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綏米嗩吶”傳承人——汪世發'

"
汪世發藝名“鬥”,男,漢族,1949年出生在榆林市綏德縣四十里鋪鎮后街。他12歲開始學藝,19歲出師立班,在長期的學習和演出活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技巧,可以用嗩吶不用調式吹奏近百首傳統嗩吶曲牌。他的樂班人數雖少,但演奏水平高,合奏時時而氣勢如排山倒海,時而又細膩委婉;獨奏時既有奔放的激情,又有深情的傾訴,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1984年受省文化廳邀請,由陝西省音像出版社出版汪世發錄音盒帶《陝北嗩吶曲牌選集》,熱銷西北各地;同年,還參與了電影《人生》拍攝,並擔任迎親部分嗩吶吹奏。1999年,汪世發參加陝西電視臺舉辦的春節文藝晚會演出,同時在全國第四屆城市運動會閉幕式演出中獲團體特別獎;2001年,參加陝西電視臺舉辦的迎十六大勝利召開文藝晚會演出;2002年,在陝西省第三屆藝術節演出的《嗩吶領奏鬧元宵》獲表演一等獎,同年參國全省農民運動會閉幕式演出;2003年,參加中國老年藝術節表演,獲紀念獎;2006年,參加榆林市首屆民歌藝術節開幕式演出;2007年,參加榆林市第二屆民歌藝術節和定邊馬鈴薯藝術節演出。汪世發的傳人有張曉紅、劉丕榮、馬亞軍、顧永會、李康等。2008年6月,汪世發入選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綏米嗩吶”代表性傳承人名單。2012年12月,汪世發與米脂縣李岐山一同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綏米嗩吶”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5月14日,作為秧歌節目表演伴奏,汪世發和他的團隊在迎接印度總理莫迪訪華機場歡迎儀式上進行了文藝表演。
"
汪世發藝名“鬥”,男,漢族,1949年出生在榆林市綏德縣四十里鋪鎮后街。他12歲開始學藝,19歲出師立班,在長期的學習和演出活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技巧,可以用嗩吶不用調式吹奏近百首傳統嗩吶曲牌。他的樂班人數雖少,但演奏水平高,合奏時時而氣勢如排山倒海,時而又細膩委婉;獨奏時既有奔放的激情,又有深情的傾訴,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1984年受省文化廳邀請,由陝西省音像出版社出版汪世發錄音盒帶《陝北嗩吶曲牌選集》,熱銷西北各地;同年,還參與了電影《人生》拍攝,並擔任迎親部分嗩吶吹奏。1999年,汪世發參加陝西電視臺舉辦的春節文藝晚會演出,同時在全國第四屆城市運動會閉幕式演出中獲團體特別獎;2001年,參加陝西電視臺舉辦的迎十六大勝利召開文藝晚會演出;2002年,在陝西省第三屆藝術節演出的《嗩吶領奏鬧元宵》獲表演一等獎,同年參國全省農民運動會閉幕式演出;2003年,參加中國老年藝術節表演,獲紀念獎;2006年,參加榆林市首屆民歌藝術節開幕式演出;2007年,參加榆林市第二屆民歌藝術節和定邊馬鈴薯藝術節演出。汪世發的傳人有張曉紅、劉丕榮、馬亞軍、顧永會、李康等。2008年6月,汪世發入選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綏米嗩吶”代表性傳承人名單。2012年12月,汪世發與米脂縣李岐山一同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綏米嗩吶”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5月14日,作為秧歌節目表演伴奏,汪世發和他的團隊在迎接印度總理莫迪訪華機場歡迎儀式上進行了文藝表演。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綏米嗩吶”傳承人——汪世發

