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愛因斯坦曾說過:“有兩種事物是無限的,一是宇宙,二是人類的愚蠢,但宇宙我還說不準。”不管你承認與否,“傻瓜的數量是無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正確的,因為沒有人敢說自己一點兒不蠢,因為我們早晚都會有些愚蠢的念頭,說些愚蠢的話,做點兒愚蠢的事,只是數量不定罷了。

1976年,卡洛·奇波拉的雜文《人類愚蠢的基本法則》中這樣定義愚蠢:愚蠢會損人,但並不會利己,甚至還會害己;蠢人的潛在危害常常被低估;各種各樣的人中,蠢人是最危險的。這與王爾德的觀點不約而同,後者在《身為藝術家的評論者》中談到:“世間除了愚蠢,再無其他罪。”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才能告別愚蠢?也許應該問問一個最懂愚蠢本質的人。意大利“國民科普爺爺”奧迪弗雷迪所著的《人類愚蠢辭典》,辛辣又不失幽默地揭穿了人類社會自欺欺人的263種愚蠢現象。

"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愛因斯坦曾說過:“有兩種事物是無限的,一是宇宙,二是人類的愚蠢,但宇宙我還說不準。”不管你承認與否,“傻瓜的數量是無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正確的,因為沒有人敢說自己一點兒不蠢,因為我們早晚都會有些愚蠢的念頭,說些愚蠢的話,做點兒愚蠢的事,只是數量不定罷了。

1976年,卡洛·奇波拉的雜文《人類愚蠢的基本法則》中這樣定義愚蠢:愚蠢會損人,但並不會利己,甚至還會害己;蠢人的潛在危害常常被低估;各種各樣的人中,蠢人是最危險的。這與王爾德的觀點不約而同,後者在《身為藝術家的評論者》中談到:“世間除了愚蠢,再無其他罪。”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才能告別愚蠢?也許應該問問一個最懂愚蠢本質的人。意大利“國民科普爺爺”奧迪弗雷迪所著的《人類愚蠢辭典》,辛辣又不失幽默地揭穿了人類社會自欺欺人的263種愚蠢現象。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

近期,他化身“叛逆的思想家”, 繼《人類愚蠢辭典》之後,推出《叛逆的思想家:在不科學的年代告別愚蠢》一書,再次怒懟形形色色的愚蠢思想,獻給每一個獨立思考的讀者。

奧迪弗雷迪最為推崇的人物是數學家弗里曼•戴森。戴森天賦極高、學識淵博、文采斐然又天性不羈,這些特性混合所爆發的能量使他贏得了2000年的鄧普頓獎,以表彰其在科學與宗教之間起到的橋樑作用;身為科學家又長於詩歌的戴森,1996年獲劉易斯·托馬斯獎;又因物理學領域的成就獲得1981年的沃爾夫獎;甚至1965年還與諾貝爾物理學獎擦肩而過,只因每次最多隻能有三人獲獎。

弗里曼•戴森擁有一個叛逆的靈魂,戴森認為“擁有一個叛逆的靈魂與在嚴格的學術訓練下堅持探索並不矛盾”,而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也是這樣一位叛逆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奧迪弗雷迪是意大利家喻戶曉的科普大牛,1950年出生,被譽為“意大利國民科普爺爺”,是意大利著名的邏輯學家、數學家,也是極其活躍的科普作家和評論家。他為意大利版《紐約書評》撰寫社論和書評,還是意大利版《科學美國人》的定期撰稿人,經常參與各種科學主題討論,錄製超過400期電視節目。由於奧迪弗雷迪在科普上的卓著貢獻,1998和2011年兩度獲得“伽利略獎”,2002 年獲得“裴諾數學獎”,2005年獲頒意大利共和國功勳獎章。

在《叛逆的思想家》一書中,從甲殼蟲樂隊到梵蒂岡藝術,再到量子力學和懷疑哲學,奧迪弗雷迪“吐槽”式盤點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科學等8大領域的78種重要思想。

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單純的雜文集,更是一部真正的奧德修斯式的思想史漫遊。就連作者自己也很難準確定義它——它到底是一場噩夢,一出鬧劇,一則寓言,一篇諷刺文學,一場心靈遊戲,一場賭局,一句諷喻,一種觀點,還是對一切觀點的諷刺?

但是貫穿其中的是奧迪弗雷迪對智慧、理性、嚴謹與獨立思考的追求——為什麼我們相信荒唐透頂的預言?為什麼我們迷信權威和名人?為什麼科學進步惟艱總被扯後腿?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才能告別愚蠢?蘇格拉底說:智慧是最好的美德。也許你跟隨老爺子智慧而叛逆的靈魂遊歷了八大領域的諸多人類思想,便能找到答案!

