是初見狀態,直到2016年4月我離開,見證了豌豆莢從小成長到在行業裡比較有影響力的公司。最近,我作為產品副總裁加入了映客,負責映客產品體系的工作。

Q2:作為產品副總裁,你的主要工作有哪些?這幾年你一直帶來幾百人的團隊,負責幾十億元規模的業務,你有什麼樣的體會?

A:劉亞平:作為產品副總裁,我的工作分為三個部分。

戰略。即我們的產品要做什麼,最後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在任何一個公司都有整個公司的方向和戰略,CEO或是創始人要決定這個公司整個大方向是什麼樣,而產品副總裁的作用就是,用什麼戰略能與公司的戰略、使命對應上,也就是將日常虛一點的使命變成一個又一個產品,以此支撐公司使命的實現。

團隊。那互聯網行業沒有什麼重資產,最主要的資產就是人。打造一個符合公司當前的階段,並且技能和工作狀態上能保證實現公司戰略的團隊,這是我做的第二份工作。

比如,豌豆莢有兩個特點。第一,豌豆莢是一個創業公司,從最早的三個人的產品設計團隊,一直到後面四十多個人的團隊。其中包含了傳統的產品經理、設計師的角色,也包含了數據、用戶研究等等角色打造了一產品體系,這是根據公司戰略,然後細分到我要找到什麼樣的人來支撐公司戰略,實現公司的目標。第二,豌豆莢在國內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就是產品團隊是不分家。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當然是因為說我跟俊煜之前的背景都是設計師,在設計方面還是有比較大的優勢,我們認為設計團隊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能夠直接從用戶需求出發給用戶指的最好產品。另一方面,豌豆莢是一個,直接面向用戶的工具產品,它非常注重設計、用戶使用的流暢程度,要求是否夠直接、有鋒利度的滿足用戶需求。所以這是符合公司特點的團隊架構設計。

搭建產品體系。所謂搭建產品體系是指,產品團隊在整個產品研發體系裡、在公司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是怎麼樣的,如何能夠保證產品的質量,應該跟哪些角色合作以及合作流程,在這中間每一個階段要做哪些事情,交付物的質量和形式應該是什麼標準,整個團隊應該共享怎樣的工作方法和思考模式,這是一個體系化的工作。作為產品副總裁要對整個公司的產品負責,因此就需要將自己的知識、經驗、技能體系的傳達到產品設計團隊裡。

我的體會有兩點。

現在做產品越來越難。做產品是一個多維度競爭,以前(五年前)移動互聯網還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用戶對產品的預期都不高。對於當時用戶而言,其實有一個產品、一個工具服務能滿足他們需求,他們就會很開心,而且用戶見到的產品也比較少。隨著移動互聯網逐漸的普及,現在用戶見到的產品越來越多,行業的競爭也越來越充分。現在,已經不是一招鮮吃遍天的年代,所以,要做一個好的產品是一個多維度的競爭,不僅僅是要能找準用戶需求,還要能夠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在市場上能夠準確的找到你的受眾,並且在渠道上能夠想辦法把產品交付到用戶手上,這些其實都是產品要考慮的事情。有時候,甚至還要考慮,用戶使用產品時不僅僅是用的時候能解決他問題,還要考慮作為這個產品的用戶,我的心裡訴求什麼樣的,我否會因為使用這個產品而在社交網絡上為自己打上標籤。這些工作越來越複雜,且多維度,所以我認為做好一個產品越來越難。

用戶見多識廣,產品多家競爭。在這個時候,用戶使用一個產品不僅僅是功能需求,很大部分是心理訴求,所以以不要試圖去做一個大多數人覺得還OK的產品,而要將一部分變成產品的死忠粉,這才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從這一方面來說,對產品設計、產品經理有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考慮解決了什麼需求,還要考慮用戶不會直接告知,而是用戶在心理上、社交上難以描述和挖掘出來的需求。整體來說,要讓用戶與產品產生比較深刻地感情,在情感上有共鳴。對我而言,也是一種挑戰。

Q3:是如何進入到這個行業的?如何一開始成為設計師的?

