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周康王繼位,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尚書》被認為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當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這就只能是推測了。

由此可知,河圖最早載於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後來,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

《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出現,象徵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沒於公元前479年。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麼。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

戰國末期,秦國日盛。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裡面的《應同篇》裡,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係。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後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羅千餘文人於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繫在了一起。其雲——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

稍晚一點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把孔子《論語》裡的話,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此時,《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周康王繼位,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尚書》被認為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當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這就只能是推測了。

由此可知,河圖最早載於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後來,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

《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出現,象徵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沒於公元前479年。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麼。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

戰國末期,秦國日盛。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裡面的《應同篇》裡,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係。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後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羅千餘文人於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繫在了一起。其雲——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

稍晚一點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把孔子《論語》裡的話,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此時,《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易﹒繫辭傳》裡,有了進一步的說法。這裡有必要插一句,《繫辭傳》非出於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識,最早成書於戰國,最晚成書於漢,或在此間非一次增刪。從其對《河圖》、《洛書》的說法看,至少這部分內容進到書中,當在漢代。

《繫辭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所說聖人,是指伏羲。“則之”是“根據”——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根據的是《河圖》與《洛書》。

漢代有一部無名氏留下的讖緯之書,叫《禮緯》,其中的《含文嘉篇》雲——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至此,大約經歷了五百年左右時間,《河圖》與《洛書》公元前140-前85年之間,《河圖》與《洛書》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並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於《河圖》和《洛書》的認知框架。

《河圖》與《洛書》的變遷

說是認知框架,因為隨後,有關《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還不斷有新的變化。

東漢成書的《漢書﹒五行志》說——

劉歆以為虙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按照劉歆的說法,上天賜給伏羲《河圖》,而把《洛書》賜給了禹。

他這樣改,是因為依據了《尚書﹒洪範》。其記載箕子曰—

我聞在昔,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既然天錫九疇,具體的實物證據是什麼呢?劉歆說,就是《洛書》。再具體一點兒,他說《洛書》上寫著字——可能是《洪範》九疇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範》開頭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綱領性的文字,與此就語焉不詳了。

這是關於《河圖》及《洛書》的第一次變遷——由劉歆完成——《河圖》屬於《易》,為《八卦》;《洛書》屬於《書》,為《洪範》。

自漢代開始,關於《河圖》、《洛書》的書籍逐漸繁多。比如關於《河圖》的,有《河圖緯》、《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等,數得上來比較有名的,就近四十種。比如關於《洛書》的,有《洛書緯》、《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聽》等九種,又有偽託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在所有讖緯之書中,關於河洛的,大約不低於四分之一。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周康王繼位,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尚書》被認為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當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這就只能是推測了。

由此可知,河圖最早載於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後來,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

《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出現,象徵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沒於公元前479年。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麼。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

戰國末期,秦國日盛。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裡面的《應同篇》裡,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係。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後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羅千餘文人於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繫在了一起。其雲——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

稍晚一點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把孔子《論語》裡的話,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此時,《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易﹒繫辭傳》裡,有了進一步的說法。這裡有必要插一句,《繫辭傳》非出於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識,最早成書於戰國,最晚成書於漢,或在此間非一次增刪。從其對《河圖》、《洛書》的說法看,至少這部分內容進到書中,當在漢代。

《繫辭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所說聖人,是指伏羲。“則之”是“根據”——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根據的是《河圖》與《洛書》。

漢代有一部無名氏留下的讖緯之書,叫《禮緯》,其中的《含文嘉篇》雲——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至此,大約經歷了五百年左右時間,《河圖》與《洛書》公元前140-前85年之間,《河圖》與《洛書》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並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於《河圖》和《洛書》的認知框架。

《河圖》與《洛書》的變遷

說是認知框架,因為隨後,有關《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還不斷有新的變化。

東漢成書的《漢書﹒五行志》說——

劉歆以為虙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按照劉歆的說法,上天賜給伏羲《河圖》,而把《洛書》賜給了禹。

他這樣改,是因為依據了《尚書﹒洪範》。其記載箕子曰—

我聞在昔,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既然天錫九疇,具體的實物證據是什麼呢?劉歆說,就是《洛書》。再具體一點兒,他說《洛書》上寫著字——可能是《洪範》九疇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範》開頭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綱領性的文字,與此就語焉不詳了。

這是關於《河圖》及《洛書》的第一次變遷——由劉歆完成——《河圖》屬於《易》,為《八卦》;《洛書》屬於《書》,為《洪範》。

自漢代開始,關於《河圖》、《洛書》的書籍逐漸繁多。比如關於《河圖》的,有《河圖緯》、《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等,數得上來比較有名的,就近四十種。比如關於《洛書》的,有《洛書緯》、《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聽》等九種,又有偽託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在所有讖緯之書中,關於河洛的,大約不低於四分之一。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流傳之間,也不免混亂。例如,《七經正緯》說——

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河、洛。有黃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摕入水而前去。圖以黃玉為匣,如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戶,白玉檢,黃金繩,芝為泥,封兩端,章曰“天黃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圖玄色而綈狀,可舒捲,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

這部書裡又說——

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諸鄰國繦負歸德。東觀乎洛,降三分沈壁,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躋於壇,黑烏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

有點兒亂哈?第一,凡是帝王受命,似乎都有《河圖》、《洛書》出。第二,具體情節活靈活現,連玉匣尺寸都精確無誤;圖為舒捲,長寬亦定,所載內容具詳;魚鳥翻飛潛隨,不亦樂乎。

此書成於漢代。後世多部書引用過。

《續漢書﹒祭祀志》引張純《泰山刻石》文說——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於岱宗。……皇帝唯慎《河圖》、《洛書》正文,是月辛卯紫,登封泰山,甲午,禪於樑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

這是說,東漢光武帝到泰山封禪,是根據《河圖》、《洛書》上的文字記載操作的。看來,及至東漢,人們確實認為《河圖)、《洛書)》是有文字的,而且字數不少,內容重要。

這是《河圖》、《洛書》理念的第二次變遷。

自漢至唐,大概因為時局混亂,沒太多人再關心《河圖》、《洛書》之事,第三次變遷,發生於隋唐,因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而起。

偽孔傳雲——

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敘。

按照此說法,《洛書》上的文字不會很多,不然,就用不到大禹再據此演繹,所以《漢書﹒藝文志》所載劉歆的說法是不對的。

那《洛書》上究竟有多少字呢?隋代儒者認為是三十八個字,或者只有二十個字。大約可如下圖——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周康王繼位,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尚書》被認為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當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這就只能是推測了。

由此可知,河圖最早載於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後來,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

《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出現,象徵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沒於公元前479年。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麼。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

戰國末期,秦國日盛。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裡面的《應同篇》裡,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係。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後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羅千餘文人於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繫在了一起。其雲——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

稍晚一點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把孔子《論語》裡的話,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此時,《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易﹒繫辭傳》裡,有了進一步的說法。這裡有必要插一句,《繫辭傳》非出於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識,最早成書於戰國,最晚成書於漢,或在此間非一次增刪。從其對《河圖》、《洛書》的說法看,至少這部分內容進到書中,當在漢代。

《繫辭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所說聖人,是指伏羲。“則之”是“根據”——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根據的是《河圖》與《洛書》。

漢代有一部無名氏留下的讖緯之書,叫《禮緯》,其中的《含文嘉篇》雲——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至此,大約經歷了五百年左右時間,《河圖》與《洛書》公元前140-前85年之間,《河圖》與《洛書》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並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於《河圖》和《洛書》的認知框架。

《河圖》與《洛書》的變遷

說是認知框架,因為隨後,有關《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還不斷有新的變化。

東漢成書的《漢書﹒五行志》說——

劉歆以為虙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按照劉歆的說法,上天賜給伏羲《河圖》,而把《洛書》賜給了禹。

他這樣改,是因為依據了《尚書﹒洪範》。其記載箕子曰—

我聞在昔,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既然天錫九疇,具體的實物證據是什麼呢?劉歆說,就是《洛書》。再具體一點兒,他說《洛書》上寫著字——可能是《洪範》九疇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範》開頭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綱領性的文字,與此就語焉不詳了。

這是關於《河圖》及《洛書》的第一次變遷——由劉歆完成——《河圖》屬於《易》,為《八卦》;《洛書》屬於《書》,為《洪範》。

自漢代開始,關於《河圖》、《洛書》的書籍逐漸繁多。比如關於《河圖》的,有《河圖緯》、《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等,數得上來比較有名的,就近四十種。比如關於《洛書》的,有《洛書緯》、《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聽》等九種,又有偽託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在所有讖緯之書中,關於河洛的,大約不低於四分之一。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流傳之間,也不免混亂。例如,《七經正緯》說——

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河、洛。有黃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摕入水而前去。圖以黃玉為匣,如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戶,白玉檢,黃金繩,芝為泥,封兩端,章曰“天黃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圖玄色而綈狀,可舒捲,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

這部書裡又說——

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諸鄰國繦負歸德。東觀乎洛,降三分沈壁,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躋於壇,黑烏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

有點兒亂哈?第一,凡是帝王受命,似乎都有《河圖》、《洛書》出。第二,具體情節活靈活現,連玉匣尺寸都精確無誤;圖為舒捲,長寬亦定,所載內容具詳;魚鳥翻飛潛隨,不亦樂乎。

此書成於漢代。後世多部書引用過。

《續漢書﹒祭祀志》引張純《泰山刻石》文說——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於岱宗。……皇帝唯慎《河圖》、《洛書》正文,是月辛卯紫,登封泰山,甲午,禪於樑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

這是說,東漢光武帝到泰山封禪,是根據《河圖》、《洛書》上的文字記載操作的。看來,及至東漢,人們確實認為《河圖)、《洛書)》是有文字的,而且字數不少,內容重要。

這是《河圖》、《洛書》理念的第二次變遷。

自漢至唐,大概因為時局混亂,沒太多人再關心《河圖》、《洛書》之事,第三次變遷,發生於隋唐,因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而起。

偽孔傳雲——

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敘。

按照此說法,《洛書》上的文字不會很多,不然,就用不到大禹再據此演繹,所以《漢書﹒藝文志》所載劉歆的說法是不對的。

那《洛書》上究竟有多少字呢?隋代儒者認為是三十八個字,或者只有二十個字。大約可如下圖——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隋代南蘭陵人蕭吉在《五行大義》裡說——

“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陽氣之始,萬物將萌。“次二曰敬用五事”,位在西南方,謙虛就德,朝謁嘉慶。“次三曰農用八政”,位在東方,耕種百穀,麻枲蠶桑。“次四曰協用五紀”,位在東南方,日月星辰,雲雨井興。“次五曰建用皇極”,位在中宮,百官立表,政化公卿。“次六曰乂用三德”,位在西北,抑伏強暴,斷制獄訟。“次七曰明用稽疑”,位在西方,決定吉凶,分別所疑。“次八曰念用庶徵”,位在東北,肅敬德方,狂僭亂行。“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位在南方,萬物盈實,陰氣宣佈,時成歲德,陰陽和調,五行不忒。故《黃帝九宮經》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官,總御得失。”

