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閭在太極拳行拳中的作用和習練方法

動物 養生 健康 拳蹤難覓 拳蹤難覓 2017-08-26

尾閭在太極拳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在習練太極拳時,經常出現彎腰、翹臀、起伏或重心轉換時用腳蹬地或拖地的現象。這主要是不瞭解尾閭的作用或不會應用的原因造成的。身體如何保持中正離不開尾閭的作用?

尾閭在太極拳行拳中的作用和習練方法

尾閭就是所說的尾巴根。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01

保持立身中正。太極拳首先必須做到立身中正。要做到立身中正應該是百匯上領,尾閭前翻。從而保持脊骨正直,達到立身中正的要求。

02

在進退顧盼中保持平穩。太極拳要求在進退顧盼動作轉換的過程中一方面保持立身中正,一方面要保持平穩。當你進行動作轉換時,注意以尾閭的移動,才能保證平穩、中正。同時使重心轉移靈活,不出現彎腰翹臀、起伏蹬地的現象。

03

尾閭前翻是太極丹功的法門,在練內丹時必須掌握的要領。對於增進元氣,提高身體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講尾閭前翻的拳,肯定不是太極拳。)

練習方法:

1、在行拳過程中注意保持尾閭前翻。意想打滑梯的感覺。尾閭向前向下溜,也就是溜臀。也可以將尾閭想象成犁,動作轉換時如犁地。

尾閭在太極拳行拳中的作用和習練方法

2、在進退顧盼動作轉換時,用尾閭找腳後跟。如進步時,用尾閭找前腳跟,退步時用尾閭找後腳跟。

尾閭猶如古鐘中間的鐘錘,是練功的根本。尾閭所在的部位恰人體的上下的中點。人體身高約相當於七個半頭部的長度。下巴到膻中為一個頭部,膻中到肚臍為一個頭部。直立時,膝到地面為兩個頭部。從肚臍到大腿中部約一個半頭部。人體上下的中點約在恥骨聯合處,即尾巴尖兒那個地方。

鬆腰鬆胯跟尾閭有密切聯繫。要鬆腰,就得開胯,胯不開,腰也不好往後突,要鬆腰開胯就必須伴隨垂尾閭。尾骨有四節,連到一起成一個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你得慢慢讓它直著下垂。尾閭這一關非常關鍵。看它體積雖小,卻氣機尚存。

“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尾骨與骶骨相接之處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韌帶封住了。脊柱管裡面的腦脊液直接跟腦子連著,尾骨一轉動,就把骶管裂孔的韌帶動了,使得椎管裡面的液體受到振動,一直傳到腦子裡。這裡面是通過共振作用傳上去的。尾閭一動彈,從椎管振動到腦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腦子裡面去了。尾閭牽著骶椎韌帶,振動椎管裡面的腦脊液,還有馬尾神經。馬尾神經從椎管裡面下來有好多,到最後只—根下來,它非常敏感,一動彈整個地都傳上去了。尾閭要中正,不能歪著;體形歪,尾閭也要正,直著往下垂。,好像下面有一根繩子垂著,而你坐在上面,似坐非坐。運勁時尾閭中正往下垂,發力時,尾閭就是那板機,一撮穀道,等於扣動了板機,尾閭一前兜,力量就走了脊了。

尾閭在太極拳行拳中的作用和習練方法

圖片轉自網絡

尾閭前收的實質

我們知道,人體因為直接行走的緣故,脊柱為了適應重力,形成“s”形的生理彎曲,而動物的“弧形”脊柱一直非常原始,所以從脊柱的發勁來講,動物使用的是整體勁力.

而人體則把脊柱分為“頸椎,胸椎,腰椎”三部分,並且習慣於單獨運動,所以勁力是分散的!因此我們在練拳時,要使用脊柱發勁,則必須先將脊柱調整成“弧形”的整體彎曲,所以就有了“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尾閭前收”這些要求,藉以實現脊柱的整體發勁,但要注意是在動態中實現,切忌死搬硬套!

動物要攻擊時,同樣需要以脊柱為主體。我們看到狗尾巴向上,並且擺動,是友好,不會咬人,而尾巴向下,夾著尾巴,這狗要咬人,須遠離。因為狗要攻擊,它也必須向蓄成“弓”,才可以瞬間竄出!傳統拳講的就是“弓勁”,說明白了還是“撐筋拔骨”。人體的脊柱是一個多關節連接,且是人體最主要的一張弓,必須要駕馭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