A:劉亞平: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經歷。我是零五年畢業,學工業設計專業。絕大多數師兄師姐都是在類似於華為、夏新等等,國山寨機非常得火爆的時候,大多數的師兄師姐都去做它們的外觀和造型設計。但是當我畢業時,中國手機市場的普及率已經足夠高,加上我自己的專業技能並沒有學得很好,所以從某種程度上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工業設計師。2005年,有一個比較熱的話題,就是用戶體驗。而我在大學的時候喜歡找共享軟件,做評測等等,所以興趣趨勢我走進了軟件和UI設計相關的行業,不過當時大多數人還稱之為美工或者UI設計師。比較少的人能理解什麼叫用戶體驗,其實那時候我也比較懵懂。

其實我在剛畢業的時候在一個傳統企業做外觀造型設計,幾個月後我發現了這不是我的興趣所在,於是就花時間系統的學習用戶體驗相關的理論、自己做一些實踐。後來我有幸得到當時騰訊CDC的頭目唐沐的賞識,作為用戶體驗設計師進入了騰訊CDC。

2005年的時候,國內對用戶體驗設計行業理解非常之淺,絕大多數這個角色會被叫成美工,很少人會稱其為設計師,包括我們自己對用戶體驗設計的理解也不是特別的深刻。因為當時騰訊的CDC在行業裡出發的比較早,我能夠與一幫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學習和研究。所以,我也非常感謝我的前前前前老闆唐沐。這時候,我才真正的稱自己是一個用戶體驗設計師。

馬力:一開始是興趣,嘗試各種產品(軟件等等),然後逐漸開始接觸到專業知識,進入到這個領域。對於大家也是這樣,一開始都可以先基於興趣,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逐漸找到機會。如果亞平沒有在那個時候先有一些技能,先做一些準備,在騰訊那邊有機會時,很難抓的住。所以大家要早早開始積累,例如如果未來想做設計師,想做產品經理,不要等著人家給了機會再學習,這樣很難等的到,應該先儲備知識和技能,只等待那個機會。

Q4:在剛開始的時候遇到過什麼挑戰?

A:劉亞平:這一塊分兩部分。做設計師的挑戰以及做產品經歷的挑戰。

這是早期做設計師時的第一個挑戰。其實,我覺得最大的點是有同理心的看對待用戶、理解用戶背後的生活形態、理解他為什麼這麼想(心理),也就是傳統做用戶體驗設計的名詞——移情,或者同理心。因為最早作為業餘愛好者的身份開始研究工具、軟件等等,並沒有系統的學習過,當時國內也沒有系統的學習方式,所以從愛好者變成從業者時,男生可能心思不那麼細密,因此遇到一些困難。騰訊可能有國內最早的可用性實驗室,那時候我們在騰訊做了很多用戶研究,也做了非常多的實際調查,基本上廣東省的各個市都跑了一個遍。從中我養成了一個習慣,不帶任何偏見、預設的觀察用戶、理解用戶心理。

第二個挑戰,是推動產品去尊重設計。早期絕大多數設計師還被稱之為美工,而美工不是特別容易得到產品體系的尊重。那怎麼樣才能真正影響產品的決策者?如何讓他們理解用戶體驗設計的作用、價值呢?這裡有兩點。一、當時要感謝騰訊的用戶研究體系,我們會把整個產品團隊、研發團隊帶到可用性實驗室,讓他們觀察用戶實際使用產品時會遇到的障礙。往往觀察之前產品團隊的同學都覺得自信,在觀察過程臉色開始變得不好看,觀察結束後臉色簡直就沒法看了。所以,想盡辦法教育整個團隊尊重設計、感受用戶體驗的價值是很重要的一點。二、要推動一件事情,往往要改變很多人的看法。除了可用性實驗之外,用戶體驗設計師也要花心思理解用戶是怎麼想的、產品為什麼這麼做。當然我在做初級設計師的時候,我也犯過很多錯誤。比如,我覺得用戶是這麼想的,我可以代表用戶,那麼我說的應該就是對的。雖然在騰訊的體系中設計師是很有話語權的,但是現在回頭想想還是很幼稚。包括現在行業內有很多設計師還在為了設計而設計,為了自己的存在感而對產品做各種改動,但其實回頭想想是沒有必要的。這也是我覺得作為設計師要克服的挑戰之一。

