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引言


吃飯是人生最重要的開場白。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資深吃貨來說,長期霸佔解饞視頻榜首位置,吊打各路吃播視頻的要數《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被拍糊了的《舌尖3》不在此列,哈哈)。

"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引言


吃飯是人生最重要的開場白。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資深吃貨來說,長期霸佔解饞視頻榜首位置,吊打各路吃播視頻的要數《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被拍糊了的《舌尖3》不在此列,哈哈)。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讓人垂涎的美味佳餚

《舌尖》前兩季總導演陳曉卿,我的安徽老鄉,他的紀錄片不僅堪稱“下飯神器”,更能讓人們口水與淚水齊飛。

網友們親切地管陳曉卿叫“人間餓爸”,意思就是說片中美味看得人餓到當場想喊陳曉卿為“爸爸”。

"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引言


吃飯是人生最重要的開場白。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資深吃貨來說,長期霸佔解饞視頻榜首位置,吊打各路吃播視頻的要數《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被拍糊了的《舌尖3》不在此列,哈哈)。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讓人垂涎的美味佳餚

《舌尖》前兩季總導演陳曉卿,我的安徽老鄉,他的紀錄片不僅堪稱“下飯神器”,更能讓人們口水與淚水齊飛。

網友們親切地管陳曉卿叫“人間餓爸”,意思就是說片中美味看得人餓到當場想喊陳曉卿為“爸爸”。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1965年11月出生的陳曉卿是安徽人,他從小立志當個科學家,成績好到“上學之前就可以進三年級”。

陳曉卿小時候的食物並不豐富,12歲那年,在大雪紛飛的一天,姑父帶他第一次喝當地早餐的“潵湯”,羊肉絲、小麥仁、胡椒麵和茴香混合的“潵湯”落肚。

陳曉卿頓時覺得,當一個美食家也不錯,同時一邊暗罵著自己太沒出息:“一碗湯讓國家少了一個錢學森。”


"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引言


吃飯是人生最重要的開場白。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資深吃貨來說,長期霸佔解饞視頻榜首位置,吊打各路吃播視頻的要數《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被拍糊了的《舌尖3》不在此列,哈哈)。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讓人垂涎的美味佳餚

《舌尖》前兩季總導演陳曉卿,我的安徽老鄉,他的紀錄片不僅堪稱“下飯神器”,更能讓人們口水與淚水齊飛。

網友們親切地管陳曉卿叫“人間餓爸”,意思就是說片中美味看得人餓到當場想喊陳曉卿為“爸爸”。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1965年11月出生的陳曉卿是安徽人,他從小立志當個科學家,成績好到“上學之前就可以進三年級”。

陳曉卿小時候的食物並不豐富,12歲那年,在大雪紛飛的一天,姑父帶他第一次喝當地早餐的“潵湯”,羊肉絲、小麥仁、胡椒麵和茴香混合的“潵湯”落肚。

陳曉卿頓時覺得,當一個美食家也不錯,同時一邊暗罵著自己太沒出息:“一碗湯讓國家少了一個錢學森。”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陳曉卿先生

1989年畢業,他被分配去央視做紀錄片導演,拿過大獎卻沒火。

十年裡,“小館子愛好者”“地溝油美食家”的陳曉卿把腦子鍛鍊成了一張現成的京城美食地圖,卻還是難以找到味覺上的歸屬感。


人在異鄉,胃在故鄉。很多時候,吃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碗纏綿的鄉愁。陳曉卿常常惦記著安徽老家的“枕頭饃”,人在旅途漂泊,一碗“潵湯”變成了旅愁。

他覺得,一定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不論置身何處,舌尖上的味覺記憶,總是能將自己帶回記憶中的故鄉和那些寄託情感的地方。


"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引言


吃飯是人生最重要的開場白。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資深吃貨來說,長期霸佔解饞視頻榜首位置,吊打各路吃播視頻的要數《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被拍糊了的《舌尖3》不在此列,哈哈)。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讓人垂涎的美味佳餚

《舌尖》前兩季總導演陳曉卿,我的安徽老鄉,他的紀錄片不僅堪稱“下飯神器”,更能讓人們口水與淚水齊飛。

網友們親切地管陳曉卿叫“人間餓爸”,意思就是說片中美味看得人餓到當場想喊陳曉卿為“爸爸”。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1965年11月出生的陳曉卿是安徽人,他從小立志當個科學家,成績好到“上學之前就可以進三年級”。

陳曉卿小時候的食物並不豐富,12歲那年,在大雪紛飛的一天,姑父帶他第一次喝當地早餐的“潵湯”,羊肉絲、小麥仁、胡椒麵和茴香混合的“潵湯”落肚。

陳曉卿頓時覺得,當一個美食家也不錯,同時一邊暗罵著自己太沒出息:“一碗湯讓國家少了一個錢學森。”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陳曉卿先生

1989年畢業,他被分配去央視做紀錄片導演,拿過大獎卻沒火。

十年裡,“小館子愛好者”“地溝油美食家”的陳曉卿把腦子鍛鍊成了一張現成的京城美食地圖,卻還是難以找到味覺上的歸屬感。


人在異鄉,胃在故鄉。很多時候,吃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碗纏綿的鄉愁。陳曉卿常常惦記著安徽老家的“枕頭饃”,人在旅途漂泊,一碗“潵湯”變成了旅愁。

他覺得,一定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不論置身何處,舌尖上的味覺記憶,總是能將自己帶回記憶中的故鄉和那些寄託情感的地方。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處理配菜


2011年,拿到了臺裡450萬元重點投資的陳曉卿精心烹製出“視聽”盛宴《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收穫了超高的人氣。