無疑,隋代所說二十個字以及蕭吉的“數字化”,都源於《左傳》所言“象數”理念,然而,二十個字的概括性還不強,且“象”與“術”尚未分開。到了蕭吉,則走出了與方士、術數分家的第一步,儘管他自己也是個方士。他對《洛書》概括的九個數字,來源於東漢的《大戴禮記》關於明堂“九室”的次第。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四次變遷,發生在宋代。

最重要的一個人是陳摶。他生於五代末,是個道士,常年在華山中煉丹,但又熱衷於鑽研《易》學,頗有心得,並傳之後人。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震在《漢上易傳》裡說——

國朝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或傳其辭,或兼而明之。

陳摶的學說,後來分成了三大派別——邵雍等傳他的《先天圖》;劉牧等傳他的《河圖》、《洛書》;周敦頤等傳他的《太極圖》。

北宋的時候,有一部書叫《龍圖》,專講《河圖》、《洛書》,署名陳摶。朱熹斥之為偽書,但很可能是他的學生做的。其序雲——

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令存已合之位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 ……《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十五之用;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塗,今略述其梗概焉。

概括地說,因為《河圖》由龍負出,所以叫《龍圖》,這是伏羲畫卦的依據。

宋末雷思齊的《易圖通便》載,《龍圖》中有二十餘圖。但現在只有元代張理的《易象圖說》中保留下來幾幅——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周康王繼位,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尚書》被認為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當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這就只能是推測了。

由此可知,河圖最早載於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後來,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

《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出現,象徵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沒於公元前479年。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麼。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

戰國末期,秦國日盛。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裡面的《應同篇》裡,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係。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後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羅千餘文人於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繫在了一起。其雲——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

稍晚一點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把孔子《論語》裡的話,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此時,《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易﹒繫辭傳》裡,有了進一步的說法。這裡有必要插一句,《繫辭傳》非出於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識,最早成書於戰國,最晚成書於漢,或在此間非一次增刪。從其對《河圖》、《洛書》的說法看,至少這部分內容進到書中,當在漢代。

《繫辭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所說聖人,是指伏羲。“則之”是“根據”——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根據的是《河圖》與《洛書》。

漢代有一部無名氏留下的讖緯之書,叫《禮緯》,其中的《含文嘉篇》雲——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至此,大約經歷了五百年左右時間,《河圖》與《洛書》公元前140-前85年之間,《河圖》與《洛書》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並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於《河圖》和《洛書》的認知框架。

《河圖》與《洛書》的變遷

說是認知框架,因為隨後,有關《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還不斷有新的變化。

東漢成書的《漢書﹒五行志》說——

劉歆以為虙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按照劉歆的說法,上天賜給伏羲《河圖》,而把《洛書》賜給了禹。

他這樣改,是因為依據了《尚書﹒洪範》。其記載箕子曰—

我聞在昔,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既然天錫九疇,具體的實物證據是什麼呢?劉歆說,就是《洛書》。再具體一點兒,他說《洛書》上寫著字——可能是《洪範》九疇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範》開頭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綱領性的文字,與此就語焉不詳了。

這是關於《河圖》及《洛書》的第一次變遷——由劉歆完成——《河圖》屬於《易》,為《八卦》;《洛書》屬於《書》,為《洪範》。

自漢代開始,關於《河圖》、《洛書》的書籍逐漸繁多。比如關於《河圖》的,有《河圖緯》、《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等,數得上來比較有名的,就近四十種。比如關於《洛書》的,有《洛書緯》、《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聽》等九種,又有偽託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在所有讖緯之書中,關於河洛的,大約不低於四分之一。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流傳之間,也不免混亂。例如,《七經正緯》說——

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河、洛。有黃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摕入水而前去。圖以黃玉為匣,如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戶,白玉檢,黃金繩,芝為泥,封兩端,章曰“天黃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圖玄色而綈狀,可舒捲,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

這部書裡又說——

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諸鄰國繦負歸德。東觀乎洛,降三分沈壁,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躋於壇,黑烏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

有點兒亂哈?第一,凡是帝王受命,似乎都有《河圖》、《洛書》出。第二,具體情節活靈活現,連玉匣尺寸都精確無誤;圖為舒捲,長寬亦定,所載內容具詳;魚鳥翻飛潛隨,不亦樂乎。

此書成於漢代。後世多部書引用過。

《續漢書﹒祭祀志》引張純《泰山刻石》文說——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於岱宗。……皇帝唯慎《河圖》、《洛書》正文,是月辛卯紫,登封泰山,甲午,禪於樑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

這是說,東漢光武帝到泰山封禪,是根據《河圖》、《洛書》上的文字記載操作的。看來,及至東漢,人們確實認為《河圖)、《洛書)》是有文字的,而且字數不少,內容重要。

這是《河圖》、《洛書》理念的第二次變遷。

自漢至唐,大概因為時局混亂,沒太多人再關心《河圖》、《洛書》之事,第三次變遷,發生於隋唐,因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而起。

偽孔傳雲——

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敘。

按照此說法,《洛書》上的文字不會很多,不然,就用不到大禹再據此演繹,所以《漢書﹒藝文志》所載劉歆的說法是不對的。

那《洛書》上究竟有多少字呢?隋代儒者認為是三十八個字,或者只有二十個字。大約可如下圖——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隋代南蘭陵人蕭吉在《五行大義》裡說——

“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陽氣之始,萬物將萌。“次二曰敬用五事”,位在西南方,謙虛就德,朝謁嘉慶。“次三曰農用八政”,位在東方,耕種百穀,麻枲蠶桑。“次四曰協用五紀”,位在東南方,日月星辰,雲雨井興。“次五曰建用皇極”,位在中宮,百官立表,政化公卿。“次六曰乂用三德”,位在西北,抑伏強暴,斷制獄訟。“次七曰明用稽疑”,位在西方,決定吉凶,分別所疑。“次八曰念用庶徵”,位在東北,肅敬德方,狂僭亂行。“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位在南方,萬物盈實,陰氣宣佈,時成歲德,陰陽和調,五行不忒。故《黃帝九宮經》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官,總御得失。”

無疑,隋代所說二十個字以及蕭吉的“數字化”,都源於《左傳》所言“象數”理念,然而,二十個字的概括性還不強,且“象”與“術”尚未分開。到了蕭吉,則走出了與方士、術數分家的第一步,儘管他自己也是個方士。他對《洛書》概括的九個數字,來源於東漢的《大戴禮記》關於明堂“九室”的次第。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四次變遷,發生在宋代。

最重要的一個人是陳摶。他生於五代末,是個道士,常年在華山中煉丹,但又熱衷於鑽研《易》學,頗有心得,並傳之後人。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震在《漢上易傳》裡說——

國朝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或傳其辭,或兼而明之。

陳摶的學說,後來分成了三大派別——邵雍等傳他的《先天圖》;劉牧等傳他的《河圖》、《洛書》;周敦頤等傳他的《太極圖》。

北宋的時候,有一部書叫《龍圖》,專講《河圖》、《洛書》,署名陳摶。朱熹斥之為偽書,但很可能是他的學生做的。其序雲——

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令存已合之位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 ……《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十五之用;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塗,今略述其梗概焉。

概括地說,因為《河圖》由龍負出,所以叫《龍圖》,這是伏羲畫卦的依據。

宋末雷思齊的《易圖通便》載,《龍圖》中有二十餘圖。但現在只有元代張理的《易象圖說》中保留下來幾幅——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周康王繼位,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尚書》被認為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當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這就只能是推測了。

由此可知,河圖最早載於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後來,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

《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出現,象徵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沒於公元前479年。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麼。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

戰國末期,秦國日盛。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裡面的《應同篇》裡,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係。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後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羅千餘文人於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繫在了一起。其雲——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

稍晚一點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把孔子《論語》裡的話,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此時,《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易﹒繫辭傳》裡,有了進一步的說法。這裡有必要插一句,《繫辭傳》非出於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識,最早成書於戰國,最晚成書於漢,或在此間非一次增刪。從其對《河圖》、《洛書》的說法看,至少這部分內容進到書中,當在漢代。

《繫辭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所說聖人,是指伏羲。“則之”是“根據”——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根據的是《河圖》與《洛書》。

漢代有一部無名氏留下的讖緯之書,叫《禮緯》,其中的《含文嘉篇》雲——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至此,大約經歷了五百年左右時間,《河圖》與《洛書》公元前140-前85年之間,《河圖》與《洛書》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並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於《河圖》和《洛書》的認知框架。

《河圖》與《洛書》的變遷

說是認知框架,因為隨後,有關《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還不斷有新的變化。

東漢成書的《漢書﹒五行志》說——

劉歆以為虙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按照劉歆的說法,上天賜給伏羲《河圖》,而把《洛書》賜給了禹。

他這樣改,是因為依據了《尚書﹒洪範》。其記載箕子曰—

我聞在昔,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既然天錫九疇,具體的實物證據是什麼呢?劉歆說,就是《洛書》。再具體一點兒,他說《洛書》上寫著字——可能是《洪範》九疇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範》開頭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綱領性的文字,與此就語焉不詳了。

這是關於《河圖》及《洛書》的第一次變遷——由劉歆完成——《河圖》屬於《易》,為《八卦》;《洛書》屬於《書》,為《洪範》。

自漢代開始,關於《河圖》、《洛書》的書籍逐漸繁多。比如關於《河圖》的,有《河圖緯》、《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等,數得上來比較有名的,就近四十種。比如關於《洛書》的,有《洛書緯》、《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聽》等九種,又有偽託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在所有讖緯之書中,關於河洛的,大約不低於四分之一。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流傳之間,也不免混亂。例如,《七經正緯》說——

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河、洛。有黃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摕入水而前去。圖以黃玉為匣,如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戶,白玉檢,黃金繩,芝為泥,封兩端,章曰“天黃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圖玄色而綈狀,可舒捲,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

這部書裡又說——

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諸鄰國繦負歸德。東觀乎洛,降三分沈壁,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躋於壇,黑烏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

有點兒亂哈?第一,凡是帝王受命,似乎都有《河圖》、《洛書》出。第二,具體情節活靈活現,連玉匣尺寸都精確無誤;圖為舒捲,長寬亦定,所載內容具詳;魚鳥翻飛潛隨,不亦樂乎。

此書成於漢代。後世多部書引用過。

《續漢書﹒祭祀志》引張純《泰山刻石》文說——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於岱宗。……皇帝唯慎《河圖》、《洛書》正文,是月辛卯紫,登封泰山,甲午,禪於樑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