馬力:去年設計師所面臨的環境,要比今天困難很多。要先說服大家理解用戶體驗的作用和價值,而現在所有人都知道用戶體驗重要。要先讓大家明白自己不是美工,而是設計師。今天的設計師擁有足夠的機會和空間,但是需要掌握更強大的武器,讓自己更強大。今天這個時候,對於設計師很有利,大家需要抓住機會。

作為產品經理的最大的挑戰是,視角的轉化。以前做用戶體驗設計的思路是,我觀察了足夠多的用戶(生活狀態等),對用戶理解很深,當用戶有需求,我就做一個足夠好的工具,讓他用起來順暢沒問題就是一個好的產品了。其實遠遠不是,純粹從用戶出發是不夠的,最後研發出來一個產品還要考慮市場以及研發能力。當時處在煎熬的狀態,儘管做了各方面的妥協,還是要保持產品的特點,保持產品的鋒利面,這是非常非常難的。這也是之前一年多時間,我做產品經理最大的挑戰了。從一個純粹從用戶角度出發的設計師,轉化成經過各方面的妥協和平衡還要保持產品鋒利度的產品經理,這是一個視角的轉化,同時也是隨著經驗的提升需要花很多精力才能克服的挑戰。

Q5:是如何從設計師到產品經理的?

A:劉亞平: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運氣,因為我前六年是做設計師,還很開心。在騰訊、Google以及微軟,我一直在負責用戶體驗設計。我覺得用戶體驗設計這個行業是非常有價值的,能幫到很多用戶。在2011年初的時候,俊煜君對我說,這是中國移動互聯網最後一班車了你要不要趕緊上車?所以我當時就真的上車了,然後在這麼一個重視設計的團隊裡、做產品設計工作。小到是因為公司的環境,大到因為整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這是一個機遇,有很大的運氣因素。第二部分,是我自己的性格和發展的途徑使然。一方面,剛開始只做初級設計師,主要的工作就是:我有一個確定的需求,要定義前端接觸到用戶的產品形態,讓用戶使用產品足夠順暢。研究可用性夠不夠好,用戶使用流程是否順暢、合理,界面的佈局、信息架構夠不夠好。成為資深設計師後,隨著我對用戶的理解更深入,我更理解用戶深層次的需求,同時對產品形態的研究也進一步深入。但是的產品設計會更加指向用戶的深層次需求。這一階段之後會覺得自己遇到些瓶頸,不理解為什麼產品經理提出這樣的需求。之後,總覺得自己也可以試一試,於是在2011年的時,我真的成為一名產品經理。

在轉成產品經理前,我作為一個用戶體驗設計師,一直研究的是用戶。當時我的運氣也比較好,剛開始轉產品經理的時候做的是工具產品,而工具產品的邏輯和道理很簡單,簡單說就是把工具做的足夠好,能夠順利的解決用戶的需求就是一個好的產品。換位思考,換成是另一個場景,如果我從用戶體驗設計師轉到產品,做的是O2O、電商等,這些注重不是簡單直接的解決用戶需求,或是把工具做得足夠好用,它注重的應該是設計,如何同時平衡買家和賣家的需求,這樣就變難了。所以當時機緣巧合做的是工具產品,也確實是非常適合設計師發揮的。我也建議所有想轉產品經理的設計師、或是想嘗試做產品設計的設計師們,最初嘗試應該是一些非常用戶導向的產品。

我在騰訊的時候,雖然我的角色是設計師,但當時做QQ的截圖是我第一次做產品經理的嘗試。因為當時沒有產品經理與我合作,它又是一個非常用戶導向的產品(功能),我就嘗試發揮自己的優勢,把它做好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產品經理該做的,這樣我又前進了一步。所以,這也是想做產品經理的設計師們可以借鑑、參考的點——找到能發揮自己優勢的工作,然後向前走一步,不要一步走太大。

馬力:我和亞平深入討論過這個問題,視角的轉換。我們都是在不斷的轉換,從設計師,到高級設計師,到產品經理,到高級產品經理,產品總監,產品副總裁,CEO,每一步自己的視角都在轉換。我們看到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視角轉不過來,很容易進入到瓶頸中。每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的破繭而出,不被已有的經驗干擾,讓自己能夠往前成長。大家也是這樣。

