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中外,人類對月亮的崇拜由來已久,它也是人類最早的天體崇拜對象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與月亮有關的傳說,比如“天狗食月”、“吳剛伐桂”等,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

"

古今中外,人類對月亮的崇拜由來已久,它也是人類最早的天體崇拜對象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與月亮有關的傳說,比如“天狗食月”、“吳剛伐桂”等,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

中秋節的由來

嫦娥奔月

通過“嫦娥奔月”,我們知道了,看起來殊為清冷的月亮上原來還住著一位叫做嫦娥的仙女,嫦娥常年住在廣寒宮中,還有一隻玉兔相伴。

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知道月亮之上並沒有仙宮仙女,而是一片荒涼,但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以及崇拜。

而中秋節正是我們對其崇拜的外在形式之一。

中秋節源自上古時代先民對月亮的祭拜,也就是民間一直流傳的“秋暮夕月”。所謂“秋暮夕月”,就是指在秋日的傍晚祭拜月亮。在《大戴禮記·保傅》中如此記載道:“ 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別也。”

"

古今中外,人類對月亮的崇拜由來已久,它也是人類最早的天體崇拜對象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與月亮有關的傳說,比如“天狗食月”、“吳剛伐桂”等,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

中秋節的由來

嫦娥奔月

通過“嫦娥奔月”,我們知道了,看起來殊為清冷的月亮上原來還住著一位叫做嫦娥的仙女,嫦娥常年住在廣寒宮中,還有一隻玉兔相伴。

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知道月亮之上並沒有仙宮仙女,而是一片荒涼,但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以及崇拜。

而中秋節正是我們對其崇拜的外在形式之一。

中秋節源自上古時代先民對月亮的祭拜,也就是民間一直流傳的“秋暮夕月”。所謂“秋暮夕月”,就是指在秋日的傍晚祭拜月亮。在《大戴禮記·保傅》中如此記載道:“ 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別也。”

中秋節的由來

祭月

在上古之時,在長幼排序上有伯仲叔季之分,伯為老大,有時也以孟代指老大,後面依次為老二老三老四。就如孔聖人排行老二,大家也叫他孔仲尼。仲尼之外,又有伯夷叔齊之人,自名字間即能分長幼之序。

此種排序也同時用於四季之上,每季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我們常聽到的仲夏,其實就是指夏季的中間月份,而仲秋也就是秋季的中間月份。

所以,我們的中秋節同時也叫做“仲秋節”。

根據兩漢時期的文獻記載,我們得知,早在先秦時期,就已有了秋分拜月的習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因為這個時間一般都是月亮最滿的一天。

至魏晉時期,民間已有了中秋賞月之舉,只是屬於小眾愛好。

"

古今中外,人類對月亮的崇拜由來已久,它也是人類最早的天體崇拜對象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與月亮有關的傳說,比如“天狗食月”、“吳剛伐桂”等,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

中秋節的由來

嫦娥奔月

通過“嫦娥奔月”,我們知道了,看起來殊為清冷的月亮上原來還住著一位叫做嫦娥的仙女,嫦娥常年住在廣寒宮中,還有一隻玉兔相伴。

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知道月亮之上並沒有仙宮仙女,而是一片荒涼,但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以及崇拜。

而中秋節正是我們對其崇拜的外在形式之一。

中秋節源自上古時代先民對月亮的祭拜,也就是民間一直流傳的“秋暮夕月”。所謂“秋暮夕月”,就是指在秋日的傍晚祭拜月亮。在《大戴禮記·保傅》中如此記載道:“ 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別也。”

中秋節的由來

祭月

在上古之時,在長幼排序上有伯仲叔季之分,伯為老大,有時也以孟代指老大,後面依次為老二老三老四。就如孔聖人排行老二,大家也叫他孔仲尼。仲尼之外,又有伯夷叔齊之人,自名字間即能分長幼之序。

此種排序也同時用於四季之上,每季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我們常聽到的仲夏,其實就是指夏季的中間月份,而仲秋也就是秋季的中間月份。

所以,我們的中秋節同時也叫做“仲秋節”。

根據兩漢時期的文獻記載,我們得知,早在先秦時期,就已有了秋分拜月的習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因為這個時間一般都是月亮最滿的一天。

至魏晉時期,民間已有了中秋賞月之舉,只是屬於小眾愛好。

中秋節的由來

賞月

而真正約定成俗,卻是在唐代時期。

唐代初年,民間神話創作逐漸興起,除了傳統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外,另外還出現了貴妃變月神、明皇遊月宮等傳說,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最明顯的,在許多唐代詩作中,我們都能找到這些傳說的影子。比如李商隱就寫過“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佳作。

