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曾經統計過,從秦始皇到溥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408位皇帝。而其中大多數的王朝,現在大多數的人恐怕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讓號稱對中國古代史“略懂”的俺來挨個掰扯掰扯,也得一臉懵逼狀,趕緊翻書或是求助於度娘。因此,要想在這近百個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掛上個優等生的頭銜,那麼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取得“大一統”這一成就。

那麼何為“大一統”?為啥同樣籠罩著“大一統”光環的秦、晉朝與唐、清朝疆域能差出好幾百、甚至近千平方公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俺要麼只有乾瞪眼,要麼就得扯出一篇萬言以上的論文來。因此在這裡只能簡單粗暴的引用疆域這一論據作為標準:禹貢九州這塊最基本的地盤起碼得佔全了吧?

"

有人曾經統計過,從秦始皇到溥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408位皇帝。而其中大多數的王朝,現在大多數的人恐怕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讓號稱對中國古代史“略懂”的俺來挨個掰扯掰扯,也得一臉懵逼狀,趕緊翻書或是求助於度娘。因此,要想在這近百個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掛上個優等生的頭銜,那麼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取得“大一統”這一成就。

那麼何為“大一統”?為啥同樣籠罩著“大一統”光環的秦、晉朝與唐、清朝疆域能差出好幾百、甚至近千平方公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俺要麼只有乾瞪眼,要麼就得扯出一篇萬言以上的論文來。因此在這裡只能簡單粗暴的引用疆域這一論據作為標準:禹貢九州這塊最基本的地盤起碼得佔全了吧?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禹貢九州是華夏故土的根源,但遠不是全部

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為一個“幽雲十六州”幽怨了300多年的宋朝慘遭淘汰……

這樣一來能算得上大一統的王朝,就剩下了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八個王朝。若是排除被攆到東南一隅苟延殘喘的東晉,從秦到清,中國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了維持了大一統。

而在這八個大一統王朝中,晉朝當屬奇葩一朵——當然是最窩囊的那一朵。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終兩晉155年的歷史,既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明君名臣名將、又無治亂治平之盛世……也就是俺沒那個閒工夫,要不在此“三無”基礎上再總結出幾個“無”來,那是絕對不在話下。

"

有人曾經統計過,從秦始皇到溥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408位皇帝。而其中大多數的王朝,現在大多數的人恐怕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讓號稱對中國古代史“略懂”的俺來挨個掰扯掰扯,也得一臉懵逼狀,趕緊翻書或是求助於度娘。因此,要想在這近百個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掛上個優等生的頭銜,那麼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取得“大一統”這一成就。

那麼何為“大一統”?為啥同樣籠罩著“大一統”光環的秦、晉朝與唐、清朝疆域能差出好幾百、甚至近千平方公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俺要麼只有乾瞪眼,要麼就得扯出一篇萬言以上的論文來。因此在這裡只能簡單粗暴的引用疆域這一論據作為標準:禹貢九州這塊最基本的地盤起碼得佔全了吧?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禹貢九州是華夏故土的根源,但遠不是全部

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為一個“幽雲十六州”幽怨了300多年的宋朝慘遭淘汰……

這樣一來能算得上大一統的王朝,就剩下了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八個王朝。若是排除被攆到東南一隅苟延殘喘的東晉,從秦到清,中國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了維持了大一統。

而在這八個大一統王朝中,晉朝當屬奇葩一朵——當然是最窩囊的那一朵。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終兩晉155年的歷史,既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明君名臣名將、又無治亂治平之盛世……也就是俺沒那個閒工夫,要不在此“三無”基礎上再總結出幾個“無”來,那是絕對不在話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這是兩晉地盤最大的時候,跟東漢末年沒啥區別,而且沒維持住幾年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師長在評價晉朝時,用了“臭狗屎”這個非常極端而且不雅的詞彙,曾令我非常驚訝。可是當我後來熟悉了這段歷史,才體會到這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評價其實不為太過,而且找到了造成兩晉如此窩囊罪魁禍首——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先說說司馬炎篡魏立晉前後的那些事。

一部《軍師聯盟》在吃瓜群眾中普及了司馬懿這個名字,其實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對司馬懿也不會陌生。畢竟發生在他身上的諸如“空城計”、“鷹視狼顧”、“紅裝促戰”之類的典故讓人耳熟能詳,只不過這次由奸角換成了正面形象罷了。

"

有人曾經統計過,從秦始皇到溥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408位皇帝。而其中大多數的王朝,現在大多數的人恐怕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讓號稱對中國古代史“略懂”的俺來挨個掰扯掰扯,也得一臉懵逼狀,趕緊翻書或是求助於度娘。因此,要想在這近百個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掛上個優等生的頭銜,那麼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取得“大一統”這一成就。

那麼何為“大一統”?為啥同樣籠罩著“大一統”光環的秦、晉朝與唐、清朝疆域能差出好幾百、甚至近千平方公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俺要麼只有乾瞪眼,要麼就得扯出一篇萬言以上的論文來。因此在這裡只能簡單粗暴的引用疆域這一論據作為標準:禹貢九州這塊最基本的地盤起碼得佔全了吧?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禹貢九州是華夏故土的根源,但遠不是全部

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為一個“幽雲十六州”幽怨了300多年的宋朝慘遭淘汰……

這樣一來能算得上大一統的王朝,就剩下了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八個王朝。若是排除被攆到東南一隅苟延殘喘的東晉,從秦到清,中國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了維持了大一統。

而在這八個大一統王朝中,晉朝當屬奇葩一朵——當然是最窩囊的那一朵。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終兩晉155年的歷史,既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明君名臣名將、又無治亂治平之盛世……也就是俺沒那個閒工夫,要不在此“三無”基礎上再總結出幾個“無”來,那是絕對不在話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這是兩晉地盤最大的時候,跟東漢末年沒啥區別,而且沒維持住幾年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師長在評價晉朝時,用了“臭狗屎”這個非常極端而且不雅的詞彙,曾令我非常驚訝。可是當我後來熟悉了這段歷史,才體會到這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評價其實不為太過,而且找到了造成兩晉如此窩囊罪魁禍首——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先說說司馬炎篡魏立晉前後的那些事。

一部《軍師聯盟》在吃瓜群眾中普及了司馬懿這個名字,其實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對司馬懿也不會陌生。畢竟發生在他身上的諸如“空城計”、“鷹視狼顧”、“紅裝促戰”之類的典故讓人耳熟能詳,只不過這次由奸角換成了正面形象罷了。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一代梟雄司馬懿,堪稱玩弄權謀的頂級高手

而在歷史上,司馬懿搞得最大的一出事則是高平陵之變,一舉奪下曹魏的軍政大權,為晉朝立國奠定了基礎。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不是省油的燈:長子司馬師廢曹芳而立曹髦,首開操縱廢立之先河;次子更是創造了一個成語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親信賈充、成濟再行廢立——殺曹髦而立曹奐。至此曹魏政權已成為任由司馬氏宰殺的弱雞,鹹熙二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建立晉國。

"

有人曾經統計過,從秦始皇到溥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408位皇帝。而其中大多數的王朝,現在大多數的人恐怕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讓號稱對中國古代史“略懂”的俺來挨個掰扯掰扯,也得一臉懵逼狀,趕緊翻書或是求助於度娘。因此,要想在這近百個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掛上個優等生的頭銜,那麼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取得“大一統”這一成就。

那麼何為“大一統”?為啥同樣籠罩著“大一統”光環的秦、晉朝與唐、清朝疆域能差出好幾百、甚至近千平方公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俺要麼只有乾瞪眼,要麼就得扯出一篇萬言以上的論文來。因此在這裡只能簡單粗暴的引用疆域這一論據作為標準:禹貢九州這塊最基本的地盤起碼得佔全了吧?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禹貢九州是華夏故土的根源,但遠不是全部

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為一個“幽雲十六州”幽怨了300多年的宋朝慘遭淘汰……

這樣一來能算得上大一統的王朝,就剩下了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八個王朝。若是排除被攆到東南一隅苟延殘喘的東晉,從秦到清,中國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了維持了大一統。

而在這八個大一統王朝中,晉朝當屬奇葩一朵——當然是最窩囊的那一朵。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終兩晉155年的歷史,既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明君名臣名將、又無治亂治平之盛世……也就是俺沒那個閒工夫,要不在此“三無”基礎上再總結出幾個“無”來,那是絕對不在話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這是兩晉地盤最大的時候,跟東漢末年沒啥區別,而且沒維持住幾年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師長在評價晉朝時,用了“臭狗屎”這個非常極端而且不雅的詞彙,曾令我非常驚訝。可是當我後來熟悉了這段歷史,才體會到這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評價其實不為太過,而且找到了造成兩晉如此窩囊罪魁禍首——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先說說司馬炎篡魏立晉前後的那些事。

一部《軍師聯盟》在吃瓜群眾中普及了司馬懿這個名字,其實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對司馬懿也不會陌生。畢竟發生在他身上的諸如“空城計”、“鷹視狼顧”、“紅裝促戰”之類的典故讓人耳熟能詳,只不過這次由奸角換成了正面形象罷了。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一代梟雄司馬懿,堪稱玩弄權謀的頂級高手

而在歷史上,司馬懿搞得最大的一出事則是高平陵之變,一舉奪下曹魏的軍政大權,為晉朝立國奠定了基礎。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不是省油的燈:長子司馬師廢曹芳而立曹髦,首開操縱廢立之先河;次子更是創造了一個成語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親信賈充、成濟再行廢立——殺曹髦而立曹奐。至此曹魏政權已成為任由司馬氏宰殺的弱雞,鹹熙二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建立晉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做了司馬炎篡國的墊腳石

司馬炎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不僅是兩晉在位時間最長(25年)、壽命最長(55歲),也是唯一一位執政能力和智商水平均能勉強保持在水準之上的皇帝。但是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相比,司馬炎也只有跟在人家屁股後頭吃土的資格。

在司馬炎統治期間,是兩晉155年曆史中難得一見的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的時期,史稱“太康之治”。

"

有人曾經統計過,從秦始皇到溥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408位皇帝。而其中大多數的王朝,現在大多數的人恐怕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讓號稱對中國古代史“略懂”的俺來挨個掰扯掰扯,也得一臉懵逼狀,趕緊翻書或是求助於度娘。因此,要想在這近百個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掛上個優等生的頭銜,那麼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取得“大一統”這一成就。

那麼何為“大一統”?為啥同樣籠罩著“大一統”光環的秦、晉朝與唐、清朝疆域能差出好幾百、甚至近千平方公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俺要麼只有乾瞪眼,要麼就得扯出一篇萬言以上的論文來。因此在這裡只能簡單粗暴的引用疆域這一論據作為標準:禹貢九州這塊最基本的地盤起碼得佔全了吧?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禹貢九州是華夏故土的根源,但遠不是全部

