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圖片為族胞富察茂林設計)

農曆八月十五日稱中秋節,是古代漢族人叫法,意思秋的中間,正確用字應該是仲秋,後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咬文嚼字,反而約定俗成用了中秋稱呼。而滿洲人歷史上稱呼八月節,沒叫過中秋節。就是在近代推廣普通話,推廣標準稱呼,把八月十五統一稱中秋節,這樣新一代成長的滿洲人也已經忘卻了八月節的叫法,而也跟隨漢族人稱呼中秋節。

"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圖片為族胞富察茂林設計)

農曆八月十五日稱中秋節,是古代漢族人叫法,意思秋的中間,正確用字應該是仲秋,後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咬文嚼字,反而約定俗成用了中秋稱呼。而滿洲人歷史上稱呼八月節,沒叫過中秋節。就是在近代推廣普通話,推廣標準稱呼,把八月十五統一稱中秋節,這樣新一代成長的滿洲人也已經忘卻了八月節的叫法,而也跟隨漢族人稱呼中秋節。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9月11日,我寫了文章《中秋節的起源確實與滿洲人有關》,談到中原歷史上有仲秋一詞早,但只是個時間概念,而沒有形成民間節日,要查歷史記載,是到南宋時候才成為民間的節日。根據《大金集禮》卷32“休假”記載,中秋節是大金國的法定假日,說明同時期的我們女真人也開始過中秋節,也就是說基本上是和中原漢族人同時開始過中秋節。我在那篇文章認為女真人過中秋節是從中原傳過去,現在想想,我也是受漢族中心觀的影響,認為只要是中原漢族人有的,其他民族也有的,就認為是從中原漢族傳過去的。

寫完文章後,我又思考,講歷史就要講證據,史料或考古,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滿洲人過八月節是從中原漢族人處流傳來的。因朝鮮半島早在新羅時期就過中秋節,比中原還早,為什麼不認為女真人過中秋是從朝鮮半島傳來的呢?另外,民俗節日並非是如國家制度一樣,可以完全由國家引入,民俗節日是民間長期生活中自發產生的。如果民間沒人過,國家引入一個節日有何意義?

"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圖片為族胞富察茂林設計)

農曆八月十五日稱中秋節,是古代漢族人叫法,意思秋的中間,正確用字應該是仲秋,後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咬文嚼字,反而約定俗成用了中秋稱呼。而滿洲人歷史上稱呼八月節,沒叫過中秋節。就是在近代推廣普通話,推廣標準稱呼,把八月十五統一稱中秋節,這樣新一代成長的滿洲人也已經忘卻了八月節的叫法,而也跟隨漢族人稱呼中秋節。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9月11日,我寫了文章《中秋節的起源確實與滿洲人有關》,談到中原歷史上有仲秋一詞早,但只是個時間概念,而沒有形成民間節日,要查歷史記載,是到南宋時候才成為民間的節日。根據《大金集禮》卷32“休假”記載,中秋節是大金國的法定假日,說明同時期的我們女真人也開始過中秋節,也就是說基本上是和中原漢族人同時開始過中秋節。我在那篇文章認為女真人過中秋節是從中原傳過去,現在想想,我也是受漢族中心觀的影響,認為只要是中原漢族人有的,其他民族也有的,就認為是從中原漢族傳過去的。

寫完文章後,我又思考,講歷史就要講證據,史料或考古,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滿洲人過八月節是從中原漢族人處流傳來的。因朝鮮半島早在新羅時期就過中秋節,比中原還早,為什麼不認為女真人過中秋是從朝鮮半島傳來的呢?另外,民俗節日並非是如國家制度一樣,可以完全由國家引入,民俗節日是民間長期生活中自發產生的。如果民間沒人過,國家引入一個節日有何意義?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古代蘇美爾人認為秋季的第二個望日是月亮女神喃尼比阿的生日,蘇美爾人就有祭月習俗。不能說蘇美爾人就有祭月習俗是學自中原漢族人吧?古代蘇美爾人祭月習俗比中原要早很多。