然而,傳奇遠而粥飯近。對陳曉卿來說,《舌尖上的中國》不過是個“盆景”,遠不是他嚮往的那片“森林”。

2017年10月,也許是因為央視的伙食不夠好,或是“吃和遠方”的魅力實在太大,陳曉卿離開了央視,成立了稻來紀錄片實驗室。

“我們吃臭豆腐,國外人吃臭奶酪,同樣吃臭的人之間有哪些惺惺相惜的地方?又有哪些水火不容的地方?”這個靈感牽引著陳曉卿在自己的新片中做一場“國內國外的美食對對碰”。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所出產的美食是全世界最好的,這種宇宙中心的感覺,中國人是這樣,其他國家的人也是這樣。


"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引言


吃飯是人生最重要的開場白。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資深吃貨來說,長期霸佔解饞視頻榜首位置,吊打各路吃播視頻的要數《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被拍糊了的《舌尖3》不在此列,哈哈)。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讓人垂涎的美味佳餚

《舌尖》前兩季總導演陳曉卿,我的安徽老鄉,他的紀錄片不僅堪稱“下飯神器”,更能讓人們口水與淚水齊飛。

網友們親切地管陳曉卿叫“人間餓爸”,意思就是說片中美味看得人餓到當場想喊陳曉卿為“爸爸”。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1965年11月出生的陳曉卿是安徽人,他從小立志當個科學家,成績好到“上學之前就可以進三年級”。

陳曉卿小時候的食物並不豐富,12歲那年,在大雪紛飛的一天,姑父帶他第一次喝當地早餐的“潵湯”,羊肉絲、小麥仁、胡椒麵和茴香混合的“潵湯”落肚。

陳曉卿頓時覺得,當一個美食家也不錯,同時一邊暗罵著自己太沒出息:“一碗湯讓國家少了一個錢學森。”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陳曉卿先生

1989年畢業,他被分配去央視做紀錄片導演,拿過大獎卻沒火。

十年裡,“小館子愛好者”“地溝油美食家”的陳曉卿把腦子鍛鍊成了一張現成的京城美食地圖,卻還是難以找到味覺上的歸屬感。


人在異鄉,胃在故鄉。很多時候,吃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碗纏綿的鄉愁。陳曉卿常常惦記著安徽老家的“枕頭饃”,人在旅途漂泊,一碗“潵湯”變成了旅愁。

他覺得,一定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不論置身何處,舌尖上的味覺記憶,總是能將自己帶回記憶中的故鄉和那些寄託情感的地方。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處理配菜


2011年,拿到了臺裡450萬元重點投資的陳曉卿精心烹製出“視聽”盛宴《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收穫了超高的人氣。


然而,傳奇遠而粥飯近。對陳曉卿來說,《舌尖上的中國》不過是個“盆景”,遠不是他嚮往的那片“森林”。

2017年10月,也許是因為央視的伙食不夠好,或是“吃和遠方”的魅力實在太大,陳曉卿離開了央視,成立了稻來紀錄片實驗室。

“我們吃臭豆腐,國外人吃臭奶酪,同樣吃臭的人之間有哪些惺惺相惜的地方?又有哪些水火不容的地方?”這個靈感牽引著陳曉卿在自己的新片中做一場“國內國外的美食對對碰”。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所出產的美食是全世界最好的,這種宇宙中心的感覺,中國人是這樣,其他國家的人也是這樣。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香氣騰騰的麵條


陳曉卿和團隊說:“人類在一萬年前就選擇了小麥開始農耕,九千年前小麥開始往東往西傳播:往西它更多的時候遇到的是火,於是變成了披薩、麵包、烤餅,往東則更多地遇到了水,變成了饅頭、麵條。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但不同的風土之間又從來不是彼此隔絕的。中國從來不是食物的孤島,人類最出色的創意和想法總會不約而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種奇妙的碰撞表現出來。”

離開央視後,陳曉卿帶著拍攝團隊走遍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美食江湖版圖拓展到全球:庫爾特羔羊、呼倫貝爾羯羊肉、哈薩克牧民馬肉、闊爾扎克薰馬肉馬腸、安徽南屏村汪兆惠火腿、大煮乾絲、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人們在他的新片《風味人間》裡面看到了奇異的“全球性”的展現。


"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引言


吃飯是人生最重要的開場白。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資深吃貨來說,長期霸佔解饞視頻榜首位置,吊打各路吃播視頻的要數《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被拍糊了的《舌尖3》不在此列,哈哈)。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讓人垂涎的美味佳餚

《舌尖》前兩季總導演陳曉卿,我的安徽老鄉,他的紀錄片不僅堪稱“下飯神器”,更能讓人們口水與淚水齊飛。

網友們親切地管陳曉卿叫“人間餓爸”,意思就是說片中美味看得人餓到當場想喊陳曉卿為“爸爸”。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1965年11月出生的陳曉卿是安徽人,他從小立志當個科學家,成績好到“上學之前就可以進三年級”。

陳曉卿小時候的食物並不豐富,12歲那年,在大雪紛飛的一天,姑父帶他第一次喝當地早餐的“潵湯”,羊肉絲、小麥仁、胡椒麵和茴香混合的“潵湯”落肚。

陳曉卿頓時覺得,當一個美食家也不錯,同時一邊暗罵著自己太沒出息:“一碗湯讓國家少了一個錢學森。”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陳曉卿先生

1989年畢業,他被分配去央視做紀錄片導演,拿過大獎卻沒火。

十年裡,“小館子愛好者”“地溝油美食家”的陳曉卿把腦子鍛鍊成了一張現成的京城美食地圖,卻還是難以找到味覺上的歸屬感。


人在異鄉,胃在故鄉。很多時候,吃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碗纏綿的鄉愁。陳曉卿常常惦記著安徽老家的“枕頭饃”,人在旅途漂泊,一碗“潵湯”變成了旅愁。

