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


"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前情提要

·MQB電動化改造

·後懸升級為多連桿獨懸

·NEDC續航里程278km

·電動機峰值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

MQB魔改底盤

"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前情提要

·MQB電動化改造

·後懸升級為多連桿獨懸

·NEDC續航里程278km

·電動機峰值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

MQB魔改底盤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前情提要

·MQB電動化改造

·後懸升級為多連桿獨懸

·NEDC續航里程278km

·電動機峰值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

MQB魔改底盤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沒錯,朗逸純電的底盤就是從MQB魔改而來。分享來自同事的“二手知識”,七八年前,MQB平臺的定型,那個年代,德國人已經預想了電動化的事情,電機、電池的佈局、接口的預留,已然囊括在平臺設計之中。現在拿MQB電動化改造,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說真的,我不是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的人,接受“跪舔姿態”的觀點,需要眼見為實的論據佐證。判斷德國人是否有如此遠見,只需把朗逸純電和軒逸純電放在一起。

電池組大小

朗逸純電——37.2kWh

軒逸純電——38kWh

"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前情提要

·MQB電動化改造

·後懸升級為多連桿獨懸

·NEDC續航里程278km

·電動機峰值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

MQB魔改底盤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沒錯,朗逸純電的底盤就是從MQB魔改而來。分享來自同事的“二手知識”,七八年前,MQB平臺的定型,那個年代,德國人已經預想了電動化的事情,電機、電池的佈局、接口的預留,已然囊括在平臺設計之中。現在拿MQB電動化改造,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說真的,我不是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的人,接受“跪舔姿態”的觀點,需要眼見為實的論據佐證。判斷德國人是否有如此遠見,只需把朗逸純電和軒逸純電放在一起。

電池組大小

朗逸純電——37.2kWh

軒逸純電——38kWh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容量相似的電池包,為什麼在朗逸上可以完美適配,燃油版的後排空間、後備箱空間=純電版後排空間、後備箱空間;在軒逸上,工程師卻要挖孔心思抬高後座,影響乘坐感受。有這樣的對比,我基本上相信了,德國人竟然有如此遠見,七八年前佈局好了今天的事情。換個競品,把廣汽新能源的Aion S和朗逸純電擺在一起,新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朗逸純電不像純電平臺的新車型一樣,放入50kWh甚至60kWh的電池組,追求更長的續航里程。是“油改電”騰不出這麼大的空間嗎?

是,也不單純是。橫向觀察同級別合資電動車,軒逸純電、Velite6、高爾夫純電,續航基本就是300km上下。合資品牌的認知高度統一,也是值得分析的現象。我給出的答案——合資品牌不需要彎道超車。在這個定義下,電動車當前只是燃油車的補充,是城市通勤的更優解,而非燃油車的競品。因此他們不用挖空心思,塞更多電池組,力爭做出高續航里程。

"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前情提要

·MQB電動化改造

·後懸升級為多連桿獨懸

·NEDC續航里程278km

·電動機峰值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

MQB魔改底盤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沒錯,朗逸純電的底盤就是從MQB魔改而來。分享來自同事的“二手知識”,七八年前,MQB平臺的定型,那個年代,德國人已經預想了電動化的事情,電機、電池的佈局、接口的預留,已然囊括在平臺設計之中。現在拿MQB電動化改造,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說真的,我不是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的人,接受“跪舔姿態”的觀點,需要眼見為實的論據佐證。判斷德國人是否有如此遠見,只需把朗逸純電和軒逸純電放在一起。

電池組大小

朗逸純電——37.2kWh

軒逸純電——38kWh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容量相似的電池包,為什麼在朗逸上可以完美適配,燃油版的後排空間、後備箱空間=純電版後排空間、後備箱空間;在軒逸上,工程師卻要挖孔心思抬高後座,影響乘坐感受。有這樣的對比,我基本上相信了,德國人竟然有如此遠見,七八年前佈局好了今天的事情。換個競品,把廣汽新能源的Aion S和朗逸純電擺在一起,新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朗逸純電不像純電平臺的新車型一樣,放入50kWh甚至60kWh的電池組,追求更長的續航里程。是“油改電”騰不出這麼大的空間嗎?