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為一個“幽雲十六州”幽怨了300多年的宋朝慘遭淘汰……

這樣一來能算得上大一統的王朝,就剩下了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八個王朝。若是排除被攆到東南一隅苟延殘喘的東晉,從秦到清,中國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了維持了大一統。

而在這八個大一統王朝中,晉朝當屬奇葩一朵——當然是最窩囊的那一朵。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終兩晉155年的歷史,既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明君名臣名將、又無治亂治平之盛世……也就是俺沒那個閒工夫,要不在此“三無”基礎上再總結出幾個“無”來,那是絕對不在話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這是兩晉地盤最大的時候,跟東漢末年沒啥區別,而且沒維持住幾年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師長在評價晉朝時,用了“臭狗屎”這個非常極端而且不雅的詞彙,曾令我非常驚訝。可是當我後來熟悉了這段歷史,才體會到這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評價其實不為太過,而且找到了造成兩晉如此窩囊罪魁禍首——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先說說司馬炎篡魏立晉前後的那些事。

一部《軍師聯盟》在吃瓜群眾中普及了司馬懿這個名字,其實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對司馬懿也不會陌生。畢竟發生在他身上的諸如“空城計”、“鷹視狼顧”、“紅裝促戰”之類的典故讓人耳熟能詳,只不過這次由奸角換成了正面形象罷了。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一代梟雄司馬懿,堪稱玩弄權謀的頂級高手

而在歷史上,司馬懿搞得最大的一出事則是高平陵之變,一舉奪下曹魏的軍政大權,為晉朝立國奠定了基礎。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不是省油的燈:長子司馬師廢曹芳而立曹髦,首開操縱廢立之先河;次子更是創造了一個成語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親信賈充、成濟再行廢立——殺曹髦而立曹奐。至此曹魏政權已成為任由司馬氏宰殺的弱雞,鹹熙二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建立晉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做了司馬炎篡國的墊腳石

司馬炎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不僅是兩晉在位時間最長(25年)、壽命最長(55歲),也是唯一一位執政能力和智商水平均能勉強保持在水準之上的皇帝。但是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相比,司馬炎也只有跟在人家屁股後頭吃土的資格。

在司馬炎統治期間,是兩晉155年曆史中難得一見的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的時期,史稱“太康之治”。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炎佔了父祖輩的便宜,江山與帝位幾乎是唾手可得,要說他多厲害就是扯了

不過歷數兩晉155年曆史、16位皇帝當中,能拿得出手而且值得說說的“豐功偉績”也就僅此而已。論疆域,兩晉最鼎盛期間,也不過勉強維持了東漢末年的那點地盤;論君主,兩晉最能拿出手的司馬炎,作為一個開國皇帝的作為還比不上其他朝代的許多守成之君;論賢臣名將,王渾、羊祜、王導、謝安等人是有些名氣,但那點功績跟其他朝代相比,只能算作菜鳥互啄的水平;論內政,別的不說——國祚僅38年即亡的隋朝,一個“開皇之治”也延續了近20年,兩晉好不容易弄出個“太康之治”也沒挺過10年,怎麼比?

太熙元年,司馬炎病死,太子司馬衷繼位。司馬衷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智力殘障人士,著名的“何不食肉糜”典故便是他的傑作,因此被後人評價為:

“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讀通鑑論·卷十二》,王夫之)

司馬衷在位期間,皇后賈南風專權亂政,引起八王之亂,直接讓晉朝未興而衰,西晉因此滅亡,東晉只能偏安江南苟延殘喘。

"

有人曾經統計過,從秦始皇到溥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408位皇帝。而其中大多數的王朝,現在大多數的人恐怕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讓號稱對中國古代史“略懂”的俺來挨個掰扯掰扯,也得一臉懵逼狀,趕緊翻書或是求助於度娘。因此,要想在這近百個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掛上個優等生的頭銜,那麼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取得“大一統”這一成就。

那麼何為“大一統”?為啥同樣籠罩著“大一統”光環的秦、晉朝與唐、清朝疆域能差出好幾百、甚至近千平方公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俺要麼只有乾瞪眼,要麼就得扯出一篇萬言以上的論文來。因此在這裡只能簡單粗暴的引用疆域這一論據作為標準:禹貢九州這塊最基本的地盤起碼得佔全了吧?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禹貢九州是華夏故土的根源,但遠不是全部

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為一個“幽雲十六州”幽怨了300多年的宋朝慘遭淘汰……

這樣一來能算得上大一統的王朝,就剩下了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八個王朝。若是排除被攆到東南一隅苟延殘喘的東晉,從秦到清,中國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了維持了大一統。

而在這八個大一統王朝中,晉朝當屬奇葩一朵——當然是最窩囊的那一朵。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終兩晉155年的歷史,既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明君名臣名將、又無治亂治平之盛世……也就是俺沒那個閒工夫,要不在此“三無”基礎上再總結出幾個“無”來,那是絕對不在話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這是兩晉地盤最大的時候,跟東漢末年沒啥區別,而且沒維持住幾年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師長在評價晉朝時,用了“臭狗屎”這個非常極端而且不雅的詞彙,曾令我非常驚訝。可是當我後來熟悉了這段歷史,才體會到這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評價其實不為太過,而且找到了造成兩晉如此窩囊罪魁禍首——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先說說司馬炎篡魏立晉前後的那些事。

一部《軍師聯盟》在吃瓜群眾中普及了司馬懿這個名字,其實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對司馬懿也不會陌生。畢竟發生在他身上的諸如“空城計”、“鷹視狼顧”、“紅裝促戰”之類的典故讓人耳熟能詳,只不過這次由奸角換成了正面形象罷了。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一代梟雄司馬懿,堪稱玩弄權謀的頂級高手

而在歷史上,司馬懿搞得最大的一出事則是高平陵之變,一舉奪下曹魏的軍政大權,為晉朝立國奠定了基礎。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不是省油的燈:長子司馬師廢曹芳而立曹髦,首開操縱廢立之先河;次子更是創造了一個成語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親信賈充、成濟再行廢立——殺曹髦而立曹奐。至此曹魏政權已成為任由司馬氏宰殺的弱雞,鹹熙二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建立晉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做了司馬炎篡國的墊腳石

司馬炎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不僅是兩晉在位時間最長(25年)、壽命最長(55歲),也是唯一一位執政能力和智商水平均能勉強保持在水準之上的皇帝。但是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相比,司馬炎也只有跟在人家屁股後頭吃土的資格。

在司馬炎統治期間,是兩晉155年曆史中難得一見的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的時期,史稱“太康之治”。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炎佔了父祖輩的便宜,江山與帝位幾乎是唾手可得,要說他多厲害就是扯了

不過歷數兩晉155年曆史、16位皇帝當中,能拿得出手而且值得說說的“豐功偉績”也就僅此而已。論疆域,兩晉最鼎盛期間,也不過勉強維持了東漢末年的那點地盤;論君主,兩晉最能拿出手的司馬炎,作為一個開國皇帝的作為還比不上其他朝代的許多守成之君;論賢臣名將,王渾、羊祜、王導、謝安等人是有些名氣,但那點功績跟其他朝代相比,只能算作菜鳥互啄的水平;論內政,別的不說——國祚僅38年即亡的隋朝,一個“開皇之治”也延續了近20年,兩晉好不容易弄出個“太康之治”也沒挺過10年,怎麼比?

太熙元年,司馬炎病死,太子司馬衷繼位。司馬衷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智力殘障人士,著名的“何不食肉糜”典故便是他的傑作,因此被後人評價為:

“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讀通鑑論·卷十二》,王夫之)

司馬衷在位期間,皇后賈南風專權亂政,引起八王之亂,直接讓晉朝未興而衰,西晉因此滅亡,東晉只能偏安江南苟延殘喘。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晉惠帝因一碗肉粥臭名昭著,應該是史上最著名的傻子

晉朝建國後,司馬懿被追尊為高祖宣皇帝、司馬師為世宗景皇帝、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再加上世祖武皇帝司馬炎——司馬家祖孫三代四帝不論德行,而只論才智手段的話都是上中之選,尤善陰謀,心腸狠辣。可惜自司馬炎之後,司馬家的皇帝連一個能拿得出手的都欠奉,不是窩囊廢就是平庸之輩,瘋子傻子都沒少出,而且大都壽數不長,這種情況哪朝哪代都沒怎麼見過,也算是怪哉了。

竊以為,要不是從司馬懿到司馬炎個個缺德缺大發了、遭到報應的結果,就是這四位不管不顧的耗盡了司馬家的精氣才略,子孫後代啥都沒撈著,只剩下當傻子的份兒了。


解題:為什麼司馬炎是造成晉朝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但凡大一統王朝在立國之初,總有一種叫做“開國氣象”的神祕光環附體。大體表現為在外開疆拓土,四夷要麼被追殺得屁滾尿流、喪土失民、遠竄邊荒,要麼對“天朝上國”載歌載舞、五體投地、萬邦來朝;在內則君明臣賢、政通人和、國富民強,多有太平盛世出現,而且少則幾十年、多則百餘年。

"

有人曾經統計過,從秦始皇到溥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408位皇帝。而其中大多數的王朝,現在大多數的人恐怕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讓號稱對中國古代史“略懂”的俺來挨個掰扯掰扯,也得一臉懵逼狀,趕緊翻書或是求助於度娘。因此,要想在這近百個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掛上個優等生的頭銜,那麼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取得“大一統”這一成就。

那麼何為“大一統”?為啥同樣籠罩著“大一統”光環的秦、晉朝與唐、清朝疆域能差出好幾百、甚至近千平方公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俺要麼只有乾瞪眼,要麼就得扯出一篇萬言以上的論文來。因此在這裡只能簡單粗暴的引用疆域這一論據作為標準:禹貢九州這塊最基本的地盤起碼得佔全了吧?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禹貢九州是華夏故土的根源,但遠不是全部

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為一個“幽雲十六州”幽怨了300多年的宋朝慘遭淘汰……

這樣一來能算得上大一統的王朝,就剩下了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八個王朝。若是排除被攆到東南一隅苟延殘喘的東晉,從秦到清,中國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了維持了大一統。

而在這八個大一統王朝中,晉朝當屬奇葩一朵——當然是最窩囊的那一朵。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終兩晉155年的歷史,既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明君名臣名將、又無治亂治平之盛世……也就是俺沒那個閒工夫,要不在此“三無”基礎上再總結出幾個“無”來,那是絕對不在話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這是兩晉地盤最大的時候,跟東漢末年沒啥區別,而且沒維持住幾年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師長在評價晉朝時,用了“臭狗屎”這個非常極端而且不雅的詞彙,曾令我非常驚訝。可是當我後來熟悉了這段歷史,才體會到這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評價其實不為太過,而且找到了造成兩晉如此窩囊罪魁禍首——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先說說司馬炎篡魏立晉前後的那些事。

