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成的“三不要”養生法

國學 呂氏春秋 養生 易經 離騷 張其成 2018-12-20

張其成說,要保持良好心態需做到“三不要”,即“不要緊,不要求,不要臉。”具體地說,就是“逆時不要緊”,“順時不要求”,“一切時(任何時候)不要臉”。當人們身處逆境時,容易失望,甚至絕望,而處於順境時又不易滿足,導致所求更甚,所以要做到逆時不要緊、順時不要求。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不要顧及臉面,不要自高自大。“三不要”是現代人心理平衡的法門,也是最重要的養心大法。

逆時不要緊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逆境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逆時不要緊”。孟子說:“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孟子·告子章句下》)司馬遷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此皆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報任安書》),這些歷史上的大人物也都在經歷了艱難困境之後,才取得了名垂千古的成就。所以“逆時不要緊”,就是告訴自己身處逆境乃人之常情,沒有關係,保持好心態,一切都會變好的。《周易》中有“否”“泰”二卦,“否”指天地不交,“泰”指天地之交。《周易·雜卦傳》:“否泰,反其類也”,否極則泰來,物極則必反,正如《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中說:“時過於期,否終則泰”,所以“逆時不要緊,否極則泰來”,這與老子“反者道之動”的智慧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代社會節奏加快、壓力加大,人們往往容易緊張、著急、上火,所以“不要緊”還有不要著急的意思。現代人做什麼事情都是急匆匆,焦慮成了“流行病”,伴隨焦慮而來的可能就是各種疾病,還有危險。我們常聽到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知命者不立巖牆之下的說法,這是對險境最直白、最基本的描述,這個時候不要緊張,不要急,要慢慢來。很多時候,險境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一般人都會躲避,因為我們察覺到了危險。但是在著急的時候,我們不容易察覺這種危險。所以說要不著急、不緊張,就能化險為夷。有人會問事情這麼多、工作這麼忙,不著急行嗎?其實欲速反而不達。《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講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正因為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不去與別人爭搶,結果反而能成為眾人的領袖。不敢為天下先,不是消極退縮,也不僅是一種謙遜的態度,而是一種不著急、看得開的人生境界。這是以慢為快、以退為進、以柔克剛,這是一種大智慧。所以無論是遇到險境逆境還是急事難事,都“不要緊”,要看淡看開,放鬆心態,不要緊張、不要著急,才能“否極泰來”。

張其成的“三不要”養生法

順時不要求

張其成說,在順境時人們心情舒暢,沒什麼心理負擔,往往容易過於安逸,覺得自己做什麼都順利,就想得到更多的東西,這樣貪慾就出來了,有的求名,有的求利,有的求財,有的求錢,有的求權,有的求人……在“求”中掙扎,於是快樂減少了。佛家八苦中的第七苦叫“求不得”。求而貪無厭,貪慾、貪財、貪虛名、貪美色等,但並不是世間你想要的東西都能得到,於是就陷入“求不得之苦”中。求不得就有失落感,心理失衡,於是就產生了嫉妒心、嗔恚心、煩惱心……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出來,不是傷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就是傷害了別人。就算想要的東西得到了,但是貪慾是無窮無盡的,越是獲得的多,新的慾望產生得也就越快,循環往復,所受的苦也沒有止息。求則不樂,不求則樂。一個人得到多少,是否快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怎麼想。一個人不一定是世界上最痛苦、最貧窮、最生不逢時的那個,也不是最快樂、最富有、最幸運的那個,但如果放大痛苦,人生也就痛苦;如果放大快樂,人生也就充滿快樂。向外求物質的東西,物質是會變的,那心也就變了,那不叫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一種持續的、不可更改的、深層次的快樂,所以必須建立在堅定不移的信仰基礎之上,信仰必須是超越物質的。不向外求而向內求,心就找到皈依,皈依了心就踏實了,心就安靜了,人才能幸福。不求其實是“不外求”,名利、錢財、權利都是外在的。按佛家來說叫“性空緣起”“萬法皆空”,虛空才是萬法的本質,也是人的本性,“盡虛空,遍法界”。把自己的心態放空了,就幸福了。大舍才有大得,人的最終歸宿都是要返璞歸真,這才是真正的幸福。養生是為了健康,為了幸福。只有擺脫了人生的執著貪念,才能最終獲得幸福。所以說,在順境乃至任何時候,都不要“求”,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無欲則剛,不求則樂。

張其成的“三不要”養生法

做人不要臉

談到“不要臉”的意思,張其成說,所謂的“不要臉”,不是指做人不要底線,不講道德,而是說不要看重自己的臉面,不要把自己當回事。如果一個人太執著於面子,戴著面具生活,不按本性活著,被名譽所束縛,活得就不會輕鬆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曾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就是說“上德”之人越是不刻意地追求德,反而越有德;“下德”之人越是刻意地去追求德,反而越沒有德了。意思是說,做人越要臉越沒有臉,越不要臉越有臉。要名譽和要臉道理是相通的。不要執著於面子,要撕掉自己的面具,返璞歸真,無為自然,才能自在逍遙。現在太多人都是戴著面具活著,其實不要過於顧及自己的臉面。不要把自己當回事。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臉”,要徹底放下自己,不要看重自己,不要“端著”,要看輕自己、看低自己。“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歷史上那些“不要臉”的人,都是曠達逍遙的,就像魏晉時期的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那樣,“以天地為一朝,以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酒德頌》),活得自由自在,恣意瀟灑。所以“不要臉”是符合道的,是自然而然,是虛懷若谷,是謙下不爭,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記住任何偽裝的、刻意的、有心而為的東西都是不符合道的。所以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做到“不要臉”。“三不要”中“不要臉”是基礎,是前提,“不要臉”了,徹底放下了,就容易做到“不要緊”“不要求”了。

張其成的“三不要”養生法

張其成的“三不要”養生法看似簡單,其實內涵養生大道理。做到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真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