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商人:光明總在黑暗後

光明總在黑暗後

猶太人處世智慧要訣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兩部分組成的,但是為什麼只讓透過黑暗的部分看東西?因為人必須透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塔木德》)

猶太商人:光明總在黑暗後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個女兒對父親抱怨她的生活,她不知該如何應付生活,想要自暴自棄了。

她的父親把她帶進廚房。父親往一隻鍋裡放些胡蘿蔔,第二隻鍋裡放入雞蛋,最後一隻鍋裡放入碾成粉狀的咖啡豆,他將它們浸入開水中煮。

女兒不耐煩地等待著,納悶父親在做什麼。大約20分鐘後,父親把火閉了,把胡蘿蔔撈出來放入一個碗內,把雞蛋撈出來放入另一個碗中,然後又把咖啡音到一個杯子裡。轉過身問女兒:“親愛的,你看見什麼?”“胡蘿蔔、雞蛋、咖啡。”她回答。

他讓女兒靠近些並讓她用手摸摸胡蘿蔔。她注意到它們變軟了。父親又讓女兒拿一隻雞蛋並打破它。將殼剝掉後,她看到的是隻煮熟的雞蛋。最後,他讓她吸飲咖啡。她品嚐到香濃的咖啡,女兒問道:“父親,這意味著什麼?”

父親解釋說,這3樣東西面臨同樣的逆境一一煮沸的開水,但其反應各不相同。胡蘿蔔入鍋之前是強壯的,毫不示弱,但進入開水後,它變軟了,變弱了。雞蛋原來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殼保護著它呈液體的內臟,但是經開水一煮,它的內臟變硬了。而粉狀咖啡豆則很獨特,進入沸水後,它們倒改變了水。“哪個是你呢?”他問女兒,“當逆境找上門時,該如何反應,是選擇做胡蘿蔔、雞蛋,還是咖啡豆?”

這是一則耐人尋味的小故事。面對逆境,猶太人是如何反應的呢?

猶太教的信念告訴他們:“只要不斷地保持希望的燈火,就不怕忍受黑暗。”黑暗過去就是光明,這是他們存活下來的希望,因此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他們都不會絕望。只要還有一息尚存,就要忍耐著生存下去。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兩部分組成的,但是為什麼只能透過其黑暗的部分看東西?因為人必須通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人生也是從苦難和黑暗開始,最後才到達幸福和光明的境地。不要害怕痛苦,因為一個人只有痛苦到了極點,才能品嚐到甜美的果實。這些都是《塔木德》告訴他們的。

猶太人的意識裡面永遠充滿了痛苦的觀念和深深的憂患。

當他們被生下來的時候,大家不是為他的降臨人世而高興,而是為他而哭泣。猶太箴言是這樣解釋的:“孩子出生時我們覺得高興,有人去世時我們感到悲傷。其實應該反過來才對。因為孩子出生時不知今後的命運如何,而人死之時一切功業已蓋棺論定。”猶太的先知們認為人的一生分為6個階段:

1歲時是國王一—家人像扶持國王一樣扶持他,對他的關心無微不至;

2歲的時候是頭小豬一—喜歡在泥巴里面玩耍;

18歲的時候是小羊——無憂無慮地歡笑、跳躍;

結婚時是驢子一揹負著家庭的重擔,低頭緩行;

中年時是狗一—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搖尾奉承,乞求他人;

老邁時是猴一—行為和孩童無異,然而再沒有人去關心他了。

綜觀人的一生,猶太人認為困難和不如意佔十之七八,而幸福和快樂只佔人生命運的十之二三。既然這樣,也就不必懼怕痛苦和人生的失意。

猶太商人:光明總在黑暗後

來看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德國納粹佔領東歐的時候,在一個小鎮上,有個猶太家庭,全家五口躲在一間倉庫的小閣樓上。

每當納粹巡邏隊或不懷好意的市民走進倉庫,他們全家人都得屏聲斂氣,一點聲音都不敢弄出來。時間一長,他們學會了比手畫腳,完全以動作來交換思想,傳達感情。

為了生存,父母和叔叔要輪流外出尋找食物和水。三個月後的一天,母親外出覓食未歸,關心他們的市民說:“你們的母親被德國兵抓住了。”過了兩個月,父親又一去不返。半年後,叔叔剛出門不久,兩個孩子就聽到一聲槍響。

三個大人相繼死後,尋找食物的重擔就落在了姐姐的肩上。每當倉庫附近有風吹草動的聲音,姐姐就掩住弟弟的嘴巴。姐弟倆相依為命。一個多月後姐姐又沒有回來。從此以後,凡聽到異樣聲響,弟弟只有自己掩住嘴巴。最後,弟弟終於倖存了下來。

彩虹是希望的象徵,每經歷一場暴風雨後,天空便架起美麗的彩虹。黑暗過後必是光明一—這是猶太人存活下來的信念,也是如今世界上仍有許多猶太人留存下來的真正原因。他們永不絕望,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為希望而忍耐。

