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表中的轟炸機包括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194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西歐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表現良好,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上。德國空軍先後統治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天空。一時間,德國空軍看上去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很快,他們迎來了“不列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國空軍在組織和裝備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在對陣一支現代化空軍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Me 110雙發戰鬥機,以及除Ju 88之外的所有中型轟炸機都被證明是力有不逮的。Me 109戰鬥機被證明航程過短,難以深入英國領空縱深。情報機構的失誤導致德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幾乎無從獲得一張關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狀態、弱點或意圖的清晰畫卷。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表中的轟炸機包括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194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西歐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表現良好,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上。德國空軍先後統治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天空。一時間,德國空軍看上去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很快,他們迎來了“不列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國空軍在組織和裝備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在對陣一支現代化空軍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Me 110雙發戰鬥機,以及除Ju 88之外的所有中型轟炸機都被證明是力有不逮的。Me 109戰鬥機被證明航程過短,難以深入英國領空縱深。情報機構的失誤導致德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幾乎無從獲得一張關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狀態、弱點或意圖的清晰畫卷。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不列顛之戰”期間,英國和德國飛機空戰格鬥後留下的尾跡

與之前的戰局類似,在1940年夏秋季,納粹德國空軍逐漸在不列顛的天空中佔據了上風,就在這時,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涉卻把一切都硬生生地拖入了嚴重的困境,並最終轉變為一場災難。由於將目標從空襲英國皇家空軍的基地改為對倫敦和其他城市的無差別轟炸,德國空軍失去了作戰重心,並從不列顛的天空中被趕了出去。要想橫渡海峽對英國發動入侵的話,必須獲得制空權,不過德國空軍再也不可能獲得制空權了。“不列顛之戰”尚未結束,德國空軍便揮師東進,準備參加“巴巴羅薩行動”,即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出現在蘇聯天空中的德國空軍實際上已經不再處於其實力的巔峰時期,他們的兵力分散在縱深廣闊的整個歐洲地區。“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飛機總數量幾乎與前一年可用的飛機總數量相當(1941年6月21日為4880架飛機,1940年5月11日為4780架飛機,這裡統計的機型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對地攻擊機、海岸巡邏機和偵察機等)。德國國內的產能根本無法補充德國空軍在二戰初期幾場戰役中損失的飛機數量,其中尤以“不列顛之戰”為甚。

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的空降和空中運輸單位在克里特島空降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使用領航訓練單位支援克里特島作戰”這一決定無疑在一段時期內給德國空軍的訓練工作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這一時期也恰恰是德國空軍謀求迅速擴張發展的時期。在某些部隊單位中,飛機的在航率不足65%;更嚴重的是,從戰爭一開始,燃料儲備就不斷處在下降狀態。儘管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從未忽視空襲蘇聯工業核心地帶的必要性,但他們不幸地發現,隨著蘇德戰爭的持久化,德國空軍已然淪為了“救火隊員”的角色,被用於支援形勢更加令人絕望的地面戰局。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表中的轟炸機包括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194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西歐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表現良好,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上。德國空軍先後統治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天空。一時間,德國空軍看上去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很快,他們迎來了“不列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國空軍在組織和裝備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在對陣一支現代化空軍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Me 110雙發戰鬥機,以及除Ju 88之外的所有中型轟炸機都被證明是力有不逮的。Me 109戰鬥機被證明航程過短,難以深入英國領空縱深。情報機構的失誤導致德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幾乎無從獲得一張關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狀態、弱點或意圖的清晰畫卷。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不列顛之戰”期間,英國和德國飛機空戰格鬥後留下的尾跡

與之前的戰局類似,在1940年夏秋季,納粹德國空軍逐漸在不列顛的天空中佔據了上風,就在這時,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涉卻把一切都硬生生地拖入了嚴重的困境,並最終轉變為一場災難。由於將目標從空襲英國皇家空軍的基地改為對倫敦和其他城市的無差別轟炸,德國空軍失去了作戰重心,並從不列顛的天空中被趕了出去。要想橫渡海峽對英國發動入侵的話,必須獲得制空權,不過德國空軍再也不可能獲得制空權了。“不列顛之戰”尚未結束,德國空軍便揮師東進,準備參加“巴巴羅薩行動”,即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出現在蘇聯天空中的德國空軍實際上已經不再處於其實力的巔峰時期,他們的兵力分散在縱深廣闊的整個歐洲地區。“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飛機總數量幾乎與前一年可用的飛機總數量相當(1941年6月21日為4880架飛機,1940年5月11日為4780架飛機,這裡統計的機型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對地攻擊機、海岸巡邏機和偵察機等)。德國國內的產能根本無法補充德國空軍在二戰初期幾場戰役中損失的飛機數量,其中尤以“不列顛之戰”為甚。

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的空降和空中運輸單位在克里特島空降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使用領航訓練單位支援克里特島作戰”這一決定無疑在一段時期內給德國空軍的訓練工作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這一時期也恰恰是德國空軍謀求迅速擴張發展的時期。在某些部隊單位中,飛機的在航率不足65%;更嚴重的是,從戰爭一開始,燃料儲備就不斷處在下降狀態。儘管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從未忽視空襲蘇聯工業核心地帶的必要性,但他們不幸地發現,隨著蘇德戰爭的持久化,德國空軍已然淪為了“救火隊員”的角色,被用於支援形勢更加令人絕望的地面戰局。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摧毀在機場上的蘇軍雅克轟炸機,後方還有同時被摧毀的伊-16戰鬥機和斯勃轟炸機

“巴巴羅薩行動”給德國空軍提供了一個在廣闊戰區內踐行其空戰軍事學說的機會。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德軍嚴格按照其軍事學說來組織戰鬥,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1941年的戰局中,當蘇聯工業中心進入德軍轟炸機的航程後,德國空軍先後轟炸了莫斯科、圖拉、列寧格勒甚至斯大林格勒市的工廠。1942年和1943年的空襲目標包括位於高爾基市的蘇聯坦克工廠、位於雅羅斯拉夫爾的合成橡膠工廠、位於薩拉托夫的煉油廠,甚至包括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巨型坦克工廠。

與大不列顛不同的是,蘇聯的工業複合體是些龐大的、易受攻擊的目標。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的飛機尚不足以執行空襲蘇聯腹地工業中心的任務:德國缺少相關的資源,不足以維持一場針對蘇聯工業的戰略作戰。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知道烏拉爾地區蘇聯工業複合體的位置和產能,特別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那些,但德軍基本沒有航程能飛抵這些目標且載彈量足夠大的轟炸機。在戰爭的這個時間點上, 納粹德國工業基礎的限制令其無法打造一支戰略空軍。生產優先權已被賦予了執行對地支援和國土防空任務的飛機。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表中的轟炸機包括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194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西歐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表現良好,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上。德國空軍先後統治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天空。一時間,德國空軍看上去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很快,他們迎來了“不列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國空軍在組織和裝備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在對陣一支現代化空軍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Me 110雙發戰鬥機,以及除Ju 88之外的所有中型轟炸機都被證明是力有不逮的。Me 109戰鬥機被證明航程過短,難以深入英國領空縱深。情報機構的失誤導致德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幾乎無從獲得一張關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狀態、弱點或意圖的清晰畫卷。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不列顛之戰”期間,英國和德國飛機空戰格鬥後留下的尾跡

與之前的戰局類似,在1940年夏秋季,納粹德國空軍逐漸在不列顛的天空中佔據了上風,就在這時,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涉卻把一切都硬生生地拖入了嚴重的困境,並最終轉變為一場災難。由於將目標從空襲英國皇家空軍的基地改為對倫敦和其他城市的無差別轟炸,德國空軍失去了作戰重心,並從不列顛的天空中被趕了出去。要想橫渡海峽對英國發動入侵的話,必須獲得制空權,不過德國空軍再也不可能獲得制空權了。“不列顛之戰”尚未結束,德國空軍便揮師東進,準備參加“巴巴羅薩行動”,即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出現在蘇聯天空中的德國空軍實際上已經不再處於其實力的巔峰時期,他們的兵力分散在縱深廣闊的整個歐洲地區。“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飛機總數量幾乎與前一年可用的飛機總數量相當(1941年6月21日為4880架飛機,1940年5月11日為4780架飛機,這裡統計的機型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對地攻擊機、海岸巡邏機和偵察機等)。德國國內的產能根本無法補充德國空軍在二戰初期幾場戰役中損失的飛機數量,其中尤以“不列顛之戰”為甚。

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的空降和空中運輸單位在克里特島空降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使用領航訓練單位支援克里特島作戰”這一決定無疑在一段時期內給德國空軍的訓練工作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這一時期也恰恰是德國空軍謀求迅速擴張發展的時期。在某些部隊單位中,飛機的在航率不足65%;更嚴重的是,從戰爭一開始,燃料儲備就不斷處在下降狀態。儘管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從未忽視空襲蘇聯工業核心地帶的必要性,但他們不幸地發現,隨著蘇德戰爭的持久化,德國空軍已然淪為了“救火隊員”的角色,被用於支援形勢更加令人絕望的地面戰局。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摧毀在機場上的蘇軍雅克轟炸機,後方還有同時被摧毀的伊-16戰鬥機和斯勃轟炸機

“巴巴羅薩行動”給德國空軍提供了一個在廣闊戰區內踐行其空戰軍事學說的機會。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德軍嚴格按照其軍事學說來組織戰鬥,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1941年的戰局中,當蘇聯工業中心進入德軍轟炸機的航程後,德國空軍先後轟炸了莫斯科、圖拉、列寧格勒甚至斯大林格勒市的工廠。1942年和1943年的空襲目標包括位於高爾基市的蘇聯坦克工廠、位於雅羅斯拉夫爾的合成橡膠工廠、位於薩拉托夫的煉油廠,甚至包括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巨型坦克工廠。

與大不列顛不同的是,蘇聯的工業複合體是些龐大的、易受攻擊的目標。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的飛機尚不足以執行空襲蘇聯腹地工業中心的任務:德國缺少相關的資源,不足以維持一場針對蘇聯工業的戰略作戰。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知道烏拉爾地區蘇聯工業複合體的位置和產能,特別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那些,但德軍基本沒有航程能飛抵這些目標且載彈量足夠大的轟炸機。在戰爭的這個時間點上, 納粹德國工業基礎的限制令其無法打造一支戰略空軍。生產優先權已被賦予了執行對地支援和國土防空任務的飛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侵蘇戰爭初期,被德軍炸得千瘡百孔的基輔市

從多個方面來看,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空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命運可視為其整體情況的一個縮影。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空軍發現其也被“撕扯”得越來越四分五裂。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認識到了支援大西洋戰役的必要性,這也有些許戰略方面的考量,即對英倫三島發動“飢餓攻勢”,並遲滯美國人的戰爭準備活動。不過,海上作戰的優先權始終是次於地面戰爭的。德國是個大陸性質的歐洲列強,其空軍的組織和作戰優先權反映的是國家整體的戰略需求。的確,德國空軍與先前的海軍打擊聯隊結成了有效的統一戰線,後者在作戰方面受德國海軍控制。

在北非及東線戰場上,德國陸軍將德國空軍作為“飛行炮兵”來使用。在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戰役中,德軍的空中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空運行動,但在扭轉戰局方面收效甚微,且損失了數目龐大的飛機和寶貴的、難以替代的飛行員及空勤人員。希特勒還想讓德國空軍保衛法國、挪威和羅馬尼亞免遭盟軍的突然襲擊,與此同時,德國空軍各部隊一直在使用戰前設計的飛機去迎戰越來越精密複雜、數量也越來越多的盟軍飛機。無論何時,這種態勢看上去都不會得到迅速的改觀,因為德國空軍的技術和採購部門已被顢頇無能的領導層和種種不重視的行為搞垮了。面對越來越壯大的來自西邊的空中威脅,1942年時的德國空軍依舊缺乏準備。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表中的轟炸機包括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194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西歐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表現良好,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上。德國空軍先後統治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天空。一時間,德國空軍看上去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很快,他們迎來了“不列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國空軍在組織和裝備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在對陣一支現代化空軍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Me 110雙發戰鬥機,以及除Ju 88之外的所有中型轟炸機都被證明是力有不逮的。Me 109戰鬥機被證明航程過短,難以深入英國領空縱深。情報機構的失誤導致德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幾乎無從獲得一張關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狀態、弱點或意圖的清晰畫卷。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不列顛之戰”期間,英國和德國飛機空戰格鬥後留下的尾跡

與之前的戰局類似,在1940年夏秋季,納粹德國空軍逐漸在不列顛的天空中佔據了上風,就在這時,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涉卻把一切都硬生生地拖入了嚴重的困境,並最終轉變為一場災難。由於將目標從空襲英國皇家空軍的基地改為對倫敦和其他城市的無差別轟炸,德國空軍失去了作戰重心,並從不列顛的天空中被趕了出去。要想橫渡海峽對英國發動入侵的話,必須獲得制空權,不過德國空軍再也不可能獲得制空權了。“不列顛之戰”尚未結束,德國空軍便揮師東進,準備參加“巴巴羅薩行動”,即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出現在蘇聯天空中的德國空軍實際上已經不再處於其實力的巔峰時期,他們的兵力分散在縱深廣闊的整個歐洲地區。“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飛機總數量幾乎與前一年可用的飛機總數量相當(1941年6月21日為4880架飛機,1940年5月11日為4780架飛機,這裡統計的機型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對地攻擊機、海岸巡邏機和偵察機等)。德國國內的產能根本無法補充德國空軍在二戰初期幾場戰役中損失的飛機數量,其中尤以“不列顛之戰”為甚。

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的空降和空中運輸單位在克里特島空降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使用領航訓練單位支援克里特島作戰”這一決定無疑在一段時期內給德國空軍的訓練工作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這一時期也恰恰是德國空軍謀求迅速擴張發展的時期。在某些部隊單位中,飛機的在航率不足65%;更嚴重的是,從戰爭一開始,燃料儲備就不斷處在下降狀態。儘管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從未忽視空襲蘇聯工業核心地帶的必要性,但他們不幸地發現,隨著蘇德戰爭的持久化,德國空軍已然淪為了“救火隊員”的角色,被用於支援形勢更加令人絕望的地面戰局。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摧毀在機場上的蘇軍雅克轟炸機,後方還有同時被摧毀的伊-16戰鬥機和斯勃轟炸機

“巴巴羅薩行動”給德國空軍提供了一個在廣闊戰區內踐行其空戰軍事學說的機會。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德軍嚴格按照其軍事學說來組織戰鬥,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1941年的戰局中,當蘇聯工業中心進入德軍轟炸機的航程後,德國空軍先後轟炸了莫斯科、圖拉、列寧格勒甚至斯大林格勒市的工廠。1942年和1943年的空襲目標包括位於高爾基市的蘇聯坦克工廠、位於雅羅斯拉夫爾的合成橡膠工廠、位於薩拉托夫的煉油廠,甚至包括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巨型坦克工廠。

與大不列顛不同的是,蘇聯的工業複合體是些龐大的、易受攻擊的目標。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的飛機尚不足以執行空襲蘇聯腹地工業中心的任務:德國缺少相關的資源,不足以維持一場針對蘇聯工業的戰略作戰。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知道烏拉爾地區蘇聯工業複合體的位置和產能,特別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那些,但德軍基本沒有航程能飛抵這些目標且載彈量足夠大的轟炸機。在戰爭的這個時間點上, 納粹德國工業基礎的限制令其無法打造一支戰略空軍。生產優先權已被賦予了執行對地支援和國土防空任務的飛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侵蘇戰爭初期,被德軍炸得千瘡百孔的基輔市

從多個方面來看,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空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命運可視為其整體情況的一個縮影。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空軍發現其也被“撕扯”得越來越四分五裂。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認識到了支援大西洋戰役的必要性,這也有些許戰略方面的考量,即對英倫三島發動“飢餓攻勢”,並遲滯美國人的戰爭準備活動。不過,海上作戰的優先權始終是次於地面戰爭的。德國是個大陸性質的歐洲列強,其空軍的組織和作戰優先權反映的是國家整體的戰略需求。的確,德國空軍與先前的海軍打擊聯隊結成了有效的統一戰線,後者在作戰方面受德國海軍控制。

在北非及東線戰場上,德國陸軍將德國空軍作為“飛行炮兵”來使用。在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戰役中,德軍的空中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空運行動,但在扭轉戰局方面收效甚微,且損失了數目龐大的飛機和寶貴的、難以替代的飛行員及空勤人員。希特勒還想讓德國空軍保衛法國、挪威和羅馬尼亞免遭盟軍的突然襲擊,與此同時,德國空軍各部隊一直在使用戰前設計的飛機去迎戰越來越精密複雜、數量也越來越多的盟軍飛機。無論何時,這種態勢看上去都不會得到迅速的改觀,因為德國空軍的技術和採購部門已被顢頇無能的領導層和種種不重視的行為搞垮了。面對越來越壯大的來自西邊的空中威脅,1942年時的德國空軍依舊缺乏準備。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一大群美軍第8航空隊的B-17轟炸機正在飛向目標。“飛行堡壘”通過空襲德國境內的鐵路編組站和封鎖其他目標來達到阻斷德軍向前方輸送燃料和其他補給品的目的

此時,戰前的種種缺陷開始湧現出惡果了。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維持著一支相當於一線兵力10%至25%的後備力量,具體數字取決於機型。這些飛機將用來取代和補充替換戰損及消耗。1939至1941年間的連續征戰已經掏空了這些儲備兵力,當戰爭進入1942年時,德國空軍發現其面對的未來毫無疑問是黯淡的。

走向滅亡

對德國人來說,1943到1944這兩年是“咬緊牙關”的兩年。戰敗暫時還不會到來,但除非戰略態勢發生重大改變,否則同盟國一方註定會贏得戰爭。儘管在1939至1941年的戰局中,德國空軍讓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獲得了優勢,並在1942年和1943年初遲滯了盟軍的攻勢,但盟軍的空中力量現在已經主宰了天空。1944年夏同盟國相繼發起的兩場大規模攻勢——英美盟軍自諾曼底登陸後一路橫掃法國,以及蘇軍發起的“巴格拉季昂”戰役並消滅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都是在龐大空中機群的支援下進行的,這也讓德軍在白天進行大規模的部隊調動變得不可能,亦無法在盟軍進攻的點上集結起大量打擊兵力。

表3. 幾場戰役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兵力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表中的轟炸機包括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194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西歐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表現良好,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上。德國空軍先後統治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天空。一時間,德國空軍看上去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很快,他們迎來了“不列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國空軍在組織和裝備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在對陣一支現代化空軍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Me 110雙發戰鬥機,以及除Ju 88之外的所有中型轟炸機都被證明是力有不逮的。Me 109戰鬥機被證明航程過短,難以深入英國領空縱深。情報機構的失誤導致德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幾乎無從獲得一張關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狀態、弱點或意圖的清晰畫卷。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不列顛之戰”期間,英國和德國飛機空戰格鬥後留下的尾跡

與之前的戰局類似,在1940年夏秋季,納粹德國空軍逐漸在不列顛的天空中佔據了上風,就在這時,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涉卻把一切都硬生生地拖入了嚴重的困境,並最終轉變為一場災難。由於將目標從空襲英國皇家空軍的基地改為對倫敦和其他城市的無差別轟炸,德國空軍失去了作戰重心,並從不列顛的天空中被趕了出去。要想橫渡海峽對英國發動入侵的話,必須獲得制空權,不過德國空軍再也不可能獲得制空權了。“不列顛之戰”尚未結束,德國空軍便揮師東進,準備參加“巴巴羅薩行動”,即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出現在蘇聯天空中的德國空軍實際上已經不再處於其實力的巔峰時期,他們的兵力分散在縱深廣闊的整個歐洲地區。“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飛機總數量幾乎與前一年可用的飛機總數量相當(1941年6月21日為4880架飛機,1940年5月11日為4780架飛機,這裡統計的機型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對地攻擊機、海岸巡邏機和偵察機等)。德國國內的產能根本無法補充德國空軍在二戰初期幾場戰役中損失的飛機數量,其中尤以“不列顛之戰”為甚。

