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

有這麼一類人,看似業務員,但其實是個產品經理,這就是傳說中的B端產品經理。

最近幾年,隨著企業服務的興起,這群不一樣的產品經理,也逐漸從幕後走向臺前,漸漸被大眾所熟知。

所謂B端,即Business,服務對象是公司。比如常見的釘釘、企業微信、阿里巴巴、財務軟件。

經常拿來和B端一起討論的,有C端、G端。

所謂的C端,即Customer,服務對象是普通個人。這就很多了,我們平時用的微信、支付寶、淘寶這些。

所謂的G端,即Government,服務對象是政府部門。比如給政府做的門戶系統,稅務軟件等。

而今天要討論和對比的範圍,僅在B端和C端之間,僅從產品經理角度。

"

有這麼一類人,看似業務員,但其實是個產品經理,這就是傳說中的B端產品經理。

最近幾年,隨著企業服務的興起,這群不一樣的產品經理,也逐漸從幕後走向臺前,漸漸被大眾所熟知。

所謂B端,即Business,服務對象是公司。比如常見的釘釘、企業微信、阿里巴巴、財務軟件。

經常拿來和B端一起討論的,有C端、G端。

所謂的C端,即Customer,服務對象是普通個人。這就很多了,我們平時用的微信、支付寶、淘寶這些。

所謂的G端,即Government,服務對象是政府部門。比如給政府做的門戶系統,稅務軟件等。

而今天要討論和對比的範圍,僅在B端和C端之間,僅從產品經理角度。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結合這幾年的實際經驗(以家電售後行業為案例),企業服務(B端)之所以難做,離不開有以下幾點原因:

01

業務邏輯:很複雜

做C端產品的人都知道,我們需要時刻關注用戶體驗、交互細節。可以為了一個按鈕和文字,修改N版。為了是給用戶呈現最佳的展示效果和使用體驗。

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各種APP去感受、去琢磨。正所謂,天下產品一大抄,你抄我,我抄他,世世代代好朋友。

但B端不行,考慮的重點就不是所謂的體驗,而是流程的優化。

我們不會為了一個文字去糾結,但我們會為了一個流程而焦灼。我們不會為了一個按鈕而發版,但我們會為了一個邏輯問題而通宵。

更難的是,每個公司的業務流程都存在著差異。

以家電售後為例,一個簡單的舊備件返還流程,就分成了很多版本。

A公司:維修師傅直接返回到總部;

B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網點返回到總部;

C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如果有中心,網點先返回到中心,中心返回到總部;如果沒中心,網點返回到總部;

D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根據備件的類型再決定是返回到中心還是總部。

這些流程,別看我現在梳理的清清楚楚,當初在做產品設計的時候,那可是鳳凰慾火焚身的感覺。

建議:深入瞭解每個公司的實際業務情況,不要瞎猜,不要意淫。

"

有這麼一類人,看似業務員,但其實是個產品經理,這就是傳說中的B端產品經理。

最近幾年,隨著企業服務的興起,這群不一樣的產品經理,也逐漸從幕後走向臺前,漸漸被大眾所熟知。

所謂B端,即Business,服務對象是公司。比如常見的釘釘、企業微信、阿里巴巴、財務軟件。

經常拿來和B端一起討論的,有C端、G端。

所謂的C端,即Customer,服務對象是普通個人。這就很多了,我們平時用的微信、支付寶、淘寶這些。

所謂的G端,即Government,服務對象是政府部門。比如給政府做的門戶系統,稅務軟件等。

而今天要討論和對比的範圍,僅在B端和C端之間,僅從產品經理角度。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結合這幾年的實際經驗(以家電售後行業為案例),企業服務(B端)之所以難做,離不開有以下幾點原因:

01

業務邏輯:很複雜

做C端產品的人都知道,我們需要時刻關注用戶體驗、交互細節。可以為了一個按鈕和文字,修改N版。為了是給用戶呈現最佳的展示效果和使用體驗。

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各種APP去感受、去琢磨。正所謂,天下產品一大抄,你抄我,我抄他,世世代代好朋友。