他覺得,一定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不論置身何處,舌尖上的味覺記憶,總是能將自己帶回記憶中的故鄉和那些寄託情感的地方。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處理配菜


2011年,拿到了臺裡450萬元重點投資的陳曉卿精心烹製出“視聽”盛宴《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收穫了超高的人氣。


然而,傳奇遠而粥飯近。對陳曉卿來說,《舌尖上的中國》不過是個“盆景”,遠不是他嚮往的那片“森林”。

2017年10月,也許是因為央視的伙食不夠好,或是“吃和遠方”的魅力實在太大,陳曉卿離開了央視,成立了稻來紀錄片實驗室。

“我們吃臭豆腐,國外人吃臭奶酪,同樣吃臭的人之間有哪些惺惺相惜的地方?又有哪些水火不容的地方?”這個靈感牽引著陳曉卿在自己的新片中做一場“國內國外的美食對對碰”。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所出產的美食是全世界最好的,這種宇宙中心的感覺,中國人是這樣,其他國家的人也是這樣。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香氣騰騰的麵條


陳曉卿和團隊說:“人類在一萬年前就選擇了小麥開始農耕,九千年前小麥開始往東往西傳播:往西它更多的時候遇到的是火,於是變成了披薩、麵包、烤餅,往東則更多地遇到了水,變成了饅頭、麵條。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但不同的風土之間又從來不是彼此隔絕的。中國從來不是食物的孤島,人類最出色的創意和想法總會不約而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種奇妙的碰撞表現出來。”

離開央視後,陳曉卿帶著拍攝團隊走遍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美食江湖版圖拓展到全球:庫爾特羔羊、呼倫貝爾羯羊肉、哈薩克牧民馬肉、闊爾扎克薰馬肉馬腸、安徽南屏村汪兆惠火腿、大煮乾絲、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人們在他的新片《風味人間》裡面看到了奇異的“全球性”的展現。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海報


比方說,同樣是火腿,陳曉卿拍完徽州人在太陽底下密密麻麻晾晒的火腿,鏡頭一轉又到西班牙人窖藏的切片火腿,依舊勾勒出脣間美味。所以,如果說《舌尖》是描繪食物中“家的感覺”,那麼《人間》就是來給食物找一個根,它告訴觀眾:“真正的特色美食,只能在特定的地方吃到。”

微觀攝影技術的運用也讓陳曉卿團隊如虎添翼。他在馬肉低於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裡急速凍結時拍攝,顯微鏡下生出美麗的冰花,顆粒狀剔透如鑽石的鹽分滲入馬肉,讓觀眾看到“味覺”的長成,每一幀畫面都美得像壁紙。


"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引言


吃飯是人生最重要的開場白。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資深吃貨來說,長期霸佔解饞視頻榜首位置,吊打各路吃播視頻的要數《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被拍糊了的《舌尖3》不在此列,哈哈)。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讓人垂涎的美味佳餚

《舌尖》前兩季總導演陳曉卿,我的安徽老鄉,他的紀錄片不僅堪稱“下飯神器”,更能讓人們口水與淚水齊飛。

網友們親切地管陳曉卿叫“人間餓爸”,意思就是說片中美味看得人餓到當場想喊陳曉卿為“爸爸”。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1965年11月出生的陳曉卿是安徽人,他從小立志當個科學家,成績好到“上學之前就可以進三年級”。

陳曉卿小時候的食物並不豐富,12歲那年,在大雪紛飛的一天,姑父帶他第一次喝當地早餐的“潵湯”,羊肉絲、小麥仁、胡椒麵和茴香混合的“潵湯”落肚。

陳曉卿頓時覺得,當一個美食家也不錯,同時一邊暗罵著自己太沒出息:“一碗湯讓國家少了一個錢學森。”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陳曉卿先生

1989年畢業,他被分配去央視做紀錄片導演,拿過大獎卻沒火。

十年裡,“小館子愛好者”“地溝油美食家”的陳曉卿把腦子鍛鍊成了一張現成的京城美食地圖,卻還是難以找到味覺上的歸屬感。


人在異鄉,胃在故鄉。很多時候,吃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碗纏綿的鄉愁。陳曉卿常常惦記著安徽老家的“枕頭饃”,人在旅途漂泊,一碗“潵湯”變成了旅愁。

他覺得,一定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不論置身何處,舌尖上的味覺記憶,總是能將自己帶回記憶中的故鄉和那些寄託情感的地方。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處理配菜


2011年,拿到了臺裡450萬元重點投資的陳曉卿精心烹製出“視聽”盛宴《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收穫了超高的人氣。


然而,傳奇遠而粥飯近。對陳曉卿來說,《舌尖上的中國》不過是個“盆景”,遠不是他嚮往的那片“森林”。

2017年10月,也許是因為央視的伙食不夠好,或是“吃和遠方”的魅力實在太大,陳曉卿離開了央視,成立了稻來紀錄片實驗室。

“我們吃臭豆腐,國外人吃臭奶酪,同樣吃臭的人之間有哪些惺惺相惜的地方?又有哪些水火不容的地方?”這個靈感牽引著陳曉卿在自己的新片中做一場“國內國外的美食對對碰”。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所出產的美食是全世界最好的,這種宇宙中心的感覺,中國人是這樣,其他國家的人也是這樣。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香氣騰騰的麵條


陳曉卿和團隊說:“人類在一萬年前就選擇了小麥開始農耕,九千年前小麥開始往東往西傳播:往西它更多的時候遇到的是火,於是變成了披薩、麵包、烤餅,往東則更多地遇到了水,變成了饅頭、麵條。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但不同的風土之間又從來不是彼此隔絕的。中國從來不是食物的孤島,人類最出色的創意和想法總會不約而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種奇妙的碰撞表現出來。”

