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老子 王蒙 哲學 文化 任繼愈 道德經 讀寫探祕 2019-09-06
"

青春作賦,皓首窮經,從第一次接觸到《老子》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六十年的滄桑。我以我的親見、親聞、親歷與認真的推敲思忖為老子“玄而又玄”、“眾妙之門”的理論提供一個當代中國的人證、見證、事證、論證,也許還有反證。

——王蒙

"

青春作賦,皓首窮經,從第一次接觸到《老子》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六十年的滄桑。我以我的親見、親聞、親歷與認真的推敲思忖為老子“玄而又玄”、“眾妙之門”的理論提供一個當代中國的人證、見證、事證、論證,也許還有反證。

——王蒙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老子對今人的幫助

年輕時已經迷上了《老子》(又名《道德經》),那時看的是任繼愈教授的註譯本。一個天地不仁、一個寵辱無驚、一個上善若水、一個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一個無為、一個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就把我驚呆了。我覺得老子深不見底,他的論述雖然迷迷瞪瞪,卻是耳目一新,讓人大開眼界,一下子深刻從容了許多。

老子對於我們今天的人有什麼幫助呢?

第一,他帶來了大部分哲學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懷的對於大道的追求與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巔、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同性,是世界的本原、本源、本質、本體,是世界的歸宿與主幹。讀之心曠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託,有大根據。

第二,他帶來了一種逆向思維、另類思維乃至顛覆性思維的方法。一般人認為有為、教化、仁義、孝慈、美善、堅強、勇敢、智謀是好的,他偏偏從中看出了值得探討的東西。一般人認為無為、訥於言、不智、愚樸、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認為是可取的。他應屬振聾發聵、語出驚人之人。你可以不認同他,卻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帶來了“無為”這樣一個命題、這樣一個法寶。他提倡的是無為而無不為,是道法自然,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辯證法出神入化,令人驚歎。他的透視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第四,他帶來的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是感悟與思辨的結合,是認識與信仰的結合,是玄妙抽象與生活經驗的結合;是大智慧的無所不在,不拘一格,渾然一體,模糊恍惚。

第五,他帶來了真正的處世奇術、做人奇境,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以無勝有,以虧勝盈,寵辱無驚,百撓不折。

第六,他帶來的是漢字所特有的表述的方法、修辭的方法、論辯的方法、取喻的方法、繞口令而又含蓄著深刻內容的為文方法。他將漢字的靈活性多義性多信息性彈性與概括性簡練性發揮到了極致,他貢獻給讀者與後人的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句句格言、段段警世、頁頁動心、處處奇葩、自由馳騁、文如神龍巨鯨。這是漢字的真正經典,是漢字古文的天才名篇。

他幫助我們智慧、從容、鎮定、抗逆、深刻、寬廣、耐心、宏遠、自信、有大氣量、有靜氣與定力。

"

青春作賦,皓首窮經,從第一次接觸到《老子》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六十年的滄桑。我以我的親見、親聞、親歷與認真的推敲思忖為老子“玄而又玄”、“眾妙之門”的理論提供一個當代中國的人證、見證、事證、論證,也許還有反證。

——王蒙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老子對今人的幫助

年輕時已經迷上了《老子》(又名《道德經》),那時看的是任繼愈教授的註譯本。一個天地不仁、一個寵辱無驚、一個上善若水、一個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一個無為、一個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就把我驚呆了。我覺得老子深不見底,他的論述雖然迷迷瞪瞪,卻是耳目一新,讓人大開眼界,一下子深刻從容了許多。

老子對於我們今天的人有什麼幫助呢?

第一,他帶來了大部分哲學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懷的對於大道的追求與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巔、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同性,是世界的本原、本源、本質、本體,是世界的歸宿與主幹。讀之心曠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託,有大根據。

第二,他帶來了一種逆向思維、另類思維乃至顛覆性思維的方法。一般人認為有為、教化、仁義、孝慈、美善、堅強、勇敢、智謀是好的,他偏偏從中看出了值得探討的東西。一般人認為無為、訥於言、不智、愚樸、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認為是可取的。他應屬振聾發聵、語出驚人之人。你可以不認同他,卻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帶來了“無為”這樣一個命題、這樣一個法寶。他提倡的是無為而無不為,是道法自然,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辯證法出神入化,令人驚歎。他的透視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第四,他帶來的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是感悟與思辨的結合,是認識與信仰的結合,是玄妙抽象與生活經驗的結合;是大智慧的無所不在,不拘一格,渾然一體,模糊恍惚。

第五,他帶來了真正的處世奇術、做人奇境,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以無勝有,以虧勝盈,寵辱無驚,百撓不折。

