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6篇文章

這兩週的時間,我會專門說一些我在閱讀《西遊記》的時候對於一些細節的研究和考證以及自己的思考。這些小細節往往是大家瞭解西遊故事的時候不太會注意的,但是細研究一下還是別有洞天的。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博君一笑,幫助大家在看待西遊故事的時候能夠有一點新鮮的角度。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說到了《西遊記》書中的太上老君的形象,以及太上老君所製造的無敵的法寶,其中表現最為亮眼的毫無疑問就是金剛琢了。從第五十回“情亂性從因愛慾,神昏心動遇魔頭”一直到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鬧金兜洞,如來暗示主人公”,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精用金剛琢套遍天下無敵手,把託塔李天王、哪吒、火德星君、黃河河伯的兵器全部套走連佛祖派了十八羅漢帶了金丹砂都被套走了。這一次可以說是讓太上老君的法寶三界揚名了。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6篇文章

這兩週的時間,我會專門說一些我在閱讀《西遊記》的時候對於一些細節的研究和考證以及自己的思考。這些小細節往往是大家瞭解西遊故事的時候不太會注意的,但是細研究一下還是別有洞天的。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博君一笑,幫助大家在看待西遊故事的時候能夠有一點新鮮的角度。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說到了《西遊記》書中的太上老君的形象,以及太上老君所製造的無敵的法寶,其中表現最為亮眼的毫無疑問就是金剛琢了。從第五十回“情亂性從因愛慾,神昏心動遇魔頭”一直到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鬧金兜洞,如來暗示主人公”,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精用金剛琢套遍天下無敵手,把託塔李天王、哪吒、火德星君、黃河河伯的兵器全部套走連佛祖派了十八羅漢帶了金丹砂都被套走了。這一次可以說是讓太上老君的法寶三界揚名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但是老子在介紹自己的這件寶物的時候,是這樣說的:“我那金剛琢,乃是我過函關化胡之器,自幼煉成之寶。憑你什麼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兒,連我也不能奈他何矣。”這裡面的內容大部分大家都能聽懂,只是有幾個字大家不是太明白——那就是“過函關化胡”。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6篇文章

這兩週的時間,我會專門說一些我在閱讀《西遊記》的時候對於一些細節的研究和考證以及自己的思考。這些小細節往往是大家瞭解西遊故事的時候不太會注意的,但是細研究一下還是別有洞天的。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博君一笑,幫助大家在看待西遊故事的時候能夠有一點新鮮的角度。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說到了《西遊記》書中的太上老君的形象,以及太上老君所製造的無敵的法寶,其中表現最為亮眼的毫無疑問就是金剛琢了。從第五十回“情亂性從因愛慾,神昏心動遇魔頭”一直到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鬧金兜洞,如來暗示主人公”,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精用金剛琢套遍天下無敵手,把託塔李天王、哪吒、火德星君、黃河河伯的兵器全部套走連佛祖派了十八羅漢帶了金丹砂都被套走了。這一次可以說是讓太上老君的法寶三界揚名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但是老子在介紹自己的這件寶物的時候,是這樣說的:“我那金剛琢,乃是我過函關化胡之器,自幼煉成之寶。憑你什麼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兒,連我也不能奈他何矣。”這裡面的內容大部分大家都能聽懂,只是有幾個字大家不是太明白——那就是“過函關化胡”。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這幾個字,其實牽涉到了佛教和道教之間的一個爭鬥了幾百年的事由,那就是“老子化胡論”。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從這個金剛琢入手,來聊聊“老子化胡論”,以此來管窺佛道兩教曾經的鬥爭與融合的過程。

一、道教埋汰佛教的理論——老子化胡

在上一篇文章《都說《西遊記》是崇佛抑道,看看書中的太上老君也許你會有新看法 》中,我們曾經談到了歷史上的老子與道教中的老子形象的區別。歷史上的老子事蹟主要見於《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裡面在談到老子的結局的時候曾說:“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按照這裡的描述,老子的結局應該是出了函谷關不知所蹤了。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6篇文章

這兩週的時間,我會專門說一些我在閱讀《西遊記》的時候對於一些細節的研究和考證以及自己的思考。這些小細節往往是大家瞭解西遊故事的時候不太會注意的,但是細研究一下還是別有洞天的。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博君一笑,幫助大家在看待西遊故事的時候能夠有一點新鮮的角度。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說到了《西遊記》書中的太上老君的形象,以及太上老君所製造的無敵的法寶,其中表現最為亮眼的毫無疑問就是金剛琢了。從第五十回“情亂性從因愛慾,神昏心動遇魔頭”一直到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鬧金兜洞,如來暗示主人公”,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精用金剛琢套遍天下無敵手,把託塔李天王、哪吒、火德星君、黃河河伯的兵器全部套走連佛祖派了十八羅漢帶了金丹砂都被套走了。這一次可以說是讓太上老君的法寶三界揚名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但是老子在介紹自己的這件寶物的時候,是這樣說的:“我那金剛琢,乃是我過函關化胡之器,自幼煉成之寶。憑你什麼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兒,連我也不能奈他何矣。”這裡面的內容大部分大家都能聽懂,只是有幾個字大家不是太明白——那就是“過函關化胡”。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這幾個字,其實牽涉到了佛教和道教之間的一個爭鬥了幾百年的事由,那就是“老子化胡論”。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從這個金剛琢入手,來聊聊“老子化胡論”,以此來管窺佛道兩教曾經的鬥爭與融合的過程。

一、道教埋汰佛教的理論——老子化胡

在上一篇文章《都說《西遊記》是崇佛抑道,看看書中的太上老君也許你會有新看法 》中,我們曾經談到了歷史上的老子與道教中的老子形象的區別。歷史上的老子事蹟主要見於《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裡面在談到老子的結局的時候曾說:“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按照這裡的描述,老子的結局應該是出了函谷關不知所蹤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這個不知所蹤,那就是可能向東也可能向西去了,那可就太有操作空間了。在這個基礎上,就生出了“老子化胡”的傳說。“老子化胡”一說最早見於《後漢書·襄楷傳》,東漢大臣襄楷在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給皇帝一封上疏中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當然,襄楷這個上疏本來是勸漢桓帝要清靜無為,但是這句話那意思看來,老子出關以後還去了夷狄之地,還當了佛教教主,這裡的浮屠就是指佛陀。這個肯定是跟史記寫的不一樣了。

到了三國時的魚豢所寫的《魏略·西戎傳》中說:“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這是說老子出關後到了西域教化了佛祖,成了佛祖的老師。可見三國時期“老子化胡”說已經流傳甚遠了。

