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舉人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清朝 乾隆 康熙 歷史 順治帝 雍正 腦洞外星人 2019-04-07

自隋唐創立科舉制度後,這套制度就開始改變中國。帝王將相,販夫走卒,人們的一言一行,無意中都受到科舉制度的影響。即便歲月更換,朝代變遷,都沒有影響科舉的流傳。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科舉制度也經歷了很多變化。單以舉人這個稱呼而言。唐宋時,舉人是指那些從地方到京城參加考試的學子。明清時,舉人成為科舉考場上一個專門的級別等級稱呼。

清朝舉人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明清時,科舉制度等級分為秀才、舉人、進士。對於一個當時的讀書人來說,只有參加通過地方上的童生試,才可以獲得秀才身份,進而考取舉人。成為舉人後,就可以考取進士,通過會試、殿試,就有機會成為狀元、榜眼、探花。

每個門檻的邁過,都極為艱難。以清朝為例,二百多年的歷史中,舉人一共有14萬人以上,而進士人數僅為兩萬八千餘名,不足五分之一。

清朝舉人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因為清朝每次會試錄取的進士人數,也只在一百到四百人之間。所以,很多讀書人只能一輩子卡在舉人的關卡上,無法動彈。當然,回家當個鄉紳也不錯。畢竟舉人可以享受租賦全免的政策。

而且,可以讓掛在自己名下的土地,一同免除租賦。這樣的話,舉人完全可以回家當一個小地主。可是,更多人還是想要踏上仕途,走上高位。

清朝舉人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但是,朝廷的官職數量是固定的。這種情況下,勢必會讓很多無法考中科舉的人,大量聚集。長期以往,就會形成危局。於是,當時朝廷有規定,允許那些長期考不上的舉人,經過簡單考核,獲得官職。

清朝時,這種辦法被稱為“大挑”。所謂“大挑”,原本是指疏通河道阻塞。現在則是疏通科舉的阻塞。這種做法,很早就開始推行。

清朝舉人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順治年間,清朝規定:‘’舉人會試下第後,願就選者,考授推官、知縣、通判等官。”當時天下平定,很多官職上都缺人。

但是,隨著官職逐漸填滿,這個規定就無法繼續執行。順治以後,舉人落選聚集的情況越發嚴重。雖然康熙、雍正都推行一些新的辦法,可是見效不大。

清朝舉人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到了乾隆九年,吏部開始正式商議“大挑”政策:會試發榜後,由王公大臣挑選落選舉人,分別知縣和教職的官職。這成了“大挑”的基本制度。

不過,這項政策並沒有被馬上推行下去,而要到乾隆十七年,才會正式推行。因為哪一年是皇太后六十大壽,朝廷特旨加恩科,並挑選沒有考中的舉人。但是,“大挑”制度在當時還不完善。因為其中涉及的事情,過於複雜,很難一下子就能推出完整的政策。

清朝舉人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從乾隆到嘉慶,中間數十年的調整,才把大挑制度逐漸完善。其中包括“大挑”的時間,名額人數,適合大挑的人選,需要經歷的程序、標準,如何安排成功選出的舉人出路,都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標準。

按照當時的規定,能夠大挑的舉人,畢竟參加過同年開考的會試。這是為了避免牽扯進太多過去的舉人。而挑選的標準,主要以年齡為主,同時參考外貌。之所以優先考慮年齡,主要是因為舉人授予的官職,基本都是底層官員。他們需要處理的事務,最為繁重。如果沒有足夠的精力,根本應付不來。

清朝舉人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而外貌的標準,則是因為,挑選舉人時,留給那些王公大臣的時間極短,根本沒有辦法仔細斟酌,只能靠外貌評價。而且過去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底層官員代表朝廷形象,當然是外貌越好越有面子。

所以,按照這個標準,舉人被分為兩個等級。年輕力壯的舉人,被選為一等。歲數較大,但體力、外貌都不錯的,被選為二等。

清朝舉人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如果被選為一等的舉人,除了知縣,還可以補州同、州判、縣丞、經歷、鹽庫大使、河工等官職。如果是二等舉人,需要在原籍等候,等到教諭的官職出現空缺,才可以補上。

不過,朝廷也考慮到王公大臣挑選舉人的時間過短。所以,即便被評為一等,也要由任地內的督撫評價後,才可以正式通過。

清朝舉人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在選任舉人時,如果是跟欽差大臣有親屬或宗族關係的,都要主動迴避。通過這些後,舉人才可以獲得官職。雖然不用再去跨過進士的難關。

但跟那些進士相比,舉人可以獲得的仕途地位,其實還是有限的。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會在底層摸爬滾打一輩子,最終告老還鄉,過此一生。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打開手機淘寶,搜索"腦洞外星人發紅包",領限時紅包福利,領到的小夥伴記得使用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