第六,他帶來的是漢字所特有的表述的方法、修辭的方法、論辯的方法、取喻的方法、繞口令而又含蓄著深刻內容的為文方法。他將漢字的靈活性多義性多信息性彈性與概括性簡練性發揮到了極致,他貢獻給讀者與後人的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句句格言、段段警世、頁頁動心、處處奇葩、自由馳騁、文如神龍巨鯨。這是漢字的真正經典,是漢字古文的天才名篇。

他幫助我們智慧、從容、鎮定、抗逆、深刻、寬廣、耐心、宏遠、自信、有大氣量、有靜氣與定力。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知美即惡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都知道什麼是美,就醜惡了,因為知道了美也就等於知道了美與醜的區別,就有揚美貶醜的事情出現,就造成了紛爭、誇大或縮小、偽與飾各種美的其實非美麗的弱點。

都知道什麼是善,就不善了。同樣,就有了善與惡以及中間無數細微的等級差別,就有揚善抑惡、隱惡揚善或隱善(對對手)揚惡,就要紛爭、誇大或縮小、偽、飾這個善。而這是不善的。

所以說,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都是相反相成、相剋相生、相比較而存在,誰也離不了誰的概念。

所以有道行的人、得道之人,不做那些虛妄的事情,不說那些無用的蠢話空話假話。不硬較勁而使事情自然做成,不聲嘶力竭而使教化潤物細無聲。讓萬物自然發展運作,不越俎代庖。有了創造和成績,並不據為己有。有了作為,並不依仗之端起架子。有了功勞,也不因而自傲膨脹。越是不爭奪不膨脹,你就越有威望。越有公認的成就,越是否定不了,抹殺不了,歪曲不了,遮蔽不了。

都知道,價值的判定與追求是個人、集團、社會、國家、民族、人類文明的一個支點,一個主要的驅動力、凝聚力。真善美與假惡醜,前進與倒退,進步與落後,文明與野蠻,繁榮與凋敝,德行與罪惡,成功與失敗,健康與病態,幸福與失意,這一切都有一個價值觀、價值標準、價值判斷在那裡起著決定方向和決定起止的作用。價值就是理想,價值就是靈魂,價值就是主心骨,價值高於生命。所謂春秋大義,所謂崇高理念,所謂文明進步,所謂普世價值,所謂意識形態,無不是以價值為核心而構建、而運轉的。

而老子的神奇在於,他在那麼古老的年代裡就看出了事物有另一面。價值意味著差別,差別挑戰著整體性與平等的理想。價值會製造分歧,叫做價值歧義。價值會製造偏執,叫做價值偏執——例如中國封建社會的名節觀念、節烈觀念、忠孝觀念——有所謂名教殺人一說,例如婦女為了守節而自殺,就是價值殺人。有價值就有價值膨脹、價值誇張,例如中國“文革”中的唯意志論、繼續革命論與個人迷信。價值還會製造價值霸權,我認定的價值你也必須接受,否則就強制你。價值還會製造價值瘋狂,如恐怖主義。

如此這般,老子的見解是超前的,然而也是不無某些徒勞之處的,因為人類不可能退回到無知無慾無價值觀念的原始類人猿社會上去。

老子的見解對於客觀地審視價值觀念,在可能範圍內避免價值偏執、價值霸權、價值瘋狂、價值紛爭,至少是一個提醒。從對於價值的思考進展到萬物萬象的相對性上來了,這也是一個提醒。

當然在那個春秋無義戰的時代,在那個你爭我奪、你殺我戳、你陰謀我詭計的年代,老子更多地強調無為、不言、不始、不有、不恃、不居,這是一個匡正時弊的理想,這是一個思想家的烏托邦式的良藥與涼藥。

"

青春作賦,皓首窮經,從第一次接觸到《老子》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六十年的滄桑。我以我的親見、親聞、親歷與認真的推敲思忖為老子“玄而又玄”、“眾妙之門”的理論提供一個當代中國的人證、見證、事證、論證,也許還有反證。

——王蒙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老子對今人的幫助

年輕時已經迷上了《老子》(又名《道德經》),那時看的是任繼愈教授的註譯本。一個天地不仁、一個寵辱無驚、一個上善若水、一個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一個無為、一個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就把我驚呆了。我覺得老子深不見底,他的論述雖然迷迷瞪瞪,卻是耳目一新,讓人大開眼界,一下子深刻從容了許多。

老子對於我們今天的人有什麼幫助呢?