一部《軍師聯盟》在吃瓜群眾中普及了司馬懿這個名字,其實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對司馬懿也不會陌生。畢竟發生在他身上的諸如“空城計”、“鷹視狼顧”、“紅裝促戰”之類的典故讓人耳熟能詳,只不過這次由奸角換成了正面形象罷了。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一代梟雄司馬懿,堪稱玩弄權謀的頂級高手

而在歷史上,司馬懿搞得最大的一出事則是高平陵之變,一舉奪下曹魏的軍政大權,為晉朝立國奠定了基礎。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不是省油的燈:長子司馬師廢曹芳而立曹髦,首開操縱廢立之先河;次子更是創造了一個成語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親信賈充、成濟再行廢立——殺曹髦而立曹奐。至此曹魏政權已成為任由司馬氏宰殺的弱雞,鹹熙二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建立晉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做了司馬炎篡國的墊腳石

司馬炎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不僅是兩晉在位時間最長(25年)、壽命最長(55歲),也是唯一一位執政能力和智商水平均能勉強保持在水準之上的皇帝。但是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相比,司馬炎也只有跟在人家屁股後頭吃土的資格。

在司馬炎統治期間,是兩晉155年曆史中難得一見的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的時期,史稱“太康之治”。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炎佔了父祖輩的便宜,江山與帝位幾乎是唾手可得,要說他多厲害就是扯了

不過歷數兩晉155年曆史、16位皇帝當中,能拿得出手而且值得說說的“豐功偉績”也就僅此而已。論疆域,兩晉最鼎盛期間,也不過勉強維持了東漢末年的那點地盤;論君主,兩晉最能拿出手的司馬炎,作為一個開國皇帝的作為還比不上其他朝代的許多守成之君;論賢臣名將,王渾、羊祜、王導、謝安等人是有些名氣,但那點功績跟其他朝代相比,只能算作菜鳥互啄的水平;論內政,別的不說——國祚僅38年即亡的隋朝,一個“開皇之治”也延續了近20年,兩晉好不容易弄出個“太康之治”也沒挺過10年,怎麼比?

太熙元年,司馬炎病死,太子司馬衷繼位。司馬衷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智力殘障人士,著名的“何不食肉糜”典故便是他的傑作,因此被後人評價為:

“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讀通鑑論·卷十二》,王夫之)

司馬衷在位期間,皇后賈南風專權亂政,引起八王之亂,直接讓晉朝未興而衰,西晉因此滅亡,東晉只能偏安江南苟延殘喘。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晉惠帝因一碗肉粥臭名昭著,應該是史上最著名的傻子

晉朝建國後,司馬懿被追尊為高祖宣皇帝、司馬師為世宗景皇帝、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再加上世祖武皇帝司馬炎——司馬家祖孫三代四帝不論德行,而只論才智手段的話都是上中之選,尤善陰謀,心腸狠辣。可惜自司馬炎之後,司馬家的皇帝連一個能拿得出手的都欠奉,不是窩囊廢就是平庸之輩,瘋子傻子都沒少出,而且大都壽數不長,這種情況哪朝哪代都沒怎麼見過,也算是怪哉了。

竊以為,要不是從司馬懿到司馬炎個個缺德缺大發了、遭到報應的結果,就是這四位不管不顧的耗盡了司馬家的精氣才略,子孫後代啥都沒撈著,只剩下當傻子的份兒了。


解題:為什麼司馬炎是造成晉朝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但凡大一統王朝在立國之初,總有一種叫做“開國氣象”的神祕光環附體。大體表現為在外開疆拓土,四夷要麼被追殺得屁滾尿流、喪土失民、遠竄邊荒,要麼對“天朝上國”載歌載舞、五體投地、萬邦來朝;在內則君明臣賢、政通人和、國富民強,多有太平盛世出現,而且少則幾十年、多則百餘年。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大凡開國,多有盛世。但窩囊如晉,好容易弄出個盛世還沒挺過10年

除了倏忽二世而亡的秦朝,唯獨晉朝是個例外。晉武帝司馬炎建國之初,吳國尚存,自東漢末年的大分裂局面尚未結束,因此他還能勵精圖治。在此期間,司馬炎採取了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加強軍力等措施,故而能一舉滅掉吳國,實現了大一統。此外,司馬炎在位期間還跟鮮卑、匈奴打了幾仗,取得了晉朝在外戰中少見的勝利。

再剩下的,就是八王之亂、永嘉之亂、衣冠南渡、華夏陸沉、權臣當道、皇權旁落,最後亡國都亡得生無可戀、好似超脫,堪稱從頭窩囊到尾、窩囊到了極點。

"

有人曾經統計過,從秦始皇到溥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408位皇帝。而其中大多數的王朝,現在大多數的人恐怕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讓號稱對中國古代史“略懂”的俺來挨個掰扯掰扯,也得一臉懵逼狀,趕緊翻書或是求助於度娘。因此,要想在這近百個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掛上個優等生的頭銜,那麼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取得“大一統”這一成就。

那麼何為“大一統”?為啥同樣籠罩著“大一統”光環的秦、晉朝與唐、清朝疆域能差出好幾百、甚至近千平方公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俺要麼只有乾瞪眼,要麼就得扯出一篇萬言以上的論文來。因此在這裡只能簡單粗暴的引用疆域這一論據作為標準:禹貢九州這塊最基本的地盤起碼得佔全了吧?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禹貢九州是華夏故土的根源,但遠不是全部

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為一個“幽雲十六州”幽怨了300多年的宋朝慘遭淘汰……

這樣一來能算得上大一統的王朝,就剩下了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八個王朝。若是排除被攆到東南一隅苟延殘喘的東晉,從秦到清,中國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了維持了大一統。

而在這八個大一統王朝中,晉朝當屬奇葩一朵——當然是最窩囊的那一朵。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終兩晉155年的歷史,既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明君名臣名將、又無治亂治平之盛世……也就是俺沒那個閒工夫,要不在此“三無”基礎上再總結出幾個“無”來,那是絕對不在話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這是兩晉地盤最大的時候,跟東漢末年沒啥區別,而且沒維持住幾年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師長在評價晉朝時,用了“臭狗屎”這個非常極端而且不雅的詞彙,曾令我非常驚訝。可是當我後來熟悉了這段歷史,才體會到這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評價其實不為太過,而且找到了造成兩晉如此窩囊罪魁禍首——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先說說司馬炎篡魏立晉前後的那些事。

一部《軍師聯盟》在吃瓜群眾中普及了司馬懿這個名字,其實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對司馬懿也不會陌生。畢竟發生在他身上的諸如“空城計”、“鷹視狼顧”、“紅裝促戰”之類的典故讓人耳熟能詳,只不過這次由奸角換成了正面形象罷了。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一代梟雄司馬懿,堪稱玩弄權謀的頂級高手

而在歷史上,司馬懿搞得最大的一出事則是高平陵之變,一舉奪下曹魏的軍政大權,為晉朝立國奠定了基礎。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不是省油的燈:長子司馬師廢曹芳而立曹髦,首開操縱廢立之先河;次子更是創造了一個成語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親信賈充、成濟再行廢立——殺曹髦而立曹奐。至此曹魏政權已成為任由司馬氏宰殺的弱雞,鹹熙二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建立晉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做了司馬炎篡國的墊腳石

司馬炎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不僅是兩晉在位時間最長(25年)、壽命最長(55歲),也是唯一一位執政能力和智商水平均能勉強保持在水準之上的皇帝。但是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相比,司馬炎也只有跟在人家屁股後頭吃土的資格。

在司馬炎統治期間,是兩晉155年曆史中難得一見的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的時期,史稱“太康之治”。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炎佔了父祖輩的便宜,江山與帝位幾乎是唾手可得,要說他多厲害就是扯了

不過歷數兩晉155年曆史、16位皇帝當中,能拿得出手而且值得說說的“豐功偉績”也就僅此而已。論疆域,兩晉最鼎盛期間,也不過勉強維持了東漢末年的那點地盤;論君主,兩晉最能拿出手的司馬炎,作為一個開國皇帝的作為還比不上其他朝代的許多守成之君;論賢臣名將,王渾、羊祜、王導、謝安等人是有些名氣,但那點功績跟其他朝代相比,只能算作菜鳥互啄的水平;論內政,別的不說——國祚僅38年即亡的隋朝,一個“開皇之治”也延續了近20年,兩晉好不容易弄出個“太康之治”也沒挺過10年,怎麼比?

太熙元年,司馬炎病死,太子司馬衷繼位。司馬衷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智力殘障人士,著名的“何不食肉糜”典故便是他的傑作,因此被後人評價為:

“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讀通鑑論·卷十二》,王夫之)

司馬衷在位期間,皇后賈南風專權亂政,引起八王之亂,直接讓晉朝未興而衰,西晉因此滅亡,東晉只能偏安江南苟延殘喘。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晉惠帝因一碗肉粥臭名昭著,應該是史上最著名的傻子

晉朝建國後,司馬懿被追尊為高祖宣皇帝、司馬師為世宗景皇帝、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再加上世祖武皇帝司馬炎——司馬家祖孫三代四帝不論德行,而只論才智手段的話都是上中之選,尤善陰謀,心腸狠辣。可惜自司馬炎之後,司馬家的皇帝連一個能拿得出手的都欠奉,不是窩囊廢就是平庸之輩,瘋子傻子都沒少出,而且大都壽數不長,這種情況哪朝哪代都沒怎麼見過,也算是怪哉了。

竊以為,要不是從司馬懿到司馬炎個個缺德缺大發了、遭到報應的結果,就是這四位不管不顧的耗盡了司馬家的精氣才略,子孫後代啥都沒撈著,只剩下當傻子的份兒了。


解題:為什麼司馬炎是造成晉朝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但凡大一統王朝在立國之初,總有一種叫做“開國氣象”的神祕光環附體。大體表現為在外開疆拓土,四夷要麼被追殺得屁滾尿流、喪土失民、遠竄邊荒,要麼對“天朝上國”載歌載舞、五體投地、萬邦來朝;在內則君明臣賢、政通人和、國富民強,多有太平盛世出現,而且少則幾十年、多則百餘年。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大凡開國,多有盛世。但窩囊如晉,好容易弄出個盛世還沒挺過10年

除了倏忽二世而亡的秦朝,唯獨晉朝是個例外。晉武帝司馬炎建國之初,吳國尚存,自東漢末年的大分裂局面尚未結束,因此他還能勵精圖治。在此期間,司馬炎採取了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加強軍力等措施,故而能一舉滅掉吳國,實現了大一統。此外,司馬炎在位期間還跟鮮卑、匈奴打了幾仗,取得了晉朝在外戰中少見的勝利。

再剩下的,就是八王之亂、永嘉之亂、衣冠南渡、華夏陸沉、權臣當道、皇權旁落,最後亡國都亡得生無可戀、好似超脫,堪稱從頭窩囊到尾、窩囊到了極點。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華夏陸沉三百年,是司馬晉家造的最大的孽,司馬炎難辭其咎

歷代王朝興亡的基本規律就是——開國之君的作為基本奠定一個王朝的基調,其後的皇帝大多一代不如一代,能扭轉乾坤、再造中興的更是少之又少。前邊說過,晉武帝儘管是司馬家裡邊皇帝做得最好的了,但是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相比,他無疑是不合格的。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樑不正倒下來——連司馬炎都不合格了,他的子孫後人以及晉朝還值得期待嗎?