這是說,東漢光武帝到泰山封禪,是根據《河圖》、《洛書》上的文字記載操作的。看來,及至東漢,人們確實認為《河圖)、《洛書)》是有文字的,而且字數不少,內容重要。

這是《河圖》、《洛書》理念的第二次變遷。

自漢至唐,大概因為時局混亂,沒太多人再關心《河圖》、《洛書》之事,第三次變遷,發生於隋唐,因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而起。

偽孔傳雲——

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敘。

按照此說法,《洛書》上的文字不會很多,不然,就用不到大禹再據此演繹,所以《漢書﹒藝文志》所載劉歆的說法是不對的。

那《洛書》上究竟有多少字呢?隋代儒者認為是三十八個字,或者只有二十個字。大約可如下圖——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隋代南蘭陵人蕭吉在《五行大義》裡說——

“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陽氣之始,萬物將萌。“次二曰敬用五事”,位在西南方,謙虛就德,朝謁嘉慶。“次三曰農用八政”,位在東方,耕種百穀,麻枲蠶桑。“次四曰協用五紀”,位在東南方,日月星辰,雲雨井興。“次五曰建用皇極”,位在中宮,百官立表,政化公卿。“次六曰乂用三德”,位在西北,抑伏強暴,斷制獄訟。“次七曰明用稽疑”,位在西方,決定吉凶,分別所疑。“次八曰念用庶徵”,位在東北,肅敬德方,狂僭亂行。“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位在南方,萬物盈實,陰氣宣佈,時成歲德,陰陽和調,五行不忒。故《黃帝九宮經》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官,總御得失。”

無疑,隋代所說二十個字以及蕭吉的“數字化”,都源於《左傳》所言“象數”理念,然而,二十個字的概括性還不強,且“象”與“術”尚未分開。到了蕭吉,則走出了與方士、術數分家的第一步,儘管他自己也是個方士。他對《洛書》概括的九個數字,來源於東漢的《大戴禮記》關於明堂“九室”的次第。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四次變遷,發生在宋代。

最重要的一個人是陳摶。他生於五代末,是個道士,常年在華山中煉丹,但又熱衷於鑽研《易》學,頗有心得,並傳之後人。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震在《漢上易傳》裡說——

國朝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或傳其辭,或兼而明之。

陳摶的學說,後來分成了三大派別——邵雍等傳他的《先天圖》;劉牧等傳他的《河圖》、《洛書》;周敦頤等傳他的《太極圖》。

北宋的時候,有一部書叫《龍圖》,專講《河圖》、《洛書》,署名陳摶。朱熹斥之為偽書,但很可能是他的學生做的。其序雲——

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令存已合之位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 ……《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十五之用;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塗,今略述其梗概焉。

概括地說,因為《河圖》由龍負出,所以叫《龍圖》,這是伏羲畫卦的依據。

宋末雷思齊的《易圖通便》載,《龍圖》中有二十餘圖。但現在只有元代張理的《易象圖說》中保留下來幾幅——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周康王繼位,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尚書》被認為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當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這就只能是推測了。

由此可知,河圖最早載於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後來,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

《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出現,象徵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沒於公元前479年。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麼。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

戰國末期,秦國日盛。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裡面的《應同篇》裡,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係。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後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羅千餘文人於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繫在了一起。其雲——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

稍晚一點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把孔子《論語》裡的話,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此時,《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易﹒繫辭傳》裡,有了進一步的說法。這裡有必要插一句,《繫辭傳》非出於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識,最早成書於戰國,最晚成書於漢,或在此間非一次增刪。從其對《河圖》、《洛書》的說法看,至少這部分內容進到書中,當在漢代。

《繫辭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所說聖人,是指伏羲。“則之”是“根據”——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根據的是《河圖》與《洛書》。

漢代有一部無名氏留下的讖緯之書,叫《禮緯》,其中的《含文嘉篇》雲——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至此,大約經歷了五百年左右時間,《河圖》與《洛書》公元前140-前85年之間,《河圖》與《洛書》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並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於《河圖》和《洛書》的認知框架。

《河圖》與《洛書》的變遷

說是認知框架,因為隨後,有關《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還不斷有新的變化。

東漢成書的《漢書﹒五行志》說——

劉歆以為虙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按照劉歆的說法,上天賜給伏羲《河圖》,而把《洛書》賜給了禹。

他這樣改,是因為依據了《尚書﹒洪範》。其記載箕子曰—

我聞在昔,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既然天錫九疇,具體的實物證據是什麼呢?劉歆說,就是《洛書》。再具體一點兒,他說《洛書》上寫著字——可能是《洪範》九疇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範》開頭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綱領性的文字,與此就語焉不詳了。

這是關於《河圖》及《洛書》的第一次變遷——由劉歆完成——《河圖》屬於《易》,為《八卦》;《洛書》屬於《書》,為《洪範》。

自漢代開始,關於《河圖》、《洛書》的書籍逐漸繁多。比如關於《河圖》的,有《河圖緯》、《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等,數得上來比較有名的,就近四十種。比如關於《洛書》的,有《洛書緯》、《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聽》等九種,又有偽託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在所有讖緯之書中,關於河洛的,大約不低於四分之一。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流傳之間,也不免混亂。例如,《七經正緯》說——

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河、洛。有黃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摕入水而前去。圖以黃玉為匣,如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戶,白玉檢,黃金繩,芝為泥,封兩端,章曰“天黃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圖玄色而綈狀,可舒捲,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

這部書裡又說——

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諸鄰國繦負歸德。東觀乎洛,降三分沈壁,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躋於壇,黑烏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

有點兒亂哈?第一,凡是帝王受命,似乎都有《河圖》、《洛書》出。第二,具體情節活靈活現,連玉匣尺寸都精確無誤;圖為舒捲,長寬亦定,所載內容具詳;魚鳥翻飛潛隨,不亦樂乎。

此書成於漢代。後世多部書引用過。

《續漢書﹒祭祀志》引張純《泰山刻石》文說——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於岱宗。……皇帝唯慎《河圖》、《洛書》正文,是月辛卯紫,登封泰山,甲午,禪於樑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

這是說,東漢光武帝到泰山封禪,是根據《河圖》、《洛書》上的文字記載操作的。看來,及至東漢,人們確實認為《河圖)、《洛書)》是有文字的,而且字數不少,內容重要。

這是《河圖》、《洛書》理念的第二次變遷。

自漢至唐,大概因為時局混亂,沒太多人再關心《河圖》、《洛書》之事,第三次變遷,發生於隋唐,因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而起。

偽孔傳雲——

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敘。

按照此說法,《洛書》上的文字不會很多,不然,就用不到大禹再據此演繹,所以《漢書﹒藝文志》所載劉歆的說法是不對的。

那《洛書》上究竟有多少字呢?隋代儒者認為是三十八個字,或者只有二十個字。大約可如下圖——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隋代南蘭陵人蕭吉在《五行大義》裡說——

“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陽氣之始,萬物將萌。“次二曰敬用五事”,位在西南方,謙虛就德,朝謁嘉慶。“次三曰農用八政”,位在東方,耕種百穀,麻枲蠶桑。“次四曰協用五紀”,位在東南方,日月星辰,雲雨井興。“次五曰建用皇極”,位在中宮,百官立表,政化公卿。“次六曰乂用三德”,位在西北,抑伏強暴,斷制獄訟。“次七曰明用稽疑”,位在西方,決定吉凶,分別所疑。“次八曰念用庶徵”,位在東北,肅敬德方,狂僭亂行。“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位在南方,萬物盈實,陰氣宣佈,時成歲德,陰陽和調,五行不忒。故《黃帝九宮經》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官,總御得失。”

無疑,隋代所說二十個字以及蕭吉的“數字化”,都源於《左傳》所言“象數”理念,然而,二十個字的概括性還不強,且“象”與“術”尚未分開。到了蕭吉,則走出了與方士、術數分家的第一步,儘管他自己也是個方士。他對《洛書》概括的九個數字,來源於東漢的《大戴禮記》關於明堂“九室”的次第。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四次變遷,發生在宋代。

最重要的一個人是陳摶。他生於五代末,是個道士,常年在華山中煉丹,但又熱衷於鑽研《易》學,頗有心得,並傳之後人。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震在《漢上易傳》裡說——

國朝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或傳其辭,或兼而明之。

陳摶的學說,後來分成了三大派別——邵雍等傳他的《先天圖》;劉牧等傳他的《河圖》、《洛書》;周敦頤等傳他的《太極圖》。

北宋的時候,有一部書叫《龍圖》,專講《河圖》、《洛書》,署名陳摶。朱熹斥之為偽書,但很可能是他的學生做的。其序雲——

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令存已合之位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 ……《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十五之用;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塗,今略述其梗概焉。

概括地說,因為《河圖》由龍負出,所以叫《龍圖》,這是伏羲畫卦的依據。

宋末雷思齊的《易圖通便》載,《龍圖》中有二十餘圖。但現在只有元代張理的《易象圖說》中保留下來幾幅——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周康王繼位,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尚書》被認為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當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這就只能是推測了。

由此可知,河圖最早載於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後來,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

《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出現,象徵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沒於公元前479年。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麼。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

戰國末期,秦國日盛。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裡面的《應同篇》裡,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係。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後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羅千餘文人於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繫在了一起。其雲——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

稍晚一點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把孔子《論語》裡的話,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此時,《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易﹒繫辭傳》裡,有了進一步的說法。這裡有必要插一句,《繫辭傳》非出於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識,最早成書於戰國,最晚成書於漢,或在此間非一次增刪。從其對《河圖》、《洛書》的說法看,至少這部分內容進到書中,當在漢代。

《繫辭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所說聖人,是指伏羲。“則之”是“根據”——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根據的是《河圖》與《洛書》。

漢代有一部無名氏留下的讖緯之書,叫《禮緯》,其中的《含文嘉篇》雲——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至此,大約經歷了五百年左右時間,《河圖》與《洛書》公元前140-前85年之間,《河圖》與《洛書》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並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於《河圖》和《洛書》的認知框架。

《河圖》與《洛書》的變遷

說是認知框架,因為隨後,有關《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還不斷有新的變化。

東漢成書的《漢書﹒五行志》說——

劉歆以為虙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按照劉歆的說法,上天賜給伏羲《河圖》,而把《洛書》賜給了禹。

他這樣改,是因為依據了《尚書﹒洪範》。其記載箕子曰—

我聞在昔,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既然天錫九疇,具體的實物證據是什麼呢?劉歆說,就是《洛書》。再具體一點兒,他說《洛書》上寫著字——可能是《洪範》九疇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範》開頭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綱領性的文字,與此就語焉不詳了。