第一,他帶來了大部分哲學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懷的對於大道的追求與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巔、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同性,是世界的本原、本源、本質、本體,是世界的歸宿與主幹。讀之心曠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託,有大根據。

第二,他帶來了一種逆向思維、另類思維乃至顛覆性思維的方法。一般人認為有為、教化、仁義、孝慈、美善、堅強、勇敢、智謀是好的,他偏偏從中看出了值得探討的東西。一般人認為無為、訥於言、不智、愚樸、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認為是可取的。他應屬振聾發聵、語出驚人之人。你可以不認同他,卻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帶來了“無為”這樣一個命題、這樣一個法寶。他提倡的是無為而無不為,是道法自然,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辯證法出神入化,令人驚歎。他的透視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第四,他帶來的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是感悟與思辨的結合,是認識與信仰的結合,是玄妙抽象與生活經驗的結合;是大智慧的無所不在,不拘一格,渾然一體,模糊恍惚。

第五,他帶來了真正的處世奇術、做人奇境,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以無勝有,以虧勝盈,寵辱無驚,百撓不折。

第六,他帶來的是漢字所特有的表述的方法、修辭的方法、論辯的方法、取喻的方法、繞口令而又含蓄著深刻內容的為文方法。他將漢字的靈活性多義性多信息性彈性與概括性簡練性發揮到了極致,他貢獻給讀者與後人的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句句格言、段段警世、頁頁動心、處處奇葩、自由馳騁、文如神龍巨鯨。這是漢字的真正經典,是漢字古文的天才名篇。

他幫助我們智慧、從容、鎮定、抗逆、深刻、寬廣、耐心、宏遠、自信、有大氣量、有靜氣與定力。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知美即惡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都知道什麼是美,就醜惡了,因為知道了美也就等於知道了美與醜的區別,就有揚美貶醜的事情出現,就造成了紛爭、誇大或縮小、偽與飾各種美的其實非美麗的弱點。

都知道什麼是善,就不善了。同樣,就有了善與惡以及中間無數細微的等級差別,就有揚善抑惡、隱惡揚善或隱善(對對手)揚惡,就要紛爭、誇大或縮小、偽、飾這個善。而這是不善的。

所以說,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都是相反相成、相剋相生、相比較而存在,誰也離不了誰的概念。

所以有道行的人、得道之人,不做那些虛妄的事情,不說那些無用的蠢話空話假話。不硬較勁而使事情自然做成,不聲嘶力竭而使教化潤物細無聲。讓萬物自然發展運作,不越俎代庖。有了創造和成績,並不據為己有。有了作為,並不依仗之端起架子。有了功勞,也不因而自傲膨脹。越是不爭奪不膨脹,你就越有威望。越有公認的成就,越是否定不了,抹殺不了,歪曲不了,遮蔽不了。

都知道,價值的判定與追求是個人、集團、社會、國家、民族、人類文明的一個支點,一個主要的驅動力、凝聚力。真善美與假惡醜,前進與倒退,進步與落後,文明與野蠻,繁榮與凋敝,德行與罪惡,成功與失敗,健康與病態,幸福與失意,這一切都有一個價值觀、價值標準、價值判斷在那裡起著決定方向和決定起止的作用。價值就是理想,價值就是靈魂,價值就是主心骨,價值高於生命。所謂春秋大義,所謂崇高理念,所謂文明進步,所謂普世價值,所謂意識形態,無不是以價值為核心而構建、而運轉的。

而老子的神奇在於,他在那麼古老的年代裡就看出了事物有另一面。價值意味著差別,差別挑戰著整體性與平等的理想。價值會製造分歧,叫做價值歧義。價值會製造偏執,叫做價值偏執——例如中國封建社會的名節觀念、節烈觀念、忠孝觀念——有所謂名教殺人一說,例如婦女為了守節而自殺,就是價值殺人。有價值就有價值膨脹、價值誇張,例如中國“文革”中的唯意志論、繼續革命論與個人迷信。價值還會製造價值霸權,我認定的價值你也必須接受,否則就強制你。價值還會製造價值瘋狂,如恐怖主義。

如此這般,老子的見解是超前的,然而也是不無某些徒勞之處的,因為人類不可能退回到無知無慾無價值觀念的原始類人猿社會上去。

老子的見解對於客觀地審視價值觀念,在可能範圍內避免價值偏執、價值霸權、價值瘋狂、價值紛爭,至少是一個提醒。從對於價值的思考進展到萬物萬象的相對性上來了,這也是一個提醒。

當然在那個春秋無義戰的時代,在那個你爭我奪、你殺我戳、你陰謀我詭計的年代,老子更多地強調無為、不言、不始、不有、不恃、不居,這是一個匡正時弊的理想,這是一個思想家的烏托邦式的良藥與涼藥。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致虛寧靜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是日覆命;覆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我們要達到虛空、虛無、謙虛的極致,不搞偏見,不搞強求,不搞自己的一本糊塗賬,絕對不剛愎自用。保持平靜、恆定和誠實厚重。

世間萬物,各自運轉,萬物雜陳。我們可以觀察它們的循環往復、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然後該什麼樣還是什麼樣,能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各自回到自身的本初狀態。落了聽(讀四聲),沉澱下來了,也就靜下來了。這就叫回到自身,回到自身就是恆常,知道什麼是恆常就是明潔。不懂得恆常,輕舉妄動,就會造成災難禍患。

