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孫悟空

“五形”,即兩眼、一嘴、兩鼻孔;“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雖然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國式審美的固定程式可循。譬如小生英武、旦角柔美、北與雜誇張。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孫悟空

“五形”,即兩眼、一嘴、兩鼻孔;“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雖然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國式審美的固定程式可循。譬如小生英武、旦角柔美、北與雜誇張。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作品《小金》

“類似樟木、五行三骨這樣的講究還有很多,這些講究都是老前輩們花費無數心血凝聚而成,這些講究就是‘規矩’。”但林聰鵬又並非一個墨守陳規的人,他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30多年來,只要有空,他就“混”入觀眾席裡,觀察他們對木偶的反應,尋找大眾的興趣點。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孫悟空

“五形”,即兩眼、一嘴、兩鼻孔;“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雖然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國式審美的固定程式可循。譬如小生英武、旦角柔美、北與雜誇張。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作品《小金》

“類似樟木、五行三骨這樣的講究還有很多,這些講究都是老前輩們花費無數心血凝聚而成,這些講究就是‘規矩’。”但林聰鵬又並非一個墨守陳規的人,他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30多年來,只要有空,他就“混”入觀眾席裡,觀察他們對木偶的反應,尋找大眾的興趣點。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要想俘獲年輕人的芳心,還得多在題材、造型上下功夫。”

“過去的木偶戲表演多是露天的,場地小,木偶臉上只需打一層白底就可以了,眼睛小一些也沒關係。但現在因為舞臺燈光的使用和攝像機近距離拍攝需要,需要加重面部輪廓和妝容的刻畫,顏色也比以前濃一點,否則看起來太蒼白,而且拍攝出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孫悟空

“五形”,即兩眼、一嘴、兩鼻孔;“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雖然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國式審美的固定程式可循。譬如小生英武、旦角柔美、北與雜誇張。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作品《小金》

“類似樟木、五行三骨這樣的講究還有很多,這些講究都是老前輩們花費無數心血凝聚而成,這些講究就是‘規矩’。”但林聰鵬又並非一個墨守陳規的人,他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30多年來,只要有空,他就“混”入觀眾席裡,觀察他們對木偶的反應,尋找大眾的興趣點。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要想俘獲年輕人的芳心,還得多在題材、造型上下功夫。”

“過去的木偶戲表演多是露天的,場地小,木偶臉上只需打一層白底就可以了,眼睛小一些也沒關係。但現在因為舞臺燈光的使用和攝像機近距離拍攝需要,需要加重面部輪廓和妝容的刻畫,顏色也比以前濃一點,否則看起來太蒼白,而且拍攝出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不只是木偶頭變了,四肢軀幹部分也在變。”為了減輕木偶重量,便於表演,林聰鵬用棉線或假髮代替木偶的真發和鬍鬚,還用塑料泡沫結合鐵絲塑形、搭建骨架。如此一來,木偶不僅減輕了,而且還更靈活了。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孫悟空

“五形”,即兩眼、一嘴、兩鼻孔;“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雖然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國式審美的固定程式可循。譬如小生英武、旦角柔美、北與雜誇張。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作品《小金》

“類似樟木、五行三骨這樣的講究還有很多,這些講究都是老前輩們花費無數心血凝聚而成,這些講究就是‘規矩’。”但林聰鵬又並非一個墨守陳規的人,他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30多年來,只要有空,他就“混”入觀眾席裡,觀察他們對木偶的反應,尋找大眾的興趣點。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要想俘獲年輕人的芳心,還得多在題材、造型上下功夫。”

“過去的木偶戲表演多是露天的,場地小,木偶臉上只需打一層白底就可以了,眼睛小一些也沒關係。但現在因為舞臺燈光的使用和攝像機近距離拍攝需要,需要加重面部輪廓和妝容的刻畫,顏色也比以前濃一點,否則看起來太蒼白,而且拍攝出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不只是木偶頭變了,四肢軀幹部分也在變。”為了減輕木偶重量,便於表演,林聰鵬用棉線或假髮代替木偶的真發和鬍鬚,還用塑料泡沫結合鐵絲塑形、搭建骨架。如此一來,木偶不僅減輕了,而且還更靈活了。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欽差大臣》劇照

再過幾年,林聰鵬將會退休,但他不會離開木偶製作。喜歡神鬼題材的他,不惜花費數年時間研究如何做出機關複雜的木偶。不為上臺,只為心裡對木偶雕刻的喜愛。他做了一些可以彈出眼珠、吐出舌頭的木偶頭,甚至花10多年自制了一個可以邊走路邊瘦身的機器人,以此滿足他內心深處對機械技術和木偶製作的極致追求。

戲裡傀儡戲外先生

林聰鵬的木偶雕刻技藝可謂一絕,但是讓木偶戲走上舞臺,要想木偶動起來,卻又是另一門“絕技”。

“‘復活’木偶,首先要進行線位結構的合理佈局——排線位。”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孫悟空

“五形”,即兩眼、一嘴、兩鼻孔;“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雖然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國式審美的固定程式可循。譬如小生英武、旦角柔美、北與雜誇張。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作品《小金》

“類似樟木、五行三骨這樣的講究還有很多,這些講究都是老前輩們花費無數心血凝聚而成,這些講究就是‘規矩’。”但林聰鵬又並非一個墨守陳規的人,他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30多年來,只要有空,他就“混”入觀眾席裡,觀察他們對木偶的反應,尋找大眾的興趣點。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要想俘獲年輕人的芳心,還得多在題材、造型上下功夫。”

“過去的木偶戲表演多是露天的,場地小,木偶臉上只需打一層白底就可以了,眼睛小一些也沒關係。但現在因為舞臺燈光的使用和攝像機近距離拍攝需要,需要加重面部輪廓和妝容的刻畫,顏色也比以前濃一點,否則看起來太蒼白,而且拍攝出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不只是木偶頭變了,四肢軀幹部分也在變。”為了減輕木偶重量,便於表演,林聰鵬用棉線或假髮代替木偶的真發和鬍鬚,還用塑料泡沫結合鐵絲塑形、搭建骨架。如此一來,木偶不僅減輕了,而且還更靈活了。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欽差大臣》劇照