而且,司馬炎還親手埋下了三顆雷,然後把他的江山和子孫後代雷得不輕。


第一顆雷——恢復封建。

自西周初年武王和周公兩次大封建之後,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見我之前的文章西周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秦始皇統一後以郡縣制取代封建制,漢初封建回潮導致七王之亂,促使漢武帝施行“推恩令”重新強化中央集權。到了曹魏時期,有感於軍政大權淪於司馬氏之手,宗室曹囧曾作《六代論》再次提倡恢復封建:

“臣聞古之王者,必建同姓以明親親,必樹異姓以明賢賢……子弟王空虛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竄於閭閻,不聞邦國之政。權均匹夫,勢齊凡庶。內無深根不拔之固,外無盤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為萬世之業也。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軍武之任。或比國數人,或兄弟並據,而宗室子弟,曾無一人間廁其間與相維持,非所以強幹弱枝備萬一之虞也。”

鑑於曹魏宗室無力而至亡國的教訓,司馬炎建國之後便恢復封建制度,藉以屏藩皇室。自泰始元年起,大封子弟20多人為王,而且賦予其兵權。王國分三等,以郡為國,掌兵數千不等,下設公國、侯國,以安置諸王之支庶。

"

有人曾經統計過,從秦始皇到溥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408位皇帝。而其中大多數的王朝,現在大多數的人恐怕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讓號稱對中國古代史“略懂”的俺來挨個掰扯掰扯,也得一臉懵逼狀,趕緊翻書或是求助於度娘。因此,要想在這近百個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掛上個優等生的頭銜,那麼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取得“大一統”這一成就。

那麼何為“大一統”?為啥同樣籠罩著“大一統”光環的秦、晉朝與唐、清朝疆域能差出好幾百、甚至近千平方公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俺要麼只有乾瞪眼,要麼就得扯出一篇萬言以上的論文來。因此在這裡只能簡單粗暴的引用疆域這一論據作為標準:禹貢九州這塊最基本的地盤起碼得佔全了吧?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禹貢九州是華夏故土的根源,但遠不是全部

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為一個“幽雲十六州”幽怨了300多年的宋朝慘遭淘汰……

這樣一來能算得上大一統的王朝,就剩下了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八個王朝。若是排除被攆到東南一隅苟延殘喘的東晉,從秦到清,中國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了維持了大一統。

而在這八個大一統王朝中,晉朝當屬奇葩一朵——當然是最窩囊的那一朵。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終兩晉155年的歷史,既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明君名臣名將、又無治亂治平之盛世……也就是俺沒那個閒工夫,要不在此“三無”基礎上再總結出幾個“無”來,那是絕對不在話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這是兩晉地盤最大的時候,跟東漢末年沒啥區別,而且沒維持住幾年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師長在評價晉朝時,用了“臭狗屎”這個非常極端而且不雅的詞彙,曾令我非常驚訝。可是當我後來熟悉了這段歷史,才體會到這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評價其實不為太過,而且找到了造成兩晉如此窩囊罪魁禍首——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先說說司馬炎篡魏立晉前後的那些事。

一部《軍師聯盟》在吃瓜群眾中普及了司馬懿這個名字,其實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對司馬懿也不會陌生。畢竟發生在他身上的諸如“空城計”、“鷹視狼顧”、“紅裝促戰”之類的典故讓人耳熟能詳,只不過這次由奸角換成了正面形象罷了。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一代梟雄司馬懿,堪稱玩弄權謀的頂級高手

而在歷史上,司馬懿搞得最大的一出事則是高平陵之變,一舉奪下曹魏的軍政大權,為晉朝立國奠定了基礎。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不是省油的燈:長子司馬師廢曹芳而立曹髦,首開操縱廢立之先河;次子更是創造了一個成語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親信賈充、成濟再行廢立——殺曹髦而立曹奐。至此曹魏政權已成為任由司馬氏宰殺的弱雞,鹹熙二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建立晉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做了司馬炎篡國的墊腳石

司馬炎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不僅是兩晉在位時間最長(25年)、壽命最長(55歲),也是唯一一位執政能力和智商水平均能勉強保持在水準之上的皇帝。但是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相比,司馬炎也只有跟在人家屁股後頭吃土的資格。

在司馬炎統治期間,是兩晉155年曆史中難得一見的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的時期,史稱“太康之治”。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炎佔了父祖輩的便宜,江山與帝位幾乎是唾手可得,要說他多厲害就是扯了

不過歷數兩晉155年曆史、16位皇帝當中,能拿得出手而且值得說說的“豐功偉績”也就僅此而已。論疆域,兩晉最鼎盛期間,也不過勉強維持了東漢末年的那點地盤;論君主,兩晉最能拿出手的司馬炎,作為一個開國皇帝的作為還比不上其他朝代的許多守成之君;論賢臣名將,王渾、羊祜、王導、謝安等人是有些名氣,但那點功績跟其他朝代相比,只能算作菜鳥互啄的水平;論內政,別的不說——國祚僅38年即亡的隋朝,一個“開皇之治”也延續了近20年,兩晉好不容易弄出個“太康之治”也沒挺過10年,怎麼比?

太熙元年,司馬炎病死,太子司馬衷繼位。司馬衷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智力殘障人士,著名的“何不食肉糜”典故便是他的傑作,因此被後人評價為:

“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讀通鑑論·卷十二》,王夫之)

司馬衷在位期間,皇后賈南風專權亂政,引起八王之亂,直接讓晉朝未興而衰,西晉因此滅亡,東晉只能偏安江南苟延殘喘。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晉惠帝因一碗肉粥臭名昭著,應該是史上最著名的傻子

晉朝建國後,司馬懿被追尊為高祖宣皇帝、司馬師為世宗景皇帝、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再加上世祖武皇帝司馬炎——司馬家祖孫三代四帝不論德行,而只論才智手段的話都是上中之選,尤善陰謀,心腸狠辣。可惜自司馬炎之後,司馬家的皇帝連一個能拿得出手的都欠奉,不是窩囊廢就是平庸之輩,瘋子傻子都沒少出,而且大都壽數不長,這種情況哪朝哪代都沒怎麼見過,也算是怪哉了。

竊以為,要不是從司馬懿到司馬炎個個缺德缺大發了、遭到報應的結果,就是這四位不管不顧的耗盡了司馬家的精氣才略,子孫後代啥都沒撈著,只剩下當傻子的份兒了。


解題:為什麼司馬炎是造成晉朝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但凡大一統王朝在立國之初,總有一種叫做“開國氣象”的神祕光環附體。大體表現為在外開疆拓土,四夷要麼被追殺得屁滾尿流、喪土失民、遠竄邊荒,要麼對“天朝上國”載歌載舞、五體投地、萬邦來朝;在內則君明臣賢、政通人和、國富民強,多有太平盛世出現,而且少則幾十年、多則百餘年。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大凡開國,多有盛世。但窩囊如晉,好容易弄出個盛世還沒挺過10年

除了倏忽二世而亡的秦朝,唯獨晉朝是個例外。晉武帝司馬炎建國之初,吳國尚存,自東漢末年的大分裂局面尚未結束,因此他還能勵精圖治。在此期間,司馬炎採取了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加強軍力等措施,故而能一舉滅掉吳國,實現了大一統。此外,司馬炎在位期間還跟鮮卑、匈奴打了幾仗,取得了晉朝在外戰中少見的勝利。

再剩下的,就是八王之亂、永嘉之亂、衣冠南渡、華夏陸沉、權臣當道、皇權旁落,最後亡國都亡得生無可戀、好似超脫,堪稱從頭窩囊到尾、窩囊到了極點。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華夏陸沉三百年,是司馬晉家造的最大的孽,司馬炎難辭其咎

歷代王朝興亡的基本規律就是——開國之君的作為基本奠定一個王朝的基調,其後的皇帝大多一代不如一代,能扭轉乾坤、再造中興的更是少之又少。前邊說過,晉武帝儘管是司馬家裡邊皇帝做得最好的了,但是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相比,他無疑是不合格的。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樑不正倒下來——連司馬炎都不合格了,他的子孫後人以及晉朝還值得期待嗎?

而且,司馬炎還親手埋下了三顆雷,然後把他的江山和子孫後代雷得不輕。


第一顆雷——恢復封建。

自西周初年武王和周公兩次大封建之後,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見我之前的文章西周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秦始皇統一後以郡縣制取代封建制,漢初封建回潮導致七王之亂,促使漢武帝施行“推恩令”重新強化中央集權。到了曹魏時期,有感於軍政大權淪於司馬氏之手,宗室曹囧曾作《六代論》再次提倡恢復封建:

“臣聞古之王者,必建同姓以明親親,必樹異姓以明賢賢……子弟王空虛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竄於閭閻,不聞邦國之政。權均匹夫,勢齊凡庶。內無深根不拔之固,外無盤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為萬世之業也。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軍武之任。或比國數人,或兄弟並據,而宗室子弟,曾無一人間廁其間與相維持,非所以強幹弱枝備萬一之虞也。”

鑑於曹魏宗室無力而至亡國的教訓,司馬炎建國之後便恢復封建制度,藉以屏藩皇室。自泰始元年起,大封子弟20多人為王,而且賦予其兵權。王國分三等,以郡為國,掌兵數千不等,下設公國、侯國,以安置諸王之支庶。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八王之亂”可不止八個司馬家的王造反

一開始,司馬炎腦子還清醒,而且威望足以震懾諸王,因此諸王均聚居京城而不就國。不過到了咸寧三年,權臣楊珧為交通朋黨,極力策劃諸王就國:

“古者封建諸侯,所以藩衛王室;今諸王公皆在京師,非捍城之義。”(《資治通鑑·卷八十·晉紀二》)

此時司馬炎已經開始怠政昏聵,便批准諸王就國。之後又分遣諸王為方鎮將軍和都督,使其不但掌握重兵,而且坐鎮要津,勢力大為膨脹。此後“太康之治”的短暫繁榮又繼續衝昏司馬炎的頭腦,決定偃武修文,遂罷州郡之兵。於是後來八王作亂時,地方州郡沒有力量制止,使得局勢完全失去了控制。

司馬炎死後僅一年,八王之亂便即爆發。這場內亂持續了16年之久,徹底破壞了晉初短暫的太平,並直接導致了西晉滅亡、華夏陸沉、分裂動盪三百年,無辜罹難者數以千萬。

僅此一樁惡政,便足以將司馬炎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罵上一句“臭狗屎”都是輕的。


第二顆雷——風氣糜爛。

自《魏武三詔令》(即“重才而不尚德”)及九品中正製取代了兩漢的察舉制以後,士風和人心日漸萎靡。到晉朝建國之後,這種風氣非但未見消退,反而在司馬炎的帶頭示範下更趨嚴重。

司馬炎雖然沒有秦皇漢武之功,卻犯了秦皇漢武之病。到了晚年荒淫怠政,著名的“羊車望幸”這一典故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 時帝多內寵,平吳之後復納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晉書·后妃傳上·胡貴嬪)

如今的男人常常羨慕古代帝王“後宮佳麗三千人”(女人大概幻想“三千寵愛在一身”),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的400多位皇帝裡邊,能按周禮把121個大小老婆的編制湊齊,已經算得上荒淫之數了。大多數皇帝固定的、有名分的后妃也就十幾個、幾十個,能堅持一夫一妻的也不是沒有。而在史上有載的以淫奢著名、蓄養宮人最多的皇帝中,按排名分別為唐玄宗、漢武帝、秦始皇和晉武帝。司馬炎論功業拿不出手,不過總有一項“偉業”堪比同行中的傑出之輩,這算不算給晉朝爭了一回光?