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的空降和空中運輸單位在克里特島空降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使用領航訓練單位支援克里特島作戰”這一決定無疑在一段時期內給德國空軍的訓練工作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這一時期也恰恰是德國空軍謀求迅速擴張發展的時期。在某些部隊單位中,飛機的在航率不足65%;更嚴重的是,從戰爭一開始,燃料儲備就不斷處在下降狀態。儘管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從未忽視空襲蘇聯工業核心地帶的必要性,但他們不幸地發現,隨著蘇德戰爭的持久化,德國空軍已然淪為了“救火隊員”的角色,被用於支援形勢更加令人絕望的地面戰局。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摧毀在機場上的蘇軍雅克轟炸機,後方還有同時被摧毀的伊-16戰鬥機和斯勃轟炸機

“巴巴羅薩行動”給德國空軍提供了一個在廣闊戰區內踐行其空戰軍事學說的機會。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德軍嚴格按照其軍事學說來組織戰鬥,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1941年的戰局中,當蘇聯工業中心進入德軍轟炸機的航程後,德國空軍先後轟炸了莫斯科、圖拉、列寧格勒甚至斯大林格勒市的工廠。1942年和1943年的空襲目標包括位於高爾基市的蘇聯坦克工廠、位於雅羅斯拉夫爾的合成橡膠工廠、位於薩拉托夫的煉油廠,甚至包括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巨型坦克工廠。

與大不列顛不同的是,蘇聯的工業複合體是些龐大的、易受攻擊的目標。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的飛機尚不足以執行空襲蘇聯腹地工業中心的任務:德國缺少相關的資源,不足以維持一場針對蘇聯工業的戰略作戰。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知道烏拉爾地區蘇聯工業複合體的位置和產能,特別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那些,但德軍基本沒有航程能飛抵這些目標且載彈量足夠大的轟炸機。在戰爭的這個時間點上, 納粹德國工業基礎的限制令其無法打造一支戰略空軍。生產優先權已被賦予了執行對地支援和國土防空任務的飛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侵蘇戰爭初期,被德軍炸得千瘡百孔的基輔市

從多個方面來看,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空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命運可視為其整體情況的一個縮影。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空軍發現其也被“撕扯”得越來越四分五裂。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認識到了支援大西洋戰役的必要性,這也有些許戰略方面的考量,即對英倫三島發動“飢餓攻勢”,並遲滯美國人的戰爭準備活動。不過,海上作戰的優先權始終是次於地面戰爭的。德國是個大陸性質的歐洲列強,其空軍的組織和作戰優先權反映的是國家整體的戰略需求。的確,德國空軍與先前的海軍打擊聯隊結成了有效的統一戰線,後者在作戰方面受德國海軍控制。

在北非及東線戰場上,德國陸軍將德國空軍作為“飛行炮兵”來使用。在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戰役中,德軍的空中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空運行動,但在扭轉戰局方面收效甚微,且損失了數目龐大的飛機和寶貴的、難以替代的飛行員及空勤人員。希特勒還想讓德國空軍保衛法國、挪威和羅馬尼亞免遭盟軍的突然襲擊,與此同時,德國空軍各部隊一直在使用戰前設計的飛機去迎戰越來越精密複雜、數量也越來越多的盟軍飛機。無論何時,這種態勢看上去都不會得到迅速的改觀,因為德國空軍的技術和採購部門已被顢頇無能的領導層和種種不重視的行為搞垮了。面對越來越壯大的來自西邊的空中威脅,1942年時的德國空軍依舊缺乏準備。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一大群美軍第8航空隊的B-17轟炸機正在飛向目標。“飛行堡壘”通過空襲德國境內的鐵路編組站和封鎖其他目標來達到阻斷德軍向前方輸送燃料和其他補給品的目的

此時,戰前的種種缺陷開始湧現出惡果了。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維持著一支相當於一線兵力10%至25%的後備力量,具體數字取決於機型。這些飛機將用來取代和補充替換戰損及消耗。1939至1941年間的連續征戰已經掏空了這些儲備兵力,當戰爭進入1942年時,德國空軍發現其面對的未來毫無疑問是黯淡的。

走向滅亡

對德國人來說,1943到1944這兩年是“咬緊牙關”的兩年。戰敗暫時還不會到來,但除非戰略態勢發生重大改變,否則同盟國一方註定會贏得戰爭。儘管在1939至1941年的戰局中,德國空軍讓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獲得了優勢,並在1942年和1943年初遲滯了盟軍的攻勢,但盟軍的空中力量現在已經主宰了天空。1944年夏同盟國相繼發起的兩場大規模攻勢——英美盟軍自諾曼底登陸後一路橫掃法國,以及蘇軍發起的“巴格拉季昂”戰役並消滅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都是在龐大空中機群的支援下進行的,這也讓德軍在白天進行大規模的部隊調動變得不可能,亦無法在盟軍進攻的點上集結起大量打擊兵力。

表3. 幾場戰役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1)表格中的數據僅為德軍在此次戰役中投入的兵力,並不包括此時其他戰場上的德軍力量。

(2)第三欄中的轟炸機包括普通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3)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各機種的投入數量尚不清楚。

(4)“大禮拜”攻勢中德軍投入的這約1200架飛機幾乎全部是用於本土防空的戰鬥機。

德國空軍滅亡的喪鐘是由西方盟軍的戰略轟炸戰役敲響的。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夜間轟炸和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白天空襲下,德國空軍被迫將越來越多的資源集中到本土開展防空作戰。德國人在戰爭初期所享有的技術上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且他們的對手此時也擁有了數量上的優勢。此時的空戰越來越像是比拼產能和消耗的戰爭,在這方面德國根本無望與同盟國競爭,特別是美國。1944年2月,英美空軍發起的“大禮拜”空中攻勢協同一致地打擊了德國空軍的基地和飛機工廠,單是在空中就擊落了約700架德軍飛機,摧毀在地面上的更多。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表中的轟炸機包括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194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西歐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表現良好,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上。德國空軍先後統治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天空。一時間,德國空軍看上去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很快,他們迎來了“不列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國空軍在組織和裝備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在對陣一支現代化空軍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Me 110雙發戰鬥機,以及除Ju 88之外的所有中型轟炸機都被證明是力有不逮的。Me 109戰鬥機被證明航程過短,難以深入英國領空縱深。情報機構的失誤導致德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幾乎無從獲得一張關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狀態、弱點或意圖的清晰畫卷。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不列顛之戰”期間,英國和德國飛機空戰格鬥後留下的尾跡

與之前的戰局類似,在1940年夏秋季,納粹德國空軍逐漸在不列顛的天空中佔據了上風,就在這時,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涉卻把一切都硬生生地拖入了嚴重的困境,並最終轉變為一場災難。由於將目標從空襲英國皇家空軍的基地改為對倫敦和其他城市的無差別轟炸,德國空軍失去了作戰重心,並從不列顛的天空中被趕了出去。要想橫渡海峽對英國發動入侵的話,必須獲得制空權,不過德國空軍再也不可能獲得制空權了。“不列顛之戰”尚未結束,德國空軍便揮師東進,準備參加“巴巴羅薩行動”,即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出現在蘇聯天空中的德國空軍實際上已經不再處於其實力的巔峰時期,他們的兵力分散在縱深廣闊的整個歐洲地區。“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飛機總數量幾乎與前一年可用的飛機總數量相當(1941年6月21日為4880架飛機,1940年5月11日為4780架飛機,這裡統計的機型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對地攻擊機、海岸巡邏機和偵察機等)。德國國內的產能根本無法補充德國空軍在二戰初期幾場戰役中損失的飛機數量,其中尤以“不列顛之戰”為甚。

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的空降和空中運輸單位在克里特島空降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使用領航訓練單位支援克里特島作戰”這一決定無疑在一段時期內給德國空軍的訓練工作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這一時期也恰恰是德國空軍謀求迅速擴張發展的時期。在某些部隊單位中,飛機的在航率不足65%;更嚴重的是,從戰爭一開始,燃料儲備就不斷處在下降狀態。儘管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從未忽視空襲蘇聯工業核心地帶的必要性,但他們不幸地發現,隨著蘇德戰爭的持久化,德國空軍已然淪為了“救火隊員”的角色,被用於支援形勢更加令人絕望的地面戰局。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摧毀在機場上的蘇軍雅克轟炸機,後方還有同時被摧毀的伊-16戰鬥機和斯勃轟炸機

“巴巴羅薩行動”給德國空軍提供了一個在廣闊戰區內踐行其空戰軍事學說的機會。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德軍嚴格按照其軍事學說來組織戰鬥,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1941年的戰局中,當蘇聯工業中心進入德軍轟炸機的航程後,德國空軍先後轟炸了莫斯科、圖拉、列寧格勒甚至斯大林格勒市的工廠。1942年和1943年的空襲目標包括位於高爾基市的蘇聯坦克工廠、位於雅羅斯拉夫爾的合成橡膠工廠、位於薩拉托夫的煉油廠,甚至包括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巨型坦克工廠。

與大不列顛不同的是,蘇聯的工業複合體是些龐大的、易受攻擊的目標。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的飛機尚不足以執行空襲蘇聯腹地工業中心的任務:德國缺少相關的資源,不足以維持一場針對蘇聯工業的戰略作戰。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知道烏拉爾地區蘇聯工業複合體的位置和產能,特別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那些,但德軍基本沒有航程能飛抵這些目標且載彈量足夠大的轟炸機。在戰爭的這個時間點上, 納粹德國工業基礎的限制令其無法打造一支戰略空軍。生產優先權已被賦予了執行對地支援和國土防空任務的飛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侵蘇戰爭初期,被德軍炸得千瘡百孔的基輔市

從多個方面來看,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空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命運可視為其整體情況的一個縮影。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空軍發現其也被“撕扯”得越來越四分五裂。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認識到了支援大西洋戰役的必要性,這也有些許戰略方面的考量,即對英倫三島發動“飢餓攻勢”,並遲滯美國人的戰爭準備活動。不過,海上作戰的優先權始終是次於地面戰爭的。德國是個大陸性質的歐洲列強,其空軍的組織和作戰優先權反映的是國家整體的戰略需求。的確,德國空軍與先前的海軍打擊聯隊結成了有效的統一戰線,後者在作戰方面受德國海軍控制。

在北非及東線戰場上,德國陸軍將德國空軍作為“飛行炮兵”來使用。在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戰役中,德軍的空中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空運行動,但在扭轉戰局方面收效甚微,且損失了數目龐大的飛機和寶貴的、難以替代的飛行員及空勤人員。希特勒還想讓德國空軍保衛法國、挪威和羅馬尼亞免遭盟軍的突然襲擊,與此同時,德國空軍各部隊一直在使用戰前設計的飛機去迎戰越來越精密複雜、數量也越來越多的盟軍飛機。無論何時,這種態勢看上去都不會得到迅速的改觀,因為德國空軍的技術和採購部門已被顢頇無能的領導層和種種不重視的行為搞垮了。面對越來越壯大的來自西邊的空中威脅,1942年時的德國空軍依舊缺乏準備。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一大群美軍第8航空隊的B-17轟炸機正在飛向目標。“飛行堡壘”通過空襲德國境內的鐵路編組站和封鎖其他目標來達到阻斷德軍向前方輸送燃料和其他補給品的目的

此時,戰前的種種缺陷開始湧現出惡果了。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維持著一支相當於一線兵力10%至25%的後備力量,具體數字取決於機型。這些飛機將用來取代和補充替換戰損及消耗。1939至1941年間的連續征戰已經掏空了這些儲備兵力,當戰爭進入1942年時,德國空軍發現其面對的未來毫無疑問是黯淡的。

走向滅亡

對德國人來說,1943到1944這兩年是“咬緊牙關”的兩年。戰敗暫時還不會到來,但除非戰略態勢發生重大改變,否則同盟國一方註定會贏得戰爭。儘管在1939至1941年的戰局中,德國空軍讓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獲得了優勢,並在1942年和1943年初遲滯了盟軍的攻勢,但盟軍的空中力量現在已經主宰了天空。1944年夏同盟國相繼發起的兩場大規模攻勢——英美盟軍自諾曼底登陸後一路橫掃法國,以及蘇軍發起的“巴格拉季昂”戰役並消滅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都是在龐大空中機群的支援下進行的,這也讓德軍在白天進行大規模的部隊調動變得不可能,亦無法在盟軍進攻的點上集結起大量打擊兵力。

表3. 幾場戰役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1)表格中的數據僅為德軍在此次戰役中投入的兵力,並不包括此時其他戰場上的德軍力量。

(2)第三欄中的轟炸機包括普通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3)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各機種的投入數量尚不清楚。

(4)“大禮拜”攻勢中德軍投入的這約1200架飛機幾乎全部是用於本土防空的戰鬥機。

德國空軍滅亡的喪鐘是由西方盟軍的戰略轟炸戰役敲響的。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夜間轟炸和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白天空襲下,德國空軍被迫將越來越多的資源集中到本土開展防空作戰。德國人在戰爭初期所享有的技術上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且他們的對手此時也擁有了數量上的優勢。此時的空戰越來越像是比拼產能和消耗的戰爭,在這方面德國根本無望與同盟國競爭,特別是美國。1944年2月,英美空軍發起的“大禮拜”空中攻勢協同一致地打擊了德國空軍的基地和飛機工廠,單是在空中就擊落了約700架德軍飛機,摧毀在地面上的更多。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航空照相槍捕捉到的一架Me 210戰鬥機被擊落前的最後時刻,時間是1944年

當然了,德國空軍的終極脆弱性體現在汽油儲備上。1944年春,盟軍對德國合成燃料工廠的轟炸戰役粉碎了德國繼續運用現代化機械化部隊的能力——無論是在陸地上還是在空中。由於燃料供應逐漸告罄,德軍的飛行員訓練計劃也一減再減,老飛行員們承受了越來越多的傷亡。無論是飛機還是空勤人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德國空軍都在走下坡路,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到1944年中期,德國空軍在數量和質量上被盟軍全面壓倒了,並被迫在劣勢的技術條件和情報支持下戰鬥。新型防空武器、噴氣式戰鬥機和火箭動力戰鬥機出現得太晚了,以至於無力抵擋盟軍的空中狂潮。德軍的雷達在技術上無力對抗盟軍的反制措施。1944年12月,德國空軍發起了“底板行動”,原本指望以此來再次與盟軍達成某種力量上的“平衡”,卻因為戈林的考慮欠妥而告吹。德軍的本意是將盟軍的戰鬥機和對地攻擊機摧毀在地面上,以便為“阿登反擊戰”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不想卻賠上了他們最後的飛行員和後備飛機力量,整場空中攻勢執行得也非常糟糕。有經驗的空勤人員的損失是如此慘重,以至於“底板行動”結束後,對德國空軍來說,在一次戰役中能出動十幾架飛機都算得上是大規模行動了。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表中的轟炸機包括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194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西歐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表現良好,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上。德國空軍先後統治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天空。一時間,德國空軍看上去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很快,他們迎來了“不列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國空軍在組織和裝備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在對陣一支現代化空軍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Me 110雙發戰鬥機,以及除Ju 88之外的所有中型轟炸機都被證明是力有不逮的。Me 109戰鬥機被證明航程過短,難以深入英國領空縱深。情報機構的失誤導致德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幾乎無從獲得一張關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狀態、弱點或意圖的清晰畫卷。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不列顛之戰”期間,英國和德國飛機空戰格鬥後留下的尾跡

與之前的戰局類似,在1940年夏秋季,納粹德國空軍逐漸在不列顛的天空中佔據了上風,就在這時,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涉卻把一切都硬生生地拖入了嚴重的困境,並最終轉變為一場災難。由於將目標從空襲英國皇家空軍的基地改為對倫敦和其他城市的無差別轟炸,德國空軍失去了作戰重心,並從不列顛的天空中被趕了出去。要想橫渡海峽對英國發動入侵的話,必須獲得制空權,不過德國空軍再也不可能獲得制空權了。“不列顛之戰”尚未結束,德國空軍便揮師東進,準備參加“巴巴羅薩行動”,即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出現在蘇聯天空中的德國空軍實際上已經不再處於其實力的巔峰時期,他們的兵力分散在縱深廣闊的整個歐洲地區。“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飛機總數量幾乎與前一年可用的飛機總數量相當(1941年6月21日為4880架飛機,1940年5月11日為4780架飛機,這裡統計的機型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對地攻擊機、海岸巡邏機和偵察機等)。德國國內的產能根本無法補充德國空軍在二戰初期幾場戰役中損失的飛機數量,其中尤以“不列顛之戰”為甚。

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的空降和空中運輸單位在克里特島空降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使用領航訓練單位支援克里特島作戰”這一決定無疑在一段時期內給德國空軍的訓練工作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這一時期也恰恰是德國空軍謀求迅速擴張發展的時期。在某些部隊單位中,飛機的在航率不足65%;更嚴重的是,從戰爭一開始,燃料儲備就不斷處在下降狀態。儘管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從未忽視空襲蘇聯工業核心地帶的必要性,但他們不幸地發現,隨著蘇德戰爭的持久化,德國空軍已然淪為了“救火隊員”的角色,被用於支援形勢更加令人絕望的地面戰局。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摧毀在機場上的蘇軍雅克轟炸機,後方還有同時被摧毀的伊-16戰鬥機和斯勃轟炸機

“巴巴羅薩行動”給德國空軍提供了一個在廣闊戰區內踐行其空戰軍事學說的機會。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德軍嚴格按照其軍事學說來組織戰鬥,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1941年的戰局中,當蘇聯工業中心進入德軍轟炸機的航程後,德國空軍先後轟炸了莫斯科、圖拉、列寧格勒甚至斯大林格勒市的工廠。1942年和1943年的空襲目標包括位於高爾基市的蘇聯坦克工廠、位於雅羅斯拉夫爾的合成橡膠工廠、位於薩拉托夫的煉油廠,甚至包括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巨型坦克工廠。

與大不列顛不同的是,蘇聯的工業複合體是些龐大的、易受攻擊的目標。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的飛機尚不足以執行空襲蘇聯腹地工業中心的任務:德國缺少相關的資源,不足以維持一場針對蘇聯工業的戰略作戰。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知道烏拉爾地區蘇聯工業複合體的位置和產能,特別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那些,但德軍基本沒有航程能飛抵這些目標且載彈量足夠大的轟炸機。在戰爭的這個時間點上, 納粹德國工業基礎的限制令其無法打造一支戰略空軍。生產優先權已被賦予了執行對地支援和國土防空任務的飛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侵蘇戰爭初期,被德軍炸得千瘡百孔的基輔市

從多個方面來看,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空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命運可視為其整體情況的一個縮影。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空軍發現其也被“撕扯”得越來越四分五裂。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認識到了支援大西洋戰役的必要性,這也有些許戰略方面的考量,即對英倫三島發動“飢餓攻勢”,並遲滯美國人的戰爭準備活動。不過,海上作戰的優先權始終是次於地面戰爭的。德國是個大陸性質的歐洲列強,其空軍的組織和作戰優先權反映的是國家整體的戰略需求。的確,德國空軍與先前的海軍打擊聯隊結成了有效的統一戰線,後者在作戰方面受德國海軍控制。

在北非及東線戰場上,德國陸軍將德國空軍作為“飛行炮兵”來使用。在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戰役中,德軍的空中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空運行動,但在扭轉戰局方面收效甚微,且損失了數目龐大的飛機和寶貴的、難以替代的飛行員及空勤人員。希特勒還想讓德國空軍保衛法國、挪威和羅馬尼亞免遭盟軍的突然襲擊,與此同時,德國空軍各部隊一直在使用戰前設計的飛機去迎戰越來越精密複雜、數量也越來越多的盟軍飛機。無論何時,這種態勢看上去都不會得到迅速的改觀,因為德國空軍的技術和採購部門已被顢頇無能的領導層和種種不重視的行為搞垮了。面對越來越壯大的來自西邊的空中威脅,1942年時的德國空軍依舊缺乏準備。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一大群美軍第8航空隊的B-17轟炸機正在飛向目標。“飛行堡壘”通過空襲德國境內的鐵路編組站和封鎖其他目標來達到阻斷德軍向前方輸送燃料和其他補給品的目的

此時,戰前的種種缺陷開始湧現出惡果了。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維持著一支相當於一線兵力10%至25%的後備力量,具體數字取決於機型。這些飛機將用來取代和補充替換戰損及消耗。1939至1941年間的連續征戰已經掏空了這些儲備兵力,當戰爭進入1942年時,德國空軍發現其面對的未來毫無疑問是黯淡的。