"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愛因斯坦曾說過:“有兩種事物是無限的,一是宇宙,二是人類的愚蠢,但宇宙我還說不準。”不管你承認與否,“傻瓜的數量是無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正確的,因為沒有人敢說自己一點兒不蠢,因為我們早晚都會有些愚蠢的念頭,說些愚蠢的話,做點兒愚蠢的事,只是數量不定罷了。

1976年,卡洛·奇波拉的雜文《人類愚蠢的基本法則》中這樣定義愚蠢:愚蠢會損人,但並不會利己,甚至還會害己;蠢人的潛在危害常常被低估;各種各樣的人中,蠢人是最危險的。這與王爾德的觀點不約而同,後者在《身為藝術家的評論者》中談到:“世間除了愚蠢,再無其他罪。”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才能告別愚蠢?也許應該問問一個最懂愚蠢本質的人。意大利“國民科普爺爺”奧迪弗雷迪所著的《人類愚蠢辭典》,辛辣又不失幽默地揭穿了人類社會自欺欺人的263種愚蠢現象。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

近期,他化身“叛逆的思想家”, 繼《人類愚蠢辭典》之後,推出《叛逆的思想家:在不科學的年代告別愚蠢》一書,再次怒懟形形色色的愚蠢思想,獻給每一個獨立思考的讀者。

奧迪弗雷迪最為推崇的人物是數學家弗里曼•戴森。戴森天賦極高、學識淵博、文采斐然又天性不羈,這些特性混合所爆發的能量使他贏得了2000年的鄧普頓獎,以表彰其在科學與宗教之間起到的橋樑作用;身為科學家又長於詩歌的戴森,1996年獲劉易斯·托馬斯獎;又因物理學領域的成就獲得1981年的沃爾夫獎;甚至1965年還與諾貝爾物理學獎擦肩而過,只因每次最多隻能有三人獲獎。

弗里曼•戴森擁有一個叛逆的靈魂,戴森認為“擁有一個叛逆的靈魂與在嚴格的學術訓練下堅持探索並不矛盾”,而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也是這樣一位叛逆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奧迪弗雷迪是意大利家喻戶曉的科普大牛,1950年出生,被譽為“意大利國民科普爺爺”,是意大利著名的邏輯學家、數學家,也是極其活躍的科普作家和評論家。他為意大利版《紐約書評》撰寫社論和書評,還是意大利版《科學美國人》的定期撰稿人,經常參與各種科學主題討論,錄製超過400期電視節目。由於奧迪弗雷迪在科普上的卓著貢獻,1998和2011年兩度獲得“伽利略獎”,2002 年獲得“裴諾數學獎”,2005年獲頒意大利共和國功勳獎章。

在《叛逆的思想家》一書中,從甲殼蟲樂隊到梵蒂岡藝術,再到量子力學和懷疑哲學,奧迪弗雷迪“吐槽”式盤點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科學等8大領域的78種重要思想。

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單純的雜文集,更是一部真正的奧德修斯式的思想史漫遊。就連作者自己也很難準確定義它——它到底是一場噩夢,一出鬧劇,一則寓言,一篇諷刺文學,一場心靈遊戲,一場賭局,一句諷喻,一種觀點,還是對一切觀點的諷刺?

但是貫穿其中的是奧迪弗雷迪對智慧、理性、嚴謹與獨立思考的追求——為什麼我們相信荒唐透頂的預言?為什麼我們迷信權威和名人?為什麼科學進步惟艱總被扯後腿?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才能告別愚蠢?蘇格拉底說:智慧是最好的美德。也許你跟隨老爺子智慧而叛逆的靈魂遊歷了八大領域的諸多人類思想,便能找到答案!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意] 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 《叛逆的思想家:在不科學的年代告別愚蠢》 姚軼苒譯 未讀•思想家 2019年8月

以下內容選自本書:

科學家的神祕身體(霍金)

20多年前的一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在乘飛機時,坐在一個正在閱讀一本書的陌生人旁邊。他問了那人對書的看法,得到的回答是:“哦,了不起,我都能看懂。”這位著名物理學家對此評論說:“您這樣看?對於我來說從第三頁起就不知所云了。”

他肯定是誇大其詞了,為的是強調那本書不可能取得成功。但實際上,它在世界範圍內賣出100萬冊,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科學類書籍,並且也是丹·布朗出名前,近些年銷量最高的書。這本書就是霍金的《時間簡史》(又名《從大爆炸到黑洞》)。它之所以如此受大眾歡迎,一部分要歸功於書名,因為雖然如今對於大爆炸和黑洞的討論有些氾濫,但此書出版之前卻相當少見。

"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愛因斯坦曾說過:“有兩種事物是無限的,一是宇宙,二是人類的愚蠢,但宇宙我還說不準。”不管你承認與否,“傻瓜的數量是無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正確的,因為沒有人敢說自己一點兒不蠢,因為我們早晚都會有些愚蠢的念頭,說些愚蠢的話,做點兒愚蠢的事,只是數量不定罷了。