但B端不行,考慮的重點就不是所謂的體驗,而是流程的優化。

我們不會為了一個文字去糾結,但我們會為了一個流程而焦灼。我們不會為了一個按鈕而發版,但我們會為了一個邏輯問題而通宵。

更難的是,每個公司的業務流程都存在著差異。

以家電售後為例,一個簡單的舊備件返還流程,就分成了很多版本。

A公司:維修師傅直接返回到總部;

B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網點返回到總部;

C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如果有中心,網點先返回到中心,中心返回到總部;如果沒中心,網點返回到總部;

D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根據備件的類型再決定是返回到中心還是總部。

這些流程,別看我現在梳理的清清楚楚,當初在做產品設計的時候,那可是鳳凰慾火焚身的感覺。

建議:深入瞭解每個公司的實際業務情況,不要瞎猜,不要意淫。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02

需要功能:多而全

產品界流行的“如果不能一句話介紹你的產品,那就說明產品定位有問題”,我想也僅僅是對C端來說的。(現在看來,有些C端產品用一句話也介紹不完了,比如你懂的)

對於B端來說,如果能用一句話介紹完,只能說明產品做的不夠深,不夠好。

C端產品,每個版本的更新迭代,最好不要超過2、3個功能點。甚至有時候,可以為了某個運營活動而單獨發一版(比如618、雙十一的時候)。

對於B端來說,衡量產品完善度的,不是功能點數,而是看是否滿足具體業務。

在這樣的背景下,B端產品,不出意外的情況下,會越做越大,什麼功能都想要。因為對企業來說,需要的是一站式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解決一兩個問題就可以的。

以家電售後為例,正常來說,我們只需要為企業提供售後訂單管理的功能即可,當然了,僅僅是這個業務流程也會涉及到很多環節,這些還都是必備的環節,否則整個售後訂單業務就玩不轉。

在滿足了整個業務需求後,我們的企業,還會提出用戶收單的場景、商城搭建的場景、用戶營銷的場景。這些看似和售後沒有多大關係,但也都是從一個點延伸出來的。

這種時候,如果能夠和第三方進行合作對接那是最好,如果不可以,只能自己做了。

建議:核心業務滿足,周邊業務融合。

"

有這麼一類人,看似業務員,但其實是個產品經理,這就是傳說中的B端產品經理。

最近幾年,隨著企業服務的興起,這群不一樣的產品經理,也逐漸從幕後走向臺前,漸漸被大眾所熟知。

所謂B端,即Business,服務對象是公司。比如常見的釘釘、企業微信、阿里巴巴、財務軟件。

經常拿來和B端一起討論的,有C端、G端。

所謂的C端,即Customer,服務對象是普通個人。這就很多了,我們平時用的微信、支付寶、淘寶這些。

所謂的G端,即Government,服務對象是政府部門。比如給政府做的門戶系統,稅務軟件等。

而今天要討論和對比的範圍,僅在B端和C端之間,僅從產品經理角度。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結合這幾年的實際經驗(以家電售後行業為案例),企業服務(B端)之所以難做,離不開有以下幾點原因:

01

業務邏輯:很複雜

做C端產品的人都知道,我們需要時刻關注用戶體驗、交互細節。可以為了一個按鈕和文字,修改N版。為了是給用戶呈現最佳的展示效果和使用體驗。

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各種APP去感受、去琢磨。正所謂,天下產品一大抄,你抄我,我抄他,世世代代好朋友。

但B端不行,考慮的重點就不是所謂的體驗,而是流程的優化。

我們不會為了一個文字去糾結,但我們會為了一個流程而焦灼。我們不會為了一個按鈕而發版,但我們會為了一個邏輯問題而通宵。

更難的是,每個公司的業務流程都存在著差異。

以家電售後為例,一個簡單的舊備件返還流程,就分成了很多版本。

A公司:維修師傅直接返回到總部;

B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網點返回到總部;

C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如果有中心,網點先返回到中心,中心返回到總部;如果沒中心,網點返回到總部;

D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根據備件的類型再決定是返回到中心還是總部。

這些流程,別看我現在梳理的清清楚楚,當初在做產品設計的時候,那可是鳳凰慾火焚身的感覺。

建議:深入瞭解每個公司的實際業務情況,不要瞎猜,不要意淫。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02