雖然亞平說是運氣因素。但是如果亞平當時作為設計師沒有足夠的技能,沒有證明自己的成果,那麼別人為什麼要邀請他加入呢?很多同學說工作不好找,其實像亞平老師這樣,在每個階段,都不擔心工作是否好找,而是該選擇哪裡,這建立在每一步的積累之上。我們自己其實也可以看做是產品,我們自己這個產品的改進、提升、品牌積累,都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進行著。

Q6:設計師轉產品的最大教訓或者說坑是什麼?

A:劉亞平:一句話描述就是對需求的取捨。作為一個用戶體驗設計師,長期以來養成一個急用戶之所急,想用戶之所想的職業習慣。當用戶有一個需求的時候就會想著去解決用戶的問題。但是站在一個產品的角度上來說會發現這雖然是對的,但是這不可能做到所有。所以對需求的取捨變成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在最開始的1-2年很容易吃虧,習慣性的去解決用戶的需求,產品做得不夠簡潔,做了過多的事情,而不是將一個點做的足夠精細。尋找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去做。

馬力:需求的取捨,優先級的定義,這是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經常的分歧所在,也是設計師到產品經理成長時要邁過去的坎。

Q7:對於剛剛入門的、工作一兩年的設計師/產品經理,覺得大家最需要學習的是什麼?如何進入到一個好的公司?

A:劉亞平:抽象的來說剛入門的產品經理需要樹立產品觀或者說是世界觀。剛入行的時候往往是一張白紙,非常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而這個行業每隔一段時間會有一個熱門的詞出來。很多人在最求這些熱門詞的時候很容易失去自我,沒有把基礎打好。從做產品的方法來說有2個建議:1.腳踏實地2.仰望星空。所謂的腳踏實地就是說他是執行,深入的做需求,反覆檢查自己的細節和邏輯。騰訊T1級的要求就是動作執行到位。考慮每一個該考慮的細節。所謂仰望星空。如何進入到一個足夠好的公司。一方面要踏實地做事情,不停思考,最後找到一個好公司是很容易的。很多的公司都歡迎這樣沒有太多經驗但是動作執行到位,會積極主動思考的人。另一個方面就是,每一家公司的體系不同。作為一個新人需要想清楚前三年的需求是以系統化學習為主,為做更大的事情做準備。選擇公司的時候需要去考慮公司產品的培訓體系,產品系統化的工作是否足夠好。

新人是去創業公司還是去大工作接受系統化的訓練呢。在創業公司的好處就是成長速度快,缺點就是容易被帶上歧途。去大公司發展會相對安全。主要還是看你自己的性格。這兩個各有利弊。推薦去大公司鍛鍊幾年。

馬力:產品經理剛入門的時候要樹立產品觀或者說世界觀,其實做設計師也是同樣。一開始一定要打好這方面的基礎。

這幾年亞平面試了近千人。這也是我們這個知乎 Live 系列的目的,把業內真正有經驗的、有實際體會的朋友們請過來,和大家一起分享,讓大家能夠掌握第一手的經驗。這也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好處,很多人都不知道從哪裡獲取這樣的指導、獲取真正權威的解釋,太多的信息不對稱,現在可以有這樣的渠道,讓我們能夠直接和最一線的專家鏈接起來。公司會歡迎雖然沒有經驗,但是有很強的執行力,願意學習並且能夠學習、正在學習的新人。所以大家沒有經驗不要緊,抓緊學就可以。去創業公司或者大公司,重要的都是不要被帶歪了。


【我是馬力,設計師、產品經理,最美應用創始人,創新工場早期成員,豌豆莢創始成員、IBM用戶體驗設計師。最美應用每年評估上萬個互聯網產品,無論是產品設計,還是互聯網的運營和推廣等,都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高校裡擔任兼職導師,一直努力推動高校的設計專業領域教學。在知乎是用戶體驗和產品相關領域的優秀回答者,出版《產品設計師技能書》,撰寫連載文章《產品設計與用戶體驗如何思考》、《設計師入門之路》等,希望以專業的力量幫到更多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