這是關於《河圖》及《洛書》的第一次變遷——由劉歆完成——《河圖》屬於《易》,為《八卦》;《洛書》屬於《書》,為《洪範》。

自漢代開始,關於《河圖》、《洛書》的書籍逐漸繁多。比如關於《河圖》的,有《河圖緯》、《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等,數得上來比較有名的,就近四十種。比如關於《洛書》的,有《洛書緯》、《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聽》等九種,又有偽託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在所有讖緯之書中,關於河洛的,大約不低於四分之一。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流傳之間,也不免混亂。例如,《七經正緯》說——

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河、洛。有黃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摕入水而前去。圖以黃玉為匣,如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戶,白玉檢,黃金繩,芝為泥,封兩端,章曰“天黃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圖玄色而綈狀,可舒捲,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

這部書裡又說——

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諸鄰國繦負歸德。東觀乎洛,降三分沈壁,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躋於壇,黑烏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

有點兒亂哈?第一,凡是帝王受命,似乎都有《河圖》、《洛書》出。第二,具體情節活靈活現,連玉匣尺寸都精確無誤;圖為舒捲,長寬亦定,所載內容具詳;魚鳥翻飛潛隨,不亦樂乎。

此書成於漢代。後世多部書引用過。

《續漢書﹒祭祀志》引張純《泰山刻石》文說——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於岱宗。……皇帝唯慎《河圖》、《洛書》正文,是月辛卯紫,登封泰山,甲午,禪於樑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

這是說,東漢光武帝到泰山封禪,是根據《河圖》、《洛書》上的文字記載操作的。看來,及至東漢,人們確實認為《河圖)、《洛書)》是有文字的,而且字數不少,內容重要。

這是《河圖》、《洛書》理念的第二次變遷。

自漢至唐,大概因為時局混亂,沒太多人再關心《河圖》、《洛書》之事,第三次變遷,發生於隋唐,因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而起。

偽孔傳雲——

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敘。

按照此說法,《洛書》上的文字不會很多,不然,就用不到大禹再據此演繹,所以《漢書﹒藝文志》所載劉歆的說法是不對的。

那《洛書》上究竟有多少字呢?隋代儒者認為是三十八個字,或者只有二十個字。大約可如下圖——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隋代南蘭陵人蕭吉在《五行大義》裡說——

“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陽氣之始,萬物將萌。“次二曰敬用五事”,位在西南方,謙虛就德,朝謁嘉慶。“次三曰農用八政”,位在東方,耕種百穀,麻枲蠶桑。“次四曰協用五紀”,位在東南方,日月星辰,雲雨井興。“次五曰建用皇極”,位在中宮,百官立表,政化公卿。“次六曰乂用三德”,位在西北,抑伏強暴,斷制獄訟。“次七曰明用稽疑”,位在西方,決定吉凶,分別所疑。“次八曰念用庶徵”,位在東北,肅敬德方,狂僭亂行。“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位在南方,萬物盈實,陰氣宣佈,時成歲德,陰陽和調,五行不忒。故《黃帝九宮經》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官,總御得失。”

無疑,隋代所說二十個字以及蕭吉的“數字化”,都源於《左傳》所言“象數”理念,然而,二十個字的概括性還不強,且“象”與“術”尚未分開。到了蕭吉,則走出了與方士、術數分家的第一步,儘管他自己也是個方士。他對《洛書》概括的九個數字,來源於東漢的《大戴禮記》關於明堂“九室”的次第。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四次變遷,發生在宋代。

最重要的一個人是陳摶。他生於五代末,是個道士,常年在華山中煉丹,但又熱衷於鑽研《易》學,頗有心得,並傳之後人。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震在《漢上易傳》裡說——

國朝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或傳其辭,或兼而明之。

陳摶的學說,後來分成了三大派別——邵雍等傳他的《先天圖》;劉牧等傳他的《河圖》、《洛書》;周敦頤等傳他的《太極圖》。

北宋的時候,有一部書叫《龍圖》,專講《河圖》、《洛書》,署名陳摶。朱熹斥之為偽書,但很可能是他的學生做的。其序雲——

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令存已合之位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 ……《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十五之用;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塗,今略述其梗概焉。

概括地說,因為《河圖》由龍負出,所以叫《龍圖》,這是伏羲畫卦的依據。

宋末雷思齊的《易圖通便》載,《龍圖》中有二十餘圖。但現在只有元代張理的《易象圖說》中保留下來幾幅——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周康王繼位,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尚書》被認為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當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這就只能是推測了。

由此可知,河圖最早載於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後來,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

《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出現,象徵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沒於公元前479年。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麼。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

戰國末期,秦國日盛。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裡面的《應同篇》裡,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係。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後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羅千餘文人於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繫在了一起。其雲——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

稍晚一點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把孔子《論語》裡的話,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此時,《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易﹒繫辭傳》裡,有了進一步的說法。這裡有必要插一句,《繫辭傳》非出於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識,最早成書於戰國,最晚成書於漢,或在此間非一次增刪。從其對《河圖》、《洛書》的說法看,至少這部分內容進到書中,當在漢代。

《繫辭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所說聖人,是指伏羲。“則之”是“根據”——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根據的是《河圖》與《洛書》。

漢代有一部無名氏留下的讖緯之書,叫《禮緯》,其中的《含文嘉篇》雲——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至此,大約經歷了五百年左右時間,《河圖》與《洛書》公元前140-前85年之間,《河圖》與《洛書》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並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於《河圖》和《洛書》的認知框架。

《河圖》與《洛書》的變遷

說是認知框架,因為隨後,有關《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還不斷有新的變化。

東漢成書的《漢書﹒五行志》說——

劉歆以為虙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按照劉歆的說法,上天賜給伏羲《河圖》,而把《洛書》賜給了禹。

他這樣改,是因為依據了《尚書﹒洪範》。其記載箕子曰—

我聞在昔,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既然天錫九疇,具體的實物證據是什麼呢?劉歆說,就是《洛書》。再具體一點兒,他說《洛書》上寫著字——可能是《洪範》九疇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範》開頭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綱領性的文字,與此就語焉不詳了。

這是關於《河圖》及《洛書》的第一次變遷——由劉歆完成——《河圖》屬於《易》,為《八卦》;《洛書》屬於《書》,為《洪範》。

自漢代開始,關於《河圖》、《洛書》的書籍逐漸繁多。比如關於《河圖》的,有《河圖緯》、《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等,數得上來比較有名的,就近四十種。比如關於《洛書》的,有《洛書緯》、《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聽》等九種,又有偽託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在所有讖緯之書中,關於河洛的,大約不低於四分之一。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流傳之間,也不免混亂。例如,《七經正緯》說——

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河、洛。有黃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摕入水而前去。圖以黃玉為匣,如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戶,白玉檢,黃金繩,芝為泥,封兩端,章曰“天黃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圖玄色而綈狀,可舒捲,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

這部書裡又說——

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諸鄰國繦負歸德。東觀乎洛,降三分沈壁,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躋於壇,黑烏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

有點兒亂哈?第一,凡是帝王受命,似乎都有《河圖》、《洛書》出。第二,具體情節活靈活現,連玉匣尺寸都精確無誤;圖為舒捲,長寬亦定,所載內容具詳;魚鳥翻飛潛隨,不亦樂乎。

此書成於漢代。後世多部書引用過。

《續漢書﹒祭祀志》引張純《泰山刻石》文說——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於岱宗。……皇帝唯慎《河圖》、《洛書》正文,是月辛卯紫,登封泰山,甲午,禪於樑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

這是說,東漢光武帝到泰山封禪,是根據《河圖》、《洛書》上的文字記載操作的。看來,及至東漢,人們確實認為《河圖)、《洛書)》是有文字的,而且字數不少,內容重要。

這是《河圖》、《洛書》理念的第二次變遷。

自漢至唐,大概因為時局混亂,沒太多人再關心《河圖》、《洛書》之事,第三次變遷,發生於隋唐,因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而起。

偽孔傳雲——

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敘。

按照此說法,《洛書》上的文字不會很多,不然,就用不到大禹再據此演繹,所以《漢書﹒藝文志》所載劉歆的說法是不對的。

那《洛書》上究竟有多少字呢?隋代儒者認為是三十八個字,或者只有二十個字。大約可如下圖——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隋代南蘭陵人蕭吉在《五行大義》裡說——

“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陽氣之始,萬物將萌。“次二曰敬用五事”,位在西南方,謙虛就德,朝謁嘉慶。“次三曰農用八政”,位在東方,耕種百穀,麻枲蠶桑。“次四曰協用五紀”,位在東南方,日月星辰,雲雨井興。“次五曰建用皇極”,位在中宮,百官立表,政化公卿。“次六曰乂用三德”,位在西北,抑伏強暴,斷制獄訟。“次七曰明用稽疑”,位在西方,決定吉凶,分別所疑。“次八曰念用庶徵”,位在東北,肅敬德方,狂僭亂行。“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位在南方,萬物盈實,陰氣宣佈,時成歲德,陰陽和調,五行不忒。故《黃帝九宮經》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官,總御得失。”

無疑,隋代所說二十個字以及蕭吉的“數字化”,都源於《左傳》所言“象數”理念,然而,二十個字的概括性還不強,且“象”與“術”尚未分開。到了蕭吉,則走出了與方士、術數分家的第一步,儘管他自己也是個方士。他對《洛書》概括的九個數字,來源於東漢的《大戴禮記》關於明堂“九室”的次第。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四次變遷,發生在宋代。

最重要的一個人是陳摶。他生於五代末,是個道士,常年在華山中煉丹,但又熱衷於鑽研《易》學,頗有心得,並傳之後人。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震在《漢上易傳》裡說——

國朝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或傳其辭,或兼而明之。

陳摶的學說,後來分成了三大派別——邵雍等傳他的《先天圖》;劉牧等傳他的《河圖》、《洛書》;周敦頤等傳他的《太極圖》。

北宋的時候,有一部書叫《龍圖》,專講《河圖》、《洛書》,署名陳摶。朱熹斥之為偽書,但很可能是他的學生做的。其序雲——

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令存已合之位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 ……《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十五之用;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塗,今略述其梗概焉。

概括地說,因為《河圖》由龍負出,所以叫《龍圖》,這是伏羲畫卦的依據。

宋末雷思齊的《易圖通便》載,《龍圖》中有二十餘圖。但現在只有元代張理的《易象圖說》中保留下來幾幅——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咱們不討論《易》,也不專門研究“象數”,就不多談上面幾個圖的含義了。

北宋仁宗時,有一個劉牧,自稱也是陳摶學生,寫了《劉氏易解》十五卷。他關於《河圖》、《洛書》,正好與張理的說法相反——他的《河圖》是張裡說的《洛書》內容。而且他說,《河圖》、《洛書》全出於伏羲之世,伏羲根據其畫《八卦》,只是“五行”的象數還沒顯明,所以禹後來才據之說《九疇》。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周康王繼位,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尚書》被認為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當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這就只能是推測了。