需要功能:多而全

產品界流行的“如果不能一句話介紹你的產品,那就說明產品定位有問題”,我想也僅僅是對C端來說的。(現在看來,有些C端產品用一句話也介紹不完了,比如你懂的)

對於B端來說,如果能用一句話介紹完,只能說明產品做的不夠深,不夠好。

C端產品,每個版本的更新迭代,最好不要超過2、3個功能點。甚至有時候,可以為了某個運營活動而單獨發一版(比如618、雙十一的時候)。

對於B端來說,衡量產品完善度的,不是功能點數,而是看是否滿足具體業務。

在這樣的背景下,B端產品,不出意外的情況下,會越做越大,什麼功能都想要。因為對企業來說,需要的是一站式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解決一兩個問題就可以的。

以家電售後為例,正常來說,我們只需要為企業提供售後訂單管理的功能即可,當然了,僅僅是這個業務流程也會涉及到很多環節,這些還都是必備的環節,否則整個售後訂單業務就玩不轉。

在滿足了整個業務需求後,我們的企業,還會提出用戶收單的場景、商城搭建的場景、用戶營銷的場景。這些看似和售後沒有多大關係,但也都是從一個點延伸出來的。

這種時候,如果能夠和第三方進行合作對接那是最好,如果不可以,只能自己做了。

建議:核心業務滿足,周邊業務融合。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03

產品需求:定製化

我們在設計C端產品的時候,會準從一套普羅大眾所熟知的標準,而且這樣做,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比如微信將掃一掃功能普及後,後來者都叫掃一掃,大家也都理解並接受了。

但這樣情況放在B端,就可能有些不適用了。有些行業、公司,可能會存在特殊性。

就以產品配色來說,有些公司有自己的主色,所有的系統必須使用同一套規範。那些什麼設計原則和規範,在這個大背景下,都是形同虛設。

以家電售後系統中的兩個例子來說明,該怎麼樣滿足個性化。

第一個例子是字段的顯示名稱,比如產品類別,有些公司叫產品大類,有些公司叫產品類目,這時候就無法用同一套標準。我們能做的是,將這個顯示名稱配置開發出來,讓每家公司自己去配置。

第二個例子是系統的登錄頁面,裡面的logo、配色、背景圖,每個公司都不同,這時候就需要將這些內容開發出來,讓企業自己去定義。

滿足需求個性化,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去定義、怎麼去配置、開放到什麼程度。在我看來,沒有任何的捷徑可以走。唯有不斷收集需求,深耕下去。

建議:儘可能多的接觸不同類型企業,求同存異。

"

有這麼一類人,看似業務員,但其實是個產品經理,這就是傳說中的B端產品經理。

最近幾年,隨著企業服務的興起,這群不一樣的產品經理,也逐漸從幕後走向臺前,漸漸被大眾所熟知。

所謂B端,即Business,服務對象是公司。比如常見的釘釘、企業微信、阿里巴巴、財務軟件。

經常拿來和B端一起討論的,有C端、G端。

所謂的C端,即Customer,服務對象是普通個人。這就很多了,我們平時用的微信、支付寶、淘寶這些。

所謂的G端,即Government,服務對象是政府部門。比如給政府做的門戶系統,稅務軟件等。

而今天要討論和對比的範圍,僅在B端和C端之間,僅從產品經理角度。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結合這幾年的實際經驗(以家電售後行業為案例),企業服務(B端)之所以難做,離不開有以下幾點原因:

01

業務邏輯:很複雜

做C端產品的人都知道,我們需要時刻關注用戶體驗、交互細節。可以為了一個按鈕和文字,修改N版。為了是給用戶呈現最佳的展示效果和使用體驗。

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各種APP去感受、去琢磨。正所謂,天下產品一大抄,你抄我,我抄他,世世代代好朋友。

但B端不行,考慮的重點就不是所謂的體驗,而是流程的優化。

我們不會為了一個文字去糾結,但我們會為了一個流程而焦灼。我們不會為了一個按鈕而發版,但我們會為了一個邏輯問題而通宵。

更難的是,每個公司的業務流程都存在著差異。

以家電售後為例,一個簡單的舊備件返還流程,就分成了很多版本。

A公司:維修師傅直接返回到總部;