這個當然只是個戲說了。老子的出生年代語焉不詳,佛陀的出生年代由於印度沒有記錄歷史的傳統更是一個謎團,他倆是不是一個時期的人都不知道,誰先誰後都根本無從說起,哪來老子就成了佛陀的老師了。這個很明顯是當時道教編出來埋汰佛教的。

到了東晉年間,佛教發展壯大,道教式微,於是道教終於出現了正式以“老子化胡說”為核心的專著《老子化胡經》,按照樑代僧佑的《出三藏記集》中說:“又見祭酒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謗佛法。”後來到了近代,在敦煌文書中發現了十卷《老子化胡經》,學界認為這可能不是王浮所作的原經,而是後來人不斷添油加醋發展的作品。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6篇文章

這兩週的時間,我會專門說一些我在閱讀《西遊記》的時候對於一些細節的研究和考證以及自己的思考。這些小細節往往是大家瞭解西遊故事的時候不太會注意的,但是細研究一下還是別有洞天的。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博君一笑,幫助大家在看待西遊故事的時候能夠有一點新鮮的角度。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說到了《西遊記》書中的太上老君的形象,以及太上老君所製造的無敵的法寶,其中表現最為亮眼的毫無疑問就是金剛琢了。從第五十回“情亂性從因愛慾,神昏心動遇魔頭”一直到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鬧金兜洞,如來暗示主人公”,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精用金剛琢套遍天下無敵手,把託塔李天王、哪吒、火德星君、黃河河伯的兵器全部套走連佛祖派了十八羅漢帶了金丹砂都被套走了。這一次可以說是讓太上老君的法寶三界揚名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但是老子在介紹自己的這件寶物的時候,是這樣說的:“我那金剛琢,乃是我過函關化胡之器,自幼煉成之寶。憑你什麼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兒,連我也不能奈他何矣。”這裡面的內容大部分大家都能聽懂,只是有幾個字大家不是太明白——那就是“過函關化胡”。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這幾個字,其實牽涉到了佛教和道教之間的一個爭鬥了幾百年的事由,那就是“老子化胡論”。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從這個金剛琢入手,來聊聊“老子化胡論”,以此來管窺佛道兩教曾經的鬥爭與融合的過程。

一、道教埋汰佛教的理論——老子化胡

在上一篇文章《都說《西遊記》是崇佛抑道,看看書中的太上老君也許你會有新看法 》中,我們曾經談到了歷史上的老子與道教中的老子形象的區別。歷史上的老子事蹟主要見於《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裡面在談到老子的結局的時候曾說:“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按照這裡的描述,老子的結局應該是出了函谷關不知所蹤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這個不知所蹤,那就是可能向東也可能向西去了,那可就太有操作空間了。在這個基礎上,就生出了“老子化胡”的傳說。“老子化胡”一說最早見於《後漢書·襄楷傳》,東漢大臣襄楷在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給皇帝一封上疏中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當然,襄楷這個上疏本來是勸漢桓帝要清靜無為,但是這句話那意思看來,老子出關以後還去了夷狄之地,還當了佛教教主,這裡的浮屠就是指佛陀。這個肯定是跟史記寫的不一樣了。

到了三國時的魚豢所寫的《魏略·西戎傳》中說:“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這是說老子出關後到了西域教化了佛祖,成了佛祖的老師。可見三國時期“老子化胡”說已經流傳甚遠了。

這個當然只是個戲說了。老子的出生年代語焉不詳,佛陀的出生年代由於印度沒有記錄歷史的傳統更是一個謎團,他倆是不是一個時期的人都不知道,誰先誰後都根本無從說起,哪來老子就成了佛陀的老師了。這個很明顯是當時道教編出來埋汰佛教的。

到了東晉年間,佛教發展壯大,道教式微,於是道教終於出現了正式以“老子化胡說”為核心的專著《老子化胡經》,按照樑代僧佑的《出三藏記集》中說:“又見祭酒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謗佛法。”後來到了近代,在敦煌文書中發現了十卷《老子化胡經》,學界認為這可能不是王浮所作的原經,而是後來人不斷添油加醋發展的作品。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敦煌出土的《老子化胡經》殘卷

其實究其原因,“老子化胡”之所以有這麼廣泛的傳播,主要還是中國所具有的夷夏觀念。認為自己是華夏中央,外面的都是蠻夷。對於佛教這麼一個從西方傳入的宗教,我國老百姓總是認為蠻夷肯定沒有那麼高的覺悟,這肯定原來是從我們這裡學去的。所以這就成了“老子化胡說”的民間土壤。

那麼,佛教面對這麼一個明顯胡編亂造的埋汰佛教的傳說,又會做出怎麼樣的反擊呢?

二、佛教的還擊——“三聖東行”與佛道辯論

佛教對於這樣一個埋汰人的傳說,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佛教也做出了自己的反擊。

剛開始,佛教也學著道教,通過編造經書來打擊對方。於是佛教就炮製出了“三聖東行”的理論。

根據《清淨法行經》中所說:“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淨菩薩,彼稱顏淵;摩訶迦葉,彼稱老子。”啥意思呢?就是說,孔子、顏回、老子都是佛的三位弟子東行化身的。這事有點更加不地道了,就算道教埋汰你佛教了,可是人家儒家可沒惹你啊。你編排人家道教也就算了,幹嘛扯上孔子顏回呢。孔子表示心裡很苦啊,佛道兩家打架幹嘛把我儒家扯進來啊。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6篇文章

這兩週的時間,我會專門說一些我在閱讀《西遊記》的時候對於一些細節的研究和考證以及自己的思考。這些小細節往往是大家瞭解西遊故事的時候不太會注意的,但是細研究一下還是別有洞天的。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博君一笑,幫助大家在看待西遊故事的時候能夠有一點新鮮的角度。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說到了《西遊記》書中的太上老君的形象,以及太上老君所製造的無敵的法寶,其中表現最為亮眼的毫無疑問就是金剛琢了。從第五十回“情亂性從因愛慾,神昏心動遇魔頭”一直到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鬧金兜洞,如來暗示主人公”,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精用金剛琢套遍天下無敵手,把託塔李天王、哪吒、火德星君、黃河河伯的兵器全部套走連佛祖派了十八羅漢帶了金丹砂都被套走了。這一次可以說是讓太上老君的法寶三界揚名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但是老子在介紹自己的這件寶物的時候,是這樣說的:“我那金剛琢,乃是我過函關化胡之器,自幼煉成之寶。憑你什麼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兒,連我也不能奈他何矣。”這裡面的內容大部分大家都能聽懂,只是有幾個字大家不是太明白——那就是“過函關化胡”。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這幾個字,其實牽涉到了佛教和道教之間的一個爭鬥了幾百年的事由,那就是“老子化胡論”。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從這個金剛琢入手,來聊聊“老子化胡論”,以此來管窺佛道兩教曾經的鬥爭與融合的過程。