由此可知,河圖最早載於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後來,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

《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出現,象徵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沒於公元前479年。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麼。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

戰國末期,秦國日盛。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裡面的《應同篇》裡,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係。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後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羅千餘文人於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繫在了一起。其雲——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

稍晚一點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把孔子《論語》裡的話,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此時,《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易﹒繫辭傳》裡,有了進一步的說法。這裡有必要插一句,《繫辭傳》非出於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識,最早成書於戰國,最晚成書於漢,或在此間非一次增刪。從其對《河圖》、《洛書》的說法看,至少這部分內容進到書中,當在漢代。

《繫辭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所說聖人,是指伏羲。“則之”是“根據”——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根據的是《河圖》與《洛書》。

漢代有一部無名氏留下的讖緯之書,叫《禮緯》,其中的《含文嘉篇》雲——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至此,大約經歷了五百年左右時間,《河圖》與《洛書》公元前140-前85年之間,《河圖》與《洛書》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並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於《河圖》和《洛書》的認知框架。

《河圖》與《洛書》的變遷

說是認知框架,因為隨後,有關《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還不斷有新的變化。

東漢成書的《漢書﹒五行志》說——

劉歆以為虙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按照劉歆的說法,上天賜給伏羲《河圖》,而把《洛書》賜給了禹。

他這樣改,是因為依據了《尚書﹒洪範》。其記載箕子曰—

我聞在昔,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既然天錫九疇,具體的實物證據是什麼呢?劉歆說,就是《洛書》。再具體一點兒,他說《洛書》上寫著字——可能是《洪範》九疇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範》開頭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綱領性的文字,與此就語焉不詳了。

這是關於《河圖》及《洛書》的第一次變遷——由劉歆完成——《河圖》屬於《易》,為《八卦》;《洛書》屬於《書》,為《洪範》。

自漢代開始,關於《河圖》、《洛書》的書籍逐漸繁多。比如關於《河圖》的,有《河圖緯》、《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等,數得上來比較有名的,就近四十種。比如關於《洛書》的,有《洛書緯》、《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聽》等九種,又有偽託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在所有讖緯之書中,關於河洛的,大約不低於四分之一。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流傳之間,也不免混亂。例如,《七經正緯》說——

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河、洛。有黃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摕入水而前去。圖以黃玉為匣,如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戶,白玉檢,黃金繩,芝為泥,封兩端,章曰“天黃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圖玄色而綈狀,可舒捲,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

這部書裡又說——

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諸鄰國繦負歸德。東觀乎洛,降三分沈壁,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躋於壇,黑烏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

有點兒亂哈?第一,凡是帝王受命,似乎都有《河圖》、《洛書》出。第二,具體情節活靈活現,連玉匣尺寸都精確無誤;圖為舒捲,長寬亦定,所載內容具詳;魚鳥翻飛潛隨,不亦樂乎。

此書成於漢代。後世多部書引用過。

《續漢書﹒祭祀志》引張純《泰山刻石》文說——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於岱宗。……皇帝唯慎《河圖》、《洛書》正文,是月辛卯紫,登封泰山,甲午,禪於樑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

這是說,東漢光武帝到泰山封禪,是根據《河圖》、《洛書》上的文字記載操作的。看來,及至東漢,人們確實認為《河圖)、《洛書)》是有文字的,而且字數不少,內容重要。

這是《河圖》、《洛書》理念的第二次變遷。

自漢至唐,大概因為時局混亂,沒太多人再關心《河圖》、《洛書》之事,第三次變遷,發生於隋唐,因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而起。

偽孔傳雲——

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敘。

按照此說法,《洛書》上的文字不會很多,不然,就用不到大禹再據此演繹,所以《漢書﹒藝文志》所載劉歆的說法是不對的。

那《洛書》上究竟有多少字呢?隋代儒者認為是三十八個字,或者只有二十個字。大約可如下圖——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隋代南蘭陵人蕭吉在《五行大義》裡說——

“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陽氣之始,萬物將萌。“次二曰敬用五事”,位在西南方,謙虛就德,朝謁嘉慶。“次三曰農用八政”,位在東方,耕種百穀,麻枲蠶桑。“次四曰協用五紀”,位在東南方,日月星辰,雲雨井興。“次五曰建用皇極”,位在中宮,百官立表,政化公卿。“次六曰乂用三德”,位在西北,抑伏強暴,斷制獄訟。“次七曰明用稽疑”,位在西方,決定吉凶,分別所疑。“次八曰念用庶徵”,位在東北,肅敬德方,狂僭亂行。“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位在南方,萬物盈實,陰氣宣佈,時成歲德,陰陽和調,五行不忒。故《黃帝九宮經》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官,總御得失。”

無疑,隋代所說二十個字以及蕭吉的“數字化”,都源於《左傳》所言“象數”理念,然而,二十個字的概括性還不強,且“象”與“術”尚未分開。到了蕭吉,則走出了與方士、術數分家的第一步,儘管他自己也是個方士。他對《洛書》概括的九個數字,來源於東漢的《大戴禮記》關於明堂“九室”的次第。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四次變遷,發生在宋代。

最重要的一個人是陳摶。他生於五代末,是個道士,常年在華山中煉丹,但又熱衷於鑽研《易》學,頗有心得,並傳之後人。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震在《漢上易傳》裡說——

國朝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或傳其辭,或兼而明之。

陳摶的學說,後來分成了三大派別——邵雍等傳他的《先天圖》;劉牧等傳他的《河圖》、《洛書》;周敦頤等傳他的《太極圖》。

北宋的時候,有一部書叫《龍圖》,專講《河圖》、《洛書》,署名陳摶。朱熹斥之為偽書,但很可能是他的學生做的。其序雲——

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令存已合之位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 ……《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十五之用;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塗,今略述其梗概焉。

概括地說,因為《河圖》由龍負出,所以叫《龍圖》,這是伏羲畫卦的依據。

宋末雷思齊的《易圖通便》載,《龍圖》中有二十餘圖。但現在只有元代張理的《易象圖說》中保留下來幾幅——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咱們不討論《易》,也不專門研究“象數”,就不多談上面幾個圖的含義了。

北宋仁宗時,有一個劉牧,自稱也是陳摶學生,寫了《劉氏易解》十五卷。他關於《河圖》、《洛書》,正好與張理的說法相反——他的《河圖》是張裡說的《洛書》內容。而且他說,《河圖》、《洛書》全出於伏羲之世,伏羲根據其畫《八卦》,只是“五行”的象數還沒顯明,所以禹後來才據之說《九疇》。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但因為朱熹贊成張裡之說,由他註解的書後來成為了官家審定的教科書,於是,劉牧之說就被否定了。這段曲折,《中國大百科全書》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全與記錄在案。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五次變化,是在元代以後。

一個是元代吳澂,他說“河圖”是黃河中龍馬背上的旋毛。他提供的圖如下——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周康王繼位,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尚書》被認為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當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這就只能是推測了。

由此可知,河圖最早載於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後來,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

《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出現,象徵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沒於公元前479年。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麼。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

戰國末期,秦國日盛。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裡面的《應同篇》裡,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係。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後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羅千餘文人於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繫在了一起。其雲——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

稍晚一點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把孔子《論語》裡的話,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此時,《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易﹒繫辭傳》裡,有了進一步的說法。這裡有必要插一句,《繫辭傳》非出於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識,最早成書於戰國,最晚成書於漢,或在此間非一次增刪。從其對《河圖》、《洛書》的說法看,至少這部分內容進到書中,當在漢代。

《繫辭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所說聖人,是指伏羲。“則之”是“根據”——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根據的是《河圖》與《洛書》。

漢代有一部無名氏留下的讖緯之書,叫《禮緯》,其中的《含文嘉篇》雲——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至此,大約經歷了五百年左右時間,《河圖》與《洛書》公元前140-前85年之間,《河圖》與《洛書》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並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於《河圖》和《洛書》的認知框架。

《河圖》與《洛書》的變遷

說是認知框架,因為隨後,有關《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還不斷有新的變化。

東漢成書的《漢書﹒五行志》說——

劉歆以為虙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按照劉歆的說法,上天賜給伏羲《河圖》,而把《洛書》賜給了禹。

他這樣改,是因為依據了《尚書﹒洪範》。其記載箕子曰—

我聞在昔,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既然天錫九疇,具體的實物證據是什麼呢?劉歆說,就是《洛書》。再具體一點兒,他說《洛書》上寫著字——可能是《洪範》九疇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範》開頭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綱領性的文字,與此就語焉不詳了。

這是關於《河圖》及《洛書》的第一次變遷——由劉歆完成——《河圖》屬於《易》,為《八卦》;《洛書》屬於《書》,為《洪範》。

自漢代開始,關於《河圖》、《洛書》的書籍逐漸繁多。比如關於《河圖》的,有《河圖緯》、《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等,數得上來比較有名的,就近四十種。比如關於《洛書》的,有《洛書緯》、《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聽》等九種,又有偽託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在所有讖緯之書中,關於河洛的,大約不低於四分之一。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流傳之間,也不免混亂。例如,《七經正緯》說——

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河、洛。有黃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摕入水而前去。圖以黃玉為匣,如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戶,白玉檢,黃金繩,芝為泥,封兩端,章曰“天黃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圖玄色而綈狀,可舒捲,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

這部書裡又說——

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諸鄰國繦負歸德。東觀乎洛,降三分沈壁,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躋於壇,黑烏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

有點兒亂哈?第一,凡是帝王受命,似乎都有《河圖》、《洛書》出。第二,具體情節活靈活現,連玉匣尺寸都精確無誤;圖為舒捲,長寬亦定,所載內容具詳;魚鳥翻飛潛隨,不亦樂乎。

此書成於漢代。後世多部書引用過。

《續漢書﹒祭祀志》引張純《泰山刻石》文說——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於岱宗。……皇帝唯慎《河圖》、《洛書》正文,是月辛卯紫,登封泰山,甲午,禪於樑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

這是說,東漢光武帝到泰山封禪,是根據《河圖》、《洛書》上的文字記載操作的。看來,及至東漢,人們確實認為《河圖)、《洛書)》是有文字的,而且字數不少,內容重要。

這是《河圖》、《洛書》理念的第二次變遷。

自漢至唐,大概因為時局混亂,沒太多人再關心《河圖》、《洛書》之事,第三次變遷,發生於隋唐,因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而起。

偽孔傳雲——

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敘。

按照此說法,《洛書》上的文字不會很多,不然,就用不到大禹再據此演繹,所以《漢書﹒藝文志》所載劉歆的說法是不對的。

那《洛書》上究竟有多少字呢?隋代儒者認為是三十八個字,或者只有二十個字。大約可如下圖——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隋代南蘭陵人蕭吉在《五行大義》裡說——