B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網點返回到總部;

C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如果有中心,網點先返回到中心,中心返回到總部;如果沒中心,網點返回到總部;

D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根據備件的類型再決定是返回到中心還是總部。

這些流程,別看我現在梳理的清清楚楚,當初在做產品設計的時候,那可是鳳凰慾火焚身的感覺。

建議:深入瞭解每個公司的實際業務情況,不要瞎猜,不要意淫。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02

需要功能:多而全

產品界流行的“如果不能一句話介紹你的產品,那就說明產品定位有問題”,我想也僅僅是對C端來說的。(現在看來,有些C端產品用一句話也介紹不完了,比如你懂的)

對於B端來說,如果能用一句話介紹完,只能說明產品做的不夠深,不夠好。

C端產品,每個版本的更新迭代,最好不要超過2、3個功能點。甚至有時候,可以為了某個運營活動而單獨發一版(比如618、雙十一的時候)。

對於B端來說,衡量產品完善度的,不是功能點數,而是看是否滿足具體業務。

在這樣的背景下,B端產品,不出意外的情況下,會越做越大,什麼功能都想要。因為對企業來說,需要的是一站式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解決一兩個問題就可以的。

以家電售後為例,正常來說,我們只需要為企業提供售後訂單管理的功能即可,當然了,僅僅是這個業務流程也會涉及到很多環節,這些還都是必備的環節,否則整個售後訂單業務就玩不轉。

在滿足了整個業務需求後,我們的企業,還會提出用戶收單的場景、商城搭建的場景、用戶營銷的場景。這些看似和售後沒有多大關係,但也都是從一個點延伸出來的。

這種時候,如果能夠和第三方進行合作對接那是最好,如果不可以,只能自己做了。

建議:核心業務滿足,周邊業務融合。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03

產品需求:定製化

我們在設計C端產品的時候,會準從一套普羅大眾所熟知的標準,而且這樣做,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比如微信將掃一掃功能普及後,後來者都叫掃一掃,大家也都理解並接受了。

但這樣情況放在B端,就可能有些不適用了。有些行業、公司,可能會存在特殊性。

就以產品配色來說,有些公司有自己的主色,所有的系統必須使用同一套規範。那些什麼設計原則和規範,在這個大背景下,都是形同虛設。

以家電售後系統中的兩個例子來說明,該怎麼樣滿足個性化。

第一個例子是字段的顯示名稱,比如產品類別,有些公司叫產品大類,有些公司叫產品類目,這時候就無法用同一套標準。我們能做的是,將這個顯示名稱配置開發出來,讓每家公司自己去配置。

第二個例子是系統的登錄頁面,裡面的logo、配色、背景圖,每個公司都不同,這時候就需要將這些內容開發出來,讓企業自己去定義。

滿足需求個性化,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去定義、怎麼去配置、開放到什麼程度。在我看來,沒有任何的捷徑可以走。唯有不斷收集需求,深耕下去。

建議:儘可能多的接觸不同類型企業,求同存異。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04

版本控制:看業務

做C端產品,通常都會有一個Roadmap,會按照公司的實際情況對產品進行規劃。除非有重大BUG,一般的版本更新都是可控的。這時候,考驗的是產品的規劃能力。

但是做B端,所謂的版本,完全是配合公司的實際業務,可能3個月不更新,也可能一個星期更新好幾版。有時候也會為了老闆的彙報而更新整個配色。

記得有一次,我們連續加班兩週,第一週是上線功能,第二週是下線功能。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為了利用過剩的服務能力,我們將一部分師傅開發出來為其他商家服務,剛開始公司定的是中間費用是10元。為了這個,我們從下單、服務、財務三個環節都進行了更新,花了一週時間,終於上線了。

上線後,公司又覺得這樣不靠譜,於是又決定取消中間費,連這個概念都不能體現,於是又花了一週,把之前做的全部修改掉。

每個決定,在做的時候,都是深思熟慮的。但推翻的時候,也是很乾脆的。

建議:多備份、多保留,能回退才是王道。

"