一、道教埋汰佛教的理論——老子化胡

在上一篇文章《都說《西遊記》是崇佛抑道,看看書中的太上老君也許你會有新看法 》中,我們曾經談到了歷史上的老子與道教中的老子形象的區別。歷史上的老子事蹟主要見於《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裡面在談到老子的結局的時候曾說:“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按照這裡的描述,老子的結局應該是出了函谷關不知所蹤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這個不知所蹤,那就是可能向東也可能向西去了,那可就太有操作空間了。在這個基礎上,就生出了“老子化胡”的傳說。“老子化胡”一說最早見於《後漢書·襄楷傳》,東漢大臣襄楷在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給皇帝一封上疏中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當然,襄楷這個上疏本來是勸漢桓帝要清靜無為,但是這句話那意思看來,老子出關以後還去了夷狄之地,還當了佛教教主,這裡的浮屠就是指佛陀。這個肯定是跟史記寫的不一樣了。

到了三國時的魚豢所寫的《魏略·西戎傳》中說:“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這是說老子出關後到了西域教化了佛祖,成了佛祖的老師。可見三國時期“老子化胡”說已經流傳甚遠了。

這個當然只是個戲說了。老子的出生年代語焉不詳,佛陀的出生年代由於印度沒有記錄歷史的傳統更是一個謎團,他倆是不是一個時期的人都不知道,誰先誰後都根本無從說起,哪來老子就成了佛陀的老師了。這個很明顯是當時道教編出來埋汰佛教的。

到了東晉年間,佛教發展壯大,道教式微,於是道教終於出現了正式以“老子化胡說”為核心的專著《老子化胡經》,按照樑代僧佑的《出三藏記集》中說:“又見祭酒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謗佛法。”後來到了近代,在敦煌文書中發現了十卷《老子化胡經》,學界認為這可能不是王浮所作的原經,而是後來人不斷添油加醋發展的作品。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敦煌出土的《老子化胡經》殘卷

其實究其原因,“老子化胡”之所以有這麼廣泛的傳播,主要還是中國所具有的夷夏觀念。認為自己是華夏中央,外面的都是蠻夷。對於佛教這麼一個從西方傳入的宗教,我國老百姓總是認為蠻夷肯定沒有那麼高的覺悟,這肯定原來是從我們這裡學去的。所以這就成了“老子化胡說”的民間土壤。

那麼,佛教面對這麼一個明顯胡編亂造的埋汰佛教的傳說,又會做出怎麼樣的反擊呢?

二、佛教的還擊——“三聖東行”與佛道辯論

佛教對於這樣一個埋汰人的傳說,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佛教也做出了自己的反擊。

剛開始,佛教也學著道教,通過編造經書來打擊對方。於是佛教就炮製出了“三聖東行”的理論。

根據《清淨法行經》中所說:“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淨菩薩,彼稱顏淵;摩訶迦葉,彼稱老子。”啥意思呢?就是說,孔子、顏回、老子都是佛的三位弟子東行化身的。這事有點更加不地道了,就算道教埋汰你佛教了,可是人家儒家可沒惹你啊。你編排人家道教也就算了,幹嘛扯上孔子顏回呢。孔子表示心裡很苦啊,佛道兩家打架幹嘛把我儒家扯進來啊。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孔子

當然,這個“三聖東行”可以看做佛教被道教埋汰以後的應激反應,只是反應有點大,這也算是情有可原了。可是佛教後面的舉動就過分了。佛教有一部《須彌圖經》裡面說:“爾時, 西方阿彌陀佛告寶應聲寶吉祥等二大菩薩: 汝可往彼與造日月, 開其眼目, 造作法度, 寶應聲者示為伏羲, 寶吉祥者化為女媧。 ”啥意思呢?就是連我們中華民族的神話始祖伏羲女媧都成了西方阿彌陀佛的弟子,這就有點過分了。如果說道教的“老子化胡說”等於是對佛教說了一句“我是你爸爸”的話,佛教的這個還擊就等於是對所有華夏民族說了一句“我是你們所有人的祖宗!”

佛教這樣的做法,首先把儒家和道家都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其次是把整個華夏民族傳統的神話信仰都徹底顛覆。如果佛教這個學說能廣泛傳播的話,那十有八九佛教肯定在中國就不會存在了,這等於是跟所有中國人為敵嘛。

所幸的是,佛教在學習道教的做法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光是這樣編經對罵也不是個辦法。要想扭轉道教的“老子化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背後罵人是不夠的,還是應該光明正大的進行辯論。所謂事不說不透,理不辨不明。“老子化胡說”本來就是道教編出來的,肯定是沒有什麼根據的,真的要是放在臺面上,肯定一辯就垮了。

於是在歷史上,佛道兩教就“老子化胡說”總共進行了三次大辯論。第一次是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第二次是在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第三次是元憲宗八年(1258年)。其中規模最大的應該是第三次。

元朝初年, 全真教勢力強大。元憲宗蒙哥為了平息佛教徒的憤怒,於憲宗八年七月,命忽必烈親王召請各地僧、道兩宗,僧人300 多人,道士 200 多人,佛道兩方各出 17 名代表,佛教方面以少林寺福裕長老領頭,道教方面以全真道的權教張志敬( 張真人) 為首。 雙方圍繞道教的《老子化胡經》及其他謗佛道書進行辯論。包括儒者在內所謂九流名士來到上都和林的皇宮聚會, 參加集會的擔任“公證”的丞相、大臣及儒者共 200 餘人。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6篇文章

這兩週的時間,我會專門說一些我在閱讀《西遊記》的時候對於一些細節的研究和考證以及自己的思考。這些小細節往往是大家瞭解西遊故事的時候不太會注意的,但是細研究一下還是別有洞天的。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博君一笑,幫助大家在看待西遊故事的時候能夠有一點新鮮的角度。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說到了《西遊記》書中的太上老君的形象,以及太上老君所製造的無敵的法寶,其中表現最為亮眼的毫無疑問就是金剛琢了。從第五十回“情亂性從因愛慾,神昏心動遇魔頭”一直到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鬧金兜洞,如來暗示主人公”,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精用金剛琢套遍天下無敵手,把託塔李天王、哪吒、火德星君、黃河河伯的兵器全部套走連佛祖派了十八羅漢帶了金丹砂都被套走了。這一次可以說是讓太上老君的法寶三界揚名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但是老子在介紹自己的這件寶物的時候,是這樣說的:“我那金剛琢,乃是我過函關化胡之器,自幼煉成之寶。憑你什麼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兒,連我也不能奈他何矣。”這裡面的內容大部分大家都能聽懂,只是有幾個字大家不是太明白——那就是“過函關化胡”。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這幾個字,其實牽涉到了佛教和道教之間的一個爭鬥了幾百年的事由,那就是“老子化胡論”。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從這個金剛琢入手,來聊聊“老子化胡論”,以此來管窺佛道兩教曾經的鬥爭與融合的過程。