再過幾年,林聰鵬將會退休,但他不會離開木偶製作。喜歡神鬼題材的他,不惜花費數年時間研究如何做出機關複雜的木偶。不為上臺,只為心裡對木偶雕刻的喜愛。他做了一些可以彈出眼珠、吐出舌頭的木偶頭,甚至花10多年自制了一個可以邊走路邊瘦身的機器人,以此滿足他內心深處對機械技術和木偶製作的極致追求。

戲裡傀儡戲外先生

林聰鵬的木偶雕刻技藝可謂一絕,但是讓木偶戲走上舞臺,要想木偶動起來,卻又是另一門“絕技”。

“‘復活’木偶,首先要進行線位結構的合理佈局——排線位。”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三打白骨精》

“提線的套路,行話稱為線規。最常用的線規有19套,如官步走、旦步走、路跑、打八步等。”

木偶戲表演需要手腳並用,而且還要腦子想、耳朵聽、嘴巴唱,想要“走”好,沒有一年半載的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

“官步走就是古時候官老爺走路的姿勢,雙腳向外走八字,手擺動幅度大,走起來很有氣派;旦步走步子小,頻率快,行走時手中有時還要擺弄手絹;老人走的時候,上身前傾,有時拄根柺杖,有時邊走邊咳;丑角出場則帶著跳躍的滑稽。這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本事。”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孫悟空

“五形”,即兩眼、一嘴、兩鼻孔;“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雖然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國式審美的固定程式可循。譬如小生英武、旦角柔美、北與雜誇張。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作品《小金》

“類似樟木、五行三骨這樣的講究還有很多,這些講究都是老前輩們花費無數心血凝聚而成,這些講究就是‘規矩’。”但林聰鵬又並非一個墨守陳規的人,他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30多年來,只要有空,他就“混”入觀眾席裡,觀察他們對木偶的反應,尋找大眾的興趣點。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要想俘獲年輕人的芳心,還得多在題材、造型上下功夫。”

“過去的木偶戲表演多是露天的,場地小,木偶臉上只需打一層白底就可以了,眼睛小一些也沒關係。但現在因為舞臺燈光的使用和攝像機近距離拍攝需要,需要加重面部輪廓和妝容的刻畫,顏色也比以前濃一點,否則看起來太蒼白,而且拍攝出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不只是木偶頭變了,四肢軀幹部分也在變。”為了減輕木偶重量,便於表演,林聰鵬用棉線或假髮代替木偶的真發和鬍鬚,還用塑料泡沫結合鐵絲塑形、搭建骨架。如此一來,木偶不僅減輕了,而且還更靈活了。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欽差大臣》劇照

再過幾年,林聰鵬將會退休,但他不會離開木偶製作。喜歡神鬼題材的他,不惜花費數年時間研究如何做出機關複雜的木偶。不為上臺,只為心裡對木偶雕刻的喜愛。他做了一些可以彈出眼珠、吐出舌頭的木偶頭,甚至花10多年自制了一個可以邊走路邊瘦身的機器人,以此滿足他內心深處對機械技術和木偶製作的極致追求。

戲裡傀儡戲外先生

林聰鵬的木偶雕刻技藝可謂一絕,但是讓木偶戲走上舞臺,要想木偶動起來,卻又是另一門“絕技”。

“‘復活’木偶,首先要進行線位結構的合理佈局——排線位。”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三打白骨精》

“提線的套路,行話稱為線規。最常用的線規有19套,如官步走、旦步走、路跑、打八步等。”

木偶戲表演需要手腳並用,而且還要腦子想、耳朵聽、嘴巴唱,想要“走”好,沒有一年半載的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

“官步走就是古時候官老爺走路的姿勢,雙腳向外走八字,手擺動幅度大,走起來很有氣派;旦步走步子小,頻率快,行走時手中有時還要擺弄手絹;老人走的時候,上身前傾,有時拄根柺杖,有時邊走邊咳;丑角出場則帶著跳躍的滑稽。這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本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小沙彌下山》

“一隻木偶重達兩三千克,一臺戲少則10多分鐘,多則一兩個小時,手要一直端著,不能搖擺、不能抖。因此,木偶演員首先需要手上有股子力氣。”

姚聰曉在藝校時,每天早晨五六點起床練習發聲與線功。練聲一練就是1小時,清嗓子、練高音、長音、道白,還要練氣,以便適應低頭和抬頭時的發聲。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很難堅持下來,有的即使堅持下來了,畢業後也轉行從事其他工作。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孫悟空

“五形”,即兩眼、一嘴、兩鼻孔;“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雖然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國式審美的固定程式可循。譬如小生英武、旦角柔美、北與雜誇張。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作品《小金》

“類似樟木、五行三骨這樣的講究還有很多,這些講究都是老前輩們花費無數心血凝聚而成,這些講究就是‘規矩’。”但林聰鵬又並非一個墨守陳規的人,他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30多年來,只要有空,他就“混”入觀眾席裡,觀察他們對木偶的反應,尋找大眾的興趣點。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要想俘獲年輕人的芳心,還得多在題材、造型上下功夫。”

“過去的木偶戲表演多是露天的,場地小,木偶臉上只需打一層白底就可以了,眼睛小一些也沒關係。但現在因為舞臺燈光的使用和攝像機近距離拍攝需要,需要加重面部輪廓和妝容的刻畫,顏色也比以前濃一點,否則看起來太蒼白,而且拍攝出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不只是木偶頭變了,四肢軀幹部分也在變。”為了減輕木偶重量,便於表演,林聰鵬用棉線或假髮代替木偶的真發和鬍鬚,還用塑料泡沫結合鐵絲塑形、搭建骨架。如此一來,木偶不僅減輕了,而且還更靈活了。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欽差大臣》劇照