汪世發


因貧窮,同嗩吶結下不解之緣 12歲的時候,因為家庭貧窮,汪世發便跟著鄰居吹嗩吶的師傅曹來前學習打擊樂,從此便與嗩吶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夏日炎炎,還是冰天雪地,辦一宗事只有5毛錢的收入,但是在上世紀60年代,5毛錢對於一個12歲的孩子來說已經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雖然剛開始接觸嗩吶是想賺錢,但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我發現自己漸漸地喜歡上了吹嗩吶,每次吹奏嗩吶都讓我覺得很快樂。”汪世發回憶道。 19歲的時候,汪世發便出師了,並且創立了自己的班子。21歲時,他有幸被延安歌舞團錄取,但面對常年有病的父親、尚未成年的四個妹妹以及一貧如洗的家,汪世發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他說“自己是家裡的頂樑柱,應該為家人撐起一片天”。 如今一晃眼多年過去了,他經歷過別人的熱情招待,得到過別人的讚揚肯定,不可避免地也經歷過一些人的冷嘲熱諷、譏笑白眼。但是無論遇到什麼事,他都與嗩吶形影不離,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用他自己的話說,“每天要是不吹一吹嗩吶,難受得都睡不著覺”。
"
汪世發藝名“鬥”,男,漢族,1949年出生在榆林市綏德縣四十里鋪鎮后街。他12歲開始學藝,19歲出師立班,在長期的學習和演出活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技巧,可以用嗩吶不用調式吹奏近百首傳統嗩吶曲牌。他的樂班人數雖少,但演奏水平高,合奏時時而氣勢如排山倒海,時而又細膩委婉;獨奏時既有奔放的激情,又有深情的傾訴,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1984年受省文化廳邀請,由陝西省音像出版社出版汪世發錄音盒帶《陝北嗩吶曲牌選集》,熱銷西北各地;同年,還參與了電影《人生》拍攝,並擔任迎親部分嗩吶吹奏。1999年,汪世發參加陝西電視臺舉辦的春節文藝晚會演出,同時在全國第四屆城市運動會閉幕式演出中獲團體特別獎;2001年,參加陝西電視臺舉辦的迎十六大勝利召開文藝晚會演出;2002年,在陝西省第三屆藝術節演出的《嗩吶領奏鬧元宵》獲表演一等獎,同年參國全省農民運動會閉幕式演出;2003年,參加中國老年藝術節表演,獲紀念獎;2006年,參加榆林市首屆民歌藝術節開幕式演出;2007年,參加榆林市第二屆民歌藝術節和定邊馬鈴薯藝術節演出。汪世發的傳人有張曉紅、劉丕榮、馬亞軍、顧永會、李康等。2008年6月,汪世發入選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綏米嗩吶”代表性傳承人名單。2012年12月,汪世發與米脂縣李岐山一同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綏米嗩吶”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5月14日,作為秧歌節目表演伴奏,汪世發和他的團隊在迎接印度總理莫迪訪華機場歡迎儀式上進行了文藝表演。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綏米嗩吶”傳承人——汪世發

汪世發


因貧窮,同嗩吶結下不解之緣 12歲的時候,因為家庭貧窮,汪世發便跟著鄰居吹嗩吶的師傅曹來前學習打擊樂,從此便與嗩吶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夏日炎炎,還是冰天雪地,辦一宗事只有5毛錢的收入,但是在上世紀60年代,5毛錢對於一個12歲的孩子來說已經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雖然剛開始接觸嗩吶是想賺錢,但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我發現自己漸漸地喜歡上了吹嗩吶,每次吹奏嗩吶都讓我覺得很快樂。”汪世發回憶道。 19歲的時候,汪世發便出師了,並且創立了自己的班子。21歲時,他有幸被延安歌舞團錄取,但面對常年有病的父親、尚未成年的四個妹妹以及一貧如洗的家,汪世發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他說“自己是家裡的頂樑柱,應該為家人撐起一片天”。 如今一晃眼多年過去了,他經歷過別人的熱情招待,得到過別人的讚揚肯定,不可避免地也經歷過一些人的冷嘲熱諷、譏笑白眼。但是無論遇到什麼事,他都與嗩吶形影不離,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用他自己的話說,“每天要是不吹一吹嗩吶,難受得都睡不著覺”。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綏米嗩吶”傳承人——汪世發