一、道教埋汰佛教的理論——老子化胡

在上一篇文章《都說《西遊記》是崇佛抑道,看看書中的太上老君也許你會有新看法 》中,我們曾經談到了歷史上的老子與道教中的老子形象的區別。歷史上的老子事蹟主要見於《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裡面在談到老子的結局的時候曾說:“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按照這裡的描述,老子的結局應該是出了函谷關不知所蹤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這個不知所蹤,那就是可能向東也可能向西去了,那可就太有操作空間了。在這個基礎上,就生出了“老子化胡”的傳說。“老子化胡”一說最早見於《後漢書·襄楷傳》,東漢大臣襄楷在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給皇帝一封上疏中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當然,襄楷這個上疏本來是勸漢桓帝要清靜無為,但是這句話那意思看來,老子出關以後還去了夷狄之地,還當了佛教教主,這裡的浮屠就是指佛陀。這個肯定是跟史記寫的不一樣了。

到了三國時的魚豢所寫的《魏略·西戎傳》中說:“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這是說老子出關後到了西域教化了佛祖,成了佛祖的老師。可見三國時期“老子化胡”說已經流傳甚遠了。

這個當然只是個戲說了。老子的出生年代語焉不詳,佛陀的出生年代由於印度沒有記錄歷史的傳統更是一個謎團,他倆是不是一個時期的人都不知道,誰先誰後都根本無從說起,哪來老子就成了佛陀的老師了。這個很明顯是當時道教編出來埋汰佛教的。

到了東晉年間,佛教發展壯大,道教式微,於是道教終於出現了正式以“老子化胡說”為核心的專著《老子化胡經》,按照樑代僧佑的《出三藏記集》中說:“又見祭酒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謗佛法。”後來到了近代,在敦煌文書中發現了十卷《老子化胡經》,學界認為這可能不是王浮所作的原經,而是後來人不斷添油加醋發展的作品。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敦煌出土的《老子化胡經》殘卷

其實究其原因,“老子化胡”之所以有這麼廣泛的傳播,主要還是中國所具有的夷夏觀念。認為自己是華夏中央,外面的都是蠻夷。對於佛教這麼一個從西方傳入的宗教,我國老百姓總是認為蠻夷肯定沒有那麼高的覺悟,這肯定原來是從我們這裡學去的。所以這就成了“老子化胡說”的民間土壤。

那麼,佛教面對這麼一個明顯胡編亂造的埋汰佛教的傳說,又會做出怎麼樣的反擊呢?

二、佛教的還擊——“三聖東行”與佛道辯論

佛教對於這樣一個埋汰人的傳說,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佛教也做出了自己的反擊。

剛開始,佛教也學著道教,通過編造經書來打擊對方。於是佛教就炮製出了“三聖東行”的理論。

根據《清淨法行經》中所說:“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淨菩薩,彼稱顏淵;摩訶迦葉,彼稱老子。”啥意思呢?就是說,孔子、顏回、老子都是佛的三位弟子東行化身的。這事有點更加不地道了,就算道教埋汰你佛教了,可是人家儒家可沒惹你啊。你編排人家道教也就算了,幹嘛扯上孔子顏回呢。孔子表示心裡很苦啊,佛道兩家打架幹嘛把我儒家扯進來啊。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孔子

當然,這個“三聖東行”可以看做佛教被道教埋汰以後的應激反應,只是反應有點大,這也算是情有可原了。可是佛教後面的舉動就過分了。佛教有一部《須彌圖經》裡面說:“爾時, 西方阿彌陀佛告寶應聲寶吉祥等二大菩薩: 汝可往彼與造日月, 開其眼目, 造作法度, 寶應聲者示為伏羲, 寶吉祥者化為女媧。 ”啥意思呢?就是連我們中華民族的神話始祖伏羲女媧都成了西方阿彌陀佛的弟子,這就有點過分了。如果說道教的“老子化胡說”等於是對佛教說了一句“我是你爸爸”的話,佛教的這個還擊就等於是對所有華夏民族說了一句“我是你們所有人的祖宗!”

佛教這樣的做法,首先把儒家和道家都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其次是把整個華夏民族傳統的神話信仰都徹底顛覆。如果佛教這個學說能廣泛傳播的話,那十有八九佛教肯定在中國就不會存在了,這等於是跟所有中國人為敵嘛。

所幸的是,佛教在學習道教的做法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光是這樣編經對罵也不是個辦法。要想扭轉道教的“老子化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背後罵人是不夠的,還是應該光明正大的進行辯論。所謂事不說不透,理不辨不明。“老子化胡說”本來就是道教編出來的,肯定是沒有什麼根據的,真的要是放在臺面上,肯定一辯就垮了。

於是在歷史上,佛道兩教就“老子化胡說”總共進行了三次大辯論。第一次是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第二次是在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第三次是元憲宗八年(1258年)。其中規模最大的應該是第三次。

元朝初年, 全真教勢力強大。元憲宗蒙哥為了平息佛教徒的憤怒,於憲宗八年七月,命忽必烈親王召請各地僧、道兩宗,僧人300 多人,道士 200 多人,佛道兩方各出 17 名代表,佛教方面以少林寺福裕長老領頭,道教方面以全真道的權教張志敬( 張真人) 為首。 雙方圍繞道教的《老子化胡經》及其他謗佛道書進行辯論。包括儒者在內所謂九流名士來到上都和林的皇宮聚會, 參加集會的擔任“公證”的丞相、大臣及儒者共 200 餘人。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元世祖忽必烈

辯論由忽必烈主持,掌管佛教事務的那摩國師、八思巴國師、西蕃國師等人一併到場。 這是有史以來場面最大、時間最久的一次佛道辯論。在辯論中,佛教方面準備充分,不跟道教徒扯別的,上來就問《老子化胡經》是不是老子說的?這事當然不是了。後來又問老子到天竺化胡成佛有誰看見,那誰能看見啊。最後佛教出了一招殺手鐗:“聽說你們道士有法術,能白日飛昇,入火不燒,給我們看看啊。”在場的道士也無話可說,心想我要是能白日飛昇,我還在這跟你們扯淡啊。

其實佛教這樣問法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佛教自己也有一些佛的神蹟是常人無法做到的,這些本來就是在經書中宣傳的玄祕傳說,非要到現實中印證上哪看去啊。其實道教也可以一樣問佛教:“你那“三聖東行”那是佛祖說的嗎?你們誰看見了?佛祖能捨身飼鷹,你們給我來一個?”佛教徒也一樣無話可說。

其實歷史上的三次佛道辯論,都是佛教勝利道教認輸,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官方還是明顯偏袒佛教的,第二次官方比較傾向於道教。但是不管官方作何態度,每次辯論,佛教總是準備充分,僅僅抓住論點。畢竟這“老子化胡經”也是道教編的嘛,所以一旦要較真肯定是無話可說。不過這事道教輸的也不冤,這事起跟上就是由道教挑起來的事嘛。不管怎麼樣,佛教終究是贏了這三屆的“佛道奇葩說”

那麼,佛道兩家在經歷了這麼多互相鬥爭之後,後來他們的關係又走向了何方呢?

