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應的通道——道家用香的起源

漢朝 辛追 道教 文物 春秋戰國 九品銅豌豆 2018-12-17


天人感應的通道——道家用香的起源

道教,講五供:香、花、燈、水、果。

香供養排在首位,不上一支香如何天人感應。當然,香,不光能溝通神人。修行打坐要燃一支清遠香。道士登壇做法前要先洗個香水澡。養生還要縫個香枕頭睡呢。香,在道教中真不是一般的重要。用香,心裡還是該有個底。


天人感應的通道——道家用香的起源


唐代,湖州刺史崔玄亮,好修道,很勤奮。有一天,他在紫極宮修“黃籙齋”,一下子來了365只仙鶴,降在他的法壇上,良久不去。崔先生明白這是天人通感,更加精誠。在一個早晨,他在靜室內誦《黃庭經》,結果滿屋的異香,特別奇美。《神仙感遇傳》——唐 • 杜光庭

像這種自體髮香的情況,在古代典籍中的記載特別多,道教對此有個專有名詞——"太真天香"。

"太真天香"分八種: 道香、德香、無為香、自然香、清靜香、妙洞真香、靈寶慧香和超三界香。

自體髮香,也許可以這樣理解:要麼,是此人天生不凡,天生異香,如宋太祖趙匡胤,實乃大神。要麼,是後天精誠修道的印證,進而,鼓勵同仁加把勁,有朝一日,也能獲得身心透徹的時刻——無香自香。

當然,達到這個境界,路很長。但我們可以慢慢走,拾遺補缺,將碎片編織起來,收穫總會有。

仔細清淨,好好修持,你也行的。


天人感應的通道——道家用香的起源


香的起源

公認的香,最早指食物的香氣。形容食物好吃、好聞。《說文解字》載:"香,芳也,從黍從甘”。這個最直接,也最古,都要吃飯,連帶著形容食物香的詞彙就產生了。

吃完飯,才涉及到衣、住、行和祭祀。

遠古,先民住山洞或半地穴,自然環境雖好,蚊蟲也少不了。為攘蚊蟲,他們找來一些芳香植物或佩戴、或焚燒,蚊蟲一下子肅然起敬,遠離了。《周禮•秋官 •翦氏 》中曾有記載“翦氏掌除蠧物 ,以攻禜攻之 ,以莽草薰之 ”。和蚊蟲一樣困擾先民的還有邪祟。同樣找點芳香植物熏熏看,邪祟好像也不敢來了,似乎也管用。如《呂氏春秋》載“荊人畏鬼”,荊楚又產艾草,就地取材,趕走邪祟。溫飽思高潔。為了讓自己香噴噴,古人選用了佩蘭。屈原《九歌》中說,“浴蘭湯兮沐芳華”,這個“蘭湯"就是佩蘭泡的水,後來人們為紀念屈原的高潔,把五月初五定為"浴蘭節",也稱端午節。

《左傳•宣公三年》有“夢天使與己蘭”,“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這裡的蘭,也都指佩蘭。

佩蘭,菊科澤蘭屬植物,中藥材。作為香料,主要用其葉、莖和花。先秦古籍中盡是佩蘭的身影,它在當時的名氣和接受程度可見一斑。不能想見,無論男女,衣服上佩枝蘭,泡個蘭香澡,真的雅,真的香。

天人感應的通道——道家用香的起源

天人感應的通道——道家用香的起源

佩蘭

活人要香,故人也要香。中國文明固有祭祀祖先的傳統。商代甲骨卜辭中出現了“燎”字,像是木材重疊,放把火,青煙直上。

燎,是指燎祭,是將玉石、肉食、放到柴裡焚燒,主要的祭祀對象是山川、社神,也包括日、月、風和祖先。

燔祭使用的柴火,最初是櫟木。大概是因為櫟木比較耐燒,煙也大。後來發現加入鬆、柏和有一些芳香植物(如蕭。蕭,香蒿也),燒起來好聞多了,煙成了香菸,活人和故人都歡喜。“禋( yīn),芬芳之祭”《周禮》


天人感應的通道——道家用香的起源


燎祭,是道教用香降神、酬神的一個源頭。

引一首《詩經國風·王風·采葛》來對香的起源做個總結: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表達了,一個小夥子思念勞動女神,可女神總是去勞動,見不上面,約不上會,太想她了。女神幹了什麼活?采葛——織布、做衣服,採蕭——祭祀、薰蚊子,採艾——佩戴、驅邪祟。