汪世發


因喜愛,與嗩吶不離不棄 1984年,電影《人生》在綏德縣四十里鋪鎮王橋村拍攝時,汪世發有幸參與了電影中迎親部分的嗩吶演奏,他吹奏了《大擺隊》,很快便聞名方圓十里,同時迎來了事業的巔峰——無論紅事白事,請他的班子的主家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一年100多場。 同年,受陝西省文化廳的邀請,陝西省音像出版社出版了錄音盒帶《陝北嗩吶曲牌選集》,熱銷全國各地。1998年,“綏德漢嗩吶團”成立後,汪世發作為主吹多次參加過國家、省市級大型演出演奏活動,受到各級政府獎勵和演藝界的好評。2012年,汪世發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5月14日,作為秧歌節目表演伴奏,汪世發和他的團隊為迎接印度總理莫迪訪華,在機場歡迎儀式上進行了文藝表演。 也正是因為喜愛,汪世發除了經常溫習傳統曲牌,還會嘗試著自己創作一些新曲牌。他根據不同的場合,通過新老改編吹奏,創作了《迎春令》《獅子令-變奏》等紅事新曲牌,《雙鳳蓮》《苦思鄉》等白事新曲牌。“對於我來說,這個改編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汪世發表示。 “無論開心或者不開心,無論生活多苦多累,每天我都會堅持練習吹嗩吶,反反覆覆的,不僅要學習新曲牌,還要溫習老曲牌。50多年了,我從來沒有厭煩過、放棄過,嗩吶讓我覺得渾身都有使不完的勁。”汪世發這樣說的時候,語調裡充滿了興奮,一臉的嚮往。
"
汪世發藝名“鬥”,男,漢族,1949年出生在榆林市綏德縣四十里鋪鎮后街。他12歲開始學藝,19歲出師立班,在長期的學習和演出活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技巧,可以用嗩吶不用調式吹奏近百首傳統嗩吶曲牌。他的樂班人數雖少,但演奏水平高,合奏時時而氣勢如排山倒海,時而又細膩委婉;獨奏時既有奔放的激情,又有深情的傾訴,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1984年受省文化廳邀請,由陝西省音像出版社出版汪世發錄音盒帶《陝北嗩吶曲牌選集》,熱銷西北各地;同年,還參與了電影《人生》拍攝,並擔任迎親部分嗩吶吹奏。1999年,汪世發參加陝西電視臺舉辦的春節文藝晚會演出,同時在全國第四屆城市運動會閉幕式演出中獲團體特別獎;2001年,參加陝西電視臺舉辦的迎十六大勝利召開文藝晚會演出;2002年,在陝西省第三屆藝術節演出的《嗩吶領奏鬧元宵》獲表演一等獎,同年參國全省農民運動會閉幕式演出;2003年,參加中國老年藝術節表演,獲紀念獎;2006年,參加榆林市首屆民歌藝術節開幕式演出;2007年,參加榆林市第二屆民歌藝術節和定邊馬鈴薯藝術節演出。汪世發的傳人有張曉紅、劉丕榮、馬亞軍、顧永會、李康等。2008年6月,汪世發入選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綏米嗩吶”代表性傳承人名單。2012年12月,汪世發與米脂縣李岐山一同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綏米嗩吶”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5月14日,作為秧歌節目表演伴奏,汪世發和他的團隊在迎接印度總理莫迪訪華機場歡迎儀式上進行了文藝表演。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綏米嗩吶”傳承人——汪世發

