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端午節的民間習俗

民俗 端午節 粽子 菖蒲 山水句容網 2017-06-07

端午就是農曆五月初五。在句容,端午節和中秋、春節一樣,是被人重視的三大節之一。

“五月五,是端陽,門上插艾香滿堂。額頭上,寫個‘王’,又吃粽子又蘸糖。”這是一首舊時流行的兒歌。

句容端午節的民間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是句容最主要的傳統習俗。

古時,黃梅季節要過渡到暑天,做粽,俗稱“補天”,以祈求不再下雨。“粽”與“中”諧音,有“高中”的意思,因此在學子考試時,有的人家會專門包粽子以圖吉利,在民間過大壽、上樑的禮擔上,粽子也與糕、湯圓一起,寓意“高中三元”。

包粽子,句容人習慣稱為“裹粽子”,粽子平時很少包,除非過大壽、上樑,但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

句容的粽子一般為菱形,也叫小腳粽,用蘆葦葉包裹。還有一種特別小的,那是給小孩子們的端午符,端午結,扣在端午線上掛用的。多半是白糯米的,紅豆的,不像有些地方有肉粽。

句容盛產稻米,江邊河畔,遍地蘆葦。節前幾天,便有人下水“打粽葉”,而後進城“賣粽葉子”。

包粽子前,先將葉子放在冷水中浸泡,然後放在開水裡煮幾分鐘,煮後的粽葉有韌性,不會開裂。冷卻後用兩片蘆葉,裹成圓錐體,裝入泡透的糯米,用筷子插幾下,讓米更緊實,然後包上,用草或麻線紮緊。

煮粽子一般都在晚上,下鍋或煮或蒸,熟後剝開,蘸糖吃,晶瑩的米粒上粘著淡淡的蘆葦清香,咬一口,滿嘴香香甜甜。俗語 “又吃粽子又蘸糖”,意思是一件事幾方面好處都給一個人得了。這就是它的出處。

“夏送粽、秋送餅”,粽子因品種有別,各家所包各具特色,端午節的前後,鄰里間常互贈,親朋好友走動時也順手帶上幾個。

端午節的傳統食品,除了粽子,還有綠豆糕,句容境內多山地,各地都有種綠豆習俗,綠豆糕也成了端午節應時糕點。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端午節後氣溫不斷走高,真正的夏天來臨了。這個時候人容易煩躁和憂慮,而綠豆性味甘涼,清熱解毒,可滅除暑氣。再加之“糕”和“高”同音,有積極向上飛黃騰達的寓意,與端午節的粽子連一起又有“高中”的寓意,對於準備趕考的學子來說又是一個美好祝願。因此在端午節吃綠豆糕就這樣被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

古人認為,五月是毒月,初五是毒日,初五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端五”,是整個熱天的開端,這也是“端午”名稱的來歷。五月,五毒開始活躍,多災多難,甚至連剛剛出生的小孩都會遭夭折。五毒即五種毒蟲,指蠍子、蛇、蜈蚣、壁虎、癩蛤蟆。實際上是因為盛夏將至,氣候溼熱,毒蟲出沒,傷害於人,瘟疫流行,百病叢生。為祈求閤家健康,安全度夏,民間生成了一整套“化解習俗”,來辟邪驅疫。例如在堂屋當中掛鐘馗像;門戶插放菖蒲、艾草、蒜頭;後門懸棒槌;吃用炭火燒的大蒜頭;婦女配插石榴花等。

菖蒲、艾草、蒜頭稱之“端午三友”。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草作神鞭,以蒜頭作鐵錘,又稱之“三種武器”,掛在牆上或門頭兩邊,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辟邪祛毒,斬妖除魔。

菖蒲狹長的葉片形如一柄寶劍,因此也叫作蒲劍,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有提神通竅,殺蟲滅菌之功效。艾草同樣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艾葉加工成的“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長在河邊、塘邊、壩邊、低窪潮溼處,艾草生長在農家菜園、房前屋後山坡等處,在句容範圍內隨處可見。割回來捆成小把,與大蒜頭一起掛在門框上。有的捆好用車運到城裡、集鎮去賣。

系端午線也是句容傳統習俗

端午線又稱五彩線,百索子,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是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的彩色線繩,顏色豔麗,繫於小孩手臂上,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是“像龍子”的文身習俗的遺蹟,將孩子裝飾成龍子的模樣,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

端午線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讓水沖走,等於百病也被帶走了,具有送災的性質。在端午後的第一個雨天把端午線拆下來扔到水裡,然後就會變成五彩的龍。龍是祈求平安跟健康的,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還有“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的說法,扔在屋頂上,晒一個月後,就會被喜鵲一個個銜去,搭建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橋。