知道了恆常就會有所容受,沉得住氣。能容受,能沉得住氣,就能公道,不偏私。能公道,不偏私,就能成為首領。當上首領,就要知天意天命,與天道保持一致。知道了天意天命,像天一樣地公正無私,一樣地涵蓋萬物,也就接近於大道了。有了大道的指引,就能長治久安,長命百歲,天長地久,到死也不會出大錯失。

老子從人的修養與人生姿態方面講大道的要求。首先的要求是虛靜。虛就是給自己的頭腦、內存、硬盤、系統,留下足夠的空、空白、容量。

靜的含意不是一動不動,而是要平心靜氣地理智思考,要慎於決策,要把心沉下來,不要焦躁,不要衝動,還要克服一時的情緒刺激,利益誘惑,心浮氣躁。

且看,不論是官場,是文壇,是商場,多少人奔波忙碌,輕舉妄動,爭名奪利,跑官要權,枉費心機,神神經經,咋咋呼呼,醜態百出,適成笑柄。反過來說,凡有成績的,又有幾個不是心靜得下來、心專得下來、大腦能夠正常運轉工作的?

生活在某種平常的卻也是俗惡的環境裡面,往往是一動不如一靜。其實任何一件具體的事務,一篇論文或一筆生意的成敗,一項獎金與一個頭銜的得失,一種輿論與一些受眾的評價,都會受到一時的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有靈機一動也有陰差陽錯,有天上掉餡餅也有喝涼水塞了牙,有僥倖也有晦氣,不過一時,轉瞬即逝。而你的修養,你的本領,你的境界,你的活兒,才是頂天立地,我行我素,我發我光,我耀我土,誰也奈何不得。一時的晦背只能增加你的光彩,你活動得太厲害了必然就輕飄了,輕佻了,掉分兒了。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論述,觀復,覆命,歸根,日常,知常。任何人與物都有自己的本態、常態。但是人又受許多外力的影響,受許多機緣、群體、社會、歷史、他人的影響而偏離本態常態,忘乎所以,叫做不知道自己是老幾了。

誰能清醒?誰能明白?誰能不被一時的潮流卷個暈頭轉向?誰能不跟風前行?誰能不勢利眼?誰能不苟且迎合?而如果能虛極、靜篤、觀復、日常、歸根、覆命、知明,就是有了道行了,通了大道了。

"

青春作賦,皓首窮經,從第一次接觸到《老子》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六十年的滄桑。我以我的親見、親聞、親歷與認真的推敲思忖為老子“玄而又玄”、“眾妙之門”的理論提供一個當代中國的人證、見證、事證、論證,也許還有反證。

——王蒙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老子對今人的幫助

年輕時已經迷上了《老子》(又名《道德經》),那時看的是任繼愈教授的註譯本。一個天地不仁、一個寵辱無驚、一個上善若水、一個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一個無為、一個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就把我驚呆了。我覺得老子深不見底,他的論述雖然迷迷瞪瞪,卻是耳目一新,讓人大開眼界,一下子深刻從容了許多。

老子對於我們今天的人有什麼幫助呢?

第一,他帶來了大部分哲學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懷的對於大道的追求與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巔、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同性,是世界的本原、本源、本質、本體,是世界的歸宿與主幹。讀之心曠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託,有大根據。

第二,他帶來了一種逆向思維、另類思維乃至顛覆性思維的方法。一般人認為有為、教化、仁義、孝慈、美善、堅強、勇敢、智謀是好的,他偏偏從中看出了值得探討的東西。一般人認為無為、訥於言、不智、愚樸、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認為是可取的。他應屬振聾發聵、語出驚人之人。你可以不認同他,卻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帶來了“無為”這樣一個命題、這樣一個法寶。他提倡的是無為而無不為,是道法自然,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辯證法出神入化,令人驚歎。他的透視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第四,他帶來的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是感悟與思辨的結合,是認識與信仰的結合,是玄妙抽象與生活經驗的結合;是大智慧的無所不在,不拘一格,渾然一體,模糊恍惚。

第五,他帶來了真正的處世奇術、做人奇境,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以無勝有,以虧勝盈,寵辱無驚,百撓不折。

第六,他帶來的是漢字所特有的表述的方法、修辭的方法、論辯的方法、取喻的方法、繞口令而又含蓄著深刻內容的為文方法。他將漢字的靈活性多義性多信息性彈性與概括性簡練性發揮到了極致,他貢獻給讀者與後人的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句句格言、段段警世、頁頁動心、處處奇葩、自由馳騁、文如神龍巨鯨。這是漢字的真正經典,是漢字古文的天才名篇。