三、佛道與儒家逐漸融合——三教合一

道教和佛教在晚唐之前都是走的上層路線,與政府聯繫比較緊密。像道教始祖老子直接被唐高宗封為“太上玄元皇帝”,而佛教的玄奘取經歸來也是太宗給安排的地方翻譯經文。所以說,佛道兩教的命運,其實都是與皇室的地位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皇室支持佛道哪一方,這一個宗教就會迅速發展。但是這個規律到了晚唐的時候,幾乎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

原因很簡單,因為晚唐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皇帝的權力日漸衰落。甚至還有過“天子九遷,長安六陷”的事情。而長安屢經戰亂,長安的佛寺與道觀也多經焚燬與重建。佛道兩家的勢力都大不如前。在這種雙方實力都不濟的情況下,佛道兩家只好先擱置爭議,共同求生存、謀發展了。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6篇文章

這兩週的時間,我會專門說一些我在閱讀《西遊記》的時候對於一些細節的研究和考證以及自己的思考。這些小細節往往是大家瞭解西遊故事的時候不太會注意的,但是細研究一下還是別有洞天的。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博君一笑,幫助大家在看待西遊故事的時候能夠有一點新鮮的角度。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說到了《西遊記》書中的太上老君的形象,以及太上老君所製造的無敵的法寶,其中表現最為亮眼的毫無疑問就是金剛琢了。從第五十回“情亂性從因愛慾,神昏心動遇魔頭”一直到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鬧金兜洞,如來暗示主人公”,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精用金剛琢套遍天下無敵手,把託塔李天王、哪吒、火德星君、黃河河伯的兵器全部套走連佛祖派了十八羅漢帶了金丹砂都被套走了。這一次可以說是讓太上老君的法寶三界揚名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但是老子在介紹自己的這件寶物的時候,是這樣說的:“我那金剛琢,乃是我過函關化胡之器,自幼煉成之寶。憑你什麼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兒,連我也不能奈他何矣。”這裡面的內容大部分大家都能聽懂,只是有幾個字大家不是太明白——那就是“過函關化胡”。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這幾個字,其實牽涉到了佛教和道教之間的一個爭鬥了幾百年的事由,那就是“老子化胡論”。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從這個金剛琢入手,來聊聊“老子化胡論”,以此來管窺佛道兩教曾經的鬥爭與融合的過程。

一、道教埋汰佛教的理論——老子化胡

在上一篇文章《都說《西遊記》是崇佛抑道,看看書中的太上老君也許你會有新看法 》中,我們曾經談到了歷史上的老子與道教中的老子形象的區別。歷史上的老子事蹟主要見於《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裡面在談到老子的結局的時候曾說:“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按照這裡的描述,老子的結局應該是出了函谷關不知所蹤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這個不知所蹤,那就是可能向東也可能向西去了,那可就太有操作空間了。在這個基礎上,就生出了“老子化胡”的傳說。“老子化胡”一說最早見於《後漢書·襄楷傳》,東漢大臣襄楷在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給皇帝一封上疏中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當然,襄楷這個上疏本來是勸漢桓帝要清靜無為,但是這句話那意思看來,老子出關以後還去了夷狄之地,還當了佛教教主,這裡的浮屠就是指佛陀。這個肯定是跟史記寫的不一樣了。

到了三國時的魚豢所寫的《魏略·西戎傳》中說:“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這是說老子出關後到了西域教化了佛祖,成了佛祖的老師。可見三國時期“老子化胡”說已經流傳甚遠了。

這個當然只是個戲說了。老子的出生年代語焉不詳,佛陀的出生年代由於印度沒有記錄歷史的傳統更是一個謎團,他倆是不是一個時期的人都不知道,誰先誰後都根本無從說起,哪來老子就成了佛陀的老師了。這個很明顯是當時道教編出來埋汰佛教的。

到了東晉年間,佛教發展壯大,道教式微,於是道教終於出現了正式以“老子化胡說”為核心的專著《老子化胡經》,按照樑代僧佑的《出三藏記集》中說:“又見祭酒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謗佛法。”後來到了近代,在敦煌文書中發現了十卷《老子化胡經》,學界認為這可能不是王浮所作的原經,而是後來人不斷添油加醋發展的作品。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敦煌出土的《老子化胡經》殘卷

其實究其原因,“老子化胡”之所以有這麼廣泛的傳播,主要還是中國所具有的夷夏觀念。認為自己是華夏中央,外面的都是蠻夷。對於佛教這麼一個從西方傳入的宗教,我國老百姓總是認為蠻夷肯定沒有那麼高的覺悟,這肯定原來是從我們這裡學去的。所以這就成了“老子化胡說”的民間土壤。

那麼,佛教面對這麼一個明顯胡編亂造的埋汰佛教的傳說,又會做出怎麼樣的反擊呢?

二、佛教的還擊——“三聖東行”與佛道辯論

佛教對於這樣一個埋汰人的傳說,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佛教也做出了自己的反擊。

剛開始,佛教也學著道教,通過編造經書來打擊對方。於是佛教就炮製出了“三聖東行”的理論。

根據《清淨法行經》中所說:“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淨菩薩,彼稱顏淵;摩訶迦葉,彼稱老子。”啥意思呢?就是說,孔子、顏回、老子都是佛的三位弟子東行化身的。這事有點更加不地道了,就算道教埋汰你佛教了,可是人家儒家可沒惹你啊。你編排人家道教也就算了,幹嘛扯上孔子顏回呢。孔子表示心裡很苦啊,佛道兩家打架幹嘛把我儒家扯進來啊。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孔子

當然,這個“三聖東行”可以看做佛教被道教埋汰以後的應激反應,只是反應有點大,這也算是情有可原了。可是佛教後面的舉動就過分了。佛教有一部《須彌圖經》裡面說:“爾時, 西方阿彌陀佛告寶應聲寶吉祥等二大菩薩: 汝可往彼與造日月, 開其眼目, 造作法度, 寶應聲者示為伏羲, 寶吉祥者化為女媧。 ”啥意思呢?就是連我們中華民族的神話始祖伏羲女媧都成了西方阿彌陀佛的弟子,這就有點過分了。如果說道教的“老子化胡說”等於是對佛教說了一句“我是你爸爸”的話,佛教的這個還擊就等於是對所有華夏民族說了一句“我是你們所有人的祖宗!”