有這麼一類人,看似業務員,但其實是個產品經理,這就是傳說中的B端產品經理。

最近幾年,隨著企業服務的興起,這群不一樣的產品經理,也逐漸從幕後走向臺前,漸漸被大眾所熟知。

所謂B端,即Business,服務對象是公司。比如常見的釘釘、企業微信、阿里巴巴、財務軟件。

經常拿來和B端一起討論的,有C端、G端。

所謂的C端,即Customer,服務對象是普通個人。這就很多了,我們平時用的微信、支付寶、淘寶這些。

所謂的G端,即Government,服務對象是政府部門。比如給政府做的門戶系統,稅務軟件等。

而今天要討論和對比的範圍,僅在B端和C端之間,僅從產品經理角度。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結合這幾年的實際經驗(以家電售後行業為案例),企業服務(B端)之所以難做,離不開有以下幾點原因:

01

業務邏輯:很複雜

做C端產品的人都知道,我們需要時刻關注用戶體驗、交互細節。可以為了一個按鈕和文字,修改N版。為了是給用戶呈現最佳的展示效果和使用體驗。

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各種APP去感受、去琢磨。正所謂,天下產品一大抄,你抄我,我抄他,世世代代好朋友。

但B端不行,考慮的重點就不是所謂的體驗,而是流程的優化。

我們不會為了一個文字去糾結,但我們會為了一個流程而焦灼。我們不會為了一個按鈕而發版,但我們會為了一個邏輯問題而通宵。

更難的是,每個公司的業務流程都存在著差異。

以家電售後為例,一個簡單的舊備件返還流程,就分成了很多版本。

A公司:維修師傅直接返回到總部;

B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網點返回到總部;

C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如果有中心,網點先返回到中心,中心返回到總部;如果沒中心,網點返回到總部;

D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根據備件的類型再決定是返回到中心還是總部。

這些流程,別看我現在梳理的清清楚楚,當初在做產品設計的時候,那可是鳳凰慾火焚身的感覺。

建議:深入瞭解每個公司的實際業務情況,不要瞎猜,不要意淫。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02

需要功能:多而全

產品界流行的“如果不能一句話介紹你的產品,那就說明產品定位有問題”,我想也僅僅是對C端來說的。(現在看來,有些C端產品用一句話也介紹不完了,比如你懂的)

對於B端來說,如果能用一句話介紹完,只能說明產品做的不夠深,不夠好。

C端產品,每個版本的更新迭代,最好不要超過2、3個功能點。甚至有時候,可以為了某個運營活動而單獨發一版(比如618、雙十一的時候)。

對於B端來說,衡量產品完善度的,不是功能點數,而是看是否滿足具體業務。

在這樣的背景下,B端產品,不出意外的情況下,會越做越大,什麼功能都想要。因為對企業來說,需要的是一站式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解決一兩個問題就可以的。

以家電售後為例,正常來說,我們只需要為企業提供售後訂單管理的功能即可,當然了,僅僅是這個業務流程也會涉及到很多環節,這些還都是必備的環節,否則整個售後訂單業務就玩不轉。

在滿足了整個業務需求後,我們的企業,還會提出用戶收單的場景、商城搭建的場景、用戶營銷的場景。這些看似和售後沒有多大關係,但也都是從一個點延伸出來的。

這種時候,如果能夠和第三方進行合作對接那是最好,如果不可以,只能自己做了。

建議:核心業務滿足,周邊業務融合。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03

產品需求:定製化

我們在設計C端產品的時候,會準從一套普羅大眾所熟知的標準,而且這樣做,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比如微信將掃一掃功能普及後,後來者都叫掃一掃,大家也都理解並接受了。

但這樣情況放在B端,就可能有些不適用了。有些行業、公司,可能會存在特殊性。

就以產品配色來說,有些公司有自己的主色,所有的系統必須使用同一套規範。那些什麼設計原則和規範,在這個大背景下,都是形同虛設。

以家電售後系統中的兩個例子來說明,該怎麼樣滿足個性化。

第一個例子是字段的顯示名稱,比如產品類別,有些公司叫產品大類,有些公司叫產品類目,這時候就無法用同一套標準。我們能做的是,將這個顯示名稱配置開發出來,讓每家公司自己去配置。