他幫助我們智慧、從容、鎮定、抗逆、深刻、寬廣、耐心、宏遠、自信、有大氣量、有靜氣與定力。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知美即惡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都知道什麼是美,就醜惡了,因為知道了美也就等於知道了美與醜的區別,就有揚美貶醜的事情出現,就造成了紛爭、誇大或縮小、偽與飾各種美的其實非美麗的弱點。

都知道什麼是善,就不善了。同樣,就有了善與惡以及中間無數細微的等級差別,就有揚善抑惡、隱惡揚善或隱善(對對手)揚惡,就要紛爭、誇大或縮小、偽、飾這個善。而這是不善的。

所以說,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都是相反相成、相剋相生、相比較而存在,誰也離不了誰的概念。

所以有道行的人、得道之人,不做那些虛妄的事情,不說那些無用的蠢話空話假話。不硬較勁而使事情自然做成,不聲嘶力竭而使教化潤物細無聲。讓萬物自然發展運作,不越俎代庖。有了創造和成績,並不據為己有。有了作為,並不依仗之端起架子。有了功勞,也不因而自傲膨脹。越是不爭奪不膨脹,你就越有威望。越有公認的成就,越是否定不了,抹殺不了,歪曲不了,遮蔽不了。

都知道,價值的判定與追求是個人、集團、社會、國家、民族、人類文明的一個支點,一個主要的驅動力、凝聚力。真善美與假惡醜,前進與倒退,進步與落後,文明與野蠻,繁榮與凋敝,德行與罪惡,成功與失敗,健康與病態,幸福與失意,這一切都有一個價值觀、價值標準、價值判斷在那裡起著決定方向和決定起止的作用。價值就是理想,價值就是靈魂,價值就是主心骨,價值高於生命。所謂春秋大義,所謂崇高理念,所謂文明進步,所謂普世價值,所謂意識形態,無不是以價值為核心而構建、而運轉的。

而老子的神奇在於,他在那麼古老的年代裡就看出了事物有另一面。價值意味著差別,差別挑戰著整體性與平等的理想。價值會製造分歧,叫做價值歧義。價值會製造偏執,叫做價值偏執——例如中國封建社會的名節觀念、節烈觀念、忠孝觀念——有所謂名教殺人一說,例如婦女為了守節而自殺,就是價值殺人。有價值就有價值膨脹、價值誇張,例如中國“文革”中的唯意志論、繼續革命論與個人迷信。價值還會製造價值霸權,我認定的價值你也必須接受,否則就強制你。價值還會製造價值瘋狂,如恐怖主義。

如此這般,老子的見解是超前的,然而也是不無某些徒勞之處的,因為人類不可能退回到無知無慾無價值觀念的原始類人猿社會上去。

老子的見解對於客觀地審視價值觀念,在可能範圍內避免價值偏執、價值霸權、價值瘋狂、價值紛爭,至少是一個提醒。從對於價值的思考進展到萬物萬象的相對性上來了,這也是一個提醒。

當然在那個春秋無義戰的時代,在那個你爭我奪、你殺我戳、你陰謀我詭計的年代,老子更多地強調無為、不言、不始、不有、不恃、不居,這是一個匡正時弊的理想,這是一個思想家的烏托邦式的良藥與涼藥。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致虛寧靜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是日覆命;覆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我們要達到虛空、虛無、謙虛的極致,不搞偏見,不搞強求,不搞自己的一本糊塗賬,絕對不剛愎自用。保持平靜、恆定和誠實厚重。

世間萬物,各自運轉,萬物雜陳。我們可以觀察它們的循環往復、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然後該什麼樣還是什麼樣,能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各自回到自身的本初狀態。落了聽(讀四聲),沉澱下來了,也就靜下來了。這就叫回到自身,回到自身就是恆常,知道什麼是恆常就是明潔。不懂得恆常,輕舉妄動,就會造成災難禍患。

知道了恆常就會有所容受,沉得住氣。能容受,能沉得住氣,就能公道,不偏私。能公道,不偏私,就能成為首領。當上首領,就要知天意天命,與天道保持一致。知道了天意天命,像天一樣地公正無私,一樣地涵蓋萬物,也就接近於大道了。有了大道的指引,就能長治久安,長命百歲,天長地久,到死也不會出大錯失。

老子從人的修養與人生姿態方面講大道的要求。首先的要求是虛靜。虛就是給自己的頭腦、內存、硬盤、系統,留下足夠的空、空白、容量。

靜的含意不是一動不動,而是要平心靜氣地理智思考,要慎於決策,要把心沉下來,不要焦躁,不要衝動,還要克服一時的情緒刺激,利益誘惑,心浮氣躁。

且看,不論是官場,是文壇,是商場,多少人奔波忙碌,輕舉妄動,爭名奪利,跑官要權,枉費心機,神神經經,咋咋呼呼,醜態百出,適成笑柄。反過來說,凡有成績的,又有幾個不是心靜得下來、心專得下來、大腦能夠正常運轉工作的?

