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懂了《大學》中隱藏的修身祕籍麼?

小白學心理系列

導讀:本文從國學經典《大學》中開篇的四十二個字,給大家講講它與我們每個人修身的關係,並結合王陽明的心學以及佛教的某些理念,讓大家看看我們在靜坐冥想中需要關注的核心。

你讀懂了《大學》中隱藏的修身祕籍麼?


在我的《小白學心理》體系中,修身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一直強調,如果一個人僅僅學習理論知識,其實最終毫無意義。之前寫過幾篇跟修身相關的靜坐冥想文章,強調了其在孕育智慧、情緒管理乃至創新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實,關於這種流傳了幾千年的修行方法,早在孔子時代就已經有所記錄,現從《大學》第一篇中的四十二個字,給結合王陽明的心學及佛教的一些理念,給大家講講它與修行的關係。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以上是《大學》開篇中的內容,雖然短短四十二個字,確是整個《大學》的精華部分,其中也跟我們的修行密切相關。很多人看不懂這其中奧義,因為我們僅僅從文字上去理解,當然無法領悟其深意。以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看,知道其實是沒有用的,行才是根本,如果知行不合一,只能說我們還是未知。

那麼如何從修行的角度來解釋這段文字呢,目前給我最深啟發的是自創“黃庭禪”的張慶祥老師。我就沿用他的理解並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給大家講解它與靜坐冥想的關係。

你讀懂了《大學》中隱藏的修身祕籍麼?

張慶祥老師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首先講講第一段,所謂大學,當然不是我們說的那種雕蟲小技,它本身就是站在一個道的層面,因此開篇就是“大學之道”,這絕對講的不是一般學問,而是修行的根本。我們無論學習什麼東西,雖然方法很多,就像佛教說有八萬四千法門,但其實底層原理是一樣的,那個追求的目標是相同的。如同武俠小說中形容的高手,當練到極致後,招數就不重要了。真正的高手往往可以摘葉飛花取人性命,就是因為他的功夫已經足夠深,這時舉手投足都是絕招。

記得在倚天屠龍記裡面,張三丰教張無忌劍法的時候就不斷地問張無忌是否忘記了那些劍招,當他最終全部將劍招忘記的時候,就是修成之時。很多人可能困惑於這段描述,其實想表達的與前面提到的八萬四千法門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大學之道”恰恰也是表達了這個意思,跟在其後的“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修行的根本,也就是八萬四千法門所共同具有的那個本源。

“明明德”中第一個“明”,其實是恢復本性之意,無論是儒釋道的學問,還是很多其他宗教乃至西方心理學的學問,都有一個共通點,我們每個人是本自具足的,我們之所以現在需要療愈,是因為我們出生後沾染了各種雜質,就像一塊純金加入了其他金屬,它就不再是千足金,而變成了K金。而修行的過程就是要去除雜質,這就是第一個“明”的作用。第二個“明”表達的是乾乾淨淨,沒有雜質的狀態,這也就是修行的目的。而那個“德”代表的就是我們最終修行的終極目標,讓我們迴歸到那個沒有沾染的“本性”狀態,佛家稱為“成佛”、儒家稱為“成聖”、道家稱為“成仙”的狀態。

“在親民”則表示將這個過程擴展到眾生,使世人都能明明德,與佛家的普度眾生其實是一個道理。

“止於至善”則再次說明了最終的目標是迴歸到那個最根本的、天然無為的、切合中道的狀態。

開篇這第一句其實道出了所有修行的根本,無論你有八萬四千法門都好,目的其實相同。

你讀懂了《大學》中隱藏的修身祕籍麼?

我們就此再看看王陽明的心學,其核心包括三點: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王明明的心即理特指心方是“理”的主宰,舍此心外,沒有“理”之存在。而知行合一中的“知”也特指“良知”,是每個人內心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本善,是萬物一體的那個最初本原。而致良知則是喚起或達到與生俱來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最終達到萬物一體、與宇宙同化的聖賢境界。

在我看來,王陽明的這三點核心其實也是共通的,其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良知是知,致的工夫是行,知是道德意識,行是內心世界的道德修養。再看心即理,這個“心”也是良知,三者其實相通,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解釋而已。

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大學》中的“明明德”與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一致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最終跟佛教的佛性也是類似的東西,佛教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恰恰就是“明明德”的過程麼?難怪大多宗教都有靜坐冥想這一修行方法,其實因為最終追求的目標一致,方法自然也就類似,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理解這這一點,對後面的內容我們就更容易領悟了,有靜坐經驗的人會發現,其實後面這二十六個字講的就是一個靜坐的過程,我們接下來看看:

你讀懂了《大學》中隱藏的修身祕籍麼?

南懷瑾老師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我們在靜坐冥想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被私心雜念所控制,這就是“知止”,其意為:把妄念放下,把智慧保持。當我們有了“知止”以後,我們的心漸漸明朗而有了方向,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定”,然後我們才能“靜”, 心靜了、周身氣機各適其位不再動盪,人才能進入更深的狀態,這個時候就能“安”了,我們變得行持既久,根基漸固,心也慢慢穩定而不再被擾亂;隨之而來的就是“慮”,這裡的“慮”有兩層含義,一個代表“思慮”,也就是我們可以在不被雜念干擾的情況下進行正確的思考,我理解這也是一種“正念”“正見”;其次就是“過濾”的意思,我們的心幫我們過濾掉各種的雜念;最終我們才能“得”, 讓我們慢慢迴歸“本性”,也就是《大學》中說的明明德的狀態,或者是佛家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及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狀態。

看,一本《大學》,其實將我們的修身過程講得非常透徹,也再次證明了,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學問。《大學》後面的內容涉及大家熟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也是從修身開始,說明了讓自己迴歸那個本源的重要性。也符合儒家的“內聖外王”,其實修身就是內聖的過程,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外王”的功夫。

你讀懂了《大學》中隱藏的修身祕籍麼?

​當然,迴歸本源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還是通過靜坐冥想,讓我們被沾染之心迴歸本源,找到那個純金般的自性本體。

希望這樣的解讀對您有幫助。

【原創聲明】

本系列為作者原創書籍內容,請勿抄襲,轉載請說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