是,也不單純是。橫向觀察同級別合資電動車,軒逸純電、Velite6、高爾夫純電,續航基本就是300km上下。合資品牌的認知高度統一,也是值得分析的現象。我給出的答案——合資品牌不需要彎道超車。在這個定義下,電動車當前只是燃油車的補充,是城市通勤的更優解,而非燃油車的競品。因此他們不用挖空心思,塞更多電池組,力爭做出高續航里程。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上海大眾的workshop也在傳遞類似信息,他們想把朗逸純電鎖定在城市工況。電動車,存活在適合的使用場景裡才有意義。離開了車主熟悉的生活半徑,電動車會帶來對未知的恐懼。你不知道能不能在快要沒電的時刻、找到完好無損的、車位沒被佔用的充電樁。說真的,那些宣傳汽油車能到的地方,電動車也能到的車企,都是在耍流氓。

寫了一大段,我並不是繞著彎的給合資品牌“洗地”,在消費者的立場,不管什麼能源形式的車型,續航里程都是多多益善的。可如果自我升維,從人類命運的視角看EV,長續航的純電車,揹著大幾百公斤的電池組滿街跑,真的能實現節能環保的歷史使命嗎?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合理的使用場景下,300km上下的續航,是夠用的。

五級能量回收

"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前情提要

·MQB電動化改造

·後懸升級為多連桿獨懸

·NEDC續航里程278km

·電動機峰值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

MQB魔改底盤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沒錯,朗逸純電的底盤就是從MQB魔改而來。分享來自同事的“二手知識”,七八年前,MQB平臺的定型,那個年代,德國人已經預想了電動化的事情,電機、電池的佈局、接口的預留,已然囊括在平臺設計之中。現在拿MQB電動化改造,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說真的,我不是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的人,接受“跪舔姿態”的觀點,需要眼見為實的論據佐證。判斷德國人是否有如此遠見,只需把朗逸純電和軒逸純電放在一起。

電池組大小

朗逸純電——37.2kWh

軒逸純電——38kWh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容量相似的電池包,為什麼在朗逸上可以完美適配,燃油版的後排空間、後備箱空間=純電版後排空間、後備箱空間;在軒逸上,工程師卻要挖孔心思抬高後座,影響乘坐感受。有這樣的對比,我基本上相信了,德國人竟然有如此遠見,七八年前佈局好了今天的事情。換個競品,把廣汽新能源的Aion S和朗逸純電擺在一起,新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朗逸純電不像純電平臺的新車型一樣,放入50kWh甚至60kWh的電池組,追求更長的續航里程。是“油改電”騰不出這麼大的空間嗎?

是,也不單純是。橫向觀察同級別合資電動車,軒逸純電、Velite6、高爾夫純電,續航基本就是300km上下。合資品牌的認知高度統一,也是值得分析的現象。我給出的答案——合資品牌不需要彎道超車。在這個定義下,電動車當前只是燃油車的補充,是城市通勤的更優解,而非燃油車的競品。因此他們不用挖空心思,塞更多電池組,力爭做出高續航里程。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上海大眾的workshop也在傳遞類似信息,他們想把朗逸純電鎖定在城市工況。電動車,存活在適合的使用場景裡才有意義。離開了車主熟悉的生活半徑,電動車會帶來對未知的恐懼。你不知道能不能在快要沒電的時刻、找到完好無損的、車位沒被佔用的充電樁。說真的,那些宣傳汽油車能到的地方,電動車也能到的車企,都是在耍流氓。

寫了一大段,我並不是繞著彎的給合資品牌“洗地”,在消費者的立場,不管什麼能源形式的車型,續航里程都是多多益善的。可如果自我升維,從人類命運的視角看EV,長續航的純電車,揹著大幾百公斤的電池組滿街跑,真的能實現節能環保的歷史使命嗎?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合理的使用場景下,300km上下的續航,是夠用的。

五級能量回收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NEDC 278km的續航里程,朗逸純電在日常環境下,能跑的出來嗎?

