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委書記十問西安為何發展不起來!

經濟 王永康 交通 金融 西鐵資訊 西鐵資訊 2017-09-03

西安市委書記十問西安為何發展不起來!

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什麼會落後於許多兄弟省會城市?

很多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近日舉行的西安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給出了一個很全面的答案——西安之所以落後於他人,是因為有“十個短板”亟待補齊。“十個短板”由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在大會上提出,又被社會各界稱之為“西安十問”。

1

近日舉行的中共西安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無疑是西安發展過程上比較重要的會議之一。

這次會議一個最大的亮點是審議了一份名為《中共西安市委關於落實“五新”戰略任務 加快補齊“十大短板”的決定》。

“五新”大家並不陌生:培育新動能,構築新高地,激發新活力,共築新生活,彰顯新形象。

“十大短板”此前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聽過這個提法。關於西安發展緩慢的原因,此前各方的確是有多個版本的零碎說法,但像這次被統一為“十問”、並且由市委書記在市委全會上公開提出的舉動,可以說前所未有。

有人形容“十問”振聾發聵。也有人認為“十問”是西安市在釋放發展活力的同時,也表達出對超越發展的迫切期望。

“十問”儘管是由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提出,但有觀點認為:作為西安市民,每一個人都應該為如何破解“十問”建言獻策,並身體力行。

王永康提出的“十問”都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較好,但多年來,工業不大不強,工業這塊短板就是補不上?

⊙為什麼歷史上西商能發展壯大?曾經輝煌500年,成為中國十大商幫。現實中,同處內陸的成都民營經濟也能發展起來,而我們的民營經濟卻發展不起來?我們在營造公平競爭環境、良好市場秩序、建設法治政府方面,有沒有讓企業滿意、群眾滿意?行政服務效能究竟能打多少分?

⊙為什麼西安軍工資源優勢全國第二,還承擔了國家軍民融合的試點任務,但軍轉民、民參軍發展不夠、產業不大,軍工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不足?

⊙為什麼我們地處中國大地原點,區位優勢明顯,擁有航空、鐵路綜合交通樞紐,但開放經濟發展緩慢,發揮“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作用不強?

⊙為什麼區縣特別是遠郊區縣,發展空間大,要素成本低,但在區縣域經濟發展上卻未能成為全市的重要支撐?

⊙為什麼我們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山水文化優勢突出,但文化產業、旅遊產業卻不大不強?

⊙為什麼我們擁有國家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等多項政策紅利,擁有歐亞經濟論壇、絲綢之路新起點等良好平臺,理應成為國內外金融資本的匯集點,但絲路金融中心建設、金融產業卻達不到省上要求?

⊙為什麼我們科研院所林立,大專院校眾多,重大科研成果層出不窮,但在我市轉化能力不足,牆內開花牆外香?面對兄弟城市視為掌上明珠的高校、科研院所、兩院院士、眾多專家人才,我們有沒有當好“店小二”,有沒有在打破校地壁壘、發揮高端人才作用上積極努力服務?我們的戶籍政策、人才政策有沒有走心,能不能真正讓人才引進來、留下來?

⊙為什麼我們工業不大不強、發展得也不夠快,可空氣質量長期處於全國後十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盡如人意?蘭州、京津冀等地區的空氣質量都在變好,我們該怎麼辦?

⊙為什麼我們在制定規劃時,學校、醫院等民生服務配套都有,但老百姓卻一直在抱怨辦事難、上學難、看病難?

2

有西安市的官員向筆者坦言,上述“十問”雛形多年來一直在西安體制內流傳,但也僅僅是流傳而已。因為前任許多西安市領導自認為自己的治下西安的“幸福指數”已經很高了,所以從內心裡他們不願意承認“十問”所言的現實和差距。

這種不願直接面對,反而導致“十大短板”越來越突顯,和其他城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如今“十問”被市委書記親口在市委的大會上公開提出,不僅表明西安市已經認識到了現實的差距和問題的存在,同時表明西安市領導已經下決心要解決這些問題對西安發展的制約。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陝西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王建康認為,發展中的問題,還要靠發展來解決。“不改革、不發展問題會更多,這也是西安經濟社會發展中要不斷深化改革的原因所在。”

西安市委書記十問西安為何發展不起來!

研究院王建康認為:市委書記王永康的“西安發展十問”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是站在全面發展的高度來檢視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這些問題的提出,是基於對西安當前發展中眾多問題的清晰研判和梳理。“十問”的提出,無疑將會給大西安發展的引擎注入持續動力。“抓補短板,目的就是要促進發展。”

王建康比喻2017年為大西安建設元年,他說“西安發展十問”中大多問題存在已久。以前不願正視、不願承認原因固然複雜。但如今既然能公開在全委會這樣的場合提出,就意味著要解決問題。

如何破解積弊已久的“西安十問”呢?王建康認為綜合來看,最大的癥結是西安發展的市場化程度不足。尤其是工業短板,軍轉民、民參軍短板、文旅產業短板等問題,受市場化瓶頸制約尤為明顯”。

王建康舉例說,外界都知道西安是著名旅遊城市。但行業對西安的旅遊評價卻並不高,說西安是“世界級的景點,鄉鎮級的管理”。王建康認為這一說法雖有失偏頗,但反映出西安乃至陝西的資源優勢亟待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不僅在文旅行業,其他行業發展也存在這一問題。

西安市委書記十問西安為何發展不起來!

3

除過王建康這樣的專家以外,筆者注意到最近“十問”已經成為西安坊間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十問”如何破解?社會各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說法不一定準確到位,但由此可見從上到下對西安發展的期許和熱切關注。

西安和周邊兄弟省會城市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筆者隨手找了陝西省統計局2016年的一份調查數據。以實際利用外資為例,2016年西安新批外商投資項目72個,比成都少196個;實際利用外商投資45.05億美元,

有觀點認為,西安要抓補“十大短板”,應緊盯黨政隊伍中的“關鍵少數”。所謂的“關鍵少數”,即有決策權的人、制定政策的人和有話語權的人。

西安之所以長期出現“十問”涉及的現象,某種程度上和“關鍵少數”人脫不了關係。當然,如果在今後的“抓補‘十大短板’”中能緊盯這些人,用好這些人,“十問”難題的破解極有可能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過緊盯“關鍵少數”人外,筆者認為今後凡是涉及公共服務決策事務的,都應該讓服務對象參與進來。只有讓他們在資源配置中發聲,保證他們的話語權,類似“上學難、看病難”這樣的難題才能得到最大善意的解決。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徵穩馭舟。”用這句詩概括當前西安發展面臨的處境,恰如其分。

“西安十問”顯示了西安市委、市政府在複雜形勢下把握方向、用好機遇、創造條件、駕馭全局的發展定力。

而破解“十問”不是一個人、一個單位或一個部門的一日之功,應謀定而後動。西安市各區縣、各部門都應該對照和反思:“破解十問”與我有沒有關係?有什麼樣的關係?自己該如何去做?

破解“十問”,首先要在思想上有統一認識。只有思想統一了,才能在行動上形成合力。

唯有舉全西安之力破解“十問”,大西安發展指日可待。(華商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