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

“故事講到激昂之處能使人捧腹大笑,

唱到悽慘之處使人潸然淚下,

那種氣氛也是一般人達不到的。”

說這句話的人叫做岑權鬆

作為徐州地區的非遺傳承人

岑權鬆一直致力於漁鼓的傳承與發展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老藝人

"

“故事講到激昂之處能使人捧腹大笑,

唱到悽慘之處使人潸然淚下,

那種氣氛也是一般人達不到的。”

說這句話的人叫做岑權鬆

作為徐州地區的非遺傳承人

岑權鬆一直致力於漁鼓的傳承與發展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老藝人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在八路鎮院牆村的一處農家小院裡,67歲的岑權鬆懷抱漁鼓,手握簡板,正在給鄰居們演唱他最新自編自寫的曲目《建國七十週年》。岑權鬆告訴記者,說唱漁鼓的門道很多,除了手法和唱腔,還要有一定的步伐。因為漁鼓不能坐著,全部都是走著唱的,手、眼、身、法、步每一樣都得到位。


"

“故事講到激昂之處能使人捧腹大笑,

唱到悽慘之處使人潸然淚下,

那種氣氛也是一般人達不到的。”

說這句話的人叫做岑權鬆

作為徐州地區的非遺傳承人

岑權鬆一直致力於漁鼓的傳承與發展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老藝人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在八路鎮院牆村的一處農家小院裡,67歲的岑權鬆懷抱漁鼓,手握簡板,正在給鄰居們演唱他最新自編自寫的曲目《建國七十週年》。岑權鬆告訴記者,說唱漁鼓的門道很多,除了手法和唱腔,還要有一定的步伐。因為漁鼓不能坐著,全部都是走著唱的,手、眼、身、法、步每一樣都得到位。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啥是漁鼓?

漁鼓是源於道情的一種漢族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是古代神話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流傳下來的,漁鼓鼓身長一米,一頭用豬護心皮做成鼓面,敲打起來“嘭嘭”作響,再配上兩塊簡板,曲藝人邊走邊唱,很有特色。如今,這種說唱漁鼓藝術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岑權鬆第一次接觸漁鼓是在19歲,那時他剛畢業,找不到工作的話就只能回家種地,但當時的農村生活尤為困苦,而曲藝卻是發展的上升期,所以但凡有點藝術細胞的人都會選擇拜師學藝,岑權鬆也不例外。“那時候沒有什麼好工作,幹一個勞動日掙不到一毛錢。也沒有什麼文藝生活,早晚兩個月放一次電影,大家都喜氣的不得了,所以說老百姓對文藝喜聞樂見。”岑權鬆回想道。


"

“故事講到激昂之處能使人捧腹大笑,

唱到悽慘之處使人潸然淚下,

那種氣氛也是一般人達不到的。”

說這句話的人叫做岑權鬆

作為徐州地區的非遺傳承人

岑權鬆一直致力於漁鼓的傳承與發展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老藝人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在八路鎮院牆村的一處農家小院裡,67歲的岑權鬆懷抱漁鼓,手握簡板,正在給鄰居們演唱他最新自編自寫的曲目《建國七十週年》。岑權鬆告訴記者,說唱漁鼓的門道很多,除了手法和唱腔,還要有一定的步伐。因為漁鼓不能坐著,全部都是走著唱的,手、眼、身、法、步每一樣都得到位。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啥是漁鼓?

漁鼓是源於道情的一種漢族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是古代神話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流傳下來的,漁鼓鼓身長一米,一頭用豬護心皮做成鼓面,敲打起來“嘭嘭”作響,再配上兩塊簡板,曲藝人邊走邊唱,很有特色。如今,這種說唱漁鼓藝術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岑權鬆第一次接觸漁鼓是在19歲,那時他剛畢業,找不到工作的話就只能回家種地,但當時的農村生活尤為困苦,而曲藝卻是發展的上升期,所以但凡有點藝術細胞的人都會選擇拜師學藝,岑權鬆也不例外。“那時候沒有什麼好工作,幹一個勞動日掙不到一毛錢。也沒有什麼文藝生活,早晚兩個月放一次電影,大家都喜氣的不得了,所以說老百姓對文藝喜聞樂見。”岑權鬆回想道。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然而,拜師的人多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將近飽和,學徒的淘汰率達到80%,而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之下,岑權鬆憑藉天分脫穎而出,用岑權鬆的話說就是:老天爺賞的飯。“當時老師在臺上教,我看了就會,10個人唱擺下來10場,唱走了8場,就剩2場,到那個街集上是這樣,到那個地方還是這樣,勝出嘛,這叫勝出!”岑權鬆驕傲的說。


