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有四季,每季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因而中秋又稱為仲秋。

"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有四季,每季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因而中秋又稱為仲秋。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中秋拜月祭祀

漢民族自遠古以來有敬天禮地的習俗,對月亮天然有著一種崇拜之心,在周朝時,皇家非常重視禮敬夜明之神,周朝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禮記》中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記述了帝王秋分祭月的習俗。

周禮是因俗制禮,祭月在周朝時已經成為一種民間傳統,禮月也成為當時鞏固政治政權的政治儀式與文化制度,因此,當時祭月活動是非常嚴肅的。

"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有四季,每季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因而中秋又稱為仲秋。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中秋拜月祭祀

漢民族自遠古以來有敬天禮地的習俗,對月亮天然有著一種崇拜之心,在周朝時,皇家非常重視禮敬夜明之神,周朝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禮記》中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記述了帝王秋分祭月的習俗。

周禮是因俗制禮,祭月在周朝時已經成為一種民間傳統,禮月也成為當時鞏固政治政權的政治儀式與文化制度,因此,當時祭月活動是非常嚴肅的。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始興中秋賞月活動

魏晉時期,嚴肅的祭祀逐漸變得比較輕鬆,開始興起中秋賞月活動,東晉時,有謝尚鎮守牛渚與左右屬僚駕舟泛江,賞月吟詩的記載,但當時還未成習,因為當時無論是民間還是統治層仍然崇拜、敬重月神,遊賞只是小眾愛好。

南北朝時期,雖然中秋賞月活動比魏晉時期更為盛行,但是仍未在華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兩漢時期,中秋賞月習俗已初具雛形,立在秋分日,但仍有很重的拜月影子。

"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有四季,每季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因而中秋又稱為仲秋。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中秋拜月祭祀

漢民族自遠古以來有敬天禮地的習俗,對月亮天然有著一種崇拜之心,在周朝時,皇家非常重視禮敬夜明之神,周朝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禮記》中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記述了帝王秋分祭月的習俗。

周禮是因俗制禮,祭月在周朝時已經成為一種民間傳統,禮月也成為當時鞏固政治政權的政治儀式與文化制度,因此,當時祭月活動是非常嚴肅的。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始興中秋賞月活動

魏晉時期,嚴肅的祭祀逐漸變得比較輕鬆,開始興起中秋賞月活動,東晉時,有謝尚鎮守牛渚與左右屬僚駕舟泛江,賞月吟詩的記載,但當時還未成習,因為當時無論是民間還是統治層仍然崇拜、敬重月神,遊賞只是小眾愛好。

南北朝時期,雖然中秋賞月活動比魏晉時期更為盛行,但是仍未在華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兩漢時期,中秋賞月習俗已初具雛形,立在秋分日,但仍有很重的拜月影子。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始現“中秋”影子,賞月、玩月活動盛行

唐代時期,已經有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的概念,當時開國子監四門助教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故曰:中秋”。

當時中秋節盛行賞月、玩月,這種形式逐漸成為普天之下共同的習俗。在《明皇雜錄》《天寶遺事》中記載了許多唐明皇賞月的軼事,有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的流傳,而且當時出現了大量賞月、玩月寄情的佳作,如唐朝張九齡《望月懷遠》、劉禹錫《八月十五夜玩月》、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等。

"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有四季,每季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因而中秋又稱為仲秋。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中秋拜月祭祀

漢民族自遠古以來有敬天禮地的習俗,對月亮天然有著一種崇拜之心,在周朝時,皇家非常重視禮敬夜明之神,周朝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禮記》中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記述了帝王秋分祭月的習俗。

周禮是因俗制禮,祭月在周朝時已經成為一種民間傳統,禮月也成為當時鞏固政治政權的政治儀式與文化制度,因此,當時祭月活動是非常嚴肅的。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始興中秋賞月活動