走向滅亡

對德國人來說,1943到1944這兩年是“咬緊牙關”的兩年。戰敗暫時還不會到來,但除非戰略態勢發生重大改變,否則同盟國一方註定會贏得戰爭。儘管在1939至1941年的戰局中,德國空軍讓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獲得了優勢,並在1942年和1943年初遲滯了盟軍的攻勢,但盟軍的空中力量現在已經主宰了天空。1944年夏同盟國相繼發起的兩場大規模攻勢——英美盟軍自諾曼底登陸後一路橫掃法國,以及蘇軍發起的“巴格拉季昂”戰役並消滅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都是在龐大空中機群的支援下進行的,這也讓德軍在白天進行大規模的部隊調動變得不可能,亦無法在盟軍進攻的點上集結起大量打擊兵力。

表3. 幾場戰役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1)表格中的數據僅為德軍在此次戰役中投入的兵力,並不包括此時其他戰場上的德軍力量。

(2)第三欄中的轟炸機包括普通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3)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各機種的投入數量尚不清楚。

(4)“大禮拜”攻勢中德軍投入的這約1200架飛機幾乎全部是用於本土防空的戰鬥機。

德國空軍滅亡的喪鐘是由西方盟軍的戰略轟炸戰役敲響的。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夜間轟炸和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白天空襲下,德國空軍被迫將越來越多的資源集中到本土開展防空作戰。德國人在戰爭初期所享有的技術上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且他們的對手此時也擁有了數量上的優勢。此時的空戰越來越像是比拼產能和消耗的戰爭,在這方面德國根本無望與同盟國競爭,特別是美國。1944年2月,英美空軍發起的“大禮拜”空中攻勢協同一致地打擊了德國空軍的基地和飛機工廠,單是在空中就擊落了約700架德軍飛機,摧毀在地面上的更多。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航空照相槍捕捉到的一架Me 210戰鬥機被擊落前的最後時刻,時間是1944年

當然了,德國空軍的終極脆弱性體現在汽油儲備上。1944年春,盟軍對德國合成燃料工廠的轟炸戰役粉碎了德國繼續運用現代化機械化部隊的能力——無論是在陸地上還是在空中。由於燃料供應逐漸告罄,德軍的飛行員訓練計劃也一減再減,老飛行員們承受了越來越多的傷亡。無論是飛機還是空勤人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德國空軍都在走下坡路,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到1944年中期,德國空軍在數量和質量上被盟軍全面壓倒了,並被迫在劣勢的技術條件和情報支持下戰鬥。新型防空武器、噴氣式戰鬥機和火箭動力戰鬥機出現得太晚了,以至於無力抵擋盟軍的空中狂潮。德軍的雷達在技術上無力對抗盟軍的反制措施。1944年12月,德國空軍發起了“底板行動”,原本指望以此來再次與盟軍達成某種力量上的“平衡”,卻因為戈林的考慮欠妥而告吹。德軍的本意是將盟軍的戰鬥機和對地攻擊機摧毀在地面上,以便為“阿登反擊戰”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不想卻賠上了他們最後的飛行員和後備飛機力量,整場空中攻勢執行得也非常糟糕。有經驗的空勤人員的損失是如此慘重,以至於“底板行動”結束後,對德國空軍來說,在一次戰役中能出動十幾架飛機都算得上是大規模行動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突出部戰役(即阿登反擊戰)中被擊落的Fw 190戰鬥機

歸根結底,納粹德國空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可以認為是其缺少有能力的技術和戰略領導層所致——戈林完全無法勝任長期規劃工作,他建立的指揮高層充斥著矛盾重重的機構,他們沒興趣或很難作為一個整體來工作。在1942年之前,技術需求部門和採購部門接受的領導非常糟糕,這讓德軍在戰爭的最後兩年裡幾乎是用與開戰時相同的主力機型和裝備打仗。如果德國空軍的研發項目能在阻礙和競爭最小化的狀態下推進的話,那麼新型噴氣式飛機和“祕密武器系統”原本可以在6個月之前出現。儘管如此,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的失敗是由於它被要求去做的太多,但德國根本沒有與整個世界為敵的資源。

原文所附材料一:天空中的“獵兵師”

德國空軍是空降作戰的先行者。根據前文所述的德國軍事學說,空降作戰符合第二階段的空中戰役要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是唯一一支既控制著空中運輸單位,又控制著他們所要空投的傘兵的空中力量。這樣做的一大好處就是,就作戰執行和空投目標而言,能讓運輸者和被運輸者處在同一個“視角”上。這也可以解釋,在二戰期間,與其對手相比,為什麼德國空軍在確保精準空投方面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表中的轟炸機包括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194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西歐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表現良好,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上。德國空軍先後統治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天空。一時間,德國空軍看上去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很快,他們迎來了“不列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國空軍在組織和裝備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在對陣一支現代化空軍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Me 110雙發戰鬥機,以及除Ju 88之外的所有中型轟炸機都被證明是力有不逮的。Me 109戰鬥機被證明航程過短,難以深入英國領空縱深。情報機構的失誤導致德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幾乎無從獲得一張關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狀態、弱點或意圖的清晰畫卷。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不列顛之戰”期間,英國和德國飛機空戰格鬥後留下的尾跡

與之前的戰局類似,在1940年夏秋季,納粹德國空軍逐漸在不列顛的天空中佔據了上風,就在這時,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涉卻把一切都硬生生地拖入了嚴重的困境,並最終轉變為一場災難。由於將目標從空襲英國皇家空軍的基地改為對倫敦和其他城市的無差別轟炸,德國空軍失去了作戰重心,並從不列顛的天空中被趕了出去。要想橫渡海峽對英國發動入侵的話,必須獲得制空權,不過德國空軍再也不可能獲得制空權了。“不列顛之戰”尚未結束,德國空軍便揮師東進,準備參加“巴巴羅薩行動”,即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出現在蘇聯天空中的德國空軍實際上已經不再處於其實力的巔峰時期,他們的兵力分散在縱深廣闊的整個歐洲地區。“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飛機總數量幾乎與前一年可用的飛機總數量相當(1941年6月21日為4880架飛機,1940年5月11日為4780架飛機,這裡統計的機型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對地攻擊機、海岸巡邏機和偵察機等)。德國國內的產能根本無法補充德國空軍在二戰初期幾場戰役中損失的飛機數量,其中尤以“不列顛之戰”為甚。

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的空降和空中運輸單位在克里特島空降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使用領航訓練單位支援克里特島作戰”這一決定無疑在一段時期內給德國空軍的訓練工作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這一時期也恰恰是德國空軍謀求迅速擴張發展的時期。在某些部隊單位中,飛機的在航率不足65%;更嚴重的是,從戰爭一開始,燃料儲備就不斷處在下降狀態。儘管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從未忽視空襲蘇聯工業核心地帶的必要性,但他們不幸地發現,隨著蘇德戰爭的持久化,德國空軍已然淪為了“救火隊員”的角色,被用於支援形勢更加令人絕望的地面戰局。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摧毀在機場上的蘇軍雅克轟炸機,後方還有同時被摧毀的伊-16戰鬥機和斯勃轟炸機

“巴巴羅薩行動”給德國空軍提供了一個在廣闊戰區內踐行其空戰軍事學說的機會。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德軍嚴格按照其軍事學說來組織戰鬥,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1941年的戰局中,當蘇聯工業中心進入德軍轟炸機的航程後,德國空軍先後轟炸了莫斯科、圖拉、列寧格勒甚至斯大林格勒市的工廠。1942年和1943年的空襲目標包括位於高爾基市的蘇聯坦克工廠、位於雅羅斯拉夫爾的合成橡膠工廠、位於薩拉托夫的煉油廠,甚至包括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巨型坦克工廠。

與大不列顛不同的是,蘇聯的工業複合體是些龐大的、易受攻擊的目標。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的飛機尚不足以執行空襲蘇聯腹地工業中心的任務:德國缺少相關的資源,不足以維持一場針對蘇聯工業的戰略作戰。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知道烏拉爾地區蘇聯工業複合體的位置和產能,特別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那些,但德軍基本沒有航程能飛抵這些目標且載彈量足夠大的轟炸機。在戰爭的這個時間點上, 納粹德國工業基礎的限制令其無法打造一支戰略空軍。生產優先權已被賦予了執行對地支援和國土防空任務的飛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侵蘇戰爭初期,被德軍炸得千瘡百孔的基輔市

從多個方面來看,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空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命運可視為其整體情況的一個縮影。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空軍發現其也被“撕扯”得越來越四分五裂。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認識到了支援大西洋戰役的必要性,這也有些許戰略方面的考量,即對英倫三島發動“飢餓攻勢”,並遲滯美國人的戰爭準備活動。不過,海上作戰的優先權始終是次於地面戰爭的。德國是個大陸性質的歐洲列強,其空軍的組織和作戰優先權反映的是國家整體的戰略需求。的確,德國空軍與先前的海軍打擊聯隊結成了有效的統一戰線,後者在作戰方面受德國海軍控制。

在北非及東線戰場上,德國陸軍將德國空軍作為“飛行炮兵”來使用。在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戰役中,德軍的空中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空運行動,但在扭轉戰局方面收效甚微,且損失了數目龐大的飛機和寶貴的、難以替代的飛行員及空勤人員。希特勒還想讓德國空軍保衛法國、挪威和羅馬尼亞免遭盟軍的突然襲擊,與此同時,德國空軍各部隊一直在使用戰前設計的飛機去迎戰越來越精密複雜、數量也越來越多的盟軍飛機。無論何時,這種態勢看上去都不會得到迅速的改觀,因為德國空軍的技術和採購部門已被顢頇無能的領導層和種種不重視的行為搞垮了。面對越來越壯大的來自西邊的空中威脅,1942年時的德國空軍依舊缺乏準備。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一大群美軍第8航空隊的B-17轟炸機正在飛向目標。“飛行堡壘”通過空襲德國境內的鐵路編組站和封鎖其他目標來達到阻斷德軍向前方輸送燃料和其他補給品的目的

此時,戰前的種種缺陷開始湧現出惡果了。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維持著一支相當於一線兵力10%至25%的後備力量,具體數字取決於機型。這些飛機將用來取代和補充替換戰損及消耗。1939至1941年間的連續征戰已經掏空了這些儲備兵力,當戰爭進入1942年時,德國空軍發現其面對的未來毫無疑問是黯淡的。

走向滅亡

對德國人來說,1943到1944這兩年是“咬緊牙關”的兩年。戰敗暫時還不會到來,但除非戰略態勢發生重大改變,否則同盟國一方註定會贏得戰爭。儘管在1939至1941年的戰局中,德國空軍讓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獲得了優勢,並在1942年和1943年初遲滯了盟軍的攻勢,但盟軍的空中力量現在已經主宰了天空。1944年夏同盟國相繼發起的兩場大規模攻勢——英美盟軍自諾曼底登陸後一路橫掃法國,以及蘇軍發起的“巴格拉季昂”戰役並消滅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都是在龐大空中機群的支援下進行的,這也讓德軍在白天進行大規模的部隊調動變得不可能,亦無法在盟軍進攻的點上集結起大量打擊兵力。

表3. 幾場戰役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1)表格中的數據僅為德軍在此次戰役中投入的兵力,並不包括此時其他戰場上的德軍力量。

(2)第三欄中的轟炸機包括普通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3)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各機種的投入數量尚不清楚。

(4)“大禮拜”攻勢中德軍投入的這約1200架飛機幾乎全部是用於本土防空的戰鬥機。

德國空軍滅亡的喪鐘是由西方盟軍的戰略轟炸戰役敲響的。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夜間轟炸和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白天空襲下,德國空軍被迫將越來越多的資源集中到本土開展防空作戰。德國人在戰爭初期所享有的技術上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且他們的對手此時也擁有了數量上的優勢。此時的空戰越來越像是比拼產能和消耗的戰爭,在這方面德國根本無望與同盟國競爭,特別是美國。1944年2月,英美空軍發起的“大禮拜”空中攻勢協同一致地打擊了德國空軍的基地和飛機工廠,單是在空中就擊落了約700架德軍飛機,摧毀在地面上的更多。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航空照相槍捕捉到的一架Me 210戰鬥機被擊落前的最後時刻,時間是1944年

當然了,德國空軍的終極脆弱性體現在汽油儲備上。1944年春,盟軍對德國合成燃料工廠的轟炸戰役粉碎了德國繼續運用現代化機械化部隊的能力——無論是在陸地上還是在空中。由於燃料供應逐漸告罄,德軍的飛行員訓練計劃也一減再減,老飛行員們承受了越來越多的傷亡。無論是飛機還是空勤人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德國空軍都在走下坡路,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到1944年中期,德國空軍在數量和質量上被盟軍全面壓倒了,並被迫在劣勢的技術條件和情報支持下戰鬥。新型防空武器、噴氣式戰鬥機和火箭動力戰鬥機出現得太晚了,以至於無力抵擋盟軍的空中狂潮。德軍的雷達在技術上無力對抗盟軍的反制措施。1944年12月,德國空軍發起了“底板行動”,原本指望以此來再次與盟軍達成某種力量上的“平衡”,卻因為戈林的考慮欠妥而告吹。德軍的本意是將盟軍的戰鬥機和對地攻擊機摧毀在地面上,以便為“阿登反擊戰”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不想卻賠上了他們最後的飛行員和後備飛機力量,整場空中攻勢執行得也非常糟糕。有經驗的空勤人員的損失是如此慘重,以至於“底板行動”結束後,對德國空軍來說,在一次戰役中能出動十幾架飛機都算得上是大規模行動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突出部戰役(即阿登反擊戰)中被擊落的Fw 190戰鬥機

歸根結底,納粹德國空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可以認為是其缺少有能力的技術和戰略領導層所致——戈林完全無法勝任長期規劃工作,他建立的指揮高層充斥著矛盾重重的機構,他們沒興趣或很難作為一個整體來工作。在1942年之前,技術需求部門和採購部門接受的領導非常糟糕,這讓德軍在戰爭的最後兩年裡幾乎是用與開戰時相同的主力機型和裝備打仗。如果德國空軍的研發項目能在阻礙和競爭最小化的狀態下推進的話,那麼新型噴氣式飛機和“祕密武器系統”原本可以在6個月之前出現。儘管如此,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的失敗是由於它被要求去做的太多,但德國根本沒有與整個世界為敵的資源。

原文所附材料一:天空中的“獵兵師”

德國空軍是空降作戰的先行者。根據前文所述的德國軍事學說,空降作戰符合第二階段的空中戰役要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是唯一一支既控制著空中運輸單位,又控制著他們所要空投的傘兵的空中力量。這樣做的一大好處就是,就作戰執行和空投目標而言,能讓運輸者和被運輸者處在同一個“視角”上。這也可以解釋,在二戰期間,與其對手相比,為什麼德國空軍在確保精準空投方面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執行任務的德國傘兵

對德軍空降部隊來說,不幸的是,根據德國空軍的條令,空降部隊需要在其目標的近乎正上方投下。空降部隊司令庫特•斯圖登特(Kurt Student)大將也相信,在傘降/機降著陸時,應採取“油滴”式的進場方式。也就是說,他相信為數眾多的小股傘兵可以極大地分散防禦者的兵力(猶如水面上漂浮著的一個個油滴一般),這樣德軍空降部隊只需出動不太多的兵力就可以迅速控制較大的區域。在1941年5月德軍突襲克里特島的空降作戰中,這種方式被證明付出的代價是非常慘重的:儘管德軍最後拿下了克里特島,但島上的英國-希臘抵抗者給德軍突擊部隊造成了駭人聽聞的傷亡。

在德國空軍看來,空降作戰主要分兩種類型:戰術性的和戰役性的。戰術性空降是在戰線前方50千米以內的距離內進行的,只需動用有限的部隊,且只達成有限的目標。德軍預期,一支戰術性質的部隊在傘降敵後並被“包圍”後,在24小時之內即可被常規地面部隊“解救”出來。1941年的希臘戰役期間,對科林斯(Corinth)運河大橋的空降突擊就是一次戰術性的空降作戰。戰役性的空降作戰要求在距離前線50千米甚至更遠的地方進行空降,投入的部隊規模也較大,其所針對的是對戰役勝利至關重要的目標。戰役性空降部隊預計在傘降敵後並被“包圍”的48至72小時內被常規地面部隊“解救”出來。德軍在荷蘭(1940年)和克里特島(1941年)的空降行動就是按照戰役性空降作戰來規劃的。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表中的轟炸機包括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194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西歐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表現良好,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上。德國空軍先後統治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天空。一時間,德國空軍看上去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很快,他們迎來了“不列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國空軍在組織和裝備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在對陣一支現代化空軍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Me 110雙發戰鬥機,以及除Ju 88之外的所有中型轟炸機都被證明是力有不逮的。Me 109戰鬥機被證明航程過短,難以深入英國領空縱深。情報機構的失誤導致德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幾乎無從獲得一張關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狀態、弱點或意圖的清晰畫卷。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不列顛之戰”期間,英國和德國飛機空戰格鬥後留下的尾跡

與之前的戰局類似,在1940年夏秋季,納粹德國空軍逐漸在不列顛的天空中佔據了上風,就在這時,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涉卻把一切都硬生生地拖入了嚴重的困境,並最終轉變為一場災難。由於將目標從空襲英國皇家空軍的基地改為對倫敦和其他城市的無差別轟炸,德國空軍失去了作戰重心,並從不列顛的天空中被趕了出去。要想橫渡海峽對英國發動入侵的話,必須獲得制空權,不過德國空軍再也不可能獲得制空權了。“不列顛之戰”尚未結束,德國空軍便揮師東進,準備參加“巴巴羅薩行動”,即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出現在蘇聯天空中的德國空軍實際上已經不再處於其實力的巔峰時期,他們的兵力分散在縱深廣闊的整個歐洲地區。“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飛機總數量幾乎與前一年可用的飛機總數量相當(1941年6月21日為4880架飛機,1940年5月11日為4780架飛機,這裡統計的機型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對地攻擊機、海岸巡邏機和偵察機等)。德國國內的產能根本無法補充德國空軍在二戰初期幾場戰役中損失的飛機數量,其中尤以“不列顛之戰”為甚。

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的空降和空中運輸單位在克里特島空降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使用領航訓練單位支援克里特島作戰”這一決定無疑在一段時期內給德國空軍的訓練工作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這一時期也恰恰是德國空軍謀求迅速擴張發展的時期。在某些部隊單位中,飛機的在航率不足65%;更嚴重的是,從戰爭一開始,燃料儲備就不斷處在下降狀態。儘管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從未忽視空襲蘇聯工業核心地帶的必要性,但他們不幸地發現,隨著蘇德戰爭的持久化,德國空軍已然淪為了“救火隊員”的角色,被用於支援形勢更加令人絕望的地面戰局。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摧毀在機場上的蘇軍雅克轟炸機,後方還有同時被摧毀的伊-16戰鬥機和斯勃轟炸機

“巴巴羅薩行動”給德國空軍提供了一個在廣闊戰區內踐行其空戰軍事學說的機會。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德軍嚴格按照其軍事學說來組織戰鬥,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1941年的戰局中,當蘇聯工業中心進入德軍轟炸機的航程後,德國空軍先後轟炸了莫斯科、圖拉、列寧格勒甚至斯大林格勒市的工廠。1942年和1943年的空襲目標包括位於高爾基市的蘇聯坦克工廠、位於雅羅斯拉夫爾的合成橡膠工廠、位於薩拉托夫的煉油廠,甚至包括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巨型坦克工廠。

與大不列顛不同的是,蘇聯的工業複合體是些龐大的、易受攻擊的目標。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的飛機尚不足以執行空襲蘇聯腹地工業中心的任務:德國缺少相關的資源,不足以維持一場針對蘇聯工業的戰略作戰。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知道烏拉爾地區蘇聯工業複合體的位置和產能,特別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那些,但德軍基本沒有航程能飛抵這些目標且載彈量足夠大的轟炸機。在戰爭的這個時間點上, 納粹德國工業基礎的限制令其無法打造一支戰略空軍。生產優先權已被賦予了執行對地支援和國土防空任務的飛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侵蘇戰爭初期,被德軍炸得千瘡百孔的基輔市