再過幾年,林聰鵬將會退休,但他不會離開木偶製作。喜歡神鬼題材的他,不惜花費數年時間研究如何做出機關複雜的木偶。不為上臺,只為心裡對木偶雕刻的喜愛。他做了一些可以彈出眼珠、吐出舌頭的木偶頭,甚至花10多年自制了一個可以邊走路邊瘦身的機器人,以此滿足他內心深處對機械技術和木偶製作的極致追求。

戲裡傀儡戲外先生

林聰鵬的木偶雕刻技藝可謂一絕,但是讓木偶戲走上舞臺,要想木偶動起來,卻又是另一門“絕技”。

“‘復活’木偶,首先要進行線位結構的合理佈局——排線位。”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三打白骨精》

“提線的套路,行話稱為線規。最常用的線規有19套,如官步走、旦步走、路跑、打八步等。”

木偶戲表演需要手腳並用,而且還要腦子想、耳朵聽、嘴巴唱,想要“走”好,沒有一年半載的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

“官步走就是古時候官老爺走路的姿勢,雙腳向外走八字,手擺動幅度大,走起來很有氣派;旦步走步子小,頻率快,行走時手中有時還要擺弄手絹;老人走的時候,上身前傾,有時拄根柺杖,有時邊走邊咳;丑角出場則帶著跳躍的滑稽。這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本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小沙彌下山》

“一隻木偶重達兩三千克,一臺戲少則10多分鐘,多則一兩個小時,手要一直端著,不能搖擺、不能抖。因此,木偶演員首先需要手上有股子力氣。”

姚聰曉在藝校時,每天早晨五六點起床練習發聲與線功。練聲一練就是1小時,清嗓子、練高音、長音、道白,還要練氣,以便適應低頭和抬頭時的發聲。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很難堅持下來,有的即使堅持下來了,畢業後也轉行從事其他工作。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守城官》劇照

“所謂‘一聲二色’,除了表演,聲音也很重要。”木偶戲唱腔高亢、激昂,跟河北梆子、秦腔一樣,屬於高腔。但是木偶戲跟其他戲曲不一樣,即便是有戲曲或聲樂基礎的人,練提線木偶也不一定合適。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孫悟空

“五形”,即兩眼、一嘴、兩鼻孔;“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雖然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國式審美的固定程式可循。譬如小生英武、旦角柔美、北與雜誇張。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作品《小金》

“類似樟木、五行三骨這樣的講究還有很多,這些講究都是老前輩們花費無數心血凝聚而成,這些講究就是‘規矩’。”但林聰鵬又並非一個墨守陳規的人,他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30多年來,只要有空,他就“混”入觀眾席裡,觀察他們對木偶的反應,尋找大眾的興趣點。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要想俘獲年輕人的芳心,還得多在題材、造型上下功夫。”

“過去的木偶戲表演多是露天的,場地小,木偶臉上只需打一層白底就可以了,眼睛小一些也沒關係。但現在因為舞臺燈光的使用和攝像機近距離拍攝需要,需要加重面部輪廓和妝容的刻畫,顏色也比以前濃一點,否則看起來太蒼白,而且拍攝出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不只是木偶頭變了,四肢軀幹部分也在變。”為了減輕木偶重量,便於表演,林聰鵬用棉線或假髮代替木偶的真發和鬍鬚,還用塑料泡沫結合鐵絲塑形、搭建骨架。如此一來,木偶不僅減輕了,而且還更靈活了。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欽差大臣》劇照

再過幾年,林聰鵬將會退休,但他不會離開木偶製作。喜歡神鬼題材的他,不惜花費數年時間研究如何做出機關複雜的木偶。不為上臺,只為心裡對木偶雕刻的喜愛。他做了一些可以彈出眼珠、吐出舌頭的木偶頭,甚至花10多年自制了一個可以邊走路邊瘦身的機器人,以此滿足他內心深處對機械技術和木偶製作的極致追求。

戲裡傀儡戲外先生

林聰鵬的木偶雕刻技藝可謂一絕,但是讓木偶戲走上舞臺,要想木偶動起來,卻又是另一門“絕技”。

“‘復活’木偶,首先要進行線位結構的合理佈局——排線位。”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三打白骨精》

“提線的套路,行話稱為線規。最常用的線規有19套,如官步走、旦步走、路跑、打八步等。”

木偶戲表演需要手腳並用,而且還要腦子想、耳朵聽、嘴巴唱,想要“走”好,沒有一年半載的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

“官步走就是古時候官老爺走路的姿勢,雙腳向外走八字,手擺動幅度大,走起來很有氣派;旦步走步子小,頻率快,行走時手中有時還要擺弄手絹;老人走的時候,上身前傾,有時拄根柺杖,有時邊走邊咳;丑角出場則帶著跳躍的滑稽。這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本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小沙彌下山》

“一隻木偶重達兩三千克,一臺戲少則10多分鐘,多則一兩個小時,手要一直端著,不能搖擺、不能抖。因此,木偶演員首先需要手上有股子力氣。”

姚聰曉在藝校時,每天早晨五六點起床練習發聲與線功。練聲一練就是1小時,清嗓子、練高音、長音、道白,還要練氣,以便適應低頭和抬頭時的發聲。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很難堅持下來,有的即使堅持下來了,畢業後也轉行從事其他工作。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守城官》劇照

“所謂‘一聲二色’,除了表演,聲音也很重要。”木偶戲唱腔高亢、激昂,跟河北梆子、秦腔一樣,屬於高腔。但是木偶戲跟其他戲曲不一樣,即便是有戲曲或聲樂基礎的人,練提線木偶也不一定合適。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潛伏》劇照

“因為木偶戲表演時,不像其他戲曲抬著頭,聲道通暢。我們始終是低著頭看著木偶的,發聲很困難,需要改變發聲方法。而且我們一邊唱戲,還要一邊操控木偶,一心二用。”