"

古今中外,人類對月亮的崇拜由來已久,它也是人類最早的天體崇拜對象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與月亮有關的傳說,比如“天狗食月”、“吳剛伐桂”等,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

中秋節的由來

嫦娥奔月

通過“嫦娥奔月”,我們知道了,看起來殊為清冷的月亮上原來還住著一位叫做嫦娥的仙女,嫦娥常年住在廣寒宮中,還有一隻玉兔相伴。

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知道月亮之上並沒有仙宮仙女,而是一片荒涼,但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以及崇拜。

而中秋節正是我們對其崇拜的外在形式之一。

中秋節源自上古時代先民對月亮的祭拜,也就是民間一直流傳的“秋暮夕月”。所謂“秋暮夕月”,就是指在秋日的傍晚祭拜月亮。在《大戴禮記·保傅》中如此記載道:“ 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別也。”

中秋節的由來

祭月

在上古之時,在長幼排序上有伯仲叔季之分,伯為老大,有時也以孟代指老大,後面依次為老二老三老四。就如孔聖人排行老二,大家也叫他孔仲尼。仲尼之外,又有伯夷叔齊之人,自名字間即能分長幼之序。

此種排序也同時用於四季之上,每季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我們常聽到的仲夏,其實就是指夏季的中間月份,而仲秋也就是秋季的中間月份。

所以,我們的中秋節同時也叫做“仲秋節”。

根據兩漢時期的文獻記載,我們得知,早在先秦時期,就已有了秋分拜月的習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因為這個時間一般都是月亮最滿的一天。

至魏晉時期,民間已有了中秋賞月之舉,只是屬於小眾愛好。

中秋節的由來

賞月

而真正約定成俗,卻是在唐代時期。

唐代初年,民間神話創作逐漸興起,除了傳統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外,另外還出現了貴妃變月神、明皇遊月宮等傳說,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最明顯的,在許多唐代詩作中,我們都能找到這些傳說的影子。比如李商隱就寫過“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佳作。

中秋節的由來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神話之外,更有許多借月詠情之作。

張若虛在他的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中也曾嘆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張九齡的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是傳頌千年而不衰。

有了這些浪漫的神話傳說及絕佳的詩作做註腳,中秋賞月的習俗也終於定型,並在北宋正式將農曆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從此盛行於世。

而提起宋代,就不能不講到北宋的大文豪蘇軾,一首寫於中秋之夜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篇皆是名句。一詞既出,中秋之餘作盡皆黯然失色。

"

古今中外,人類對月亮的崇拜由來已久,它也是人類最早的天體崇拜對象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與月亮有關的傳說,比如“天狗食月”、“吳剛伐桂”等,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

中秋節的由來

嫦娥奔月

通過“嫦娥奔月”,我們知道了,看起來殊為清冷的月亮上原來還住著一位叫做嫦娥的仙女,嫦娥常年住在廣寒宮中,還有一隻玉兔相伴。

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知道月亮之上並沒有仙宮仙女,而是一片荒涼,但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以及崇拜。

而中秋節正是我們對其崇拜的外在形式之一。

中秋節源自上古時代先民對月亮的祭拜,也就是民間一直流傳的“秋暮夕月”。所謂“秋暮夕月”,就是指在秋日的傍晚祭拜月亮。在《大戴禮記·保傅》中如此記載道:“ 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別也。”

中秋節的由來

祭月

在上古之時,在長幼排序上有伯仲叔季之分,伯為老大,有時也以孟代指老大,後面依次為老二老三老四。就如孔聖人排行老二,大家也叫他孔仲尼。仲尼之外,又有伯夷叔齊之人,自名字間即能分長幼之序。

此種排序也同時用於四季之上,每季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我們常聽到的仲夏,其實就是指夏季的中間月份,而仲秋也就是秋季的中間月份。

所以,我們的中秋節同時也叫做“仲秋節”。

根據兩漢時期的文獻記載,我們得知,早在先秦時期,就已有了秋分拜月的習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因為這個時間一般都是月亮最滿的一天。

至魏晉時期,民間已有了中秋賞月之舉,只是屬於小眾愛好。

中秋節的由來

賞月

而真正約定成俗,卻是在唐代時期。

唐代初年,民間神話創作逐漸興起,除了傳統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外,另外還出現了貴妃變月神、明皇遊月宮等傳說,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最明顯的,在許多唐代詩作中,我們都能找到這些傳說的影子。比如李商隱就寫過“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佳作。

