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 班超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漢朝 班超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趣歷史 2017-05-19

古往今來,絲綢之路作為連接中西方文化與經貿的重要通道,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然而有關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知道內情者恐怕寥寥無幾。今天追溯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不得不提起一百多年前的一位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國旅行家,他正是“絲綢之路”的命名者。

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 班超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絲綢之路圖

生於1833年的李希霍芬有著熱爾曼民族獨特的執著與探索精神,自幼痴迷地質學的他曾在青年時代就讀於柏林大學地質學專業,很早便渴望前往神祕的東亞進行地質研究。在眾多東亞國家中,李希霍芬對東方文明古國——中國情有獨鍾,他始終認為中國在當時所有的知名文明國度中,是人們最少探究的國家,有生之年,若能將探索的足跡踏上這片古老的熱土,則必將是一段難忘的經歷。

於是,懷著激動的心情,李希霍芬開始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考察之旅。從1868到1872年之間,他進行了七次中國之旅,途經當時中國的十三個省。一句中文也不會講的李希霍芬在一路之上歷經千難萬險,其考察成果徹底改變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知。

據傳,李希霍芬主要以繪畫形式將自己旅途中的所聞記錄下來,他的足跡幾乎遍佈了整個中國。

一路之上,他的脖子上總是掛著繪圖鉛筆,以勤奮的雙手不斷記錄著在中國所經歷的一切。回國後不久,李希霍芬正式出版了他的考察著作《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根據的研究》,更將中國和歐洲之間最古老的貿易之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便是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

班超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在東漢歷史上,一代名將班超曾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北夷匈奴之亂,確保了邊境和平與貿易順暢,使一度阻塞的絲綢之路再現輝煌,毫無疑問,班超之歷史功績名垂千古,他完全稱得上重啟絲綢之路的先鋒者。

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 班超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班超絲綢之路

早在西漢時期,張騫兩度率隊出使西域,率先開闢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絲綢之路,使得漢代與西域間的通商貿易空前繁榮。然而西漢後期,由於政治體系的改變和邊境連年的戰亂,令絲綢之路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裡被歷史的風塵所掩蓋,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東漢建國後,歷經五十年的勵精圖治,國力日漸強盛,遂於永平十六年,漢明帝派大將竇固率領軍隊出擊北匈奴。此時,著名史學家班固的弟弟班超毅然投筆從戎,跟隨竇固出征,並在此後的三年中英勇作戰,建功立業,以無與倫比的智慧和勇氣為東漢掃清了邊境之患,也由此開啟了一段班超與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

據說公元76年,漢朝曾欲撤回班超,然而在西域各國的極力挽留下,班超最終還是留了下來。其後,班超繼續戍守邊關,多次擊退了匈奴的進攻,又陸續平定了其餘少數民族的入侵。在此期間,班超還派甘英出使西羅馬,獲得了許多有關中亞各國的寶貴資料。

十餘年來,隨著邊境戰火的平息,西域各國與漢朝恢復了友好邦交,紛紛派遣使者親附東漢,一度銷聲匿跡的絲綢之路也得以重新開通,一時間,河西走廊經貿往來暢通無阻,西域南道繁榮再現,甚至出現了“大漠無兵阻,窮邊有遊客”的盛世和平景象,這便是班超絲綢之路的故事。

絲綢之路的路線介紹

我國曆史源遠流長,在我國燦爛的文化中,“絲綢之路”絕對是世界著名的,這條路線在今天又重新被提及,是一條世界交往的路線。絲綢之路的路線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是古代最早的商業貿易路線。

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 班超和絲綢之路的關係

絲綢之路地圖

絲綢之路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絲綢之路包括兩條,一條是陸上絲綢之路,一條是海上絲綢之路。而狹義上的絲綢之路只有一條,就是陸上的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的路線以西漢時期的長安作為整條路線的起點,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到達著名的敦煌。但是從敦煌開始就分為南北兩條路:南路是從敦煌開始,讓後依次是樓蘭、于闐、莎車、帕米爾到達大月氏、安息,最後往西到達條支、大秦,而北路從敦煌開始,經過交河、龜茲、疏勒、大宛最終到達安息和大秦。

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以南海為中心,所以還被成為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早在秦漢時期就形成了,在三國和隋朝時期的到了發展,在唐宋時期變得愈加繁榮。

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國的重要陸上商業貿易通道,這條古老的通道是無數先人用血汗打通的,也正是這條通道的形成為最早的世界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因為這條路線最早是販賣中國絲綢的,所以被稱為絲綢之路。現在絲綢之路已經成為世界遺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