1976年,卡洛·奇波拉的雜文《人類愚蠢的基本法則》中這樣定義愚蠢:愚蠢會損人,但並不會利己,甚至還會害己;蠢人的潛在危害常常被低估;各種各樣的人中,蠢人是最危險的。這與王爾德的觀點不約而同,後者在《身為藝術家的評論者》中談到:“世間除了愚蠢,再無其他罪。”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才能告別愚蠢?也許應該問問一個最懂愚蠢本質的人。意大利“國民科普爺爺”奧迪弗雷迪所著的《人類愚蠢辭典》,辛辣又不失幽默地揭穿了人類社會自欺欺人的263種愚蠢現象。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

近期,他化身“叛逆的思想家”, 繼《人類愚蠢辭典》之後,推出《叛逆的思想家:在不科學的年代告別愚蠢》一書,再次怒懟形形色色的愚蠢思想,獻給每一個獨立思考的讀者。

奧迪弗雷迪最為推崇的人物是數學家弗里曼•戴森。戴森天賦極高、學識淵博、文采斐然又天性不羈,這些特性混合所爆發的能量使他贏得了2000年的鄧普頓獎,以表彰其在科學與宗教之間起到的橋樑作用;身為科學家又長於詩歌的戴森,1996年獲劉易斯·托馬斯獎;又因物理學領域的成就獲得1981年的沃爾夫獎;甚至1965年還與諾貝爾物理學獎擦肩而過,只因每次最多隻能有三人獲獎。

弗里曼•戴森擁有一個叛逆的靈魂,戴森認為“擁有一個叛逆的靈魂與在嚴格的學術訓練下堅持探索並不矛盾”,而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也是這樣一位叛逆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奧迪弗雷迪是意大利家喻戶曉的科普大牛,1950年出生,被譽為“意大利國民科普爺爺”,是意大利著名的邏輯學家、數學家,也是極其活躍的科普作家和評論家。他為意大利版《紐約書評》撰寫社論和書評,還是意大利版《科學美國人》的定期撰稿人,經常參與各種科學主題討論,錄製超過400期電視節目。由於奧迪弗雷迪在科普上的卓著貢獻,1998和2011年兩度獲得“伽利略獎”,2002 年獲得“裴諾數學獎”,2005年獲頒意大利共和國功勳獎章。

在《叛逆的思想家》一書中,從甲殼蟲樂隊到梵蒂岡藝術,再到量子力學和懷疑哲學,奧迪弗雷迪“吐槽”式盤點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科學等8大領域的78種重要思想。

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單純的雜文集,更是一部真正的奧德修斯式的思想史漫遊。就連作者自己也很難準確定義它——它到底是一場噩夢,一出鬧劇,一則寓言,一篇諷刺文學,一場心靈遊戲,一場賭局,一句諷喻,一種觀點,還是對一切觀點的諷刺?

但是貫穿其中的是奧迪弗雷迪對智慧、理性、嚴謹與獨立思考的追求——為什麼我們相信荒唐透頂的預言?為什麼我們迷信權威和名人?為什麼科學進步惟艱總被扯後腿?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才能告別愚蠢?蘇格拉底說:智慧是最好的美德。也許你跟隨老爺子智慧而叛逆的靈魂遊歷了八大領域的諸多人類思想,便能找到答案!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意] 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 《叛逆的思想家:在不科學的年代告別愚蠢》 姚軼苒譯 未讀•思想家 2019年8月

以下內容選自本書:

科學家的神祕身體(霍金)

20多年前的一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在乘飛機時,坐在一個正在閱讀一本書的陌生人旁邊。他問了那人對書的看法,得到的回答是:“哦,了不起,我都能看懂。”這位著名物理學家對此評論說:“您這樣看?對於我來說從第三頁起就不知所云了。”

他肯定是誇大其詞了,為的是強調那本書不可能取得成功。但實際上,它在世界範圍內賣出100萬冊,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科學類書籍,並且也是丹·布朗出名前,近些年銷量最高的書。這本書就是霍金的《時間簡史》(又名《從大爆炸到黑洞》)。它之所以如此受大眾歡迎,一部分要歸功於書名,因為雖然如今對於大爆炸和黑洞的討論有些氾濫,但此書出版之前卻相當少見。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霍金

但是,該書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於其作者,一位身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物理學家。這種罕見的疾病是由控制肌肉自主運動的運動神經元的進行性退化引起的,通常會在幾年內導致患者的死亡。確證患病時霍金21歲,醫生告訴他,他的生命還有2年到3年的時間。可他的案例說明,也有小比例的患者可以存活很久,而霍金一定是存活時間最長的患者之一,也是最受研究者關注的案例之一。

早在1985年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科學家已經接受了氣管切開術並失去了語言能力。但得益於一套配備了計算機合成器的複雜設備,他依然可以與外界溝通,可以寫作以及通過人工合成的聲音清晰說話,並繼續出現在公眾視線中。