“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陽氣之始,萬物將萌。“次二曰敬用五事”,位在西南方,謙虛就德,朝謁嘉慶。“次三曰農用八政”,位在東方,耕種百穀,麻枲蠶桑。“次四曰協用五紀”,位在東南方,日月星辰,雲雨井興。“次五曰建用皇極”,位在中宮,百官立表,政化公卿。“次六曰乂用三德”,位在西北,抑伏強暴,斷制獄訟。“次七曰明用稽疑”,位在西方,決定吉凶,分別所疑。“次八曰念用庶徵”,位在東北,肅敬德方,狂僭亂行。“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位在南方,萬物盈實,陰氣宣佈,時成歲德,陰陽和調,五行不忒。故《黃帝九宮經》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官,總御得失。”

無疑,隋代所說二十個字以及蕭吉的“數字化”,都源於《左傳》所言“象數”理念,然而,二十個字的概括性還不強,且“象”與“術”尚未分開。到了蕭吉,則走出了與方士、術數分家的第一步,儘管他自己也是個方士。他對《洛書》概括的九個數字,來源於東漢的《大戴禮記》關於明堂“九室”的次第。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四次變遷,發生在宋代。

最重要的一個人是陳摶。他生於五代末,是個道士,常年在華山中煉丹,但又熱衷於鑽研《易》學,頗有心得,並傳之後人。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震在《漢上易傳》裡說——

國朝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或傳其辭,或兼而明之。

陳摶的學說,後來分成了三大派別——邵雍等傳他的《先天圖》;劉牧等傳他的《河圖》、《洛書》;周敦頤等傳他的《太極圖》。

北宋的時候,有一部書叫《龍圖》,專講《河圖》、《洛書》,署名陳摶。朱熹斥之為偽書,但很可能是他的學生做的。其序雲——

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令存已合之位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 ……《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十五之用;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塗,今略述其梗概焉。

概括地說,因為《河圖》由龍負出,所以叫《龍圖》,這是伏羲畫卦的依據。

宋末雷思齊的《易圖通便》載,《龍圖》中有二十餘圖。但現在只有元代張理的《易象圖說》中保留下來幾幅——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咱們不討論《易》,也不專門研究“象數”,就不多談上面幾個圖的含義了。

北宋仁宗時,有一個劉牧,自稱也是陳摶學生,寫了《劉氏易解》十五卷。他關於《河圖》、《洛書》,正好與張理的說法相反——他的《河圖》是張裡說的《洛書》內容。而且他說,《河圖》、《洛書》全出於伏羲之世,伏羲根據其畫《八卦》,只是“五行”的象數還沒顯明,所以禹後來才據之說《九疇》。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但因為朱熹贊成張裡之說,由他註解的書後來成為了官家審定的教科書,於是,劉牧之說就被否定了。這段曲折,《中國大百科全書》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全與記錄在案。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五次變化,是在元代以後。

一個是元代吳澂,他說“河圖”是黃河中龍馬背上的旋毛。他提供的圖如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明代趙謙寫了《六書本義》,也有新的“河圖”——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周康王繼位,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尚書》被認為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當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這就只能是推測了。

由此可知,河圖最早載於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後來,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

《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出現,象徵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沒於公元前479年。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麼。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

戰國末期,秦國日盛。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裡面的《應同篇》裡,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係。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後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羅千餘文人於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繫在了一起。其雲——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

稍晚一點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把孔子《論語》裡的話,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此時,《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易﹒繫辭傳》裡,有了進一步的說法。這裡有必要插一句,《繫辭傳》非出於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識,最早成書於戰國,最晚成書於漢,或在此間非一次增刪。從其對《河圖》、《洛書》的說法看,至少這部分內容進到書中,當在漢代。

《繫辭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所說聖人,是指伏羲。“則之”是“根據”——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根據的是《河圖》與《洛書》。

漢代有一部無名氏留下的讖緯之書,叫《禮緯》,其中的《含文嘉篇》雲——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至此,大約經歷了五百年左右時間,《河圖》與《洛書》公元前140-前85年之間,《河圖》與《洛書》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並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於《河圖》和《洛書》的認知框架。

《河圖》與《洛書》的變遷

說是認知框架,因為隨後,有關《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還不斷有新的變化。

東漢成書的《漢書﹒五行志》說——

劉歆以為虙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按照劉歆的說法,上天賜給伏羲《河圖》,而把《洛書》賜給了禹。

他這樣改,是因為依據了《尚書﹒洪範》。其記載箕子曰—

我聞在昔,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既然天錫九疇,具體的實物證據是什麼呢?劉歆說,就是《洛書》。再具體一點兒,他說《洛書》上寫著字——可能是《洪範》九疇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範》開頭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綱領性的文字,與此就語焉不詳了。

這是關於《河圖》及《洛書》的第一次變遷——由劉歆完成——《河圖》屬於《易》,為《八卦》;《洛書》屬於《書》,為《洪範》。

自漢代開始,關於《河圖》、《洛書》的書籍逐漸繁多。比如關於《河圖》的,有《河圖緯》、《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等,數得上來比較有名的,就近四十種。比如關於《洛書》的,有《洛書緯》、《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聽》等九種,又有偽託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在所有讖緯之書中,關於河洛的,大約不低於四分之一。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流傳之間,也不免混亂。例如,《七經正緯》說——

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河、洛。有黃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摕入水而前去。圖以黃玉為匣,如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戶,白玉檢,黃金繩,芝為泥,封兩端,章曰“天黃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圖玄色而綈狀,可舒捲,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

這部書裡又說——

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諸鄰國繦負歸德。東觀乎洛,降三分沈壁,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躋於壇,黑烏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

有點兒亂哈?第一,凡是帝王受命,似乎都有《河圖》、《洛書》出。第二,具體情節活靈活現,連玉匣尺寸都精確無誤;圖為舒捲,長寬亦定,所載內容具詳;魚鳥翻飛潛隨,不亦樂乎。

此書成於漢代。後世多部書引用過。

《續漢書﹒祭祀志》引張純《泰山刻石》文說——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於岱宗。……皇帝唯慎《河圖》、《洛書》正文,是月辛卯紫,登封泰山,甲午,禪於樑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

這是說,東漢光武帝到泰山封禪,是根據《河圖》、《洛書》上的文字記載操作的。看來,及至東漢,人們確實認為《河圖)、《洛書)》是有文字的,而且字數不少,內容重要。

這是《河圖》、《洛書》理念的第二次變遷。

自漢至唐,大概因為時局混亂,沒太多人再關心《河圖》、《洛書》之事,第三次變遷,發生於隋唐,因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而起。

偽孔傳雲——

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敘。

按照此說法,《洛書》上的文字不會很多,不然,就用不到大禹再據此演繹,所以《漢書﹒藝文志》所載劉歆的說法是不對的。

那《洛書》上究竟有多少字呢?隋代儒者認為是三十八個字,或者只有二十個字。大約可如下圖——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隋代南蘭陵人蕭吉在《五行大義》裡說——

“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陽氣之始,萬物將萌。“次二曰敬用五事”,位在西南方,謙虛就德,朝謁嘉慶。“次三曰農用八政”,位在東方,耕種百穀,麻枲蠶桑。“次四曰協用五紀”,位在東南方,日月星辰,雲雨井興。“次五曰建用皇極”,位在中宮,百官立表,政化公卿。“次六曰乂用三德”,位在西北,抑伏強暴,斷制獄訟。“次七曰明用稽疑”,位在西方,決定吉凶,分別所疑。“次八曰念用庶徵”,位在東北,肅敬德方,狂僭亂行。“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位在南方,萬物盈實,陰氣宣佈,時成歲德,陰陽和調,五行不忒。故《黃帝九宮經》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官,總御得失。”

無疑,隋代所說二十個字以及蕭吉的“數字化”,都源於《左傳》所言“象數”理念,然而,二十個字的概括性還不強,且“象”與“術”尚未分開。到了蕭吉,則走出了與方士、術數分家的第一步,儘管他自己也是個方士。他對《洛書》概括的九個數字,來源於東漢的《大戴禮記》關於明堂“九室”的次第。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四次變遷,發生在宋代。

最重要的一個人是陳摶。他生於五代末,是個道士,常年在華山中煉丹,但又熱衷於鑽研《易》學,頗有心得,並傳之後人。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震在《漢上易傳》裡說——

國朝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或傳其辭,或兼而明之。

陳摶的學說,後來分成了三大派別——邵雍等傳他的《先天圖》;劉牧等傳他的《河圖》、《洛書》;周敦頤等傳他的《太極圖》。

北宋的時候,有一部書叫《龍圖》,專講《河圖》、《洛書》,署名陳摶。朱熹斥之為偽書,但很可能是他的學生做的。其序雲——

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令存已合之位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 ……《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十五之用;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塗,今略述其梗概焉。

概括地說,因為《河圖》由龍負出,所以叫《龍圖》,這是伏羲畫卦的依據。

宋末雷思齊的《易圖通便》載,《龍圖》中有二十餘圖。但現在只有元代張理的《易象圖說》中保留下來幾幅——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咱們不討論《易》,也不專門研究“象數”,就不多談上面幾個圖的含義了。

北宋仁宗時,有一個劉牧,自稱也是陳摶學生,寫了《劉氏易解》十五卷。他關於《河圖》、《洛書》,正好與張理的說法相反——他的《河圖》是張裡說的《洛書》內容。而且他說,《河圖》、《洛書》全出於伏羲之世,伏羲根據其畫《八卦》,只是“五行”的象數還沒顯明,所以禹後來才據之說《九疇》。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但因為朱熹贊成張裡之說,由他註解的書後來成為了官家審定的教科書,於是,劉牧之說就被否定了。這段曲折,《中國大百科全書》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全與記錄在案。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五次變化,是在元代以後。

一個是元代吳澂,他說“河圖”是黃河中龍馬背上的旋毛。他提供的圖如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明代趙謙寫了《六書本義》,也有新的“河圖”——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再往後,《河圖》和《洛書》就基本不再有新的變遷了。

《河圖》、《洛書》被質疑和沉寂

對《河圖》、《洛書》的嚴重質疑,始自北宋。

最早發聲的,是歐陽修。他在《易或問》裡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幽贊神明而生著”,“兩儀生四象”,若此者非聖人之言。

他又在《易童子問》裡說——

《河圖》之出也,《八卦》之文已具乎?則伏羲受之而已,復何所為也。《八卦》之文不具,必須人力為之,則不足為《河圖》也。其曰觀天地,觀鳥獸,取於身,取於物,然後始作《八卦》,蓋“始作”者前未有之言也。考其文義,其創意造始,其勞如此,而後《八卦》得以成文,則所謂《河圖》者何與於其間哉!若曰已受《河圖》,又須有為而立《卦》,則觀於天地鳥獸,取於人物者皆備言之矣,而獨遺其本始所受於天者,不曰取法於《河圖》,此豈近於人情乎?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周康王繼位,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尚書》被認為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當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這就只能是推測了。