離開央視後,陳曉卿帶著拍攝團隊走遍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美食江湖版圖拓展到全球:庫爾特羔羊、呼倫貝爾羯羊肉、哈薩克牧民馬肉、闊爾扎克薰馬肉馬腸、安徽南屏村汪兆惠火腿、大煮乾絲、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人們在他的新片《風味人間》裡面看到了奇異的“全球性”的展現。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海報


比方說,同樣是火腿,陳曉卿拍完徽州人在太陽底下密密麻麻晾晒的火腿,鏡頭一轉又到西班牙人窖藏的切片火腿,依舊勾勒出脣間美味。所以,如果說《舌尖》是描繪食物中“家的感覺”,那麼《人間》就是來給食物找一個根,它告訴觀眾:“真正的特色美食,只能在特定的地方吃到。”

微觀攝影技術的運用也讓陳曉卿團隊如虎添翼。他在馬肉低於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裡急速凍結時拍攝,顯微鏡下生出美麗的冰花,顆粒狀剔透如鑽石的鹽分滲入馬肉,讓觀眾看到“味覺”的長成,每一幀畫面都美得像壁紙。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下海插魚的漁民


在對美食內容精益求精的同時,節目組對人物敘述部分也同樣精雕細琢。為了片中一段只有二十來字的解說詞,劇組會特地邀請中國飲食史的專家進行考證。

第一集中“捕魚少年”鏢旗魚的故事令很多觀眾印象深刻,雖然最終成片只有短短几十秒鏢到旗魚的畫面呈現,攝製組卻在風浪中足足顛簸了5天。全程開機,只為捕捉那一激動人心的短暫瞬間。


結果片子一播,好評如潮的同時,強悍的吃貨當然不會滿足於看著鏡頭上的美食流口水,紛紛付諸行動。網上的同款美食瞬間銷量大漲。

"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引言


吃飯是人生最重要的開場白。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資深吃貨來說,長期霸佔解饞視頻榜首位置,吊打各路吃播視頻的要數《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被拍糊了的《舌尖3》不在此列,哈哈)。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讓人垂涎的美味佳餚

《舌尖》前兩季總導演陳曉卿,我的安徽老鄉,他的紀錄片不僅堪稱“下飯神器”,更能讓人們口水與淚水齊飛。

網友們親切地管陳曉卿叫“人間餓爸”,意思就是說片中美味看得人餓到當場想喊陳曉卿為“爸爸”。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1965年11月出生的陳曉卿是安徽人,他從小立志當個科學家,成績好到“上學之前就可以進三年級”。

陳曉卿小時候的食物並不豐富,12歲那年,在大雪紛飛的一天,姑父帶他第一次喝當地早餐的“潵湯”,羊肉絲、小麥仁、胡椒麵和茴香混合的“潵湯”落肚。

陳曉卿頓時覺得,當一個美食家也不錯,同時一邊暗罵著自己太沒出息:“一碗湯讓國家少了一個錢學森。”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陳曉卿先生

1989年畢業,他被分配去央視做紀錄片導演,拿過大獎卻沒火。

十年裡,“小館子愛好者”“地溝油美食家”的陳曉卿把腦子鍛鍊成了一張現成的京城美食地圖,卻還是難以找到味覺上的歸屬感。


人在異鄉,胃在故鄉。很多時候,吃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碗纏綿的鄉愁。陳曉卿常常惦記著安徽老家的“枕頭饃”,人在旅途漂泊,一碗“潵湯”變成了旅愁。

他覺得,一定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不論置身何處,舌尖上的味覺記憶,總是能將自己帶回記憶中的故鄉和那些寄託情感的地方。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處理配菜


2011年,拿到了臺裡450萬元重點投資的陳曉卿精心烹製出“視聽”盛宴《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收穫了超高的人氣。


然而,傳奇遠而粥飯近。對陳曉卿來說,《舌尖上的中國》不過是個“盆景”,遠不是他嚮往的那片“森林”。

2017年10月,也許是因為央視的伙食不夠好,或是“吃和遠方”的魅力實在太大,陳曉卿離開了央視,成立了稻來紀錄片實驗室。

“我們吃臭豆腐,國外人吃臭奶酪,同樣吃臭的人之間有哪些惺惺相惜的地方?又有哪些水火不容的地方?”這個靈感牽引著陳曉卿在自己的新片中做一場“國內國外的美食對對碰”。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所出產的美食是全世界最好的,這種宇宙中心的感覺,中國人是這樣,其他國家的人也是這樣。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香氣騰騰的麵條


陳曉卿和團隊說:“人類在一萬年前就選擇了小麥開始農耕,九千年前小麥開始往東往西傳播:往西它更多的時候遇到的是火,於是變成了披薩、麵包、烤餅,往東則更多地遇到了水,變成了饅頭、麵條。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但不同的風土之間又從來不是彼此隔絕的。中國從來不是食物的孤島,人類最出色的創意和想法總會不約而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種奇妙的碰撞表現出來。”

離開央視後,陳曉卿帶著拍攝團隊走遍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美食江湖版圖拓展到全球:庫爾特羔羊、呼倫貝爾羯羊肉、哈薩克牧民馬肉、闊爾扎克薰馬肉馬腸、安徽南屏村汪兆惠火腿、大煮乾絲、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人們在他的新片《風味人間》裡面看到了奇異的“全球性”的展現。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海報


比方說,同樣是火腿,陳曉卿拍完徽州人在太陽底下密密麻麻晾晒的火腿,鏡頭一轉又到西班牙人窖藏的切片火腿,依舊勾勒出脣間美味。所以,如果說《舌尖》是描繪食物中“家的感覺”,那麼《人間》就是來給食物找一個根,它告訴觀眾:“真正的特色美食,只能在特定的地方吃到。”