"

有人曾經統計過,從秦始皇到溥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408位皇帝。而其中大多數的王朝,現在大多數的人恐怕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讓號稱對中國古代史“略懂”的俺來挨個掰扯掰扯,也得一臉懵逼狀,趕緊翻書或是求助於度娘。因此,要想在這近百個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掛上個優等生的頭銜,那麼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取得“大一統”這一成就。

那麼何為“大一統”?為啥同樣籠罩著“大一統”光環的秦、晉朝與唐、清朝疆域能差出好幾百、甚至近千平方公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俺要麼只有乾瞪眼,要麼就得扯出一篇萬言以上的論文來。因此在這裡只能簡單粗暴的引用疆域這一論據作為標準:禹貢九州這塊最基本的地盤起碼得佔全了吧?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禹貢九州是華夏故土的根源,但遠不是全部

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為一個“幽雲十六州”幽怨了300多年的宋朝慘遭淘汰……

這樣一來能算得上大一統的王朝,就剩下了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八個王朝。若是排除被攆到東南一隅苟延殘喘的東晉,從秦到清,中國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了維持了大一統。

而在這八個大一統王朝中,晉朝當屬奇葩一朵——當然是最窩囊的那一朵。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終兩晉155年的歷史,既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明君名臣名將、又無治亂治平之盛世……也就是俺沒那個閒工夫,要不在此“三無”基礎上再總結出幾個“無”來,那是絕對不在話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這是兩晉地盤最大的時候,跟東漢末年沒啥區別,而且沒維持住幾年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師長在評價晉朝時,用了“臭狗屎”這個非常極端而且不雅的詞彙,曾令我非常驚訝。可是當我後來熟悉了這段歷史,才體會到這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評價其實不為太過,而且找到了造成兩晉如此窩囊罪魁禍首——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先說說司馬炎篡魏立晉前後的那些事。

一部《軍師聯盟》在吃瓜群眾中普及了司馬懿這個名字,其實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對司馬懿也不會陌生。畢竟發生在他身上的諸如“空城計”、“鷹視狼顧”、“紅裝促戰”之類的典故讓人耳熟能詳,只不過這次由奸角換成了正面形象罷了。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一代梟雄司馬懿,堪稱玩弄權謀的頂級高手

而在歷史上,司馬懿搞得最大的一出事則是高平陵之變,一舉奪下曹魏的軍政大權,為晉朝立國奠定了基礎。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不是省油的燈:長子司馬師廢曹芳而立曹髦,首開操縱廢立之先河;次子更是創造了一個成語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親信賈充、成濟再行廢立——殺曹髦而立曹奐。至此曹魏政權已成為任由司馬氏宰殺的弱雞,鹹熙二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建立晉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做了司馬炎篡國的墊腳石

司馬炎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不僅是兩晉在位時間最長(25年)、壽命最長(55歲),也是唯一一位執政能力和智商水平均能勉強保持在水準之上的皇帝。但是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相比,司馬炎也只有跟在人家屁股後頭吃土的資格。

在司馬炎統治期間,是兩晉155年曆史中難得一見的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的時期,史稱“太康之治”。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炎佔了父祖輩的便宜,江山與帝位幾乎是唾手可得,要說他多厲害就是扯了

不過歷數兩晉155年曆史、16位皇帝當中,能拿得出手而且值得說說的“豐功偉績”也就僅此而已。論疆域,兩晉最鼎盛期間,也不過勉強維持了東漢末年的那點地盤;論君主,兩晉最能拿出手的司馬炎,作為一個開國皇帝的作為還比不上其他朝代的許多守成之君;論賢臣名將,王渾、羊祜、王導、謝安等人是有些名氣,但那點功績跟其他朝代相比,只能算作菜鳥互啄的水平;論內政,別的不說——國祚僅38年即亡的隋朝,一個“開皇之治”也延續了近20年,兩晉好不容易弄出個“太康之治”也沒挺過10年,怎麼比?

太熙元年,司馬炎病死,太子司馬衷繼位。司馬衷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智力殘障人士,著名的“何不食肉糜”典故便是他的傑作,因此被後人評價為:

“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讀通鑑論·卷十二》,王夫之)

司馬衷在位期間,皇后賈南風專權亂政,引起八王之亂,直接讓晉朝未興而衰,西晉因此滅亡,東晉只能偏安江南苟延殘喘。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晉惠帝因一碗肉粥臭名昭著,應該是史上最著名的傻子

晉朝建國後,司馬懿被追尊為高祖宣皇帝、司馬師為世宗景皇帝、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再加上世祖武皇帝司馬炎——司馬家祖孫三代四帝不論德行,而只論才智手段的話都是上中之選,尤善陰謀,心腸狠辣。可惜自司馬炎之後,司馬家的皇帝連一個能拿得出手的都欠奉,不是窩囊廢就是平庸之輩,瘋子傻子都沒少出,而且大都壽數不長,這種情況哪朝哪代都沒怎麼見過,也算是怪哉了。

竊以為,要不是從司馬懿到司馬炎個個缺德缺大發了、遭到報應的結果,就是這四位不管不顧的耗盡了司馬家的精氣才略,子孫後代啥都沒撈著,只剩下當傻子的份兒了。


解題:為什麼司馬炎是造成晉朝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但凡大一統王朝在立國之初,總有一種叫做“開國氣象”的神祕光環附體。大體表現為在外開疆拓土,四夷要麼被追殺得屁滾尿流、喪土失民、遠竄邊荒,要麼對“天朝上國”載歌載舞、五體投地、萬邦來朝;在內則君明臣賢、政通人和、國富民強,多有太平盛世出現,而且少則幾十年、多則百餘年。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大凡開國,多有盛世。但窩囊如晉,好容易弄出個盛世還沒挺過10年

除了倏忽二世而亡的秦朝,唯獨晉朝是個例外。晉武帝司馬炎建國之初,吳國尚存,自東漢末年的大分裂局面尚未結束,因此他還能勵精圖治。在此期間,司馬炎採取了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加強軍力等措施,故而能一舉滅掉吳國,實現了大一統。此外,司馬炎在位期間還跟鮮卑、匈奴打了幾仗,取得了晉朝在外戰中少見的勝利。

再剩下的,就是八王之亂、永嘉之亂、衣冠南渡、華夏陸沉、權臣當道、皇權旁落,最後亡國都亡得生無可戀、好似超脫,堪稱從頭窩囊到尾、窩囊到了極點。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華夏陸沉三百年,是司馬晉家造的最大的孽,司馬炎難辭其咎

歷代王朝興亡的基本規律就是——開國之君的作為基本奠定一個王朝的基調,其後的皇帝大多一代不如一代,能扭轉乾坤、再造中興的更是少之又少。前邊說過,晉武帝儘管是司馬家裡邊皇帝做得最好的了,但是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相比,他無疑是不合格的。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樑不正倒下來——連司馬炎都不合格了,他的子孫後人以及晉朝還值得期待嗎?

而且,司馬炎還親手埋下了三顆雷,然後把他的江山和子孫後代雷得不輕。


第一顆雷——恢復封建。

自西周初年武王和周公兩次大封建之後,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見我之前的文章西周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秦始皇統一後以郡縣制取代封建制,漢初封建回潮導致七王之亂,促使漢武帝施行“推恩令”重新強化中央集權。到了曹魏時期,有感於軍政大權淪於司馬氏之手,宗室曹囧曾作《六代論》再次提倡恢復封建:

“臣聞古之王者,必建同姓以明親親,必樹異姓以明賢賢……子弟王空虛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竄於閭閻,不聞邦國之政。權均匹夫,勢齊凡庶。內無深根不拔之固,外無盤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為萬世之業也。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軍武之任。或比國數人,或兄弟並據,而宗室子弟,曾無一人間廁其間與相維持,非所以強幹弱枝備萬一之虞也。”

鑑於曹魏宗室無力而至亡國的教訓,司馬炎建國之後便恢復封建制度,藉以屏藩皇室。自泰始元年起,大封子弟20多人為王,而且賦予其兵權。王國分三等,以郡為國,掌兵數千不等,下設公國、侯國,以安置諸王之支庶。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八王之亂”可不止八個司馬家的王造反

一開始,司馬炎腦子還清醒,而且威望足以震懾諸王,因此諸王均聚居京城而不就國。不過到了咸寧三年,權臣楊珧為交通朋黨,極力策劃諸王就國:

“古者封建諸侯,所以藩衛王室;今諸王公皆在京師,非捍城之義。”(《資治通鑑·卷八十·晉紀二》)

此時司馬炎已經開始怠政昏聵,便批准諸王就國。之後又分遣諸王為方鎮將軍和都督,使其不但掌握重兵,而且坐鎮要津,勢力大為膨脹。此後“太康之治”的短暫繁榮又繼續衝昏司馬炎的頭腦,決定偃武修文,遂罷州郡之兵。於是後來八王作亂時,地方州郡沒有力量制止,使得局勢完全失去了控制。

司馬炎死後僅一年,八王之亂便即爆發。這場內亂持續了16年之久,徹底破壞了晉初短暫的太平,並直接導致了西晉滅亡、華夏陸沉、分裂動盪三百年,無辜罹難者數以千萬。

僅此一樁惡政,便足以將司馬炎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罵上一句“臭狗屎”都是輕的。


第二顆雷——風氣糜爛。

自《魏武三詔令》(即“重才而不尚德”)及九品中正製取代了兩漢的察舉制以後,士風和人心日漸萎靡。到晉朝建國之後,這種風氣非但未見消退,反而在司馬炎的帶頭示範下更趨嚴重。

司馬炎雖然沒有秦皇漢武之功,卻犯了秦皇漢武之病。到了晚年荒淫怠政,著名的“羊車望幸”這一典故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 時帝多內寵,平吳之後復納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晉書·后妃傳上·胡貴嬪)

如今的男人常常羨慕古代帝王“後宮佳麗三千人”(女人大概幻想“三千寵愛在一身”),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的400多位皇帝裡邊,能按周禮把121個大小老婆的編制湊齊,已經算得上荒淫之數了。大多數皇帝固定的、有名分的后妃也就十幾個、幾十個,能堅持一夫一妻的也不是沒有。而在史上有載的以淫奢著名、蓄養宮人最多的皇帝中,按排名分別為唐玄宗、漢武帝、秦始皇和晉武帝。司馬炎論功業拿不出手,不過總有一項“偉業”堪比同行中的傑出之輩,這算不算給晉朝爭了一回光?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羊車望幸——是不是有人灰常灰常滴羨慕?

