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大街上有一種過節的氣息,熟食的味道飄散在空氣中,還有各種水果清新的味道。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借這個時候回家探親。

我們都只是在過中秋節,那麼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大街上有一種過節的氣息,熟食的味道飄散在空氣中,還有各種水果清新的味道。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借這個時候回家探親。

我們都只是在過中秋節,那麼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1

為什麼叫中秋節?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種求佳節。這個時間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此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在我國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八月節、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這本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這是關於中秋最早的說法。

"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大街上有一種過節的氣息,熟食的味道飄散在空氣中,還有各種水果清新的味道。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借這個時候回家探親。

我們都只是在過中秋節,那麼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1

為什麼叫中秋節?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種求佳節。這個時間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此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在我國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八月節、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這本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這是關於中秋最早的說法。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的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鄉之情。所以,中秋又稱為“團圓節”。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大街上有一種過節的氣息,熟食的味道飄散在空氣中,還有各種水果清新的味道。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借這個時候回家探親。

我們都只是在過中秋節,那麼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1

為什麼叫中秋節?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種求佳節。這個時間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此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在我國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八月節、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這本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這是關於中秋最早的說法。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的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鄉之情。所以,中秋又稱為“團圓節”。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2

關於中秋節祭月、賞月

根據中秋節的來歷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效仿起來,在中秋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了民間,形成了一個傳統的風俗節日。

"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大街上有一種過節的氣息,熟食的味道飄散在空氣中,還有各種水果清新的味道。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借這個時候回家探親。

我們都只是在過中秋節,那麼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1

為什麼叫中秋節?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種求佳節。這個時間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此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在我國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八月節、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這本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這是關於中秋最早的說法。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的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鄉之情。所以,中秋又稱為“團圓節”。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2

關於中秋節祭月、賞月

根據中秋節的來歷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效仿起來,在中秋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了民間,形成了一個傳統的風俗節日。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一直到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朝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中記載了江西的情況,“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侍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非常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然後再用瓦片堆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使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這種瓦子燈在廣州潮汕也多見,有名燒花塔和燒瓦塔。將燒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火,在拜月結束後燒然。

"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大街上有一種過節的氣息,熟食的味道飄散在空氣中,還有各種水果清新的味道。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借這個時候回家探親。

我們都只是在過中秋節,那麼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1

為什麼叫中秋節?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種求佳節。這個時間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此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在我國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八月節、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這本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這是關於中秋最早的說法。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的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鄉之情。所以,中秋又稱為“團圓節”。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2

關於中秋節祭月、賞月

根據中秋節的來歷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效仿起來,在中秋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了民間,形成了一個傳統的風俗節日。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一直到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朝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中記載了江西的情況,“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侍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非常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然後再用瓦片堆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使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這種瓦子燈在廣州潮汕也多見,有名燒花塔和燒瓦塔。將燒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火,在拜月結束後燒然。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3

滿月代表團圓

從祭月敬月到賞月玩月,從慶祝秋季豐收到閤家團圓,從以吃月餅、賞桂花、為代表的節俗活動到斑駁陸離的美麗傳說,中秋節的每一個方面都與團圓和月亮有關。在中國,月亮歷來是人們寄託美好希望的象徵,月中蟾蜍,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等傳說都能勾起人們對月宮世界的豐富想象。

明代陶宗議的《西湖遊覽志餘》提到:“八月十五謂中秋節,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團圓”二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價值觀,“花好 月圓 人長壽”是中秋節亙古不變的節日主題,每個華夏子孫此時都會想念親人,祈求團圓有時。

"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大街上有一種過節的氣息,熟食的味道飄散在空氣中,還有各種水果清新的味道。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借這個時候回家探親。

我們都只是在過中秋節,那麼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1

為什麼叫中秋節?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種求佳節。這個時間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此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在我國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八月節、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這本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這是關於中秋最早的說法。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的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鄉之情。所以,中秋又稱為“團圓節”。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2

關於中秋節祭月、賞月

根據中秋節的來歷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效仿起來,在中秋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了民間,形成了一個傳統的風俗節日。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一直到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朝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中記載了江西的情況,“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侍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非常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然後再用瓦片堆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使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這種瓦子燈在廣州潮汕也多見,有名燒花塔和燒瓦塔。將燒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火,在拜月結束後燒然。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3