微觀攝影技術的運用也讓陳曉卿團隊如虎添翼。他在馬肉低於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裡急速凍結時拍攝,顯微鏡下生出美麗的冰花,顆粒狀剔透如鑽石的鹽分滲入馬肉,讓觀眾看到“味覺”的長成,每一幀畫面都美得像壁紙。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下海插魚的漁民


在對美食內容精益求精的同時,節目組對人物敘述部分也同樣精雕細琢。為了片中一段只有二十來字的解說詞,劇組會特地邀請中國飲食史的專家進行考證。

第一集中“捕魚少年”鏢旗魚的故事令很多觀眾印象深刻,雖然最終成片只有短短几十秒鏢到旗魚的畫面呈現,攝製組卻在風浪中足足顛簸了5天。全程開機,只為捕捉那一激動人心的短暫瞬間。


結果片子一播,好評如潮的同時,強悍的吃貨當然不會滿足於看著鏡頭上的美食流口水,紛紛付諸行動。網上的同款美食瞬間銷量大漲。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幾度江湖夜雨,燈火萬家處。


"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引言


吃飯是人生最重要的開場白。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資深吃貨來說,長期霸佔解饞視頻榜首位置,吊打各路吃播視頻的要數《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被拍糊了的《舌尖3》不在此列,哈哈)。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讓人垂涎的美味佳餚

《舌尖》前兩季總導演陳曉卿,我的安徽老鄉,他的紀錄片不僅堪稱“下飯神器”,更能讓人們口水與淚水齊飛。

網友們親切地管陳曉卿叫“人間餓爸”,意思就是說片中美味看得人餓到當場想喊陳曉卿為“爸爸”。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1965年11月出生的陳曉卿是安徽人,他從小立志當個科學家,成績好到“上學之前就可以進三年級”。

陳曉卿小時候的食物並不豐富,12歲那年,在大雪紛飛的一天,姑父帶他第一次喝當地早餐的“潵湯”,羊肉絲、小麥仁、胡椒麵和茴香混合的“潵湯”落肚。

陳曉卿頓時覺得,當一個美食家也不錯,同時一邊暗罵著自己太沒出息:“一碗湯讓國家少了一個錢學森。”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陳曉卿先生

1989年畢業,他被分配去央視做紀錄片導演,拿過大獎卻沒火。

十年裡,“小館子愛好者”“地溝油美食家”的陳曉卿把腦子鍛鍊成了一張現成的京城美食地圖,卻還是難以找到味覺上的歸屬感。


人在異鄉,胃在故鄉。很多時候,吃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碗纏綿的鄉愁。陳曉卿常常惦記著安徽老家的“枕頭饃”,人在旅途漂泊,一碗“潵湯”變成了旅愁。

他覺得,一定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不論置身何處,舌尖上的味覺記憶,總是能將自己帶回記憶中的故鄉和那些寄託情感的地方。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處理配菜


2011年,拿到了臺裡450萬元重點投資的陳曉卿精心烹製出“視聽”盛宴《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收穫了超高的人氣。


然而,傳奇遠而粥飯近。對陳曉卿來說,《舌尖上的中國》不過是個“盆景”,遠不是他嚮往的那片“森林”。

2017年10月,也許是因為央視的伙食不夠好,或是“吃和遠方”的魅力實在太大,陳曉卿離開了央視,成立了稻來紀錄片實驗室。

“我們吃臭豆腐,國外人吃臭奶酪,同樣吃臭的人之間有哪些惺惺相惜的地方?又有哪些水火不容的地方?”這個靈感牽引著陳曉卿在自己的新片中做一場“國內國外的美食對對碰”。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所出產的美食是全世界最好的,這種宇宙中心的感覺,中國人是這樣,其他國家的人也是這樣。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香氣騰騰的麵條


陳曉卿和團隊說:“人類在一萬年前就選擇了小麥開始農耕,九千年前小麥開始往東往西傳播:往西它更多的時候遇到的是火,於是變成了披薩、麵包、烤餅,往東則更多地遇到了水,變成了饅頭、麵條。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但不同的風土之間又從來不是彼此隔絕的。中國從來不是食物的孤島,人類最出色的創意和想法總會不約而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種奇妙的碰撞表現出來。”

離開央視後,陳曉卿帶著拍攝團隊走遍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美食江湖版圖拓展到全球:庫爾特羔羊、呼倫貝爾羯羊肉、哈薩克牧民馬肉、闊爾扎克薰馬肉馬腸、安徽南屏村汪兆惠火腿、大煮乾絲、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人們在他的新片《風味人間》裡面看到了奇異的“全球性”的展現。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海報


比方說,同樣是火腿,陳曉卿拍完徽州人在太陽底下密密麻麻晾晒的火腿,鏡頭一轉又到西班牙人窖藏的切片火腿,依舊勾勒出脣間美味。所以,如果說《舌尖》是描繪食物中“家的感覺”,那麼《人間》就是來給食物找一個根,它告訴觀眾:“真正的特色美食,只能在特定的地方吃到。”

微觀攝影技術的運用也讓陳曉卿團隊如虎添翼。他在馬肉低於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裡急速凍結時拍攝,顯微鏡下生出美麗的冰花,顆粒狀剔透如鑽石的鹽分滲入馬肉,讓觀眾看到“味覺”的長成,每一幀畫面都美得像壁紙。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下海插魚的漁民


在對美食內容精益求精的同時,節目組對人物敘述部分也同樣精雕細琢。為了片中一段只有二十來字的解說詞,劇組會特地邀請中國飲食史的專家進行考證。

第一集中“捕魚少年”鏢旗魚的故事令很多觀眾印象深刻,雖然最終成片只有短短几十秒鏢到旗魚的畫面呈現,攝製組卻在風浪中足足顛簸了5天。全程開機,只為捕捉那一激動人心的短暫瞬間。


