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門診遇到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婆婆,患有穩定型冠心病。她在地方醫院已經治療了一段時間,病情控制得比較好,但她仍舊不放心要來華西掛號找我給她看病。

冠心病全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心臟血管疾病。中老年人、吸菸者、肥胖者、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都屬於冠心病的多發群體。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我問完診並給她調了藥,開好處方單,她起身正準備離開之際,似乎想起什麼,又一屁股坐回椅子上。

“楊教授,有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差點兒忘了,我得的這個冠心病飲食上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嗎?尤其是哪些食物能吃,哪些食物不能吃,你都跟我說一下,我把它們記下來免得忘了。”

我想了下,回答道:“飲食上沒什麼特別要忌口的,你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不要過量就行。記住哈,不能哪樣好吃就吃很多哦!更不能暴飲暴食!

婆婆顯然被我這番話給嚇到了,因為通常醫生告訴病人什麼都可以吃的時候,就是在暗示病人時日無多了。

婆婆表情悲慟,我連忙寬慰,她在向我反覆確認她的病沒大問題後,才終於放心,起身去拿藥了。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婆婆走後,在旁側的學生不解地問我:“楊老師,我看教科書上寫的是冠心病病人應該吃低脂低膽固醇的食物,不能吃太油膩了。怎麼您卻跟病人說什麼食物都可以吃啊?“

我笑了,對學生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想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查找文獻來解決。等你查完之後我們再一起探討一下。”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次日,學生查完文獻回來,跟我說他的腦袋都暈了,他已經不知道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了。

於是乎,我把他查找的文獻梳理了一下。

梳理如下:

01

20世紀50年代,美國中年男性患冠心病的高死亡率引發了科學家對風險飲食因素的研究,包括膽固醇、植物醇、過量卡路里、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維他命和礦物質。

這時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營養及病理學家安塞爾.凱斯(Ancel Key)站了出來,他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日常飲食中全脂、飽和脂肪酸和膳食膽固醇是引發冠心病的“罪魁禍首”。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這一理論隨後在營養科學中佔據主導地位,甚至得到了當時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聯邦政府的認可。

這兩大機構分別於1961年和1980年發佈官方指南,建議美國公民減少日常飲食中飽和脂肪酸的攝入,採用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

1967年,三位哈佛大學教授在頗具聲望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糖、脂肪、心血管的評論文章。文章宣稱飽和脂肪酸才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誘因。

這篇文章影響力長達半個世紀。食品業紛紛抓住機會,製造脫脂產品瘋狂加糖類物質(食品脫脂後失去味道需要加糖解決)。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2016年低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也發表一項研究,涉及11萬人,跟蹤近20年,結果顯示:大量攝入飽和脂肪,冠心病風險會上升18%。

由此看來,飽和脂肪是引發冠心病的“元凶”,大家應當食用低脂高碳的食物。

但是事實是,“低脂高碳”飲食使人們變得越來越胖,20世紀70年代,肥胖症增加了200%,美國的死亡人口中,三分之二是肥胖、糖尿病相關疾病造成。

2015年,全球因飲用含糖飲料致死的人數有18.4萬,其中13.3萬死於糖尿病,4.5萬死於心血管疾病。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另外,幾十年後,《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披露製糖業內部文件的文章,揭露了一段黑歷史。

當初那篇綜述是糖類研究基金會花了50000美金請三位哈佛大學教授撰寫的文章,文章極力淡化糖類和心臟疾病的聯繫。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2016年9月12日《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學》推出的一篇重磅文章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02

半個多世紀以來,營養學界不時發出“為脂肪平反”的聲音。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學院生理及營養學教授約翰.尤德金(John Yudkin)在1964年就提出,食入過多的飽和脂肪酸並不會增加冠心病的發生率。攝入過多的糖類物質才是冠心病的主要誘因。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2005年瑞士所做的一項大型臨床試驗顯示,日常飲食中脂肪含量的攝入與冠心病的發生沒有直接聯繫。

2010年,美國營養學會發表的一篇綜述稱“沒有明顯的證據表明飲食中脂肪的攝入與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有關。”