由此可知,河圖最早載於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後來,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

《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出現,象徵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沒於公元前479年。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麼。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

戰國末期,秦國日盛。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裡面的《應同篇》裡,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係。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後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羅千餘文人於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繫在了一起。其雲——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

稍晚一點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把孔子《論語》裡的話,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此時,《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易﹒繫辭傳》裡,有了進一步的說法。這裡有必要插一句,《繫辭傳》非出於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識,最早成書於戰國,最晚成書於漢,或在此間非一次增刪。從其對《河圖》、《洛書》的說法看,至少這部分內容進到書中,當在漢代。

《繫辭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所說聖人,是指伏羲。“則之”是“根據”——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根據的是《河圖》與《洛書》。

漢代有一部無名氏留下的讖緯之書,叫《禮緯》,其中的《含文嘉篇》雲——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至此,大約經歷了五百年左右時間,《河圖》與《洛書》公元前140-前85年之間,《河圖》與《洛書》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並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於《河圖》和《洛書》的認知框架。

《河圖》與《洛書》的變遷

說是認知框架,因為隨後,有關《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還不斷有新的變化。

東漢成書的《漢書﹒五行志》說——

劉歆以為虙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按照劉歆的說法,上天賜給伏羲《河圖》,而把《洛書》賜給了禹。

他這樣改,是因為依據了《尚書﹒洪範》。其記載箕子曰—

我聞在昔,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既然天錫九疇,具體的實物證據是什麼呢?劉歆說,就是《洛書》。再具體一點兒,他說《洛書》上寫著字——可能是《洪範》九疇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範》開頭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綱領性的文字,與此就語焉不詳了。

這是關於《河圖》及《洛書》的第一次變遷——由劉歆完成——《河圖》屬於《易》,為《八卦》;《洛書》屬於《書》,為《洪範》。

自漢代開始,關於《河圖》、《洛書》的書籍逐漸繁多。比如關於《河圖》的,有《河圖緯》、《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等,數得上來比較有名的,就近四十種。比如關於《洛書》的,有《洛書緯》、《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聽》等九種,又有偽託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在所有讖緯之書中,關於河洛的,大約不低於四分之一。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流傳之間,也不免混亂。例如,《七經正緯》說——

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河、洛。有黃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摕入水而前去。圖以黃玉為匣,如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戶,白玉檢,黃金繩,芝為泥,封兩端,章曰“天黃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圖玄色而綈狀,可舒捲,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

這部書裡又說——

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諸鄰國繦負歸德。東觀乎洛,降三分沈壁,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躋於壇,黑烏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

有點兒亂哈?第一,凡是帝王受命,似乎都有《河圖》、《洛書》出。第二,具體情節活靈活現,連玉匣尺寸都精確無誤;圖為舒捲,長寬亦定,所載內容具詳;魚鳥翻飛潛隨,不亦樂乎。

此書成於漢代。後世多部書引用過。

《續漢書﹒祭祀志》引張純《泰山刻石》文說——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於岱宗。……皇帝唯慎《河圖》、《洛書》正文,是月辛卯紫,登封泰山,甲午,禪於樑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

這是說,東漢光武帝到泰山封禪,是根據《河圖》、《洛書》上的文字記載操作的。看來,及至東漢,人們確實認為《河圖)、《洛書)》是有文字的,而且字數不少,內容重要。

這是《河圖》、《洛書》理念的第二次變遷。

自漢至唐,大概因為時局混亂,沒太多人再關心《河圖》、《洛書》之事,第三次變遷,發生於隋唐,因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而起。

偽孔傳雲——

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敘。

按照此說法,《洛書》上的文字不會很多,不然,就用不到大禹再據此演繹,所以《漢書﹒藝文志》所載劉歆的說法是不對的。

那《洛書》上究竟有多少字呢?隋代儒者認為是三十八個字,或者只有二十個字。大約可如下圖——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隋代南蘭陵人蕭吉在《五行大義》裡說——

“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陽氣之始,萬物將萌。“次二曰敬用五事”,位在西南方,謙虛就德,朝謁嘉慶。“次三曰農用八政”,位在東方,耕種百穀,麻枲蠶桑。“次四曰協用五紀”,位在東南方,日月星辰,雲雨井興。“次五曰建用皇極”,位在中宮,百官立表,政化公卿。“次六曰乂用三德”,位在西北,抑伏強暴,斷制獄訟。“次七曰明用稽疑”,位在西方,決定吉凶,分別所疑。“次八曰念用庶徵”,位在東北,肅敬德方,狂僭亂行。“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位在南方,萬物盈實,陰氣宣佈,時成歲德,陰陽和調,五行不忒。故《黃帝九宮經》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官,總御得失。”

無疑,隋代所說二十個字以及蕭吉的“數字化”,都源於《左傳》所言“象數”理念,然而,二十個字的概括性還不強,且“象”與“術”尚未分開。到了蕭吉,則走出了與方士、術數分家的第一步,儘管他自己也是個方士。他對《洛書》概括的九個數字,來源於東漢的《大戴禮記》關於明堂“九室”的次第。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四次變遷,發生在宋代。

最重要的一個人是陳摶。他生於五代末,是個道士,常年在華山中煉丹,但又熱衷於鑽研《易》學,頗有心得,並傳之後人。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震在《漢上易傳》裡說——

國朝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或傳其辭,或兼而明之。

陳摶的學說,後來分成了三大派別——邵雍等傳他的《先天圖》;劉牧等傳他的《河圖》、《洛書》;周敦頤等傳他的《太極圖》。

北宋的時候,有一部書叫《龍圖》,專講《河圖》、《洛書》,署名陳摶。朱熹斥之為偽書,但很可能是他的學生做的。其序雲——

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令存已合之位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 ……《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十五之用;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塗,今略述其梗概焉。

概括地說,因為《河圖》由龍負出,所以叫《龍圖》,這是伏羲畫卦的依據。

宋末雷思齊的《易圖通便》載,《龍圖》中有二十餘圖。但現在只有元代張理的《易象圖說》中保留下來幾幅——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咱們不討論《易》,也不專門研究“象數”,就不多談上面幾個圖的含義了。

北宋仁宗時,有一個劉牧,自稱也是陳摶學生,寫了《劉氏易解》十五卷。他關於《河圖》、《洛書》,正好與張理的說法相反——他的《河圖》是張裡說的《洛書》內容。而且他說,《河圖》、《洛書》全出於伏羲之世,伏羲根據其畫《八卦》,只是“五行”的象數還沒顯明,所以禹後來才據之說《九疇》。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但因為朱熹贊成張裡之說,由他註解的書後來成為了官家審定的教科書,於是,劉牧之說就被否定了。這段曲折,《中國大百科全書》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全與記錄在案。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五次變化,是在元代以後。

一個是元代吳澂,他說“河圖”是黃河中龍馬背上的旋毛。他提供的圖如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明代趙謙寫了《六書本義》,也有新的“河圖”——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再往後,《河圖》和《洛書》就基本不再有新的變遷了。

《河圖》、《洛書》被質疑和沉寂

對《河圖》、《洛書》的嚴重質疑,始自北宋。

最早發聲的,是歐陽修。他在《易或問》裡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幽贊神明而生著”,“兩儀生四象”,若此者非聖人之言。

他又在《易童子問》裡說——

《河圖》之出也,《八卦》之文已具乎?則伏羲受之而已,復何所為也。《八卦》之文不具,必須人力為之,則不足為《河圖》也。其曰觀天地,觀鳥獸,取於身,取於物,然後始作《八卦》,蓋“始作”者前未有之言也。考其文義,其創意造始,其勞如此,而後《八卦》得以成文,則所謂《河圖》者何與於其間哉!若曰已受《河圖》,又須有為而立《卦》,則觀於天地鳥獸,取於人物者皆備言之矣,而獨遺其本始所受於天者,不曰取法於《河圖》,此豈近於人情乎?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歐陽修的意思是,如果《河圖》已具《八卦》之文,就不勞伏羲去畫了;如果沒有《八卦》之文,仍須人畫,這《河圖》又有何價值呢?如果說《河圖》雖出,仍須靠人再畫成卦,那當初為何不說是“取法於《河圖》”呢?

這個邏輯很有力量,不過在那個年代,不太有人聽他這話。他的學生蘇軾就帶頭反對。

到了明代,嘉靖三大家之一的歸有光又站了出來。他在《易圖論》裡說——

諸經遭秦火之厄,《易》獨以卜筮存,漢儒傳授甚明,雖於大義無所發越,而保殘寧缺惟恐散失,不應此《圖》交疊環布遠出姬、孔之前,乃棄而不論,而獨流落於方士之家,此豈可據以為信乎!

他又說——

自漢以來,說《易)者今雖不多見,然王弼、韓康伯之書尚在,其解前所稱諸章無有以《圖》為說者。蓋以《圖》說《易》自邵子始。吾怪夫儒者不敢以文王之《易》為伏羲之《易》,而乃以伏羲之《易》為邵子之《易》也,不可以不論。

他還說——

《大傳》曰“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夫天地之間何往非《圖》而何物非書也哉!揭《圖》而示之曰:孰為上下,孰為左右,孰為《乾》、《兌》、《離》、《震》,敦為《巽》、《坎》、《艮》、《坤》,天之告人也何其瀆!因其上下以為上下,因其左右以為左右,因其《乾》、《兌》、《離》、《震》以為《乾》、《兌》、《離》、《震》,因其《巽》、《坎》、《艮》、《坤》以為《巽》、《坎》、《艮》、《坤》,聖人之效天也何其拘!