2010年4月29日,因為參加探索頻道《霍金的宇宙》節目的推薦會,我有幸在倫敦見到了他。那是一個難忘的夜晚,結合了電影首映式的熱鬧世俗與教皇召見般的莊嚴神聖。

這場活動的舉辦場所位於英國最負盛名的科研機構——皇家學會的總部。掛在牆上的畫作和展示在陳列櫃中的歷史資料見證著這裡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入口處萊布尼茨的一封1693年的信件和一份帶有簽名真跡的嘉賓登記冊則提示了該機構的國際性和權威性。牆上看不到盡頭的畫像證明了其成員的卓越地位,他們是:艾薩克·牛頓、邁克爾·法拉第、查爾斯·達爾文、歐內斯特·盧瑟福、弗朗西斯·克里克……

當然了,還有霍金。即便我們未將他在媒體中的聲望錯認成他的科學價值,斯蒂芬·霍金也必然是其中一員。毫無疑問,他是傑出的物理學家,與其他1500名在世的科學家一起成為皇家學會的成員就是證明。但他絕不像其著作的封底一本正經地宣稱的那樣,是“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繼承者”,也不像《果殼中的宇宙》封底上所描述的,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還好,探索頻道只稱其為“最著名的在世科學家”,並在關於宇宙的三集電視節目中始終使用這一稱呼。這個說法八九不離十。該節目的製作歷時3年,花費數百萬歐元,內容涉及霍金的三大拿手好戲:外星人、時間旅行和宇宙歷史。這些主題出現在他所有的科普作品中,並構成了他的第一部獲得巨大成功的作品,其英文原版的名稱正是A Brief History of Time。

如前文所述,在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中霍金失去了語言能力,後來又逐漸失去了行動能力。現在他只能坐在他的科技輪椅上,上面配有一個電腦屏幕,他可以用臉頰和眼睛的細微動作對其下達指令。只有他的眼神依然靈動,有時候甜美的微笑也會照亮他的臉龐。而身體其他的部分已經完全癱瘓,無法動彈了。但他的大腦仍然活躍著,可以回答問題,儘管會有一段漫長且安靜的延遲時間。

在這樣的條件下,霍金可以思考,但他的工作能力逐漸受到限制。也難怪他後來的作品都與1988年的第一本著作大同小異,並且大部分由其他人負責完成。《時間簡史》在1996年出版了插圖版;1998年,十週年紀念版;2001年,紀念版再版;2005年,原版的縮減本。近些年還出版了兩個針對青少年的版本,它們是霍金與女兒露西以“沒有魔法的《哈利·波特》”的風格“共同”寫作的。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霍金是充滿好奇又樂於嘗試的。比如在1993年,他以全息成像的方式出現在《星際迷航》的一集中。接著又成了《辛普森一家》中的一個角色。2007年他乘坐了一次減重力飛機,成為第一個體驗失重感效果的四肢癱瘓者。同年他還為ABC電視臺的電視劇《科幻大師》配錄了畫外音。

最重要的是,霍金很願意讓自己的名字成為各種原創電視電影的符號,截至目前,最新的一部是2014年的傳記式大雜燴電影《萬物理論》。

"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愛因斯坦曾說過:“有兩種事物是無限的,一是宇宙,二是人類的愚蠢,但宇宙我還說不準。”不管你承認與否,“傻瓜的數量是無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正確的,因為沒有人敢說自己一點兒不蠢,因為我們早晚都會有些愚蠢的念頭,說些愚蠢的話,做點兒愚蠢的事,只是數量不定罷了。

1976年,卡洛·奇波拉的雜文《人類愚蠢的基本法則》中這樣定義愚蠢:愚蠢會損人,但並不會利己,甚至還會害己;蠢人的潛在危害常常被低估;各種各樣的人中,蠢人是最危險的。這與王爾德的觀點不約而同,後者在《身為藝術家的評論者》中談到:“世間除了愚蠢,再無其他罪。”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才能告別愚蠢?也許應該問問一個最懂愚蠢本質的人。意大利“國民科普爺爺”奧迪弗雷迪所著的《人類愚蠢辭典》,辛辣又不失幽默地揭穿了人類社會自欺欺人的263種愚蠢現象。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

近期,他化身“叛逆的思想家”, 繼《人類愚蠢辭典》之後,推出《叛逆的思想家:在不科學的年代告別愚蠢》一書,再次怒懟形形色色的愚蠢思想,獻給每一個獨立思考的讀者。

奧迪弗雷迪最為推崇的人物是數學家弗里曼•戴森。戴森天賦極高、學識淵博、文采斐然又天性不羈,這些特性混合所爆發的能量使他贏得了2000年的鄧普頓獎,以表彰其在科學與宗教之間起到的橋樑作用;身為科學家又長於詩歌的戴森,1996年獲劉易斯·托馬斯獎;又因物理學領域的成就獲得1981年的沃爾夫獎;甚至1965年還與諾貝爾物理學獎擦肩而過,只因每次最多隻能有三人獲獎。