古代滿洲人信奉的是薩滿教,滿洲人在深山打獵,很早就開始對日月星辰變化的觀察,以此來計算方位和時間,祭月之俗也是非常悠久的。而且比對滿漢中秋節習俗的不同,漢族重在賞月,而一般沒有祭月,而滿洲人則是祭祀月神。滿洲人在中秋節一般要祭祖或祭月,叫供月。供果擺放是有講究的,不是所有水果都能擺放的,如在擺供瓜果時不能放梨,因“梨”與“離”同音,所以老北京旗人人忌諱這個。西瓜不是整個放供桌上就可以的,要“瓣刻如蓮花”,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取團圓之意。

"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圖片為族胞富察茂林設計)

農曆八月十五日稱中秋節,是古代漢族人叫法,意思秋的中間,正確用字應該是仲秋,後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咬文嚼字,反而約定俗成用了中秋稱呼。而滿洲人歷史上稱呼八月節,沒叫過中秋節。就是在近代推廣普通話,推廣標準稱呼,把八月十五統一稱中秋節,這樣新一代成長的滿洲人也已經忘卻了八月節的叫法,而也跟隨漢族人稱呼中秋節。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9月11日,我寫了文章《中秋節的起源確實與滿洲人有關》,談到中原歷史上有仲秋一詞早,但只是個時間概念,而沒有形成民間節日,要查歷史記載,是到南宋時候才成為民間的節日。根據《大金集禮》卷32“休假”記載,中秋節是大金國的法定假日,說明同時期的我們女真人也開始過中秋節,也就是說基本上是和中原漢族人同時開始過中秋節。我在那篇文章認為女真人過中秋節是從中原傳過去,現在想想,我也是受漢族中心觀的影響,認為只要是中原漢族人有的,其他民族也有的,就認為是從中原漢族傳過去的。

寫完文章後,我又思考,講歷史就要講證據,史料或考古,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滿洲人過八月節是從中原漢族人處流傳來的。因朝鮮半島早在新羅時期就過中秋節,比中原還早,為什麼不認為女真人過中秋是從朝鮮半島傳來的呢?另外,民俗節日並非是如國家制度一樣,可以完全由國家引入,民俗節日是民間長期生活中自發產生的。如果民間沒人過,國家引入一個節日有何意義?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古代蘇美爾人認為秋季的第二個望日是月亮女神喃尼比阿的生日,蘇美爾人就有祭月習俗。不能說蘇美爾人就有祭月習俗是學自中原漢族人吧?古代蘇美爾人祭月習俗比中原要早很多。

古代滿洲人信奉的是薩滿教,滿洲人在深山打獵,很早就開始對日月星辰變化的觀察,以此來計算方位和時間,祭月之俗也是非常悠久的。而且比對滿漢中秋節習俗的不同,漢族重在賞月,而一般沒有祭月,而滿洲人則是祭祀月神。滿洲人在中秋節一般要祭祖或祭月,叫供月。供果擺放是有講究的,不是所有水果都能擺放的,如在擺供瓜果時不能放梨,因“梨”與“離”同音,所以老北京旗人人忌諱這個。西瓜不是整個放供桌上就可以的,要“瓣刻如蓮花”,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取團圓之意。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前天我在文章說了,月餅原叫胡餅,是從外族傳來的,但現在這樣子的月餅是從什麼時候有的,要考察起來也是非常晚的。經考古發現,在中原是唐朝的時候,在西域高昌國的墓葬中發現月餅,但問題是,一、這個不是中原,即使算是月餅,也說明最早發明的不是中原漢族人。二、現在看,那也不是現在月餅的樣子,如果硬要叫月餅,也只算是玩文字遊戲。

現在查月餅這個詞,最早是南宋生人的周密和吳自牧在元朝寫的書中出現,現在沒有證據證明南宋有月餅,即沒有史料記載,也沒有考古發現。所以最早只能認定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發明的月餅。這是不是有點搞笑。革命黨編造的說八月十五殺韃子,實際上,月餅就是蒙古人建立元朝才出現的。

無論是《元史》還是《明史》,都沒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記載。

更令革命黨尷尬的是,八月十五與殺韃子無關,而是與革命黨的繼承者國民黨有關,那是按陽曆算,現在知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公佈接受波斯坦公告,即無條件投降。但前一天,國民黨還不知道日本會輕易投降,而請求蘇聯出兵,條件就是許可蒙古獨立。