"

“故事講到激昂之處能使人捧腹大笑,

唱到悽慘之處使人潸然淚下,

那種氣氛也是一般人達不到的。”

說這句話的人叫做岑權鬆

作為徐州地區的非遺傳承人

岑權鬆一直致力於漁鼓的傳承與發展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老藝人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在八路鎮院牆村的一處農家小院裡,67歲的岑權鬆懷抱漁鼓,手握簡板,正在給鄰居們演唱他最新自編自寫的曲目《建國七十週年》。岑權鬆告訴記者,說唱漁鼓的門道很多,除了手法和唱腔,還要有一定的步伐。因為漁鼓不能坐著,全部都是走著唱的,手、眼、身、法、步每一樣都得到位。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啥是漁鼓?

漁鼓是源於道情的一種漢族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是古代神話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流傳下來的,漁鼓鼓身長一米,一頭用豬護心皮做成鼓面,敲打起來“嘭嘭”作響,再配上兩塊簡板,曲藝人邊走邊唱,很有特色。如今,這種說唱漁鼓藝術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岑權鬆第一次接觸漁鼓是在19歲,那時他剛畢業,找不到工作的話就只能回家種地,但當時的農村生活尤為困苦,而曲藝卻是發展的上升期,所以但凡有點藝術細胞的人都會選擇拜師學藝,岑權鬆也不例外。“那時候沒有什麼好工作,幹一個勞動日掙不到一毛錢。也沒有什麼文藝生活,早晚兩個月放一次電影,大家都喜氣的不得了,所以說老百姓對文藝喜聞樂見。”岑權鬆回想道。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然而,拜師的人多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將近飽和,學徒的淘汰率達到80%,而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之下,岑權鬆憑藉天分脫穎而出,用岑權鬆的話說就是:老天爺賞的飯。“當時老師在臺上教,我看了就會,10個人唱擺下來10場,唱走了8場,就剩2場,到那個街集上是這樣,到那個地方還是這樣,勝出嘛,這叫勝出!”岑權鬆驕傲的說。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20歲那年,岑權鬆正式進入邳縣曲藝隊演唱,方圓四百多公里的村莊、年會和集市上都有他的足跡。觀眾們不是給幾塊錢,就是給些糧食,經過幾年的打磨歷練,漁鼓便成了岑權鬆養家餬口的主要收入。然而好景不長,在80年代末期,隨著現代文化藝術形式的出現,傳統的說唱漁鼓開始走下坡路。


"

“故事講到激昂之處能使人捧腹大笑,

唱到悽慘之處使人潸然淚下,

那種氣氛也是一般人達不到的。”

說這句話的人叫做岑權鬆

作為徐州地區的非遺傳承人

岑權鬆一直致力於漁鼓的傳承與發展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老藝人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在八路鎮院牆村的一處農家小院裡,67歲的岑權鬆懷抱漁鼓,手握簡板,正在給鄰居們演唱他最新自編自寫的曲目《建國七十週年》。岑權鬆告訴記者,說唱漁鼓的門道很多,除了手法和唱腔,還要有一定的步伐。因為漁鼓不能坐著,全部都是走著唱的,手、眼、身、法、步每一樣都得到位。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啥是漁鼓?