弗里曼•戴森擁有一個叛逆的靈魂,戴森認為“擁有一個叛逆的靈魂與在嚴格的學術訓練下堅持探索並不矛盾”,而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也是這樣一位叛逆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奧迪弗雷迪是意大利家喻戶曉的科普大牛,1950年出生,被譽為“意大利國民科普爺爺”,是意大利著名的邏輯學家、數學家,也是極其活躍的科普作家和評論家。他為意大利版《紐約書評》撰寫社論和書評,還是意大利版《科學美國人》的定期撰稿人,經常參與各種科學主題討論,錄製超過400期電視節目。由於奧迪弗雷迪在科普上的卓著貢獻,1998和2011年兩度獲得“伽利略獎”,2002 年獲得“裴諾數學獎”,2005年獲頒意大利共和國功勳獎章。

在《叛逆的思想家》一書中,從甲殼蟲樂隊到梵蒂岡藝術,再到量子力學和懷疑哲學,奧迪弗雷迪“吐槽”式盤點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科學等8大領域的78種重要思想。

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單純的雜文集,更是一部真正的奧德修斯式的思想史漫遊。就連作者自己也很難準確定義它——它到底是一場噩夢,一出鬧劇,一則寓言,一篇諷刺文學,一場心靈遊戲,一場賭局,一句諷喻,一種觀點,還是對一切觀點的諷刺?

但是貫穿其中的是奧迪弗雷迪對智慧、理性、嚴謹與獨立思考的追求——為什麼我們相信荒唐透頂的預言?為什麼我們迷信權威和名人?為什麼科學進步惟艱總被扯後腿?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才能告別愚蠢?蘇格拉底說:智慧是最好的美德。也許你跟隨老爺子智慧而叛逆的靈魂遊歷了八大領域的諸多人類思想,便能找到答案!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意] 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 《叛逆的思想家:在不科學的年代告別愚蠢》 姚軼苒譯 未讀•思想家 2019年8月

以下內容選自本書:

科學家的神祕身體(霍金)

20多年前的一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在乘飛機時,坐在一個正在閱讀一本書的陌生人旁邊。他問了那人對書的看法,得到的回答是:“哦,了不起,我都能看懂。”這位著名物理學家對此評論說:“您這樣看?對於我來說從第三頁起就不知所云了。”

他肯定是誇大其詞了,為的是強調那本書不可能取得成功。但實際上,它在世界範圍內賣出100萬冊,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科學類書籍,並且也是丹·布朗出名前,近些年銷量最高的書。這本書就是霍金的《時間簡史》(又名《從大爆炸到黑洞》)。它之所以如此受大眾歡迎,一部分要歸功於書名,因為雖然如今對於大爆炸和黑洞的討論有些氾濫,但此書出版之前卻相當少見。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霍金

但是,該書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於其作者,一位身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物理學家。這種罕見的疾病是由控制肌肉自主運動的運動神經元的進行性退化引起的,通常會在幾年內導致患者的死亡。確證患病時霍金21歲,醫生告訴他,他的生命還有2年到3年的時間。可他的案例說明,也有小比例的患者可以存活很久,而霍金一定是存活時間最長的患者之一,也是最受研究者關注的案例之一。

早在1985年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科學家已經接受了氣管切開術並失去了語言能力。但得益於一套配備了計算機合成器的複雜設備,他依然可以與外界溝通,可以寫作以及通過人工合成的聲音清晰說話,並繼續出現在公眾視線中。

2010年4月29日,因為參加探索頻道《霍金的宇宙》節目的推薦會,我有幸在倫敦見到了他。那是一個難忘的夜晚,結合了電影首映式的熱鬧世俗與教皇召見般的莊嚴神聖。

這場活動的舉辦場所位於英國最負盛名的科研機構——皇家學會的總部。掛在牆上的畫作和展示在陳列櫃中的歷史資料見證著這裡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入口處萊布尼茨的一封1693年的信件和一份帶有簽名真跡的嘉賓登記冊則提示了該機構的國際性和權威性。牆上看不到盡頭的畫像證明了其成員的卓越地位,他們是:艾薩克·牛頓、邁克爾·法拉第、查爾斯·達爾文、歐內斯特·盧瑟福、弗朗西斯·克里克……

當然了,還有霍金。即便我們未將他在媒體中的聲望錯認成他的科學價值,斯蒂芬·霍金也必然是其中一員。毫無疑問,他是傑出的物理學家,與其他1500名在世的科學家一起成為皇家學會的成員就是證明。但他絕不像其著作的封底一本正經地宣稱的那樣,是“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繼承者”,也不像《果殼中的宇宙》封底上所描述的,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還好,探索頻道只稱其為“最著名的在世科學家”,並在關於宇宙的三集電視節目中始終使用這一稱呼。這個說法八九不離十。該節目的製作歷時3年,花費數百萬歐元,內容涉及霍金的三大拿手好戲:外星人、時間旅行和宇宙歷史。這些主題出現在他所有的科普作品中,並構成了他的第一部獲得巨大成功的作品,其英文原版的名稱正是A Brief History of Time。