2016年1月,美國農業部發布近5年的健康飲食指導報告,建議飲食中的糖類不超過每天攝入熱量的10%,指導意見同時刪除了對膽固醇的限制。

2017年2月12日,在瑞士達沃斯召開的22屆心臟病學論壇上,世界心臟聯盟主席salim Yusuf博士在演講中直言,米麵糖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攝入太多,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動物脂肪(飽和脂肪)和心血管疾病沒有關係,甚至還有益處。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許多科學家們推崇“高脂低碳”食譜,認為採用這一食譜可以消耗更多體脂,減重效果優於低脂,對糖尿病療效顯著,同時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低。

由此還衍生出了不少低碳減重食譜,比如阿特金斯博士開創的低碳減肥法,在國內又被稱作是食肉減肥法。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令人諷刺的是, 2003年4月8日,阿特金斯死於肥胖引起的綜合症。他本人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和高血壓史。

而由這位“減肥權威”創立的阿特金斯營養品公司輝煌不再(曾營業額高達1億多美元),在2005年7月宣告破產。

03

2017年,著名的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了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脂肪攝入量高的人群死亡率反而低”“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的人死亡率增高“。

但是到了2018年,悉尼大學的一項試驗研究結果卻又顯示,低蛋白質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反而或許還能預防老年痴呆症!同時延長人的壽命!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梳理完這些資料,學生腦袋不暈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說普通老百姓看到這些東西了,他們會更暈。

所有人都會被這些科學家搞糊塗,感覺一會兒這個不能吃,一會兒那個不能吃,可又不能真的什麼都不吃,那樣恐怕會死得更快。

學生問我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麼混亂的情況?”

其實,有很多科學研究本身就不科學。

我給他舉了個例子,科學家做了一個試驗,想要研究跳蚤有沒有聽覺。他們把跳蚤放進玻璃瓶裡,然後大聲地吼叫,跳蚤在裡面亂跳。

看來跳蚤是有聽覺的!但是跳蚤的聽覺器官在哪裡呢?

於是他們進一步做試驗,把跳蚤的六條腿全部剪掉,放進玻璃瓶裡,又大聲地吼叫,這次跳蚤居然不跳了!

科學家們由此得出了結論:跳蚤是有聽覺的,而且跳蚤的聽覺器官長在腿上。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除了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不科學之外,另外人性的因素也對科學研究有影響。

在醫學實踐中,我們要相信科學。但不能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因為科學家是人,人都是有弱點的,這些弱點或許是貪婪、或許是軟弱、或許是虛榮……在不能避免這些弱點的情況下,“科學家的科學”往往不科學。

可悲的是,醫學研究很難避免這些弱點。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內心所渴望的東西也會反應在他們的研究論文裡,有的論文內容連真假都難辨,離科學就更遙遠了。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除此之外,雖然許多研究數據可能都是真實的,但是我們需知道,一旦實驗目標人群過於多樣化,除了飲食之外,研究結果也會受到人種、氣候、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研究結果的準確性也會受到干擾。

學生還有一個困惑:“根據那些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多吃肥肉椰子油這樣的飽和脂肪酸食物,可以降低中風風險。高碳食物攝入過多又會提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又說高碳飲食法可以預防老年痴呆症延長壽命。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不想中風又不想得心血管疾病又不想老年痴呆,我需要怎麼吃?”

我大笑,“我也沒有答案!實在沒辦法那就什麼都吃!飲食營養需要均衡,任何食物不能過量也不能不足。

除非已經確定某些疾病對食物有明顯的要求(比如患有“蠶豆病”的病人就不能吃蠶豆會引起溶血性貧血)。

飲食不能走極端,你看那些想要減肥的小姑娘,採用高脂低碳減肥法,用力過猛,把自己搞得酮酸中毒。”

不要太相信“科學家的科學”!得了冠心病其實什麼都能吃.....

後來門診我又遇到了一個患有穩定型冠心病的老大爺,他也向我詢問冠心病日常飲食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

我同他說:“你基本上什麼都可以吃!”

大爺追問:“那什麼不能吃呢?”

我說:“毒藥不能吃!”

大爺笑了,整個診斷室都笑了。大爺以為我在敷衍他,似乎不甘心,還要繼續向我追問:“毒藥不能吃我知道,還有什麼不能吃?“

“大便不能吃!”

唉,我也沒辦法了,原諒我,我那被科學家搞糊塗的腦袋也只能如此回答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