滿月代表團圓

從祭月敬月到賞月玩月,從慶祝秋季豐收到閤家團圓,從以吃月餅、賞桂花、為代表的節俗活動到斑駁陸離的美麗傳說,中秋節的每一個方面都與團圓和月亮有關。在中國,月亮歷來是人們寄託美好希望的象徵,月中蟾蜍,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等傳說都能勾起人們對月宮世界的豐富想象。

明代陶宗議的《西湖遊覽志餘》提到:“八月十五謂中秋節,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團圓”二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價值觀,“花好 月圓 人長壽”是中秋節亙古不變的節日主題,每個華夏子孫此時都會想念親人,祈求團圓有時。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中國古代三年一次的球閥大比剛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林黛玉曾經在《紅樓夢》第九回對賈寶玉笑言:“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以此來比喻科場得意,亦反映了古代人對月亮的美好向往。

在春節和中秋節中,團圓的主題同時以濃重的形態有所體現,這種渴望團圓幸福美滿生活的節日心理,是中華民族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它潛藏在中國民俗文化的底蘊深處,並且根深蒂固,流傳甚廣,成為中國民俗中極富有特色的人文魅力,更是生髮和集結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巨大價值體現。

明清之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加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等,構成了普通民眾中秋節習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3

中秋節的習俗

賞花燈

中秋節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中秋節的玩燈不像元宵那麼熱鬧正式,它主要集中在小孩和個人之間。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了中秋夜的習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萬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大街上有一種過節的氣息,熟食的味道飄散在空氣中,還有各種水果清新的味道。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借這個時候回家探親。

我們都只是在過中秋節,那麼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1

為什麼叫中秋節?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種求佳節。這個時間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此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在我國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八月節、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這本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這是關於中秋最早的說法。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的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鄉之情。所以,中秋又稱為“團圓節”。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2

關於中秋節祭月、賞月

根據中秋節的來歷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效仿起來,在中秋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了民間,形成了一個傳統的風俗節日。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一直到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朝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中記載了江西的情況,“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侍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非常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然後再用瓦片堆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使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這種瓦子燈在廣州潮汕也多見,有名燒花塔和燒瓦塔。將燒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火,在拜月結束後燒然。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3

滿月代表團圓

從祭月敬月到賞月玩月,從慶祝秋季豐收到閤家團圓,從以吃月餅、賞桂花、為代表的節俗活動到斑駁陸離的美麗傳說,中秋節的每一個方面都與團圓和月亮有關。在中國,月亮歷來是人們寄託美好希望的象徵,月中蟾蜍,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等傳說都能勾起人們對月宮世界的豐富想象。

明代陶宗議的《西湖遊覽志餘》提到:“八月十五謂中秋節,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團圓”二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價值觀,“花好 月圓 人長壽”是中秋節亙古不變的節日主題,每個華夏子孫此時都會想念親人,祈求團圓有時。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中國古代三年一次的球閥大比剛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林黛玉曾經在《紅樓夢》第九回對賈寶玉笑言:“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以此來比喻科場得意,亦反映了古代人對月亮的美好向往。

在春節和中秋節中,團圓的主題同時以濃重的形態有所體現,這種渴望團圓幸福美滿生活的節日心理,是中華民族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它潛藏在中國民俗文化的底蘊深處,並且根深蒂固,流傳甚廣,成為中國民俗中極富有特色的人文魅力,更是生髮和集結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巨大價值體現。

明清之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加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等,構成了普通民眾中秋節習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3

中秋節的習俗

賞花燈

中秋節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中秋節的玩燈不像元宵那麼熱鬧正式,它主要集中在小孩和個人之間。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了中秋夜的習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萬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在廣州和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等活動。什麼意思呢?樹也是豎,是將燈綵高高豎起來的意思。這種遊戲活動多見於小孩子,他們在家長的幫助下,用竹紙紮成兔子燈、楊桃燈橫掛在短杆上,再豎起於高杆上,彩燈閃耀,為中秋增添了節日的氣氛。有各式各樣的彩燈,如芝麻燈、蛋殼燈、稻草燈、魚鱗燈和鳥獸花燈等等,令人稱讚不已。