從多個方面來看,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空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命運可視為其整體情況的一個縮影。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空軍發現其也被“撕扯”得越來越四分五裂。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認識到了支援大西洋戰役的必要性,這也有些許戰略方面的考量,即對英倫三島發動“飢餓攻勢”,並遲滯美國人的戰爭準備活動。不過,海上作戰的優先權始終是次於地面戰爭的。德國是個大陸性質的歐洲列強,其空軍的組織和作戰優先權反映的是國家整體的戰略需求。的確,德國空軍與先前的海軍打擊聯隊結成了有效的統一戰線,後者在作戰方面受德國海軍控制。

在北非及東線戰場上,德國陸軍將德國空軍作為“飛行炮兵”來使用。在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戰役中,德軍的空中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空運行動,但在扭轉戰局方面收效甚微,且損失了數目龐大的飛機和寶貴的、難以替代的飛行員及空勤人員。希特勒還想讓德國空軍保衛法國、挪威和羅馬尼亞免遭盟軍的突然襲擊,與此同時,德國空軍各部隊一直在使用戰前設計的飛機去迎戰越來越精密複雜、數量也越來越多的盟軍飛機。無論何時,這種態勢看上去都不會得到迅速的改觀,因為德國空軍的技術和採購部門已被顢頇無能的領導層和種種不重視的行為搞垮了。面對越來越壯大的來自西邊的空中威脅,1942年時的德國空軍依舊缺乏準備。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一大群美軍第8航空隊的B-17轟炸機正在飛向目標。“飛行堡壘”通過空襲德國境內的鐵路編組站和封鎖其他目標來達到阻斷德軍向前方輸送燃料和其他補給品的目的

此時,戰前的種種缺陷開始湧現出惡果了。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維持著一支相當於一線兵力10%至25%的後備力量,具體數字取決於機型。這些飛機將用來取代和補充替換戰損及消耗。1939至1941年間的連續征戰已經掏空了這些儲備兵力,當戰爭進入1942年時,德國空軍發現其面對的未來毫無疑問是黯淡的。

走向滅亡

對德國人來說,1943到1944這兩年是“咬緊牙關”的兩年。戰敗暫時還不會到來,但除非戰略態勢發生重大改變,否則同盟國一方註定會贏得戰爭。儘管在1939至1941年的戰局中,德國空軍讓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獲得了優勢,並在1942年和1943年初遲滯了盟軍的攻勢,但盟軍的空中力量現在已經主宰了天空。1944年夏同盟國相繼發起的兩場大規模攻勢——英美盟軍自諾曼底登陸後一路橫掃法國,以及蘇軍發起的“巴格拉季昂”戰役並消滅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都是在龐大空中機群的支援下進行的,這也讓德軍在白天進行大規模的部隊調動變得不可能,亦無法在盟軍進攻的點上集結起大量打擊兵力。

表3. 幾場戰役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1)表格中的數據僅為德軍在此次戰役中投入的兵力,並不包括此時其他戰場上的德軍力量。

(2)第三欄中的轟炸機包括普通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3)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各機種的投入數量尚不清楚。

(4)“大禮拜”攻勢中德軍投入的這約1200架飛機幾乎全部是用於本土防空的戰鬥機。

德國空軍滅亡的喪鐘是由西方盟軍的戰略轟炸戰役敲響的。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夜間轟炸和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白天空襲下,德國空軍被迫將越來越多的資源集中到本土開展防空作戰。德國人在戰爭初期所享有的技術上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且他們的對手此時也擁有了數量上的優勢。此時的空戰越來越像是比拼產能和消耗的戰爭,在這方面德國根本無望與同盟國競爭,特別是美國。1944年2月,英美空軍發起的“大禮拜”空中攻勢協同一致地打擊了德國空軍的基地和飛機工廠,單是在空中就擊落了約700架德軍飛機,摧毀在地面上的更多。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航空照相槍捕捉到的一架Me 210戰鬥機被擊落前的最後時刻,時間是1944年

當然了,德國空軍的終極脆弱性體現在汽油儲備上。1944年春,盟軍對德國合成燃料工廠的轟炸戰役粉碎了德國繼續運用現代化機械化部隊的能力——無論是在陸地上還是在空中。由於燃料供應逐漸告罄,德軍的飛行員訓練計劃也一減再減,老飛行員們承受了越來越多的傷亡。無論是飛機還是空勤人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德國空軍都在走下坡路,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到1944年中期,德國空軍在數量和質量上被盟軍全面壓倒了,並被迫在劣勢的技術條件和情報支持下戰鬥。新型防空武器、噴氣式戰鬥機和火箭動力戰鬥機出現得太晚了,以至於無力抵擋盟軍的空中狂潮。德軍的雷達在技術上無力對抗盟軍的反制措施。1944年12月,德國空軍發起了“底板行動”,原本指望以此來再次與盟軍達成某種力量上的“平衡”,卻因為戈林的考慮欠妥而告吹。德軍的本意是將盟軍的戰鬥機和對地攻擊機摧毀在地面上,以便為“阿登反擊戰”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不想卻賠上了他們最後的飛行員和後備飛機力量,整場空中攻勢執行得也非常糟糕。有經驗的空勤人員的損失是如此慘重,以至於“底板行動”結束後,對德國空軍來說,在一次戰役中能出動十幾架飛機都算得上是大規模行動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突出部戰役(即阿登反擊戰)中被擊落的Fw 190戰鬥機

歸根結底,納粹德國空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可以認為是其缺少有能力的技術和戰略領導層所致——戈林完全無法勝任長期規劃工作,他建立的指揮高層充斥著矛盾重重的機構,他們沒興趣或很難作為一個整體來工作。在1942年之前,技術需求部門和採購部門接受的領導非常糟糕,這讓德軍在戰爭的最後兩年裡幾乎是用與開戰時相同的主力機型和裝備打仗。如果德國空軍的研發項目能在阻礙和競爭最小化的狀態下推進的話,那麼新型噴氣式飛機和“祕密武器系統”原本可以在6個月之前出現。儘管如此,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的失敗是由於它被要求去做的太多,但德國根本沒有與整個世界為敵的資源。

原文所附材料一:天空中的“獵兵師”

德國空軍是空降作戰的先行者。根據前文所述的德國軍事學說,空降作戰符合第二階段的空中戰役要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是唯一一支既控制著空中運輸單位,又控制著他們所要空投的傘兵的空中力量。這樣做的一大好處就是,就作戰執行和空投目標而言,能讓運輸者和被運輸者處在同一個“視角”上。這也可以解釋,在二戰期間,與其對手相比,為什麼德國空軍在確保精準空投方面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執行任務的德國傘兵

對德軍空降部隊來說,不幸的是,根據德國空軍的條令,空降部隊需要在其目標的近乎正上方投下。空降部隊司令庫特•斯圖登特(Kurt Student)大將也相信,在傘降/機降著陸時,應採取“油滴”式的進場方式。也就是說,他相信為數眾多的小股傘兵可以極大地分散防禦者的兵力(猶如水面上漂浮著的一個個油滴一般),這樣德軍空降部隊只需出動不太多的兵力就可以迅速控制較大的區域。在1941年5月德軍突襲克里特島的空降作戰中,這種方式被證明付出的代價是非常慘重的:儘管德軍最後拿下了克里特島,但島上的英國-希臘抵抗者給德軍突擊部隊造成了駭人聽聞的傷亡。

在德國空軍看來,空降作戰主要分兩種類型:戰術性的和戰役性的。戰術性空降是在戰線前方50千米以內的距離內進行的,只需動用有限的部隊,且只達成有限的目標。德軍預期,一支戰術性質的部隊在傘降敵後並被“包圍”後,在24小時之內即可被常規地面部隊“解救”出來。1941年的希臘戰役期間,對科林斯(Corinth)運河大橋的空降突擊就是一次戰術性的空降作戰。戰役性的空降作戰要求在距離前線50千米甚至更遠的地方進行空降,投入的部隊規模也較大,其所針對的是對戰役勝利至關重要的目標。戰役性空降部隊預計在傘降敵後並被“包圍”的48至72小時內被常規地面部隊“解救”出來。德軍在荷蘭(1940年)和克里特島(1941年)的空降行動就是按照戰役性空降作戰來規劃的。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進行克里特島空降作戰的照片,可見有一架Ju 52運輸機被擊落

儘管德軍並未提出關於戰略性空降作戰的條令條例,但斯圖登特將軍已經意識到,這種類型的作戰在將來每一天都是有可能進行的。戰略性空降作戰針對的是位於敵人後方縱深、對贏得戰爭具有戰略意義的目標。參加戰略性空降的作戰部隊有必要深入敵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96小時甚至更久)。儘管如此,德國空軍的領導層認為,在沒有真正的戰略空運力量,同時沒有發展一支機械化(起碼也應該是摩托化)空降部隊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開展戰略級別的空降作戰的。在德軍看來,摩托化(如果無法實現機械化的話)空降部隊在1940年年底之前根本無法出現在現役戰鬥部隊的序列之中。對克里特島的突襲可以視為是一次戰略性質的空降作戰,因為預計要發起兩棲登陸的部隊被擊退了,迫使德軍空降部隊只能憑一己之力拿下了這座島嶼。

原文所附材料二:德軍的航空情報活動

為了支援戰鬥活動,德國空軍率先探索瞭如何運用航空偵察的方式獲取情報。與德國軍事學說中的其他部分類似,德國空軍在組織航空偵察活動時也是分三種基本類型——戰術性航空偵察、戰役性航空偵察和戰略性航空偵察。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表中的轟炸機包括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194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西歐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表現良好,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上。德國空軍先後統治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天空。一時間,德國空軍看上去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很快,他們迎來了“不列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國空軍在組織和裝備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在對陣一支現代化空軍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Me 110雙發戰鬥機,以及除Ju 88之外的所有中型轟炸機都被證明是力有不逮的。Me 109戰鬥機被證明航程過短,難以深入英國領空縱深。情報機構的失誤導致德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幾乎無從獲得一張關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狀態、弱點或意圖的清晰畫卷。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不列顛之戰”期間,英國和德國飛機空戰格鬥後留下的尾跡

與之前的戰局類似,在1940年夏秋季,納粹德國空軍逐漸在不列顛的天空中佔據了上風,就在這時,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涉卻把一切都硬生生地拖入了嚴重的困境,並最終轉變為一場災難。由於將目標從空襲英國皇家空軍的基地改為對倫敦和其他城市的無差別轟炸,德國空軍失去了作戰重心,並從不列顛的天空中被趕了出去。要想橫渡海峽對英國發動入侵的話,必須獲得制空權,不過德國空軍再也不可能獲得制空權了。“不列顛之戰”尚未結束,德國空軍便揮師東進,準備參加“巴巴羅薩行動”,即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出現在蘇聯天空中的德國空軍實際上已經不再處於其實力的巔峰時期,他們的兵力分散在縱深廣闊的整個歐洲地區。“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飛機總數量幾乎與前一年可用的飛機總數量相當(1941年6月21日為4880架飛機,1940年5月11日為4780架飛機,這裡統計的機型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對地攻擊機、海岸巡邏機和偵察機等)。德國國內的產能根本無法補充德國空軍在二戰初期幾場戰役中損失的飛機數量,其中尤以“不列顛之戰”為甚。

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的空降和空中運輸單位在克里特島空降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使用領航訓練單位支援克里特島作戰”這一決定無疑在一段時期內給德國空軍的訓練工作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這一時期也恰恰是德國空軍謀求迅速擴張發展的時期。在某些部隊單位中,飛機的在航率不足65%;更嚴重的是,從戰爭一開始,燃料儲備就不斷處在下降狀態。儘管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從未忽視空襲蘇聯工業核心地帶的必要性,但他們不幸地發現,隨著蘇德戰爭的持久化,德國空軍已然淪為了“救火隊員”的角色,被用於支援形勢更加令人絕望的地面戰局。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摧毀在機場上的蘇軍雅克轟炸機,後方還有同時被摧毀的伊-16戰鬥機和斯勃轟炸機

“巴巴羅薩行動”給德國空軍提供了一個在廣闊戰區內踐行其空戰軍事學說的機會。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德軍嚴格按照其軍事學說來組織戰鬥,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1941年的戰局中,當蘇聯工業中心進入德軍轟炸機的航程後,德國空軍先後轟炸了莫斯科、圖拉、列寧格勒甚至斯大林格勒市的工廠。1942年和1943年的空襲目標包括位於高爾基市的蘇聯坦克工廠、位於雅羅斯拉夫爾的合成橡膠工廠、位於薩拉托夫的煉油廠,甚至包括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巨型坦克工廠。

與大不列顛不同的是,蘇聯的工業複合體是些龐大的、易受攻擊的目標。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的飛機尚不足以執行空襲蘇聯腹地工業中心的任務:德國缺少相關的資源,不足以維持一場針對蘇聯工業的戰略作戰。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知道烏拉爾地區蘇聯工業複合體的位置和產能,特別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那些,但德軍基本沒有航程能飛抵這些目標且載彈量足夠大的轟炸機。在戰爭的這個時間點上, 納粹德國工業基礎的限制令其無法打造一支戰略空軍。生產優先權已被賦予了執行對地支援和國土防空任務的飛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侵蘇戰爭初期,被德軍炸得千瘡百孔的基輔市

從多個方面來看,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空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命運可視為其整體情況的一個縮影。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空軍發現其也被“撕扯”得越來越四分五裂。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認識到了支援大西洋戰役的必要性,這也有些許戰略方面的考量,即對英倫三島發動“飢餓攻勢”,並遲滯美國人的戰爭準備活動。不過,海上作戰的優先權始終是次於地面戰爭的。德國是個大陸性質的歐洲列強,其空軍的組織和作戰優先權反映的是國家整體的戰略需求。的確,德國空軍與先前的海軍打擊聯隊結成了有效的統一戰線,後者在作戰方面受德國海軍控制。

在北非及東線戰場上,德國陸軍將德國空軍作為“飛行炮兵”來使用。在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戰役中,德軍的空中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空運行動,但在扭轉戰局方面收效甚微,且損失了數目龐大的飛機和寶貴的、難以替代的飛行員及空勤人員。希特勒還想讓德國空軍保衛法國、挪威和羅馬尼亞免遭盟軍的突然襲擊,與此同時,德國空軍各部隊一直在使用戰前設計的飛機去迎戰越來越精密複雜、數量也越來越多的盟軍飛機。無論何時,這種態勢看上去都不會得到迅速的改觀,因為德國空軍的技術和採購部門已被顢頇無能的領導層和種種不重視的行為搞垮了。面對越來越壯大的來自西邊的空中威脅,1942年時的德國空軍依舊缺乏準備。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一大群美軍第8航空隊的B-17轟炸機正在飛向目標。“飛行堡壘”通過空襲德國境內的鐵路編組站和封鎖其他目標來達到阻斷德軍向前方輸送燃料和其他補給品的目的

此時,戰前的種種缺陷開始湧現出惡果了。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維持著一支相當於一線兵力10%至25%的後備力量,具體數字取決於機型。這些飛機將用來取代和補充替換戰損及消耗。1939至1941年間的連續征戰已經掏空了這些儲備兵力,當戰爭進入1942年時,德國空軍發現其面對的未來毫無疑問是黯淡的。

走向滅亡

對德國人來說,1943到1944這兩年是“咬緊牙關”的兩年。戰敗暫時還不會到來,但除非戰略態勢發生重大改變,否則同盟國一方註定會贏得戰爭。儘管在1939至1941年的戰局中,德國空軍讓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獲得了優勢,並在1942年和1943年初遲滯了盟軍的攻勢,但盟軍的空中力量現在已經主宰了天空。1944年夏同盟國相繼發起的兩場大規模攻勢——英美盟軍自諾曼底登陸後一路橫掃法國,以及蘇軍發起的“巴格拉季昂”戰役並消滅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都是在龐大空中機群的支援下進行的,這也讓德軍在白天進行大規模的部隊調動變得不可能,亦無法在盟軍進攻的點上集結起大量打擊兵力。

表3. 幾場戰役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1)表格中的數據僅為德軍在此次戰役中投入的兵力,並不包括此時其他戰場上的德軍力量。

(2)第三欄中的轟炸機包括普通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3)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各機種的投入數量尚不清楚。

(4)“大禮拜”攻勢中德軍投入的這約1200架飛機幾乎全部是用於本土防空的戰鬥機。

德國空軍滅亡的喪鐘是由西方盟軍的戰略轟炸戰役敲響的。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夜間轟炸和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白天空襲下,德國空軍被迫將越來越多的資源集中到本土開展防空作戰。德國人在戰爭初期所享有的技術上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且他們的對手此時也擁有了數量上的優勢。此時的空戰越來越像是比拼產能和消耗的戰爭,在這方面德國根本無望與同盟國競爭,特別是美國。1944年2月,英美空軍發起的“大禮拜”空中攻勢協同一致地打擊了德國空軍的基地和飛機工廠,單是在空中就擊落了約700架德軍飛機,摧毀在地面上的更多。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航空照相槍捕捉到的一架Me 210戰鬥機被擊落前的最後時刻,時間是1944年

當然了,德國空軍的終極脆弱性體現在汽油儲備上。1944年春,盟軍對德國合成燃料工廠的轟炸戰役粉碎了德國繼續運用現代化機械化部隊的能力——無論是在陸地上還是在空中。由於燃料供應逐漸告罄,德軍的飛行員訓練計劃也一減再減,老飛行員們承受了越來越多的傷亡。無論是飛機還是空勤人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德國空軍都在走下坡路,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到1944年中期,德國空軍在數量和質量上被盟軍全面壓倒了,並被迫在劣勢的技術條件和情報支持下戰鬥。新型防空武器、噴氣式戰鬥機和火箭動力戰鬥機出現得太晚了,以至於無力抵擋盟軍的空中狂潮。德軍的雷達在技術上無力對抗盟軍的反制措施。1944年12月,德國空軍發起了“底板行動”,原本指望以此來再次與盟軍達成某種力量上的“平衡”,卻因為戈林的考慮欠妥而告吹。德軍的本意是將盟軍的戰鬥機和對地攻擊機摧毀在地面上,以便為“阿登反擊戰”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不想卻賠上了他們最後的飛行員和後備飛機力量,整場空中攻勢執行得也非常糟糕。有經驗的空勤人員的損失是如此慘重,以至於“底板行動”結束後,對德國空軍來說,在一次戰役中能出動十幾架飛機都算得上是大規模行動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突出部戰役(即阿登反擊戰)中被擊落的Fw 190戰鬥機

歸根結底,納粹德國空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可以認為是其缺少有能力的技術和戰略領導層所致——戈林完全無法勝任長期規劃工作,他建立的指揮高層充斥著矛盾重重的機構,他們沒興趣或很難作為一個整體來工作。在1942年之前,技術需求部門和採購部門接受的領導非常糟糕,這讓德軍在戰爭的最後兩年裡幾乎是用與開戰時相同的主力機型和裝備打仗。如果德國空軍的研發項目能在阻礙和競爭最小化的狀態下推進的話,那麼新型噴氣式飛機和“祕密武器系統”原本可以在6個月之前出現。儘管如此,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的失敗是由於它被要求去做的太多,但德國根本沒有與整個世界為敵的資源。

原文所附材料一:天空中的“獵兵師”

德國空軍是空降作戰的先行者。根據前文所述的德國軍事學說,空降作戰符合第二階段的空中戰役要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是唯一一支既控制著空中運輸單位,又控制著他們所要空投的傘兵的空中力量。這樣做的一大好處就是,就作戰執行和空投目標而言,能讓運輸者和被運輸者處在同一個“視角”上。這也可以解釋,在二戰期間,與其對手相比,為什麼德國空軍在確保精準空投方面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執行任務的德國傘兵

對德軍空降部隊來說,不幸的是,根據德國空軍的條令,空降部隊需要在其目標的近乎正上方投下。空降部隊司令庫特•斯圖登特(Kurt Student)大將也相信,在傘降/機降著陸時,應採取“油滴”式的進場方式。也就是說,他相信為數眾多的小股傘兵可以極大地分散防禦者的兵力(猶如水面上漂浮著的一個個油滴一般),這樣德軍空降部隊只需出動不太多的兵力就可以迅速控制較大的區域。在1941年5月德軍突襲克里特島的空降作戰中,這種方式被證明付出的代價是非常慘重的:儘管德軍最後拿下了克里特島,但島上的英國-希臘抵抗者給德軍突擊部隊造成了駭人聽聞的傷亡。