佛教這樣的做法,首先把儒家和道家都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其次是把整個華夏民族傳統的神話信仰都徹底顛覆。如果佛教這個學說能廣泛傳播的話,那十有八九佛教肯定在中國就不會存在了,這等於是跟所有中國人為敵嘛。

所幸的是,佛教在學習道教的做法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光是這樣編經對罵也不是個辦法。要想扭轉道教的“老子化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背後罵人是不夠的,還是應該光明正大的進行辯論。所謂事不說不透,理不辨不明。“老子化胡說”本來就是道教編出來的,肯定是沒有什麼根據的,真的要是放在臺面上,肯定一辯就垮了。

於是在歷史上,佛道兩教就“老子化胡說”總共進行了三次大辯論。第一次是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第二次是在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第三次是元憲宗八年(1258年)。其中規模最大的應該是第三次。

元朝初年, 全真教勢力強大。元憲宗蒙哥為了平息佛教徒的憤怒,於憲宗八年七月,命忽必烈親王召請各地僧、道兩宗,僧人300 多人,道士 200 多人,佛道兩方各出 17 名代表,佛教方面以少林寺福裕長老領頭,道教方面以全真道的權教張志敬( 張真人) 為首。 雙方圍繞道教的《老子化胡經》及其他謗佛道書進行辯論。包括儒者在內所謂九流名士來到上都和林的皇宮聚會, 參加集會的擔任“公證”的丞相、大臣及儒者共 200 餘人。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元世祖忽必烈

辯論由忽必烈主持,掌管佛教事務的那摩國師、八思巴國師、西蕃國師等人一併到場。 這是有史以來場面最大、時間最久的一次佛道辯論。在辯論中,佛教方面準備充分,不跟道教徒扯別的,上來就問《老子化胡經》是不是老子說的?這事當然不是了。後來又問老子到天竺化胡成佛有誰看見,那誰能看見啊。最後佛教出了一招殺手鐗:“聽說你們道士有法術,能白日飛昇,入火不燒,給我們看看啊。”在場的道士也無話可說,心想我要是能白日飛昇,我還在這跟你們扯淡啊。

其實佛教這樣問法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佛教自己也有一些佛的神蹟是常人無法做到的,這些本來就是在經書中宣傳的玄祕傳說,非要到現實中印證上哪看去啊。其實道教也可以一樣問佛教:“你那“三聖東行”那是佛祖說的嗎?你們誰看見了?佛祖能捨身飼鷹,你們給我來一個?”佛教徒也一樣無話可說。

其實歷史上的三次佛道辯論,都是佛教勝利道教認輸,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官方還是明顯偏袒佛教的,第二次官方比較傾向於道教。但是不管官方作何態度,每次辯論,佛教總是準備充分,僅僅抓住論點。畢竟這“老子化胡經”也是道教編的嘛,所以一旦要較真肯定是無話可說。不過這事道教輸的也不冤,這事起跟上就是由道教挑起來的事嘛。不管怎麼樣,佛教終究是贏了這三屆的“佛道奇葩說”

那麼,佛道兩家在經歷了這麼多互相鬥爭之後,後來他們的關係又走向了何方呢?

三、佛道與儒家逐漸融合——三教合一

道教和佛教在晚唐之前都是走的上層路線,與政府聯繫比較緊密。像道教始祖老子直接被唐高宗封為“太上玄元皇帝”,而佛教的玄奘取經歸來也是太宗給安排的地方翻譯經文。所以說,佛道兩教的命運,其實都是與皇室的地位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皇室支持佛道哪一方,這一個宗教就會迅速發展。但是這個規律到了晚唐的時候,幾乎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

原因很簡單,因為晚唐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皇帝的權力日漸衰落。甚至還有過“天子九遷,長安六陷”的事情。而長安屢經戰亂,長安的佛寺與道觀也多經焚燬與重建。佛道兩家的勢力都大不如前。在這種雙方實力都不濟的情況下,佛道兩家只好先擱置爭議,共同求生存、謀發展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比如晚唐道士杜光庭所著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中說:“凡學仙之士,若悟真理,則不以西竺東土之名為別,六合之內,天上地下,道化一也。若悟解之者,亦不以至道為尊,亦不以象教為異,亦不以儒宗為別也。三教聖人所說各異,其理一也。”這就已經有了佛道和解的跡象了。正如南宋洪邁的《三教論衡》所說:“始若矛盾相向,後類江海同歸”。

在中晚唐時期一直到五代北宋,中國的佛道二教都逐漸放棄了上層路線,而逐漸走向世俗化民間化。而如何在中國本土實行世俗化方面,道教絕對是更加有經驗的。而佛教為了求生存,也就不得不吸收了道教很多神仙體系和神話元素,這些也就可以看做是佛教向道教學習了吧。比如說很多佛教寺廟裡面都有財神殿,裡面供的財神趙公明,其實是道教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座下的一位天君(關於這位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的傳說,請移步《要想求雨,你需要請來哪些神仙?從車遲國鬥法看中國古代天氣信仰》),明顯道教的神仙。

而佛教的很多結合了印度婆羅門異域風情的神話元素也吸引了道教的目光,也最終被道教吸納進了自己的神話譜系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託塔李天王和哪吒的故事(對這段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出門左轉閱讀本號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啥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這託塔李天王就是以佛教的毗沙門天王的形象為原型的。佛道兩家在世俗化的過程中,互相取長補短,逐漸形成了一些和解的氛圍。而到了金元時期,道教的一位大牛,認同了三教合一的理念,那就是道教“北五祖”之一的全真派祖師——王重陽。