皇帝如此奢靡,高官貴族們自然不甘落後,著名的“石崇鬥奢”就發生在這一時期,而且司馬炎還插了一腳:

“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愷以臺澳釜,崇以蠟代薪。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崇塗屋以椒,愷用赤石脂。崇、愷爭豪如此。武帝每助愷,嘗以珊瑚樹賜之,高二尺許,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愷以示崇,崇便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嫉己之寶,聲色方厲。崇曰:“不足多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條幹絕俗,光彩曜日,如愷比者甚眾。愷怳然自失矣。”(《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

大臣何曾對司馬炎的奢靡無度非常不滿,教訓兒子道:

“國家應天受禪,創業垂統。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非貽厥孫謀之兆也。及身而已,後嗣其殆乎!此子孫之憂也。汝等猶可獲沒。”(《晉書·卷三十二·何曾傳》)

何曾這樣一個頭腦清醒而且很有憂患意識、被子孫比作“聖人”的人物,他們一家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曾日食萬錢,猶雲無下箸處。子劭,日食二萬。(孫)綏及弟機、羨,汰侈尤甚;與人書疏,詞禮簡傲。”(《資治通鑑·卷八十七·晉紀九》)

由此可見,當時晉朝高層的糜爛風氣,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第三顆雷——無視邊患。

華夏之北的遊牧民資始終是中原民族的心腹大患,從夏商起就有葷粥(音“薰預”),周有北狄,秦漢有匈奴,三國有東胡。因東周滅國的教訓,此後的諸侯國和歷代王朝都對邊患予以高度重視,春秋戰國時期的秦、燕、趙三國都曾數度北擊匈奴。兩漢則是一邊修長城,一邊以封狼居胥為業,孜孜不倦的跟匈奴死磕了將近300年,終於將其在史書中打得沒了蹤影。即便到了漢末,魏蜀吳三國之間都快把人腦子都打出狗腦子了,也沒忘記了看牢華夏庭院的責任——蜀漢打服了西南夷、孫吳掃平了境內的山越、山夷、五溪蠻,曹魏則更是大發神威,從南匈奴、烏桓、鮮卑、氐、羌這幾個後來禍害了華夏300年的胡族,到又窮又橫的高句麗挨個胖揍了一遍,揍一遍不服就再揍一遍,直到收拾得服服帖帖跪地叫爸爸為止。

"

有人曾經統計過,從秦始皇到溥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408位皇帝。而其中大多數的王朝,現在大多數的人恐怕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讓號稱對中國古代史“略懂”的俺來挨個掰扯掰扯,也得一臉懵逼狀,趕緊翻書或是求助於度娘。因此,要想在這近百個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掛上個優等生的頭銜,那麼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取得“大一統”這一成就。

那麼何為“大一統”?為啥同樣籠罩著“大一統”光環的秦、晉朝與唐、清朝疆域能差出好幾百、甚至近千平方公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俺要麼只有乾瞪眼,要麼就得扯出一篇萬言以上的論文來。因此在這裡只能簡單粗暴的引用疆域這一論據作為標準:禹貢九州這塊最基本的地盤起碼得佔全了吧?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禹貢九州是華夏故土的根源,但遠不是全部

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為一個“幽雲十六州”幽怨了300多年的宋朝慘遭淘汰……

這樣一來能算得上大一統的王朝,就剩下了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八個王朝。若是排除被攆到東南一隅苟延殘喘的東晉,從秦到清,中國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了維持了大一統。

而在這八個大一統王朝中,晉朝當屬奇葩一朵——當然是最窩囊的那一朵。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終兩晉155年的歷史,既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明君名臣名將、又無治亂治平之盛世……也就是俺沒那個閒工夫,要不在此“三無”基礎上再總結出幾個“無”來,那是絕對不在話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這是兩晉地盤最大的時候,跟東漢末年沒啥區別,而且沒維持住幾年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師長在評價晉朝時,用了“臭狗屎”這個非常極端而且不雅的詞彙,曾令我非常驚訝。可是當我後來熟悉了這段歷史,才體會到這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評價其實不為太過,而且找到了造成兩晉如此窩囊罪魁禍首——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先說說司馬炎篡魏立晉前後的那些事。

一部《軍師聯盟》在吃瓜群眾中普及了司馬懿這個名字,其實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對司馬懿也不會陌生。畢竟發生在他身上的諸如“空城計”、“鷹視狼顧”、“紅裝促戰”之類的典故讓人耳熟能詳,只不過這次由奸角換成了正面形象罷了。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一代梟雄司馬懿,堪稱玩弄權謀的頂級高手

而在歷史上,司馬懿搞得最大的一出事則是高平陵之變,一舉奪下曹魏的軍政大權,為晉朝立國奠定了基礎。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不是省油的燈:長子司馬師廢曹芳而立曹髦,首開操縱廢立之先河;次子更是創造了一個成語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親信賈充、成濟再行廢立——殺曹髦而立曹奐。至此曹魏政權已成為任由司馬氏宰殺的弱雞,鹹熙二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建立晉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做了司馬炎篡國的墊腳石

司馬炎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不僅是兩晉在位時間最長(25年)、壽命最長(55歲),也是唯一一位執政能力和智商水平均能勉強保持在水準之上的皇帝。但是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相比,司馬炎也只有跟在人家屁股後頭吃土的資格。

在司馬炎統治期間,是兩晉155年曆史中難得一見的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的時期,史稱“太康之治”。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炎佔了父祖輩的便宜,江山與帝位幾乎是唾手可得,要說他多厲害就是扯了

不過歷數兩晉155年曆史、16位皇帝當中,能拿得出手而且值得說說的“豐功偉績”也就僅此而已。論疆域,兩晉最鼎盛期間,也不過勉強維持了東漢末年的那點地盤;論君主,兩晉最能拿出手的司馬炎,作為一個開國皇帝的作為還比不上其他朝代的許多守成之君;論賢臣名將,王渾、羊祜、王導、謝安等人是有些名氣,但那點功績跟其他朝代相比,只能算作菜鳥互啄的水平;論內政,別的不說——國祚僅38年即亡的隋朝,一個“開皇之治”也延續了近20年,兩晉好不容易弄出個“太康之治”也沒挺過10年,怎麼比?

太熙元年,司馬炎病死,太子司馬衷繼位。司馬衷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智力殘障人士,著名的“何不食肉糜”典故便是他的傑作,因此被後人評價為:

“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讀通鑑論·卷十二》,王夫之)

司馬衷在位期間,皇后賈南風專權亂政,引起八王之亂,直接讓晉朝未興而衰,西晉因此滅亡,東晉只能偏安江南苟延殘喘。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晉惠帝因一碗肉粥臭名昭著,應該是史上最著名的傻子

晉朝建國後,司馬懿被追尊為高祖宣皇帝、司馬師為世宗景皇帝、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再加上世祖武皇帝司馬炎——司馬家祖孫三代四帝不論德行,而只論才智手段的話都是上中之選,尤善陰謀,心腸狠辣。可惜自司馬炎之後,司馬家的皇帝連一個能拿得出手的都欠奉,不是窩囊廢就是平庸之輩,瘋子傻子都沒少出,而且大都壽數不長,這種情況哪朝哪代都沒怎麼見過,也算是怪哉了。

竊以為,要不是從司馬懿到司馬炎個個缺德缺大發了、遭到報應的結果,就是這四位不管不顧的耗盡了司馬家的精氣才略,子孫後代啥都沒撈著,只剩下當傻子的份兒了。


解題:為什麼司馬炎是造成晉朝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但凡大一統王朝在立國之初,總有一種叫做“開國氣象”的神祕光環附體。大體表現為在外開疆拓土,四夷要麼被追殺得屁滾尿流、喪土失民、遠竄邊荒,要麼對“天朝上國”載歌載舞、五體投地、萬邦來朝;在內則君明臣賢、政通人和、國富民強,多有太平盛世出現,而且少則幾十年、多則百餘年。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大凡開國,多有盛世。但窩囊如晉,好容易弄出個盛世還沒挺過10年

除了倏忽二世而亡的秦朝,唯獨晉朝是個例外。晉武帝司馬炎建國之初,吳國尚存,自東漢末年的大分裂局面尚未結束,因此他還能勵精圖治。在此期間,司馬炎採取了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加強軍力等措施,故而能一舉滅掉吳國,實現了大一統。此外,司馬炎在位期間還跟鮮卑、匈奴打了幾仗,取得了晉朝在外戰中少見的勝利。

再剩下的,就是八王之亂、永嘉之亂、衣冠南渡、華夏陸沉、權臣當道、皇權旁落,最後亡國都亡得生無可戀、好似超脫,堪稱從頭窩囊到尾、窩囊到了極點。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華夏陸沉三百年,是司馬晉家造的最大的孽,司馬炎難辭其咎

歷代王朝興亡的基本規律就是——開國之君的作為基本奠定一個王朝的基調,其後的皇帝大多一代不如一代,能扭轉乾坤、再造中興的更是少之又少。前邊說過,晉武帝儘管是司馬家裡邊皇帝做得最好的了,但是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相比,他無疑是不合格的。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樑不正倒下來——連司馬炎都不合格了,他的子孫後人以及晉朝還值得期待嗎?