賞月

中秋佳節,在全國各地最為普遍的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在中秋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也就是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在一個大桌子上擺放月餅、西瓜、蘋果、李子和葡萄等各種水果,月餅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

"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大街上有一種過節的氣息,熟食的味道飄散在空氣中,還有各種水果清新的味道。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借這個時候回家探親。

我們都只是在過中秋節,那麼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1

為什麼叫中秋節?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種求佳節。這個時間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此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在我國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八月節、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這本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這是關於中秋最早的說法。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的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鄉之情。所以,中秋又稱為“團圓節”。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2

關於中秋節祭月、賞月

根據中秋節的來歷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效仿起來,在中秋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了民間,形成了一個傳統的風俗節日。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一直到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朝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中記載了江西的情況,“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侍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非常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然後再用瓦片堆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使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這種瓦子燈在廣州潮汕也多見,有名燒花塔和燒瓦塔。將燒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火,在拜月結束後燒然。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3

滿月代表團圓

從祭月敬月到賞月玩月,從慶祝秋季豐收到閤家團圓,從以吃月餅、賞桂花、為代表的節俗活動到斑駁陸離的美麗傳說,中秋節的每一個方面都與團圓和月亮有關。在中國,月亮歷來是人們寄託美好希望的象徵,月中蟾蜍,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等傳說都能勾起人們對月宮世界的豐富想象。

明代陶宗議的《西湖遊覽志餘》提到:“八月十五謂中秋節,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團圓”二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價值觀,“花好 月圓 人長壽”是中秋節亙古不變的節日主題,每個華夏子孫此時都會想念親人,祈求團圓有時。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中國古代三年一次的球閥大比剛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林黛玉曾經在《紅樓夢》第九回對賈寶玉笑言:“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以此來比喻科場得意,亦反映了古代人對月亮的美好向往。

在春節和中秋節中,團圓的主題同時以濃重的形態有所體現,這種渴望團圓幸福美滿生活的節日心理,是中華民族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它潛藏在中國民俗文化的底蘊深處,並且根深蒂固,流傳甚廣,成為中國民俗中極富有特色的人文魅力,更是生髮和集結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巨大價值體現。

明清之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加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等,構成了普通民眾中秋節習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3

中秋節的習俗

賞花燈

中秋節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中秋節的玩燈不像元宵那麼熱鬧正式,它主要集中在小孩和個人之間。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了中秋夜的習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萬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在廣州和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等活動。什麼意思呢?樹也是豎,是將燈綵高高豎起來的意思。這種遊戲活動多見於小孩子,他們在家長的幫助下,用竹紙紮成兔子燈、楊桃燈橫掛在短杆上,再豎起於高杆上,彩燈閃耀,為中秋增添了節日的氣氛。有各式各樣的彩燈,如芝麻燈、蛋殼燈、稻草燈、魚鱗燈和鳥獸花燈等等,令人稱讚不已。

賞月

中秋佳節,在全國各地最為普遍的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在中秋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也就是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在一個大桌子上擺放月餅、西瓜、蘋果、李子和葡萄等各種水果,月餅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非常盛行。唐代開始,賞月成了中秋最重要的習俗,這主要是因為詩歌的推動,那唐代詩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寫月亮呢?比如說經典作品《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靜夜思》,因為趕考、參軍等原因,唐代文人常常遊歷在外,詩人把月亮當成了審美對象和情感寄託。隨著詩歌的流傳,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月色了。

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加盛行,《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道:“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當到了中秋節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稠掛彩,熱鬧非凡。家家戶戶都會登上樓臺望月。甚至有富貴人家會在自己家的樓臺上賞月,擺上美味的食品擺設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大街上有一種過節的氣息,熟食的味道飄散在空氣中,還有各種水果清新的味道。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借這個時候回家探親。

我們都只是在過中秋節,那麼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1

為什麼叫中秋節?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種求佳節。這個時間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此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在我國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八月節、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這本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這是關於中秋最早的說法。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的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鄉之情。所以,中秋又稱為“團圓節”。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2