儘管他已經學得很努力,但是他仍感覺時間不夠用。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孫悟空

“五形”,即兩眼、一嘴、兩鼻孔;“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雖然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國式審美的固定程式可循。譬如小生英武、旦角柔美、北與雜誇張。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作品《小金》

“類似樟木、五行三骨這樣的講究還有很多,這些講究都是老前輩們花費無數心血凝聚而成,這些講究就是‘規矩’。”但林聰鵬又並非一個墨守陳規的人,他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30多年來,只要有空,他就“混”入觀眾席裡,觀察他們對木偶的反應,尋找大眾的興趣點。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要想俘獲年輕人的芳心,還得多在題材、造型上下功夫。”

“過去的木偶戲表演多是露天的,場地小,木偶臉上只需打一層白底就可以了,眼睛小一些也沒關係。但現在因為舞臺燈光的使用和攝像機近距離拍攝需要,需要加重面部輪廓和妝容的刻畫,顏色也比以前濃一點,否則看起來太蒼白,而且拍攝出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不只是木偶頭變了,四肢軀幹部分也在變。”為了減輕木偶重量,便於表演,林聰鵬用棉線或假髮代替木偶的真發和鬍鬚,還用塑料泡沫結合鐵絲塑形、搭建骨架。如此一來,木偶不僅減輕了,而且還更靈活了。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欽差大臣》劇照

再過幾年,林聰鵬將會退休,但他不會離開木偶製作。喜歡神鬼題材的他,不惜花費數年時間研究如何做出機關複雜的木偶。不為上臺,只為心裡對木偶雕刻的喜愛。他做了一些可以彈出眼珠、吐出舌頭的木偶頭,甚至花10多年自制了一個可以邊走路邊瘦身的機器人,以此滿足他內心深處對機械技術和木偶製作的極致追求。

戲裡傀儡戲外先生

林聰鵬的木偶雕刻技藝可謂一絕,但是讓木偶戲走上舞臺,要想木偶動起來,卻又是另一門“絕技”。

“‘復活’木偶,首先要進行線位結構的合理佈局——排線位。”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三打白骨精》

“提線的套路,行話稱為線規。最常用的線規有19套,如官步走、旦步走、路跑、打八步等。”

木偶戲表演需要手腳並用,而且還要腦子想、耳朵聽、嘴巴唱,想要“走”好,沒有一年半載的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

“官步走就是古時候官老爺走路的姿勢,雙腳向外走八字,手擺動幅度大,走起來很有氣派;旦步走步子小,頻率快,行走時手中有時還要擺弄手絹;老人走的時候,上身前傾,有時拄根柺杖,有時邊走邊咳;丑角出場則帶著跳躍的滑稽。這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本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小沙彌下山》

“一隻木偶重達兩三千克,一臺戲少則10多分鐘,多則一兩個小時,手要一直端著,不能搖擺、不能抖。因此,木偶演員首先需要手上有股子力氣。”

姚聰曉在藝校時,每天早晨五六點起床練習發聲與線功。練聲一練就是1小時,清嗓子、練高音、長音、道白,還要練氣,以便適應低頭和抬頭時的發聲。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很難堅持下來,有的即使堅持下來了,畢業後也轉行從事其他工作。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守城官》劇照

“所謂‘一聲二色’,除了表演,聲音也很重要。”木偶戲唱腔高亢、激昂,跟河北梆子、秦腔一樣,屬於高腔。但是木偶戲跟其他戲曲不一樣,即便是有戲曲或聲樂基礎的人,練提線木偶也不一定合適。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潛伏》劇照

“因為木偶戲表演時,不像其他戲曲抬著頭,聲道通暢。我們始終是低著頭看著木偶的,發聲很困難,需要改變發聲方法。而且我們一邊唱戲,還要一邊操控木偶,一心二用。”

儘管他已經學得很努力,但是他仍感覺時間不夠用。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樂隊演出場景

“聽師傅們說,早年木偶戲有800多出,就算每晚一出不重複地演,也可以演2年半。但現在我才學了不到1/40,很多沒有記錄下來的劇目和曲牌都失傳了。”

姚聰曉所說的曲牌就是泉州提線木偶戲特有的“傀儡調”,目前保存下來的傀儡調曲牌有七八百首,但被記錄下來的只有三四百首,而且其唱腔、曲牌大多是唐、宋、元時代的詞牌和曲牌名,如《滿江紅》《一江風》;其中還有不少帶“北”字的曲牌,如《北調》《北青陽》。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孫悟空

“五形”,即兩眼、一嘴、兩鼻孔;“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雖然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國式審美的固定程式可循。譬如小生英武、旦角柔美、北與雜誇張。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作品《小金》

“類似樟木、五行三骨這樣的講究還有很多,這些講究都是老前輩們花費無數心血凝聚而成,這些講究就是‘規矩’。”但林聰鵬又並非一個墨守陳規的人,他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30多年來,只要有空,他就“混”入觀眾席裡,觀察他們對木偶的反應,尋找大眾的興趣點。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要想俘獲年輕人的芳心,還得多在題材、造型上下功夫。”

“過去的木偶戲表演多是露天的,場地小,木偶臉上只需打一層白底就可以了,眼睛小一些也沒關係。但現在因為舞臺燈光的使用和攝像機近距離拍攝需要,需要加重面部輪廓和妝容的刻畫,顏色也比以前濃一點,否則看起來太蒼白,而且拍攝出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不只是木偶頭變了,四肢軀幹部分也在變。”為了減輕木偶重量,便於表演,林聰鵬用棉線或假髮代替木偶的真發和鬍鬚,還用塑料泡沫結合鐵絲塑形、搭建骨架。如此一來,木偶不僅減輕了,而且還更靈活了。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欽差大臣》劇照

再過幾年,林聰鵬將會退休,但他不會離開木偶製作。喜歡神鬼題材的他,不惜花費數年時間研究如何做出機關複雜的木偶。不為上臺,只為心裡對木偶雕刻的喜愛。他做了一些可以彈出眼珠、吐出舌頭的木偶頭,甚至花10多年自制了一個可以邊走路邊瘦身的機器人,以此滿足他內心深處對機械技術和木偶製作的極致追求。