純電轎車,相對體積更大、續航更長的純電SUV,風阻小、自重小,想在市區跑出接近標稱功耗的數據,並不太難。試駕路線是從上海北翟路附近到松江大學城(臨牌車沒法走上海高速),50km左右的路程。按自己正常的駕駛節奏來,急加速、頂著限速開,平均能耗是13.7kWh/100km,比官方數據高了0.5kWh,換算成續航里程,在270km左右(高速路況在試駕中並未涉及)。

"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前情提要

·MQB電動化改造

·後懸升級為多連桿獨懸

·NEDC續航里程278km

·電動機峰值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

MQB魔改底盤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沒錯,朗逸純電的底盤就是從MQB魔改而來。分享來自同事的“二手知識”,七八年前,MQB平臺的定型,那個年代,德國人已經預想了電動化的事情,電機、電池的佈局、接口的預留,已然囊括在平臺設計之中。現在拿MQB電動化改造,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說真的,我不是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的人,接受“跪舔姿態”的觀點,需要眼見為實的論據佐證。判斷德國人是否有如此遠見,只需把朗逸純電和軒逸純電放在一起。

電池組大小

朗逸純電——37.2kWh

軒逸純電——38kWh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容量相似的電池包,為什麼在朗逸上可以完美適配,燃油版的後排空間、後備箱空間=純電版後排空間、後備箱空間;在軒逸上,工程師卻要挖孔心思抬高後座,影響乘坐感受。有這樣的對比,我基本上相信了,德國人竟然有如此遠見,七八年前佈局好了今天的事情。換個競品,把廣汽新能源的Aion S和朗逸純電擺在一起,新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朗逸純電不像純電平臺的新車型一樣,放入50kWh甚至60kWh的電池組,追求更長的續航里程。是“油改電”騰不出這麼大的空間嗎?

是,也不單純是。橫向觀察同級別合資電動車,軒逸純電、Velite6、高爾夫純電,續航基本就是300km上下。合資品牌的認知高度統一,也是值得分析的現象。我給出的答案——合資品牌不需要彎道超車。在這個定義下,電動車當前只是燃油車的補充,是城市通勤的更優解,而非燃油車的競品。因此他們不用挖空心思,塞更多電池組,力爭做出高續航里程。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上海大眾的workshop也在傳遞類似信息,他們想把朗逸純電鎖定在城市工況。電動車,存活在適合的使用場景裡才有意義。離開了車主熟悉的生活半徑,電動車會帶來對未知的恐懼。你不知道能不能在快要沒電的時刻、找到完好無損的、車位沒被佔用的充電樁。說真的,那些宣傳汽油車能到的地方,電動車也能到的車企,都是在耍流氓。

寫了一大段,我並不是繞著彎的給合資品牌“洗地”,在消費者的立場,不管什麼能源形式的車型,續航里程都是多多益善的。可如果自我升維,從人類命運的視角看EV,長續航的純電車,揹著大幾百公斤的電池組滿街跑,真的能實現節能環保的歷史使命嗎?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合理的使用場景下,300km上下的續航,是夠用的。

五級能量回收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NEDC 278km的續航里程,朗逸純電在日常環境下,能跑的出來嗎?

純電轎車,相對體積更大、續航更長的純電SUV,風阻小、自重小,想在市區跑出接近標稱功耗的數據,並不太難。試駕路線是從上海北翟路附近到松江大學城(臨牌車沒法走上海高速),50km左右的路程。按自己正常的駕駛節奏來,急加速、頂著限速開,平均能耗是13.7kWh/100km,比官方數據高了0.5kWh,換算成續航里程,在270km左右(高速路況在試駕中並未涉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的動能回收,從滑行模式到最強的B擋,共有五級可調。B擋的邏輯,基本是按照單踏板模式調的。速度在10km/h以上,系統可以提供很強的制動力度,紅綠燈前跟著車流減速,基本用不到剎車踏板。B擋的作用,是帶來續航里程增益,但右腳同時要佔用大腦更多內存。你要時刻注意右腳開度,才能把車開的平穩。相比之下,滑行模式簡直是體驗增強型buff。任何速度下,但凡鬆開電門,車就像丟在光滑地板上的溼肥皂,根本停不下來。我從沒有在任何一輛油車上感受過如此一氣呵成的滑行功能,心甘情願的給了它體驗升級的判定。

動力體驗好,也是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普遍印象。朗逸純電目前處於預售階段,廠家只公佈了看起來漂亮的數字(朗逸純電峰值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比如說0-50km/h加速時間3.4秒。沒什麼參考價值的數據背後,同樣在說明著朗逸純電的特性,中低速動力紮實,推背感隨叫隨到;70、80km/h後,只剩深踩電門的頭一秒,車有明顯的響應了,一秒過後,動力大概回落到1.6L自吸的水平。同級別的合資電動車——軒逸純電、Velite 6——加速能力大同小異。

德原朗的獨懸?