關於中秋節祭月、賞月

根據中秋節的來歷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效仿起來,在中秋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了民間,形成了一個傳統的風俗節日。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一直到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朝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中記載了江西的情況,“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侍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非常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然後再用瓦片堆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使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這種瓦子燈在廣州潮汕也多見,有名燒花塔和燒瓦塔。將燒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火,在拜月結束後燒然。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3

滿月代表團圓

從祭月敬月到賞月玩月,從慶祝秋季豐收到閤家團圓,從以吃月餅、賞桂花、為代表的節俗活動到斑駁陸離的美麗傳說,中秋節的每一個方面都與團圓和月亮有關。在中國,月亮歷來是人們寄託美好希望的象徵,月中蟾蜍,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等傳說都能勾起人們對月宮世界的豐富想象。

明代陶宗議的《西湖遊覽志餘》提到:“八月十五謂中秋節,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團圓”二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價值觀,“花好 月圓 人長壽”是中秋節亙古不變的節日主題,每個華夏子孫此時都會想念親人,祈求團圓有時。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中國古代三年一次的球閥大比剛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林黛玉曾經在《紅樓夢》第九回對賈寶玉笑言:“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以此來比喻科場得意,亦反映了古代人對月亮的美好向往。

在春節和中秋節中,團圓的主題同時以濃重的形態有所體現,這種渴望團圓幸福美滿生活的節日心理,是中華民族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它潛藏在中國民俗文化的底蘊深處,並且根深蒂固,流傳甚廣,成為中國民俗中極富有特色的人文魅力,更是生髮和集結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巨大價值體現。

明清之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加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等,構成了普通民眾中秋節習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3

中秋節的習俗

賞花燈

中秋節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中秋節的玩燈不像元宵那麼熱鬧正式,它主要集中在小孩和個人之間。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了中秋夜的習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萬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在廣州和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等活動。什麼意思呢?樹也是豎,是將燈綵高高豎起來的意思。這種遊戲活動多見於小孩子,他們在家長的幫助下,用竹紙紮成兔子燈、楊桃燈橫掛在短杆上,再豎起於高杆上,彩燈閃耀,為中秋增添了節日的氣氛。有各式各樣的彩燈,如芝麻燈、蛋殼燈、稻草燈、魚鱗燈和鳥獸花燈等等,令人稱讚不已。

賞月

中秋佳節,在全國各地最為普遍的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在中秋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也就是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在一個大桌子上擺放月餅、西瓜、蘋果、李子和葡萄等各種水果,月餅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非常盛行。唐代開始,賞月成了中秋最重要的習俗,這主要是因為詩歌的推動,那唐代詩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寫月亮呢?比如說經典作品《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靜夜思》,因為趕考、參軍等原因,唐代文人常常遊歷在外,詩人把月亮當成了審美對象和情感寄託。隨著詩歌的流傳,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月色了。

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加盛行,《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道:“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當到了中秋節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稠掛彩,熱鬧非凡。家家戶戶都會登上樓臺望月。甚至有富貴人家會在自己家的樓臺上賞月,擺上美味的食品擺設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明清之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明初,南京還有望月樓、玩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明亡之後,漸漸衰落,後人作詩:“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

"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大街上有一種過節的氣息,熟食的味道飄散在空氣中,還有各種水果清新的味道。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借這個時候回家探親。

我們都只是在過中秋節,那麼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1

為什麼叫中秋節?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種求佳節。這個時間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此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在我國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八月節、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這本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這是關於中秋最早的說法。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的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鄉之情。所以,中秋又稱為“團圓節”。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2

關於中秋節祭月、賞月

根據中秋節的來歷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效仿起來,在中秋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了民間,形成了一個傳統的風俗節日。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一直到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朝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中記載了江西的情況,“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侍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非常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然後再用瓦片堆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使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這種瓦子燈在廣州潮汕也多見,有名燒花塔和燒瓦塔。將燒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火,在拜月結束後燒然。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3

滿月代表團圓

從祭月敬月到賞月玩月,從慶祝秋季豐收到閤家團圓,從以吃月餅、賞桂花、為代表的節俗活動到斑駁陸離的美麗傳說,中秋節的每一個方面都與團圓和月亮有關。在中國,月亮歷來是人們寄託美好希望的象徵,月中蟾蜍,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等傳說都能勾起人們對月宮世界的豐富想象。