對猶太商人而言,忍耐就意味著在困境中奮鬥,於艱難中勃發。成為大富翁的猶太人,幾乎都是由赤貧發家的。投資家喬治·索羅斯從匈牙利到美國時還一文不名,英特爾總裁安迪·淚羅布是從匈牙利空手移民過來的,羅斯柴爾德也是在父母很早過世身無分文的情況下起步的。猶太人中大部分成功人士都是白手起家的,而且都經歷了諸多磨難。但他們都隱忍不發,為以後的崛起蓄養了巨大的力量。

有這樣一個實驗:科學家燒開一鍋油,把一隻青蛙放在滾熱的油鍋旁邊,那隻青蛙在快到油麵的時候,竟然跳離了油鍋;然而,把這隻青蛙放進注滿水的鍋裡,下面放火去煮。這隻青蛙開始還覺得溫熱,後來水越來越熱,它卻離不開鍋裡,最後被水煮死。

猶太人就像那隻快到油鍋的青蛙,他們時刻充滿了危機意識,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著警惕。許多猶太人的一生經歷了許多痛苦和苦難,因此,當他們有了安定的生活的時候,他們是不會忘記曾經受過的苦難的。

猶太人考夫曼能成為股市“神人”,是他頑強忍耐奮鬥的結果。他1937年出生於德國,因遭受納粹的迫害,1946年隨父母逃到關國定後。他剛到美國時不懂英語,但他很有耐性,不怕別人砌笑,大膽地與美國小朋友交談,從中學習英語。他還利用課餘時間補習英語,吃飯時和走路時也背誦英語詞句。半年時間過去了,他能熟練地講英語了。他家境不佳,卻以半工半讀形式讀完了大學,並獲得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工作中,他不辭勞苦,從銀行的最底層做起,直至成為世界聞名的所羅門兄弟證券公司主要合夥人,以至首席經濟專家和股票、債券研究部負責人。他對股市料勢如神,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的權威之一。

巴拉尼是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猶太人,他年幼患了骨結核病,由於家貧無法醫治,使他的膝關節永久性僵硬,行走不得。但他沒有灰心喪志,反而艱苦奮鬥,刻苦攻讀,終於在醫學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除了榮獲奧地利皇家授予的爵位外,1914年還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他一生髮表了184篇很有價值的科研論文。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忍耐是成功的信心表現。成功之途是崎嶇曲折的。成功者的特長之一,是善於處理前進中的障礙,有堅忍不拔的忍耐性。“成功者是踏著失敗而前進的”。

猶太人貝弗裡奇說:“人們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處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人們可以把逆境當成動力,激勵自己頑強地奮鬥,去爭取幸福。

猶太商人:光明總在黑暗後

猶太人告誡人們,挫折是在所難免的,重要的不是絕對避免挫折,而是要在挫折面前採取積極進取的態度。挫折乃至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挫折失敗而失望,放棄追求。這時必須採取積極的態度,以應付遇到的意料之中或意想不到的挫折,但絕不能因此而放棄對幸福的追求。聰明的做法應當是,審視自己所受的挫折甚至失敗,使挫折成為成功的階梯。

忍耐是逆商的基本體現,逆境是成功的一種迴響。愛迪生成功發明電燈泡,其發明過程失敗了起碼三千多次。後來記者訪問他失敗了三千多次有何感想。他回答說:“我一次也沒有失敗過,因發明電燈泡總共需要三千多個步驟。同時我成功地發現了三千多個沒有效果的方法。”

愛迪生和許許多多的發明家為什麼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對於每一次失敗的經驗,他們都看成為一種“響應”,這種“響應”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嘗試不同的方法。在他們的信念系統裡,他們堅信通過這樣的回饋機制,他們總有一天會成功。

《塔木德》裡說:“有10個煩惱比僅有1個煩惱好得多。”因為有10個煩惱的人不會再懼怕煩惱,而擁有1個煩惱的人會覺得整天都很煩惱。

這就是猶太人的人生觀。痛苦,才是人生之路。人生是痛苦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要經受痛苦。人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人生的某個目標而痛苦、努力地生活的,直到人死了,痛苦的努力才算結束。

苦難和痛苦充滿了猶太人的一生。他們經歷了最慘絕人寰的屠殺,經歷了被驅逐、壓迫。他們走到哪裡,欺凌和侮辱就跟隨他們到哪裡。他們四處流浪、衣食沒有著落。

經歷了這一切之後,他們已經不怕任何苦難了。再大的苦難他們已經絲毫不覺得難以忍受了。因此,只要環境相對穩定下來,他們千百年的忍耐與頑強就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做出讓世人稱羨的成就。

猶太民族正是憑藉著這種生存意志和聰明才智,在各大洲之間輾轉遷移。猶太人對苦難的忍耐力是罕見的,他們就像彈簧一樣對壓力有著極大的韌性。他們認為只有飽嘗苦難和貧窮的人,才能在商場上有所作為,從而摘取生活甜美的果實。

猶太人從《聖經》所講述的故事的時候開始,就遭受無盡的迫害,一部猶太人的歷史簡直就是他們遭受迫害的歷史,而這也造就了他們堅忍不拔的性格。

猶太商人:光明總在黑暗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