"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46篇文章

這兩週的時間,我會專門說一些我在閱讀《西遊記》的時候對於一些細節的研究和考證以及自己的思考。這些小細節往往是大家瞭解西遊故事的時候不太會注意的,但是細研究一下還是別有洞天的。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博君一笑,幫助大家在看待西遊故事的時候能夠有一點新鮮的角度。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說到了《西遊記》書中的太上老君的形象,以及太上老君所製造的無敵的法寶,其中表現最為亮眼的毫無疑問就是金剛琢了。從第五十回“情亂性從因愛慾,神昏心動遇魔頭”一直到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鬧金兜洞,如來暗示主人公”,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精用金剛琢套遍天下無敵手,把託塔李天王、哪吒、火德星君、黃河河伯的兵器全部套走連佛祖派了十八羅漢帶了金丹砂都被套走了。這一次可以說是讓太上老君的法寶三界揚名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但是老子在介紹自己的這件寶物的時候,是這樣說的:“我那金剛琢,乃是我過函關化胡之器,自幼煉成之寶。憑你什麼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兒,連我也不能奈他何矣。”這裡面的內容大部分大家都能聽懂,只是有幾個字大家不是太明白——那就是“過函關化胡”。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這幾個字,其實牽涉到了佛教和道教之間的一個爭鬥了幾百年的事由,那就是“老子化胡論”。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從這個金剛琢入手,來聊聊“老子化胡論”,以此來管窺佛道兩教曾經的鬥爭與融合的過程。

一、道教埋汰佛教的理論——老子化胡

在上一篇文章《都說《西遊記》是崇佛抑道,看看書中的太上老君也許你會有新看法 》中,我們曾經談到了歷史上的老子與道教中的老子形象的區別。歷史上的老子事蹟主要見於《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裡面在談到老子的結局的時候曾說:“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按照這裡的描述,老子的結局應該是出了函谷關不知所蹤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這個不知所蹤,那就是可能向東也可能向西去了,那可就太有操作空間了。在這個基礎上,就生出了“老子化胡”的傳說。“老子化胡”一說最早見於《後漢書·襄楷傳》,東漢大臣襄楷在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給皇帝一封上疏中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當然,襄楷這個上疏本來是勸漢桓帝要清靜無為,但是這句話那意思看來,老子出關以後還去了夷狄之地,還當了佛教教主,這裡的浮屠就是指佛陀。這個肯定是跟史記寫的不一樣了。

到了三國時的魚豢所寫的《魏略·西戎傳》中說:“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這是說老子出關後到了西域教化了佛祖,成了佛祖的老師。可見三國時期“老子化胡”說已經流傳甚遠了。

這個當然只是個戲說了。老子的出生年代語焉不詳,佛陀的出生年代由於印度沒有記錄歷史的傳統更是一個謎團,他倆是不是一個時期的人都不知道,誰先誰後都根本無從說起,哪來老子就成了佛陀的老師了。這個很明顯是當時道教編出來埋汰佛教的。

到了東晉年間,佛教發展壯大,道教式微,於是道教終於出現了正式以“老子化胡說”為核心的專著《老子化胡經》,按照樑代僧佑的《出三藏記集》中說:“又見祭酒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謗佛法。”後來到了近代,在敦煌文書中發現了十卷《老子化胡經》,學界認為這可能不是王浮所作的原經,而是後來人不斷添油加醋發展的作品。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敦煌出土的《老子化胡經》殘卷

其實究其原因,“老子化胡”之所以有這麼廣泛的傳播,主要還是中國所具有的夷夏觀念。認為自己是華夏中央,外面的都是蠻夷。對於佛教這麼一個從西方傳入的宗教,我國老百姓總是認為蠻夷肯定沒有那麼高的覺悟,這肯定原來是從我們這裡學去的。所以這就成了“老子化胡說”的民間土壤。

那麼,佛教面對這麼一個明顯胡編亂造的埋汰佛教的傳說,又會做出怎麼樣的反擊呢?

二、佛教的還擊——“三聖東行”與佛道辯論

佛教對於這樣一個埋汰人的傳說,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佛教也做出了自己的反擊。

剛開始,佛教也學著道教,通過編造經書來打擊對方。於是佛教就炮製出了“三聖東行”的理論。

根據《清淨法行經》中所說:“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淨菩薩,彼稱顏淵;摩訶迦葉,彼稱老子。”啥意思呢?就是說,孔子、顏回、老子都是佛的三位弟子東行化身的。這事有點更加不地道了,就算道教埋汰你佛教了,可是人家儒家可沒惹你啊。你編排人家道教也就算了,幹嘛扯上孔子顏回呢。孔子表示心裡很苦啊,佛道兩家打架幹嘛把我儒家扯進來啊。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孔子

當然,這個“三聖東行”可以看做佛教被道教埋汰以後的應激反應,只是反應有點大,這也算是情有可原了。可是佛教後面的舉動就過分了。佛教有一部《須彌圖經》裡面說:“爾時, 西方阿彌陀佛告寶應聲寶吉祥等二大菩薩: 汝可往彼與造日月, 開其眼目, 造作法度, 寶應聲者示為伏羲, 寶吉祥者化為女媧。 ”啥意思呢?就是連我們中華民族的神話始祖伏羲女媧都成了西方阿彌陀佛的弟子,這就有點過分了。如果說道教的“老子化胡說”等於是對佛教說了一句“我是你爸爸”的話,佛教的這個還擊就等於是對所有華夏民族說了一句“我是你們所有人的祖宗!”

佛教這樣的做法,首先把儒家和道家都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其次是把整個華夏民族傳統的神話信仰都徹底顛覆。如果佛教這個學說能廣泛傳播的話,那十有八九佛教肯定在中國就不會存在了,這等於是跟所有中國人為敵嘛。

所幸的是,佛教在學習道教的做法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光是這樣編經對罵也不是個辦法。要想扭轉道教的“老子化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背後罵人是不夠的,還是應該光明正大的進行辯論。所謂事不說不透,理不辨不明。“老子化胡說”本來就是道教編出來的,肯定是沒有什麼根據的,真的要是放在臺面上,肯定一辯就垮了。

於是在歷史上,佛道兩教就“老子化胡說”總共進行了三次大辯論。第一次是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第二次是在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第三次是元憲宗八年(1258年)。其中規模最大的應該是第三次。

元朝初年, 全真教勢力強大。元憲宗蒙哥為了平息佛教徒的憤怒,於憲宗八年七月,命忽必烈親王召請各地僧、道兩宗,僧人300 多人,道士 200 多人,佛道兩方各出 17 名代表,佛教方面以少林寺福裕長老領頭,道教方面以全真道的權教張志敬( 張真人) 為首。 雙方圍繞道教的《老子化胡經》及其他謗佛道書進行辯論。包括儒者在內所謂九流名士來到上都和林的皇宮聚會, 參加集會的擔任“公證”的丞相、大臣及儒者共 200 餘人。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元世祖忽必烈