而且,司馬炎還親手埋下了三顆雷,然後把他的江山和子孫後代雷得不輕。


第一顆雷——恢復封建。

自西周初年武王和周公兩次大封建之後,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見我之前的文章西周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秦始皇統一後以郡縣制取代封建制,漢初封建回潮導致七王之亂,促使漢武帝施行“推恩令”重新強化中央集權。到了曹魏時期,有感於軍政大權淪於司馬氏之手,宗室曹囧曾作《六代論》再次提倡恢復封建:

“臣聞古之王者,必建同姓以明親親,必樹異姓以明賢賢……子弟王空虛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竄於閭閻,不聞邦國之政。權均匹夫,勢齊凡庶。內無深根不拔之固,外無盤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為萬世之業也。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軍武之任。或比國數人,或兄弟並據,而宗室子弟,曾無一人間廁其間與相維持,非所以強幹弱枝備萬一之虞也。”

鑑於曹魏宗室無力而至亡國的教訓,司馬炎建國之後便恢復封建制度,藉以屏藩皇室。自泰始元年起,大封子弟20多人為王,而且賦予其兵權。王國分三等,以郡為國,掌兵數千不等,下設公國、侯國,以安置諸王之支庶。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八王之亂”可不止八個司馬家的王造反

一開始,司馬炎腦子還清醒,而且威望足以震懾諸王,因此諸王均聚居京城而不就國。不過到了咸寧三年,權臣楊珧為交通朋黨,極力策劃諸王就國:

“古者封建諸侯,所以藩衛王室;今諸王公皆在京師,非捍城之義。”(《資治通鑑·卷八十·晉紀二》)

此時司馬炎已經開始怠政昏聵,便批准諸王就國。之後又分遣諸王為方鎮將軍和都督,使其不但掌握重兵,而且坐鎮要津,勢力大為膨脹。此後“太康之治”的短暫繁榮又繼續衝昏司馬炎的頭腦,決定偃武修文,遂罷州郡之兵。於是後來八王作亂時,地方州郡沒有力量制止,使得局勢完全失去了控制。

司馬炎死後僅一年,八王之亂便即爆發。這場內亂持續了16年之久,徹底破壞了晉初短暫的太平,並直接導致了西晉滅亡、華夏陸沉、分裂動盪三百年,無辜罹難者數以千萬。

僅此一樁惡政,便足以將司馬炎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罵上一句“臭狗屎”都是輕的。


第二顆雷——風氣糜爛。

自《魏武三詔令》(即“重才而不尚德”)及九品中正製取代了兩漢的察舉制以後,士風和人心日漸萎靡。到晉朝建國之後,這種風氣非但未見消退,反而在司馬炎的帶頭示範下更趨嚴重。

司馬炎雖然沒有秦皇漢武之功,卻犯了秦皇漢武之病。到了晚年荒淫怠政,著名的“羊車望幸”這一典故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 時帝多內寵,平吳之後復納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晉書·后妃傳上·胡貴嬪)

如今的男人常常羨慕古代帝王“後宮佳麗三千人”(女人大概幻想“三千寵愛在一身”),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的400多位皇帝裡邊,能按周禮把121個大小老婆的編制湊齊,已經算得上荒淫之數了。大多數皇帝固定的、有名分的后妃也就十幾個、幾十個,能堅持一夫一妻的也不是沒有。而在史上有載的以淫奢著名、蓄養宮人最多的皇帝中,按排名分別為唐玄宗、漢武帝、秦始皇和晉武帝。司馬炎論功業拿不出手,不過總有一項“偉業”堪比同行中的傑出之輩,這算不算給晉朝爭了一回光?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羊車望幸——是不是有人灰常灰常滴羨慕?

皇帝如此奢靡,高官貴族們自然不甘落後,著名的“石崇鬥奢”就發生在這一時期,而且司馬炎還插了一腳:

“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愷以臺澳釜,崇以蠟代薪。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崇塗屋以椒,愷用赤石脂。崇、愷爭豪如此。武帝每助愷,嘗以珊瑚樹賜之,高二尺許,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愷以示崇,崇便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嫉己之寶,聲色方厲。崇曰:“不足多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條幹絕俗,光彩曜日,如愷比者甚眾。愷怳然自失矣。”(《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

大臣何曾對司馬炎的奢靡無度非常不滿,教訓兒子道:

“國家應天受禪,創業垂統。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非貽厥孫謀之兆也。及身而已,後嗣其殆乎!此子孫之憂也。汝等猶可獲沒。”(《晉書·卷三十二·何曾傳》)

何曾這樣一個頭腦清醒而且很有憂患意識、被子孫比作“聖人”的人物,他們一家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曾日食萬錢,猶雲無下箸處。子劭,日食二萬。(孫)綏及弟機、羨,汰侈尤甚;與人書疏,詞禮簡傲。”(《資治通鑑·卷八十七·晉紀九》)

由此可見,當時晉朝高層的糜爛風氣,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第三顆雷——無視邊患。

華夏之北的遊牧民資始終是中原民族的心腹大患,從夏商起就有葷粥(音“薰預”),周有北狄,秦漢有匈奴,三國有東胡。因東周滅國的教訓,此後的諸侯國和歷代王朝都對邊患予以高度重視,春秋戰國時期的秦、燕、趙三國都曾數度北擊匈奴。兩漢則是一邊修長城,一邊以封狼居胥為業,孜孜不倦的跟匈奴死磕了將近300年,終於將其在史書中打得沒了蹤影。即便到了漢末,魏蜀吳三國之間都快把人腦子都打出狗腦子了,也沒忘記了看牢華夏庭院的責任——蜀漢打服了西南夷、孫吳掃平了境內的山越、山夷、五溪蠻,曹魏則更是大發神威,從南匈奴、烏桓、鮮卑、氐、羌這幾個後來禍害了華夏300年的胡族,到又窮又橫的高句麗挨個胖揍了一遍,揍一遍不服就再揍一遍,直到收拾得服服帖帖跪地叫爸爸為止。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曹操收拾西北諸胡大多是順手為之,基本沒當過正經事

不過曹魏把北方諸胡統統打服的負面效應就是諸胡紛紛“內附”,就是從鳥不拉屎的草原沙漠搬遷到了溫暖富庶的中原——畢竟人家都投降了,自然要求享受“國民待遇”。這在強盛的曹魏眼中自然不成問題(盛唐時期也是如此),可是到了孱弱的司馬晉家,就成了要了老命的大問題了。

這種漢胡雜處的問題,到了晉武帝時期其實已經很嚴重了,大臣郭欽就曾經警告過:

“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覆上郡,實馮翊,於平陽已北諸縣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見士四萬家以充之。裔不亂華,漸徙平陽、弘農、魏郡、京兆、上黨雜胡,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萬世之長策也。”(《晉書·卷九十七·四夷·匈奴傳》)

“徙戎”這一策略雖然實施難度很大,但是對諸胡進行限制和戒備,同時加強對邊防要津的管控、強化軍備,以及對諸胡進行分化瓦解都是可以實施的辦法,起碼可以延緩危機。可是司馬炎做了什麼?對於郭欽的忠言“帝不納”,而且封建諸王削弱中央權力,又貪圖盛世之名,修文偃武、罷州郡之兵,使得國家的軍力大為削弱。

"

有人曾經統計過,從秦始皇到溥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408位皇帝。而其中大多數的王朝,現在大多數的人恐怕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讓號稱對中國古代史“略懂”的俺來挨個掰扯掰扯,也得一臉懵逼狀,趕緊翻書或是求助於度娘。因此,要想在這近百個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掛上個優等生的頭銜,那麼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取得“大一統”這一成就。

那麼何為“大一統”?為啥同樣籠罩著“大一統”光環的秦、晉朝與唐、清朝疆域能差出好幾百、甚至近千平方公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俺要麼只有乾瞪眼,要麼就得扯出一篇萬言以上的論文來。因此在這裡只能簡單粗暴的引用疆域這一論據作為標準:禹貢九州這塊最基本的地盤起碼得佔全了吧?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禹貢九州是華夏故土的根源,但遠不是全部

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為一個“幽雲十六州”幽怨了300多年的宋朝慘遭淘汰……

這樣一來能算得上大一統的王朝,就剩下了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八個王朝。若是排除被攆到東南一隅苟延殘喘的東晉,從秦到清,中國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了維持了大一統。

而在這八個大一統王朝中,晉朝當屬奇葩一朵——當然是最窩囊的那一朵。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終兩晉155年的歷史,既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明君名臣名將、又無治亂治平之盛世……也就是俺沒那個閒工夫,要不在此“三無”基礎上再總結出幾個“無”來,那是絕對不在話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這是兩晉地盤最大的時候,跟東漢末年沒啥區別,而且沒維持住幾年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師長在評價晉朝時,用了“臭狗屎”這個非常極端而且不雅的詞彙,曾令我非常驚訝。可是當我後來熟悉了這段歷史,才體會到這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評價其實不為太過,而且找到了造成兩晉如此窩囊罪魁禍首——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先說說司馬炎篡魏立晉前後的那些事。

一部《軍師聯盟》在吃瓜群眾中普及了司馬懿這個名字,其實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對司馬懿也不會陌生。畢竟發生在他身上的諸如“空城計”、“鷹視狼顧”、“紅裝促戰”之類的典故讓人耳熟能詳,只不過這次由奸角換成了正面形象罷了。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一代梟雄司馬懿,堪稱玩弄權謀的頂級高手

而在歷史上,司馬懿搞得最大的一出事則是高平陵之變,一舉奪下曹魏的軍政大權,為晉朝立國奠定了基礎。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不是省油的燈:長子司馬師廢曹芳而立曹髦,首開操縱廢立之先河;次子更是創造了一個成語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親信賈充、成濟再行廢立——殺曹髦而立曹奐。至此曹魏政權已成為任由司馬氏宰殺的弱雞,鹹熙二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建立晉國。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做了司馬炎篡國的墊腳石

司馬炎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不僅是兩晉在位時間最長(25年)、壽命最長(55歲),也是唯一一位執政能力和智商水平均能勉強保持在水準之上的皇帝。但是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相比,司馬炎也只有跟在人家屁股後頭吃土的資格。

在司馬炎統治期間,是兩晉155年曆史中難得一見的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的時期,史稱“太康之治”。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司馬炎佔了父祖輩的便宜,江山與帝位幾乎是唾手可得,要說他多厲害就是扯了

不過歷數兩晉155年曆史、16位皇帝當中,能拿得出手而且值得說說的“豐功偉績”也就僅此而已。論疆域,兩晉最鼎盛期間,也不過勉強維持了東漢末年的那點地盤;論君主,兩晉最能拿出手的司馬炎,作為一個開國皇帝的作為還比不上其他朝代的許多守成之君;論賢臣名將,王渾、羊祜、王導、謝安等人是有些名氣,但那點功績跟其他朝代相比,只能算作菜鳥互啄的水平;論內政,別的不說——國祚僅38年即亡的隋朝,一個“開皇之治”也延續了近20年,兩晉好不容易弄出個“太康之治”也沒挺過10年,怎麼比?