明代陶宗議的《西湖遊覽志餘》提到:“八月十五謂中秋節,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團圓”二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價值觀,“花好 月圓 人長壽”是中秋節亙古不變的節日主題,每個華夏子孫此時都會想念親人,祈求團圓有時。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中國古代三年一次的球閥大比剛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林黛玉曾經在《紅樓夢》第九回對賈寶玉笑言:“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以此來比喻科場得意,亦反映了古代人對月亮的美好向往。

在春節和中秋節中,團圓的主題同時以濃重的形態有所體現,這種渴望團圓幸福美滿生活的節日心理,是中華民族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它潛藏在中國民俗文化的底蘊深處,並且根深蒂固,流傳甚廣,成為中國民俗中極富有特色的人文魅力,更是生髮和集結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巨大價值體現。

明清之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加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等,構成了普通民眾中秋節習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3

中秋節的習俗

賞花燈

中秋節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中秋節的玩燈不像元宵那麼熱鬧正式,它主要集中在小孩和個人之間。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了中秋夜的習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萬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在廣州和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等活動。什麼意思呢?樹也是豎,是將燈綵高高豎起來的意思。這種遊戲活動多見於小孩子,他們在家長的幫助下,用竹紙紮成兔子燈、楊桃燈橫掛在短杆上,再豎起於高杆上,彩燈閃耀,為中秋增添了節日的氣氛。有各式各樣的彩燈,如芝麻燈、蛋殼燈、稻草燈、魚鱗燈和鳥獸花燈等等,令人稱讚不已。

賞月

中秋佳節,在全國各地最為普遍的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在中秋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也就是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在一個大桌子上擺放月餅、西瓜、蘋果、李子和葡萄等各種水果,月餅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非常盛行。唐代開始,賞月成了中秋最重要的習俗,這主要是因為詩歌的推動,那唐代詩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寫月亮呢?比如說經典作品《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靜夜思》,因為趕考、參軍等原因,唐代文人常常遊歷在外,詩人把月亮當成了審美對象和情感寄託。隨著詩歌的流傳,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月色了。

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加盛行,《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道:“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當到了中秋節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稠掛彩,熱鬧非凡。家家戶戶都會登上樓臺望月。甚至有富貴人家會在自己家的樓臺上賞月,擺上美味的食品擺設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明清之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明初,南京還有望月樓、玩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明亡之後,漸漸衰落,後人作詩:“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滿月也有“團圓”的寓意,中秋賞月的人多了,到了宋代,中秋節慢慢就成了團圓節。最有名的詩句,便是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同時,蘇東坡還寫過一首關於月餅的小詩,這說明宋代人已經開始吃月餅了。

4

自古以來,中秋節除了賞月,吃月餅等習俗外,還有觀潮、賞桂花、飲桂花酒、燒香祭拜、舞獅子、爆燈、放天燈、猜燈謎等等,現在一些地方保留著當地特殊的風情。並不是全國各地都這樣。與此同時,做月餅和親戚朋友之間分享月餅這個傳統節日,在很多地方一直延續著。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圓形象徵著圓滿和團圓。因此,在節日期間,一家人一起分享和吃團圓的月餅代表著家庭幸福和諧。

而每家每戶相互分享月餅,代表著將這種美好的而祝福送給別人,代表著家庭團圓。

"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大街上有一種過節的氣息,熟食的味道飄散在空氣中,還有各種水果清新的味道。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借這個時候回家探親。

我們都只是在過中秋節,那麼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1

為什麼叫中秋節?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傳統的種求佳節。這個時間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此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在我國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八月節、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這本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這是關於中秋最早的說法。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作“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的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鄉之情。所以,中秋又稱為“團圓節”。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2

關於中秋節祭月、賞月

根據中秋節的來歷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效仿起來,在中秋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了民間,形成了一個傳統的風俗節日。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一直到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朝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中記載了江西的情況,“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侍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非常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然後再用瓦片堆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使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這種瓦子燈在廣州潮汕也多見,有名燒花塔和燒瓦塔。將燒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火,在拜月結束後燒然。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3

