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與漁父江邊交談,兩種不同人生觀抉擇,至今影響中國人

端午節,屈原是一個文化標誌也是一種精神象徵。雖然我們都很清楚端午並非因為屈原而產生,而是後來屈原賦予端午全新的含義,至於端午節的產生和發展,你可以看《探源:從惡月避惡看端午節的形成與演變》中有詳細介紹。

作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作為當時楚王室的後裔,屈原為什麼從一方重臣最後走向自殺,他的人生從輝煌走向沒落,終究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從《楚辭》中的漁父篇可以看出端倪。

屈原與漁父江邊交談,兩種不同人生觀抉擇,至今影響中國人

漁父絕對是一個神奇人物,經常出現在史書之中。比如姜子牙就是以漁父的身份釣了周文王,再比如《太平廣記·卷十三·神仙十三》記載一個漁父

而昔事海濱漁父,漁父者,故越相范蠡也

再比如《宋書·列傳·卷六十七》中也出現一個漁父

莊周雲:“漁父見孔子杏壇之上。”

《楚辭》中的漁父篇也出現一個漁父,這一篇中出現漁父和屈原的對話。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出現這個段落,不過這個段落被安排在屈原死前一番對話。在司馬遷看來屈原的死是他自己的價值觀主導下的主動選擇。

這一段對話,對我們的人生觀也有很大的啟發,因為呈現了兩種人生。《史記》與《楚辭》中的漁父篇稍有區別,但意思相近,我們就以楚辭中的漁父篇為藍本展開討論。

屈原與漁父江邊交談,兩種不同人生觀抉擇,至今影響中國人

屈原來到汨羅江邊,恰好遇到漁父,漁父就問:這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混的這麼慘呢?

三閭大夫什麼意思呢?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管七十五家的怎麼可能稱大夫呢?這主要是因為這三閭住的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昭、屈、景三個楚國王族之姓居住的。屈原管他們什麼事情呢?就是管管主持宗廟祭祀,順便管管王族的子弟的教育,屈原是個大才子,這是世人公認的,離騷已絕響,管教育絕對能勝任。

三閭大夫也絕對是一個閒職,參與不了重大國事,這比起原先的左徒差的太遠了。屈原鬱悶是最正常不過了,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正在鬱悶之中,見有人問答,馬上就開始吐苦水。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這一句絕對是牢騷話中頂級言語,而且很多年輕人喜歡這樣說。這天下就我一個人是清醒的,他們都糊塗,所以我很鬱悶啊。失意的年輕朋友們你們是不是有這樣的同感呢?所以你們的鬱悶也是很正常。

屈原與漁父江邊交談,兩種不同人生觀抉擇,至今影響中國人

屈原的想法對嗎?至少王陽明認為他是錯的。因為有一次有學生問王陽明:什麼叫異端啊。

王陽明說了一句話:與愚夫愚婦同的是謂同德,與愚夫愚婦異的是謂異端。按王陽明的觀點,屈原就是異端,當然是錯的。

你把屈原抱怨的話與王陽明說的話合在一起,細細品品,你有受到啟發嗎?

這個時候,漁父開口了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這一句話充滿道家的意味,史書中出現的漁父,比如姜子牙,范蠡等都是偏向道家的人物。

漁父一開口就批評了屈原的想法是錯的,因為聖人是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個觀點在老子的《道德經》49章也提到過:.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如果以百姓之心為心,當然不會產生舉世皆醉我獨醒的想法了。

屈原與漁父江邊交談,兩種不同人生觀抉擇,至今影響中國人

既然世道這樣,那你就醉吧,為什麼一定要故作高深,把自己弄的這麼被動呢?

屈原當然不認同這樣,因為屈原覺得自己沒有一點點錯誤,錯的是這個世道。

屈原說我現在乾乾淨淨,怎麼能讓自己的身體接受塵世的汙染呢。要是這樣我還是跳入江中餵魚算了。我怎麼願意與這個錯誤的世道同流合汙呢,那不是有違我的本心。

這是誰的觀點呢?儒家的觀點。

孔子一直致力於構建一個由周公描繪的周禮中的大同世界,這是孔子一生的努力。所以孔子看這個世界,怎麼看都是不舒服,怎麼看都是禮樂崩壞。比如管仲是華夏第一相把齊國治理的很好,孔子就說管仲這傢伙懂禮嗎?要是管仲懂禮,天下人都懂禮了,典型的反面教材。所以這種情結和觀念就一直在儒生的骨子中,成了遺傳基因,而且是顯性的。

屈原顯然也是這樣的觀點,《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屈原覺得必須要用自己的死來喚醒,必須要用自己的死來成就自己的價值觀,所以自己去跳江也是理由氣壯,這是自己最後的尊嚴。

屈原與漁父江邊交談,兩種不同人生觀抉擇,至今影響中國人

你猜猜看漁父會不會再繼續勸呢?

當然不會了,如果漁父繼續勸,那他就不是漁父了。所以漁父就走了,臨走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意味深長: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漁父是笑著說的。

有人就問,為什麼漁父不把屈原勸下來呢?因為通過對話之中,屈原的死志已經十分明確。漁父最後還是點了一下屈原,水如果清可以用來帽帶,水髒可以用來洗腳。其本意自然是順著這個世界來嘛,哪有清和濁之分嘛,但屈原沒聽懂,你聽懂了嗎?

綜觀全篇就如同是老子與孔子打架,最後屈原選擇了孔子。按照《道德經》的觀點,我們不可以以自己的標準去看整個世界,因為我們是很渺小,天地很大,萬物競類。一旦你用一個標準去看整個世界,那自然就有好壞,特別當不符合你的標準,或者讓你很不舒服的時候,你就會認為舉世皆濁你獨清。因為你將自己當作世界的主宰,你的標準就是世界的標準,你看到的自然是不滿的,屈原很鬱悶就很正常了。

屈原與漁父江邊交談,兩種不同人生觀抉擇,至今影響中國人

但如果按照儒家的觀點,我們必須要去改造整個世界,努力讓他符合我們提倡的價值觀,為了這個事業,自己的生命只是小事情,所以屈原跳江並沒有感到一絲委屈,相反是一種壯烈和執著。正因為如此,所以他不懂得曲,只會直諫楚王,不管楚懷王是英明還是混蛋。所以連續遇到惡人,先被上官大夫讒言,後又被令尹子蘭詆譭,剛易折,所以他的選擇註定他的一生是悲劇。當然如果遇到一個好上級,這樣的人肯定也是很輝煌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

作為道家的另一個人物莊子對這樣的行為是持鄙視態度的,認為他們是為了名,不是真的為了老百姓,這個詳細的不展開,你可以看知常容寫的《比干是忠臣,莊子為什麼要嘲諷他?

這是二種不同的價值觀,也是兩種令人深思的價值觀,這兩種價值觀一直在影響中國人的選擇,如果換成你會怎麼選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