"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前情提要

·MQB電動化改造

·後懸升級為多連桿獨懸

·NEDC續航里程278km

·電動機峰值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

MQB魔改底盤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沒錯,朗逸純電的底盤就是從MQB魔改而來。分享來自同事的“二手知識”,七八年前,MQB平臺的定型,那個年代,德國人已經預想了電動化的事情,電機、電池的佈局、接口的預留,已然囊括在平臺設計之中。現在拿MQB電動化改造,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說真的,我不是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的人,接受“跪舔姿態”的觀點,需要眼見為實的論據佐證。判斷德國人是否有如此遠見,只需把朗逸純電和軒逸純電放在一起。

電池組大小

朗逸純電——37.2kWh

軒逸純電——38kWh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容量相似的電池包,為什麼在朗逸上可以完美適配,燃油版的後排空間、後備箱空間=純電版後排空間、後備箱空間;在軒逸上,工程師卻要挖孔心思抬高後座,影響乘坐感受。有這樣的對比,我基本上相信了,德國人竟然有如此遠見,七八年前佈局好了今天的事情。換個競品,把廣汽新能源的Aion S和朗逸純電擺在一起,新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朗逸純電不像純電平臺的新車型一樣,放入50kWh甚至60kWh的電池組,追求更長的續航里程。是“油改電”騰不出這麼大的空間嗎?

是,也不單純是。橫向觀察同級別合資電動車,軒逸純電、Velite6、高爾夫純電,續航基本就是300km上下。合資品牌的認知高度統一,也是值得分析的現象。我給出的答案——合資品牌不需要彎道超車。在這個定義下,電動車當前只是燃油車的補充,是城市通勤的更優解,而非燃油車的競品。因此他們不用挖空心思,塞更多電池組,力爭做出高續航里程。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上海大眾的workshop也在傳遞類似信息,他們想把朗逸純電鎖定在城市工況。電動車,存活在適合的使用場景裡才有意義。離開了車主熟悉的生活半徑,電動車會帶來對未知的恐懼。你不知道能不能在快要沒電的時刻、找到完好無損的、車位沒被佔用的充電樁。說真的,那些宣傳汽油車能到的地方,電動車也能到的車企,都是在耍流氓。

寫了一大段,我並不是繞著彎的給合資品牌“洗地”,在消費者的立場,不管什麼能源形式的車型,續航里程都是多多益善的。可如果自我升維,從人類命運的視角看EV,長續航的純電車,揹著大幾百公斤的電池組滿街跑,真的能實現節能環保的歷史使命嗎?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合理的使用場景下,300km上下的續航,是夠用的。

五級能量回收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NEDC 278km的續航里程,朗逸純電在日常環境下,能跑的出來嗎?

純電轎車,相對體積更大、續航更長的純電SUV,風阻小、自重小,想在市區跑出接近標稱功耗的數據,並不太難。試駕路線是從上海北翟路附近到松江大學城(臨牌車沒法走上海高速),50km左右的路程。按自己正常的駕駛節奏來,急加速、頂著限速開,平均能耗是13.7kWh/100km,比官方數據高了0.5kWh,換算成續航里程,在270km左右(高速路況在試駕中並未涉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的動能回收,從滑行模式到最強的B擋,共有五級可調。B擋的邏輯,基本是按照單踏板模式調的。速度在10km/h以上,系統可以提供很強的制動力度,紅綠燈前跟著車流減速,基本用不到剎車踏板。B擋的作用,是帶來續航里程增益,但右腳同時要佔用大腦更多內存。你要時刻注意右腳開度,才能把車開的平穩。相比之下,滑行模式簡直是體驗增強型buff。任何速度下,但凡鬆開電門,車就像丟在光滑地板上的溼肥皂,根本停不下來。我從沒有在任何一輛油車上感受過如此一氣呵成的滑行功能,心甘情願的給了它體驗升級的判定。

動力體驗好,也是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普遍印象。朗逸純電目前處於預售階段,廠家只公佈了看起來漂亮的數字(朗逸純電峰值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比如說0-50km/h加速時間3.4秒。沒什麼參考價值的數據背後,同樣在說明著朗逸純電的特性,中低速動力紮實,推背感隨叫隨到;70、80km/h後,只剩深踩電門的頭一秒,車有明顯的響應了,一秒過後,動力大概回落到1.6L自吸的水平。同級別的合資電動車——軒逸純電、Velite 6——加速能力大同小異。