文明的進程緩緩地推到了戰國、秦和兩漢,當然還有新莽。

戰國,百花齊放。秦,統一步調。漢代則依著前朝的積澱,繪製出中華文明進程的主線,並同世界其他文明展開對話。

中國香文化,正是在這個時代中,開拓、吸納、建立起來。

戰國,直到今天,我們都沒有發現香品的實物遺留,但是戰國用香,有薰香爐為證。

天人感應的通道——道家用香的起源

鳳鳥銜環銅薰爐

1995年夏日,陝西鳳翔縣的一個小朋友,放學路過雨後的雍城姚家崗宮殿建築遺址,在路邊土堆中,一口氣挖出一件戰國時代的鳳鳥銜環銅薰爐,後來媽媽帶著他把這件薰爐交給了縣博物館,皆大歡喜。一個不經意,使我們對精巧的戰國薰香爐有了概念。同時,在紹興、蘇州等地也相繼出土了戰國時代的原始瓷質薰爐,香文化萌動著,如有生命般,暗暗的湧動。

據史料記載,戰國的香料主要是中國自產的“椒蘭”。什麼是椒蘭。答案全在馬王堆辛追夫人墓中。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的長沙市。1972至1974年間,考古工作者在這裡先後發掘了3座墓葬,其中尤屬辛追夫人墓最為搶眼。辛追是當時長沙副市長利蒼侯爵的夫人。在她的墓中,出土了六種香具,即草藥袋、香囊、枕頭、奩、彩繪陶製薰爐和竹製香爐罩(放在薰爐上用來薰香衣服)。同時還出土了還有一批珍貴的香料,我們目前能辨認的有十幾種:花椒、佩蘭、茅香、辛夷、高良薑、姜、杜衡、藁本、肉桂、桂花等。辛追夫人墓中的幾種中國香料介紹:

花椒。當作菜餚裡的調味品是到宋代才普及的。在先秦乃至漢代,古人主要用它幹五件事。1、屈原《九歌》裡說,”播芳椒兮盈堂“,撒一地花椒,薰屋子。2、用來做香囊。3、做養生枕頭(河北滿城劉勝墓中出土過一個裝滿花椒的大香枕)。4、刷牆,《漢宮儀》載:”椒房,以椒塗壁,取其溫也。”,漢代“椒房”即指后妃的住所。5、藥用驅寒,或做椒酒。

佩蘭。為菊科澤蘭屬植物,又名蘭、女蘭、香水蘭、雞骨香。《楚辭》就有“紉秋蘭以為佩”的記載。佩蘭是一種藥材,芳香健胃、發汗、利尿。用於冒寒性頭痛,鼻塞,神經性頭痛,傳染性熱病,腹痛,腰腎痛,結石,口臭等證。《離騷》中對佩蘭的描述最全:”其葉綠、紫莖、素枝,可紉可佩,可藉可膏可浴“。可紉可佩,說的是用作隨身佩戴,芬芳身體,驅蟲除祟。可藉是說用它來做香枕,養血安眠。可膏指搗碎佩蘭,洗頭潤髮。可浴,就是泡蘭湯澡了。真是天華地寶,尤物一件。

茅香。又名麻香,香茅。味苦、溫、無毒,辟邪氣、令人香。古人用它來做香囊,也當作香料燒來聞。

辛夷。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喬木,就是紫玉蘭。性溫,入肺經、胃經。辛夷木中包含的油脂有一種薄荷香味,氣味清涼,無雜氣。馬王堆辛追墓中的辛夷被發現於香囊中和薰爐中。

高良薑。生長於熱帶的一種山姜。功效有溫胃、驅寒、行氣、止痛。散發出辛香、果香、花香、甜香等味道。古人出門佩戴,也用來薰香。後來,從中提取出的高良薑素,成為製作風油精、萬金油的主要成分。

利蒼於公元前185年去世,他的食邑有七百戶,官不算大也不算小。在他身後的近四百年裡,薰香越來越普及。薰香爐出土地域不只限於長江以南,陝西、河南、四川、山東、河北、北京,哪裡有漢墓,哪裡就出土薰香爐。薰香不再是貴族的專屬,尋常百姓也不含糊,甚至,家家一爐香。兩漢,香在人們生活中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薰香爐,簡陋點的用陶製。講究點的就用銅、用金制,其代表作是博山爐,這是一種爐蓋尖尖,雕鏤成山型,象徵海上仙山——"博山"的金屬製薰爐。