辯論由忽必烈主持,掌管佛教事務的那摩國師、八思巴國師、西蕃國師等人一併到場。 這是有史以來場面最大、時間最久的一次佛道辯論。在辯論中,佛教方面準備充分,不跟道教徒扯別的,上來就問《老子化胡經》是不是老子說的?這事當然不是了。後來又問老子到天竺化胡成佛有誰看見,那誰能看見啊。最後佛教出了一招殺手鐗:“聽說你們道士有法術,能白日飛昇,入火不燒,給我們看看啊。”在場的道士也無話可說,心想我要是能白日飛昇,我還在這跟你們扯淡啊。

其實佛教這樣問法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佛教自己也有一些佛的神蹟是常人無法做到的,這些本來就是在經書中宣傳的玄祕傳說,非要到現實中印證上哪看去啊。其實道教也可以一樣問佛教:“你那“三聖東行”那是佛祖說的嗎?你們誰看見了?佛祖能捨身飼鷹,你們給我來一個?”佛教徒也一樣無話可說。

其實歷史上的三次佛道辯論,都是佛教勝利道教認輸,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官方還是明顯偏袒佛教的,第二次官方比較傾向於道教。但是不管官方作何態度,每次辯論,佛教總是準備充分,僅僅抓住論點。畢竟這“老子化胡經”也是道教編的嘛,所以一旦要較真肯定是無話可說。不過這事道教輸的也不冤,這事起跟上就是由道教挑起來的事嘛。不管怎麼樣,佛教終究是贏了這三屆的“佛道奇葩說”

那麼,佛道兩家在經歷了這麼多互相鬥爭之後,後來他們的關係又走向了何方呢?

三、佛道與儒家逐漸融合——三教合一

道教和佛教在晚唐之前都是走的上層路線,與政府聯繫比較緊密。像道教始祖老子直接被唐高宗封為“太上玄元皇帝”,而佛教的玄奘取經歸來也是太宗給安排的地方翻譯經文。所以說,佛道兩教的命運,其實都是與皇室的地位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皇室支持佛道哪一方,這一個宗教就會迅速發展。但是這個規律到了晚唐的時候,幾乎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

原因很簡單,因為晚唐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皇帝的權力日漸衰落。甚至還有過“天子九遷,長安六陷”的事情。而長安屢經戰亂,長安的佛寺與道觀也多經焚燬與重建。佛道兩家的勢力都大不如前。在這種雙方實力都不濟的情況下,佛道兩家只好先擱置爭議,共同求生存、謀發展了。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比如晚唐道士杜光庭所著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中說:“凡學仙之士,若悟真理,則不以西竺東土之名為別,六合之內,天上地下,道化一也。若悟解之者,亦不以至道為尊,亦不以象教為異,亦不以儒宗為別也。三教聖人所說各異,其理一也。”這就已經有了佛道和解的跡象了。正如南宋洪邁的《三教論衡》所說:“始若矛盾相向,後類江海同歸”。

在中晚唐時期一直到五代北宋,中國的佛道二教都逐漸放棄了上層路線,而逐漸走向世俗化民間化。而如何在中國本土實行世俗化方面,道教絕對是更加有經驗的。而佛教為了求生存,也就不得不吸收了道教很多神仙體系和神話元素,這些也就可以看做是佛教向道教學習了吧。比如說很多佛教寺廟裡面都有財神殿,裡面供的財神趙公明,其實是道教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座下的一位天君(關於這位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的傳說,請移步《要想求雨,你需要請來哪些神仙?從車遲國鬥法看中國古代天氣信仰》),明顯道教的神仙。

而佛教的很多結合了印度婆羅門異域風情的神話元素也吸引了道教的目光,也最終被道教吸納進了自己的神話譜系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託塔李天王和哪吒的故事(對這段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出門左轉閱讀本號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為啥不叫水吒?4個問題讓你秒懂哪吒緣起》)。這託塔李天王就是以佛教的毗沙門天王的形象為原型的。佛道兩家在世俗化的過程中,互相取長補短,逐漸形成了一些和解的氛圍。而到了金元時期,道教的一位大牛,認同了三教合一的理念,那就是道教“北五祖”之一的全真派祖師——王重陽。

從西遊記裡的金剛琢談談“老子化胡”,看佛道兩家千年的相愛相殺

影視劇中的王重陽形象

王重陽大家太熟悉了,“中神通”嘛。拜金庸先生所賜,全世界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几乎應該都知道王重陽、馬鈺、丘處機等等全真派的弟子。歷史上的王重陽也確實是全真派的創派祖師。而作為道教一派祖師,王重陽對於儒家和佛家採取了一種兼容幷包的態度。在他著名的《孫公問三教》詩中,曾經這樣寫道:“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悟徹便令知出入,曉明應許覺寬洪。精神炁候誰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達理識文清淨得,晴空上面觀虛空。

從王重陽所處的金元時期至今,佛道兩家基本上逐漸走向了融合的道路,我們常常在佛寺中看到財神殿,又常常在道觀中看到觀音閣,佛道兩家早已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們文化的血脈之中共同流傳。其實對於廣大信眾百姓來說,不論拜佛還是求道,其本質都是基於自身生活的美好願望。而佛道兩家的互相學習也加速了這樣融合的進程。

————————————————————————————————————

從道家有了“老子化胡”的傳說開始已經過去了千餘年了,在這千年之中我們看到了佛教道教兩教從最初的格格不入,互相攻伐,到中間的逐漸和解,並立共存,到最終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過程。也許宗教信仰無分高下,它的本質都是基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佛道也許本來都是出於一個源頭,無需非要爭論高下。

在《西遊記》第四十七回“聖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中,車遲國的三位國師都被除掉,車遲國國王決心改信佛教。孫悟空給了國王一個有意思的建議:“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孫悟空並沒有說什麼崇佛抑道或者崇道抑佛的話,只是告訴他:只有敬僧,敬道,也養育人才(就是也學習儒家文化),只有把儒釋道三教歸一,才能夠江山永固。看來,孫悟空的想法也許就是作者的想法。無論崇道抑佛還是崇佛抑道其實都不是正道,只有三教合一,互相學習,共同發展才是真正的光明之路。

參考文獻

1、《西遊記》、《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後漢書·襄楷傳》、《魏略·西戎傳》、《出三藏記集》、《清淨法行經》、《須彌圖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三教論衡》

2、《《老子化胡經》與佛道之爭》 劉立夫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7月

3、《從“老子化胡說”看漢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觀》 劉玲娣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1月

4、《夷夏之辨與漢魏晉南北朝佛道論爭———“老子化胡說”的緣起、演變及影響》 李亞飛 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 2017年第3期

5、《隋唐時期儒釋道的衝突與融合》 藺熙民 陝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