結果片子一播,好評如潮的同時,強悍的吃貨當然不會滿足於看著鏡頭上的美食流口水,紛紛付諸行動。網上的同款美食瞬間銷量大漲。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幾度江湖夜雨,燈火萬家處。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陳曉卿先生


陳曉卿曾抒發過的自己想要的“期盼”:做一件自己能說了算的事情,承擔全部的責任和風險,譭譽笑罵都由自己擔當起來。而人這輩子有兩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是吃進肚裡的食物,另一個是藏在心裡的夢想。


在平常的煙火氣中,拍出並不平淡的人情味,用家常的美食讓人們對做飯肅然起敬,做為一個有夢想的吃貨,我想,陳曉卿已經無敵。



"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引言


吃飯是人生最重要的開場白。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資深吃貨來說,長期霸佔解饞視頻榜首位置,吊打各路吃播視頻的要數《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被拍糊了的《舌尖3》不在此列,哈哈)。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讓人垂涎的美味佳餚

《舌尖》前兩季總導演陳曉卿,我的安徽老鄉,他的紀錄片不僅堪稱“下飯神器”,更能讓人們口水與淚水齊飛。

網友們親切地管陳曉卿叫“人間餓爸”,意思就是說片中美味看得人餓到當場想喊陳曉卿為“爸爸”。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1965年11月出生的陳曉卿是安徽人,他從小立志當個科學家,成績好到“上學之前就可以進三年級”。

陳曉卿小時候的食物並不豐富,12歲那年,在大雪紛飛的一天,姑父帶他第一次喝當地早餐的“潵湯”,羊肉絲、小麥仁、胡椒麵和茴香混合的“潵湯”落肚。

陳曉卿頓時覺得,當一個美食家也不錯,同時一邊暗罵著自己太沒出息:“一碗湯讓國家少了一個錢學森。”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陳曉卿先生

1989年畢業,他被分配去央視做紀錄片導演,拿過大獎卻沒火。

十年裡,“小館子愛好者”“地溝油美食家”的陳曉卿把腦子鍛鍊成了一張現成的京城美食地圖,卻還是難以找到味覺上的歸屬感。


人在異鄉,胃在故鄉。很多時候,吃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碗纏綿的鄉愁。陳曉卿常常惦記著安徽老家的“枕頭饃”,人在旅途漂泊,一碗“潵湯”變成了旅愁。

他覺得,一定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不論置身何處,舌尖上的味覺記憶,總是能將自己帶回記憶中的故鄉和那些寄託情感的地方。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處理配菜


2011年,拿到了臺裡450萬元重點投資的陳曉卿精心烹製出“視聽”盛宴《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收穫了超高的人氣。


然而,傳奇遠而粥飯近。對陳曉卿來說,《舌尖上的中國》不過是個“盆景”,遠不是他嚮往的那片“森林”。

2017年10月,也許是因為央視的伙食不夠好,或是“吃和遠方”的魅力實在太大,陳曉卿離開了央視,成立了稻來紀錄片實驗室。

“我們吃臭豆腐,國外人吃臭奶酪,同樣吃臭的人之間有哪些惺惺相惜的地方?又有哪些水火不容的地方?”這個靈感牽引著陳曉卿在自己的新片中做一場“國內國外的美食對對碰”。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所出產的美食是全世界最好的,這種宇宙中心的感覺,中國人是這樣,其他國家的人也是這樣。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香氣騰騰的麵條


陳曉卿和團隊說:“人類在一萬年前就選擇了小麥開始農耕,九千年前小麥開始往東往西傳播:往西它更多的時候遇到的是火,於是變成了披薩、麵包、烤餅,往東則更多地遇到了水,變成了饅頭、麵條。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但不同的風土之間又從來不是彼此隔絕的。中國從來不是食物的孤島,人類最出色的創意和想法總會不約而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種奇妙的碰撞表現出來。”

離開央視後,陳曉卿帶著拍攝團隊走遍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美食江湖版圖拓展到全球:庫爾特羔羊、呼倫貝爾羯羊肉、哈薩克牧民馬肉、闊爾扎克薰馬肉馬腸、安徽南屏村汪兆惠火腿、大煮乾絲、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人們在他的新片《風味人間》裡面看到了奇異的“全球性”的展現。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海報


比方說,同樣是火腿,陳曉卿拍完徽州人在太陽底下密密麻麻晾晒的火腿,鏡頭一轉又到西班牙人窖藏的切片火腿,依舊勾勒出脣間美味。所以,如果說《舌尖》是描繪食物中“家的感覺”,那麼《人間》就是來給食物找一個根,它告訴觀眾:“真正的特色美食,只能在特定的地方吃到。”

微觀攝影技術的運用也讓陳曉卿團隊如虎添翼。他在馬肉低於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裡急速凍結時拍攝,顯微鏡下生出美麗的冰花,顆粒狀剔透如鑽石的鹽分滲入馬肉,讓觀眾看到“味覺”的長成,每一幀畫面都美得像壁紙。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下海插魚的漁民


在對美食內容精益求精的同時,節目組對人物敘述部分也同樣精雕細琢。為了片中一段只有二十來字的解說詞,劇組會特地邀請中國飲食史的專家進行考證。

第一集中“捕魚少年”鏢旗魚的故事令很多觀眾印象深刻,雖然最終成片只有短短几十秒鏢到旗魚的畫面呈現,攝製組卻在風浪中足足顛簸了5天。全程開機,只為捕捉那一激動人心的短暫瞬間。


結果片子一播,好評如潮的同時,強悍的吃貨當然不會滿足於看著鏡頭上的美食流口水,紛紛付諸行動。網上的同款美食瞬間銷量大漲。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幾度江湖夜雨,燈火萬家處。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陳曉卿先生