滿月代表團圓

從祭月敬月到賞月玩月,從慶祝秋季豐收到閤家團圓,從以吃月餅、賞桂花、為代表的節俗活動到斑駁陸離的美麗傳說,中秋節的每一個方面都與團圓和月亮有關。在中國,月亮歷來是人們寄託美好希望的象徵,月中蟾蜍,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等傳說都能勾起人們對月宮世界的豐富想象。

明代陶宗議的《西湖遊覽志餘》提到:“八月十五謂中秋節,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團圓”二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價值觀,“花好 月圓 人長壽”是中秋節亙古不變的節日主題,每個華夏子孫此時都會想念親人,祈求團圓有時。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中國古代三年一次的球閥大比剛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林黛玉曾經在《紅樓夢》第九回對賈寶玉笑言:“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以此來比喻科場得意,亦反映了古代人對月亮的美好向往。

在春節和中秋節中,團圓的主題同時以濃重的形態有所體現,這種渴望團圓幸福美滿生活的節日心理,是中華民族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它潛藏在中國民俗文化的底蘊深處,並且根深蒂固,流傳甚廣,成為中國民俗中極富有特色的人文魅力,更是生髮和集結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巨大價值體現。

明清之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加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等,構成了普通民眾中秋節習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3

中秋節的習俗

賞花燈

中秋節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中秋節的玩燈不像元宵那麼熱鬧正式,它主要集中在小孩和個人之間。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了中秋夜的習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萬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在廣州和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等活動。什麼意思呢?樹也是豎,是將燈綵高高豎起來的意思。這種遊戲活動多見於小孩子,他們在家長的幫助下,用竹紙紮成兔子燈、楊桃燈橫掛在短杆上,再豎起於高杆上,彩燈閃耀,為中秋增添了節日的氣氛。有各式各樣的彩燈,如芝麻燈、蛋殼燈、稻草燈、魚鱗燈和鳥獸花燈等等,令人稱讚不已。

賞月

中秋佳節,在全國各地最為普遍的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在中秋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也就是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在一個大桌子上擺放月餅、西瓜、蘋果、李子和葡萄等各種水果,月餅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非常盛行。唐代開始,賞月成了中秋最重要的習俗,這主要是因為詩歌的推動,那唐代詩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寫月亮呢?比如說經典作品《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靜夜思》,因為趕考、參軍等原因,唐代文人常常遊歷在外,詩人把月亮當成了審美對象和情感寄託。隨著詩歌的流傳,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月色了。

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加盛行,《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道:“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當到了中秋節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稠掛彩,熱鬧非凡。家家戶戶都會登上樓臺望月。甚至有富貴人家會在自己家的樓臺上賞月,擺上美味的食品擺設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明清之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明初,南京還有望月樓、玩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明亡之後,漸漸衰落,後人作詩:“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滿月也有“團圓”的寓意,中秋賞月的人多了,到了宋代,中秋節慢慢就成了團圓節。最有名的詩句,便是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同時,蘇東坡還寫過一首關於月餅的小詩,這說明宋代人已經開始吃月餅了。

4

自古以來,中秋節除了賞月,吃月餅等習俗外,還有觀潮、賞桂花、飲桂花酒、燒香祭拜、舞獅子、爆燈、放天燈、猜燈謎等等,現在一些地方保留著當地特殊的風情。並不是全國各地都這樣。與此同時,做月餅和親戚朋友之間分享月餅這個傳統節日,在很多地方一直延續著。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圓形象徵著圓滿和團圓。因此,在節日期間,一家人一起分享和吃團圓的月餅代表著家庭幸福和諧。

而每家每戶相互分享月餅,代表著將這種美好的而祝福送給別人,代表著家庭團圓。

中秋佳節:從民俗文化中,瞭解中秋節的歷史淵源與習俗

而關於吃月餅,這不只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商業現象。其實這個現象明代就有,是作為送禮用。明代對月餅的記載,幾乎都和送禮有關係。在明代晚期,商品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交易行為頻繁了,送禮的事也就多了一些商品經濟的氣息。

而中秋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它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在中秋時節,一家人對著天上的明月,觀賞祭拜,思慕親人,期盼團圓。這種情節是每一箇中國人心靈的最終歸宿。它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命脈,必須得以繼承和發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