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講老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三個主要差異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國學大師傅佩榮老師的:《傅佩榮講老子》。

《傅佩榮講老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三個主要差異

01

傅佩榮老師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國學大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專攻的是宗教哲學。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和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鳳凰衛視主講《國學的天空》,東方衛視主講《老莊的智慧》,還在得到平臺開設了“傅佩榮的西方哲學課”。

同樣著名的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在《老子的智慧》一書中說:儒家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而道家是中國哲學的代表,有“文化上的儒家和哲學上的道家”的說法。

《傅佩榮講老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三個主要差異


我們都知道,儒家的核心理念是“禮”,從“禮”出發發展出了“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範和文化思想;而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闡述了世間萬物的來源和變換過程。

老子的《道德經》其實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而是“道經”和“德經”的合集。老子的“道”的思想深刻地體現了辯證思維。闡述是事物相互轉化,運動變化的規律。我們所熟知的《道德經》(也稱為《老子》)一書中,就有很多辯證法思維,比如在《老子》的第二篇中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也就是說,沒有醜,就沒有美;沒有惡,就沒有善;沒有短就沒有長等等。

02

那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究竟有什麼主要差異呢?

今天我們分享這本書中的一個觀點: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三點差異。

第一點差異是:儒家以“人”為中心;而道家以“道”為中心。
《傅佩榮講老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三個主要差異


傅佩榮老師說,儒家和道家兩大思想體系主要差異在於:儒家是以人為中心,而道家是以道為中心。孔子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就是說“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擴大”。萬物都是以人為中心,有所謂“人不學,不知道”,沒有接受啟蒙,就無法明白人生的正路。所以儒家認為,只要真誠,就有力量由內而外迸發出來。而道家的道並不認為,萬物都是以人為中心,而是“道”。道家的“道”並不侷限於人的世界。所以才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才是萬物的來源,而人只是“萬物”之一。

《傅佩榮講老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三個主要差異


那道家的以道為中心,和儒家的以人為中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

是看待萬物的角度不同了。如果我說,這隻貓很可愛,這多花很漂亮,這些觀點都是站到“人”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的,甚至是站在個人主觀的角度。但這隻貓真的可愛嗎?這朵花真的漂亮嗎?當然未必,因人而異,甚至還會時過境遷,不同時間看法都不一樣。所以道家思想是以“辯證”的方法看待這個世界,並不是以“人”為中心,這樣可以排除人類的主觀性、價值觀的影響,去呈現萬事萬物本來的面目和價值。如果不能擺脫“人為”的想法和觀點,那麼我們認識這個世界將會蒙上一層人類的觀點。

我們來講個故事吧。有個故事叫“楚王失弓”,說的是楚國國君有一把天下聞名的寶弓。

楚王說“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只要找到弓的人是楚國人,就不必去計較了。
孔子聽了就說“何必曰楚?人失弓,人得之。”不管如何,只要弓在人的手上,就不必去計較了。
老子聽到之後說“何必曰人,失弓,得之。”不要說是誰失去了,誰得到了,猴子、螞蟻得到了也不必去計較。

首先,以楚國為中心的思考模式,人難免有國家意識,古人也一樣;其次,儒家注重人類的共同意識;最後,要設法擴大萬物的層面,就是一切都在宇宙裡面,就是一個整體。以道家的思想來說,一旦突破了以人為中心的認識論,那麼就可以出現更加宏大的整體觀。以人為中心強調的是“社會性”,而以“道”為中心,強調的是“自然性”。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且都是相對的。

《傅佩榮講老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三個主要差異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思是三十根輻彙集安在一個轂上,有了轂中間的空處,這才有車的作用。揉合黏土製成器皿,有了器皿中間的空處,這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成房屋,有了房屋中間的空處,這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任何東西的實有部分要給人帶來便利,是靠空虛部分發揮作用的。看似無用的東西都是有用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並不以什麼為中心。

03

第二個差異是:儒家強調“天地人”的區別;而道家強調宇宙是一個整體,沒有差別。

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是以“天”作為宇宙的最後根源,因此《詩經·大雅》中有所謂的“天生丞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古人稱帝王為“天子”,更是充分證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然而,道家顯然是把“道”當做宇宙的最後根源。道家出現之後,以“道”代替“天”,而“天”則被降格為和“地”並稱,是在當時是相當大膽,甚至是革命性的。“天地”並稱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雖然自給自足,但畢竟不是最後的根源。

《傅佩榮講老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三個主要差異

譬如,老子一方面說“天長地久”(《老子》第七章),但同時也承認“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以及“天地尚不能久”(《老子》第二十三章),狂風不會吹一整個早上,暴雨也不會下一整天,即使天地的作為也未必持久。這說明了自然界有它本身的限制,無法作為至高的存在,因此老子提出“道”才是世界的本原,萬物的初始,宇宙萬物都是一個整體。

在《莊子秋水》篇中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這八個字說出了道家對萬物是一個整體的思想。道家認為萬物沒有貴賤之分,從人來看萬物的話,萬物當然有貴賤啊,花比草要更可貴啊,黃金比石頭可貴啊,鑽石比黃金可貴啊,大官比小官要重要啊,這是人來看。從人來看的話,都會分得很多不同的價值,但是呢?它都是人為的,相對的,從道來看的話,是一個整體。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意思是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出現之前就存在了,而這個東西就是“道”。

04

第三個差異:儒家追求“聖人”;而道家強調“無為”

儒家強調的是德行修養,強調人性向善,你這一生就要擇善固執,到最後止於至善。儒家也講究“天人合德”,“君子”或者“聖人”是人的最高追求,孔子認為人每隔十年就需要提升到不同的境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等,這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修煉的過程。儒家講求“三綱五常”,其思想的核心歸納為“重仁尚禮。儒家尚仁,強調仁者愛人,必須克己復禮,以對人的尊重和具備同情心作為“仁”之核心標準,而以對自己的剋制和約束提高道德水平作為其達到標準之必須手段。

《傅佩榮講老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三個主要差異

而道家則講求“無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則為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諧,道法自然,以無為治國。道家也並沒有將聖人或者君主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而是崇尚返璞歸真。要麼悟道,要麼普通人,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是說,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所以,能悟道的人很少,道家還不重視你去念書,他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是老子對於唸書的態度。莊子裡面說得更直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像這個是道家的立場。

人活在世界上只有兩種要求,一種是仁愛,一種是正義。儒家的思想比較偏向正義,希望說你善惡有適當的報應,道家的思想比較偏向仁愛,就是可以包容一切。所以老子最喜歡講的比喻是什麼?母親。把道當作母親,母親對於子女統統包容。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都體現了道家的包容思想。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