1945年8月14日國民黨政府與蘇聯政府就對日作戰後期及戰爭結束後解決雙方爭議問題而簽訂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國民黨政府同意蒙古進行全民共決來實現獨立,也就是說,八月十五沒有殺韃子

"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圖片為族胞富察茂林設計)

農曆八月十五日稱中秋節,是古代漢族人叫法,意思秋的中間,正確用字應該是仲秋,後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咬文嚼字,反而約定俗成用了中秋稱呼。而滿洲人歷史上稱呼八月節,沒叫過中秋節。就是在近代推廣普通話,推廣標準稱呼,把八月十五統一稱中秋節,這樣新一代成長的滿洲人也已經忘卻了八月節的叫法,而也跟隨漢族人稱呼中秋節。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9月11日,我寫了文章《中秋節的起源確實與滿洲人有關》,談到中原歷史上有仲秋一詞早,但只是個時間概念,而沒有形成民間節日,要查歷史記載,是到南宋時候才成為民間的節日。根據《大金集禮》卷32“休假”記載,中秋節是大金國的法定假日,說明同時期的我們女真人也開始過中秋節,也就是說基本上是和中原漢族人同時開始過中秋節。我在那篇文章認為女真人過中秋節是從中原傳過去,現在想想,我也是受漢族中心觀的影響,認為只要是中原漢族人有的,其他民族也有的,就認為是從中原漢族傳過去的。

寫完文章後,我又思考,講歷史就要講證據,史料或考古,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滿洲人過八月節是從中原漢族人處流傳來的。因朝鮮半島早在新羅時期就過中秋節,比中原還早,為什麼不認為女真人過中秋是從朝鮮半島傳來的呢?另外,民俗節日並非是如國家制度一樣,可以完全由國家引入,民俗節日是民間長期生活中自發產生的。如果民間沒人過,國家引入一個節日有何意義?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古代蘇美爾人認為秋季的第二個望日是月亮女神喃尼比阿的生日,蘇美爾人就有祭月習俗。不能說蘇美爾人就有祭月習俗是學自中原漢族人吧?古代蘇美爾人祭月習俗比中原要早很多。

古代滿洲人信奉的是薩滿教,滿洲人在深山打獵,很早就開始對日月星辰變化的觀察,以此來計算方位和時間,祭月之俗也是非常悠久的。而且比對滿漢中秋節習俗的不同,漢族重在賞月,而一般沒有祭月,而滿洲人則是祭祀月神。滿洲人在中秋節一般要祭祖或祭月,叫供月。供果擺放是有講究的,不是所有水果都能擺放的,如在擺供瓜果時不能放梨,因“梨”與“離”同音,所以老北京旗人人忌諱這個。西瓜不是整個放供桌上就可以的,要“瓣刻如蓮花”,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取團圓之意。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前天我在文章說了,月餅原叫胡餅,是從外族傳來的,但現在這樣子的月餅是從什麼時候有的,要考察起來也是非常晚的。經考古發現,在中原是唐朝的時候,在西域高昌國的墓葬中發現月餅,但問題是,一、這個不是中原,即使算是月餅,也說明最早發明的不是中原漢族人。二、現在看,那也不是現在月餅的樣子,如果硬要叫月餅,也只算是玩文字遊戲。

現在查月餅這個詞,最早是南宋生人的周密和吳自牧在元朝寫的書中出現,現在沒有證據證明南宋有月餅,即沒有史料記載,也沒有考古發現。所以最早只能認定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發明的月餅。這是不是有點搞笑。革命黨編造的說八月十五殺韃子,實際上,月餅就是蒙古人建立元朝才出現的。

無論是《元史》還是《明史》,都沒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記載。

更令革命黨尷尬的是,八月十五與殺韃子無關,而是與革命黨的繼承者國民黨有關,那是按陽曆算,現在知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公佈接受波斯坦公告,即無條件投降。但前一天,國民黨還不知道日本會輕易投降,而請求蘇聯出兵,條件就是許可蒙古獨立。

1945年8月14日國民黨政府與蘇聯政府就對日作戰後期及戰爭結束後解決雙方爭議問題而簽訂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國民黨政府同意蒙古進行全民共決來實現獨立,也就是說,八月十五沒有殺韃子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說起八月十五的吉祥物要算是兔兒爺,因為乾隆是兔年生人,而且生日是八月十三,即八月節前兩天。過去皇帝節日是萬壽節,是國慶日。這樣萬壽節就與八月節相連接慶祝,所以一般認為兔爺就代表乾隆爺。所以兔爺在清代乾隆時候開始發展和普及起來。

