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非遺傳承人餘巧雲在渭南去世 享年88歲

秦腔非遺傳承人餘巧雲在渭南去世 享年88歲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戲劇家協會原理事、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腔代表性傳承人、秦腔“餘派”創始人、渭南市秦腔劇團原名譽團長、“秦腔皇后”餘巧雲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6月19日17時54分在渭南去世,享年88歲。

餘巧雲,原名餘葆貞、餘寶珍,1932年生於西安,滿族。先後在三意社、尚友社、易風社擔任主要演員,新中國成立後到渭南市秦腔一團。餘巧雲開了秦腔纏綿風氣之先,她的戲路很寬,正旦、花旦、小旦皆能,演出的劇目繁多,代表作有《鍘美案》《五典坡》《乾坤帶》《白玉佃》《梁山伯與祝英臺》《打金枝》《汾河灣》《販馬記》《三上轎》《黑叮本》《藏舟》《雙下跪》《安安送米》等戲。

餘巧雲幼時家庭非常貧苦,父親提籃叫賣,母親給人漿洗縫補,姐弟五人常常食不果腹。六歲時被送進孤兒院做童工兩年。貧苦的家庭環境使餘巧雲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儉樸素的優良作風。餘巧雲自幼聰慧,十幾歲就受到秦腔名家王文朋的賞識,被推薦到三意社學藝,14歲登臺以一出《別窯》風靡秦腔劇壇。1948年秋,餘巧雲在西安橋梓口劇場演出時,轟動古城,觀眾爭相傳頌,一時名震長安。當時的《春蕾》雜誌第一期發表文章和劇照對餘巧雲的演技進行較為詳盡的評述,並給予她“秦腔皇后”的美稱。

1949年8月餘巧雲受渭南新民社之邀來渭演出,從此和東府的觀眾結下了不解之緣,一住就是七十年。她把戲送到田間地頭,獲得人民的愛戴與歡迎。在渭南流傳著這樣兩句話:“看了餘巧雲的《鍘美案》,三天五天不吃飯;看了餘巧雲的《三上轎》,難過得三天睡不著覺。”她還曾在硝煙瀰漫的老山前線,冒著槍林彈雨為戰士們演出;曾頂風沙、冒嚴寒去延安慰問老區人民,為榆林青年演員傳經送寶。各種公益演出只要邀請,她從不推辭。

秦腔非遺傳承人餘巧雲在渭南去世 享年88歲

餘巧雲198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省政府授予她“陝西省十名尖子演員”光榮稱號。1993年被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為秦腔藝術流派中的“餘派”。同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及突出貢獻專家證書。2003年餘巧雲出版了《從藝六十年》一書,對自己的藝術進了系統的總結,為秦腔藝術留下了一份珍貴的資料。2005年榮獲陝西省第四屆藝術節 “最高榮譽獎”。2008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腔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腔代表性傳承人。同年6月在文化廳組織的傳習交流展演活動中,78歲高齡的餘巧雲再次粉墨登場,在西安人民劇院演出了她的拿手戲《五典坡-回窯》,藝驚四座,風采依舊。2009年9月陝西秦腔博物館落成,餘巧雲拿出自己珍藏了多年的珍貴資料無償捐獻給博物館,並代表秦腔界呼籲大家多支持博物館的建設。

餘巧雲的表演藝術特點在於既遵循秦腔藝術規範,又敢於開拓藝術創新,創造性地運用戲曲水袖的程式,達到刻畫人物的藝術效果。她能具體地分析舞臺人物感情的層次及發展過程,對唱、念、做的目的性明確,表情、動作、聲調恰如其分,給觀眾一個完整感人的藝術形象。她演出認真,出場進戲,颱風嚴謹、細緻入微,在表演和唱腔上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音質純淨、“嬌、柔、脆、水”四種音色俱全。唱腔既突出秦腔高亢粗獷、激越鏗鏹的氣勢,又體現細膩纏綿、如泣如訴的特點。迂迴纏綿,她在演唱發聲上總結出的“大換氣、小偷氣、不蠻唱、留餘地”十二字決竅對青年演員很有借鑑作用。

晚年的餘巧雲堅持每天早起鍛鍊,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在了培育輔導年輕演員和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上。餘巧雲的入室弟子張愛蓮、樊惠琴、黨美麗、衛小莉等都已成為頗有成就的著名演員,並在各種大賽中獲得了眾多的榮譽。 華商報記者 路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