第二個例子是系統的登錄頁面,裡面的logo、配色、背景圖,每個公司都不同,這時候就需要將這些內容開發出來,讓企業自己去定義。

滿足需求個性化,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去定義、怎麼去配置、開放到什麼程度。在我看來,沒有任何的捷徑可以走。唯有不斷收集需求,深耕下去。

建議:儘可能多的接觸不同類型企業,求同存異。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04

版本控制:看業務

做C端產品,通常都會有一個Roadmap,會按照公司的實際情況對產品進行規劃。除非有重大BUG,一般的版本更新都是可控的。這時候,考驗的是產品的規劃能力。

但是做B端,所謂的版本,完全是配合公司的實際業務,可能3個月不更新,也可能一個星期更新好幾版。有時候也會為了老闆的彙報而更新整個配色。

記得有一次,我們連續加班兩週,第一週是上線功能,第二週是下線功能。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為了利用過剩的服務能力,我們將一部分師傅開發出來為其他商家服務,剛開始公司定的是中間費用是10元。為了這個,我們從下單、服務、財務三個環節都進行了更新,花了一週時間,終於上線了。

上線後,公司又覺得這樣不靠譜,於是又決定取消中間費,連這個概念都不能體現,於是又花了一週,把之前做的全部修改掉。

每個決定,在做的時候,都是深思熟慮的。但推翻的時候,也是很乾脆的。

建議:多備份、多保留,能回退才是王道。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一些想說的話

做C端,我們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通過所謂的用戶思維去感悟、去體會,然後提煉(參考)出一套符合大眾標準的產品就可以了。

做B端,沒有所謂的角色代入這回事,唯有深入企業,瞭解實際業務操作流程。能將線下流程完全搬到線上就已經是難事,如果還能進行流程優化,提升效率,那更是難上加難,如果做到了,離成功也不會太遠。

看到這裡,如果你問我是不是要放棄了,我想答案是不會的。探索未知,知難而上,這是一個B端產品人的自覺。

"

有這麼一類人,看似業務員,但其實是個產品經理,這就是傳說中的B端產品經理。

最近幾年,隨著企業服務的興起,這群不一樣的產品經理,也逐漸從幕後走向臺前,漸漸被大眾所熟知。

所謂B端,即Business,服務對象是公司。比如常見的釘釘、企業微信、阿里巴巴、財務軟件。

經常拿來和B端一起討論的,有C端、G端。

所謂的C端,即Customer,服務對象是普通個人。這就很多了,我們平時用的微信、支付寶、淘寶這些。

所謂的G端,即Government,服務對象是政府部門。比如給政府做的門戶系統,稅務軟件等。

而今天要討論和對比的範圍,僅在B端和C端之間,僅從產品經理角度。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結合這幾年的實際經驗(以家電售後行業為案例),企業服務(B端)之所以難做,離不開有以下幾點原因:

01

業務邏輯:很複雜

做C端產品的人都知道,我們需要時刻關注用戶體驗、交互細節。可以為了一個按鈕和文字,修改N版。為了是給用戶呈現最佳的展示效果和使用體驗。

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各種APP去感受、去琢磨。正所謂,天下產品一大抄,你抄我,我抄他,世世代代好朋友。

但B端不行,考慮的重點就不是所謂的體驗,而是流程的優化。

我們不會為了一個文字去糾結,但我們會為了一個流程而焦灼。我們不會為了一個按鈕而發版,但我們會為了一個邏輯問題而通宵。

更難的是,每個公司的業務流程都存在著差異。

以家電售後為例,一個簡單的舊備件返還流程,就分成了很多版本。

A公司:維修師傅直接返回到總部;

B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網點返回到總部;

C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如果有中心,網點先返回到中心,中心返回到總部;如果沒中心,網點返回到總部;

D公司:維修師傅返回到網點,根據備件的類型再決定是返回到中心還是總部。

這些流程,別看我現在梳理的清清楚楚,當初在做產品設計的時候,那可是鳳凰慾火焚身的感覺。

建議:深入瞭解每個公司的實際業務情況,不要瞎猜,不要意淫。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02