戲裡傀儡戲外先生

林聰鵬的木偶雕刻技藝可謂一絕,但是讓木偶戲走上舞臺,要想木偶動起來,卻又是另一門“絕技”。

“‘復活’木偶,首先要進行線位結構的合理佈局——排線位。”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三打白骨精》

“提線的套路,行話稱為線規。最常用的線規有19套,如官步走、旦步走、路跑、打八步等。”

木偶戲表演需要手腳並用,而且還要腦子想、耳朵聽、嘴巴唱,想要“走”好,沒有一年半載的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

“官步走就是古時候官老爺走路的姿勢,雙腳向外走八字,手擺動幅度大,走起來很有氣派;旦步走步子小,頻率快,行走時手中有時還要擺弄手絹;老人走的時候,上身前傾,有時拄根柺杖,有時邊走邊咳;丑角出場則帶著跳躍的滑稽。這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本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小沙彌下山》

“一隻木偶重達兩三千克,一臺戲少則10多分鐘,多則一兩個小時,手要一直端著,不能搖擺、不能抖。因此,木偶演員首先需要手上有股子力氣。”

姚聰曉在藝校時,每天早晨五六點起床練習發聲與線功。練聲一練就是1小時,清嗓子、練高音、長音、道白,還要練氣,以便適應低頭和抬頭時的發聲。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很難堅持下來,有的即使堅持下來了,畢業後也轉行從事其他工作。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守城官》劇照

“所謂‘一聲二色’,除了表演,聲音也很重要。”木偶戲唱腔高亢、激昂,跟河北梆子、秦腔一樣,屬於高腔。但是木偶戲跟其他戲曲不一樣,即便是有戲曲或聲樂基礎的人,練提線木偶也不一定合適。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潛伏》劇照

“因為木偶戲表演時,不像其他戲曲抬著頭,聲道通暢。我們始終是低著頭看著木偶的,發聲很困難,需要改變發聲方法。而且我們一邊唱戲,還要一邊操控木偶,一心二用。”

儘管他已經學得很努力,但是他仍感覺時間不夠用。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樂隊演出場景

“聽師傅們說,早年木偶戲有800多出,就算每晚一出不重複地演,也可以演2年半。但現在我才學了不到1/40,很多沒有記錄下來的劇目和曲牌都失傳了。”

姚聰曉所說的曲牌就是泉州提線木偶戲特有的“傀儡調”,目前保存下來的傀儡調曲牌有七八百首,但被記錄下來的只有三四百首,而且其唱腔、曲牌大多是唐、宋、元時代的詞牌和曲牌名,如《滿江紅》《一江風》;其中還有不少帶“北”字的曲牌,如《北調》《北青陽》。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火焰山》

這一種特屬於泉州提線木偶戲的音樂,不僅需要合適的曲牌,還需要配合南鼓、鉦鑼、嗩吶等,通過相應的演奏技法形成一整套獨特的理線功法——線規。如此一整套現場表演配合下來,才是經典的“傀儡戲”。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孫悟空

“五形”,即兩眼、一嘴、兩鼻孔;“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雖然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國式審美的固定程式可循。譬如小生英武、旦角柔美、北與雜誇張。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作品《小金》

“類似樟木、五行三骨這樣的講究還有很多,這些講究都是老前輩們花費無數心血凝聚而成,這些講究就是‘規矩’。”但林聰鵬又並非一個墨守陳規的人,他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30多年來,只要有空,他就“混”入觀眾席裡,觀察他們對木偶的反應,尋找大眾的興趣點。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要想俘獲年輕人的芳心,還得多在題材、造型上下功夫。”

“過去的木偶戲表演多是露天的,場地小,木偶臉上只需打一層白底就可以了,眼睛小一些也沒關係。但現在因為舞臺燈光的使用和攝像機近距離拍攝需要,需要加重面部輪廓和妝容的刻畫,顏色也比以前濃一點,否則看起來太蒼白,而且拍攝出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不只是木偶頭變了,四肢軀幹部分也在變。”為了減輕木偶重量,便於表演,林聰鵬用棉線或假髮代替木偶的真發和鬍鬚,還用塑料泡沫結合鐵絲塑形、搭建骨架。如此一來,木偶不僅減輕了,而且還更靈活了。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欽差大臣》劇照

再過幾年,林聰鵬將會退休,但他不會離開木偶製作。喜歡神鬼題材的他,不惜花費數年時間研究如何做出機關複雜的木偶。不為上臺,只為心裡對木偶雕刻的喜愛。他做了一些可以彈出眼珠、吐出舌頭的木偶頭,甚至花10多年自制了一個可以邊走路邊瘦身的機器人,以此滿足他內心深處對機械技術和木偶製作的極致追求。

戲裡傀儡戲外先生

林聰鵬的木偶雕刻技藝可謂一絕,但是讓木偶戲走上舞臺,要想木偶動起來,卻又是另一門“絕技”。

“‘復活’木偶,首先要進行線位結構的合理佈局——排線位。”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三打白骨精》

“提線的套路,行話稱為線規。最常用的線規有19套,如官步走、旦步走、路跑、打八步等。”

木偶戲表演需要手腳並用,而且還要腦子想、耳朵聽、嘴巴唱,想要“走”好,沒有一年半載的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

“官步走就是古時候官老爺走路的姿勢,雙腳向外走八字,手擺動幅度大,走起來很有氣派;旦步走步子小,頻率快,行走時手中有時還要擺弄手絹;老人走的時候,上身前傾,有時拄根柺杖,有時邊走邊咳;丑角出場則帶著跳躍的滑稽。這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本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小沙彌下山》

“一隻木偶重達兩三千克,一臺戲少則10多分鐘,多則一兩個小時,手要一直端著,不能搖擺、不能抖。因此,木偶演員首先需要手上有股子力氣。”