太熙元年,司馬炎病死,太子司馬衷繼位。司馬衷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智力殘障人士,著名的“何不食肉糜”典故便是他的傑作,因此被後人評價為:

“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讀通鑑論·卷十二》,王夫之)

司馬衷在位期間,皇后賈南風專權亂政,引起八王之亂,直接讓晉朝未興而衰,西晉因此滅亡,東晉只能偏安江南苟延殘喘。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晉惠帝因一碗肉粥臭名昭著,應該是史上最著名的傻子

晉朝建國後,司馬懿被追尊為高祖宣皇帝、司馬師為世宗景皇帝、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再加上世祖武皇帝司馬炎——司馬家祖孫三代四帝不論德行,而只論才智手段的話都是上中之選,尤善陰謀,心腸狠辣。可惜自司馬炎之後,司馬家的皇帝連一個能拿得出手的都欠奉,不是窩囊廢就是平庸之輩,瘋子傻子都沒少出,而且大都壽數不長,這種情況哪朝哪代都沒怎麼見過,也算是怪哉了。

竊以為,要不是從司馬懿到司馬炎個個缺德缺大發了、遭到報應的結果,就是這四位不管不顧的耗盡了司馬家的精氣才略,子孫後代啥都沒撈著,只剩下當傻子的份兒了。


解題:為什麼司馬炎是造成晉朝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但凡大一統王朝在立國之初,總有一種叫做“開國氣象”的神祕光環附體。大體表現為在外開疆拓土,四夷要麼被追殺得屁滾尿流、喪土失民、遠竄邊荒,要麼對“天朝上國”載歌載舞、五體投地、萬邦來朝;在內則君明臣賢、政通人和、國富民強,多有太平盛世出現,而且少則幾十年、多則百餘年。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大凡開國,多有盛世。但窩囊如晉,好容易弄出個盛世還沒挺過10年

除了倏忽二世而亡的秦朝,唯獨晉朝是個例外。晉武帝司馬炎建國之初,吳國尚存,自東漢末年的大分裂局面尚未結束,因此他還能勵精圖治。在此期間,司馬炎採取了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加強軍力等措施,故而能一舉滅掉吳國,實現了大一統。此外,司馬炎在位期間還跟鮮卑、匈奴打了幾仗,取得了晉朝在外戰中少見的勝利。

再剩下的,就是八王之亂、永嘉之亂、衣冠南渡、華夏陸沉、權臣當道、皇權旁落,最後亡國都亡得生無可戀、好似超脫,堪稱從頭窩囊到尾、窩囊到了極點。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華夏陸沉三百年,是司馬晉家造的最大的孽,司馬炎難辭其咎

歷代王朝興亡的基本規律就是——開國之君的作為基本奠定一個王朝的基調,其後的皇帝大多一代不如一代,能扭轉乾坤、再造中興的更是少之又少。前邊說過,晉武帝儘管是司馬家裡邊皇帝做得最好的了,但是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相比,他無疑是不合格的。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樑不正倒下來——連司馬炎都不合格了,他的子孫後人以及晉朝還值得期待嗎?

而且,司馬炎還親手埋下了三顆雷,然後把他的江山和子孫後代雷得不輕。


第一顆雷——恢復封建。

自西周初年武王和周公兩次大封建之後,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見我之前的文章西周的兩次“大封建”——這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起源)。秦始皇統一後以郡縣制取代封建制,漢初封建回潮導致七王之亂,促使漢武帝施行“推恩令”重新強化中央集權。到了曹魏時期,有感於軍政大權淪於司馬氏之手,宗室曹囧曾作《六代論》再次提倡恢復封建:

“臣聞古之王者,必建同姓以明親親,必樹異姓以明賢賢……子弟王空虛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竄於閭閻,不聞邦國之政。權均匹夫,勢齊凡庶。內無深根不拔之固,外無盤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為萬世之業也。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軍武之任。或比國數人,或兄弟並據,而宗室子弟,曾無一人間廁其間與相維持,非所以強幹弱枝備萬一之虞也。”

鑑於曹魏宗室無力而至亡國的教訓,司馬炎建國之後便恢復封建制度,藉以屏藩皇室。自泰始元年起,大封子弟20多人為王,而且賦予其兵權。王國分三等,以郡為國,掌兵數千不等,下設公國、侯國,以安置諸王之支庶。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八王之亂”可不止八個司馬家的王造反

一開始,司馬炎腦子還清醒,而且威望足以震懾諸王,因此諸王均聚居京城而不就國。不過到了咸寧三年,權臣楊珧為交通朋黨,極力策劃諸王就國:

“古者封建諸侯,所以藩衛王室;今諸王公皆在京師,非捍城之義。”(《資治通鑑·卷八十·晉紀二》)

此時司馬炎已經開始怠政昏聵,便批准諸王就國。之後又分遣諸王為方鎮將軍和都督,使其不但掌握重兵,而且坐鎮要津,勢力大為膨脹。此後“太康之治”的短暫繁榮又繼續衝昏司馬炎的頭腦,決定偃武修文,遂罷州郡之兵。於是後來八王作亂時,地方州郡沒有力量制止,使得局勢完全失去了控制。

司馬炎死後僅一年,八王之亂便即爆發。這場內亂持續了16年之久,徹底破壞了晉初短暫的太平,並直接導致了西晉滅亡、華夏陸沉、分裂動盪三百年,無辜罹難者數以千萬。

僅此一樁惡政,便足以將司馬炎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罵上一句“臭狗屎”都是輕的。


第二顆雷——風氣糜爛。

自《魏武三詔令》(即“重才而不尚德”)及九品中正製取代了兩漢的察舉制以後,士風和人心日漸萎靡。到晉朝建國之後,這種風氣非但未見消退,反而在司馬炎的帶頭示範下更趨嚴重。

司馬炎雖然沒有秦皇漢武之功,卻犯了秦皇漢武之病。到了晚年荒淫怠政,著名的“羊車望幸”這一典故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 時帝多內寵,平吳之後復納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晉書·后妃傳上·胡貴嬪)

如今的男人常常羨慕古代帝王“後宮佳麗三千人”(女人大概幻想“三千寵愛在一身”),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的400多位皇帝裡邊,能按周禮把121個大小老婆的編制湊齊,已經算得上荒淫之數了。大多數皇帝固定的、有名分的后妃也就十幾個、幾十個,能堅持一夫一妻的也不是沒有。而在史上有載的以淫奢著名、蓄養宮人最多的皇帝中,按排名分別為唐玄宗、漢武帝、秦始皇和晉武帝。司馬炎論功業拿不出手,不過總有一項“偉業”堪比同行中的傑出之輩,這算不算給晉朝爭了一回光?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羊車望幸——是不是有人灰常灰常滴羨慕?

皇帝如此奢靡,高官貴族們自然不甘落後,著名的“石崇鬥奢”就發生在這一時期,而且司馬炎還插了一腳:

“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愷以臺澳釜,崇以蠟代薪。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崇塗屋以椒,愷用赤石脂。崇、愷爭豪如此。武帝每助愷,嘗以珊瑚樹賜之,高二尺許,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愷以示崇,崇便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嫉己之寶,聲色方厲。崇曰:“不足多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條幹絕俗,光彩曜日,如愷比者甚眾。愷怳然自失矣。”(《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

大臣何曾對司馬炎的奢靡無度非常不滿,教訓兒子道:

“國家應天受禪,創業垂統。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非貽厥孫謀之兆也。及身而已,後嗣其殆乎!此子孫之憂也。汝等猶可獲沒。”(《晉書·卷三十二·何曾傳》)

何曾這樣一個頭腦清醒而且很有憂患意識、被子孫比作“聖人”的人物,他們一家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曾日食萬錢,猶雲無下箸處。子劭,日食二萬。(孫)綏及弟機、羨,汰侈尤甚;與人書疏,詞禮簡傲。”(《資治通鑑·卷八十七·晉紀九》)

由此可見,當時晉朝高層的糜爛風氣,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第三顆雷——無視邊患。

華夏之北的遊牧民資始終是中原民族的心腹大患,從夏商起就有葷粥(音“薰預”),周有北狄,秦漢有匈奴,三國有東胡。因東周滅國的教訓,此後的諸侯國和歷代王朝都對邊患予以高度重視,春秋戰國時期的秦、燕、趙三國都曾數度北擊匈奴。兩漢則是一邊修長城,一邊以封狼居胥為業,孜孜不倦的跟匈奴死磕了將近300年,終於將其在史書中打得沒了蹤影。即便到了漢末,魏蜀吳三國之間都快把人腦子都打出狗腦子了,也沒忘記了看牢華夏庭院的責任——蜀漢打服了西南夷、孫吳掃平了境內的山越、山夷、五溪蠻,曹魏則更是大發神威,從南匈奴、烏桓、鮮卑、氐、羌這幾個後來禍害了華夏300年的胡族,到又窮又橫的高句麗挨個胖揍了一遍,揍一遍不服就再揍一遍,直到收拾得服服帖帖跪地叫爸爸為止。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曹操收拾西北諸胡大多是順手為之,基本沒當過正經事

不過曹魏把北方諸胡統統打服的負面效應就是諸胡紛紛“內附”,就是從鳥不拉屎的草原沙漠搬遷到了溫暖富庶的中原——畢竟人家都投降了,自然要求享受“國民待遇”。這在強盛的曹魏眼中自然不成問題(盛唐時期也是如此),可是到了孱弱的司馬晉家,就成了要了老命的大問題了。

這種漢胡雜處的問題,到了晉武帝時期其實已經很嚴重了,大臣郭欽就曾經警告過:

“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覆上郡,實馮翊,於平陽已北諸縣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見士四萬家以充之。裔不亂華,漸徙平陽、弘農、魏郡、京兆、上黨雜胡,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萬世之長策也。”(《晉書·卷九十七·四夷·匈奴傳》)

“徙戎”這一策略雖然實施難度很大,但是對諸胡進行限制和戒備,同時加強對邊防要津的管控、強化軍備,以及對諸胡進行分化瓦解都是可以實施的辦法,起碼可以延緩危機。可是司馬炎做了什麼?對於郭欽的忠言“帝不納”,而且封建諸王削弱中央權力,又貪圖盛世之名,修文偃武、罷州郡之兵,使得國家的軍力大為削弱。

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什麼說司馬炎是兩晉如此窩囊的罪魁禍首

胡人畏威而不懷德,故而若欲不為其所欺,華夏須自強

司馬炎非但對迫在眉睫的危機視而不見,反而為其大開方便之門、引狼入室——太康五年羯人部落近3萬人要求歸附、太康七年匈奴10萬餘口降附、太康八年匈奴1萬餘口來降等等,司馬炎均顯示出了“天朝上國天子的博大胸懷”,將其置於邊郡安居。

沒過幾年,緩過一口氣的毒蛇,就反過頭來狠狠的咬死了愚蠢的東郭先生。


上有天子奢靡怠政,中有諸王野心勃勃,下有文恬武嬉軍政不修,外有諸侯狼子野心,偏偏司馬炎一命嗚呼後又傳位給了一個白痴,於是他埋下的三顆雷便迫不及待的一一引爆,把他的江山和子孫雷了個外焦裡嫩:

元康元年,也就是司馬炎死後第二年,八王之亂爆發,一直持續到光熙元年。可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僅過了一年又爆發了永嘉之亂,內訌到家國殘破的司馬晉家根本無力抵擋。到了永嘉五年,匈奴人劉聰攻陷洛陽活捉晉懷帝司馬熾,又過五年另一個匈奴人劉曜攻陷長安,又俘獲晉愍帝司馬鄴,西晉至此滅國。太興元年,晉元帝司馬睿在建鄴即位,又為晉朝續命了百年出頭,史稱東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