陳曉卿曾抒發過的自己想要的“期盼”:做一件自己能說了算的事情,承擔全部的責任和風險,譭譽笑罵都由自己擔當起來。而人這輩子有兩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是吃進肚裡的食物,另一個是藏在心裡的夢想。


在平常的煙火氣中,拍出並不平淡的人情味,用家常的美食讓人們對做飯肅然起敬,做為一個有夢想的吃貨,我想,陳曉卿已經無敵。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引言


吃飯是人生最重要的開場白。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資深吃貨來說,長期霸佔解饞視頻榜首位置,吊打各路吃播視頻的要數《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被拍糊了的《舌尖3》不在此列,哈哈)。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讓人垂涎的美味佳餚

《舌尖》前兩季總導演陳曉卿,我的安徽老鄉,他的紀錄片不僅堪稱“下飯神器”,更能讓人們口水與淚水齊飛。

網友們親切地管陳曉卿叫“人間餓爸”,意思就是說片中美味看得人餓到當場想喊陳曉卿為“爸爸”。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1965年11月出生的陳曉卿是安徽人,他從小立志當個科學家,成績好到“上學之前就可以進三年級”。

陳曉卿小時候的食物並不豐富,12歲那年,在大雪紛飛的一天,姑父帶他第一次喝當地早餐的“潵湯”,羊肉絲、小麥仁、胡椒麵和茴香混合的“潵湯”落肚。

陳曉卿頓時覺得,當一個美食家也不錯,同時一邊暗罵著自己太沒出息:“一碗湯讓國家少了一個錢學森。”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陳曉卿先生

1989年畢業,他被分配去央視做紀錄片導演,拿過大獎卻沒火。

十年裡,“小館子愛好者”“地溝油美食家”的陳曉卿把腦子鍛鍊成了一張現成的京城美食地圖,卻還是難以找到味覺上的歸屬感。


人在異鄉,胃在故鄉。很多時候,吃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碗纏綿的鄉愁。陳曉卿常常惦記著安徽老家的“枕頭饃”,人在旅途漂泊,一碗“潵湯”變成了旅愁。

他覺得,一定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不論置身何處,舌尖上的味覺記憶,總是能將自己帶回記憶中的故鄉和那些寄託情感的地方。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處理配菜


2011年,拿到了臺裡450萬元重點投資的陳曉卿精心烹製出“視聽”盛宴《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收穫了超高的人氣。


然而,傳奇遠而粥飯近。對陳曉卿來說,《舌尖上的中國》不過是個“盆景”,遠不是他嚮往的那片“森林”。

2017年10月,也許是因為央視的伙食不夠好,或是“吃和遠方”的魅力實在太大,陳曉卿離開了央視,成立了稻來紀錄片實驗室。

“我們吃臭豆腐,國外人吃臭奶酪,同樣吃臭的人之間有哪些惺惺相惜的地方?又有哪些水火不容的地方?”這個靈感牽引著陳曉卿在自己的新片中做一場“國內國外的美食對對碰”。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所出產的美食是全世界最好的,這種宇宙中心的感覺,中國人是這樣,其他國家的人也是這樣。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香氣騰騰的麵條


陳曉卿和團隊說:“人類在一萬年前就選擇了小麥開始農耕,九千年前小麥開始往東往西傳播:往西它更多的時候遇到的是火,於是變成了披薩、麵包、烤餅,往東則更多地遇到了水,變成了饅頭、麵條。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但不同的風土之間又從來不是彼此隔絕的。中國從來不是食物的孤島,人類最出色的創意和想法總會不約而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種奇妙的碰撞表現出來。”

離開央視後,陳曉卿帶著拍攝團隊走遍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美食江湖版圖拓展到全球:庫爾特羔羊、呼倫貝爾羯羊肉、哈薩克牧民馬肉、闊爾扎克薰馬肉馬腸、安徽南屏村汪兆惠火腿、大煮乾絲、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人們在他的新片《風味人間》裡面看到了奇異的“全球性”的展現。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海報


比方說,同樣是火腿,陳曉卿拍完徽州人在太陽底下密密麻麻晾晒的火腿,鏡頭一轉又到西班牙人窖藏的切片火腿,依舊勾勒出脣間美味。所以,如果說《舌尖》是描繪食物中“家的感覺”,那麼《人間》就是來給食物找一個根,它告訴觀眾:“真正的特色美食,只能在特定的地方吃到。”

微觀攝影技術的運用也讓陳曉卿團隊如虎添翼。他在馬肉低於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裡急速凍結時拍攝,顯微鏡下生出美麗的冰花,顆粒狀剔透如鑽石的鹽分滲入馬肉,讓觀眾看到“味覺”的長成,每一幀畫面都美得像壁紙。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下海插魚的漁民


在對美食內容精益求精的同時,節目組對人物敘述部分也同樣精雕細琢。為了片中一段只有二十來字的解說詞,劇組會特地邀請中國飲食史的專家進行考證。

第一集中“捕魚少年”鏢旗魚的故事令很多觀眾印象深刻,雖然最終成片只有短短几十秒鏢到旗魚的畫面呈現,攝製組卻在風浪中足足顛簸了5天。全程開機,只為捕捉那一激動人心的短暫瞬間。


結果片子一播,好評如潮的同時,強悍的吃貨當然不會滿足於看著鏡頭上的美食流口水,紛紛付諸行動。網上的同款美食瞬間銷量大漲。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幾度江湖夜雨,燈火萬家處。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陳曉卿先生


陳曉卿曾抒發過的自己想要的“期盼”:做一件自己能說了算的事情,承擔全部的責任和風險,譭譽笑罵都由自己擔當起來。而人這輩子有兩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是吃進肚裡的食物,另一個是藏在心裡的夢想。