中秋節的由來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神話之外,更有許多借月詠情之作。

張若虛在他的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中也曾嘆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張九齡的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是傳頌千年而不衰。

有了這些浪漫的神話傳說及絕佳的詩作做註腳,中秋賞月的習俗也終於定型,並在北宋正式將農曆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從此盛行於世。

而提起宋代,就不能不講到北宋的大文豪蘇軾,一首寫於中秋之夜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篇皆是名句。一詞既出,中秋之餘作盡皆黯然失色。

中秋節的由來

蘇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而伴隨著中秋佳節出現的,除了這些詩詞佳作外,還有許多節令美食。比如其中就有一種“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美食,雖然當時還沒有叫月餅,但從其描述來看,與後世之月餅其實已是大同小異。

至明清時期,中秋節已成為中國四大節之一。

每至中秋,各家會準備一個月宮符象,符上有小兔如人立而起。在院中擺上瓜果月餅等祭品,在月餅之上印有蟾宮玉兔,而後一家人對向月出方向焚香祭拜。

"

古今中外,人類對月亮的崇拜由來已久,它也是人類最早的天體崇拜對象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與月亮有關的傳說,比如“天狗食月”、“吳剛伐桂”等,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

中秋節的由來

嫦娥奔月

通過“嫦娥奔月”,我們知道了,看起來殊為清冷的月亮上原來還住著一位叫做嫦娥的仙女,嫦娥常年住在廣寒宮中,還有一隻玉兔相伴。

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知道月亮之上並沒有仙宮仙女,而是一片荒涼,但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以及崇拜。

而中秋節正是我們對其崇拜的外在形式之一。

中秋節源自上古時代先民對月亮的祭拜,也就是民間一直流傳的“秋暮夕月”。所謂“秋暮夕月”,就是指在秋日的傍晚祭拜月亮。在《大戴禮記·保傅》中如此記載道:“ 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別也。”

中秋節的由來

祭月

在上古之時,在長幼排序上有伯仲叔季之分,伯為老大,有時也以孟代指老大,後面依次為老二老三老四。就如孔聖人排行老二,大家也叫他孔仲尼。仲尼之外,又有伯夷叔齊之人,自名字間即能分長幼之序。

此種排序也同時用於四季之上,每季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我們常聽到的仲夏,其實就是指夏季的中間月份,而仲秋也就是秋季的中間月份。

所以,我們的中秋節同時也叫做“仲秋節”。

根據兩漢時期的文獻記載,我們得知,早在先秦時期,就已有了秋分拜月的習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因為這個時間一般都是月亮最滿的一天。

至魏晉時期,民間已有了中秋賞月之舉,只是屬於小眾愛好。

中秋節的由來

賞月

而真正約定成俗,卻是在唐代時期。

唐代初年,民間神話創作逐漸興起,除了傳統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外,另外還出現了貴妃變月神、明皇遊月宮等傳說,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最明顯的,在許多唐代詩作中,我們都能找到這些傳說的影子。比如李商隱就寫過“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佳作。

中秋節的由來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神話之外,更有許多借月詠情之作。

張若虛在他的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中也曾嘆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張九齡的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是傳頌千年而不衰。

有了這些浪漫的神話傳說及絕佳的詩作做註腳,中秋賞月的習俗也終於定型,並在北宋正式將農曆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從此盛行於世。

而提起宋代,就不能不講到北宋的大文豪蘇軾,一首寫於中秋之夜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篇皆是名句。一詞既出,中秋之餘作盡皆黯然失色。

中秋節的由來

蘇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而伴隨著中秋佳節出現的,除了這些詩詞佳作外,還有許多節令美食。比如其中就有一種“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美食,雖然當時還沒有叫月餅,但從其描述來看,與後世之月餅其實已是大同小異。

至明清時期,中秋節已成為中國四大節之一。

每至中秋,各家會準備一個月宮符象,符上有小兔如人立而起。在院中擺上瓜果月餅等祭品,在月餅之上印有蟾宮玉兔,而後一家人對向月出方向焚香祭拜。

中秋節的由來

祭月

不僅是祭月,這一天同時也成為一個團圓的日子,哪怕媳婦兒在之前回了孃家,到了中秋這一日,也必會返回到夫家團聚。

從祭拜於月,到寄情於月,數千年時光,月還是那個月,潮卻已非那片潮。

但是唐詩宋詞中的所描述的那種情懷,卻依然在世間流傳,正如那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