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仙曰:孔子說孝子

國學 孔子 文化 子仙曰 2017-05-26

子仙曰:孔子說孝子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有句話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而這句話的後半句卻被大多數人說成了“子欲養而親不在”,雖然大體上意思是差不多的。

而這句話與孔子講的,還是有些聯繫的。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觀,諦視也。

志,意也。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

行,人之步趨(qū)也。步、行也。趨、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謂之行。統言之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孔子說:“父親還在世的時候,看子女的志向;父親去世之後,看子女的行為。(守喪)三年時間裡不改變父親生前的言行原則,就可以說這個人是個孝子。”

但是,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又有哪個能在時間上真正的“守孝三年”,難道過了這個時間就可以不用再“孝”了嗎?

想一想曾子在前面講過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貴在堅持,難在堅持,所以這個“三年”或可理解為“多年、常年、長年”等。

再說了,假使父母行為不端正,難道作為子女也要堅持父母生前的“教誨”,繼續做行為不端的事、老老實實的“守孝三年”?

想一想孔子在前面講過的“過則勿憚改”,有了錯誤、知道是錯的,就要改過。

拿到今天來說,有的是單親家庭,既當爸又當媽,難道就只能是“父”,而不能是“母”?

想一想有子在前面講過的“孝悌”。時代變遷,環境不同。古代基本上是男人當家做主,現代女性當家做主的不在少數,單親媽媽的家庭也不在少數。

對於現在一般的家庭來說,父母是否有志向,其實是不怎麼明確的,子女能夠繼承的是父母的“品格”和為人處事的經驗。

所以,孔子說的這段話有可能是對那些從政的、經商的、負有重大責任的家庭說的。

目的是讓這些家庭的子女,在父親過世後,繼承家業的時候,要先根據先父所遺留的理念,至少要試行三年,完全瞭解其中的奧妙,再做出較為合理的調整,這才是孝道的表現。

孔子說這段話的意思,或許是告訴我們凡事要先了解了解,然後再求適應。當你有了心得之後,再力求改善,這樣做的話,應該是個比較合理的做法。

聲明:本內容為本人現階段理解,日後或將推翻此番言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