在德國空軍看來,空降作戰主要分兩種類型:戰術性的和戰役性的。戰術性空降是在戰線前方50千米以內的距離內進行的,只需動用有限的部隊,且只達成有限的目標。德軍預期,一支戰術性質的部隊在傘降敵後並被“包圍”後,在24小時之內即可被常規地面部隊“解救”出來。1941年的希臘戰役期間,對科林斯(Corinth)運河大橋的空降突擊就是一次戰術性的空降作戰。戰役性的空降作戰要求在距離前線50千米甚至更遠的地方進行空降,投入的部隊規模也較大,其所針對的是對戰役勝利至關重要的目標。戰役性空降部隊預計在傘降敵後並被“包圍”的48至72小時內被常規地面部隊“解救”出來。德軍在荷蘭(1940年)和克里特島(1941年)的空降行動就是按照戰役性空降作戰來規劃的。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進行克里特島空降作戰的照片,可見有一架Ju 52運輸機被擊落

儘管德軍並未提出關於戰略性空降作戰的條令條例,但斯圖登特將軍已經意識到,這種類型的作戰在將來每一天都是有可能進行的。戰略性空降作戰針對的是位於敵人後方縱深、對贏得戰爭具有戰略意義的目標。參加戰略性空降的作戰部隊有必要深入敵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96小時甚至更久)。儘管如此,德國空軍的領導層認為,在沒有真正的戰略空運力量,同時沒有發展一支機械化(起碼也應該是摩托化)空降部隊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開展戰略級別的空降作戰的。在德軍看來,摩托化(如果無法實現機械化的話)空降部隊在1940年年底之前根本無法出現在現役戰鬥部隊的序列之中。對克里特島的突襲可以視為是一次戰略性質的空降作戰,因為預計要發起兩棲登陸的部隊被擊退了,迫使德軍空降部隊只能憑一己之力拿下了這座島嶼。

原文所附材料二:德軍的航空情報活動

為了支援戰鬥活動,德國空軍率先探索瞭如何運用航空偵察的方式獲取情報。與德國軍事學說中的其他部分類似,德國空軍在組織航空偵察活動時也是分三種基本類型——戰術性航空偵察、戰役性航空偵察和戰略性航空偵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國空軍Ju 86P型偵察機的高空增壓座艙,取消了機首機槍

戰術性航空偵察幾乎全部用來支援陸軍,其方式基本是在戰術地幅(據前線不超過50千米)內通過目視直接觀察並報告情況。戰役區域內的偵察既包括對可能影響當前或未來軍事行動的敵工事、機場和部隊單位進行拍照,也包括直接目視偵察並報告戰術地幅後方的敵軍部隊單位。戰役區域內的偵察還包括對陸軍推進軸線前方的情況進行偵察。

在西班牙內戰中,德軍吸取的一大教訓是,需要將偵察結果儘可能快地反饋給地面指揮官,這樣戰術和戰役偵察的效果才能實現最大化。因此,德軍的照相偵察情報主要依賴單視場攝影,這種方式能夠迅速獲取照片並進行分析。儘管這種做法加快了航空偵察情報的分發,但在後來的戰爭中,當同盟國方面開始廣泛採取欺騙措施後,這種偵察方式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單視場攝影和“瞥一眼”式的照片判讀方式太不精確了,難以發現盟軍採取的種種偽裝欺敵措施。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表中的轟炸機包括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194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西歐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表現良好,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上。德國空軍先後統治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天空。一時間,德國空軍看上去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很快,他們迎來了“不列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國空軍在組織和裝備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在對陣一支現代化空軍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Me 110雙發戰鬥機,以及除Ju 88之外的所有中型轟炸機都被證明是力有不逮的。Me 109戰鬥機被證明航程過短,難以深入英國領空縱深。情報機構的失誤導致德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幾乎無從獲得一張關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狀態、弱點或意圖的清晰畫卷。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不列顛之戰”期間,英國和德國飛機空戰格鬥後留下的尾跡

與之前的戰局類似,在1940年夏秋季,納粹德國空軍逐漸在不列顛的天空中佔據了上風,就在這時,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涉卻把一切都硬生生地拖入了嚴重的困境,並最終轉變為一場災難。由於將目標從空襲英國皇家空軍的基地改為對倫敦和其他城市的無差別轟炸,德國空軍失去了作戰重心,並從不列顛的天空中被趕了出去。要想橫渡海峽對英國發動入侵的話,必須獲得制空權,不過德國空軍再也不可能獲得制空權了。“不列顛之戰”尚未結束,德國空軍便揮師東進,準備參加“巴巴羅薩行動”,即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出現在蘇聯天空中的德國空軍實際上已經不再處於其實力的巔峰時期,他們的兵力分散在縱深廣闊的整個歐洲地區。“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飛機總數量幾乎與前一年可用的飛機總數量相當(1941年6月21日為4880架飛機,1940年5月11日為4780架飛機,這裡統計的機型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對地攻擊機、海岸巡邏機和偵察機等)。德國國內的產能根本無法補充德國空軍在二戰初期幾場戰役中損失的飛機數量,其中尤以“不列顛之戰”為甚。

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的空降和空中運輸單位在克里特島空降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使用領航訓練單位支援克里特島作戰”這一決定無疑在一段時期內給德國空軍的訓練工作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這一時期也恰恰是德國空軍謀求迅速擴張發展的時期。在某些部隊單位中,飛機的在航率不足65%;更嚴重的是,從戰爭一開始,燃料儲備就不斷處在下降狀態。儘管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從未忽視空襲蘇聯工業核心地帶的必要性,但他們不幸地發現,隨著蘇德戰爭的持久化,德國空軍已然淪為了“救火隊員”的角色,被用於支援形勢更加令人絕望的地面戰局。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摧毀在機場上的蘇軍雅克轟炸機,後方還有同時被摧毀的伊-16戰鬥機和斯勃轟炸機

“巴巴羅薩行動”給德國空軍提供了一個在廣闊戰區內踐行其空戰軍事學說的機會。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德軍嚴格按照其軍事學說來組織戰鬥,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1941年的戰局中,當蘇聯工業中心進入德軍轟炸機的航程後,德國空軍先後轟炸了莫斯科、圖拉、列寧格勒甚至斯大林格勒市的工廠。1942年和1943年的空襲目標包括位於高爾基市的蘇聯坦克工廠、位於雅羅斯拉夫爾的合成橡膠工廠、位於薩拉托夫的煉油廠,甚至包括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巨型坦克工廠。

與大不列顛不同的是,蘇聯的工業複合體是些龐大的、易受攻擊的目標。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的飛機尚不足以執行空襲蘇聯腹地工業中心的任務:德國缺少相關的資源,不足以維持一場針對蘇聯工業的戰略作戰。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知道烏拉爾地區蘇聯工業複合體的位置和產能,特別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那些,但德軍基本沒有航程能飛抵這些目標且載彈量足夠大的轟炸機。在戰爭的這個時間點上, 納粹德國工業基礎的限制令其無法打造一支戰略空軍。生產優先權已被賦予了執行對地支援和國土防空任務的飛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侵蘇戰爭初期,被德軍炸得千瘡百孔的基輔市

從多個方面來看,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空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命運可視為其整體情況的一個縮影。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空軍發現其也被“撕扯”得越來越四分五裂。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認識到了支援大西洋戰役的必要性,這也有些許戰略方面的考量,即對英倫三島發動“飢餓攻勢”,並遲滯美國人的戰爭準備活動。不過,海上作戰的優先權始終是次於地面戰爭的。德國是個大陸性質的歐洲列強,其空軍的組織和作戰優先權反映的是國家整體的戰略需求。的確,德國空軍與先前的海軍打擊聯隊結成了有效的統一戰線,後者在作戰方面受德國海軍控制。

在北非及東線戰場上,德國陸軍將德國空軍作為“飛行炮兵”來使用。在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戰役中,德軍的空中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空運行動,但在扭轉戰局方面收效甚微,且損失了數目龐大的飛機和寶貴的、難以替代的飛行員及空勤人員。希特勒還想讓德國空軍保衛法國、挪威和羅馬尼亞免遭盟軍的突然襲擊,與此同時,德國空軍各部隊一直在使用戰前設計的飛機去迎戰越來越精密複雜、數量也越來越多的盟軍飛機。無論何時,這種態勢看上去都不會得到迅速的改觀,因為德國空軍的技術和採購部門已被顢頇無能的領導層和種種不重視的行為搞垮了。面對越來越壯大的來自西邊的空中威脅,1942年時的德國空軍依舊缺乏準備。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一大群美軍第8航空隊的B-17轟炸機正在飛向目標。“飛行堡壘”通過空襲德國境內的鐵路編組站和封鎖其他目標來達到阻斷德軍向前方輸送燃料和其他補給品的目的

此時,戰前的種種缺陷開始湧現出惡果了。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維持著一支相當於一線兵力10%至25%的後備力量,具體數字取決於機型。這些飛機將用來取代和補充替換戰損及消耗。1939至1941年間的連續征戰已經掏空了這些儲備兵力,當戰爭進入1942年時,德國空軍發現其面對的未來毫無疑問是黯淡的。

走向滅亡

對德國人來說,1943到1944這兩年是“咬緊牙關”的兩年。戰敗暫時還不會到來,但除非戰略態勢發生重大改變,否則同盟國一方註定會贏得戰爭。儘管在1939至1941年的戰局中,德國空軍讓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獲得了優勢,並在1942年和1943年初遲滯了盟軍的攻勢,但盟軍的空中力量現在已經主宰了天空。1944年夏同盟國相繼發起的兩場大規模攻勢——英美盟軍自諾曼底登陸後一路橫掃法國,以及蘇軍發起的“巴格拉季昂”戰役並消滅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都是在龐大空中機群的支援下進行的,這也讓德軍在白天進行大規模的部隊調動變得不可能,亦無法在盟軍進攻的點上集結起大量打擊兵力。

表3. 幾場戰役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1)表格中的數據僅為德軍在此次戰役中投入的兵力,並不包括此時其他戰場上的德軍力量。

(2)第三欄中的轟炸機包括普通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3)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各機種的投入數量尚不清楚。

(4)“大禮拜”攻勢中德軍投入的這約1200架飛機幾乎全部是用於本土防空的戰鬥機。

德國空軍滅亡的喪鐘是由西方盟軍的戰略轟炸戰役敲響的。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夜間轟炸和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白天空襲下,德國空軍被迫將越來越多的資源集中到本土開展防空作戰。德國人在戰爭初期所享有的技術上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且他們的對手此時也擁有了數量上的優勢。此時的空戰越來越像是比拼產能和消耗的戰爭,在這方面德國根本無望與同盟國競爭,特別是美國。1944年2月,英美空軍發起的“大禮拜”空中攻勢協同一致地打擊了德國空軍的基地和飛機工廠,單是在空中就擊落了約700架德軍飛機,摧毀在地面上的更多。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航空照相槍捕捉到的一架Me 210戰鬥機被擊落前的最後時刻,時間是1944年

當然了,德國空軍的終極脆弱性體現在汽油儲備上。1944年春,盟軍對德國合成燃料工廠的轟炸戰役粉碎了德國繼續運用現代化機械化部隊的能力——無論是在陸地上還是在空中。由於燃料供應逐漸告罄,德軍的飛行員訓練計劃也一減再減,老飛行員們承受了越來越多的傷亡。無論是飛機還是空勤人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德國空軍都在走下坡路,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到1944年中期,德國空軍在數量和質量上被盟軍全面壓倒了,並被迫在劣勢的技術條件和情報支持下戰鬥。新型防空武器、噴氣式戰鬥機和火箭動力戰鬥機出現得太晚了,以至於無力抵擋盟軍的空中狂潮。德軍的雷達在技術上無力對抗盟軍的反制措施。1944年12月,德國空軍發起了“底板行動”,原本指望以此來再次與盟軍達成某種力量上的“平衡”,卻因為戈林的考慮欠妥而告吹。德軍的本意是將盟軍的戰鬥機和對地攻擊機摧毀在地面上,以便為“阿登反擊戰”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不想卻賠上了他們最後的飛行員和後備飛機力量,整場空中攻勢執行得也非常糟糕。有經驗的空勤人員的損失是如此慘重,以至於“底板行動”結束後,對德國空軍來說,在一次戰役中能出動十幾架飛機都算得上是大規模行動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突出部戰役(即阿登反擊戰)中被擊落的Fw 190戰鬥機

歸根結底,納粹德國空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可以認為是其缺少有能力的技術和戰略領導層所致——戈林完全無法勝任長期規劃工作,他建立的指揮高層充斥著矛盾重重的機構,他們沒興趣或很難作為一個整體來工作。在1942年之前,技術需求部門和採購部門接受的領導非常糟糕,這讓德軍在戰爭的最後兩年裡幾乎是用與開戰時相同的主力機型和裝備打仗。如果德國空軍的研發項目能在阻礙和競爭最小化的狀態下推進的話,那麼新型噴氣式飛機和“祕密武器系統”原本可以在6個月之前出現。儘管如此,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的失敗是由於它被要求去做的太多,但德國根本沒有與整個世界為敵的資源。

原文所附材料一:天空中的“獵兵師”

德國空軍是空降作戰的先行者。根據前文所述的德國軍事學說,空降作戰符合第二階段的空中戰役要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是唯一一支既控制著空中運輸單位,又控制著他們所要空投的傘兵的空中力量。這樣做的一大好處就是,就作戰執行和空投目標而言,能讓運輸者和被運輸者處在同一個“視角”上。這也可以解釋,在二戰期間,與其對手相比,為什麼德國空軍在確保精準空投方面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執行任務的德國傘兵

對德軍空降部隊來說,不幸的是,根據德國空軍的條令,空降部隊需要在其目標的近乎正上方投下。空降部隊司令庫特•斯圖登特(Kurt Student)大將也相信,在傘降/機降著陸時,應採取“油滴”式的進場方式。也就是說,他相信為數眾多的小股傘兵可以極大地分散防禦者的兵力(猶如水面上漂浮著的一個個油滴一般),這樣德軍空降部隊只需出動不太多的兵力就可以迅速控制較大的區域。在1941年5月德軍突襲克里特島的空降作戰中,這種方式被證明付出的代價是非常慘重的:儘管德軍最後拿下了克里特島,但島上的英國-希臘抵抗者給德軍突擊部隊造成了駭人聽聞的傷亡。

在德國空軍看來,空降作戰主要分兩種類型:戰術性的和戰役性的。戰術性空降是在戰線前方50千米以內的距離內進行的,只需動用有限的部隊,且只達成有限的目標。德軍預期,一支戰術性質的部隊在傘降敵後並被“包圍”後,在24小時之內即可被常規地面部隊“解救”出來。1941年的希臘戰役期間,對科林斯(Corinth)運河大橋的空降突擊就是一次戰術性的空降作戰。戰役性的空降作戰要求在距離前線50千米甚至更遠的地方進行空降,投入的部隊規模也較大,其所針對的是對戰役勝利至關重要的目標。戰役性空降部隊預計在傘降敵後並被“包圍”的48至72小時內被常規地面部隊“解救”出來。德軍在荷蘭(1940年)和克里特島(1941年)的空降行動就是按照戰役性空降作戰來規劃的。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進行克里特島空降作戰的照片,可見有一架Ju 52運輸機被擊落

儘管德軍並未提出關於戰略性空降作戰的條令條例,但斯圖登特將軍已經意識到,這種類型的作戰在將來每一天都是有可能進行的。戰略性空降作戰針對的是位於敵人後方縱深、對贏得戰爭具有戰略意義的目標。參加戰略性空降的作戰部隊有必要深入敵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96小時甚至更久)。儘管如此,德國空軍的領導層認為,在沒有真正的戰略空運力量,同時沒有發展一支機械化(起碼也應該是摩托化)空降部隊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開展戰略級別的空降作戰的。在德軍看來,摩托化(如果無法實現機械化的話)空降部隊在1940年年底之前根本無法出現在現役戰鬥部隊的序列之中。對克里特島的突襲可以視為是一次戰略性質的空降作戰,因為預計要發起兩棲登陸的部隊被擊退了,迫使德軍空降部隊只能憑一己之力拿下了這座島嶼。

原文所附材料二:德軍的航空情報活動

為了支援戰鬥活動,德國空軍率先探索瞭如何運用航空偵察的方式獲取情報。與德國軍事學說中的其他部分類似,德國空軍在組織航空偵察活動時也是分三種基本類型——戰術性航空偵察、戰役性航空偵察和戰略性航空偵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國空軍Ju 86P型偵察機的高空增壓座艙,取消了機首機槍

戰術性航空偵察幾乎全部用來支援陸軍,其方式基本是在戰術地幅(據前線不超過50千米)內通過目視直接觀察並報告情況。戰役區域內的偵察既包括對可能影響當前或未來軍事行動的敵工事、機場和部隊單位進行拍照,也包括直接目視偵察並報告戰術地幅後方的敵軍部隊單位。戰役區域內的偵察還包括對陸軍推進軸線前方的情況進行偵察。

在西班牙內戰中,德軍吸取的一大教訓是,需要將偵察結果儘可能快地反饋給地面指揮官,這樣戰術和戰役偵察的效果才能實現最大化。因此,德軍的照相偵察情報主要依賴單視場攝影,這種方式能夠迅速獲取照片並進行分析。儘管這種做法加快了航空偵察情報的分發,但在後來的戰爭中,當同盟國方面開始廣泛採取欺騙措施後,這種偵察方式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單視場攝影和“瞥一眼”式的照片判讀方式太不精確了,難以發現盟軍採取的種種偽裝欺敵措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阿拉多Ar 234噴氣式飛機,該機型曾深入英國上空開展偵察活動

戰略性航空偵察則完全是德國空軍的事。此類偵察活動針對的是敵人的工業和通信中心,旨在協助己方的戰略規劃活動,特別是轟炸戰役。在德國空軍中,戰役性和戰略性偵察任務由其遠程偵察中隊執行。不同於戰術和戰役層面的偵察行動,戰略性的情報蒐集活動依賴實體鏡(立體)攝影,因此其照片判讀員能夠針對目標進行精確的測量和分析。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真正意義上的(也是唯一的)戰略偵察活動是在東線開展的,其針對的目標是蘇聯位於烏拉爾及其附近地區的工業力量。對德國人來說,不幸的是,無論是空軍總司令戈林還是元首希特勒都不相信偵察的結果。他們也不接受得出的分析結論,即蘇聯的軍火產能要超過德國。這種對真相的拒不接受給德國的戰略規劃活動造成了負面影響——要知道,東線戰場是二戰期間德國最重要的一個戰場。

二戰爆發前,德國空軍還建立了一套比較有效的無線電通信情報組織,該組織用來提供針對敵人空中活動的早期預警。無線電通信情報部隊分為兩種類型:固定式情報站,用於為指揮高層提供情報;機動式情報站,其被分配給各個航空隊聽候調遣。固定式情報站受“調查辦公室”(Forschungsamt,納粹德國的地下電話和無線電通信組織)統轄,對外國的外交和戰略通信開展截獲和破譯活動。戰前,德國在此類行動中取得了若干不小的成功,監聽了外國大使館的電話線、海空軍指揮網絡及外交活動。

機動式情報站被編組成團級單位,其典型的行動方式是跟隨航空隊司令部一起機動,工作地點也在後者附近。他們的破譯活動限於層級較低的戰術密碼,但頗為擅長提供關於敵人空襲活動的提前預警。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只在戰略層面對無線電情報和照片情報進行綜合,且直到1944年中期才在各個航空隊司令部之間建立起一套探尋各種報告和分析資料之間相關性的體系,但此時已經太晚了。