如前文所述,在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中霍金失去了語言能力,後來又逐漸失去了行動能力。現在他只能坐在他的科技輪椅上,上面配有一個電腦屏幕,他可以用臉頰和眼睛的細微動作對其下達指令。只有他的眼神依然靈動,有時候甜美的微笑也會照亮他的臉龐。而身體其他的部分已經完全癱瘓,無法動彈了。但他的大腦仍然活躍著,可以回答問題,儘管會有一段漫長且安靜的延遲時間。

在這樣的條件下,霍金可以思考,但他的工作能力逐漸受到限制。也難怪他後來的作品都與1988年的第一本著作大同小異,並且大部分由其他人負責完成。《時間簡史》在1996年出版了插圖版;1998年,十週年紀念版;2001年,紀念版再版;2005年,原版的縮減本。近些年還出版了兩個針對青少年的版本,它們是霍金與女兒露西以“沒有魔法的《哈利·波特》”的風格“共同”寫作的。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霍金是充滿好奇又樂於嘗試的。比如在1993年,他以全息成像的方式出現在《星際迷航》的一集中。接著又成了《辛普森一家》中的一個角色。2007年他乘坐了一次減重力飛機,成為第一個體驗失重感效果的四肢癱瘓者。同年他還為ABC電視臺的電視劇《科幻大師》配錄了畫外音。

最重要的是,霍金很願意讓自己的名字成為各種原創電視電影的符號,截至目前,最新的一部是2014年的傳記式大雜燴電影《萬物理論》。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辛普森一家人》中的霍金

在探索頻道的節目推薦會上,執行製片人約翰·史密森回憶說,當他向霍金介紹節目的一些想法時,回覆的生成時間相當長。最後電腦合成的聲音終於說道:“我很喜歡,只要你們不把我的臉塗成像辛普森一家一樣的黃色就行。”那個夜晚,霍金的回答也在觀眾朝聖般的沉默中姍姍來遲:“我總是談到外星人的生活,但卻是第一次目睹我想談的內容。”

節目第一集的主題正是外星人,因此它的科幻成分大於科學。關於時間旅行的第二集也同樣如此。這兩集中電腦合成的圖像精緻迷人,但科學內容幾乎不存在。至於霍金的想象力,似乎像那些頗為老派的電影,比如《E.T.》和《星際迷航》那樣,顯得有些停滯了。

特別是他對外星人的想象,簡直是人們所能想到的最不具外星風格的幻想,對這類想象的批評幾乎都適用於它。只需瞭解一點生物學知識,就能意識到地球上無數種動植物都比他所幻想的外星人顯得更加“外星”。一部優秀的地球生命紀錄片,比如2006年由BBC出品、大衛·阿滕伯勒負責旁白的《地球脈動》,所給出的想象都會遠超於此。對此,普里莫·萊維在與圖裡奧·雷吉的《對話錄》中說:“科幻通常由貧乏的幻想和糟糕的科學組成,而如今真正的科幻就是科學。”

人們期待的由一位科學家所構想的外星人,恐怕不只有兩條腿、兩隻眼睛和一張嘴。甚至最好是沒有這些,因為與第三類生物的接觸很可能會產生與哥倫布發現美洲相同的效果,而我們就是那些美國原住民。

同樣,我們對於星際旅行的期待,也不止於核動力宇宙飛船出發去整個銀河系尋求殖民這樣老套的故事。法蘭克·迪普勒在《不朽的物理學》中就在此基礎上引出了更為極端的結果。

正如執行製片人史密森對霍金的準確定義,如果你面對的是一位科學領域的搖滾巨星,就必須聆聽他用吉他彈奏的音樂。直到該劇集講述宇宙中生死的第三集,科幻的搖滾才讓位於科學的室內樂,再一次敘述了霍金第一部著作《時間簡史》的故事。

"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愛因斯坦曾說過:“有兩種事物是無限的,一是宇宙,二是人類的愚蠢,但宇宙我還說不準。”不管你承認與否,“傻瓜的數量是無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正確的,因為沒有人敢說自己一點兒不蠢,因為我們早晚都會有些愚蠢的念頭,說些愚蠢的話,做點兒愚蠢的事,只是數量不定罷了。

1976年,卡洛·奇波拉的雜文《人類愚蠢的基本法則》中這樣定義愚蠢:愚蠢會損人,但並不會利己,甚至還會害己;蠢人的潛在危害常常被低估;各種各樣的人中,蠢人是最危險的。這與王爾德的觀點不約而同,後者在《身為藝術家的評論者》中談到:“世間除了愚蠢,再無其他罪。”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才能告別愚蠢?也許應該問問一個最懂愚蠢本質的人。意大利“國民科普爺爺”奧迪弗雷迪所著的《人類愚蠢辭典》,辛辣又不失幽默地揭穿了人類社會自欺欺人的263種愚蠢現象。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