生活在某種平常的卻也是俗惡的環境裡面,往往是一動不如一靜。其實任何一件具體的事務,一篇論文或一筆生意的成敗,一項獎金與一個頭銜的得失,一種輿論與一些受眾的評價,都會受到一時的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有靈機一動也有陰差陽錯,有天上掉餡餅也有喝涼水塞了牙,有僥倖也有晦氣,不過一時,轉瞬即逝。而你的修養,你的本領,你的境界,你的活兒,才是頂天立地,我行我素,我發我光,我耀我土,誰也奈何不得。一時的晦背只能增加你的光彩,你活動得太厲害了必然就輕飄了,輕佻了,掉分兒了。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論述,觀復,覆命,歸根,日常,知常。任何人與物都有自己的本態、常態。但是人又受許多外力的影響,受許多機緣、群體、社會、歷史、他人的影響而偏離本態常態,忘乎所以,叫做不知道自己是老幾了。

誰能清醒?誰能明白?誰能不被一時的潮流卷個暈頭轉向?誰能不跟風前行?誰能不勢利眼?誰能不苟且迎合?而如果能虛極、靜篤、觀復、日常、歸根、覆命、知明,就是有了道行了,通了大道了。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被丟棄了,人們各行其是乃至胡作非為了,才會出現對於仁義道德的提倡彰顯。智慧計謀發達了,心眼兒越來越多了,虛偽與欺騙才會越來越多。禮崩樂壞,六親不和,六親不認,才痛感到了孝子慈父的可貴乃至人為地去進行本來不需要灌輸的孝慈規範教導。國家政治亂了套了,國君無德無才陷入危難了,才大呼大叫地鬧什麼忠呀勇呀的什麼的。

這幾句話分量很重,內容尖刻,邏輯鐵定,觀念驚人,語氣沉痛,字字帶血,擲地有聲。我的感覺是,這是老子的警告,是老子的痛心疾首,是老子的詛咒,是老子擊起的一道閃電。

一般人都認為,仁義道德、智慧謀略、孝子慈父、忠勇良臣,是國家的寶貝,是社會的棟樑,是價值的核心。而老子的邏輯恰恰相反。人們壓根就應理所當然地和睦相處,互相幫助,同享天餉,共度美好的生活。只是因為有人心存詭詐,歪門邪道,社會風氣敗壞,才需要把一個仁義道德呀愛心呀助人為樂呀見義勇為呀掛到嘴上。

智慧謀略,有一點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太強調智慧的結果,卻是忽視了天然的大道,是用盡心機為自身打算,一直髮展到損人利己,虛偽狡詐,詭計多端,爾虞我詐,大騙子玩弄著小騙子,小騙子糊弄著大騙子。

家庭親屬,天倫之樂,父慈子孝,兄弟手足,相親相愛本來是天性,把慈與孝變成了道德規範這本身就不自然不真實了。成了規範標準以後,便要作狀,便要顯示,便要競賽,便要勉強,便要口是心非,便有萬般假冒。事實是把孝掛在嘴上的人一定不孝,把慈掛在嘴巴上的人一定不慈。母親為孩子餵乳的時候需要聲明我是慈愛的嗎?孩子繞父母之膝而樂的時候他會說我要做孝子嗎?一個孩子一邊為雙親做一點服務,如攙扶雙親走路或給雙親倒一杯水,他需要一邊說我是在盡孝嗎?如果他做一點點事的時候一再聲明是為了孝,他的雙親能夠舒服得了嗎?

老子的這些說法很警世醒世。

(摘自《老子的幫助》王蒙 著 華夏出版社)

"

青春作賦,皓首窮經,從第一次接觸到《老子》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六十年的滄桑。我以我的親見、親聞、親歷與認真的推敲思忖為老子“玄而又玄”、“眾妙之門”的理論提供一個當代中國的人證、見證、事證、論證,也許還有反證。

——王蒙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老子對今人的幫助

年輕時已經迷上了《老子》(又名《道德經》),那時看的是任繼愈教授的註譯本。一個天地不仁、一個寵辱無驚、一個上善若水、一個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一個無為、一個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就把我驚呆了。我覺得老子深不見底,他的論述雖然迷迷瞪瞪,卻是耳目一新,讓人大開眼界,一下子深刻從容了許多。

老子對於我們今天的人有什麼幫助呢?