原文所附材料三:納粹德國空軍的直升機

德國陸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吸取的一大教訓就是,迅速機動和維持進攻的勢頭可以降低己方傷亡。在二戰爆發前和戰爭期間的德軍作戰條令中,抓住主動權和維持進攻勢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任何有可能會威脅並拖慢推進速度的因素都必須被清除。也就是說,對任何作戰行動或戰役而言,減少敵人的堅固據點數量,越過障礙並先於地面推進部隊拿下關鍵地段是至關重要的目標。德軍的戰鬥工兵被賦予了達成這些目標的任務。面對種種現實,如強大的敵人待在防護工事裡、防禦武器和火力日益增加等,再加上迅速穿越或突破障礙的需求,導致德軍的戰鬥工兵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把研究精力集中到了如何更好地摧毀工事和高速運輸上(後者是為了迅速、精確地將部隊投送到目標上)。在20世紀20年代,這就意味著試驗性質的摩托化運輸工具、兩棲車/艇、有動力登陸設備、高速衝鋒舟和滑翔機。希特勒上臺後不久,上述研究領域進一步擴大,出現了水翼船和直升機,不過使用目的仍然不變——在防禦方能夠做出反應之前,就將突擊部隊和裝備投送到地面推進方向前方的遠距離目標上。

至於德國是否傾向於打造一支空中機動的突擊力量(正如今天的各國陸軍所做的那樣),目前尚沒有什麼證據。不過,有證據表明德軍工兵曾試圖在軍或集團軍級部隊組建某種類型的特種直升機運輸單位,以便對戰鬥工兵進行支援。德國陸軍的領導層也將直升機和旋翼機視為引人注目的戰術偵察和通信聯絡飛行器。儘管如此,在1934年,當直升機研發工作的“贊助方”從德國陸軍變為德國空軍之後,德國陸軍對空中機動作戰學說的研究就停止了。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表中的轟炸機包括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194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西歐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表現良好,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上。德國空軍先後統治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天空。一時間,德國空軍看上去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很快,他們迎來了“不列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國空軍在組織和裝備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在對陣一支現代化空軍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Me 110雙發戰鬥機,以及除Ju 88之外的所有中型轟炸機都被證明是力有不逮的。Me 109戰鬥機被證明航程過短,難以深入英國領空縱深。情報機構的失誤導致德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幾乎無從獲得一張關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狀態、弱點或意圖的清晰畫卷。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不列顛之戰”期間,英國和德國飛機空戰格鬥後留下的尾跡

與之前的戰局類似,在1940年夏秋季,納粹德國空軍逐漸在不列顛的天空中佔據了上風,就在這時,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涉卻把一切都硬生生地拖入了嚴重的困境,並最終轉變為一場災難。由於將目標從空襲英國皇家空軍的基地改為對倫敦和其他城市的無差別轟炸,德國空軍失去了作戰重心,並從不列顛的天空中被趕了出去。要想橫渡海峽對英國發動入侵的話,必須獲得制空權,不過德國空軍再也不可能獲得制空權了。“不列顛之戰”尚未結束,德國空軍便揮師東進,準備參加“巴巴羅薩行動”,即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出現在蘇聯天空中的德國空軍實際上已經不再處於其實力的巔峰時期,他們的兵力分散在縱深廣闊的整個歐洲地區。“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飛機總數量幾乎與前一年可用的飛機總數量相當(1941年6月21日為4880架飛機,1940年5月11日為4780架飛機,這裡統計的機型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對地攻擊機、海岸巡邏機和偵察機等)。德國國內的產能根本無法補充德國空軍在二戰初期幾場戰役中損失的飛機數量,其中尤以“不列顛之戰”為甚。

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的空降和空中運輸單位在克里特島空降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使用領航訓練單位支援克里特島作戰”這一決定無疑在一段時期內給德國空軍的訓練工作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這一時期也恰恰是德國空軍謀求迅速擴張發展的時期。在某些部隊單位中,飛機的在航率不足65%;更嚴重的是,從戰爭一開始,燃料儲備就不斷處在下降狀態。儘管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從未忽視空襲蘇聯工業核心地帶的必要性,但他們不幸地發現,隨著蘇德戰爭的持久化,德國空軍已然淪為了“救火隊員”的角色,被用於支援形勢更加令人絕望的地面戰局。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摧毀在機場上的蘇軍雅克轟炸機,後方還有同時被摧毀的伊-16戰鬥機和斯勃轟炸機

“巴巴羅薩行動”給德國空軍提供了一個在廣闊戰區內踐行其空戰軍事學說的機會。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德軍嚴格按照其軍事學說來組織戰鬥,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1941年的戰局中,當蘇聯工業中心進入德軍轟炸機的航程後,德國空軍先後轟炸了莫斯科、圖拉、列寧格勒甚至斯大林格勒市的工廠。1942年和1943年的空襲目標包括位於高爾基市的蘇聯坦克工廠、位於雅羅斯拉夫爾的合成橡膠工廠、位於薩拉托夫的煉油廠,甚至包括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巨型坦克工廠。

與大不列顛不同的是,蘇聯的工業複合體是些龐大的、易受攻擊的目標。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的飛機尚不足以執行空襲蘇聯腹地工業中心的任務:德國缺少相關的資源,不足以維持一場針對蘇聯工業的戰略作戰。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知道烏拉爾地區蘇聯工業複合體的位置和產能,特別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那些,但德軍基本沒有航程能飛抵這些目標且載彈量足夠大的轟炸機。在戰爭的這個時間點上, 納粹德國工業基礎的限制令其無法打造一支戰略空軍。生產優先權已被賦予了執行對地支援和國土防空任務的飛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侵蘇戰爭初期,被德軍炸得千瘡百孔的基輔市

從多個方面來看,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空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命運可視為其整體情況的一個縮影。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空軍發現其也被“撕扯”得越來越四分五裂。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認識到了支援大西洋戰役的必要性,這也有些許戰略方面的考量,即對英倫三島發動“飢餓攻勢”,並遲滯美國人的戰爭準備活動。不過,海上作戰的優先權始終是次於地面戰爭的。德國是個大陸性質的歐洲列強,其空軍的組織和作戰優先權反映的是國家整體的戰略需求。的確,德國空軍與先前的海軍打擊聯隊結成了有效的統一戰線,後者在作戰方面受德國海軍控制。

在北非及東線戰場上,德國陸軍將德國空軍作為“飛行炮兵”來使用。在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戰役中,德軍的空中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空運行動,但在扭轉戰局方面收效甚微,且損失了數目龐大的飛機和寶貴的、難以替代的飛行員及空勤人員。希特勒還想讓德國空軍保衛法國、挪威和羅馬尼亞免遭盟軍的突然襲擊,與此同時,德國空軍各部隊一直在使用戰前設計的飛機去迎戰越來越精密複雜、數量也越來越多的盟軍飛機。無論何時,這種態勢看上去都不會得到迅速的改觀,因為德國空軍的技術和採購部門已被顢頇無能的領導層和種種不重視的行為搞垮了。面對越來越壯大的來自西邊的空中威脅,1942年時的德國空軍依舊缺乏準備。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一大群美軍第8航空隊的B-17轟炸機正在飛向目標。“飛行堡壘”通過空襲德國境內的鐵路編組站和封鎖其他目標來達到阻斷德軍向前方輸送燃料和其他補給品的目的

此時,戰前的種種缺陷開始湧現出惡果了。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維持著一支相當於一線兵力10%至25%的後備力量,具體數字取決於機型。這些飛機將用來取代和補充替換戰損及消耗。1939至1941年間的連續征戰已經掏空了這些儲備兵力,當戰爭進入1942年時,德國空軍發現其面對的未來毫無疑問是黯淡的。

走向滅亡

對德國人來說,1943到1944這兩年是“咬緊牙關”的兩年。戰敗暫時還不會到來,但除非戰略態勢發生重大改變,否則同盟國一方註定會贏得戰爭。儘管在1939至1941年的戰局中,德國空軍讓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獲得了優勢,並在1942年和1943年初遲滯了盟軍的攻勢,但盟軍的空中力量現在已經主宰了天空。1944年夏同盟國相繼發起的兩場大規模攻勢——英美盟軍自諾曼底登陸後一路橫掃法國,以及蘇軍發起的“巴格拉季昂”戰役並消滅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都是在龐大空中機群的支援下進行的,這也讓德軍在白天進行大規模的部隊調動變得不可能,亦無法在盟軍進攻的點上集結起大量打擊兵力。

表3. 幾場戰役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1)表格中的數據僅為德軍在此次戰役中投入的兵力,並不包括此時其他戰場上的德軍力量。

(2)第三欄中的轟炸機包括普通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3)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各機種的投入數量尚不清楚。

(4)“大禮拜”攻勢中德軍投入的這約1200架飛機幾乎全部是用於本土防空的戰鬥機。

德國空軍滅亡的喪鐘是由西方盟軍的戰略轟炸戰役敲響的。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夜間轟炸和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白天空襲下,德國空軍被迫將越來越多的資源集中到本土開展防空作戰。德國人在戰爭初期所享有的技術上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且他們的對手此時也擁有了數量上的優勢。此時的空戰越來越像是比拼產能和消耗的戰爭,在這方面德國根本無望與同盟國競爭,特別是美國。1944年2月,英美空軍發起的“大禮拜”空中攻勢協同一致地打擊了德國空軍的基地和飛機工廠,單是在空中就擊落了約700架德軍飛機,摧毀在地面上的更多。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航空照相槍捕捉到的一架Me 210戰鬥機被擊落前的最後時刻,時間是1944年

當然了,德國空軍的終極脆弱性體現在汽油儲備上。1944年春,盟軍對德國合成燃料工廠的轟炸戰役粉碎了德國繼續運用現代化機械化部隊的能力——無論是在陸地上還是在空中。由於燃料供應逐漸告罄,德軍的飛行員訓練計劃也一減再減,老飛行員們承受了越來越多的傷亡。無論是飛機還是空勤人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德國空軍都在走下坡路,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到1944年中期,德國空軍在數量和質量上被盟軍全面壓倒了,並被迫在劣勢的技術條件和情報支持下戰鬥。新型防空武器、噴氣式戰鬥機和火箭動力戰鬥機出現得太晚了,以至於無力抵擋盟軍的空中狂潮。德軍的雷達在技術上無力對抗盟軍的反制措施。1944年12月,德國空軍發起了“底板行動”,原本指望以此來再次與盟軍達成某種力量上的“平衡”,卻因為戈林的考慮欠妥而告吹。德軍的本意是將盟軍的戰鬥機和對地攻擊機摧毀在地面上,以便為“阿登反擊戰”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不想卻賠上了他們最後的飛行員和後備飛機力量,整場空中攻勢執行得也非常糟糕。有經驗的空勤人員的損失是如此慘重,以至於“底板行動”結束後,對德國空軍來說,在一次戰役中能出動十幾架飛機都算得上是大規模行動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突出部戰役(即阿登反擊戰)中被擊落的Fw 190戰鬥機

歸根結底,納粹德國空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可以認為是其缺少有能力的技術和戰略領導層所致——戈林完全無法勝任長期規劃工作,他建立的指揮高層充斥著矛盾重重的機構,他們沒興趣或很難作為一個整體來工作。在1942年之前,技術需求部門和採購部門接受的領導非常糟糕,這讓德軍在戰爭的最後兩年裡幾乎是用與開戰時相同的主力機型和裝備打仗。如果德國空軍的研發項目能在阻礙和競爭最小化的狀態下推進的話,那麼新型噴氣式飛機和“祕密武器系統”原本可以在6個月之前出現。儘管如此,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的失敗是由於它被要求去做的太多,但德國根本沒有與整個世界為敵的資源。

原文所附材料一:天空中的“獵兵師”

德國空軍是空降作戰的先行者。根據前文所述的德國軍事學說,空降作戰符合第二階段的空中戰役要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是唯一一支既控制著空中運輸單位,又控制著他們所要空投的傘兵的空中力量。這樣做的一大好處就是,就作戰執行和空投目標而言,能讓運輸者和被運輸者處在同一個“視角”上。這也可以解釋,在二戰期間,與其對手相比,為什麼德國空軍在確保精準空投方面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執行任務的德國傘兵

對德軍空降部隊來說,不幸的是,根據德國空軍的條令,空降部隊需要在其目標的近乎正上方投下。空降部隊司令庫特•斯圖登特(Kurt Student)大將也相信,在傘降/機降著陸時,應採取“油滴”式的進場方式。也就是說,他相信為數眾多的小股傘兵可以極大地分散防禦者的兵力(猶如水面上漂浮著的一個個油滴一般),這樣德軍空降部隊只需出動不太多的兵力就可以迅速控制較大的區域。在1941年5月德軍突襲克里特島的空降作戰中,這種方式被證明付出的代價是非常慘重的:儘管德軍最後拿下了克里特島,但島上的英國-希臘抵抗者給德軍突擊部隊造成了駭人聽聞的傷亡。

在德國空軍看來,空降作戰主要分兩種類型:戰術性的和戰役性的。戰術性空降是在戰線前方50千米以內的距離內進行的,只需動用有限的部隊,且只達成有限的目標。德軍預期,一支戰術性質的部隊在傘降敵後並被“包圍”後,在24小時之內即可被常規地面部隊“解救”出來。1941年的希臘戰役期間,對科林斯(Corinth)運河大橋的空降突擊就是一次戰術性的空降作戰。戰役性的空降作戰要求在距離前線50千米甚至更遠的地方進行空降,投入的部隊規模也較大,其所針對的是對戰役勝利至關重要的目標。戰役性空降部隊預計在傘降敵後並被“包圍”的48至72小時內被常規地面部隊“解救”出來。德軍在荷蘭(1940年)和克里特島(1941年)的空降行動就是按照戰役性空降作戰來規劃的。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進行克里特島空降作戰的照片,可見有一架Ju 52運輸機被擊落

儘管德軍並未提出關於戰略性空降作戰的條令條例,但斯圖登特將軍已經意識到,這種類型的作戰在將來每一天都是有可能進行的。戰略性空降作戰針對的是位於敵人後方縱深、對贏得戰爭具有戰略意義的目標。參加戰略性空降的作戰部隊有必要深入敵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96小時甚至更久)。儘管如此,德國空軍的領導層認為,在沒有真正的戰略空運力量,同時沒有發展一支機械化(起碼也應該是摩托化)空降部隊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開展戰略級別的空降作戰的。在德軍看來,摩托化(如果無法實現機械化的話)空降部隊在1940年年底之前根本無法出現在現役戰鬥部隊的序列之中。對克里特島的突襲可以視為是一次戰略性質的空降作戰,因為預計要發起兩棲登陸的部隊被擊退了,迫使德軍空降部隊只能憑一己之力拿下了這座島嶼。

原文所附材料二:德軍的航空情報活動

為了支援戰鬥活動,德國空軍率先探索瞭如何運用航空偵察的方式獲取情報。與德國軍事學說中的其他部分類似,德國空軍在組織航空偵察活動時也是分三種基本類型——戰術性航空偵察、戰役性航空偵察和戰略性航空偵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國空軍Ju 86P型偵察機的高空增壓座艙,取消了機首機槍

戰術性航空偵察幾乎全部用來支援陸軍,其方式基本是在戰術地幅(據前線不超過50千米)內通過目視直接觀察並報告情況。戰役區域內的偵察既包括對可能影響當前或未來軍事行動的敵工事、機場和部隊單位進行拍照,也包括直接目視偵察並報告戰術地幅後方的敵軍部隊單位。戰役區域內的偵察還包括對陸軍推進軸線前方的情況進行偵察。

在西班牙內戰中,德軍吸取的一大教訓是,需要將偵察結果儘可能快地反饋給地面指揮官,這樣戰術和戰役偵察的效果才能實現最大化。因此,德軍的照相偵察情報主要依賴單視場攝影,這種方式能夠迅速獲取照片並進行分析。儘管這種做法加快了航空偵察情報的分發,但在後來的戰爭中,當同盟國方面開始廣泛採取欺騙措施後,這種偵察方式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單視場攝影和“瞥一眼”式的照片判讀方式太不精確了,難以發現盟軍採取的種種偽裝欺敵措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阿拉多Ar 234噴氣式飛機,該機型曾深入英國上空開展偵察活動

戰略性航空偵察則完全是德國空軍的事。此類偵察活動針對的是敵人的工業和通信中心,旨在協助己方的戰略規劃活動,特別是轟炸戰役。在德國空軍中,戰役性和戰略性偵察任務由其遠程偵察中隊執行。不同於戰術和戰役層面的偵察行動,戰略性的情報蒐集活動依賴實體鏡(立體)攝影,因此其照片判讀員能夠針對目標進行精確的測量和分析。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真正意義上的(也是唯一的)戰略偵察活動是在東線開展的,其針對的目標是蘇聯位於烏拉爾及其附近地區的工業力量。對德國人來說,不幸的是,無論是空軍總司令戈林還是元首希特勒都不相信偵察的結果。他們也不接受得出的分析結論,即蘇聯的軍火產能要超過德國。這種對真相的拒不接受給德國的戰略規劃活動造成了負面影響——要知道,東線戰場是二戰期間德國最重要的一個戰場。

二戰爆發前,德國空軍還建立了一套比較有效的無線電通信情報組織,該組織用來提供針對敵人空中活動的早期預警。無線電通信情報部隊分為兩種類型:固定式情報站,用於為指揮高層提供情報;機動式情報站,其被分配給各個航空隊聽候調遣。固定式情報站受“調查辦公室”(Forschungsamt,納粹德國的地下電話和無線電通信組織)統轄,對外國的外交和戰略通信開展截獲和破譯活動。戰前,德國在此類行動中取得了若干不小的成功,監聽了外國大使館的電話線、海空軍指揮網絡及外交活動。

機動式情報站被編組成團級單位,其典型的行動方式是跟隨航空隊司令部一起機動,工作地點也在後者附近。他們的破譯活動限於層級較低的戰術密碼,但頗為擅長提供關於敵人空襲活動的提前預警。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只在戰略層面對無線電情報和照片情報進行綜合,且直到1944年中期才在各個航空隊司令部之間建立起一套探尋各種報告和分析資料之間相關性的體系,但此時已經太晚了。

原文所附材料三:納粹德國空軍的直升機

德國陸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吸取的一大教訓就是,迅速機動和維持進攻的勢頭可以降低己方傷亡。在二戰爆發前和戰爭期間的德軍作戰條令中,抓住主動權和維持進攻勢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任何有可能會威脅並拖慢推進速度的因素都必須被清除。也就是說,對任何作戰行動或戰役而言,減少敵人的堅固據點數量,越過障礙並先於地面推進部隊拿下關鍵地段是至關重要的目標。德軍的戰鬥工兵被賦予了達成這些目標的任務。面對種種現實,如強大的敵人待在防護工事裡、防禦武器和火力日益增加等,再加上迅速穿越或突破障礙的需求,導致德軍的戰鬥工兵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把研究精力集中到了如何更好地摧毀工事和高速運輸上(後者是為了迅速、精確地將部隊投送到目標上)。在20世紀20年代,這就意味著試驗性質的摩托化運輸工具、兩棲車/艇、有動力登陸設備、高速衝鋒舟和滑翔機。希特勒上臺後不久,上述研究領域進一步擴大,出現了水翼船和直升機,不過使用目的仍然不變——在防禦方能夠做出反應之前,就將突擊部隊和裝備投送到地面推進方向前方的遠距離目標上。

至於德國是否傾向於打造一支空中機動的突擊力量(正如今天的各國陸軍所做的那樣),目前尚沒有什麼證據。不過,有證據表明德軍工兵曾試圖在軍或集團軍級部隊組建某種類型的特種直升機運輸單位,以便對戰鬥工兵進行支援。德國陸軍的領導層也將直升機和旋翼機視為引人注目的戰術偵察和通信聯絡飛行器。儘管如此,在1934年,當直升機研發工作的“贊助方”從德國陸軍變為德國空軍之後,德國陸軍對空中機動作戰學說的研究就停止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福克-沃爾夫公司為德軍研製的Fw 61雙旋翼直升機

起初,在對直升機的使用方式上,德國空軍與德國陸軍的想法幾乎一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航空部逐漸確信,固定翼飛機在偵察或攻擊方面的表現優於直升機。儘管如此,作為一種戰術運輸工具,相對於降落傘和滑翔機,直升機具備好幾項優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與滑翔機相比,直升機是可以重複使用的,且能提供高出不少的投送週轉率。其次,直升機不需要機場,因此可以在靠近前線的前進基地使用。最後,在將負載空降到特定目標的精度方面,直升機與滑翔機相比不遑多讓,這就可以將固定翼運輸機“釋放”出來,去執行更多的遠距離運輸任務。

1934年,德國空軍提出了其對直升機的初始需求,結果導致了世界上首款實用化直升機的誕生:福克-沃爾夫公司研製的Fw 61直升機。作為一架採用雙旋翼設計的直升機,Fw 61於1936年6月26日首飛,且其試飛工作在國際上和德國國內進行了廣泛的宣傳,並有很多人前去觀摩。該機型創造了多項直升機領域的高度和速度紀錄,並啟發了之後戰爭期間同盟國的直升機設計工作。更重要的是,在Fw 61項目推進過程中吸取的經驗教訓被應用到了世界上首款運兵直升機——福克-安吉利斯公司研製的Fa 223“龍”(德語:Drache)式軍用運輸直升機身上。1938年提出的初始規範要求研製一架能運載700千克貨物的直升機,儘管首架原型機於1939年8月在工廠下線,但由於發動機和旋翼機械系統的問題,導致測試計劃被拖了一年之久。儘管如此,一俟測試工作開始,這架直升機的性能便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龍”式直升機採用雙旋翼設計,最多可運載4名士兵或2000千克貨物。該機是一款兵員或貨物運輸直升機。倘若該機真的被用作這一用途的話,那麼在那個年代,其將證實自身的性能,並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此,該機接受了一系列各種各樣的測試和評估,且測試工作安排得非常緊張。在一次測試中,該機從一處河谷中運載著一門75毫米口徑反坦克炮和彈藥向海拔2000米高的預設陣地飛去。“龍”式直升機還被用來為山上的火炮陣地吊運彈藥:它在執行這一任務時比一個下轄50匹騾子的運輸連更快、更有效。在另一次驗證飛行中,三架直升機往“敵”掩體後方機降了一個步兵班,步兵班安放炸藥並摧毀了掩體。在後來的一次測試中,一架直升機運載著一臺Fw 190戰鬥機的發動機(1300千克重)飛行了32千米的距離。

"

“幾乎是從1933年的一無所有中崛起,到1939年時,納粹德國空軍已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空中力量,並相繼參加了整個歐洲、北海和北非上空的戰役。那麼,在這支突然崛起的空中力量背後,是以什麼樣的軍事學說和條令條例為支撐的呢?”