近期,他化身“叛逆的思想家”, 繼《人類愚蠢辭典》之後,推出《叛逆的思想家:在不科學的年代告別愚蠢》一書,再次怒懟形形色色的愚蠢思想,獻給每一個獨立思考的讀者。

奧迪弗雷迪最為推崇的人物是數學家弗里曼•戴森。戴森天賦極高、學識淵博、文采斐然又天性不羈,這些特性混合所爆發的能量使他贏得了2000年的鄧普頓獎,以表彰其在科學與宗教之間起到的橋樑作用;身為科學家又長於詩歌的戴森,1996年獲劉易斯·托馬斯獎;又因物理學領域的成就獲得1981年的沃爾夫獎;甚至1965年還與諾貝爾物理學獎擦肩而過,只因每次最多隻能有三人獲獎。

弗里曼•戴森擁有一個叛逆的靈魂,戴森認為“擁有一個叛逆的靈魂與在嚴格的學術訓練下堅持探索並不矛盾”,而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也是這樣一位叛逆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奧迪弗雷迪是意大利家喻戶曉的科普大牛,1950年出生,被譽為“意大利國民科普爺爺”,是意大利著名的邏輯學家、數學家,也是極其活躍的科普作家和評論家。他為意大利版《紐約書評》撰寫社論和書評,還是意大利版《科學美國人》的定期撰稿人,經常參與各種科學主題討論,錄製超過400期電視節目。由於奧迪弗雷迪在科普上的卓著貢獻,1998和2011年兩度獲得“伽利略獎”,2002 年獲得“裴諾數學獎”,2005年獲頒意大利共和國功勳獎章。

在《叛逆的思想家》一書中,從甲殼蟲樂隊到梵蒂岡藝術,再到量子力學和懷疑哲學,奧迪弗雷迪“吐槽”式盤點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科學等8大領域的78種重要思想。

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單純的雜文集,更是一部真正的奧德修斯式的思想史漫遊。就連作者自己也很難準確定義它——它到底是一場噩夢,一出鬧劇,一則寓言,一篇諷刺文學,一場心靈遊戲,一場賭局,一句諷喻,一種觀點,還是對一切觀點的諷刺?

但是貫穿其中的是奧迪弗雷迪對智慧、理性、嚴謹與獨立思考的追求——為什麼我們相信荒唐透頂的預言?為什麼我們迷信權威和名人?為什麼科學進步惟艱總被扯後腿?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才能告別愚蠢?蘇格拉底說:智慧是最好的美德。也許你跟隨老爺子智慧而叛逆的靈魂遊歷了八大領域的諸多人類思想,便能找到答案!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意] 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 《叛逆的思想家:在不科學的年代告別愚蠢》 姚軼苒譯 未讀•思想家 2019年8月

以下內容選自本書:

科學家的神祕身體(霍金)

20多年前的一天,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在乘飛機時,坐在一個正在閱讀一本書的陌生人旁邊。他問了那人對書的看法,得到的回答是:“哦,了不起,我都能看懂。”這位著名物理學家對此評論說:“您這樣看?對於我來說從第三頁起就不知所云了。”

他肯定是誇大其詞了,為的是強調那本書不可能取得成功。但實際上,它在世界範圍內賣出100萬冊,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科學類書籍,並且也是丹·布朗出名前,近些年銷量最高的書。這本書就是霍金的《時間簡史》(又名《從大爆炸到黑洞》)。它之所以如此受大眾歡迎,一部分要歸功於書名,因為雖然如今對於大爆炸和黑洞的討論有些氾濫,但此書出版之前卻相當少見。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霍金

但是,該書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於其作者,一位身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物理學家。這種罕見的疾病是由控制肌肉自主運動的運動神經元的進行性退化引起的,通常會在幾年內導致患者的死亡。確證患病時霍金21歲,醫生告訴他,他的生命還有2年到3年的時間。可他的案例說明,也有小比例的患者可以存活很久,而霍金一定是存活時間最長的患者之一,也是最受研究者關注的案例之一。

早在1985年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科學家已經接受了氣管切開術並失去了語言能力。但得益於一套配備了計算機合成器的複雜設備,他依然可以與外界溝通,可以寫作以及通過人工合成的聲音清晰說話,並繼續出現在公眾視線中。

2010年4月29日,因為參加探索頻道《霍金的宇宙》節目的推薦會,我有幸在倫敦見到了他。那是一個難忘的夜晚,結合了電影首映式的熱鬧世俗與教皇召見般的莊嚴神聖。

這場活動的舉辦場所位於英國最負盛名的科研機構——皇家學會的總部。掛在牆上的畫作和展示在陳列櫃中的歷史資料見證著這裡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入口處萊布尼茨的一封1693年的信件和一份帶有簽名真跡的嘉賓登記冊則提示了該機構的國際性和權威性。牆上看不到盡頭的畫像證明了其成員的卓越地位,他們是:艾薩克·牛頓、邁克爾·法拉第、查爾斯·達爾文、歐內斯特·盧瑟福、弗朗西斯·克里克……