汪世發


因貧窮,同嗩吶結下不解之緣 12歲的時候,因為家庭貧窮,汪世發便跟著鄰居吹嗩吶的師傅曹來前學習打擊樂,從此便與嗩吶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夏日炎炎,還是冰天雪地,辦一宗事只有5毛錢的收入,但是在上世紀60年代,5毛錢對於一個12歲的孩子來說已經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雖然剛開始接觸嗩吶是想賺錢,但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我發現自己漸漸地喜歡上了吹嗩吶,每次吹奏嗩吶都讓我覺得很快樂。”汪世發回憶道。 19歲的時候,汪世發便出師了,並且創立了自己的班子。21歲時,他有幸被延安歌舞團錄取,但面對常年有病的父親、尚未成年的四個妹妹以及一貧如洗的家,汪世發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他說“自己是家裡的頂樑柱,應該為家人撐起一片天”。 如今一晃眼多年過去了,他經歷過別人的熱情招待,得到過別人的讚揚肯定,不可避免地也經歷過一些人的冷嘲熱諷、譏笑白眼。但是無論遇到什麼事,他都與嗩吶形影不離,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用他自己的話說,“每天要是不吹一吹嗩吶,難受得都睡不著覺”。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綏米嗩吶”傳承人——汪世發

汪世發


因喜愛,與嗩吶不離不棄 1984年,電影《人生》在綏德縣四十里鋪鎮王橋村拍攝時,汪世發有幸參與了電影中迎親部分的嗩吶演奏,他吹奏了《大擺隊》,很快便聞名方圓十里,同時迎來了事業的巔峰——無論紅事白事,請他的班子的主家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一年100多場。 同年,受陝西省文化廳的邀請,陝西省音像出版社出版了錄音盒帶《陝北嗩吶曲牌選集》,熱銷全國各地。1998年,“綏德漢嗩吶團”成立後,汪世發作為主吹多次參加過國家、省市級大型演出演奏活動,受到各級政府獎勵和演藝界的好評。2012年,汪世發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5月14日,作為秧歌節目表演伴奏,汪世發和他的團隊為迎接印度總理莫迪訪華,在機場歡迎儀式上進行了文藝表演。 也正是因為喜愛,汪世發除了經常溫習傳統曲牌,還會嘗試著自己創作一些新曲牌。他根據不同的場合,通過新老改編吹奏,創作了《迎春令》《獅子令-變奏》等紅事新曲牌,《雙鳳蓮》《苦思鄉》等白事新曲牌。“對於我來說,這個改編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汪世發表示。 “無論開心或者不開心,無論生活多苦多累,每天我都會堅持練習吹嗩吶,反反覆覆的,不僅要學習新曲牌,還要溫習老曲牌。50多年了,我從來沒有厭煩過、放棄過,嗩吶讓我覺得渾身都有使不完的勁。”汪世發這樣說的時候,語調裡充滿了興奮,一臉的嚮往。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綏米嗩吶”傳承人——汪世發

汪世發


因責任,將嗩吶傳承下去 汪世發師承曹來前,成為陝北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他不僅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風格,還授藝第四代傳承人張曉紅和劉佩雲。他介紹說,在陝北,嗩吶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婚喪嫁娶、宗教祭祀、民間社火、歡慶等各種文化活動中都必不可少,每個陝北人從呱呱墜地、喜慶滿月、結婚拜堂直到老死入土上山,都離不開嗩吶的吹奏,所以應該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提起嗩吶傳承問題,汪世發似乎也有說不完的話。他告訴筆者,陝北嗩吶主要以大嗩吶為主,音色渾厚洪亮,配以長號,演奏很有氣魄。但是現在的年輕一輩很少有人能吹奏出大嗩吶的氣勢,都更傾向於去學吹小嗩吶。“我吹了一輩子大嗩吶,不能眼看著它後繼無人。以後我要多進行一些專業的培訓,讓後人瞭解和欣賞真正的陝北嗩吶。”這位68歲的老人嘆息道,自己再吹3年就不吹了,要將重心放在培養徒弟上。 年前,綏德縣文化館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這為汪世發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他也計劃著去那裡教授嗩吶課程,好好培養徒弟。“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解,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喜歡上嗩吶,並將傳統文化永遠傳承發展下去。”汪世發滿懷期待地說。 其實,陝北大嗩吶的表現力是非常豐富的,那是一種具有穿透力的豐富,那是一種容易抵達靈魂深處的豐富,那是一種地動山搖的豐富,那是一種讓您說哭就哭、說笑就笑的豐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