德原朗的獨懸?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很多方面跟燃油版保持一致,甚至燃油版上的機械鑰匙點火,原封不到的放在EV身上,儼然“大哥大”開機鍵出現在全面屏手機上的違和。預售15.89萬的朗逸純電在配置取向上,秉承著大眾的風格:基礎的體驗型配置,大眾絲毫沒有節約的意思,CarPlay、四窗一鍵升降、Autohold、後排出風口都沒有缺席。前風擋加熱絲,又是這個級別油車不常有的功能,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大眾希望在不那麼冷的天氣,依靠功率相對小的座椅加熱、風擋電熱絲完成局部精準升溫,儘可能降低功耗。

"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前情提要

·MQB電動化改造

·後懸升級為多連桿獨懸

·NEDC續航里程278km

·電動機峰值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

MQB魔改底盤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沒錯,朗逸純電的底盤就是從MQB魔改而來。分享來自同事的“二手知識”,七八年前,MQB平臺的定型,那個年代,德國人已經預想了電動化的事情,電機、電池的佈局、接口的預留,已然囊括在平臺設計之中。現在拿MQB電動化改造,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說真的,我不是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的人,接受“跪舔姿態”的觀點,需要眼見為實的論據佐證。判斷德國人是否有如此遠見,只需把朗逸純電和軒逸純電放在一起。

電池組大小

朗逸純電——37.2kWh

軒逸純電——38kWh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容量相似的電池包,為什麼在朗逸上可以完美適配,燃油版的後排空間、後備箱空間=純電版後排空間、後備箱空間;在軒逸上,工程師卻要挖孔心思抬高後座,影響乘坐感受。有這樣的對比,我基本上相信了,德國人竟然有如此遠見,七八年前佈局好了今天的事情。換個競品,把廣汽新能源的Aion S和朗逸純電擺在一起,新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朗逸純電不像純電平臺的新車型一樣,放入50kWh甚至60kWh的電池組,追求更長的續航里程。是“油改電”騰不出這麼大的空間嗎?

是,也不單純是。橫向觀察同級別合資電動車,軒逸純電、Velite6、高爾夫純電,續航基本就是300km上下。合資品牌的認知高度統一,也是值得分析的現象。我給出的答案——合資品牌不需要彎道超車。在這個定義下,電動車當前只是燃油車的補充,是城市通勤的更優解,而非燃油車的競品。因此他們不用挖空心思,塞更多電池組,力爭做出高續航里程。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上海大眾的workshop也在傳遞類似信息,他們想把朗逸純電鎖定在城市工況。電動車,存活在適合的使用場景裡才有意義。離開了車主熟悉的生活半徑,電動車會帶來對未知的恐懼。你不知道能不能在快要沒電的時刻、找到完好無損的、車位沒被佔用的充電樁。說真的,那些宣傳汽油車能到的地方,電動車也能到的車企,都是在耍流氓。

寫了一大段,我並不是繞著彎的給合資品牌“洗地”,在消費者的立場,不管什麼能源形式的車型,續航里程都是多多益善的。可如果自我升維,從人類命運的視角看EV,長續航的純電車,揹著大幾百公斤的電池組滿街跑,真的能實現節能環保的歷史使命嗎?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合理的使用場景下,300km上下的續航,是夠用的。

五級能量回收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NEDC 278km的續航里程,朗逸純電在日常環境下,能跑的出來嗎?

純電轎車,相對體積更大、續航更長的純電SUV,風阻小、自重小,想在市區跑出接近標稱功耗的數據,並不太難。試駕路線是從上海北翟路附近到松江大學城(臨牌車沒法走上海高速),50km左右的路程。按自己正常的駕駛節奏來,急加速、頂著限速開,平均能耗是13.7kWh/100km,比官方數據高了0.5kWh,換算成續航里程,在270km左右(高速路況在試駕中並未涉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的動能回收,從滑行模式到最強的B擋,共有五級可調。B擋的邏輯,基本是按照單踏板模式調的。速度在10km/h以上,系統可以提供很強的制動力度,紅綠燈前跟著車流減速,基本用不到剎車踏板。B擋的作用,是帶來續航里程增益,但右腳同時要佔用大腦更多內存。你要時刻注意右腳開度,才能把車開的平穩。相比之下,滑行模式簡直是體驗增強型buff。任何速度下,但凡鬆開電門,車就像丟在光滑地板上的溼肥皂,根本停不下來。我從沒有在任何一輛油車上感受過如此一氣呵成的滑行功能,心甘情願的給了它體驗升級的判定。