祕密發展

納粹德國空軍的迅速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戰結束後德國進行的多年準備工作的結果。儘管《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作戰飛機,不過,德國人仍在戰後的“魏瑪國防軍”中保留了一小批前德國空軍的核心軍官。早在1920年,這批軍官就開始籌劃德國空中力量的重建工作了,並在1922年與歐洲的另一個“棄兒”——蘇聯聯手,在後者的主動掩護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通過柏林與莫斯科方面達成的一項祕密協議,德國人祕密地在位於莫斯科東南的利佩茨克機場展開了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性空戰研究活動。利佩茨克的畢業生和其他航空受訓軍官被安置進了魏瑪共和國那支小小的“十萬國防軍”中重要的參謀崗位上。在這些軍官中,大部分後來成長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各級飛行部隊的指揮官。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戰後羽翼初豐的德國空軍

這種祕密的訓練項目也有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方面的探索。德國軍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對這場戰爭中的戰術性空中對地支援、空中遮斷和戰略轟炸行動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檢討。不同於西方的許多航空理論家,德國的航校學生仔細剖析了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戰略轟炸作戰的實際影響,他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除了首輪空襲造成的初始打擊,轟炸對民眾的士氣幾乎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注意到,民眾採取的防備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傷亡人數。其結果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德國軍界的領袖們為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工業複合體制定了疏散計劃。這些研究同樣塑造了德國航空轟炸軍事理論的面貌。

通過戰略空中力量取勝?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空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軍事學說完全是圍繞著支援陸軍而打造的,德國空軍也是遵循這一學說而進行戰鬥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從很早的時候,德國軍界的領導者們就將德國空軍視為是一支將被用於執行戰略任務的獨立力量。他們把“為陸軍作戰提供空中支援”視為滿足戰略任務需求後的“附帶要求”。對這一點不應感到驚訝,因為德國空軍軍事學說的締造者們深受德國傳統軍事理論的影響,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他們將戰略性空中行動視為可影響戰略平衡的手段,相應地,戰役和戰術層面上的活動分別指向戰役和戰術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空軍認為其作戰應當分以下三個階段來進行:

(1)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和支援設施。

(2)摧毀敵人後方的預備隊和後勤基地,繼而讓敵人的陸軍無法得到支援。

(3)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士氣。

每個階段的作戰都必須融入整個軍事態勢的要求,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可以讓德國空軍騰出手來攻擊敵人的後方地域,進而有助於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的推進。德軍地面部隊可以奪取或修建前線機場,德國空軍也可以以這些機場為基地,進一步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事實上,德國人將戰略轟炸視為能夠破壞敵人維持戰爭能力(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的空中戰役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戰略轟炸就成了空中戰役的最終階段。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在俯衝投彈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上述一系列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德軍不要再打那種代價高昂、慘烈血腥的消耗式進攻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這種類型的戰鬥將德國人的軍心士氣消磨殆盡。1941年之前,德軍開展的所有空中行動全部且只能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理解。1939至1940年間進行的波蘭戰役、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閃擊西歐都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的。“不列顛之戰”原本也應按照這一順序進行,但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這嚴重背離了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在希特勒下令轟炸倫敦時,英國的防空體系尚未被擊敗,而令人唏噓的是,德國空軍對空中戰役重心的改變恰恰是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體系瀕於崩潰的前夕做出的。倘若“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的話,那麼第二階段,即對英倫三島的入侵(“海獅計劃”)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一旦德國陸軍上岸並朝倫敦撲去,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戰術轟炸機就能靠前部署到英國本土,為地面部隊提供戰鬥機護航,併為打擊英國重要的政治和工業目標提供更多的空襲兵力。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原本有機會轉入他們軍事學說的第三階段,即戰略轟炸,不幸的是,希特勒做出的轟炸倫敦的決定是一場賭博,他妄圖在這場空中戰役中投機取巧,跳過至關重要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其代價是讓德國輸掉了這場戰役,甚至是整場戰爭。轟炸倫敦暫緩了對英國戰鬥機部隊及其機場設施等的攻擊,這讓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並最終在大不列顛的天空中擊敗了納粹德國空軍。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不列顛之戰”中的德軍Ju 87B俯衝轟炸機

一些批評家指責1940年時的德國空軍缺少重型轟炸機,他們卻忽視了以下幾個重要事實:首先,直到1943年,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都是傾向於打造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他們預計將裝備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重型轟炸機。不過,這一計劃被戰爭打斷了,此外也被德國空軍技術總監恩斯特•烏德特拖了後腿——烏德特輕率地要求所有的轟炸機都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亨克爾公司被迫投產了超重且工程設計糟糕透頂的He 177轟炸機,這是一款四發轟炸機,但只有兩臺螺旋槳,每臺螺旋槳由兩臺發動機驅動,這使得該機型成了地勤維護人員的噩夢,且從未具備過真正的戰鬥力。亨克爾公司其實有一款常規的設計,即四發的He 274轟炸機,該機早在1940年12月便已首飛,它要是能繼續發展下去會比He 177好不少。烏德特在1941年去世,他的死終於讓德軍的轟炸機在設計上擺脫了“應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的限制,可惜此時已經太晚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起飛的He 274轟炸機

“禿鷹軍團”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了不少經驗,這也體現在了其對作戰條令的修訂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局勢的干預始於1936年8月,它支持弗朗哥領導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這次干預最終發展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德國空軍向西班牙派出的特遣部隊被稱為“禿鷹軍團”,他們的作戰活動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裝備、戰略、條令和戰術。戰後的很多分析認為,正是在西班牙的行動導致德國空軍的軍事學說偏離了“強調戰略作戰”的方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對於這些經驗教訓,同盟國空軍直到二戰開打好一陣子後才接受。

“禿鷹軍團”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中,影響最深遠的來自空戰方面。德軍雙翼戰鬥機的數量不足,這一點在戰鬥中表現得很明顯。戰前的戰術要求飛行員在空中保持緊密的三機隊形,一切動作都要跟隨編隊長機進行。與蘇制先進戰鬥機的較量表明,這些戰術太僵化了。相反,德國空軍很快改用更加靈活的雙機(長機、僚機)編隊,這種編隊方法被各國空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德國空軍基本的飛行編隊是四機編隊,每個四機編隊包含兩個“對”,每個“對”下轄兩架飛機(長機、僚機),長機發動攻擊,僚機負責掩護。

西班牙內戰還證明,轟炸機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即便是最輕度的戰鬥機防空兵力也會讓轟炸機難以飛抵目標上空。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許多戰略轟炸鼓吹者來說,這不啻是一次震驚,因為他們認為重型轟炸機總是能突破戰鬥機的防禦。對英美兩國的空軍指揮官來說,直到他們空襲德國的轟炸機群分別在1940年和1943年遭受了損失之後,才得到與戰前的德軍相同的結論。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參加實戰就是在1938年隨同“禿鷹軍團”一起幹涉西班牙內戰

在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在發起行動時首先會派出戰鬥機對敵方空域進行“掃蕩”,即讓戰鬥機前出,在極大的範圍內摧毀敵人的戰鬥機部隊,這樣後者就無力攔截德軍的轟炸機了。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另一大教訓是,攻擊敵人的防空體系及其支援基礎設施是掌握制空權的最佳方法。這一切讓德國空軍受益匪淺,直到戈林在“不列顛之戰”期間下令不再採用這些戰術為止。

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中最知名的戰術創新是對近距空中支援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禿鷹軍團”的參謀長沃爾夫岡•馮•里希特霍芬。這些新戰術要求,當友軍與敵人的地面部隊短兵相接時,要使用俯衝轟炸機和輕型攻擊機打擊敵人的地面部隊。這其實算不上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事實上,德國空軍高層甚至激烈地反對這種理念,認為這樣做帶來的風險超過了收益。不過,通過在地面戰鬥的運動戰階段引入與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協同的機制,里希特霍芬革命性地改變了近距支援戰術。在這之前,空軍需要避免捲入高度機動的地面作戰,因為極有可能因為“友軍火力”而造成誤傷。里希特霍芬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的做法是將德國空軍的聯絡軍官派往地面部隊指揮部,以協調近距支援活動,並將飛機引導到目標區域上空。這是一項重大創新,甚至當戰爭在1939年9月正式爆發時,德軍上下也僅是部分地理解和接受了這一戰術。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德軍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日臻完善並趨於完美,到1941年時,其已成為德軍作戰行動的一大決定性因素。

納粹之鷹在海上

在納粹德國空軍成立後的早期歲月裡,其領導層幾乎未對海上作戰行動有過什麼關注,不過,當德國海軍在1937年將其飛機移交給德國空軍後,事情發生了改變。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接受了德國海軍的軍事學說,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使用,不過卻對之做出了三方面的改變——有兩項是正確的,第三項卻大錯特錯:

首先,戈林把德國海軍最初的航母艦載機設計方案(雙翼機)扔進了廢紙簍,代之以德國空軍最先進的設計方案:航母艦載型Me 109E戰鬥機和Ju 87B俯衝轟炸機。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做好了戰鬥準備,不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延後了航空母艦的完工時間,因此這些飛機在1940年被轉交給普通的德國空軍部隊使用。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納粹德國海軍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該艦最終未能投入使用

其次,德國空軍採取了海上佈雷戰,就像它進行的空中轟炸戰役那樣。不同於德國海軍,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傾向於出動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展開大規模佈雷,形成密集的雷場。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雷德爾海軍上將僅開展了小規模的佈雷活動,但事實已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戰術。

儘管如此,在更改海上襲擊戰術方面,德國空軍的領導高層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於堅信僅憑轟炸便足以用來攻擊艦船,因此德國空軍取消了對新式空投魚雷的研發。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的頭兩年,德國的海上打擊聯隊在航空魚雷這種有效的反艦武器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某些時候,他們甚至要向鄰近的意大利部隊“借”魚雷用,但這隻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

除上述之外,德國空軍還不怎麼重視反艦攻擊訓練。儘管傾巢出動的德軍飛機給同盟國海軍部隊和商船運輸造成了慘重損失,但他們的海上作戰行動原本可以更有效。德軍在這方面的努力,如研發更好的航空魚雷、防區外武器(如空對海制導導彈)和其他對海打擊兵器方面開展得太晚了,以至於未能對海上戰局產生什麼影響。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弗裡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戰爭爆發

正是以前文所述的軍事學說和條令為根基,並以此為指導,戈林的副手、空軍元帥厄哈特•米爾希締造了納粹德國空軍。儘管如此,米爾希的工作總是受到希特勒的干擾,後者的戰略需求總是在變化著。最初,希特勒下令建設一支龐大的“威懾力量”,米爾希便將精力集中在較小的、易於生產的裝備上,因為這些只需要極少的資源。米爾希從未忘記,需要將德國空軍打造成一支均衡的力量,而且他建起了可支持一支“均衡空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1938年,希特勒指示要讓德國空軍為“將在1942至1944年發動的戰爭”做好準備,米爾希終於可以放手打造一支均衡的空軍了。

根據自己的想法,米爾希提出了一份建設計劃,要求到1942年時建成一支裝備5000架一線飛機的空軍,包括重型、中型和輕型轟炸機。基於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教訓,在米爾希的這份計劃中,遠程戰鬥機護航力量是一大關鍵因素。梅塞施密特Me 110戰鬥機被認為是一款初始設計優秀的機型,但米爾希卻把他的希望寄託到了更強悍的Me 210(後改名為Me 410)身上,這種飛機將在1943至1944年間與德軍的重型轟炸機幾乎同時入役。不過事實證明,上述計劃全然是徒勞無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Me 410“大黃蜂”雙發戰鬥機,共生產了約1200架

米爾希的計劃幾乎還未結出任何碩果時,戰爭就爆發了。更有甚者,戈林嫉妒米爾希的成就,再加上他與希特勒融洽的私人關係,致使他開始打壓米爾希的權威,並慢慢地把米爾希排擠到了幕後。沒有了米爾希的組織能力和理性政策,德國空軍便在發展後繼乏力的情況下捲入了二戰的烽火之中,不過其在戰爭伊始的實力還是頗令人畏懼的。但是,倘若要打一場持久戰的話,德國空軍的後備力量、訓練、研究項目和後勤基礎設施都是不完備、不充足的。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缺少能修正其缺陷的領導力量。戈林把德國空軍支援保障體系中能幹的技術型管理者悉數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後者缺乏專業經驗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

閃電戰

就是在這樣一種態勢下,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軍投身到了戰爭之中。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德國空軍的飛機和支援體系還是大大優於其對手們。在兵力方面,德軍相對於其對手也是佔據了優勢的:德國人總是能夠保證在天上有比對手更多的飛機,起碼在戰爭的頭兩年是這樣。一系列問題直到後來才逐漸浮出水面。

表1.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戰鬥機兵力的分配情況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正如上面表格中的數字所顯示的那樣,德國可用的戰鬥機兵力在整個戰爭期間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增長。連續不斷的戰鬥造成的消耗讓德國人很難打造一支後備力量。這樣一來,當某條戰線上出現空中的緊急情況時,德軍只能將其他戰線上的飛機調過去應急。在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開始將其戰鬥機力量集中於本土,以抵抗英美對德國開展的轟炸機攻勢。讓德軍流血不止的主戰場還是東線,蘇聯空軍正在緩慢地建設自身的力量。1944年,德軍在地中海戰區部署的飛機數量也增加了,不過這被意大利從這場戰爭中抽身的舉動所抵消。德國空軍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任務,這也導致了戰爭末期其整個體系的崩潰。

德國空軍確實為戰爭做了準備,其在戰爭初期所贏得的諸多戰役勝利就是證明。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德國空軍先是摧毀了波蘭空軍的主力,然後轉為執行對地遮斷任務,摧毀波蘭的部隊集結地、後勤設施、通信設施和堅固據點。里希特霍芬麾下的飛行大隊有效地執行了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極大地方便了德軍在波蘭中部地區的推進。短短兩個星期之內,波蘭軍隊便不再是一支能相互協同配合的作戰力量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轉入其作戰的第三階段,即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1939年9月25日,德國空軍對華沙城防和關鍵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兩天後,這座城市陷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空襲華沙

波蘭戰役結束後,在閃擊西歐之前,德國空軍花了數月的時間,對若干部隊單位進行了重新裝備,組建了一些新的單位,並吸取了波蘭戰役中的經驗教訓。浮現出來的一大問題是,航空偵察單位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損失。儘管如此,在勝利帶來的狂熱情緒下,其他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被忽略了。在波蘭戰役爆發前的幾天裡,德軍情報部門未能發現波蘭空軍採取了分散佈置的策略。德國空軍的通信安全也說不上有多好。在戰爭臨爆發時,維修保障部門的情況也是馬馬虎虎。不過,德國空軍的領導層卻把目光集中到了表現良好的方面上,他們進一步優化了近距空中支援的作戰流程,並額外訓練了一些執行此類任務的單位。

表2.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轟炸機和運輸機的總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表中的轟炸機包括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194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役和西歐戰役中,德國空軍同樣表現良好,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役上。德國空軍先後統治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天空。一時間,德國空軍看上去似乎是不可阻擋的。

很快,他們迎來了“不列顛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德國空軍在組織和裝備方面的短板暴露無遺。在對陣一支現代化空軍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Me 110雙發戰鬥機,以及除Ju 88之外的所有中型轟炸機都被證明是力有不逮的。Me 109戰鬥機被證明航程過短,難以深入英國領空縱深。情報機構的失誤導致德國空軍的指揮官們幾乎無從獲得一張關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組織結構、狀態、弱點或意圖的清晰畫卷。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不列顛之戰”期間,英國和德國飛機空戰格鬥後留下的尾跡

與之前的戰局類似,在1940年夏秋季,納粹德國空軍逐漸在不列顛的天空中佔據了上風,就在這時,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涉卻把一切都硬生生地拖入了嚴重的困境,並最終轉變為一場災難。由於將目標從空襲英國皇家空軍的基地改為對倫敦和其他城市的無差別轟炸,德國空軍失去了作戰重心,並從不列顛的天空中被趕了出去。要想橫渡海峽對英國發動入侵的話,必須獲得制空權,不過德國空軍再也不可能獲得制空權了。“不列顛之戰”尚未結束,德國空軍便揮師東進,準備參加“巴巴羅薩行動”,即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出現在蘇聯天空中的德國空軍實際上已經不再處於其實力的巔峰時期,他們的兵力分散在縱深廣闊的整個歐洲地區。“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飛機總數量幾乎與前一年可用的飛機總數量相當(1941年6月21日為4880架飛機,1940年5月11日為4780架飛機,這裡統計的機型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對地攻擊機、海岸巡邏機和偵察機等)。德國國內的產能根本無法補充德國空軍在二戰初期幾場戰役中損失的飛機數量,其中尤以“不列顛之戰”為甚。

更糟糕的是,德國空軍的空降和空中運輸單位在克里特島空降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使用領航訓練單位支援克里特島作戰”這一決定無疑在一段時期內給德國空軍的訓練工作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這一時期也恰恰是德國空軍謀求迅速擴張發展的時期。在某些部隊單位中,飛機的在航率不足65%;更嚴重的是,從戰爭一開始,燃料儲備就不斷處在下降狀態。儘管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從未忽視空襲蘇聯工業核心地帶的必要性,但他們不幸地發現,隨著蘇德戰爭的持久化,德國空軍已然淪為了“救火隊員”的角色,被用於支援形勢更加令人絕望的地面戰局。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摧毀在機場上的蘇軍雅克轟炸機,後方還有同時被摧毀的伊-16戰鬥機和斯勃轟炸機

“巴巴羅薩行動”給德國空軍提供了一個在廣闊戰區內踐行其空戰軍事學說的機會。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德軍嚴格按照其軍事學說來組織戰鬥,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1941年的戰局中,當蘇聯工業中心進入德軍轟炸機的航程後,德國空軍先後轟炸了莫斯科、圖拉、列寧格勒甚至斯大林格勒市的工廠。1942年和1943年的空襲目標包括位於高爾基市的蘇聯坦克工廠、位於雅羅斯拉夫爾的合成橡膠工廠、位於薩拉托夫的煉油廠,甚至包括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巨型坦克工廠。