漁鼓是源於道情的一種漢族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是古代神話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流傳下來的,漁鼓鼓身長一米,一頭用豬護心皮做成鼓面,敲打起來“嘭嘭”作響,再配上兩塊簡板,曲藝人邊走邊唱,很有特色。如今,這種說唱漁鼓藝術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岑權鬆第一次接觸漁鼓是在19歲,那時他剛畢業,找不到工作的話就只能回家種地,但當時的農村生活尤為困苦,而曲藝卻是發展的上升期,所以但凡有點藝術細胞的人都會選擇拜師學藝,岑權鬆也不例外。“那時候沒有什麼好工作,幹一個勞動日掙不到一毛錢。也沒有什麼文藝生活,早晚兩個月放一次電影,大家都喜氣的不得了,所以說老百姓對文藝喜聞樂見。”岑權鬆回想道。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然而,拜師的人多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將近飽和,學徒的淘汰率達到80%,而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之下,岑權鬆憑藉天分脫穎而出,用岑權鬆的話說就是:老天爺賞的飯。“當時老師在臺上教,我看了就會,10個人唱擺下來10場,唱走了8場,就剩2場,到那個街集上是這樣,到那個地方還是這樣,勝出嘛,這叫勝出!”岑權鬆驕傲的說。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20歲那年,岑權鬆正式進入邳縣曲藝隊演唱,方圓四百多公里的村莊、年會和集市上都有他的足跡。觀眾們不是給幾塊錢,就是給些糧食,經過幾年的打磨歷練,漁鼓便成了岑權鬆養家餬口的主要收入。然而好景不長,在80年代末期,隨著現代文化藝術形式的出現,傳統的說唱漁鼓開始走下坡路。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迫於生活的壓力,岑權鬆不得不回家種起了田,但他還是不願意放棄漁鼓,農閒時節,他還會為家人和鄰居唱上一段。直到近幾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岑權鬆又有了幹勁,自編自寫了40多個段子,去到各鄉鎮、文化站和文化館演出,贏得了觀眾們的喜愛。


"

“故事講到激昂之處能使人捧腹大笑,

唱到悽慘之處使人潸然淚下,

那種氣氛也是一般人達不到的。”

說這句話的人叫做岑權鬆

作為徐州地區的非遺傳承人

岑權鬆一直致力於漁鼓的傳承與發展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老藝人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在八路鎮院牆村的一處農家小院裡,67歲的岑權鬆懷抱漁鼓,手握簡板,正在給鄰居們演唱他最新自編自寫的曲目《建國七十週年》。岑權鬆告訴記者,說唱漁鼓的門道很多,除了手法和唱腔,還要有一定的步伐。因為漁鼓不能坐著,全部都是走著唱的,手、眼、身、法、步每一樣都得到位。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啥是漁鼓?

漁鼓是源於道情的一種漢族說唱藝術形式,相傳是古代神話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流傳下來的,漁鼓鼓身長一米,一頭用豬護心皮做成鼓面,敲打起來“嘭嘭”作響,再配上兩塊簡板,曲藝人邊走邊唱,很有特色。如今,這種說唱漁鼓藝術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岑權鬆第一次接觸漁鼓是在19歲,那時他剛畢業,找不到工作的話就只能回家種地,但當時的農村生活尤為困苦,而曲藝卻是發展的上升期,所以但凡有點藝術細胞的人都會選擇拜師學藝,岑權鬆也不例外。“那時候沒有什麼好工作,幹一個勞動日掙不到一毛錢。也沒有什麼文藝生活,早晚兩個月放一次電影,大家都喜氣的不得了,所以說老百姓對文藝喜聞樂見。”岑權鬆回想道。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然而,拜師的人多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將近飽和,學徒的淘汰率達到80%,而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之下,岑權鬆憑藉天分脫穎而出,用岑權鬆的話說就是:老天爺賞的飯。“當時老師在臺上教,我看了就會,10個人唱擺下來10場,唱走了8場,就剩2場,到那個街集上是這樣,到那個地方還是這樣,勝出嘛,這叫勝出!”岑權鬆驕傲的說。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20歲那年,岑權鬆正式進入邳縣曲藝隊演唱,方圓四百多公里的村莊、年會和集市上都有他的足跡。觀眾們不是給幾塊錢,就是給些糧食,經過幾年的打磨歷練,漁鼓便成了岑權鬆養家餬口的主要收入。然而好景不長,在80年代末期,隨著現代文化藝術形式的出現,傳統的說唱漁鼓開始走下坡路。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迫於生活的壓力,岑權鬆不得不回家種起了田,但他還是不願意放棄漁鼓,農閒時節,他還會為家人和鄰居唱上一段。直到近幾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岑權鬆又有了幹勁,自編自寫了40多個段子,去到各鄉鎮、文化站和文化館演出,贏得了觀眾們的喜愛。


邳州八路鎮這位非遺傳承人表演的漁鼓,就是不一樣


然而,如今能唱漁鼓的人越來越少,光靠自己唱總有唱不動的一天,岑權鬆也曾經收過幾名徒弟,但都放棄了不唱了,沒有學徒,這讓岑權鬆很無奈也很著急。岑權鬆表示,只要有人願意學,自己也會傾心教,並且不收一分一毛。

來源:無線邳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