動力體驗好,也是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普遍印象。朗逸純電目前處於預售階段,廠家只公佈了看起來漂亮的數字(朗逸純電峰值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比如說0-50km/h加速時間3.4秒。沒什麼參考價值的數據背後,同樣在說明著朗逸純電的特性,中低速動力紮實,推背感隨叫隨到;70、80km/h後,只剩深踩電門的頭一秒,車有明顯的響應了,一秒過後,動力大概回落到1.6L自吸的水平。同級別的合資電動車——軒逸純電、Velite 6——加速能力大同小異。

德原朗的獨懸?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很多方面跟燃油版保持一致,甚至燃油版上的機械鑰匙點火,原封不到的放在EV身上,儼然“大哥大”開機鍵出現在全面屏手機上的違和。預售15.89萬的朗逸純電在配置取向上,秉承著大眾的風格:基礎的體驗型配置,大眾絲毫沒有節約的意思,CarPlay、四窗一鍵升降、Autohold、後排出風口都沒有缺席。前風擋加熱絲,又是這個級別油車不常有的功能,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大眾希望在不那麼冷的天氣,依靠功率相對小的座椅加熱、風擋電熱絲完成局部精準升溫,儘可能降低功耗。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後懸架的形式從燃油版的扭力樑升級到“德原朗”的獨立懸掛,以此應對外掛電池後,更重的整備質量。根據屁股的體驗,獨懸依舊不能完美應對增加的質量。主觀的說,朗逸純電,像是B級車的車身,壓在了A級車的底盤上,遇到連續顛簸,車身晃動比燃油版更明顯,後懸對拋跳的處理也談不上利落,後座待的時間一長,是有一點暈車的感覺。當然,這是跟燃油版的縱向對比,橫向跟電動車競爭,朗逸純電在濾振、隔音的高級感上,還是最優秀的那個。

"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前情提要

·MQB電動化改造

·後懸升級為多連桿獨懸

·NEDC續航里程278km

·電動機峰值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

MQB魔改底盤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沒錯,朗逸純電的底盤就是從MQB魔改而來。分享來自同事的“二手知識”,七八年前,MQB平臺的定型,那個年代,德國人已經預想了電動化的事情,電機、電池的佈局、接口的預留,已然囊括在平臺設計之中。現在拿MQB電動化改造,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說真的,我不是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的人,接受“跪舔姿態”的觀點,需要眼見為實的論據佐證。判斷德國人是否有如此遠見,只需把朗逸純電和軒逸純電放在一起。

電池組大小

朗逸純電——37.2kWh

軒逸純電——38kWh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容量相似的電池包,為什麼在朗逸上可以完美適配,燃油版的後排空間、後備箱空間=純電版後排空間、後備箱空間;在軒逸上,工程師卻要挖孔心思抬高後座,影響乘坐感受。有這樣的對比,我基本上相信了,德國人竟然有如此遠見,七八年前佈局好了今天的事情。換個競品,把廣汽新能源的Aion S和朗逸純電擺在一起,新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朗逸純電不像純電平臺的新車型一樣,放入50kWh甚至60kWh的電池組,追求更長的續航里程。是“油改電”騰不出這麼大的空間嗎?

是,也不單純是。橫向觀察同級別合資電動車,軒逸純電、Velite6、高爾夫純電,續航基本就是300km上下。合資品牌的認知高度統一,也是值得分析的現象。我給出的答案——合資品牌不需要彎道超車。在這個定義下,電動車當前只是燃油車的補充,是城市通勤的更優解,而非燃油車的競品。因此他們不用挖空心思,塞更多電池組,力爭做出高續航里程。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上海大眾的workshop也在傳遞類似信息,他們想把朗逸純電鎖定在城市工況。電動車,存活在適合的使用場景裡才有意義。離開了車主熟悉的生活半徑,電動車會帶來對未知的恐懼。你不知道能不能在快要沒電的時刻、找到完好無損的、車位沒被佔用的充電樁。說真的,那些宣傳汽油車能到的地方,電動車也能到的車企,都是在耍流氓。

寫了一大段,我並不是繞著彎的給合資品牌“洗地”,在消費者的立場,不管什麼能源形式的車型,續航里程都是多多益善的。可如果自我升維,從人類命運的視角看EV,長續航的純電車,揹著大幾百公斤的電池組滿街跑,真的能實現節能環保的歷史使命嗎?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合理的使用場景下,300km上下的續航,是夠用的。

五級能量回收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NEDC 278km的續航里程,朗逸純電在日常環境下,能跑的出來嗎?