兔爺的製作者,傳說是當年守衛太廟的之訥、塔二姓旗籍差役,借供之職,清閒之便,用太廟裡的粘土,融制膠泥,仿照戲曲裡把靠扮相,塑成金甲紅袍的兔兒爺,大者三尺,小者尺餘,最小的二、三寸,用雞蛋清罩在粉白的兔兒爺臉上,更顯光澤。半蟒半靠,各有坐騎,獅、虎、象、鹿、鳳、鶴、馬、牛、孔雀不一。只有一種端坐在蓮花塘上,紅蓮碧葉,上映山石,石上一粉孩,手甩金錢,匍匐向下,池內一隻金眼碧蟾,贏錢而企,取“劉海戲金蟾”之意。自己制泥兔兒爺出售,很受市民歡迎。

北京人為什麼要擺兔兒爺呢?因為清代兔兒爺最早售出之地來源於太廟,這裡供奉清代歷朝皇帝神主牌位的地方,用其土製的泥像,旗人們認為很神聖。每到乾隆的生日,各營房要向營房內象徵皇帝的神龕行大禮。乾隆去世後,人們照常供奉兔兒爺,既是兒童玩具又是具有民俗特色的神像,而且還有個神話傳說,據傳說兔兒爺原本是天庭上的一員大將,玉皇大帝對北京人給娘娘上香,關帝上香的香火超過自己,非常生氣,就想降瘟疫罰一下北京人。這位將軍覺得這樣做不公,於是偷偷把治瘟疫的草藥下到了北京城的水井裡,使市民免了一場災難。此事被玉帝發現,將這位大將貶為兔子,到月亮廣寒宮中去搗藥。每年八月十五北京人讓善良的兔子騎在老虎等猛獸身上,接受人間香火,以示商量可壓倒邪惡。現代北京制泥兔兒爺名家雙起翔,也是滿族人。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老北京人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圖片為族胞富察茂林設計)

農曆八月十五日稱中秋節,是古代漢族人叫法,意思秋的中間,正確用字應該是仲秋,後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咬文嚼字,反而約定俗成用了中秋稱呼。而滿洲人歷史上稱呼八月節,沒叫過中秋節。就是在近代推廣普通話,推廣標準稱呼,把八月十五統一稱中秋節,這樣新一代成長的滿洲人也已經忘卻了八月節的叫法,而也跟隨漢族人稱呼中秋節。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9月11日,我寫了文章《中秋節的起源確實與滿洲人有關》,談到中原歷史上有仲秋一詞早,但只是個時間概念,而沒有形成民間節日,要查歷史記載,是到南宋時候才成為民間的節日。根據《大金集禮》卷32“休假”記載,中秋節是大金國的法定假日,說明同時期的我們女真人也開始過中秋節,也就是說基本上是和中原漢族人同時開始過中秋節。我在那篇文章認為女真人過中秋節是從中原傳過去,現在想想,我也是受漢族中心觀的影響,認為只要是中原漢族人有的,其他民族也有的,就認為是從中原漢族傳過去的。

寫完文章後,我又思考,講歷史就要講證據,史料或考古,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滿洲人過八月節是從中原漢族人處流傳來的。因朝鮮半島早在新羅時期就過中秋節,比中原還早,為什麼不認為女真人過中秋是從朝鮮半島傳來的呢?另外,民俗節日並非是如國家制度一樣,可以完全由國家引入,民俗節日是民間長期生活中自發產生的。如果民間沒人過,國家引入一個節日有何意義?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古代蘇美爾人認為秋季的第二個望日是月亮女神喃尼比阿的生日,蘇美爾人就有祭月習俗。不能說蘇美爾人就有祭月習俗是學自中原漢族人吧?古代蘇美爾人祭月習俗比中原要早很多。