第一,他帶來了大部分哲學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懷的對於大道的追求與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巔、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同性,是世界的本原、本源、本質、本體,是世界的歸宿與主幹。讀之心曠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託,有大根據。

第二,他帶來了一種逆向思維、另類思維乃至顛覆性思維的方法。一般人認為有為、教化、仁義、孝慈、美善、堅強、勇敢、智謀是好的,他偏偏從中看出了值得探討的東西。一般人認為無為、訥於言、不智、愚樸、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認為是可取的。他應屬振聾發聵、語出驚人之人。你可以不認同他,卻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帶來了“無為”這樣一個命題、這樣一個法寶。他提倡的是無為而無不為,是道法自然,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辯證法出神入化,令人驚歎。他的透視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第四,他帶來的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是感悟與思辨的結合,是認識與信仰的結合,是玄妙抽象與生活經驗的結合;是大智慧的無所不在,不拘一格,渾然一體,模糊恍惚。

第五,他帶來了真正的處世奇術、做人奇境,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以無勝有,以虧勝盈,寵辱無驚,百撓不折。

第六,他帶來的是漢字所特有的表述的方法、修辭的方法、論辯的方法、取喻的方法、繞口令而又含蓄著深刻內容的為文方法。他將漢字的靈活性多義性多信息性彈性與概括性簡練性發揮到了極致,他貢獻給讀者與後人的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句句格言、段段警世、頁頁動心、處處奇葩、自由馳騁、文如神龍巨鯨。這是漢字的真正經典,是漢字古文的天才名篇。

他幫助我們智慧、從容、鎮定、抗逆、深刻、寬廣、耐心、宏遠、自信、有大氣量、有靜氣與定力。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知美即惡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都知道什麼是美,就醜惡了,因為知道了美也就等於知道了美與醜的區別,就有揚美貶醜的事情出現,就造成了紛爭、誇大或縮小、偽與飾各種美的其實非美麗的弱點。

都知道什麼是善,就不善了。同樣,就有了善與惡以及中間無數細微的等級差別,就有揚善抑惡、隱惡揚善或隱善(對對手)揚惡,就要紛爭、誇大或縮小、偽、飾這個善。而這是不善的。

所以說,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都是相反相成、相剋相生、相比較而存在,誰也離不了誰的概念。

所以有道行的人、得道之人,不做那些虛妄的事情,不說那些無用的蠢話空話假話。不硬較勁而使事情自然做成,不聲嘶力竭而使教化潤物細無聲。讓萬物自然發展運作,不越俎代庖。有了創造和成績,並不據為己有。有了作為,並不依仗之端起架子。有了功勞,也不因而自傲膨脹。越是不爭奪不膨脹,你就越有威望。越有公認的成就,越是否定不了,抹殺不了,歪曲不了,遮蔽不了。

都知道,價值的判定與追求是個人、集團、社會、國家、民族、人類文明的一個支點,一個主要的驅動力、凝聚力。真善美與假惡醜,前進與倒退,進步與落後,文明與野蠻,繁榮與凋敝,德行與罪惡,成功與失敗,健康與病態,幸福與失意,這一切都有一個價值觀、價值標準、價值判斷在那裡起著決定方向和決定起止的作用。價值就是理想,價值就是靈魂,價值就是主心骨,價值高於生命。所謂春秋大義,所謂崇高理念,所謂文明進步,所謂普世價值,所謂意識形態,無不是以價值為核心而構建、而運轉的。

而老子的神奇在於,他在那麼古老的年代裡就看出了事物有另一面。價值意味著差別,差別挑戰著整體性與平等的理想。價值會製造分歧,叫做價值歧義。價值會製造偏執,叫做價值偏執——例如中國封建社會的名節觀念、節烈觀念、忠孝觀念——有所謂名教殺人一說,例如婦女為了守節而自殺,就是價值殺人。有價值就有價值膨脹、價值誇張,例如中國“文革”中的唯意志論、繼續革命論與個人迷信。價值還會製造價值霸權,我認定的價值你也必須接受,否則就強制你。價值還會製造價值瘋狂,如恐怖主義。

如此這般,老子的見解是超前的,然而也是不無某些徒勞之處的,因為人類不可能退回到無知無慾無價值觀念的原始類人猿社會上去。

老子的見解對於客觀地審視價值觀念,在可能範圍內避免價值偏執、價值霸權、價值瘋狂、價值紛爭,至少是一個提醒。從對於價值的思考進展到萬物萬象的相對性上來了,這也是一個提醒。

當然在那個春秋無義戰的時代,在那個你爭我奪、你殺我戳、你陰謀我詭計的年代,老子更多地強調無為、不言、不始、不有、不恃、不居,這是一個匡正時弊的理想,這是一個思想家的烏托邦式的良藥與涼藥。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致虛寧靜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是日覆命;覆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我們要達到虛空、虛無、謙虛的極致,不搞偏見,不搞強求,不搞自己的一本糊塗賬,絕對不剛愎自用。保持平靜、恆定和誠實厚重。

世間萬物,各自運轉,萬物雜陳。我們可以觀察它們的循環往復、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然後該什麼樣還是什麼樣,能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各自回到自身的本初狀態。落了聽(讀四聲),沉澱下來了,也就靜下來了。這就叫回到自身,回到自身就是恆常,知道什麼是恆常就是明潔。不懂得恆常,輕舉妄動,就會造成災難禍患。