當然了,還有霍金。即便我們未將他在媒體中的聲望錯認成他的科學價值,斯蒂芬·霍金也必然是其中一員。毫無疑問,他是傑出的物理學家,與其他1500名在世的科學家一起成為皇家學會的成員就是證明。但他絕不像其著作的封底一本正經地宣稱的那樣,是“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繼承者”,也不像《果殼中的宇宙》封底上所描述的,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還好,探索頻道只稱其為“最著名的在世科學家”,並在關於宇宙的三集電視節目中始終使用這一稱呼。這個說法八九不離十。該節目的製作歷時3年,花費數百萬歐元,內容涉及霍金的三大拿手好戲:外星人、時間旅行和宇宙歷史。這些主題出現在他所有的科普作品中,並構成了他的第一部獲得巨大成功的作品,其英文原版的名稱正是A Brief History of Time。

如前文所述,在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中霍金失去了語言能力,後來又逐漸失去了行動能力。現在他只能坐在他的科技輪椅上,上面配有一個電腦屏幕,他可以用臉頰和眼睛的細微動作對其下達指令。只有他的眼神依然靈動,有時候甜美的微笑也會照亮他的臉龐。而身體其他的部分已經完全癱瘓,無法動彈了。但他的大腦仍然活躍著,可以回答問題,儘管會有一段漫長且安靜的延遲時間。

在這樣的條件下,霍金可以思考,但他的工作能力逐漸受到限制。也難怪他後來的作品都與1988年的第一本著作大同小異,並且大部分由其他人負責完成。《時間簡史》在1996年出版了插圖版;1998年,十週年紀念版;2001年,紀念版再版;2005年,原版的縮減本。近些年還出版了兩個針對青少年的版本,它們是霍金與女兒露西以“沒有魔法的《哈利·波特》”的風格“共同”寫作的。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霍金是充滿好奇又樂於嘗試的。比如在1993年,他以全息成像的方式出現在《星際迷航》的一集中。接著又成了《辛普森一家》中的一個角色。2007年他乘坐了一次減重力飛機,成為第一個體驗失重感效果的四肢癱瘓者。同年他還為ABC電視臺的電視劇《科幻大師》配錄了畫外音。

最重要的是,霍金很願意讓自己的名字成為各種原創電視電影的符號,截至目前,最新的一部是2014年的傳記式大雜燴電影《萬物理論》。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辛普森一家人》中的霍金

在探索頻道的節目推薦會上,執行製片人約翰·史密森回憶說,當他向霍金介紹節目的一些想法時,回覆的生成時間相當長。最後電腦合成的聲音終於說道:“我很喜歡,只要你們不把我的臉塗成像辛普森一家一樣的黃色就行。”那個夜晚,霍金的回答也在觀眾朝聖般的沉默中姍姍來遲:“我總是談到外星人的生活,但卻是第一次目睹我想談的內容。”

節目第一集的主題正是外星人,因此它的科幻成分大於科學。關於時間旅行的第二集也同樣如此。這兩集中電腦合成的圖像精緻迷人,但科學內容幾乎不存在。至於霍金的想象力,似乎像那些頗為老派的電影,比如《E.T.》和《星際迷航》那樣,顯得有些停滯了。

特別是他對外星人的想象,簡直是人們所能想到的最不具外星風格的幻想,對這類想象的批評幾乎都適用於它。只需瞭解一點生物學知識,就能意識到地球上無數種動植物都比他所幻想的外星人顯得更加“外星”。一部優秀的地球生命紀錄片,比如2006年由BBC出品、大衛·阿滕伯勒負責旁白的《地球脈動》,所給出的想象都會遠超於此。對此,普里莫·萊維在與圖裡奧·雷吉的《對話錄》中說:“科幻通常由貧乏的幻想和糟糕的科學組成,而如今真正的科幻就是科學。”

人們期待的由一位科學家所構想的外星人,恐怕不只有兩條腿、兩隻眼睛和一張嘴。甚至最好是沒有這些,因為與第三類生物的接觸很可能會產生與哥倫布發現美洲相同的效果,而我們就是那些美國原住民。

同樣,我們對於星際旅行的期待,也不止於核動力宇宙飛船出發去整個銀河系尋求殖民這樣老套的故事。法蘭克·迪普勒在《不朽的物理學》中就在此基礎上引出了更為極端的結果。

正如執行製片人史密森對霍金的準確定義,如果你面對的是一位科學領域的搖滾巨星,就必須聆聽他用吉他彈奏的音樂。直到該劇集講述宇宙中生死的第三集,科幻的搖滾才讓位於科學的室內樂,再一次敘述了霍金第一部著作《時間簡史》的故事。

叛逆的思想家:既然傻瓜數量是無限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獨立思考?

△ 年輕時的霍金

這一集實現了對相當久遠的過去的回顧,那時霍金的思想還沒有完全被他的身體囚禁。那時他也還不是現代物理的象徵、媒體的焦點,不足以讓皇家學會為他的電視節目召開推薦會,並在世界範圍內邀請500位嘉賓,將他視作一位聖人或一件聖物般,渴望看到他、觸摸他。

(本文由出版社授權發佈,編 / 俎燚楠,審 / 任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