古代滿洲人信奉的是薩滿教,滿洲人在深山打獵,很早就開始對日月星辰變化的觀察,以此來計算方位和時間,祭月之俗也是非常悠久的。而且比對滿漢中秋節習俗的不同,漢族重在賞月,而一般沒有祭月,而滿洲人則是祭祀月神。滿洲人在中秋節一般要祭祖或祭月,叫供月。供果擺放是有講究的,不是所有水果都能擺放的,如在擺供瓜果時不能放梨,因“梨”與“離”同音,所以老北京旗人人忌諱這個。西瓜不是整個放供桌上就可以的,要“瓣刻如蓮花”,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取團圓之意。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前天我在文章說了,月餅原叫胡餅,是從外族傳來的,但現在這樣子的月餅是從什麼時候有的,要考察起來也是非常晚的。經考古發現,在中原是唐朝的時候,在西域高昌國的墓葬中發現月餅,但問題是,一、這個不是中原,即使算是月餅,也說明最早發明的不是中原漢族人。二、現在看,那也不是現在月餅的樣子,如果硬要叫月餅,也只算是玩文字遊戲。

現在查月餅這個詞,最早是南宋生人的周密和吳自牧在元朝寫的書中出現,現在沒有證據證明南宋有月餅,即沒有史料記載,也沒有考古發現。所以最早只能認定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發明的月餅。這是不是有點搞笑。革命黨編造的說八月十五殺韃子,實際上,月餅就是蒙古人建立元朝才出現的。

無論是《元史》還是《明史》,都沒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記載。

更令革命黨尷尬的是,八月十五與殺韃子無關,而是與革命黨的繼承者國民黨有關,那是按陽曆算,現在知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公佈接受波斯坦公告,即無條件投降。但前一天,國民黨還不知道日本會輕易投降,而請求蘇聯出兵,條件就是許可蒙古獨立。

1945年8月14日國民黨政府與蘇聯政府就對日作戰後期及戰爭結束後解決雙方爭議問題而簽訂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國民黨政府同意蒙古進行全民共決來實現獨立,也就是說,八月十五沒有殺韃子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說起八月十五的吉祥物要算是兔兒爺,因為乾隆是兔年生人,而且生日是八月十三,即八月節前兩天。過去皇帝節日是萬壽節,是國慶日。這樣萬壽節就與八月節相連接慶祝,所以一般認為兔爺就代表乾隆爺。所以兔爺在清代乾隆時候開始發展和普及起來。

兔爺的製作者,傳說是當年守衛太廟的之訥、塔二姓旗籍差役,借供之職,清閒之便,用太廟裡的粘土,融制膠泥,仿照戲曲裡把靠扮相,塑成金甲紅袍的兔兒爺,大者三尺,小者尺餘,最小的二、三寸,用雞蛋清罩在粉白的兔兒爺臉上,更顯光澤。半蟒半靠,各有坐騎,獅、虎、象、鹿、鳳、鶴、馬、牛、孔雀不一。只有一種端坐在蓮花塘上,紅蓮碧葉,上映山石,石上一粉孩,手甩金錢,匍匐向下,池內一隻金眼碧蟾,贏錢而企,取“劉海戲金蟾”之意。自己制泥兔兒爺出售,很受市民歡迎。

北京人為什麼要擺兔兒爺呢?因為清代兔兒爺最早售出之地來源於太廟,這裡供奉清代歷朝皇帝神主牌位的地方,用其土製的泥像,旗人們認為很神聖。每到乾隆的生日,各營房要向營房內象徵皇帝的神龕行大禮。乾隆去世後,人們照常供奉兔兒爺,既是兒童玩具又是具有民俗特色的神像,而且還有個神話傳說,據傳說兔兒爺原本是天庭上的一員大將,玉皇大帝對北京人給娘娘上香,關帝上香的香火超過自己,非常生氣,就想降瘟疫罰一下北京人。這位將軍覺得這樣做不公,於是偷偷把治瘟疫的草藥下到了北京城的水井裡,使市民免了一場災難。此事被玉帝發現,將這位大將貶為兔子,到月亮廣寒宮中去搗藥。每年八月十五北京人讓善良的兔子騎在老虎等猛獸身上,接受人間香火,以示商量可壓倒邪惡。現代北京制泥兔兒爺名家雙起翔,也是滿族人。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老北京人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滿漢中秋節習俗有什麼不同之處?

晚清的時候,開始憲政改革,廢除科舉制度,開創現代教育。上圖就是光緒時候的小學課本,其中就有一課是中秋,而且證明當時中秋節就是法定假日。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