知道了恆常就會有所容受,沉得住氣。能容受,能沉得住氣,就能公道,不偏私。能公道,不偏私,就能成為首領。當上首領,就要知天意天命,與天道保持一致。知道了天意天命,像天一樣地公正無私,一樣地涵蓋萬物,也就接近於大道了。有了大道的指引,就能長治久安,長命百歲,天長地久,到死也不會出大錯失。

老子從人的修養與人生姿態方面講大道的要求。首先的要求是虛靜。虛就是給自己的頭腦、內存、硬盤、系統,留下足夠的空、空白、容量。

靜的含意不是一動不動,而是要平心靜氣地理智思考,要慎於決策,要把心沉下來,不要焦躁,不要衝動,還要克服一時的情緒刺激,利益誘惑,心浮氣躁。

且看,不論是官場,是文壇,是商場,多少人奔波忙碌,輕舉妄動,爭名奪利,跑官要權,枉費心機,神神經經,咋咋呼呼,醜態百出,適成笑柄。反過來說,凡有成績的,又有幾個不是心靜得下來、心專得下來、大腦能夠正常運轉工作的?

生活在某種平常的卻也是俗惡的環境裡面,往往是一動不如一靜。其實任何一件具體的事務,一篇論文或一筆生意的成敗,一項獎金與一個頭銜的得失,一種輿論與一些受眾的評價,都會受到一時的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有靈機一動也有陰差陽錯,有天上掉餡餅也有喝涼水塞了牙,有僥倖也有晦氣,不過一時,轉瞬即逝。而你的修養,你的本領,你的境界,你的活兒,才是頂天立地,我行我素,我發我光,我耀我土,誰也奈何不得。一時的晦背只能增加你的光彩,你活動得太厲害了必然就輕飄了,輕佻了,掉分兒了。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論述,觀復,覆命,歸根,日常,知常。任何人與物都有自己的本態、常態。但是人又受許多外力的影響,受許多機緣、群體、社會、歷史、他人的影響而偏離本態常態,忘乎所以,叫做不知道自己是老幾了。

誰能清醒?誰能明白?誰能不被一時的潮流卷個暈頭轉向?誰能不跟風前行?誰能不勢利眼?誰能不苟且迎合?而如果能虛極、靜篤、觀復、日常、歸根、覆命、知明,就是有了道行了,通了大道了。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被丟棄了,人們各行其是乃至胡作非為了,才會出現對於仁義道德的提倡彰顯。智慧計謀發達了,心眼兒越來越多了,虛偽與欺騙才會越來越多。禮崩樂壞,六親不和,六親不認,才痛感到了孝子慈父的可貴乃至人為地去進行本來不需要灌輸的孝慈規範教導。國家政治亂了套了,國君無德無才陷入危難了,才大呼大叫地鬧什麼忠呀勇呀的什麼的。

這幾句話分量很重,內容尖刻,邏輯鐵定,觀念驚人,語氣沉痛,字字帶血,擲地有聲。我的感覺是,這是老子的警告,是老子的痛心疾首,是老子的詛咒,是老子擊起的一道閃電。

一般人都認為,仁義道德、智慧謀略、孝子慈父、忠勇良臣,是國家的寶貝,是社會的棟樑,是價值的核心。而老子的邏輯恰恰相反。人們壓根就應理所當然地和睦相處,互相幫助,同享天餉,共度美好的生活。只是因為有人心存詭詐,歪門邪道,社會風氣敗壞,才需要把一個仁義道德呀愛心呀助人為樂呀見義勇為呀掛到嘴上。

智慧謀略,有一點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太強調智慧的結果,卻是忽視了天然的大道,是用盡心機為自身打算,一直髮展到損人利己,虛偽狡詐,詭計多端,爾虞我詐,大騙子玩弄著小騙子,小騙子糊弄著大騙子。

家庭親屬,天倫之樂,父慈子孝,兄弟手足,相親相愛本來是天性,把慈與孝變成了道德規範這本身就不自然不真實了。成了規範標準以後,便要作狀,便要顯示,便要競賽,便要勉強,便要口是心非,便有萬般假冒。事實是把孝掛在嘴上的人一定不孝,把慈掛在嘴巴上的人一定不慈。母親為孩子餵乳的時候需要聲明我是慈愛的嗎?孩子繞父母之膝而樂的時候他會說我要做孝子嗎?一個孩子一邊為雙親做一點服務,如攙扶雙親走路或給雙親倒一杯水,他需要一邊說我是在盡孝嗎?如果他做一點點事的時候一再聲明是為了孝,他的雙親能夠舒服得了嗎?

老子的這些說法很警世醒世。

(摘自《老子的幫助》王蒙 著 華夏出版社)

老作家王蒙先生作品《老子的幫助》節選,請品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