在平常的煙火氣中,拍出並不平淡的人情味,用家常的美食讓人們對做飯肅然起敬,做為一個有夢想的吃貨,我想,陳曉卿已經無敵。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引言


吃飯是人生最重要的開場白。

對於很多像我一樣的資深吃貨來說,長期霸佔解饞視頻榜首位置,吊打各路吃播視頻的要數《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被拍糊了的《舌尖3》不在此列,哈哈)。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讓人垂涎的美味佳餚

《舌尖》前兩季總導演陳曉卿,我的安徽老鄉,他的紀錄片不僅堪稱“下飯神器”,更能讓人們口水與淚水齊飛。

網友們親切地管陳曉卿叫“人間餓爸”,意思就是說片中美味看得人餓到當場想喊陳曉卿為“爸爸”。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1965年11月出生的陳曉卿是安徽人,他從小立志當個科學家,成績好到“上學之前就可以進三年級”。

陳曉卿小時候的食物並不豐富,12歲那年,在大雪紛飛的一天,姑父帶他第一次喝當地早餐的“潵湯”,羊肉絲、小麥仁、胡椒麵和茴香混合的“潵湯”落肚。

陳曉卿頓時覺得,當一個美食家也不錯,同時一邊暗罵著自己太沒出息:“一碗湯讓國家少了一個錢學森。”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陳曉卿先生

1989年畢業,他被分配去央視做紀錄片導演,拿過大獎卻沒火。

十年裡,“小館子愛好者”“地溝油美食家”的陳曉卿把腦子鍛鍊成了一張現成的京城美食地圖,卻還是難以找到味覺上的歸屬感。


人在異鄉,胃在故鄉。很多時候,吃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碗纏綿的鄉愁。陳曉卿常常惦記著安徽老家的“枕頭饃”,人在旅途漂泊,一碗“潵湯”變成了旅愁。

他覺得,一定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不論置身何處,舌尖上的味覺記憶,總是能將自己帶回記憶中的故鄉和那些寄託情感的地方。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處理配菜


2011年,拿到了臺裡450萬元重點投資的陳曉卿精心烹製出“視聽”盛宴《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收穫了超高的人氣。


然而,傳奇遠而粥飯近。對陳曉卿來說,《舌尖上的中國》不過是個“盆景”,遠不是他嚮往的那片“森林”。

2017年10月,也許是因為央視的伙食不夠好,或是“吃和遠方”的魅力實在太大,陳曉卿離開了央視,成立了稻來紀錄片實驗室。

“我們吃臭豆腐,國外人吃臭奶酪,同樣吃臭的人之間有哪些惺惺相惜的地方?又有哪些水火不容的地方?”這個靈感牽引著陳曉卿在自己的新片中做一場“國內國外的美食對對碰”。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所出產的美食是全世界最好的,這種宇宙中心的感覺,中國人是這樣,其他國家的人也是這樣。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香氣騰騰的麵條


陳曉卿和團隊說:“人類在一萬年前就選擇了小麥開始農耕,九千年前小麥開始往東往西傳播:往西它更多的時候遇到的是火,於是變成了披薩、麵包、烤餅,往東則更多地遇到了水,變成了饅頭、麵條。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但不同的風土之間又從來不是彼此隔絕的。中國從來不是食物的孤島,人類最出色的創意和想法總會不約而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種奇妙的碰撞表現出來。”

離開央視後,陳曉卿帶著拍攝團隊走遍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美食江湖版圖拓展到全球:庫爾特羔羊、呼倫貝爾羯羊肉、哈薩克牧民馬肉、闊爾扎克薰馬肉馬腸、安徽南屏村汪兆惠火腿、大煮乾絲、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人們在他的新片《風味人間》裡面看到了奇異的“全球性”的展現。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海報


比方說,同樣是火腿,陳曉卿拍完徽州人在太陽底下密密麻麻晾晒的火腿,鏡頭一轉又到西班牙人窖藏的切片火腿,依舊勾勒出脣間美味。所以,如果說《舌尖》是描繪食物中“家的感覺”,那麼《人間》就是來給食物找一個根,它告訴觀眾:“真正的特色美食,只能在特定的地方吃到。”

微觀攝影技術的運用也讓陳曉卿團隊如虎添翼。他在馬肉低於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裡急速凍結時拍攝,顯微鏡下生出美麗的冰花,顆粒狀剔透如鑽石的鹽分滲入馬肉,讓觀眾看到“味覺”的長成,每一幀畫面都美得像壁紙。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下海插魚的漁民


在對美食內容精益求精的同時,節目組對人物敘述部分也同樣精雕細琢。為了片中一段只有二十來字的解說詞,劇組會特地邀請中國飲食史的專家進行考證。

第一集中“捕魚少年”鏢旗魚的故事令很多觀眾印象深刻,雖然最終成片只有短短几十秒鏢到旗魚的畫面呈現,攝製組卻在風浪中足足顛簸了5天。全程開機,只為捕捉那一激動人心的短暫瞬間。


結果片子一播,好評如潮的同時,強悍的吃貨當然不會滿足於看著鏡頭上的美食流口水,紛紛付諸行動。網上的同款美食瞬間銷量大漲。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幾度江湖夜雨,燈火萬家處。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陳曉卿先生


陳曉卿曾抒發過的自己想要的“期盼”:做一件自己能說了算的事情,承擔全部的責任和風險,譭譽笑罵都由自己擔當起來。而人這輩子有兩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是吃進肚裡的食物,另一個是藏在心裡的夢想。


在平常的煙火氣中,拍出並不平淡的人情味,用家常的美食讓人們對做飯肅然起敬,做為一個有夢想的吃貨,我想,陳曉卿已經無敵。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走訪世界只為尋找鄉愁的味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