給孩子戴虎帽,穿老虎鞋、背老虎兜兜、掛“鴨蛋絡子”、佩香囊、端午結,在句容也成風氣。

民間認為老虎能趨避五毒,企盼小孩健壯如虎和祛毒辟邪的作用。老虎帽是老虎頭樣子的童帽,老虎鞋是鞋頭嵌著老虎頭樣子的童鞋,老虎兜兜是印有老虎模樣的紅布肚兜,民間說小孩穿三雙老虎鞋,膽子就大了。

因鴨子俗稱“扁嘴將軍”,是五毒的剋星,鴨子常在岸上或水裡覓食,吞下了五毒也安然無恙。用五色彩線打個絡子,裡面放上煮熟的鹹鴨蛋,掛在孩子胸前。“鴨蛋絡子”既能吃,也能玩,同時還對五毒起到威懾作用。

香囊用花布邊角料縫製,或用硬紙片折成雞心或粽子狀,再一匝匝纏上五彩絲線,內裝硃砂、雄黃等中草藥。端午結是用紅、黃色兩色紙摺成對角形的小裝飾,香囊、端午結,玲瓏可愛,佩掛上既驅瘟避邪,也是孩子的節日點綴。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各家各戶午餐要吃“十二紅”。“十二紅”是指十二樣帶有紅顏色的菜餚。“十二”代表每年的十二個月,也兼顧了每年的四時八節,又象徵十二生肖。紅色象徵吉祥興旺,有節日的氣氛。民俗認為端午節吃十二紅,一是期盼日子紅紅火火,二是可以辟邪。

“十二紅”,其實是一個俗稱的名目,代表“多”的含義,不一定要湊足十二樣。具體所指雖然不同,但都與“紅”相關。有的是菜品本身紅,如櫻桃、蘿蔔、西紅柿、莧菜、香腸等;有的菜品本身不紅,如長魚、豬肉等,那就要上色了,所謂上色便是用醬油來紅燒。通常有鹹鴨蛋、拌黃瓜、炒蝦子、炒紅莧菜、燒鵝、烤鴨、洋花蘿蔔、炒長魚、紅燒肉、火腿、香腸、西紅柿等。

一頓飯吃十二道菜顯得有點奢侈,有的便借用韭菜的“九菜”諧音,做出韭菜炒蝦子,再加上莧菜等三道帶紅顏色的菜就湊成了“十二紅”。

之後講“五紅”,“五紅”各地略有不同,一般是紅燒魚、紅燒肉、蝦、鹹鴨蛋、莧菜等。

端午正值春夏之交,蚊蠅日趨增多,人較易生病,傳統習俗的本意是希望這些鮮豔顏色的菜能夠驅毒避邪,增加好運,雖然不可信,但“十二紅”或“五紅”中都是初夏季節的時令佳餚,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這些時令菜在盛夏來臨之前吃,可以清熱降火、補充營養,多吃對健康有益。

莧菜和鹹鴨蛋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江南好,五月紫莧鮮”,“紫莧”即莧菜;炒熟的莧菜,湯呈深紅色,加上大蒜頭,紅白相間,清香溢口;傳說端午吃莧菜,再吃大蒜頭,殺菌驅毒,因此,這道炒莧菜,稱為平安節令菜。

“巴巴掌打到五月五,粽子鹹蛋過端午”。端午的鴨蛋,新醃不久,蛋白如玉,蛋黃油潤,淡淡鹹味,鮮美可口。

吃五紅之外的喝雄黃酒的習俗,也與驅殺五毒有關。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酒。雄黃作為一種中藥,可以做解毒劑、殺蟲劑,於是古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五毒,可使身體強壯,百病不生。

因小孩不飲酒,父母多用手指蘸上雄黃酒,在男孩額頭畫上“王”字,或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在女孩眉心點朵梅花,有的還在孩子手心處,用雄黃酒畫個圈圈,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

端午節是大節,節前,親友間互贈禮品,稱“送節”,句容又叫“長節”。一年四季中,長輩給小輩長節有三次,五月五,六月六和七月七。小輩給長輩也有三次,五月五,八月半和過年。過去端午節,私塾學生要給老師送粽子;女婿、小輩要給丈人、長輩送禮;乾爹乾媽要給乾兒子乾女兒送端午線、兜兜、手鐲、鎖片;外婆家要給外孫送桃子,粽子、烤果、老虎鞋、老虎兜、綠豆糕等。寺院僧尼要給“寄名”的孩子送符籙、端午線。送節,要給對方“回禮”,不能讓對方空著手回去。

按照民間習俗,端午節這一天,媳婦都要回孃家過節,這種風俗被稱作“躲端午”。說這天五毒會“欺生”,媳婦不躲回孃家,將要遭災。這其實如“躲清明”一樣,是嫁出的女兒為回孃家的藉口。

如今的端午節,傳統氣氛已有所淡化,喝雄黃酒的習俗已不見,但吃粽子、綠豆糕等習俗仍保留如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