純電轎車,相對體積更大、續航更長的純電SUV,風阻小、自重小,想在市區跑出接近標稱功耗的數據,並不太難。試駕路線是從上海北翟路附近到松江大學城(臨牌車沒法走上海高速),50km左右的路程。按自己正常的駕駛節奏來,急加速、頂著限速開,平均能耗是13.7kWh/100km,比官方數據高了0.5kWh,換算成續航里程,在270km左右(高速路況在試駕中並未涉及)。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的動能回收,從滑行模式到最強的B擋,共有五級可調。B擋的邏輯,基本是按照單踏板模式調的。速度在10km/h以上,系統可以提供很強的制動力度,紅綠燈前跟著車流減速,基本用不到剎車踏板。B擋的作用,是帶來續航里程增益,但右腳同時要佔用大腦更多內存。你要時刻注意右腳開度,才能把車開的平穩。相比之下,滑行模式簡直是體驗增強型buff。任何速度下,但凡鬆開電門,車就像丟在光滑地板上的溼肥皂,根本停不下來。我從沒有在任何一輛油車上感受過如此一氣呵成的滑行功能,心甘情願的給了它體驗升級的判定。

動力體驗好,也是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普遍印象。朗逸純電目前處於預售階段,廠家只公佈了看起來漂亮的數字(朗逸純電峰值功率100kW、峰值扭矩290Nm),比如說0-50km/h加速時間3.4秒。沒什麼參考價值的數據背後,同樣在說明著朗逸純電的特性,中低速動力紮實,推背感隨叫隨到;70、80km/h後,只剩深踩電門的頭一秒,車有明顯的響應了,一秒過後,動力大概回落到1.6L自吸的水平。同級別的合資電動車——軒逸純電、Velite 6——加速能力大同小異。

德原朗的獨懸?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很多方面跟燃油版保持一致,甚至燃油版上的機械鑰匙點火,原封不到的放在EV身上,儼然“大哥大”開機鍵出現在全面屏手機上的違和。預售15.89萬的朗逸純電在配置取向上,秉承著大眾的風格:基礎的體驗型配置,大眾絲毫沒有節約的意思,CarPlay、四窗一鍵升降、Autohold、後排出風口都沒有缺席。前風擋加熱絲,又是這個級別油車不常有的功能,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大眾希望在不那麼冷的天氣,依靠功率相對小的座椅加熱、風擋電熱絲完成局部精準升溫,儘可能降低功耗。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朗逸純電後懸架的形式從燃油版的扭力樑升級到“德原朗”的獨立懸掛,以此應對外掛電池後,更重的整備質量。根據屁股的體驗,獨懸依舊不能完美應對增加的質量。主觀的說,朗逸純電,像是B級車的車身,壓在了A級車的底盤上,遇到連續顛簸,車身晃動比燃油版更明顯,後懸對拋跳的處理也談不上利落,後座待的時間一長,是有一點暈車的感覺。當然,這是跟燃油版的縱向對比,橫向跟電動車競爭,朗逸純電在濾振、隔音的高級感上,還是最優秀的那個。

朗逸純電首試:合資品牌做不出長續航電動車?

電動車適合你嗎?

最後回到推薦的問題,開頭我已經把使用場景說清楚了,就是單純城市代步(而且家裡要有充電樁),但凡有更多的想法,電動車都是不好用的。滿足了前提條件,我們再來談談導購。20萬以內這個價位,我不推薦新勢力造車,說句難聽的,看上半年的銷量目標完成度,新勢力能挺多久都是問題,買,還是算了吧。如果鎖定城市代步,朗逸純電完善、機械素質高的優勢、高於Aion S續航長的優勢,我建議優選朗逸純電。還有就是朗逸純電和Velite6的競爭了,兩款車的實力,相差不大,選誰,完全看大家的個人喜好了。

【朗逸純電首試印象】

突出優點:空間未受電池影響;基礎配置齊全;滑行模式順滑;品質感同級上乘。

主要短板:續航里程不長;中高速乏力;懸掛不夠貼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