與大不列顛不同的是,蘇聯的工業複合體是些龐大的、易受攻擊的目標。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的飛機尚不足以執行空襲蘇聯腹地工業中心的任務:德國缺少相關的資源,不足以維持一場針對蘇聯工業的戰略作戰。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知道烏拉爾地區蘇聯工業複合體的位置和產能,特別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那些,但德軍基本沒有航程能飛抵這些目標且載彈量足夠大的轟炸機。在戰爭的這個時間點上, 納粹德國工業基礎的限制令其無法打造一支戰略空軍。生產優先權已被賦予了執行對地支援和國土防空任務的飛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侵蘇戰爭初期,被德軍炸得千瘡百孔的基輔市

從多個方面來看,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空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命運可視為其整體情況的一個縮影。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空軍發現其也被“撕扯”得越來越四分五裂。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認識到了支援大西洋戰役的必要性,這也有些許戰略方面的考量,即對英倫三島發動“飢餓攻勢”,並遲滯美國人的戰爭準備活動。不過,海上作戰的優先權始終是次於地面戰爭的。德國是個大陸性質的歐洲列強,其空軍的組織和作戰優先權反映的是國家整體的戰略需求。的確,德國空軍與先前的海軍打擊聯隊結成了有效的統一戰線,後者在作戰方面受德國海軍控制。

在北非及東線戰場上,德國陸軍將德國空軍作為“飛行炮兵”來使用。在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戰役中,德軍的空中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空運行動,但在扭轉戰局方面收效甚微,且損失了數目龐大的飛機和寶貴的、難以替代的飛行員及空勤人員。希特勒還想讓德國空軍保衛法國、挪威和羅馬尼亞免遭盟軍的突然襲擊,與此同時,德國空軍各部隊一直在使用戰前設計的飛機去迎戰越來越精密複雜、數量也越來越多的盟軍飛機。無論何時,這種態勢看上去都不會得到迅速的改觀,因為德國空軍的技術和採購部門已被顢頇無能的領導層和種種不重視的行為搞垮了。面對越來越壯大的來自西邊的空中威脅,1942年時的德國空軍依舊缺乏準備。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一大群美軍第8航空隊的B-17轟炸機正在飛向目標。“飛行堡壘”通過空襲德國境內的鐵路編組站和封鎖其他目標來達到阻斷德軍向前方輸送燃料和其他補給品的目的

此時,戰前的種種缺陷開始湧現出惡果了。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維持著一支相當於一線兵力10%至25%的後備力量,具體數字取決於機型。這些飛機將用來取代和補充替換戰損及消耗。1939至1941年間的連續征戰已經掏空了這些儲備兵力,當戰爭進入1942年時,德國空軍發現其面對的未來毫無疑問是黯淡的。

走向滅亡

對德國人來說,1943到1944這兩年是“咬緊牙關”的兩年。戰敗暫時還不會到來,但除非戰略態勢發生重大改變,否則同盟國一方註定會贏得戰爭。儘管在1939至1941年的戰局中,德國空軍讓德國陸軍在地面上獲得了優勢,並在1942年和1943年初遲滯了盟軍的攻勢,但盟軍的空中力量現在已經主宰了天空。1944年夏同盟國相繼發起的兩場大規模攻勢——英美盟軍自諾曼底登陸後一路橫掃法國,以及蘇軍發起的“巴格拉季昂”戰役並消滅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都是在龐大空中機群的支援下進行的,這也讓德軍在白天進行大規模的部隊調動變得不可能,亦無法在盟軍進攻的點上集結起大量打擊兵力。

表3. 幾場戰役開始時德國空軍投入的兵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注:(1)表格中的數據僅為德軍在此次戰役中投入的兵力,並不包括此時其他戰場上的德軍力量。

(2)第三欄中的轟炸機包括普通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

(3)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各機種的投入數量尚不清楚。

(4)“大禮拜”攻勢中德軍投入的這約1200架飛機幾乎全部是用於本土防空的戰鬥機。

德國空軍滅亡的喪鐘是由西方盟軍的戰略轟炸戰役敲響的。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夜間轟炸和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白天空襲下,德國空軍被迫將越來越多的資源集中到本土開展防空作戰。德國人在戰爭初期所享有的技術上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且他們的對手此時也擁有了數量上的優勢。此時的空戰越來越像是比拼產能和消耗的戰爭,在這方面德國根本無望與同盟國競爭,特別是美國。1944年2月,英美空軍發起的“大禮拜”空中攻勢協同一致地打擊了德國空軍的基地和飛機工廠,單是在空中就擊落了約700架德軍飛機,摧毀在地面上的更多。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被航空照相槍捕捉到的一架Me 210戰鬥機被擊落前的最後時刻,時間是1944年

當然了,德國空軍的終極脆弱性體現在汽油儲備上。1944年春,盟軍對德國合成燃料工廠的轟炸戰役粉碎了德國繼續運用現代化機械化部隊的能力——無論是在陸地上還是在空中。由於燃料供應逐漸告罄,德軍的飛行員訓練計劃也一減再減,老飛行員們承受了越來越多的傷亡。無論是飛機還是空勤人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德國空軍都在走下坡路,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到1944年中期,德國空軍在數量和質量上被盟軍全面壓倒了,並被迫在劣勢的技術條件和情報支持下戰鬥。新型防空武器、噴氣式戰鬥機和火箭動力戰鬥機出現得太晚了,以至於無力抵擋盟軍的空中狂潮。德軍的雷達在技術上無力對抗盟軍的反制措施。1944年12月,德國空軍發起了“底板行動”,原本指望以此來再次與盟軍達成某種力量上的“平衡”,卻因為戈林的考慮欠妥而告吹。德軍的本意是將盟軍的戰鬥機和對地攻擊機摧毀在地面上,以便為“阿登反擊戰”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不想卻賠上了他們最後的飛行員和後備飛機力量,整場空中攻勢執行得也非常糟糕。有經驗的空勤人員的損失是如此慘重,以至於“底板行動”結束後,對德國空軍來說,在一次戰役中能出動十幾架飛機都算得上是大規模行動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在突出部戰役(即阿登反擊戰)中被擊落的Fw 190戰鬥機

歸根結底,納粹德國空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可以認為是其缺少有能力的技術和戰略領導層所致——戈林完全無法勝任長期規劃工作,他建立的指揮高層充斥著矛盾重重的機構,他們沒興趣或很難作為一個整體來工作。在1942年之前,技術需求部門和採購部門接受的領導非常糟糕,這讓德軍在戰爭的最後兩年裡幾乎是用與開戰時相同的主力機型和裝備打仗。如果德國空軍的研發項目能在阻礙和競爭最小化的狀態下推進的話,那麼新型噴氣式飛機和“祕密武器系統”原本可以在6個月之前出現。儘管如此,從根本上來說,德國空軍的失敗是由於它被要求去做的太多,但德國根本沒有與整個世界為敵的資源。

原文所附材料一:天空中的“獵兵師”

德國空軍是空降作戰的先行者。根據前文所述的德國軍事學說,空降作戰符合第二階段的空中戰役要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是唯一一支既控制著空中運輸單位,又控制著他們所要空投的傘兵的空中力量。這樣做的一大好處就是,就作戰執行和空投目標而言,能讓運輸者和被運輸者處在同一個“視角”上。這也可以解釋,在二戰期間,與其對手相比,為什麼德國空軍在確保精準空投方面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正準備執行任務的德國傘兵

對德軍空降部隊來說,不幸的是,根據德國空軍的條令,空降部隊需要在其目標的近乎正上方投下。空降部隊司令庫特•斯圖登特(Kurt Student)大將也相信,在傘降/機降著陸時,應採取“油滴”式的進場方式。也就是說,他相信為數眾多的小股傘兵可以極大地分散防禦者的兵力(猶如水面上漂浮著的一個個油滴一般),這樣德軍空降部隊只需出動不太多的兵力就可以迅速控制較大的區域。在1941年5月德軍突襲克里特島的空降作戰中,這種方式被證明付出的代價是非常慘重的:儘管德軍最後拿下了克里特島,但島上的英國-希臘抵抗者給德軍突擊部隊造成了駭人聽聞的傷亡。

在德國空軍看來,空降作戰主要分兩種類型:戰術性的和戰役性的。戰術性空降是在戰線前方50千米以內的距離內進行的,只需動用有限的部隊,且只達成有限的目標。德軍預期,一支戰術性質的部隊在傘降敵後並被“包圍”後,在24小時之內即可被常規地面部隊“解救”出來。1941年的希臘戰役期間,對科林斯(Corinth)運河大橋的空降突擊就是一次戰術性的空降作戰。戰役性的空降作戰要求在距離前線50千米甚至更遠的地方進行空降,投入的部隊規模也較大,其所針對的是對戰役勝利至關重要的目標。戰役性空降部隊預計在傘降敵後並被“包圍”的48至72小時內被常規地面部隊“解救”出來。德軍在荷蘭(1940年)和克里特島(1941年)的空降行動就是按照戰役性空降作戰來規劃的。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軍進行克里特島空降作戰的照片,可見有一架Ju 52運輸機被擊落

儘管德軍並未提出關於戰略性空降作戰的條令條例,但斯圖登特將軍已經意識到,這種類型的作戰在將來每一天都是有可能進行的。戰略性空降作戰針對的是位於敵人後方縱深、對贏得戰爭具有戰略意義的目標。參加戰略性空降的作戰部隊有必要深入敵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96小時甚至更久)。儘管如此,德國空軍的領導層認為,在沒有真正的戰略空運力量,同時沒有發展一支機械化(起碼也應該是摩托化)空降部隊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開展戰略級別的空降作戰的。在德軍看來,摩托化(如果無法實現機械化的話)空降部隊在1940年年底之前根本無法出現在現役戰鬥部隊的序列之中。對克里特島的突襲可以視為是一次戰略性質的空降作戰,因為預計要發起兩棲登陸的部隊被擊退了,迫使德軍空降部隊只能憑一己之力拿下了這座島嶼。

原文所附材料二:德軍的航空情報活動

為了支援戰鬥活動,德國空軍率先探索瞭如何運用航空偵察的方式獲取情報。與德國軍事學說中的其他部分類似,德國空軍在組織航空偵察活動時也是分三種基本類型——戰術性航空偵察、戰役性航空偵察和戰略性航空偵察。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德國空軍Ju 86P型偵察機的高空增壓座艙,取消了機首機槍

戰術性航空偵察幾乎全部用來支援陸軍,其方式基本是在戰術地幅(據前線不超過50千米)內通過目視直接觀察並報告情況。戰役區域內的偵察既包括對可能影響當前或未來軍事行動的敵工事、機場和部隊單位進行拍照,也包括直接目視偵察並報告戰術地幅後方的敵軍部隊單位。戰役區域內的偵察還包括對陸軍推進軸線前方的情況進行偵察。

在西班牙內戰中,德軍吸取的一大教訓是,需要將偵察結果儘可能快地反饋給地面指揮官,這樣戰術和戰役偵察的效果才能實現最大化。因此,德軍的照相偵察情報主要依賴單視場攝影,這種方式能夠迅速獲取照片並進行分析。儘管這種做法加快了航空偵察情報的分發,但在後來的戰爭中,當同盟國方面開始廣泛採取欺騙措施後,這種偵察方式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單視場攝影和“瞥一眼”式的照片判讀方式太不精確了,難以發現盟軍採取的種種偽裝欺敵措施。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阿拉多Ar 234噴氣式飛機,該機型曾深入英國上空開展偵察活動

戰略性航空偵察則完全是德國空軍的事。此類偵察活動針對的是敵人的工業和通信中心,旨在協助己方的戰略規劃活動,特別是轟炸戰役。在德國空軍中,戰役性和戰略性偵察任務由其遠程偵察中隊執行。不同於戰術和戰役層面的偵察行動,戰略性的情報蒐集活動依賴實體鏡(立體)攝影,因此其照片判讀員能夠針對目標進行精確的測量和分析。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真正意義上的(也是唯一的)戰略偵察活動是在東線開展的,其針對的目標是蘇聯位於烏拉爾及其附近地區的工業力量。對德國人來說,不幸的是,無論是空軍總司令戈林還是元首希特勒都不相信偵察的結果。他們也不接受得出的分析結論,即蘇聯的軍火產能要超過德國。這種對真相的拒不接受給德國的戰略規劃活動造成了負面影響——要知道,東線戰場是二戰期間德國最重要的一個戰場。

二戰爆發前,德國空軍還建立了一套比較有效的無線電通信情報組織,該組織用來提供針對敵人空中活動的早期預警。無線電通信情報部隊分為兩種類型:固定式情報站,用於為指揮高層提供情報;機動式情報站,其被分配給各個航空隊聽候調遣。固定式情報站受“調查辦公室”(Forschungsamt,納粹德國的地下電話和無線電通信組織)統轄,對外國的外交和戰略通信開展截獲和破譯活動。戰前,德國在此類行動中取得了若干不小的成功,監聽了外國大使館的電話線、海空軍指揮網絡及外交活動。

機動式情報站被編組成團級單位,其典型的行動方式是跟隨航空隊司令部一起機動,工作地點也在後者附近。他們的破譯活動限於層級較低的戰術密碼,但頗為擅長提供關於敵人空襲活動的提前預警。對同盟國來說,幸運的是,德國空軍只在戰略層面對無線電情報和照片情報進行綜合,且直到1944年中期才在各個航空隊司令部之間建立起一套探尋各種報告和分析資料之間相關性的體系,但此時已經太晚了。

原文所附材料三:納粹德國空軍的直升機

德國陸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吸取的一大教訓就是,迅速機動和維持進攻的勢頭可以降低己方傷亡。在二戰爆發前和戰爭期間的德軍作戰條令中,抓住主動權和維持進攻勢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任何有可能會威脅並拖慢推進速度的因素都必須被清除。也就是說,對任何作戰行動或戰役而言,減少敵人的堅固據點數量,越過障礙並先於地面推進部隊拿下關鍵地段是至關重要的目標。德軍的戰鬥工兵被賦予了達成這些目標的任務。面對種種現實,如強大的敵人待在防護工事裡、防禦武器和火力日益增加等,再加上迅速穿越或突破障礙的需求,導致德軍的戰鬥工兵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裡把研究精力集中到了如何更好地摧毀工事和高速運輸上(後者是為了迅速、精確地將部隊投送到目標上)。在20世紀20年代,這就意味著試驗性質的摩托化運輸工具、兩棲車/艇、有動力登陸設備、高速衝鋒舟和滑翔機。希特勒上臺後不久,上述研究領域進一步擴大,出現了水翼船和直升機,不過使用目的仍然不變——在防禦方能夠做出反應之前,就將突擊部隊和裝備投送到地面推進方向前方的遠距離目標上。

至於德國是否傾向於打造一支空中機動的突擊力量(正如今天的各國陸軍所做的那樣),目前尚沒有什麼證據。不過,有證據表明德軍工兵曾試圖在軍或集團軍級部隊組建某種類型的特種直升機運輸單位,以便對戰鬥工兵進行支援。德國陸軍的領導層也將直升機和旋翼機視為引人注目的戰術偵察和通信聯絡飛行器。儘管如此,在1934年,當直升機研發工作的“贊助方”從德國陸軍變為德國空軍之後,德國陸軍對空中機動作戰學說的研究就停止了。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福克-沃爾夫公司為德軍研製的Fw 61雙旋翼直升機

起初,在對直升機的使用方式上,德國空軍與德國陸軍的想法幾乎一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航空部逐漸確信,固定翼飛機在偵察或攻擊方面的表現優於直升機。儘管如此,作為一種戰術運輸工具,相對於降落傘和滑翔機,直升機具備好幾項優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與滑翔機相比,直升機是可以重複使用的,且能提供高出不少的投送週轉率。其次,直升機不需要機場,因此可以在靠近前線的前進基地使用。最後,在將負載空降到特定目標的精度方面,直升機與滑翔機相比不遑多讓,這就可以將固定翼運輸機“釋放”出來,去執行更多的遠距離運輸任務。

1934年,德國空軍提出了其對直升機的初始需求,結果導致了世界上首款實用化直升機的誕生:福克-沃爾夫公司研製的Fw 61直升機。作為一架採用雙旋翼設計的直升機,Fw 61於1936年6月26日首飛,且其試飛工作在國際上和德國國內進行了廣泛的宣傳,並有很多人前去觀摩。該機型創造了多項直升機領域的高度和速度紀錄,並啟發了之後戰爭期間同盟國的直升機設計工作。更重要的是,在Fw 61項目推進過程中吸取的經驗教訓被應用到了世界上首款運兵直升機——福克-安吉利斯公司研製的Fa 223“龍”(德語:Drache)式軍用運輸直升機身上。1938年提出的初始規範要求研製一架能運載700千克貨物的直升機,儘管首架原型機於1939年8月在工廠下線,但由於發動機和旋翼機械系統的問題,導致測試計劃被拖了一年之久。儘管如此,一俟測試工作開始,這架直升機的性能便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龍”式直升機採用雙旋翼設計,最多可運載4名士兵或2000千克貨物。該機是一款兵員或貨物運輸直升機。倘若該機真的被用作這一用途的話,那麼在那個年代,其將證實自身的性能,並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此,該機接受了一系列各種各樣的測試和評估,且測試工作安排得非常緊張。在一次測試中,該機從一處河谷中運載著一門75毫米口徑反坦克炮和彈藥向海拔2000米高的預設陣地飛去。“龍”式直升機還被用來為山上的火炮陣地吊運彈藥:它在執行這一任務時比一個下轄50匹騾子的運輸連更快、更有效。在另一次驗證飛行中,三架直升機往“敵”掩體後方機降了一個步兵班,步兵班安放炸藥並摧毀了掩體。在後來的一次測試中,一架直升機運載著一臺Fw 190戰鬥機的發動機(1300千克重)飛行了32千米的距離。

曾經強盛一時的德國空軍最後為何走向了萬劫不復?

福克-安吉利斯公司研製的Fa 223“龍”式軍用運輸直升機

上述測試工作的結果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於德軍在1942年8月就下令開展生產工作,並期望在1944年3月前達到每月1000架直升機的產能。不幸的是,盟軍在1942年8月發起的一次轟炸摧毀了德國生產直升機的工廠,在此之前,由於原材料短缺導致工廠的建設工作被拖了好幾個星期;而生產工作開始後,發動機短缺又對產能造成了阻礙。最終,只有有限幾架直升機被生產了出來。6個月後,盟軍又對德國的直升機工廠發起了第二次空襲,這徹底終結了德國的直升機生產活動。在此之前,德國總共只完工了12架直升機,饒是如此,盟軍的第二次轟炸還是摧毀了德軍大部分完工的直升機。最終,只有3架Fa 223直升機倖存下來並被投入到了戰爭之中。

二戰期間,Fa 223原本應當是一款非常顯眼的運兵直升機,並能為德國提供一種在戰術地幅內(距前線50千米以內)開展空中機動作戰的手段。不幸的是,這款直升機是在這樣一個時刻服役的: 納粹德國的資源已經被壓榨到極限了。1943年,德國的飛機生產工作從進攻型飛機轉向防禦型飛機,同時德國空軍也被迫在各條戰線上挑戰其對手日漸強大的空中力量。德國的空中優勢將僅僅侷限在東線戰場一條窄窄的區域上空了,在敵人掌握有制空權的環境下動用“龍”式直升機無異於一種自殺行為。另外,關於德國空軍將如何運用直升機也產生了不少有趣的猜測。有人認為,通過審視德軍的“赫德里希行動”(Operation Hedderich)和1940年對比利時埃本-埃美爾(Eben Emeal)要塞的突襲行動,可以一窺德軍將如何使用他們的直升機。

“龍”式直升機以一定數量入役的最有可能的時間是1943年初,而其首次戰役性應用可能發生在“堡壘行動”,即1943年7月德軍發起的庫爾斯克攻勢期間。假定直升機被分配給了裝甲軍,那麼“龍”式直升機可能會被用於輸送突擊工兵,以攻擊蘇軍的堅固據點和奪取關鍵的道路交叉口——在地面部隊的主要推進軸線前方。德軍的直升機還有可能會被用來支援其“特種部隊”的行動,如奧托•斯科爾茲內的突擊隊。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假如德軍真成立過一支直升機部隊的話,其究竟會如何加快空中機動作戰這種戰鬥形態的發展。

作者:李昭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