"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久遠而又神祕。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於是收錄了這一條目——不少咱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他們是不收錄的。不過,解釋的內容,與前書一字不差。顯然,信息全部來自《中國大百科》。

《河圖》與《洛書》的由來

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河圖的記載,是《尚書﹒顧命篇》。裡面沒提洛書。

這篇文章講的,是周成王病故前傳位於康王。其中說到儀式現場的陳列——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西側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基本上與玉有關;東側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地不同而已。

東側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說。後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裡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周康王繼位,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尚書》被認為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當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這就只能是推測了。

由此可知,河圖最早載於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後來,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

《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出現,象徵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沒於公元前479年。他那個時候,已經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麼。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

戰國末期,秦國日盛。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裡面的《應同篇》裡,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係。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後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羅千餘文人於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繫在了一起。其雲——

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

稍晚一點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把孔子《論語》裡的話,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此時,《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易﹒繫辭傳》裡,有了進一步的說法。這裡有必要插一句,《繫辭傳》非出於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識,最早成書於戰國,最晚成書於漢,或在此間非一次增刪。從其對《河圖》、《洛書》的說法看,至少這部分內容進到書中,當在漢代。

《繫辭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所說聖人,是指伏羲。“則之”是“根據”——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根據的是《河圖》與《洛書》。

漢代有一部無名氏留下的讖緯之書,叫《禮緯》,其中的《含文嘉篇》雲——

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至此,大約經歷了五百年左右時間,《河圖》與《洛書》公元前140-前85年之間,《河圖》與《洛書》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並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於《河圖》和《洛書》的認知框架。

《河圖》與《洛書》的變遷

說是認知框架,因為隨後,有關《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還不斷有新的變化。

東漢成書的《漢書﹒五行志》說——

劉歆以為虙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按照劉歆的說法,上天賜給伏羲《河圖》,而把《洛書》賜給了禹。

他這樣改,是因為依據了《尚書﹒洪範》。其記載箕子曰—

我聞在昔,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既然天錫九疇,具體的實物證據是什麼呢?劉歆說,就是《洛書》。再具體一點兒,他說《洛書》上寫著字——可能是《洪範》九疇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範》開頭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綱領性的文字,與此就語焉不詳了。

這是關於《河圖》及《洛書》的第一次變遷——由劉歆完成——《河圖》屬於《易》,為《八卦》;《洛書》屬於《書》,為《洪範》。

自漢代開始,關於《河圖》、《洛書》的書籍逐漸繁多。比如關於《河圖》的,有《河圖緯》、《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等,數得上來比較有名的,就近四十種。比如關於《洛書》的,有《洛書緯》、《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聽》等九種,又有偽託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在所有讖緯之書中,關於河洛的,大約不低於四分之一。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流傳之間,也不免混亂。例如,《七經正緯》說——

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河、洛。有黃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摕入水而前去。圖以黃玉為匣,如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戶,白玉檢,黃金繩,芝為泥,封兩端,章曰“天黃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圖玄色而綈狀,可舒捲,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

這部書裡又說——

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諸鄰國繦負歸德。東觀乎洛,降三分沈壁,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躋於壇,黑烏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

有點兒亂哈?第一,凡是帝王受命,似乎都有《河圖》、《洛書》出。第二,具體情節活靈活現,連玉匣尺寸都精確無誤;圖為舒捲,長寬亦定,所載內容具詳;魚鳥翻飛潛隨,不亦樂乎。

此書成於漢代。後世多部書引用過。

《續漢書﹒祭祀志》引張純《泰山刻石》文說——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於岱宗。……皇帝唯慎《河圖》、《洛書》正文,是月辛卯紫,登封泰山,甲午,禪於樑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

這是說,東漢光武帝到泰山封禪,是根據《河圖》、《洛書》上的文字記載操作的。看來,及至東漢,人們確實認為《河圖)、《洛書)》是有文字的,而且字數不少,內容重要。

這是《河圖》、《洛書》理念的第二次變遷。

自漢至唐,大概因為時局混亂,沒太多人再關心《河圖》、《洛書》之事,第三次變遷,發生於隋唐,因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而起。

偽孔傳雲——

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敘。

按照此說法,《洛書》上的文字不會很多,不然,就用不到大禹再據此演繹,所以《漢書﹒藝文志》所載劉歆的說法是不對的。

那《洛書》上究竟有多少字呢?隋代儒者認為是三十八個字,或者只有二十個字。大約可如下圖——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隋代南蘭陵人蕭吉在《五行大義》裡說——

“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陽氣之始,萬物將萌。“次二曰敬用五事”,位在西南方,謙虛就德,朝謁嘉慶。“次三曰農用八政”,位在東方,耕種百穀,麻枲蠶桑。“次四曰協用五紀”,位在東南方,日月星辰,雲雨井興。“次五曰建用皇極”,位在中宮,百官立表,政化公卿。“次六曰乂用三德”,位在西北,抑伏強暴,斷制獄訟。“次七曰明用稽疑”,位在西方,決定吉凶,分別所疑。“次八曰念用庶徵”,位在東北,肅敬德方,狂僭亂行。“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位在南方,萬物盈實,陰氣宣佈,時成歲德,陰陽和調,五行不忒。故《黃帝九宮經》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官,總御得失。”

無疑,隋代所說二十個字以及蕭吉的“數字化”,都源於《左傳》所言“象數”理念,然而,二十個字的概括性還不強,且“象”與“術”尚未分開。到了蕭吉,則走出了與方士、術數分家的第一步,儘管他自己也是個方士。他對《洛書》概括的九個數字,來源於東漢的《大戴禮記》關於明堂“九室”的次第。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四次變遷,發生在宋代。

最重要的一個人是陳摶。他生於五代末,是個道士,常年在華山中煉丹,但又熱衷於鑽研《易》學,頗有心得,並傳之後人。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震在《漢上易傳》裡說——

國朝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或傳其辭,或兼而明之。

陳摶的學說,後來分成了三大派別——邵雍等傳他的《先天圖》;劉牧等傳他的《河圖》、《洛書》;周敦頤等傳他的《太極圖》。

北宋的時候,有一部書叫《龍圖》,專講《河圖》、《洛書》,署名陳摶。朱熹斥之為偽書,但很可能是他的學生做的。其序雲——

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令存已合之位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 ……《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十五之用;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塗,今略述其梗概焉。

概括地說,因為《河圖》由龍負出,所以叫《龍圖》,這是伏羲畫卦的依據。

宋末雷思齊的《易圖通便》載,《龍圖》中有二十餘圖。但現在只有元代張理的《易象圖說》中保留下來幾幅——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咱們不討論《易》,也不專門研究“象數”,就不多談上面幾個圖的含義了。

北宋仁宗時,有一個劉牧,自稱也是陳摶學生,寫了《劉氏易解》十五卷。他關於《河圖》、《洛書》,正好與張理的說法相反——他的《河圖》是張裡說的《洛書》內容。而且他說,《河圖》、《洛書》全出於伏羲之世,伏羲根據其畫《八卦》,只是“五行”的象數還沒顯明,所以禹後來才據之說《九疇》。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但因為朱熹贊成張裡之說,由他註解的書後來成為了官家審定的教科書,於是,劉牧之說就被否定了。這段曲折,《中國大百科全書》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全與記錄在案。

關於《河圖》、《洛書》的第五次變化,是在元代以後。

一個是元代吳澂,他說“河圖”是黃河中龍馬背上的旋毛。他提供的圖如下——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明代趙謙寫了《六書本義》,也有新的“河圖”——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再往後,《河圖》和《洛書》就基本不再有新的變遷了。

《河圖》、《洛書》被質疑和沉寂

對《河圖》、《洛書》的嚴重質疑,始自北宋。

最早發聲的,是歐陽修。他在《易或問》裡說——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幽贊神明而生著”,“兩儀生四象”,若此者非聖人之言。

他又在《易童子問》裡說——

《河圖》之出也,《八卦》之文已具乎?則伏羲受之而已,復何所為也。《八卦》之文不具,必須人力為之,則不足為《河圖》也。其曰觀天地,觀鳥獸,取於身,取於物,然後始作《八卦》,蓋“始作”者前未有之言也。考其文義,其創意造始,其勞如此,而後《八卦》得以成文,則所謂《河圖》者何與於其間哉!若曰已受《河圖》,又須有為而立《卦》,則觀於天地鳥獸,取於人物者皆備言之矣,而獨遺其本始所受於天者,不曰取法於《河圖》,此豈近於人情乎?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歐陽修的意思是,如果《河圖》已具《八卦》之文,就不勞伏羲去畫了;如果沒有《八卦》之文,仍須人畫,這《河圖》又有何價值呢?如果說《河圖》雖出,仍須靠人再畫成卦,那當初為何不說是“取法於《河圖》”呢?

這個邏輯很有力量,不過在那個年代,不太有人聽他這話。他的學生蘇軾就帶頭反對。

到了明代,嘉靖三大家之一的歸有光又站了出來。他在《易圖論》裡說——

諸經遭秦火之厄,《易》獨以卜筮存,漢儒傳授甚明,雖於大義無所發越,而保殘寧缺惟恐散失,不應此《圖》交疊環布遠出姬、孔之前,乃棄而不論,而獨流落於方士之家,此豈可據以為信乎!

他又說——

自漢以來,說《易)者今雖不多見,然王弼、韓康伯之書尚在,其解前所稱諸章無有以《圖》為說者。蓋以《圖》說《易》自邵子始。吾怪夫儒者不敢以文王之《易》為伏羲之《易》,而乃以伏羲之《易》為邵子之《易》也,不可以不論。

他還說——

《大傳》曰“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夫天地之間何往非《圖》而何物非書也哉!揭《圖》而示之曰:孰為上下,孰為左右,孰為《乾》、《兌》、《離》、《震》,敦為《巽》、《坎》、《艮》、《坤》,天之告人也何其瀆!因其上下以為上下,因其左右以為左右,因其《乾》、《兌》、《離》、《震》以為《乾》、《兌》、《離》、《震》,因其《巽》、《坎》、《艮》、《坤》以為《巽》、《坎》、《艮》、《坤》,聖人之效天也何其拘!

《河圖》、《洛書》的由來與變遷

歸有光

他是說,你講《易》有《圖》,那為何漢儒不傳?為什麼王、韓注《易》也不提?《圖》那麼詳細,聖人只是照抄, 那還能叫聖人嗎?

這邏輯也夠有力量。

他又說到《洛書》——

《洪範》之書,起於禹而箕子傳之。……漢儒說經多用緯候之書,遂以為天實有以畀禹。故以《洛書》為九疇者孔安國之說。以“初一”至“六極”六十五字為《洛書》者,二劉之說。以“戴九履一”為《洛書)者,關朗之說。關朗之說,儒者用之。箕子所言錫禹洪範九疇,何嘗言其出於《洛書》?禹所第不過言天人之大法有此九章,從一而數之至於九,特其條目之數,“五行”何取於一,而“福極”何取於九也!……夫《易》之道甚明,而儒者以《河圖》亂之;《洪範》之義甚明,而儒者以《洛書》亂之。其始起於緯書,而晚出於養生之家,非聖人語常而不語怪之旨也。

清代,質疑《圖》、《書》之聲日甚。主要有黃宗羲,他的弟弟黃宗炎,毛奇齡,胡渭等人。

《中國大百科全書》說,近代有人認為《河圖》、《洛書》是古代地理書籍。這個觀點來自黃宗羲。

自這幾個人之後,《河圖》、《洛書》基本不再有人用來論證《易》了。

需要說的是,上面說到的歐陽修以來質疑的人們,都不是質疑《易》,而只是質疑《河圖》、《洛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