魏晉時期,嚴肅的祭祀逐漸變得比較輕鬆,開始興起中秋賞月活動,東晉時,有謝尚鎮守牛渚與左右屬僚駕舟泛江,賞月吟詩的記載,但當時還未成習,因為當時無論是民間還是統治層仍然崇拜、敬重月神,遊賞只是小眾愛好。

南北朝時期,雖然中秋賞月活動比魏晉時期更為盛行,但是仍未在華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兩漢時期,中秋賞月習俗已初具雛形,立在秋分日,但仍有很重的拜月影子。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始現“中秋”影子,賞月、玩月活動盛行

唐代時期,已經有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的概念,當時開國子監四門助教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故曰:中秋”。

當時中秋節盛行賞月、玩月,這種形式逐漸成為普天之下共同的習俗。在《明皇雜錄》《天寶遺事》中記載了許多唐明皇賞月的軼事,有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的流傳,而且當時出現了大量賞月、玩月寄情的佳作,如唐朝張九齡《望月懷遠》、劉禹錫《八月十五夜玩月》、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等。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官定“中秋節”,賞月、玩月活動興盛,中秋吃月餅習俗漸顯,習俗更為多樣化

兩宋時期,北宋太宗正式將農曆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並將之與新年、端午列為三大節日,中秋節開始興盛。南宋時,親朋好友有互贈象徵團圓的月餅的習俗,因此誕生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有四季,每季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因而中秋又稱為仲秋。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中秋拜月祭祀

漢民族自遠古以來有敬天禮地的習俗,對月亮天然有著一種崇拜之心,在周朝時,皇家非常重視禮敬夜明之神,周朝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禮記》中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記述了帝王秋分祭月的習俗。

周禮是因俗制禮,祭月在周朝時已經成為一種民間傳統,禮月也成為當時鞏固政治政權的政治儀式與文化制度,因此,當時祭月活動是非常嚴肅的。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始興中秋賞月活動

魏晉時期,嚴肅的祭祀逐漸變得比較輕鬆,開始興起中秋賞月活動,東晉時,有謝尚鎮守牛渚與左右屬僚駕舟泛江,賞月吟詩的記載,但當時還未成習,因為當時無論是民間還是統治層仍然崇拜、敬重月神,遊賞只是小眾愛好。

南北朝時期,雖然中秋賞月活動比魏晉時期更為盛行,但是仍未在華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兩漢時期,中秋賞月習俗已初具雛形,立在秋分日,但仍有很重的拜月影子。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始現“中秋”影子,賞月、玩月活動盛行

唐代時期,已經有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的概念,當時開國子監四門助教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故曰:中秋”。

當時中秋節盛行賞月、玩月,這種形式逐漸成為普天之下共同的習俗。在《明皇雜錄》《天寶遺事》中記載了許多唐明皇賞月的軼事,有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的流傳,而且當時出現了大量賞月、玩月寄情的佳作,如唐朝張九齡《望月懷遠》、劉禹錫《八月十五夜玩月》、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等。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官定“中秋節”,賞月、玩月活動興盛,中秋吃月餅習俗漸顯,習俗更為多樣化

兩宋時期,北宋太宗正式將農曆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並將之與新年、端午列為三大節日,中秋節開始興盛。南宋時,親朋好友有互贈象徵團圓的月餅的習俗,因此誕生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的演進

除中秋吃月餅習俗以外,還有賞月、賞桂、賞燈、觀潮、飲酒賦詩等習俗,中秋節在兩宋時期逐漸從拜月祭祀演變成了盛大的狂歡活動,但是受封建思想的影響,拜月習俗依然存在。

明清時期,中秋節已成為中國四大節之一,並又增加了燒斗香、樹中秋、走月亮、舞火龍、燃燈、玩兔兒爺等習俗,拜月習俗依然在權貴之家盛行。

拜月基本消失,“團圓”成為主題

到現今,傳統的拜月風俗基本上已經消失,吃月餅、走親戚成為了主流,中秋節真正地成為了親朋好友團聚的佳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