姚聰曉在藝校時,每天早晨五六點起床練習發聲與線功。練聲一練就是1小時,清嗓子、練高音、長音、道白,還要練氣,以便適應低頭和抬頭時的發聲。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很難堅持下來,有的即使堅持下來了,畢業後也轉行從事其他工作。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守城官》劇照

“所謂‘一聲二色’,除了表演,聲音也很重要。”木偶戲唱腔高亢、激昂,跟河北梆子、秦腔一樣,屬於高腔。但是木偶戲跟其他戲曲不一樣,即便是有戲曲或聲樂基礎的人,練提線木偶也不一定合適。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潛伏》劇照

“因為木偶戲表演時,不像其他戲曲抬著頭,聲道通暢。我們始終是低著頭看著木偶的,發聲很困難,需要改變發聲方法。而且我們一邊唱戲,還要一邊操控木偶,一心二用。”

儘管他已經學得很努力,但是他仍感覺時間不夠用。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樂隊演出場景

“聽師傅們說,早年木偶戲有800多出,就算每晚一出不重複地演,也可以演2年半。但現在我才學了不到1/40,很多沒有記錄下來的劇目和曲牌都失傳了。”

姚聰曉所說的曲牌就是泉州提線木偶戲特有的“傀儡調”,目前保存下來的傀儡調曲牌有七八百首,但被記錄下來的只有三四百首,而且其唱腔、曲牌大多是唐、宋、元時代的詞牌和曲牌名,如《滿江紅》《一江風》;其中還有不少帶“北”字的曲牌,如《北調》《北青陽》。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火焰山》

這一種特屬於泉州提線木偶戲的音樂,不僅需要合適的曲牌,還需要配合南鼓、鉦鑼、嗩吶等,通過相應的演奏技法形成一整套獨特的理線功法——線規。如此一整套現場表演配合下來,才是經典的“傀儡戲”。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傳統八卦棚舞臺

“只是現在現場多由伴奏代替,整套表演越來越難見到。如此下去,傀儡調早晚要失傳。”

因為演出成本的增加和傀儡調的“失傳”,現在木偶戲表演多是提前將傀儡調錄製好,直接作為現場背景音樂。

“有時候演出時,我就會想,當年我可能就是那個站在臺下,抬著頭看木偶戲的孩子。我覺得,今天10個小孩子,只要有一個說喜歡木偶戲,未來想學木偶戲,有去感染到他們,這樣就夠了。”

真正的木偶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發展到現在,還算走得平穩,也榮獲了各種榮譽,但這些都只代表著過去,我們不能固步自封,需要不斷試驗,嘗試新的東西,因為未來或許會走得更艱難。”作為看著泉州提線木偶經歷各種沉浮的見證者,洪世鍵的危機意識比一般人更敏感。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孫悟空

“五形”,即兩眼、一嘴、兩鼻孔;“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雖然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國式審美的固定程式可循。譬如小生英武、旦角柔美、北與雜誇張。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作品《小金》

“類似樟木、五行三骨這樣的講究還有很多,這些講究都是老前輩們花費無數心血凝聚而成,這些講究就是‘規矩’。”但林聰鵬又並非一個墨守陳規的人,他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30多年來,只要有空,他就“混”入觀眾席裡,觀察他們對木偶的反應,尋找大眾的興趣點。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要想俘獲年輕人的芳心,還得多在題材、造型上下功夫。”

“過去的木偶戲表演多是露天的,場地小,木偶臉上只需打一層白底就可以了,眼睛小一些也沒關係。但現在因為舞臺燈光的使用和攝像機近距離拍攝需要,需要加重面部輪廓和妝容的刻畫,顏色也比以前濃一點,否則看起來太蒼白,而且拍攝出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不只是木偶頭變了,四肢軀幹部分也在變。”為了減輕木偶重量,便於表演,林聰鵬用棉線或假髮代替木偶的真發和鬍鬚,還用塑料泡沫結合鐵絲塑形、搭建骨架。如此一來,木偶不僅減輕了,而且還更靈活了。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欽差大臣》劇照

再過幾年,林聰鵬將會退休,但他不會離開木偶製作。喜歡神鬼題材的他,不惜花費數年時間研究如何做出機關複雜的木偶。不為上臺,只為心裡對木偶雕刻的喜愛。他做了一些可以彈出眼珠、吐出舌頭的木偶頭,甚至花10多年自制了一個可以邊走路邊瘦身的機器人,以此滿足他內心深處對機械技術和木偶製作的極致追求。

戲裡傀儡戲外先生

林聰鵬的木偶雕刻技藝可謂一絕,但是讓木偶戲走上舞臺,要想木偶動起來,卻又是另一門“絕技”。

“‘復活’木偶,首先要進行線位結構的合理佈局——排線位。”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三打白骨精》

“提線的套路,行話稱為線規。最常用的線規有19套,如官步走、旦步走、路跑、打八步等。”

木偶戲表演需要手腳並用,而且還要腦子想、耳朵聽、嘴巴唱,想要“走”好,沒有一年半載的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

“官步走就是古時候官老爺走路的姿勢,雙腳向外走八字,手擺動幅度大,走起來很有氣派;旦步走步子小,頻率快,行走時手中有時還要擺弄手絹;老人走的時候,上身前傾,有時拄根柺杖,有時邊走邊咳;丑角出場則帶著跳躍的滑稽。這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本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小沙彌下山》

“一隻木偶重達兩三千克,一臺戲少則10多分鐘,多則一兩個小時,手要一直端著,不能搖擺、不能抖。因此,木偶演員首先需要手上有股子力氣。”

姚聰曉在藝校時,每天早晨五六點起床練習發聲與線功。練聲一練就是1小時,清嗓子、練高音、長音、道白,還要練氣,以便適應低頭和抬頭時的發聲。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很難堅持下來,有的即使堅持下來了,畢業後也轉行從事其他工作。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守城官》劇照