需要功能:多而全

產品界流行的“如果不能一句話介紹你的產品,那就說明產品定位有問題”,我想也僅僅是對C端來說的。(現在看來,有些C端產品用一句話也介紹不完了,比如你懂的)

對於B端來說,如果能用一句話介紹完,只能說明產品做的不夠深,不夠好。

C端產品,每個版本的更新迭代,最好不要超過2、3個功能點。甚至有時候,可以為了某個運營活動而單獨發一版(比如618、雙十一的時候)。

對於B端來說,衡量產品完善度的,不是功能點數,而是看是否滿足具體業務。

在這樣的背景下,B端產品,不出意外的情況下,會越做越大,什麼功能都想要。因為對企業來說,需要的是一站式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解決一兩個問題就可以的。

以家電售後為例,正常來說,我們只需要為企業提供售後訂單管理的功能即可,當然了,僅僅是這個業務流程也會涉及到很多環節,這些還都是必備的環節,否則整個售後訂單業務就玩不轉。

在滿足了整個業務需求後,我們的企業,還會提出用戶收單的場景、商城搭建的場景、用戶營銷的場景。這些看似和售後沒有多大關係,但也都是從一個點延伸出來的。

這種時候,如果能夠和第三方進行合作對接那是最好,如果不可以,只能自己做了。

建議:核心業務滿足,周邊業務融合。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03

產品需求:定製化

我們在設計C端產品的時候,會準從一套普羅大眾所熟知的標準,而且這樣做,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比如微信將掃一掃功能普及後,後來者都叫掃一掃,大家也都理解並接受了。

但這樣情況放在B端,就可能有些不適用了。有些行業、公司,可能會存在特殊性。

就以產品配色來說,有些公司有自己的主色,所有的系統必須使用同一套規範。那些什麼設計原則和規範,在這個大背景下,都是形同虛設。

以家電售後系統中的兩個例子來說明,該怎麼樣滿足個性化。

第一個例子是字段的顯示名稱,比如產品類別,有些公司叫產品大類,有些公司叫產品類目,這時候就無法用同一套標準。我們能做的是,將這個顯示名稱配置開發出來,讓每家公司自己去配置。

第二個例子是系統的登錄頁面,裡面的logo、配色、背景圖,每個公司都不同,這時候就需要將這些內容開發出來,讓企業自己去定義。

滿足需求個性化,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去定義、怎麼去配置、開放到什麼程度。在我看來,沒有任何的捷徑可以走。唯有不斷收集需求,深耕下去。

建議:儘可能多的接觸不同類型企業,求同存異。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04

版本控制:看業務

做C端產品,通常都會有一個Roadmap,會按照公司的實際情況對產品進行規劃。除非有重大BUG,一般的版本更新都是可控的。這時候,考驗的是產品的規劃能力。

但是做B端,所謂的版本,完全是配合公司的實際業務,可能3個月不更新,也可能一個星期更新好幾版。有時候也會為了老闆的彙報而更新整個配色。

記得有一次,我們連續加班兩週,第一週是上線功能,第二週是下線功能。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為了利用過剩的服務能力,我們將一部分師傅開發出來為其他商家服務,剛開始公司定的是中間費用是10元。為了這個,我們從下單、服務、財務三個環節都進行了更新,花了一週時間,終於上線了。

上線後,公司又覺得這樣不靠譜,於是又決定取消中間費,連這個概念都不能體現,於是又花了一週,把之前做的全部修改掉。

每個決定,在做的時候,都是深思熟慮的。但推翻的時候,也是很乾脆的。

建議:多備份、多保留,能回退才是王道。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一些想說的話

做C端,我們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通過所謂的用戶思維去感悟、去體會,然後提煉(參考)出一套符合大眾標準的產品就可以了。

做B端,沒有所謂的角色代入這回事,唯有深入企業,瞭解實際業務操作流程。能將線下流程完全搬到線上就已經是難事,如果還能進行流程優化,提升效率,那更是難上加難,如果做到了,離成功也不會太遠。

看到這裡,如果你問我是不是要放棄了,我想答案是不會的。探索未知,知難而上,這是一個B端產品人的自覺。

做了幾年B端產品經理,我想放棄了

尾巴

這世上,沒有一件事是簡單的,唯有堅韌,才能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