天人感應的通道——道家用香的起源

博山爐

《史記》載:"三神山者……諸仙人及不死藥皆在焉。"

博山爐蓋上山巒起伏、層巒疊嶂,山間雕有靈禽瑞獸,還有各種神仙人物穿梭其間。博山爐下設承盤,貯有熱水(蘭湯),以助蒸香氣,又象徵著東海。山間有孔,當香料在爐中燃燒時,嫋嫋香菸從層層空隙間高低散出,縈繞於爐體四周,加之水氣蒸騰,宛如雲霧盤繞的海上仙山,博山爐設計本身就是道家神仙信仰的一種體現。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外來香的傳入

兩漢時代,外國人想搞點中國的絲綢回來穿,中國人則瞅準了外國的良馬、珠珠串串和各色香品。

因此便有了陸上、海上絲綢之路。

外來香,正是通過這兩個渠道,逐步走進了我們的文明。

海上方面:

西漢的南越國坐落於今廣州市附近,由於面朝南洋,佔據了海上貿易的便利,洋貨引進得早。1983年發現的西漢初年南越王墓葬中,曾出土一小堆裝在漆盒裡的乳香,重約21.22克。可以肯定,這小堆香是用來焚的,因為在同一墓葬中,又出土了三件銅製的薰爐。


天人感應的通道——道家用香的起源


天人感應的通道——道家用香的起源

乳香

乳香, 即薰陸,別名薰陸香、馬尾香、乳頭香。拉丁文名Boswellia carteri。為橄欖科常綠喬木的凝固樹脂。主產於紅海沿岸的索馬里、埃塞俄比亞以及阿拉伯半島。在古代西方文明中,焚燒乳香祭祀神靈是一種傳統。南越王墓中的乳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輸入中國的外來香。

陸路方面:

陸路方面進口香料,最晚晚不過東漢初年。《後漢書》上記載了竇憲通過班固、班超購買蘇合香的事。班固給弟弟班超寫信說:“竇侍中令載雜彩七百匹、白素三百匹,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毾㲪。”

此外,到了東漢末年,買外來香已經不用出國了,不算難事。有個寒士叫秦嘉,不富裕,但是對老婆很好。在《全後漢文》中記載他給老婆徐淑寫的信,說道:我看見市場上有賣好香的,共四種,各來一斤給你可勁用,只為你馥身去穢嘛。他買的香就是五木香、迷迭香、艾納之屬。

天人感應的通道——道家用香的起源

迷迭香

外來香的進入,一下子豐富了國人的用香品種,也打破了先秦傳統用香理念。薰香,更趨向於感官的愉悅和神人的交通。香,形而上的意義越發多了。

道家焚香第一人

漢武帝。政治上建樹很大,頒佈推恩令,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興了太學。但他自己卻是個熱衷長生久世,經常迎請神仙的道家愛好者。

他擴建起一座豪華的宮殿,取名甘泉宮。《史記·孝武本紀》載:“又作甘泉宮,中為臺室,畫天、地、泰一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甘泉宮的一個重要功能即是,用於尋求宗教的終極關懷。有一年,在甘泉宮中,漢武帝設計了一個迎請神仙西王母的儀式,其中便用到了香。《漢武帝內傳》記載:"至七月七日,乃修除宮掖之內,設座殿上,以紫羅薦地,燔百和之香,張雲錦之帳,然九光之燈,設玉門之棗,酌蒲桃之酒,躬監餚物,為天官之饌。"


天人感應的通道——道家用香的起源


漢武帝在農曆七月七日那天,於宮殿內,設了一個寶座給神仙坐,並用紫羅蘭鋪滿地,燒百合香,掛雲錦帳,點燃九色光的燈,擺上玉門關那邊產的棗、蒲桃泡的酒。所有這些貢品都是漢武帝親自監製,只為西王母能降臨。百和之香,據推測,是用多種香料合成的香品,其中應該不乏從西域買來或者進貢而來的外來香。這與他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的偉業是分不開的。

漢武帝,是道家用香降神、酬神的第一人。

以上介紹了道家香的起源,又介紹了戰國、漢代的香具,概覽了西漢初年廣泛使用的中國香料和初現端倪的外來香。當然還有漢武帝用香迎神的盛大儀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