“所謂‘一聲二色’,除了表演,聲音也很重要。”木偶戲唱腔高亢、激昂,跟河北梆子、秦腔一樣,屬於高腔。但是木偶戲跟其他戲曲不一樣,即便是有戲曲或聲樂基礎的人,練提線木偶也不一定合適。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潛伏》劇照

“因為木偶戲表演時,不像其他戲曲抬著頭,聲道通暢。我們始終是低著頭看著木偶的,發聲很困難,需要改變發聲方法。而且我們一邊唱戲,還要一邊操控木偶,一心二用。”

儘管他已經學得很努力,但是他仍感覺時間不夠用。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樂隊演出場景

“聽師傅們說,早年木偶戲有800多出,就算每晚一出不重複地演,也可以演2年半。但現在我才學了不到1/40,很多沒有記錄下來的劇目和曲牌都失傳了。”

姚聰曉所說的曲牌就是泉州提線木偶戲特有的“傀儡調”,目前保存下來的傀儡調曲牌有七八百首,但被記錄下來的只有三四百首,而且其唱腔、曲牌大多是唐、宋、元時代的詞牌和曲牌名,如《滿江紅》《一江風》;其中還有不少帶“北”字的曲牌,如《北調》《北青陽》。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火焰山》

這一種特屬於泉州提線木偶戲的音樂,不僅需要合適的曲牌,還需要配合南鼓、鉦鑼、嗩吶等,通過相應的演奏技法形成一整套獨特的理線功法——線規。如此一整套現場表演配合下來,才是經典的“傀儡戲”。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傳統八卦棚舞臺

“只是現在現場多由伴奏代替,整套表演越來越難見到。如此下去,傀儡調早晚要失傳。”

因為演出成本的增加和傀儡調的“失傳”,現在木偶戲表演多是提前將傀儡調錄製好,直接作為現場背景音樂。

“有時候演出時,我就會想,當年我可能就是那個站在臺下,抬著頭看木偶戲的孩子。我覺得,今天10個小孩子,只要有一個說喜歡木偶戲,未來想學木偶戲,有去感染到他們,這樣就夠了。”

真正的木偶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發展到現在,還算走得平穩,也榮獲了各種榮譽,但這些都只代表著過去,我們不能固步自封,需要不斷試驗,嘗試新的東西,因為未來或許會走得更艱難。”作為看著泉州提線木偶經歷各種沉浮的見證者,洪世鍵的危機意識比一般人更敏感。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莊姬公主

“現在演出市場有一種木偶劇,利用多媒體形式,讓人與木偶同臺演出,甚至將人裝扮成木偶的模樣表演。法國的一個劇團就有這樣的元素,演員裝扮成兵馬俑走上舞臺。法國人思維很活躍,表演效果也不錯,但在我們看來,這不是我們的傳統,不是真正的木偶戲。”

"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所云木絲也。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到。明清之前,泉州從事木偶雕刻的手工藝人不計其數,雕刻技藝也屬全國之最;然而,雕刻技藝雖有創新,但如今還會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卻不足10位;就算是觀眾常常見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也不到50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元宵樂》劇照

林聰鵬的“獨門絕技”

在這座古厝的三樓,有一間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張陳舊斑駁的木桌,木桌上隨意擺放著已經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白骨精、鍾馗、目連、餓鬼、佛陀等木偶頭像,它們都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聰鵬之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多變怪頭

這些木偶大多來自傳統民俗劇中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劇中形象多達上百個,且各具特色。如果按照林聰鵬所言,製作一般的木偶大約需半個月,特殊造型設計則需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此算來,僅僅完成這一部劇至少得5年。真可謂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是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專職木偶雕刻師,自16歲進入劇團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從事木偶雕刻。38年來,經他之手的木偶不計其數,不僅走進上海世博會、國家奧運博物館,還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登上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2007年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

林聰鵬也是泉州市提線木偶劇團的一員,雖同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可相較同樣身份傳承人的王建生、陳應鴻、陳志傑等站在臺前的同事,他甘願站在幕後,守在他的木雕世界裡。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如開坯、定形、粗刻、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粉彩、開臉、蓋蠟等。工序雖這麼多,但關鍵還是在於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為林聰鵬常常要向外人講述這些工序,索性做了一個縮略版的木偶製作步驟,直觀展示立體圓雕作品的誕生過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木偶頭雕刻工藝流程圖

“木偶雕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一刀下錯,整件作品也就廢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將木頭固定起來,用錘子一點一點敲;而木偶製作從頭到尾都是削皮,腦子裡人物的輪廓和形態要非常清晰。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

“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木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木。”

因為樟木質輕、耐溼、防蛀,而且木紋交叉不易變形開裂。林聰鵬從木桌上隨意拿起倆木偶:“這個‘雷公’和‘奸臣’已經演了幾十年,再修修補補、上上色,還演個10年沒問題。”據林聰鵬講,一隻木偶如果保護得當,保存上百年沒問題。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關公

“木偶角色的刻畫最重要的就是木偶頭,讓偶人‘說話’。觀眾看戲時,要了解人物的行當、個性,一定不會先看軀幹、服飾,而是看它的臉。”

林聰鵬拿起一隻剛刻好的“孫悟空”,指著一副嘻哈頑皮的表情解釋,“人的臉有千萬種形態,眼鼻口耳的變化更是無窮,因此我們總結出了‘五形三骨’,五官的移位或聚散都能強化出不同的人物個性。”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孫悟空

“五形”,即兩眼、一嘴、兩鼻孔;“三骨”,指眉骨、顴骨、下頜骨。雖然找不到兩張完全相同的臉,但仍有一些符合中國式審美的固定程式可循。譬如小生英武、旦角柔美、北與雜誇張。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林聰鵬作品《小金》

“類似樟木、五行三骨這樣的講究還有很多,這些講究都是老前輩們花費無數心血凝聚而成,這些講究就是‘規矩’。”但林聰鵬又並非一個墨守陳規的人,他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30多年來,只要有空,他就“混”入觀眾席裡,觀察他們對木偶的反應,尋找大眾的興趣點。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要想俘獲年輕人的芳心,還得多在題材、造型上下功夫。”

“過去的木偶戲表演多是露天的,場地小,木偶臉上只需打一層白底就可以了,眼睛小一些也沒關係。但現在因為舞臺燈光的使用和攝像機近距離拍攝需要,需要加重面部輪廓和妝容的刻畫,顏色也比以前濃一點,否則看起來太蒼白,而且拍攝出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不只是木偶頭變了,四肢軀幹部分也在變。”為了減輕木偶重量,便於表演,林聰鵬用棉線或假髮代替木偶的真發和鬍鬚,還用塑料泡沫結合鐵絲塑形、搭建骨架。如此一來,木偶不僅減輕了,而且還更靈活了。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欽差大臣》劇照

再過幾年,林聰鵬將會退休,但他不會離開木偶製作。喜歡神鬼題材的他,不惜花費數年時間研究如何做出機關複雜的木偶。不為上臺,只為心裡對木偶雕刻的喜愛。他做了一些可以彈出眼珠、吐出舌頭的木偶頭,甚至花10多年自制了一個可以邊走路邊瘦身的機器人,以此滿足他內心深處對機械技術和木偶製作的極致追求。

戲裡傀儡戲外先生

林聰鵬的木偶雕刻技藝可謂一絕,但是讓木偶戲走上舞臺,要想木偶動起來,卻又是另一門“絕技”。

“‘復活’木偶,首先要進行線位結構的合理佈局——排線位。”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三打白骨精》

“提線的套路,行話稱為線規。最常用的線規有19套,如官步走、旦步走、路跑、打八步等。”

木偶戲表演需要手腳並用,而且還要腦子想、耳朵聽、嘴巴唱,想要“走”好,沒有一年半載的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

“官步走就是古時候官老爺走路的姿勢,雙腳向外走八字,手擺動幅度大,走起來很有氣派;旦步走步子小,頻率快,行走時手中有時還要擺弄手絹;老人走的時候,上身前傾,有時拄根柺杖,有時邊走邊咳;丑角出場則帶著跳躍的滑稽。這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本事。”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小沙彌下山》

“一隻木偶重達兩三千克,一臺戲少則10多分鐘,多則一兩個小時,手要一直端著,不能搖擺、不能抖。因此,木偶演員首先需要手上有股子力氣。”

姚聰曉在藝校時,每天早晨五六點起床練習發聲與線功。練聲一練就是1小時,清嗓子、練高音、長音、道白,還要練氣,以便適應低頭和抬頭時的發聲。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很難堅持下來,有的即使堅持下來了,畢業後也轉行從事其他工作。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守城官》劇照

“所謂‘一聲二色’,除了表演,聲音也很重要。”木偶戲唱腔高亢、激昂,跟河北梆子、秦腔一樣,屬於高腔。但是木偶戲跟其他戲曲不一樣,即便是有戲曲或聲樂基礎的人,練提線木偶也不一定合適。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潛伏》劇照

“因為木偶戲表演時,不像其他戲曲抬著頭,聲道通暢。我們始終是低著頭看著木偶的,發聲很困難,需要改變發聲方法。而且我們一邊唱戲,還要一邊操控木偶,一心二用。”

儘管他已經學得很努力,但是他仍感覺時間不夠用。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樂隊演出場景

“聽師傅們說,早年木偶戲有800多出,就算每晚一出不重複地演,也可以演2年半。但現在我才學了不到1/40,很多沒有記錄下來的劇目和曲牌都失傳了。”

姚聰曉所說的曲牌就是泉州提線木偶戲特有的“傀儡調”,目前保存下來的傀儡調曲牌有七八百首,但被記錄下來的只有三四百首,而且其唱腔、曲牌大多是唐、宋、元時代的詞牌和曲牌名,如《滿江紅》《一江風》;其中還有不少帶“北”字的曲牌,如《北調》《北青陽》。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火焰山》

這一種特屬於泉州提線木偶戲的音樂,不僅需要合適的曲牌,還需要配合南鼓、鉦鑼、嗩吶等,通過相應的演奏技法形成一整套獨特的理線功法——線規。如此一整套現場表演配合下來,才是經典的“傀儡戲”。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傳統八卦棚舞臺

“只是現在現場多由伴奏代替,整套表演越來越難見到。如此下去,傀儡調早晚要失傳。”

因為演出成本的增加和傀儡調的“失傳”,現在木偶戲表演多是提前將傀儡調錄製好,直接作為現場背景音樂。

“有時候演出時,我就會想,當年我可能就是那個站在臺下,抬著頭看木偶戲的孩子。我覺得,今天10個小孩子,只要有一個說喜歡木偶戲,未來想學木偶戲,有去感染到他們,這樣就夠了。”

真正的木偶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發展到現在,還算走得平穩,也榮獲了各種榮譽,但這些都只代表著過去,我們不能固步自封,需要不斷試驗,嘗試新的東西,因為未來或許會走得更艱難。”作為看著泉州提線木偶經歷各種沉浮的見證者,洪世鍵的危機意識比一般人更敏感。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莊姬公主

“現在演出市場有一種木偶劇,利用多媒體形式,讓人與木偶同臺演出,甚至將人裝扮成木偶的模樣表演。法國的一個劇團就有這樣的元素,演員裝扮成兵馬俑走上舞臺。法國人思維很活躍,表演效果也不錯,但在我們看來,這不是我們的傳統,不是真正的木偶戲。”

一出木偶戲從泉州演到了聯合國

《趙氏孤兒》劇照

洪世鍵認為,無論唱的是古典還是新編,無論講的是中華文化還是外國故事,最終都要回歸木偶線的一提、一走。提線木偶戲世代傳承的形制和線規,包括表演方式、木偶製作及傀儡調,這些才是泉州提線木偶戲包容並蓄的立足之基礎,是不可剪斷的生命之線。在泉州人的心裡,這是對傳統文化不變的景仰。

文|劉海軍 
圖|泉州市木偶劇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